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德意在地中海、北非遭受败绩(2)

4.盟军夺取地中海制海权

1942年上半年,地中海形势显然对英军不利。在地中海各条交通线上,轴心国掌握了制空权,英国舰队被挤在东部海域;6月,英国为解救马耳他岛而发起的“鱼叉”、“精力旺盛”护航运输行动也告失败,马耳他岛面临被占领的危险。轴心国海上运输线的改善,严重影响到英军在北非的地面作战。到6月底,隆美尔军队追击英军进入埃及,其空军占据的机场距亚历山大仅257公里。

1942年7月,英美两国政府就美国积极介入北非地中海战区的军事行动达成协议,制定了从海上攻入北非的“火炬”行动计划,以尽早占领整个非洲。同盟国占领非洲的全部地中海沿岸地区的主要目标,是建立海、空军基地网,赢得地中海的制海权,从而迫使意大利退出战争。而达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保证地中海的己方海运畅通,并打击敌方补给线。两年来的作战已经证明,地中海之战由于远离双方本土,实际上是一场拼实力拼物质的海上补给战。该战以海、空控制权之争为标志,谁掌握制海权、制空权,谁就获胜。为此,英国与轴心国之间展开了一场决定性的争夺制海权的战争。

1942年春季,英国在地中海拥有各类舰艇61艘,其中战列舰1艘、航空母舰2艘、巡洋舰6艘、驱逐舰27艘、潜艇25艘,分编为3个舰队:驻亚历山大港的地中海舰队,驻马耳他岛的K舰队和驻直布罗陀的H舰队。

意大利总共拥有68艘舰艇,外加德国潜艇20艘。相比之下,英国的海军实力略为薄弱,主要表现在潜艇方面。但是意大利舰队没有航空母舰。

英国为保证其北非作战的胜利,开辟了3条交通线为它在埃及的部队提供补给。一条是快速护航船队绕道非洲的海运线,全程长达1.16万余海里;另一条是穿越中非,从塔科腊迪越过尼日利亚和法属赤道非洲到埃及的空运航线;还有一条是通过直布罗陀进入地中海的航线,尽管它航程较短(3097海里),但由于易遭受敌人的攻击,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使用它。

北非轴心国地面部队的补给基地在意大利,向北非运送一次物资只需3天时间。而英国的主要海上运输却不得不绕道好望角,经马达加斯加岛抵达北非,每次航行需3个月。航程虽远,却安全可靠。1942年4月下半月至11月,从英国运抵印度洋各港口的兵员达33.7万人,其中运到中东的约20万人。

自从日本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发动攻势以来,英国一直担心轴心国会在马达加斯加的迭戈—苏瓦雷斯兴建基地。因为从这个基地上,德国或日本的海、空军不仅可以威胁印度和南非,而且还可以打击驶往埃及的英国运输船队。马达加斯加是法国的殖民地,但长期以来英国一直不相信维希政府,尤其在法国将法属印度支那转让给日本之后,英国对维希政府更是失去了信任。为防止马达加斯加落入日本控制之下,英国决定对它发动一次两栖突击,占领迭戈—苏瓦雷斯港。行动代号为“铁甲舰”。

执行“铁甲舰”作战计划的舰艇包括“光辉”号和“无敌”号两艘航空母舰、“拉米伊”号战列舰、2艘巡洋舰、11艘驱逐舰、大批扫雷艇和驱潜快艇,以及15艘载运陆军的运输舰和攻击舰。其中重型舰只全来自H舰队。

1942年5月5日凌晨4时30分,英军第一批部队(第29旅)开始在马达加斯加岛东北部的科雷尔湾实施登陆。下午4时即占领迭戈—苏瓦雷斯城。第二批部队(第17旅)在安巴拉拉塔湾以南登陆,向东部安齐拉纳进军。第29旅先头部队在安齐拉纳以南3公里处受阻。5月6日晚8时,在第17旅的增援下,第29旅发起最后一次突击获得成功。与此同时,英国海军陆战队在法国守军后部实施突袭登陆。5月7日,法军投降。英军占领迭戈—苏瓦雷斯和安齐拉纳,全部伤亡不到400人。法国海军损失大部,其中包括3艘潜艇。4个月后,英军再次登陆马达加斯加,占领其西岸港口、马任加及首府塔那那利佛,以伤亡100余人的代价,完全控制了该岛。

其间,英国第8集团军已将隆美尔军队阻止在阿莱曼阵地前,并根据英国首相及内阁的指示,开始补充、整训部队,以迎击德军即将对阿莱曼的进攻,并准备最后的大规模反攻,消灭德、意军的有生力量,配合盟军的北非登陆行动。随着好望角航线的危险被消除,英国对中东的增援迅速得到加强,大批物资、兵力源源不断地运往北非。

1941年12月,希特勒给地中海战区德军下达指令,规定1942年的任务是:“取得意大利南部到北非之间的制空权和制海权,以保证通向利比亚和昔兰尼加海路的安全,尤其要压制马耳他……切断敌人经过地中海的交通线以及英国从图卜鲁克和马耳他实施的补给。”该指令同时任命凯塞林元帅为德军南线总司令。此外,德军统帅部将第2航空队派往西西里,旨在协同意大利舰队作战,加强对马耳他岛的攻击,对其实施海、空封锁。

为了夺取地中海的制海权和破坏轴心国的海上运输,同盟国开始向地中海区域调集庞大的海空军兵力。到1942年10月,英国在地中海的海军力量大大增长,其舰艇比半年前增加近1倍,总数达114艘,其中战列舰3艘、航空母舰4艘、巡洋舰14艘、驱逐舰63艘、潜艇30艘。而意大利的舰艇仅增加10艘,共计78艘,各类舰艇比半年前只增加2~3艘。

美国航空兵介入地中海战区,使英国能够充分利用航空母舰的战斗机支援海上作战,并为马耳他岛运送飞机。10月11日,德、意空军对马耳他岛发起猛烈攻势,企图一举消灭该岛的空军力量。但由于岛上空军力量大大加强(作战飞机从5月份的23架增加到9月份的169架),轴心国不得不于1周后放弃了这一企图。这时,德国海军的基本兵力已集中在大西洋和北极圈区域,对付同盟国的护航运输船队。在地中海战区,德军只留下15艘潜艇,1943年1月后,潜艇继续减少,轴心国主要依靠加强空军与同盟国对峙。但是,由于德国必须兼顾大西洋及东线战事,同盟国在地中海战区的空军增长速度要大大超过对方,到1943年初,盟军飞机已达3000架;轴心国仅有1700余架。

