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伍 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

现代最有影响的长篇小说三部曲《激流三部曲》,是著名文学家巴金1904的代表作。完成于1940年的《激流三部曲》即《家》、《春》、《秋》三部长篇小说。

小说以作者的家乡四川成都为背景,通过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写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它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作者以饱含感情的笔触和细腻、流畅的风格,深刻揭露了封建地主家庭的罪恶,强烈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生动反映了封建制度由衰落走向崩溃的趋势,热情歌颂了一群封建家庭的叛逆者和不断觉醒、坚决抗争的青年知识分子。

其中最优秀的是《家》,它掀开了高氏豪门诗礼传家、书香门第的帷幕,把他们互相倾轧、明争暗斗、腐朽龌龊、荒淫无耻的溃败实质呈现给了世人。其中还塑造了封建卫道者高老太爷和受新思潮激荡而觉醒的觉慧、觉民以及为旧制度熏陶而失掉了反抗性格的觉新等一系列人物形象。觉慧是受到新思潮冲击的新生的民主主义力量的代表。他对旧势力“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并坚决反对大哥觉新的“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他最后叛逆了封建家庭走向了新的道路。

《激流三部曲》具有强烈的战斗意义和巨大的感染力量,它曾激动了几代青年读者的心,在对青年进行反封建启蒙教育、使他们挣脱封建枷锁和争取光明幸福的前途方面起过很大的作用。

作品语言朴实无华、流畅自然,结构紧凑严密,情节波澜起伏、痛快淋漓,充满了火一样的激情。它不但被改编成了话剧、电影和地方戏曲广为传播,还被译为了多种外国文字,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它的问世,奠定了巴金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使他成为了深受广大读者爱戴的文学艺术大师。

少年漂泊者

蒋光慈,生于1901年,安徽霍印人,主要作品收在《蒋光慈文集》中。长篇小说《少年漂泊者》是他的代表作品,1926年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初版。

小说以酣畅率直的笔墨,塑造了一个现代革命青年汪中的形象,叙述了主人公汪中自1915~1924年10年间的漂泊历史和内心的不平愤恨心情。

汪中是一个佃农的儿子,父母被地主索租逼死后,四处流浪,沦为乞丐,备受风欺雨虐,人讥狗咬。后到汉口当旅馆茶房、纱厂工人,在二七大罢工中,因参加工会被捕。出狱后到上海从事工人运动,不久又到广东入黄埔军校,在北伐革命战争中英勇牺牲。

小说通过江中这个形象,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和书信体形式,洋溢着强烈的反抗情绪和浪漫主义激情,颇有革命鼓动性。

倪焕之

长篇小说《倪焕之》是叶圣陶的代表作品,1928年连载于《教育杂志》,192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本。

作品较为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大革命失败十几年间中国一些知识分子的生活历程和精神面貌。同时,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北伐革命及其失败等历史大事变,也在作品中得到了正面的或侧面的反映。

主人公倪焕之,是一个富有理想、热切追求新事物的青年。辛亥革命后,他曾把救国的“一切希望悬于教育”,真诚地期待着用“理想教育”来洗涤社会的黑暗与龌龊。这时,他与改良主义者蒋冰如心气相投,通力合作办教育,但却受到以蒋士镳为代表的旧势力的种种阻挠。他还憧憬一种建立在共同事业基础上的互助互爱的婚姻关系,爱慕和追求上一个思想趣味和自己相似的女子金佩璋。但婚后金佩璋很快就为家庭劳动所改变,与婚前判若两人。倪焕之深深感到:“有了一个妻子,但失去了一个恋人,一个同志。”“五四”运动爆发后,倪焕之积极参加。在革命者王乐山的影响下,他开始认识到:社会是个有组织的东西,“要想改造社会,非得有组织地干不可”。因而他抛弃了为教育而教育的做法,开始从革命出发考虑教育问题。

在“五卅”运动中,他从工人运动的兴起,想到了迟悟的农民阶级,便立即与王乐山商量,制定了乡村教育计划。不久,大革命失败,王乐山被杀害。倪焕之感到痛苦和幻灭,只好借酒浇愁,不幸患了肠窒扶斯病,终于怀着“什么时候会见到光明”的疑问,离开人世。倪焕之的死,唤醒了金佩璋。她决定继承丈夫的遗志,为自己、为社会做些有意义的事。而这时的蒋冰如却甘愿拜在已成为国民党党棍的蒋士镳的脚下,走上了退缩的道路。

