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叁 现代戏剧终身大事

中国独幕话剧《终身大事》是现代诗人、文史学家胡适的代表作品,1913年3月发表于《新青年》6卷3号,是中国最早的话剧作品之一。

剧本描写妇女为争取婚姻自主而离家出走的故事。青年女子田亚梅留学归家,自主选中多年在一起的朋友陈先生为偶,不料母亲田太太求签相命后,说两人命相不合、八字相克而反对。最后亚梅趁父母离屋吃饭,留下字条出走,找陈先生去了。

全剧情节简单,具有鲜明的反封建主题。剧作被公认受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的影响,在五四时期有一定的影响。

雷雨

曹禺,生于1910年,湖北潜江人,著作有话剧剧本《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

话剧《雷雨》是非常著名的一部作品,1934年发表于《文学季刊》第3期,1936年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后来的版本多有修改。现以较早版本进行评介。《雷雨》共有四幕,并有序幕和尾声。

剧作写了一个扣人心弦、动人魂魄的人间悲剧。30年前,地主阔少周朴园为了娶一个有钱的小姐,赶走了刚为他生下第二个孩子的使女鲁侍萍。鲁侍萍走投无路,抱着刚出生的二儿子鲁大海投河自杀,为人搭救。30年后,鲁侍萍与鲁贵所生的女儿四凤不巧也到周家做了使女。这时,当初鲁侍萍留在周家的大儿子周萍正厌倦了与后母蘩漪的乱伦关系,转而喜欢上四凤。而当四凤已怀孕3个月时,鲁侍萍又鬼使神差地踏进了周朴园的家门。由于她的出现,周萍和四凤发现了他们之间的真实关系,双双自杀身亡。周萍的弟弟,蘩漪的亲生儿子周冲也因抢救四凤而死。蘩漪和侍萍则同时精神失常,留下周朴园在孤独中默默地忏悔。

作者采用了回溯式戏剧结构,从鲁侍萍30年后即将再进周家写起,将过去的种种纠葛在最后一天的情节发展中交待出来。这种从临近高潮处下笔的戏剧结构,使得本来就扣人心弦的剧情更加紧凑激烈,戏味充足。

《雷雨》的基本思想是对不合理的命运和社会的谴责和诅咒,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于被压迫者的同情和对于反抗者的赞赏。在剧作中,命运之神似乎无所不在,时时在通过环境、机遇,通过人们自己的情感、欲望去捉弄人们:周朴园自以为果断、理智,但他维护家庭的“体面”的努力却一败涂地;周蘩漪为了改变自己的处境,不顾一切地要抓住周萍,结果也适得其反;周萍极力想摆脱与后母的不名誉关系,而移爱于四凤,没想到堕入了更可怕的深渊;鲁侍萍遭遗弃后就不想再见到周家的人,“不公平的命”却偏偏使她们母女与周家父子相遇;父子兄弟间争执殴斗,却互相不知道对方是谁。不仅命运好捉弄人,不公平的社会也在禁锢和压迫人:蘩漪被禁锢在一个令人窒息的封建家庭中,心理已经变态;鲁侍萍被遗弃后,遭受了种种磨难;可怜的四凤,承受了周家父子两代人犯下的罪孽;鲁大海等工人,也受尽了剥削和摧残。对此,蘩漪、鲁大海、鲁侍萍、周冲等,都进行了方式不同的反抗。作者给予这些人以深切的同情和由衷的赞赏。整体看来,剧作虽然有较浓厚的命运悲剧的色彩,但民主主义思想仍然是其基本思想内核。

《雷雨》的人物塑造也有很出色之处。周朴园是一个封建思想很重的资本家,他唯利是图,专横跋扈,却又道貌岸然,自以为品质高尚。从自己的实利考虑出发,他忍痛抛弃了年轻美丽的鲁侍萍。在误以为侍萍已死,不再对自己形成威胁时,他又似乎真诚地怀念她以保持自己内心的平衡。但一旦侍萍再次出现,他就又恐惧地、声色俱厉地训斥了她。只是到了他认为无可奈何的时候,才不得已在全家面前似乎很诚恳地承认了侍萍的真实身份。这是一个深层次的伪君子形象。另一个人物蘩漪的性格也很鲜明。她的正当的人生需求受到禁锢时,她便不顾一切地进行反抗。她会疯狂地爱,也会疯狂地恨。她是最富有“雷雨”性格的人物。她的不道德是以反抗不道德的社会为前提的,因而她是一个被不合理的社会扭曲了的个性主义者形象。

整个剧情是在雷雨前夕和雷雨中进行的。剧作的命运思想、反抗情绪、紧张的情节、富于“雷雨”性格的人物形象,与剧中那种开始郁热憋闷,后来雷电交作、暴雨倾泻的环境气氛渲染,完美地融为一体,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曹禺很注意学习和借鉴西方戏剧艺术。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中的命运思想、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中的反抗性格、易卜生的《群鬼》中的血缘纠葛情节、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中的气氛渲染,在《雷雨》的创作中,都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雷雨》是中国移植西方话剧形式的一次成功尝试。它的演出,获得了观众热烈而经久不衰的欢迎。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日出