这样,随着马耳他岛海空军战斗力的逐步恢复,随着该战区同盟国空军不断增强和德意军不断削弱,轴心国的航运损失急剧上升,10月份损失率已达44%。运给隆美尔的3.2万吨的补给品,只运到2万吨;对隆美尔军队至关重要的油料,虽装载上船1万吨,但只有4000吨抵达北非。德意非洲集团军处于弹尽粮绝、油料匮乏的困境,而英国第8集团军则得到充足的兵力、装备及物资补给。在这种两军实力悬殊的情况下,英军向北非德意军发起了阿莱曼战役。战役开始3天后,10月26日,隆美尔寄予极大希望的一支运载汽油和弹药的护航船队被盟军海空军消灭,这对非洲军是一次沉重的打击。没有汽油,隆美尔便无法有效利用装甲部队实施他所擅长的装甲机动战。他被迫多次放弃反击,最终走向失败。

就在蒙哥马利率部向西追击隆美尔溃军之际,盟军于11月8日出敌不意地实施北非“火炬”登陆战役,获得成功。11月11日,希特勒下令“抢在敌军从阿尔及尔进入突尼斯之前建立突尼斯桥头堡”。3个德国师和2个意大利师奉命担负此项任务。为这些部队提供后勤支援的重担理所当然地落在已经不堪重负的意大利海军肩上。

11月12日下午,第一支意大利船队抵达突尼斯比塞大港。该船队由2艘运输舰和5艘驱逐舰编成,装载1000名意军和1800吨的军事装备。意海军立即在突尼斯设立指挥部,由此开始了海上补给战的最后阶段。在该阶段,德意军完全丧失地中海制海权。

趁盟军主力尚未进入突尼斯、英军仍致力于对利比亚提供补给之机(一支从亚历山大港出发的英船队于11月19日安抵马耳他岛),意海军在11月为先行空运抵达突尼斯的5个师运去的油料、坦克、火炮等补品达3万余吨,另运去部队1.3万余人。德意军依靠这些兵员、装备,挫败了盟军迅速夺取突尼斯和比塞大的企图。

与此同时,德、意潜艇在北非沿海也异常活跃地打击同盟国的航运。11月10日,同盟国1艘运煤船和1艘驱逐舰被德潜艇击沉。次日,又有4艘运输船被击沉。自11月中旬起,德国海军组织力量从海上封锁北非的大西洋沿岸地区:在直布罗陀以西展开了25艘潜艇,任务是切断同盟国对已上岸的登陆部队的供应。此外,德军还在西西里岛至突尼斯海岸之间紧急设置两道平行的长120海里的水雷障碍。尽管采取了上述措施,对盟军的地中海航运并未产生严重影响,截至12月份,盟军在地中海仅损失16艘运输船。

随着昔兰尼加落入英军之手,通往马耳他的交通线也畅通无阻了,该岛被围困的状态终于打破。英军再次加强该岛的作战力量,不仅增加了岛上的潜艇和飞机数量,而且开始派驻水面舰艇力量。从1942年12月起,第15巡洋舰分舰队(3艘)、舰队驱逐舰“K”编队(4艘)和第10潜艇区舰队(12艘),开始在那里驻泊。除担任突击任务的巡洋舰和驱逐舰外,在马耳他岛还编组了若干近海舰艇区舰队,它们由炮艇、鱼雷艇和其他小型舰艇组成。

停放在美航空母舰上的飞机另一支由巡洋舰和驱逐舰编成的Q舰队,于11月13日进驻阿尔及利亚的波尼港,这对于负责向突尼斯守军运送补给的意大利海军是致命的打击。波尼是通向比塞大和西西里海峡的前进据点,在战略上控制着撒丁岛以南的水域。它和马耳他岛一道成为盟军手中用以对付西西里海峡的一把钳子。在这种态势下,轴心国对非洲的海上补给线实际处于瘫痪。尽管最后的突尼斯之战尚未开始,非洲的轴心国部队已经是气息奄奄。

盟军的注意力很快便从利比亚补给线转向西西里海峡。马耳他岛的空军部队对该海峡实行一天24小时的空中巡逻,以配合同盟国海军阻止轴心国向突尼斯运送援兵,为彻底消灭德、意非洲集团军创造条件。

12月1日夜,驻波尼的英国Q舰队出航,首次袭击一支意大利护航运输船队。这支船队的4艘运输船满载2000名官兵和数十辆坦克及弹药,在5艘驱逐舰的护卫下向突尼斯驶去。Q舰队(3艘轻巡洋舰和2艘舰队驱逐舰)依靠优势雷达和舰炮,迅速击沉3艘意大利护航驱逐舰,重创1艘驱逐舰。唯一幸存的意大利驱逐舰见势不妙,丢下运输船队仓惶逃走。意大利船队遭到英国Q舰队的猛烈攻击,无一幸免。英舰未受损失。

与此同时,在波尼以北的西西里西面,1艘满载突尼斯守军急需的燃料的意大利油轮被来自马耳他岛的舰队航空兵发现,顷刻间被鱼雷机击中葬身海底。在随后的两个夜晚,又有4艘意大利舰船被同盟国海、空军击毁,其中包括为轴心国船运屡建战功的意大利驱逐舰“卢波”号。

1942年12月,意大利海军和商船队竭尽全力向其北非部队提供补给,运载的货物总吨位达到最高水平——21.2万余吨。但是,其中至少有6.8万吨被盟军击沉,1.5万吨受到损坏,损失率达40%。其中运往利比亚的物资损失率达52%,运往突尼斯的物资损失率也有23%。11月至12月份,盟军在地中海击沉德国和意大利的船舶为106艘,总吨位达17.79万余吨。

盟军占领阿尔及利亚机场之后,1943年1月,美国斯帕茨将军率美军第12航空队加入了地中海作战。他们高速低空轰炸的作战技能,给予意大利海军以沉重打击。至此,盟军在地中海战区已取得决定性的空中优势,作战飞机既可以击沉海上的轴心国船舶,也能对港口和港湾内的敌船实施突击。仅1月份,同盟国空军就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港口和公海上的敌国船舶实施突击。同一月,轴心国共出动51艘货船驶往北非,其中11艘被潜艇击沉,4艘被水面舰艇击沉,2艘触上水雷,7艘被飞机炸沉,还有7艘在盟军的空袭下遭重创,损失率高达55%。意大利人懊丧地将通往突尼斯的航线称为“死亡线”。