倪焕之所走的道路,适应当时时代发展的潮流,在当时进步青年中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小说是把倪焕之作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来描写的,一方面赞扬了他不断追随时代前进的努力,另一方面又批评了他感情脆弱、易于幻灭的性格弱点。通过对他的发展历程的描绘,作者还否定了蒋冰如所坚持的改良主义道路,而肯定了王乐山所代表的与工农结合、进行有组织的斗争的方向。

小说前半部描写生动细腻,结构也匀称缜密。后半部缺乏中心情节,描写也粗疏平淡。对于革命者王乐山的描写,也不如其他人物来得立体清晰。这种前后的差别,主要与作者的生活经验和所要表现的思想存在着距离有关。这部作品虽然存在不足,但就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发展而言,它无疑是奠基作品之一。

长篇小说《家》是巴金的代表作品,写成于1931年,同年在上海《时报》上连载。最初题名为《激流》,1933年由开明书店印发单行本时,改为现名。它同后来续写的《春》、《秋》组成了《激流三部曲》同时成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品。

作品以五四时期的四川成都为背景,以封建大家庭高家为中心,通过高家的孙辈觉慧与鸣凤、觉民与琴、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等几对青年爱情上的不同遭遇,以及他们不同生活道路的选择,表现了五四新思潮的冲击威力和新一代民主青年的觉醒与抗争,强烈控诉了封建礼教对人的青春、爱情、生命的摧残与戕害。矛头集中指向专制主义这个封建统治的核心,揭露了以高老太爷为首的祖父辈的专制以及封建大家庭中专横、伪善、倾轧、堕落的丑恶内幕,暴露封建旧社会的阴森黑暗,为正在分崩离析的衰老、没落和腐朽的旧礼教旧制度的象征一家,敲响了丧钟。

全书人物众多,有血有肉,尤其是高老太爷、觉新和觉慧3个主要人物,有简明的思想性格特征,达到了充分的典型化。青年女性如梅芬、瑞珏、鸣凤等的描写,在书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显示了封建主义的残酷无情和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

作品艺术结构宏大,事件繁复。作者巧妙地把各种人物、各种矛盾纠葛,同青年爱情故事的情节发展主线纠结在一起,有条不紊而又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地展开,紧凑而严密。抒情手法与细腻的心理刻画相结合,语言明丽,委婉流畅,形成浓郁而深邃的抒情诗般的艺术境界。

子夜

长篇小说《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写于1932年12月。题名“子夜”暗示作品记述的内容发生在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里。全书共分19章,以20世纪30年代初的半殖民地城市上海为背景。

作品的中心人物是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作家通过对他为振兴民族工业挣扎、奋斗终于失败的历程的描写,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初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暗淡前景,形象地证明中国没有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更殖民地化了。

小说自吴老太爷由乡下来上海,发病而死,吴府发丧开端。由此引出了吴荪甫、赵伯韬、杜竹斋等这些工业、金融界的巨头及其他头面人物。接着分主、副两条线索叙述。主线是吴荪甫与赵伯韬的矛盾:吴荪甫野心勃勃,想以益中信托公司为依托发展民族工业。他虽吞并了8家中小工厂,以实现“鸿图”,但却遇到了美国财团势力支持下的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排挤、控制。再加之军阀混战,农村破产;货运停滞,销路大减,终于破产。副线是吴荪甫和工农群众的矛盾;吴荪甫为摆脱困境,加紧对工人的压榨,激化了与工人的矛盾。

作品生动地描述了吴荪甫的家乡双桥镇的农民暴动和工人罢工情况,以及吴荪甫对工人、农民运动的阴暗心理。除主、副线之外,作品还将笔触伸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成为这个“工业的金融的”大都市的点缀。