现代话剧《日出》,是现代剧作家曹禺写于1935年的作品,1936年发表于《文学月刊》,同年,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曹禺在写完《雷雨》之后,感到它有些“太象戏”了同时思想上也受到了左翼文坛更多的影响,于是创作了思想意识更加明确、手法也较为自然的《日出》。与《雷雨》不同,《日出》没有设置贯串全剧的复杂的故事情节,而是采取“横断面描写”的方式来实现创作意图。全剧四幕,共截取两个场所来展示生活。一是交际花陈白露在一个高级旅馆中的休息室,一是宝和下层三等妓女翠喜的房间。通过这两个场所,剧作展示了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的各色人物和各种生活现象,揭露和诅咒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现实。

可以说,揭露和诅咒“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现实是《日出》的主题思想。这一主题思想的体现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的。一种方式是剧中人物直接的联系和冲突。如金八鲸吞潘月亭,潘月亭捉弄李石清,李石清侮辱黄省三。再如顾八奶奶玩弄胡四,胡四又欺压“小东西”。这些都直接表现了弱肉强食的社会现实。

另一种方式则是戏剧场景的组接。如第三幕中下层对社会的悲惨生活与第一、二、四幕中上层社会奢侈淫逸、挥金如土的生活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翠喜家冬天连炉子都生不起,而陈白露这里几天就挥霍两三千元。再如第二幕中有这样一个场面组接:银行录事黄省三向经理潘月亭苦述家景的凄惨,他每月只挣十块二毛五,现今又被银行解雇,老婆已跟别人跑了,3个孩子就要饿死;他刚刚下场,曾经留学国外的张乔治就高谈阔论地上场,讲中国的牛肉如何不好,他的狗闻一闻就走开了。通过这两个场景的组接,一个“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情状立刻就呈现于观众面前。

《日出》出场人物很多,而且性格都很鲜明。陈白露是一个具有悲剧感的享乐主义者,良心未泯却又不能自拔;富孀顾八奶奶则是一个富有喜剧性的吃利息者,俗不可耐而又故作风雅。银行家潘月亭唯利是图,心狠手辣;茶房王福升畏强凌弱,势利透顶。“面首”胡四,已毫无羞耻之心;“博士”张乔治,则始终酸气十足。书生方达生正直而又稍嫌迂阔;秘书李石清常负气而又好钻营。

《日出》由于人物性格鲜明多样,又在悲剧中融合了喜剧的因素,所以,虽然没有《雷雨》那样扣人心弦的戏剧悬念,看起来却仍然趣味横生,因而受到观众的欢迎。

啼笑因缘

张恨水(1895~1967),原名张心远。祖籍安徽潜山。1895年出生于江西。著有《鼓角声中》、《五子登科》、《魍魉世界》、《满江红》、《啼笑因缘》、《金粉世家》等。

《啼笑因缘》是张恨水20世纪20~30年代初期写的《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中较有影响的一部剧作品。它将传奇和言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吸引了社会各个层次的读者。

公元1929年5月的一天,张恨水来到位于北京市中区的中山公园。他袋里揣着一本袖珍日记本,穿过“四宜轩”,渡过石桥,直奔小山而来。在一列土山之间,有一所茅草亭子,亭中有一副石桌椅。张恨水靠着石桌,坐在石墩上。他看着眼前的石榴花,荷钱,杨柳楼台一切美好的景致。这些景致勾起了张恨水的创作情绪。他趁着兴致很好的时候,脑筋里勾勒出一种悲欢离合的幻影,于是他用铅笔草草地记录下来。这些幻影,就成为《啼笑因缘》的大纲。正如张恨水在1930年为《啼笑因缘》写的自序中说的:“我自己也不知道我是否有什么用意,更不知道这样写出,是否有些道理。总之,不过捉住了我那日那地一个幻想写出来罢了。——这是我赤裸裸地能告诉读者的”,“直到这天在那茅亭上布局,才有了这部《啼笑因缘》的影子”。

《啼笑因缘》由原著和续集两部分组成。它描写青年学子樊家树游北京天桥时,结识了武师关寿峰、关秀姑父女,又和天坛鼓书艺人沈凤喜一见钟情,然而,樊家树的表嫂却极力成就他和财政部长何廉的女儿丽娜的婚姻。后来,军阀刘德柱霸占了沈凤喜,关秀姑扮成下人,潜入刘宅,将刘将军骗到西山极乐寺杀掉。何丽娜开始由于失意而纵情声色,最终学佛吃斋,在西山别墅隐居起来。关秀姑又带领樊家树上西山,和丽娜相会,自己去东北抗日了,续集写身为统帅的沈国英向何丽娜求婚,何廉则以丽娜和家树已订婚为理由,推辞沈的请求,并打发家树、丽娜二人前往欧洲求学。二人学成归国,沈凤喜因念念不忘旧情,而最终病死。作品借主人公的恋爱悲剧,反映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