到1942年年底,突尼斯的德意军依靠抢运来的补给和有利的冬季雨天,暂时迟滞了盟军的推进。利比亚的隆美尔军队却处于日暮途穷的境地,该军每月至少需要8万吨的补给,但在12月只得到2.4万吨,最终不得不放弃的黎波里塔尼亚,于1943年2月中旬退至突尼斯马雷斯防线,据守着这个突尼斯的门户。

盟军从3月恢复攻势后,决定首先拔掉马雷斯防线这个钉子。其间,盟军海、空军再次发挥巨大的优势,狠狠打击敌补给线及运输力量。到3月,盟军已拥有大量美国4引擎轰炸机,可以在白天对西西里岛以及意大利和希腊其他滨海地域的运输船只装载点和护航运输船队编组点进行大规模轰炸。在一次袭击中,22架美国“空中堡垒”式飞机将西西里巴勒莫港的4艘运输船击毁。4月10日,美国轰炸机对停泊在撒丁岛拉马达累纳港的意大利最后2艘重型巡洋舰发起攻击,击沉“的里雅斯特”号巡洋舰,击毁“戈里齐亚”号。

在突尼斯战役初期,轴心国在海上交通线上的平均损失率为25%~30%,到4、5月这最后两个月的损失则尤为严重,高达50%甚至50%以上。至此,轴心国与其突尼斯守军之间的交通线实际上已被切断。在这种情况下,德、意非洲集团军群司令阿尼姆上将向希特勒报告了他缺粮少油料的处境。凯塞林元帅也建议放弃突尼斯,将残存部队撤回本土,但是遭到希特勒的拒绝。

为了鼓舞士气,维持突尼斯守军,轴心国统帅部利用所有可供使用的驱逐舰、鱼雷艇以及运输船向突尼斯运送兵员及补给。4月,被盟军击沉击伤的补给船达60%。就在4月的最后一天,3艘意大利驱逐舰载运军队900人,葬身于大海之中。到4月底,在美国战斗机的有效截击下,轴心国的空运也停止了活动。轴心国不甘心失败,于5月3日夜派出1艘8000吨的大型货船,满载弹药、炸弹和地雷,在1艘鱼雷艇的护卫下向突尼斯驶去。它们在邦角附近被3艘来自马耳他的英国驱逐舰击沉。

5月7日,盟军占领德意军队在北非的最后供应基地——突尼斯港和比塞大港。德意非洲集团军群残部撤往突尼斯北部的邦角,并向总部报告无法再接受船运补给。然而,希特勒仍要求派船增援。当晚,最后3艘德国货船向邦角驶去。它们平安渡过西西里海峡后却找不到可以靠岸卸货的港口,犹豫徘徊之际被盟军飞机炸成碎片。

在突尼斯战役的最后阶段,盟军统帅部预料敌人将会通过海路或空运从邦角撤走,于是,同盟国海、空军在德意军交通线上的作战活动发展成为对海岸的封锁,旨在将轴心国军队全歼在非洲大陆上。为此,护航运输船队暂时停止开往马耳他岛,也不在近海区内活动,全部兵力集中封锁突尼斯的敌军。在这里盟军首次进行了逼近的紧闭封锁,参加封锁行动的驱逐舰、鱼雷艇和小型舰艇在邦角附近分两线成半圆形展开。炮舰则向集中在邦角半岛的轴心国军队开火,并压制向实施封锁的舰艇射击的敌炮兵。盟军轰炸机和战斗机对舰艇实施支援和掩护,歼灭机场和空中的敌机,阻止轴心国残余部队乘运输机撤走。盟军的这一封锁行动,粉碎了轴心国军队从突尼斯撤走的一切尝试。除数百人趁黑夜搭乘小型舰艇逃到西西里岛之外,5月13日,近30万人的轴心国部队向盟军投降,非洲战争胜利结束。

随着整个北非海岸控制在盟军之手,同盟国船运在地中海畅通无阻。尽管德国潜艇仍在暗中活动,但是其数量和威胁都在日趋减少。有时德国空军也袭击同盟国海军,骚扰它在地中海的航运。但是,从1943年5月13日突尼斯的轴心国军队放下武器那一刻起,盟军赢得的地中海制海权再没有丢失,在随后的西西里战役和意大利战役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5.西西里岛登陆战役

在非洲战事结束之前,同盟国于1943年1月召开卡萨布兰卡会议,确定下一步战略目标。军事计划人员认为,可实施突击的地点有两个:一个是西西里岛,一个是撒丁岛。丘吉尔及其参谋长们认为,攻陷西西里将导致墨索里尼政府的倒台,并使意大利退出战争,从而为同盟国在地中海的下一步军事行动打开通路。他们还希望,由此而给轴心国部队造成的打击将促使土耳其放弃中立,加入对轴心国的作战。尽管美国军方人员对此不太热心,但他们也认为,在1944年能够登陆法国之前,欧洲战区的盟军部队不能无所事事,而西西里显然是一个目标。

同盟国领导人一致认为,在轴心国的国土上建立一个立足点,必将大大提高同盟国的士气。因此,会议最终确定西西里岛作为攻击目标,作战代号为“爱斯基摩人”。

计划制订人员认为,战役的成功取决于3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制海权、制空权和快速夺取港口。鉴于英国海军在地中海的优势,第一个因素不成问题。但是,能够得到岸基航空兵充分支援的唯一登陆地点,是在利卡塔和锡腊库扎之间的西西里东南角沿岸地区。该地区仅有3个港口,无法满足攻占西西里岛的大批盟军部队对补给品的需要。因此,计划人员提出,首先攻占西西里岛上那些盟军战斗机能够实施空中掩护的登陆场,然后建立机场,扩大战斗机的掩护范围。几天之后,再在巴勒莫和卡塔尼亚的主要港口附近实施登陆。

这个计划遭到亚历山大和蒙哥马利的反对。他们认为,这样一来,轴心国的增援部队可能突破兵力分散的盟军部队。因此,他们要求在西西里岛上能得到盟军战斗机掩护的某一地区,实施一次单一的、大规模登陆突击。至于后勤支援保障,海军计划人员认为,由于得到了大批新研制的坦克登陆舰和数百辆水陆两用载重汽车,进攻的陆军部队可以在现有的几个港口的支援下,通过西西里岛东南面的海滩进行补给。5月初,盟军地中海战区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将军批准了这个新的大规模登陆突击的计划。

西西里战役计划规定,进攻部队分编为东线(英军)和西线(美军)两支部队,分别在西西里岛南部和东南部海岸实施登陆。上岸后向北展开进攻,夺取全岛。运载这两支地面部队的海军突击兵力是肯特·休伊特海军中将指挥的西部海军特混舰队和伯特伦·拉姆齐海军中将指挥的东部海军特混舰队。