作品结构宏大、人物众多、笔力雄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杰作。

山雨

王统照,生于1897年,山东诸城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山雨》、《纯华》等。

长篇小说《山雨》是王统照的代表作,1933年9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出书不久,遭国民党上海党部的查禁,经开明书店与作者函商,删去第24、25章,始得发行。1949以后,作者增添了删去的两章,又对全书文字加以修改、调色,于1955年2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作品以军阀统治下的山东农村为背景,通过对陈家庄变迁的描绘,深刻反映了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势力压榨下农村经济的迅速凋蔽,表现了老一代农民安本守业思想的破灭和新一代农民挣扎、奋斗和觉醒的曲折过程。

小说纵向以奚有大的生活遭遇和思想变异为中心线索,横向编入其他人物的命运遭际和人生出路,构成一幅阴郁悲壮的农村破败图,表现出中国农村处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巨变形势之中。

小说命名寓意深刻,风格浑厚扎实,文笔凝练细腻,人物鲜明生动,地方色彩浓郁,是作者的一部现实主义力作。

八月的乡村

萧军(1907~1988),辽宁义县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过去的年代》,中篇小说《涓涓》,短篇小说《跋涉》、《羊》、《江上》等。

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是萧军的代表作品,创作于1933~1934年。1935年收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之中,1935年由上海奴隶社出版。

作品描写东北人民革命军一支仅有9人的小队,在转移过程中的战斗经历。具体描绘了东北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和日本帝国主义浴血奋战的历史,正面刻画了陈柱司令员、铁鹰队长、李三弟、崔长胜等农民出身的游击队员,较成功地塑造了萧明这样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全书响彻着革命英雄主义的音调,写得尖锐、雄浑、遒劲,画面少修饰,结构是短篇连缀式的,更接近生活的原型。

鲁迅曾为此书作序,肯定作品具有“显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与活路”的现实主义成就。

骆驼祥子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从反映市民生活的深度和艺术魅力两方面审视,《骆驼祥子》代表老舍创作的最高水平。

作者怀着炽烈的爱和深深的同情,描写了从农村流落到北京城里的祥子三起三落的悲惨遭遇,讲述了在黑暗的社会环境腐蚀下,祥子从一个善良、本分、富有正义感的人力车夫,开始在生活上、人格上、政治上一步步走向堕落,最后变得人不人鬼不鬼的悲剧历程,真实地揭示了旧社会对劳苦大众的残酷剥削。

军阀、特务、车厂老板乃至虎妞,都如同毒蛇一样,死死地缠着祥子,害得他成了一个可悲的牺牲品。祥子的命运,是旧中国广大城市贫民悲惨命运的缩影。祥子的堕落是令人心痛的,但这是对吃人的旧社会的有力控诉。

《骆驼祥子》成功地塑造了祥子、虎妞两个形象。老舍用他那犀利的文笔,准确地描画出祥子身上农民的性格、气质和心理特征。这个如同骆驼一样吃苦耐劳的汉子,是那么淳朴、善良、宽厚,而他的堕落,又是那么令人深思。虎妞外貌又老又丑,个性泼辣、厉害、粗鲁,从里到外,都被作者描画得活灵活现。另外,通过虎妞畸形的、变态的心理和行为,也巧妙地反衬出刘四这一类半殖民地社会里地痞恶棍的生活。这3个形象也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多彩的光辉。

老舍是一位艺术修养很高的作家。《骆驼祥子》以写人物为构思的中心,围绕人物的命运编织故事情节,这是老舍艺术构思的独到之处。老舍酷爱民间文艺,《骆驼祥子》明显地吸收了民间说书的表现方法。

《骆驼祥子》远在20世纪50年代就被搬上舞台,并成为首都北京话剧舞台上的保留剧目。新时期还被改编成电影,搬上了银幕。

死水微澜

李劼人(1891~1962),四川成都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中篇小说《同情》,短篇小说《好人家》等。

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是李劼人的代表作品,1936年7月由中华书局出版,195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修订本。

小说以1894年甲午战争到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为时代背景,描写了四川成都附近乡村小集天回镇的袍哥势力与教会势力之间的争斗。袍哥首领罗歪嘴本是一个无恶不作之徒,却趁义和团、红灯教进行反帝斗争之机带头打教堂、杀洋人,一时很有迷惑力。土地主顾天成,因遭罗歪嘴的愚弄,家财丧尽而走投无路信了洋教。义和团失败后,他乘机报仇,指控罗歪嘴策划捣毁教堂,官府只得追捕罗歪嘴及其同伙,而顾天成则借教会势力,四处抢地占房,并霸占了罗歪嘴的姘妇蔡大嫂。