《啼笑因缘》充分表现了张恨水的写作艺术,剧中描写的主角,除樊家树自有其特点外,如沈凤喜、关秀姑、何丽娜等人的语言、动作、思想,各不相同;重要配角,如关寿峰、刘将军、陶伯和夫妇等人,也各有特殊个性,在文字中一一显露出来,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啼笑因缘》剧情一波三折,奇文迭起,却又合情合理,符合现实。它最初以小说的形式在《快活林》上刊登,第一天便引起无数读者的欢迎,很长一段时间,这种欢迎的热度,始终没有减退,一时文坛中竟有“《啼笑因缘》迷”的口号。面对这种盛况,《快活林》的编辑严独鹤在为《啼笑因缘》发表单行本时专门作序说:“一部小说,能使阅者对于它发生迷恋,这在近代著作中,实在可以说是创造小说界的新纪录”,“《快活林》中,有了一个好作家,说句笑话,譬如戏班中来了个超等名角,似乎我这个邀角的,也还邀得不错哩。”

《啼笑因缘》曾由明星影片公司摄制成电影,引起轰动。

上海屋檐下

中国话剧作品《上海屋檐下》是现代剧作家夏衍的代表作品,1939年1月由怒吼剧社在重庆首演,1957年5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1981年12月第2次印刷。

剧本主要写林志成、匡复和彩玉之间复杂的爱情关系。8年前,林志成在好友匡复被捕入狱后,照顾他的妻子彩玉和孩子葆真。在生活和感情的双重压迫下,他与彩玉同居。8年后,匡复出狱来林志成家探询妻子和孩子下落,于是3个人都陷入极度痛苦的内心矛盾之中。彩玉想与匡复重新修复往日的幸福,却又难舍林志成危难中相助的情分;林志成在无颜再见老友的自我鞭挞中,倾诉了内心的痛楚;匡复原想重新获得家庭生活的幸福,却眼见妻子与志成已难以分舍,于是,在孩子们歌声的启迪下,克服自己的软弱与伤感,留言出走。剧中还同时有几组人物:勉强度日的小学教员、儿子战死的老报贩、卖笑的舞女、善良懦弱的失业者等。由这些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小人物,组成了一幅现实生活的社会风俗画。

全剧着重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他们畸形关系的悲剧实质。结构突破传统模式,全剧无中心事件,各组人物各自为政,平行发展,却又相互交错、穿插,充分表现了夏衍剧作深沉、凝练、清新、淡远的艺术风格。

天国春秋

阳翰笙,生于1902年,四川高县人,主要作品有历史剧《李秀成之死》、《天国春秋》,话剧剧本《塞上风云》、《草莽英雄》等,出有《阳翰笙选集》。他的代表作中国6幕历史剧《天国春秋》,1941年由中华剧艺社在重庆首演。

剧本取材于太平天国时期“杨韦事变”的历史事实,揭示农民革命的历史教训。刚愎自用的东王杨秀清执掌天国的文武大权,引起野心勃勃、阴险毒辣的北王韦昌辉的妒恨,在天王洪秀全面前谗言诋毁和挑拨离间,扩大事态,从而引起天王对杨秀清的怀疑和猜忌,最后导致韦昌辉杀死杨秀清、屠杀数万太平军战士的悲惨结局,挫伤了革命阵营的元气,也断送了天国的事业。在血的事实教育下,使受韦昌辉诱骗利用的西王洪宣娇认识自己的罪过,悔恨万端。祸首韦昌辉也在内江讧大变中难逃灭亡的命运。这是一个历史悲剧。

剧本写于皖南事变后,其意在于揭示:大敌当前,应团结一致,分清敌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全剧气势磅礴,色彩浓郁,戏剧冲突错综复杂,扣人心弦,显示了作者驾驭复杂历史事件的艺术功力。

屈原

中国话剧作品《屈原》是郭沫若的作品,1942年4月由中华剧艺社在重庆首演,剧本发表于同年1月21日至27日重庆《中央日报》副刊,同年3月由重庆文林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剧本取材于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的事迹,但不拘泥于史实,以屈原一天的遭遇,集中反映出他与以楚怀王为首的统治集团的矛盾,从而概括了他悲壮的一生。面对秦国威胁,屈原主张积极抗秦,引起朝廷不满,被革职囚禁。南后因引诱屈原遭拒,怀恨在心,在酒中下毒欲置屈原于死地,不料侍女蝉娟误饮毒酒代屈原而死。

剧作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不畏强暴、大义凛然的崇高品质,屈原在暴风雨中悲愤呼号的“雷电颂”,发泄了他对黑暗的愤怒、诅咒,对邪恶的勇敢抗争和对光明美好的向往。演出时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1953年9月由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重新上演,并先后在日本、苏联上演。

把眼光放远一点

中国独幕话剧《把眼光放远一点》是胡丹沸的作品。1942年冀中军区火线剧社首演,于1944年6月20日~23日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1957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1979年收入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独幕剧选》等选集。