5月19日,亚历山大将军发布作战指令,将西西里战役划分为5个阶段:(1)海、空军采取初步措施摧毁轴心国的空军部队及其基地,以确保制海权和制空权;(2)在空降部队的援助下,于拂晓前实施两栖突击,确保包括海岸附近机场和利卡塔及锡腊库扎的港口在内的登陆场;(3)建立一个宽大的基地,据此夺取奥古斯塔、卡塔尼亚以及杰比尼机场;(4)占领上述地区;(5)攻陷该岛。

指令要求,英军将全力直抵墨西拿,并控制墨西拿海峡,从而切断轴心国的主要补给干线。与此同时,美军保护其翼侧并占领重要机场。一俟攻占墨西拿,英、美两支军队即实施机动战,以便使轴心国军队在埃特纳火山以北或以西某地陷入困境,阻止其逃回意大利本土。

在德国军队内部,对1943年德国地中海战略问题存在两种不同意见。以隆美尔为首的一派认为,意大利人毫无价值,同盟国一旦采取进一步行动,德军应该放弃撒丁岛、西西里岛、希腊大部,以及比萨—里米尼一线以南的所有意大利领土,将节省下来的兵力投入到苏联战场。德军南线总司令凯塞林元帅则持反对意见。他不愿将这一带的空军基地拱手让与盟军,因为这样一来,德国的工业区和罗马尼亚油田都将暴露于空中打击之下。他相信,意大利人将会为保卫祖国而战,只要有少量的德国部队及装备相助,意大利人就能御敌于国门之外。

希特勒倾向于凯塞林的意见,决心不放弃巴尔干领土。他下令向巴尔干再派驻6个师,从而使那里的驻军总数达到13个师。他在撒丁岛重新组建了第90师,在西西里重组了第15装甲师(这2个师均在突尼斯被歼灭),并向意大利南部派遣了“赫尔曼·戈林”装甲师和第16装甲师。为防范意大利投降,希特勒命令制定一项计划,必要时解除意大利军队武装,并占领意大利北部的比萨—里米尼一线。

驻守西西里岛的轴心国部队为意大利第6集团军,司令是意大利A·古佐尼将军,辖8个海岸师、4个意大利机械化师和2个德国装甲师(“赫尔曼·戈林”师于6月抵西西里),总兵力达27万人,包括战役开始后增援的两个德国师,可用于空中支援的飞机约600架。实际上,德军派驻第6集团军的联络官森格尔·翁德·埃特林中将控制着德国师和古佐尼。此外,赫尔曼·戈林也经常直接给他的师下达命令。

意大利海岸师装备落后,士气低下,轴心国统帅部不指望他们能抵御盟军的登陆。关键是那6个机动师的部署。凯塞林认为,在盟军登陆部队建立登陆场之际,当地的后备队就应将其消灭在水线附近。森格尔·翁德·埃特林则认为守军在确定盟军的主攻方向后,同意大利后备队一道从中央阵地发起反攻,将其歼灭。为此,埃特林命令,机动师沿直径240公里的西西里岛分散布防,盟军一登陆即对其发起反攻。盟军佯装对特拉帕尼进攻的欺骗计划,促使轴心国进一步分散兵力,将第15装甲榴弹师调往该岛西端。担任西部防御的还有两个意大利机动师,另两个意大利机动师同“赫尔曼·戈林”师一道防守该岛东部。在7月10日那天,德军在该岛的兵力只有约2.3万人,至战役结束前,德军投入西西里防御的总兵力达到6万人。

随着登陆日的临近,盟军开始对西西里岛的空军设施及其附近岛屿实施一系列打击,扫清外围。班泰雷利亚岛是意军的飞机和鱼雷艇基地,位于突尼斯和西西里岛之间。盟军为了夺取这一前进基地,在进行了为期10天的轰炸之后,于1943年6月11日在该岛登陆成功,俘虏意军1.1万人,盟军仅损失40名飞行员,不到20架飞机。两天以后,盟军又占领了附近的利诺萨小岛和兰皮奥内岛。至此,盟军控制了西西里海峡的所有岛屿,肃清了轴心国的前哨阵地。

从7月3日起,同盟国空军开始对西西里岛、撒丁岛和亚平宁半岛南部的机场、港口、潜水艇基地以及工业中心展开猛烈空袭,摧毁许多重要目标,迫使德、意军的远程航空兵将其基地撤至意大利北部。墨西拿海峡的5艘火车渡轮也被击沉了4艘,西西里岛与意大利本土的联系更为困难。到开始登陆时,盟军在空中和海上均占有绝对优势。

1943年7月9日下午,来自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埃及的盟军护航队分别抵达马耳他岛东面和西面的集结地区。但此时的气候急剧恶化,海上刮起强劲的西北风。尽管航行异常困难,突击舰队仍保持基本队形,按预定时间接近指定海滩。

7月10日凌晨2时30分,盟军在英、美军登陆区各空降1个师,拉开西西里战役的帷幕。由于风速过大,导航系统不良,并且缺乏经验,133架滑翔机中有47架坠入海中,大部分空降兵未能在指定地点着陆。按计划抵达目标区的少数空降兵迟滞了意军后备队向登陆滩头的进军,但未能阻止其行动。

与此同时,盟军两栖突击舰队顺利抵达预定登陆点。在空降兵登陆15分钟后,盟军在黑夜和风暴的掩护下,以首批8个师的庞大兵力在160公里长的西西里海岸线上实施登陆;蒙哥马利指挥英国第8集团军在锡腊库扎以南登陆,巴顿的美国第7集团军在杰拉湾登陆。面对盟军的突袭,德、意军海滩防线很快被摧毁。防守海岸的意大利师几乎未加抵抗便仓皇撤退。这样,防守的担子几乎全部落在德国师肩上。

驻守在离海岸32公里的卡尔塔吉罗内四周的“赫尔曼·戈林”师,于第2天早上匆匆赶到美军第1步兵师登陆点——杰拉平原,企图将其赶回大海。由于海滩拥挤,风浪过大,美军的坦克和大炮尚未起卸上岸。结果,德军坦克从平原上冲杀而下,摧毁了美军前哨,并冲到连接海滩的沙丘地带。在这紧急关头,盟军海军舰炮以猛烈而准确的炮火打退了德军的攻势。另一支德国纵队和一个“虎式”坦克连对美军第45师左翼的威胁性冲击也被打退。

英军的登陆突击较顺利,未受到任何反击。到11日晚,盟军即攻占了纵深5~15公里的2个登陆场,并开始向内陆进军。此刻,阻止岛上的27万轴心国部队逃往意大利本土,便成为取得这次战役全面胜利的关键。西西里岛东北角的墨西拿,距意大利“脚趾”仅5公里,是德意军唯一的撤退通路。盟军必须赶在轴心国部队之前进抵墨西拿。

英第8集团军挥师北上,12日占领重要港口锡腊库扎和奥古斯塔。蒙哥马利遂“决定以极大的努力,从伦蒂尼地区向卡塔尼亚平原突破”,并命令“在7月13日晚上发动一次主攻”。首先要夺取的重要目标是离卡塔尼亚南边几公里的锡美托河上的普利马索莱桥。为此,英军使用了1个伞兵旅,但是同德军空投到战线后方的1支伞兵分遣队遭遇。14日,德军占领桥梁。英军主力随后开到,与德军进行了3天激战,终于夺回了这座桥梁,并重新打开了通往卡塔尼亚平原的道路。到7月18日,盟军占领了该岛南部所有地区。

7月12日,盟军进攻西西里岛的第三天,德军南线总司令凯塞林元帅乘飞机抵达该岛了解形势。他判断意大利的抵抗已经土崩瓦解,在这种情况下,守住这个岛屿是不可能的。希特勒获悉后,第二天便亲自接管了西西里岛的指挥权,并发布了一项命令。命令中说:“在大批意军被消灭以后,只靠我们自己的部队把敌人赶下大海,力量是不够的。因此,我们的目的将是阻滞敌军的进展,并把敌军阻止在埃特纳山西侧使其前进不得。”

为了展开阻滞行动,德军统帅部向西西里增援了大批部队和坦克、重炮、飞机,并将岛上大部兵力调往该岛东岸中部的卡塔尼亚城周围,抵抗英军的进攻。其后备部队布满直通96公里外的墨西拿的东海岸路线上,以掩护该岛通往墨西拿海峡东岸的道路。

7月17日,德军下达了下一步行动的指令:“我们不再期望能够守住西西里岛。但重要的是打一场拖延战,以便为稳定大陆的局势争取更多的时间。然而,最重要的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使我们的3个德国师遭受损失。最低限度也要保存下我们宝贵的人员。”根据指令,德军又得到第29装甲榴弹师和休伯将军(目前由他负责西西里岛的作战)统辖下的第14装甲军司令部的增援,其任务不是确保西西里防线,而仅仅是实施阻击战,并掩护轴心国部队安全撤退。由于英第8集团军距墨西拿比美第7集团军近,因而轴心国派出了德军精锐部队在埃特纳地区牵制蒙哥马利,轴心国其他部队则纷纷向北面和东面后退,向墨西拿海峡撤去。

意方代表在西西里岛希腊库扎附近的盟军司令部签署停战协议轴心国军队在卡塔尼亚南部平原加强防御,第8集团军的进军受阻。蒙哥马利被迫将其主力向西运动,兵分两路实施突击:第13军直接进攻卡塔尼亚,第30军向左,从西侧绕过埃特纳火山进行迂回进攻。按原计划,攻打墨西拿应由蒙哥马利指挥的第8集团军担任主攻,巴顿指挥的美军第7集团军掩护其翼侧,担任支援。但是,英军主力的西调,占据了美军翼侧前进路线。巴顿遂向盟军地面作战总司令亚历山大请战,要求进攻西端的巴勒莫。获准后,巴顿立即率部向西西里中部猛进,同时在最左翼投入几支机动纵队,沿岛屿的西缘进攻。7月22日,美军占领巴勒莫,西西里岛西部约4.5万名意大利军队投降。这一胜利大大挫伤意军的士气,他们只剩下墨西拿一个港口了。与此同时,英军在东、西两侧的攻击均已减弱,部队开始染上疟疾,战斗力下降。而美军攻占巴勒莫后很快于7月31日到达圣斯蒂法诺,主攻任务遂改由巴顿的第7集团军担任。

为堵死轴心国军队的退路,盟军决定于8月1日发动新的攻势,并从北非调来美军第9师和英军第78师,总兵力增至12个师。8月1日,盟军对西西里东北部轴心国防线发动进攻,美军部队占领了该岛北岸的3个重要城镇。8月5日,英军攻克卡塔尼亚。8月7日~8月16日,盟军发动4次小规模两栖跃进,试图加速进展,拦截撤退的轴心国军队,但均因动作迟缓,未能收效。8月17日,轴心国的撤退行动全部结束。在没有遭到盟军海、空军部队严重截击的情况下,越过墨西拿海峡撤往意大利本土的德军3个师官兵共计39569人(4444名伤员),意大利官兵6.2万人;携带装备有:9800辆车辆、47辆坦克、135门火炮、2000多吨炸药、燃料和1.5万吨其他物资。

8月17日晨,美军第3师进入墨西拿。第8集团军一部不久也进抵该城。当天,轴心国在该岛的残余兵力全部被歼。德、意军总计损失约16万人(被俘意军达14万余人),其中德军1.2万人。盟军死、伤、失踪人数总计2.2万余人(英军损失近1.2万人)。

同盟国以损失不到5%的代价实现了“爱斯基摩人”战役的大部分目标,使同盟国在地中海的交通线安全完全得到保障。这次胜利促使墨索里尼垮台,极大地提高了同盟国在中立国家心目中的地位。然而,盟军未能充分利用制空权和制海权,行动迟缓,致使近半数的轴心国军队逃脱。

6.意大利投降

盟军在北非、地中海战场的一个接一个的胜利,导致意大利国内局势日趋紧张,加速了墨索里尼的垮台。

意大利于1940年6月正式参战后,不到半年,公众便对战争产生极度厌恶的心理。意军在希腊和埃及的失败使他们不再信任所谓一贯正确的领袖了。连续3年的战争及其失利,更是让意大利经济濒于崩溃。由于英国对地中海实行海上封锁,意大利长期依赖进口的粮食减少,普通意大利人的面包定量每人每天只有150克,咖啡、汽油和肥皂等日常生活用品只能在黑市上见到。人民生活十分困难,对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日益不满,反法西斯和反战活动频繁发生。1943年3月,米兰和都灵爆发了有13万人参加的大规模罢工,要求获得“和平与自由”。伦巴第和热那亚两地的工人立即响应。这是意大利出现的第一次反政府示威,致使军工生产陷于停顿。