剧本描写抗战时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参军抗战的故事。在日寇大扫荡的敌占区某村兄弟俩,老大夫妇支持儿子在八路军里坚持抗战到底,老二夫妇却唆使儿子开小差回家当“良民”。最后在老大的劝说和事实的教育下,老二夫妇终于觉悟,使其子归队参加抗日。

剧本真实地反映了抗战时期广大农民的生活和思想。剧本获晋察冀1942年鲁迅艺术奖。全剧以轻松的喜剧形式,表现了严肃的主题思想,语言有乡土气息。

清宫外史

中国话剧作品《清宫外史》是杨村彬的作品,1942年中央青年剧社在重庆首演其三联剧的第一部《光绪亲政记》。

剧本以甲午海战为背景,写亲政不久的光绪皇帝欲整顿朝纲,抵御外侮,召翁同龢。他与李鸿章商议,并将宣战诏书交慈禧。垂帘听政的慈禧,大权独揽,撕碎了光绪的宣战诏书,并害死了珍妃。正当颐和园举行慈禧六十庆典大宴时,日寇已将战火燃烧到天津。慈禧被迫派遣李鸿章与日本签订卖国条约,由此引起举国上下反对。慈禧威怒之下召见中枢重臣,却逼光绪装病不得参加,光绪只得屈从。

于是慈禧一手左右了和议,并辞退罢免光绪亲信恭亲王和翁同龢,从而宣告光绪亲政的失败。但此时中兴会革命己兴起,维新改良的要求势不可当。

全剧历史感浓重,首演时曾轰动山城。

风雪夜归人

中国3幕话剧《风雪夜归人》是吴祖光的代表作品,1943年由中华剧艺社在重庆首演,剧本于1957年3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剧本描写京剧名伶魏莲生与法院院长苏弘基的宠妾玉春邂逅相遇,真诚相爱。经玉春的点拨,魏莲生醒悟自己只是权贵们的玩物而决定与玉春出逃。由于逃跑的失败,魏莲生被逐出境,玉春被送于盐运使做洒扫之妇,远配边陲。20年后,魏莲生破衣褴褛落魄归来,在他们当年定情之地,未遇玉春,遂死于风雪之中,玉春却不知所往。而苏弘基在金碧辉煌的佛堂中,依然姬妾侍绕,恣意寻乐。

全剧富有浓重的浪漫色彩和诗意,揭示了一个平凡小人物对人生意义的觉醒和自身价值的追求,有着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同志,你走错了路

中国4幕6场话剧《同志,你走错了路》是姚仲明、陈波儿等的作品。1944年由延安中央党校在延安首演,1947年由华北光华书店出版单行本。1960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再次演出。同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再次出版,并在《剧本》月刊发表。

剧本描写抗战初期,八路军某部联络部长吴志克执行错误路线,对国民党右派只联合不斗争,致使八路军蒙受重大损失;以政治部主任潘辉为首的八路军指战员,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政策,与吴志克的错误路线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挽回危急的局势。戏剧通过两条路线斗争的描写,形象地向观众揭示了执行正确路线的重要性,具有深刻的现实教育意义。

全剧戏剧冲突惊心动魄,生活气息浓郁,是首次以党内路线斗争为题材的剧目。

升官图

陈白尘,生于1908年,江苏淮阴人,主要作品有剧作《石达开的末路》、《结婚进行曲》、《岁寒图》、《升官图》等。

现代讽刺喜剧《升官图》,是陈白尘的代表作,1945年11月发表于《华西明报》副刊《艺坛》,1946年先后在重庆、上海等地上演,轰动一时。全剧除序幕、尾声外,共分三幕。

剧作写在一个凄风苦雨之夜,两个盗贼为了躲避追捕,闯入一所古老的住宅。其中一个盗贼做了一场升官发财的黄粱美梦。梦中两个盗贼在一次群众暴动后,乘知县受伤、秘书长丧命的机会,浑水摸鱼,冒充为知县和知县的朋友。

衙门里利欲熏心的诸局长和知县太太,从各自的私利出发,竟然承认了假知县,并且让那个“知县的朋友”接任了秘书长,真知县则被卖去当了壮丁。两个冒牌官吏和原来的官吏勾结起来,借镇压群众暴动之机,大发了一笔横财。但在如何分配这笔赃款问题上,大家又勾心斗角,互相争吵,特别是假秘书长与财政局艾局长,更是争执得相持不下。

这时又传来了省长要来视察的消息,于是众人又忙成一团:笨拙的假知县死背“肃清贪官污吏,建立廉洁政府”的欢迎词;警察局长大抓乞丐充实警察队伍;工务局长向每户居民收取10万元粉刷墙壁,以“表示廉洁坦白”;艾局长趁机要挟假秘书长增加自己的赃款份额。省长是一个标准的伪君子。他口口声声标榜自己“平生讲究廉洁,最恨的就是贪污”,但他却患有一种头痛病,非用金条熏烟做药不能治愈。他用这种方式勒索了大量金条。这时,假秘书长又将艾局长的情妇、原知县太太送给省长作了夫人,既取悦了省长,又报复了艾局长。艾局长则以到国外发表文章揭露真相要挟他们,以便获得报偿。最后省长枪毙了从壮丁营里逃回来的真知县,提升假知县为道尹,提升艾局长为知县。正当他们皆大欢喜,省长、知县合并举行婚礼时,愤怒的群众怒吼着冲向了他们。假知县被从梦中惊醒过来。而这时追捕的人也赶到抓住了两个盗贼。