在法西斯集团内部,也有不少人意识到战争不得人心,并对墨索里尼表示不满与轻蔑。法西斯的头面人物齐亚诺等人在1942年底便打算与同盟国媾和,寻求摆脱战争困境。墨索里尼遂于1943年2月改组内阁,撤销了齐亚诺外交大臣一职和格兰迪司法大臣一职,但仍未能挽救摇摇欲坠的法西斯统治。

在对外战争的压力下和国内政治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墨索里尼企图以缩短战线的办法避免战争失败以及随之而来的国内革命。1943年4月7日,墨索里尼在同希特勒的会晤中提出,希望德国与苏联单独媾和,以便腾出兵力增援南欧战线。这一建议遭到希特勒的坚决反对。

墨索里尼欠佳的健康状态、双方在巴尔干问题上的尖锐矛盾,以及意大利重新开始在其阿尔卑斯边境修筑旨在针对德国的工事,令希特勒忧心忡忡,意德关系逐渐恶化起来。希特勒为防止意大利单独退出战争,加强了对意大利的严密控制,迅速将一大批德军调往意大利。尽管德国就这一举动作了充分解释,仍然引起意大利人的疑心。而意大利的这种疑心,又反过来增加了希特勒对意大利的不信任情绪。5月中旬,希特勒暗中制定了占领意大利的军事计划——“轴心”行动。

盟军于1943年7月10日进攻西西里岛,意大利本土面临遭到攻击的危险,意大利的失败已不可避免。3天后,希特勒秘密命令西西里岛的德军指挥官,“悄悄地排挤意大利指挥机构……自己接管西西里岛桥头堡的全部指挥权”,并授权墨西拿海峡德军司令官在万不得已时由德国人占领意大利岸防炮兵连阵地。7月19日,希特勒同墨索里尼在意大利费尔特雷会晤。希特勒再次给墨索里尼鼓劲,并保证继续向其提供援助。尽管墨索里尼赞成顾问们提出的意大利不能继续打下去的意见,但他又不敢对希特勒当面提出,特别是背弃德国人就意味着投降或法西斯主义的灭亡,这是墨索里尼所无法容忍的。就在同一天,来自北非和中东的美国第19航空队的500余架轰炸机首次轰炸了罗马。投弹1000吨,炸死约2000人,城市重大建筑物圣洛伦佐皇宫也遭巨大破坏。这次轰炸对意大利冲击极大。

意大利法西斯的其他领导人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必须除掉墨索里尼。在以罗伯托·法里纳契为首的资深法西斯头目的提议下,7月24日,意大利“法西斯大委员会”举行会议。会上,墨索里尼作了关于国内形势、前线局势以及同希特勒会晤结果的报告,随后受到法西斯同党的尖锐批评。经过长达10小时的辩论,由反对党领袖之一格兰迪起草的决议案提交大会表决。该议案要求墨索里尼全部交还篡夺的、由法律和宪法规定属于国王、议会、大臣和大委员的合法权力,将全部军队交由国王指挥,并向国王提出寻求一项更可行的政策,使意大利免遭进一步破坏。议案授权国王“作出最高决断”。表决结果,以19票对7票通过这项对墨索里尼的不信任决议案。

7月25日,墨索里尼晋见国王,要求国王惩处那些投票反对他的人,任命一批新大臣,并将战争继续下去。可是国王表示,鉴于战争已失败,军队士气低落,墨索里尼已成为意大利人最痛恨的人,因此必须辞职。他已任命巴多利奥元帅接替首相职务。墨索里尼离开国王后即被逮捕,监禁在马达莱纳岛。

7月26日,巴多利奥组成摒除所有法西斯领导人的新内阁,拉法埃莱·瓜里利亚任外交大臣。意大利新政府解散了法西斯党,宣布全国戒严,禁止一切政治集会。持续21年的意大利法西斯统治就此宣告结束。

墨索里尼垮台以后,意大利巴多利奥新政府为避免德国占领罗马进行报复,一方面声称意大利仍是德国的一个“积极的盟国”,战争将继续下去;另一方面,又想在不蒙受正式投降耻辱的前提下,秘密寻求退出战争的途径。

1943年7月底,意大利新政府询问英国驻梵蒂冈公使和罗斯福总统派驻教皇处的私人代表,能否向各自的政府转交意大利秘密媾和建议书。由于当时尚不了解巴多利奥政府的真实意图,美英两国拒绝了这一试探。

8月15日,意大利总参谋长安布罗西奥将军的参谋长朱塞佩·卡斯泰拉诺将军,前往西班牙拜访英国驻马德里大使,交给他一封巴多利奥元帅的信。信中表明意大利愿意无条件投降——如果意大利能加入同盟国的话;盟军一旦在意大利本土登陆,意大利政府立即准备加入同盟国对抗德国。

鉴于意大利新政府有投降意向,8月18日,正在魁北克举行会议的罗斯福和丘吉尔,命令艾森豪威尔派遣其参谋长美国沃尔特·比德尔·史密斯将军,和盟军地中海司令部情报处处长英国肯尼思·斯特朗将军,前往葡萄牙里斯本与意大利特使卡斯泰拉诺将军开始谈判。他们带去了在魁北克会议上经过充分讨论后决定的军事投降条件,其中包括意大利立即停止军事行动;海军和空军撤往盟军指定的地点并接受同盟国的指挥;立即撤回在国外各战场作战的军队;盟军有权使用意大利的机场和军事基地。

8月19日,双方在葡萄牙首都的英国大使馆会晤,同盟国代表递交通牒并通知卡斯泰拉诺:艾森豪威尔将军将按照现在交给他的这些条件,接受意大利政府的无条件投降。意方代表得到10天的期限,以便将此决定通知意大利政府。8月31日,史密斯将军在西西里岛再次会见卡斯泰拉诺。后者表示,由于意大利处于德国控制之下,停战不可能在同盟国要求的时间,即盟军完成登陆意大利以前宣布。在遭到同盟国拒绝之后,卡斯泰拉诺当晚即返回罗马请示其政府。

9月3日下午,在西西里,盟军代表史密斯将军和意大利代表卡斯泰拉诺将军经正式授权,签署了短期停战协定,生效日期为萨莱诺登陆日。届时,意大利将宣布投降,退出战争。这样,盟军进攻意大利本土的一个主要目的——将意大利逐出战争,在攻击开始之前就已达到。

希特勒对意大利新政府有可能与同盟国媾和并背弃德国,已有所预料,并且及时采取了对策。7月26日,墨索里尼倒台第二天,德军最高统帅部即命令原拟赴希腊担任指挥任务的隆美尔“在阿尔卑斯山集结部队,并做好进军意大利的准备”。8月16日,希特勒命令隆美尔及其总司令部越过边界,进入北意大利,借口是:减轻意大利人保卫北部领土的重担,以便他们增援南部,因为盟军随时会在南部登陆。尚未公开倒戈的意大利政府对此无法加以拒绝。就这样,9月初,隆美尔率领的8个德国师便在意大利的阿尔卑斯山边疆境内站住了脚,有力地支援了南部的凯塞林部队。

到9月3日意大利签署投降协定那天,意大利境内共有德军16个师,分为驻北部的B集团军群(司令隆美尔元帅)和驻中部、南部的C集团军群(司令凯塞林元帅)。两个集团军群都担负两项任务:第一,一旦意大利投降,两个集团军群便解除附近的意大利部队的武装并夺取其装备。第二,集团军群负责保持阿尔卑斯隘道畅通,使凯塞林的部队不致陷入包围,集团军群则负责击败盟军的登陆。

根据西西里岛杰拉反击战的经验,凯塞林确信,必须在盟军登陆过程中或在内陆,在其舰炮射程之外击败盟军的登陆行动。因此,他将部队部署在盟军最有可能登陆的海滩周围。如果水际防御失败,便横跨意大利半岛布置一系列防御阵地进行抵抗,直到德军完成兵力集结,发动反攻。可是,如果意大利人倒向盟军,德军将无法阻止盟军强大的登陆行动,在这种情况下,凯塞林计划将部队撤至比萨—里米尼一线。

驻守意大利南部的兵力为德军C集团军群所属第10集团军,司令为冯·菲延霍夫上将。除去对付意军的部队,该集团军仅有6个师用于阻止盟军登陆。其中,“赫尔曼·戈林”师和第15装甲榴弹师从西西里岛撤回后,正处于重新组建与训练阶段。第14装甲军只有一支部队(第16装甲师)达到满员标准,部署在萨莱诺湾周围的小山上。“赫尔曼·戈林”师能投入战斗的兵力只有5个营和1个连。此外,德军仅有120架歼击机和50架歼击轰炸机掩护意大利中部和南部。

1943年10月13日,意大利向德国宣战。图为意大利总理巴多格里奥(右)与盟军代表切磋作战计划。1943年9月3日凌晨4时30分,在海、空军的火力掩护下,英国第8集团军部队(加拿大第1师和英国第5师)实施“湾城”行动,在卡拉布里亚雷焦地域顺利上岸,未遇抵抗。第5师沿西海岸推进,加拿大第1师沿东海岸推进,一路无阻。当晚,英军主力部队占领雷焦、卡托纳和圣乔瓦尼,7天内推进160公里,于10日到达卡坦扎罗一线。

由于兵力不足,凯塞林无法阻止蒙哥马利的部队从意大利“脚趾”部向北推进,同时他也判断出“湾城”行动是支援作战,因此只派出2个师对英军进行阻滞战,用其余的师保护罗马和那不勒斯地区。凯塞林命令驻守在萨莱诺(他估计盟军会在此地登陆)的第16装甲师的大部兵力和1个伞兵团在登陆地区及其后面构筑工事,在海滩上敷设了地雷和铁丝网,在萨莱诺湾布设了水雷,从山上一直到海边都部署了火炮,此外还部署了坦克,以进行反突击。凯塞林还拟定了迅速向萨莱诺调集兵力的计划,准备在南部作持久抵抗。然而,隆美尔却主张放弃意大利南部和中部,而在波河流域南面的亚平宁防线上作最后的死守,因为这条防线缩短了海岸防线,守方据此可以以少胜多。希特勒折衷地采纳了隆美尔和凯塞林的建议,命令凯塞林在意大利南部进行抵抗,但又不给他调派足够的兵力来防守萨莱诺和那不勒斯,从而影响了凯塞林的反击准备工作。

9月3日至6日,参加萨莱诺登陆突击的各部队分别从奥兰、阿尔及尔、比塞大和的黎波里出发,并在西西里以北与从巴勒莫和特尔米尼出发的部队会合,然后于9月8日向萨莱诺驶进。当日下午6时30分,当盟军的北部和南部突击部队沿两条平行线抵进萨莱诺湾时,艾森豪威尔将军通过无线电广播了停战通知,宣布意大利无条件投降:“意大利政府已经命令其军队无条件投降。联合国家和意大利武装部队之间的敌对行动立即终止。现在,所有采取行动把德国侵略者从意大利国土上驱逐出去的意大利人都将得到联合国家的援助和支持”。约2小时后,意大利政府首脑巴多利奥元帅通过罗马电台宣布了停战宣言。

意大利与同盟国的停战协定公诸于世之后,德国即付诸实施数周前准备的反措施——“轴心”方案:解除意大利军队的武装,接管意大利的所有政权机构和通信设施。该方案规定:击败意大利摩托化军,将在意大利本土、法国南部的意军(第4集团军)和东南欧的意军(驻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和希腊的埃斯特集团军群,下辖第2、第9、第11集团军)解除武装、俘虏或解散,尔后占领罗马,并向意大利增调10个德国师。9月8日夜,德军开始包围罗马。意大利政府及王室乘2艘驱潜快艇离开罗马。

9月10日,德军在与意军进行小规模短促战斗之后占领罗马,并接管梵蒂冈城。德国宣称,意大利北部、法国南部和巴尔干国家的意大利部队已经投降。同日,意大利政府及王室成员到达盟军占领的意大利布林迪西地区,迅速成立起反法西斯的意大利政府机构。两天后,德国伞兵小分队在党卫队的奥托·斯科尔策内上校的指挥下,搭乘运输滑翔机在意大利阿布鲁齐山脉大萨索峰顶的旅馆附近降落,救出被拘禁在那里的墨索里尼。看守墨索里尼的250名意大利宪兵数分钟内全部投降。9月14日,墨索里尼在拉斯腾贝格“狼穴”大本营与希特勒会面,充当了设在意大利北部的傀儡政府首脑。

萨莱诺盟军登陆兵力为克拉克将军指挥的美国第5集团军,下辖美军第6军(4个步兵师)和英军第10军(2个步兵师、1个装甲师)。登陆正面宽约96公里,包括萨莱诺及其以南和以西海湾沿岸地区。开赴萨莱诺的盟军部队听到意大利无条件投降的消息后,盲目乐观,产生轻敌思想,这是导致登陆不顺利的因素之一。