《升官图》虽然运用的是近于荒诞的梦幻形式,却相当真实地暴露了国民党时期官场的黑暗现实,收到了“假中见真”的艺术效果。同时剧作又使用隐喻手法,将盗贼与官僚合为一体,辛辣地讽刺了专制制度下官僚的强盗本质。可以说,《升官图》是一部艺术上相当成功的讽刺喜剧,是一部用戏剧形式写成的《官场现形记》。

丽人行

田汉(1898~1968),湖南长沙人,主要著作有话剧剧本《名优之死》、《回春之曲》、《丽人行》、《关汉卿》等。

他的代表作品之一中国话剧《丽人行》,1947年由抗敌演剧9队在无锡首演,1961年由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再次公演。剧本发表于1957年《剧本》月刊第5期。1959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单行本,1980年11月第4次印刷出版。

剧本以抗战末期的上海为背景,以刘金妹、梁若英、李新群3个不同经历的女性命运为主线,反映在日伪黑暗统治下工人的悲惨生活和人民曲折的斗争。纱厂工人刘金妹借债回家途中遭日寇蹂躏,欲寻短见,恰巧被地下工作者孟南救下。少妇梁若英原是作家章玉良的妻子,章离家抗日,梁即与投敌分子、“银行家”王仲原同居。后章回上海工作,与梁在新群家重逢,不料被敌特误认为是孟南夫妇而逮捕。此时工厂关闭,金妹借债摆摊,不料货被抢,丈夫友生被流氓致瞎双目而住院。为生活所迫,金妹被迫卖身养家,不料被友生发现,金妹投江自杀,幸被孟南之妻新群救起。在新群的帮助下,金妹鼓起了生活勇气,若英也认清王仲原的真实面目,决心与工人群众一起与黑暗社会作斗争。

全剧采用多场景、多时空交替结构,有所创新,情节曲折,生动感人。

桃花扇

欧阳予倩(1889~1962),湖南浏阳人,主要作品有剧本《天涯歌女》、《木兰从军》、《桃花扇》等。他的代表作品中国话剧《桃花扇》,1947年由新中国剧社首演于台湾。1957年和1962年由中央戏剧学院实验话剧院和上海戏剧学院实验话剧团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公演。本剧原是清代孔尚任编写的传奇剧本,1937年欧阳予倩改编为京剧。1939年由京剧改编为桂剧。1947年又改编为话剧。

剧作通过秦淮歌妓李香君与复社文人侯朝宗的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反映明朝崇祯末年的政治形势和社会风貌,贬斥朝廷的荒淫昏庸和阉党官吏的祸国殃民,歌颂李香君的民族气节。秦淮名妓李香君与复社文人侯朝宗相识相爱。定情后不久,李自成攻占北京,福王在南京登基,大权重落奸臣之手。侯朝宗被迫出走。香君在师傅柳敬亭帮助下,避身扬州史可法部下,并矢志守节。在无耻文人杨文聪一再威逼下,以首触柱,血染定情诗扇,杨就血在扇上画桃花一幅。不日南明灭亡,清兵渡江,香君隐居山中。一日侯朝宗身着清廷官服来山中接香君,香君知侯已变节,即以死明志。

全剧情节曲折,哀婉动人。

反“翻把”斗争

中国独幕话剧《反“翻把”斗争》是李之华的作品,1947年由东北文艺工作团第二团在黑龙江宾县首演。剧本在1947年7月10~23日《东北日报》上发表。1960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收入1979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独幕剧选》(第二册)等选集。

剧本以东北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为背景,描写地主孙桂阁勾结农会副主任马奎五,阴谋制造事端,并栽赃农会主席刘振东,煽动农民撤换农会干部,企图暗中把持农会和自卫队。土改工作队方队长发动群众,终于查明了孙桂阁的“翻把”复辟阴谋。

剧本深刻地反映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斗争。结构严密、语言生动,具有浓郁的东北乡土气息。剧本获1947年东北局宣传部奖励。

红旗歌

中国4幕话剧《红旗歌》是刘沧浪等集体创作的作品,鲁煤执笔,由华北联合大学第3文工团首演,1949年5月天津新华书店出版单行本。

剧本写刚解放的北方某城纺织女工马芬姐,由于不理解“工人是工厂主人”这一阶级地位的变化,在红旗竞赛中,依然旷工、怠工、打击积极分子,并愤而离厂。最后在说服和事实教育下,唤起了工人阶级的主人翁责任感,成为突出的生产积极分子。

全剧通过劳动竞赛和落后人物的转变,及时地反映了历史巨变对工人思想感情和生活劳动的深刻影响。这对于阶级地位发生变化的城市工人具有现实认识作用和教育意义。

全剧语言质朴,有生活气息。曾先后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各大城市上演。

龙须沟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老舍作品甚多,有16卷《老舍文集》问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中篇小说《微神》、《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中国3幕话剧作品《龙须沟》是老舍的话剧代表作,1951年2月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北京首演。

剧本写在臭水沟龙须沟边的一个小杂院里住了四户人家:

文弱胆小的旧艺人程疯子,因被黑社会势力欺凌成了“疯子”,他妻子娘子善良、耐劳,靠摆香烟摊支撑这个家;车夫丁四脾气暴躁,妻子丁四嫂是个刀子嘴豆腐心,于是在生活重压下夫妻间常有摩擦;王大妈的女儿二春一心只想早日离开这个臭水沟,可王大妈虽也恨这龙须沟,却因为这里有活干,饿不死人,死活不准二春离开龙须沟;还有刚直敢说的瓦匠赵老头。这些大杂院里的小人物,年年交钱盼修沟;可龙须沟依然臭气熏天,沟边泥泞不堪。解放后人民政府发动群众,彻底治理龙须沟,不仅沟水清澈,而且大杂院的人吃上了自来水。剧本通过龙须沟人民新旧社会的生活变化,热情地歌颂了新社会新政府。

全剧形象生动,语言精炼,蕴含着现实主义的思想光辉。作者因创作此剧获北京市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妇女代表

中国独幕话剧《妇女代表》是孙芋的作品,1952年在东北人民艺术剧院首演。剧本在1952年2月26日~3月3日《东北日报》上发表。后又刊登于1953年《剧本》月刊3月号。

新文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收入中国戏剧家协会编辑的《独幕剧选》。1956年译成英文,收入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的《妇女代表——三个独幕剧》中。

剧本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东北农村妇女张桂蓉冲破习惯旧风俗,带头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引起婆婆不满,产婆牛大婶因被桂蓉没收假药,也对她有意见。丈夫王江性格粗暴,男权思想浓重,威逼桂蓉辞去所有职务。桂蓉在翠兰帮助下,以自己劳动和学习的成果教育了牛大婶,说服、感化了婆婆和丈夫,家庭重归于好。

剧本深刻揭示了农村中新旧思想的矛盾,成功地塑造了张桂蓉这新一代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万水千山

中国6幕话剧《万水千山》是陈其通的作品,1954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艺工作团话剧团在北京首演。剧本发表于1954年10月《解放军文艺》。1955年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1949年曾以《铁流二万五千里》为剧名,由沈阳部队政治部文工团公演。

剧本描写中国工农红军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业绩。它截取长征中攻占娄山关、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过藏民区、过草地等几个片断,概括地反映了长征的战斗历程,着力塑造了李有国、罗顺成、赵志方等红军指战员的形象。

全剧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为革命历史剧的创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刘莲英

中国独幕话剧《刘莲英》是崔德志的代表作品,1955年由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在北京首演。剧本发表于1954年《辽宁文艺》等5期。收入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独幕剧选(1952~1958)》。1957年译成英文,收入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的《纱厂的星期六下午及其他作品集》。1960年再次演出。

剧本写纱厂女工刘莲英在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当兄弟班组有困难时,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克服自己班组的困难,抽出技术骨干支援兄弟班组,由此引起与其他组员和恋人的矛盾冲突,在事实教育下,刘莲英的行动终于获得了组员和恋人的理解和赞扬。剧本从劳动态度、爱情生活和思想品格等方面,成功地塑造了社会主义新一代工人的形象,亲切感人,闪耀着时代的光辉。

1956年获《剧本》月刊1954、1955年独幕剧征稿评奖一等奖,并被各地戏曲移植上演。

马兰花

中国3幕10场童话剧《马兰花》是任德耀的代表作品,1956年6月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在北京首演。1958年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单行本。获“1954~1979年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剧本创作一等奖。

剧本取材于民间传说。故事在美丽神奇的大森林中展开。青年马郎勇敢、勤劳、善良。一次他搭救了打柴坠入山崖的王老爹,并托王老爹将宝花——马兰花送给其女,作为定情之物。王老爹的大女儿大兰自私懒惰,对宝花不屑一顾,更不愿嫁到大森林里去。小女儿小兰善良美丽,遂与马郎成亲。马郎、小兰与森林朋友喇叭花、狗尾巴草、鹿娃子、小猴等在一起,借助马兰花的神力,生活得欢乐、幸福、安宁。大兰知道后极为嫉妒。邪恶的老猫乘机怂恿大兰骗得宝花,杀害小兰。马郎在森林朋友的帮助下,战胜了老猫,把它推下山崖。大兰也在事实教育下悔悟。马兰花又回到了善良人们的手中,救活了小兰。山林从此恢复了往日的欢乐和安宁。