9月9日凌晨3时30分,萨莱诺之战开始。盟军第一梯队3个步兵师分两路行动。北路英军(第46师和第56师)主要登陆地点在萨莱诺以南数公里的海滩。登陆伊始即遭到德军的猛烈炮击。尽管有盟军舰炮的火力支援,第一登陆突击波仍遭到德军顽强抵抗。第一天内,先头部队向内陆推进了3公里,但伤亡重大,未能占领预定第一天要攻占的主要目标——萨莱诺湾、蒙特科维诺飞机场以及公路的交叉要道。

南路美军(第36步兵师)在佩斯通附近的4个海滩上实施登陆。在没有舰炮和飞机火力支援的情况下,部队冒着德军的猛烈炮火靠近海岸,首批突击波的部队绕过德军的坚固支撑点,在指定的会合区集中。接着,水陆两用载重汽车把榴弹炮和弹药运送上岸。陷入德军火网之中的登陆部队用这些武器在直射距离上抗击着德军的坦克和步兵。到中午,尽管个别海滩已被德军的火力严密封锁,但美军还是在其登陆地段建立了一个尚不稳固的立足点。傍晚,美军左翼向内陆推进约8公里,右翼仍被阻于海滩附近。虽然第5集团军在头一天占领了所有预定的海滩,但在南、北这两个登陆地段的登陆场仍然极不稳固。

次日凌晨,英军第56师占领机场及公路交叉点,德军第16装甲师遂将其大部兵力向北调往英军战区。美军趁机扩大桥头堡,并以预备部队第45师大部登陆。在盟军的舰炮和飞机的火力支援下,至9月11日黄昏前,美军第36师向前挺进了15公里,英军的几个师占领了萨莱诺及其以南沿岸地带,纵深约20公里。德国人发现盟军的支援舰艇发挥了重大作用,立即将空中攻击的重点转向军舰,炸伤盟军战列舰和巡洋舰各1艘。

到9月12日,第5集团军的登陆场稍有扩大,但尚未达到规定的范围。同时,已登陆的盟军4个师仍被遏制在两个纵深浅近、彼此隔开的滩头堡。原计划第3天到达那不勒斯的希望落空了。到此时为止,已有5个德国师到达萨莱诺地区,他们集中了600辆坦克和机动炮,准备沿着盟军登陆地段的分界线——塞莱河向下游实施全面反击。德军的企图是对第5集团军分而歼之,各个击破,先集中力量攻击一个登陆地段,然后再攻击另一个登陆地段。

9月13日,得到增援的德军发起强大反攻,冲进美、英军之间的缺口,将其截为两部,迫使盟军退至离海岸3公里以内的地方,处境极为危险。克拉克将军不得不要求休伊特拟订一个后撤北部盟军部队或南部盟军部队,并重新实施登陆的计划,同时要求盟军统帅部予以增援。

为保住登陆场,盟军立即采取紧急措施,火速增援岸上部队。盟军向登陆场空降了美军空降兵第82师。14日,盟军地中海战场所有飞机出动轰炸德军及其运输线。同时,十几艘军舰发射的猛烈而准确的炮火有效阻止了德军向海滩推进。到15日,盟军部队已巩固了自己的阵地。9月16日晨,德军集结兵力分两路对英军战区再次发动攻势,企图扭转局势,遭到盟军火炮、舰炮、坦克和飞机的猛烈袭击,损失惨重,反击遂告失败。同一日,追击德军部队的英国第8集团军部队在萨莱诺西南60公里处与美国第5集团军会师。至此,盟军第15集团军群在亚平宁半岛构成了一条统一的战线。凯塞林认识到,重新夺取登陆场代价太大,德军也没有足够的兵力兵器继续抵抗,遂决定放弃萨莱诺和那不勒斯,向北撤至沃尔图诺河后面的一条既设防线。

在实施萨莱诺登陆战的同时,英国第1空降师奉命占领塔兰托港,向福贾方向攻入意大利半岛的“脚跟和小胫部分”。9月9日下午,英国第1空降师6000人搭乘英国军舰,在2艘英国战列舰和1个驱逐舰中队的掩护下,经扫过雷的海峡向塔兰托疾驶,顺利驶进东面的意大利海军基地塔兰托港上岸,占领了这个可供1个集团军使用的头等海港及其附近的各个机场。之后,英军越过意大利东南部,向北176公里处的福贾地区的重要机场进军。

与此同时,意大利舰队根据停战协定,逃离热那亚、拉斯佩齐亚和塔兰托等地,于9月10日抵达马耳他,正式向英国地中海舰队司令坎宁安海军上将投降。

9月29日,艾森豪威尔将军同巴多利奥元帅在马耳他英国“纳尔逊”号战列舰上,签订了全面的《意大利投降书》。在9月3日签订的停战协定基础上,投降书进一步规定了“意大利应遵守的其他政治、经济和财政性质的条件”。投降书条款规定,扩大同盟国在意大利的权利,将意大利领土上的一切物质财富置于同盟国控制之下。在同盟国的要求下,10月13日下午3时,意大利巴多利奥政府对德国宣战。英国、美国和苏联三国政府发表联合宣言,“承认巴多利奥元帅所声明的意大利王国政府的立场,并且接受意大利国家和武装部队的积极合作,将它们看作在对德战争中的一个共同交战国”。

德军在撤退时破坏了那不勒斯港及其城市,然而,同盟国海军很快疏通了那不勒斯港,支援陆军通过了萨莱诺海滩。10月1日,第5集团军进入那不勒斯。10月3日,盟军沿东海岸对北面80公里处的泰尔莫利发动突击,从而牢牢控制了福贾地区的所有机场。这些机场成为同盟国空军从南欧出发,对欧洲的德国占领区实施战役空袭的主要基地。

凯塞林尽管下令北撤,但仍向希特勒表示,他能够在罗马以南地区有效地进行阻滞战,并要求批准他构筑一条“冬季战线”,这是从罗马以南地区横贯亚平宁半岛最狭窄处的一连串防御阵地。鉴于迟滞盟军进攻意大利的行动有效,希特勒同意了凯塞林的要求,于10月1日命令在未来数月坚守罗马以南防线,而不是继续北撤。

10月6日,盟军抵至沃尔图诺河至泰尔莫利一线。对德军来说,这里只是一条临时防线,他们正准备在北部地区组织更坚固的防御。在整个10月和11月的前两个星期,德军一边进行后卫战斗,一边后撤至那不勒斯西北40英里处的“冬季防线”。11月15日,亚历山大将军鉴于部队打得太艰苦,命令盟军暂停进攻。意大利战局陷入僵局。

至此,盟军已攻占了意大利南部,夺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港口和机场,从而能迅速提供兵力及补给,为后来占领整个意大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