全剧以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个人格化的花、草、鸟、兽、神与人的神奇世界,色彩缤纷、寓教于乐,充满童趣。

茶馆

中国3幕话剧《茶馆》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品,1958年3月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北京首演。剧本发表于1957年《收获》杂志7月号。1958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单行本,1980年第二次印刷。

剧本描写清末、民初、抗战胜利后3个历史时期北京的社会风貌。

全剧由茶馆掌柜王利发、民族资本家秦仲义和吃清廷皇粮的旗人常四爷贯穿始末。每一幕写一个时代。惨淡经营祖业的王利发,在朝代更迭、连年战乱和统治者的压榨盘剥下,生意每况愈下,最后连赖以生存的茶馆也被国民党情报机关强占,走投无路。少年气盛的秦仲义,变卖家产开设工厂,想干一番救国实业,在历史的动荡中,经不起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蚀,实业救国的理想终成泡影。血气方刚的常四爷从感叹大清国的没落到一尝铁窗风寒,从吃皇粮到自食其力卖青菜,体验了世道沧桑。当3个不同个性不同经历的老人最后走到一起时,却发出了同样深沉的感叹。

全剧无贯穿的情节,作家以茶馆这个三教九流进进出出的小社会,王利发等人的悲剧命运,揭示了旧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全剧气势宏伟,色彩斑斓,生活气息浓郁,语言简洁、隽永、传神,具有醇厚的“京味”。

《茶馆》是中国现实主义戏剧的经典之作。1980年起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先后赴德国、法国、瑞士、加拿大、英国和香港、台湾地区演出,获得巨大声誉。

关汉卿

中国12场话剧《关汉卿》是田汉的代表作品,1958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剧本以创作和上演《窦娥冤》为主线展开戏剧冲突,塑造元代戏剧家关汉卿的形象。

剧本描写善良少女朱小兰因抗拒恶奴侮辱,被诬陷处斩。关汉卿激于义愤,在歌伎朱帘秀支持下写成悲剧《窦娥冤》。权贵阿合马以影射为名,强令关汉卿修改剧本,否则禁演。关汉卿宁死不屈,坚持不改,朱帘秀冒死承担演出责任。剧本在忠于历史真实,又不拘泥于历史事实的原则下,在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背景下,成功地塑造了关汉卿刚正不阿、同情贫民、憎恨权势的斗争精神,以及朱帘秀深明大义、嫉恶如仇的可贵品格。

此外,诙谐风趣且爱憎分明的王和卿、仗义而刚烈的王著、狠毒卑鄙的郝祯、投机取巧的无耻文人叶和甫等,也都栩栩如生,各有个性。

全剧结构完整,情节生动,戏中套戏,构思独特,语言精炼,洋溢着激动人心的诗情画意。本话剧是田汉剧作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一个典范,也是田汉戏剧创作的高峰之作。

战斗里成长

中国多幕话剧《战斗里成长》是胡可的作品,系根据与胡朋、胡海珠、轾影合作创作的多幕剧《生铁炼成钢》改写。1958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1949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首演。

剧本写青年农民赵石头因父亲被地主压迫致死而放火复仇,后在流离他乡中参军当了革命战士,经过革命战火的锻炼,终于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指挥员,并与同在一营的父亲、家人团圆。剧本以一个普通农民成长为自觉革命战士的艰苦过程,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反抗阶级压迫和进行民族革命战争的历史。

全剧情节曲折,富有传奇色彩,赵石头的形象生动、感人。剧本曾被译成多种外文,先后在苏联、罗马尼亚、匈牙利、日本、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地上演。

最后一幕

中国话剧作品《最后一幕》是兰光的作品,1958年由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在北京首演,剧本发表于1958年《剧本》月刊第6期。1959年、1964年分别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和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剧本反映一支抗敌演剧队,在全国解放前夕,与反动派、特务斗争的故事。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抗敌演剧队,在经历了艰难困苦的十年战斗锻炼后,面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压制民主与进步的新局势。国民党反动派加强对演剧队的特务统治,暗中监视演剧队,并强令演出“勘乱”戏,妄图破坏和削弱中共对演剧队的领导,把演剧队纳入反共宣传的行列。以应放、白静娴为首的共产党员,坚持革命立场,团结全体队员,与国民党特务展开了巧妙的周旋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冲破敌人的封锁,率领全队安全撤回解放区。剧本通过演剧队的平凡而惊心动魄的生活截面,真实地反映了解放前夕国民党统治区政治、文化斗争的复杂局势。

红色风暴

中国革命历史剧《红色风暴》是金山的作品。1958年由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在北京首演。1991年复演。1958年10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剧本取材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京汉铁路大罢工惨遭帝国主义镇压的二七惨案。京汉铁路工人江有才、黄得发给警务处长魏学清之父开压道车进城,途中遇军车,因魏父的固执,造成他与工人江有才同时丧生,黄得发幸免,但却作为凶手被捕。京汉铁路总局局长赵继贤利用压道车事件,挑拨鄂、闽两地工人闹分裂。共产党员林祥谦揭露敌人的阴谋,施洋大律师代表死难家属向当局提出抗议。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在美、英驻汉口领事操纵下,反动当局欲搜捕施洋、林祥谦和工运领袖项德隆(即项英)。

1923年1月1日京汉铁路总工会宣告成立,军阀吴佩孚派军警镇压,2月7日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吴佩孚对江岸罢工工人进行大规模搜捕和屠杀,林祥谦、施洋也先后被捕。他们面对屠刀,宁死不屈,英勇就义。

剧作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成功地塑造了工运领袖林祥谦、施洋的艺术形象。

蔡文姬

中国5幕历史剧《蔡文姬》是郭沫若的代表作品,1959年5月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北京首演。1959年11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剧作取材于文姬归汉的史实,以建安时代动乱不安的社会为历史背景,用倒叙的手法,写主人公蔡文姬回忆她的凄惨经历:战乱被俘,嫁与匈奴左贤王为妻,生下一双儿女,却难抑思乡之情,后曹操重金相赎,回中原修《续汉书》。

剧本以《胡笳十八拍》贯穿全剧,浓烈地渲染蔡文姬的悲楚经历和归汉途中抛儿别女的悲愤、哀怨、痛苦之情,并塑造了一个襟怀坦荡、力修文治的政治家曹操的新形象。全剧诗情澎湃、激越。

枯木逢春

中国话剧《枯木逢春》是王炼的作品,1959年由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在上海首演,剧本发表于1959年《上海戏剧》第3期。1960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剧本取材于江南农村防治血吸虫病的生活。解放前夕,方冬哥一家在血吸虫病威胁下,离乡逃生。途中重病的父亲投河自尽,未婚妻苦妹子走散。10年后,罗舜卿率医疗队来到苦妹子所在的人民公社,建立血吸虫防治站。恰好方冬哥与妈妈在此重逢苦妹子。方冬哥渴望能与苦妹子重建家庭。但苦妹子此时已成寡妇——丈夫死于血吸虫病,自己已是血吸虫病的晚期病人。因此,不仅方冬哥的妈妈反对,而且苦妹子自己也忍痛拒绝。后经过罗舜卿等人的精心治疗,苦妹子病愈,一家人终于幸福团聚。

全剧通过苦妹子悲欢离合的命运变化,热情歌颂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人民生活和健康的深切关怀。情节曲折、感人,充满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1961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

甲午海战

中国话剧《甲午海战》,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文工团根据同名电影改编,朱祖贻、李恍执笔。1960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文工团在北京首演。剧本发表于同年《剧本》月刊第11期。1961年11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剧本以中日甲午战争史实为依据,以“丰岛”和“大东沟”二次战役为主体,展现了北洋水师爱国官兵和广大人民反对清王朝对日妥协,英勇抗击日寇的斗争。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忧国忧民,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勇斗投降派李鸿章,带领官兵在黄海海面与日寇进行大规模海战,最后在孤军奋战中重创日本舰队后以身殉国。剧作歌颂了以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军民的英雄业迹,揭露了清王朝昏庸腐败、祸国殃民的丑行。

全剧气势磅礴,悲壮激越,戏剧冲突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邓世昌形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二个春天

中国6场话剧《第二个春天》是刘川的作品,是新中国话剧舞台上第一个反映海军生活的剧作。1962年由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和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分别在上海、沈阳演出。剧本发表于1963年《剧本》月刊第一期。1963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优秀剧目创作奖。1964年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出,获文化部1963年以来优秀话剧创作奖和演出奖。

剧本描写60年代初某海军科研单位领导冯涛、老科学家刘自强和青年科技干部刘之茵三代人为建设我国强大的海军,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冲破阻力,克服困难,终于完成快艇“海鹰”号的试制任务。

剧本成功地塑造了新一代军队知识分子的形象,热情歌颂了军队科研人员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防中的崇高思想品格和精神面貌,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全剧题材新颖,构思独特,结构紧凑,以情感人,充满革命现实主义的震撼力量和革命浪漫主义的诗情画意。

激流勇进

中国14场话剧《激流勇进》是佐临的作品,由仝洛执笔,根据胡万春小说《内部问题》改编,1963年由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在上海首演。

剧作描写某钢厂围绕“新字三号”方案试验所发生的矛盾和冲突。平炉车间技术员欧阳俊热情有理想,刚从钢铁学院毕业。他提出了“新字三号”方案,在厂部讨论中,副厂长王刚基于对情况的了解,反对立即试验,但遭否定。“新字三号”方案决定投入试验,由此引起了王刚与欧阳俊和其他技师间的矛盾。

“新字三号”在试验中,果然出了问题,欧阳俊垂头丧气,徐厂长下令停止试验,王刚在工人群众支持下,与工人一起抢修,不仅恢复了正常生产,也使“新字三号”方案逐步完善,重行投入试验。在实践斗争中,王刚、徐厂长、欧阳俊与工人们一起炼出好钢,也经受了考验和锻炼。

全剧展现了大工业生产的壮丽激越图景,气势宏伟。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