小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变动在四川这滩死水中引起的细波微澜,揭示了帝国主义势力的猖獗和封建势力的嚣张,以及下层人民遭受的压迫和凌辱。

小说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场景描写绘声绘色,地方色彩浓郁,富有时代感。

淘金记

长篇小说《淘金记》是沙汀的代表作品,写作于1940~1941年,曾以《筲箕镇》,《北斗镇》为名,分别发表于1942年《文艺阵地》第7卷和1943年《文学创作》第1卷上。1943年5月由文化生活出版社以《淘金记》为名出版发行。

全书以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四川的一个小镇为背景,逼真地描写一场乡绅们为开采筲箕背金矿而掀起的一场内讧,刻画了一幅富有个性的地主阶级群丑图。土豪流氓白酱丹刁钻毒辣;帮会头子林幺长子骄横凶悍,满脸无赖气;地主何寡母精于算计,吝啬残忍。他们虽性格不同,却都贪婪钱财且互相倾轧争斗。白酱丹耍诡计,组织城乡势力,挤垮了对手林幺长子,制服了筲箕背主人何寡母,强行掘了何家的祖坟,反叫何家包赔巨款。何寡母在这场争斗中败北,便将自己的损失通过给小佃户加租来补偿。

小说叙写了地主们在国难当头之际,不思抗敌,而忙于发国难财的丑态。作者在不动声色的冷静叙述中,用人物的言行完成了各自的性格塑造。

生死场

萧红(1911~1942),黑龙江呼兰人,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生死场》、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短篇集《牛车上》等。

长篇小说《生死场》是萧红的代表作品,写作于1933~1944年,1934年8月由奴隶出版社印行,共17章。

作品描写了“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地区哈尔滨一带,一个村庄的几户农民在天灾人祸、阶级压迫、封建礼教等的重压下,悲苦的挣扎和艰难的人生。这里面有王婆、金枝、月英等农村妇女求生的坚韧,也有赵三、李青山、“二里半”等不甘心做屈辱的奴隶,在血的现实面前,逐渐觉醒,奋起抗争,投入到了反对地主加租,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之中。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抒写了新颖的题材,笔调细腻而又力透纸背,是30年代较早地反映东北人民斗争生活的作品,也是30年代东北作家群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吕梁英雄传

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是马烽、西戎合著的作品,作于1945年。先在《晋绥大众报》连载,共95回。1946年,晋绥边区吕梁文化教育出版社出版37回本。1949年1月新华书店再版时改为80回本。

小说取材于晋绥边区群英大会一些民兵英雄的斗争事迹。日寇扫荡吕梁山下小村康家寨,村主任康顺风勾结恶霸康锡雪,组织维持会,鱼肉村民。雷石柱、孟二楞等农民积极分子在武工队员武得民领导下组成了民兵队。他们实行劳武结合,反汉奸、斗恶霸,瓦解维待会,发展民兵队伍;打地道战、摆地雷阵,配合八路军作战。最后终于活捉日本军官,炸毁敌人碉堡,解放了汉家山。

作品采用章回体的结构和说书的形式,文字简易通俗,情节曲折生动,富有传奇色彩。作品是最早出现的表现新的人民英雄的长篇小说。

四世同堂

长篇小说《四世同堂》是老舍的代表作品,全书分《惶惑》、《偷生》、《饥荒》3部。第1部于1946年1月由上海良友复兴图书公司出版,第2部于1946年11月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第3部于1975年由香港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四世同堂》全书完整本。

小说以抗战时期沦陷后的北平为背景,描写了小羊圈胡同以祁家为中心的下层人民,在抗战期间,由惶惑苦闷,忍辱偷生,到逐渐觉醒、反抗的心理变化历程,倾吐了古都人民的亡国之痛、亡城之难和不可征服的民族气魄,控诉和鞭挞了日本侵略者的野蛮暴行和汉奸走狗的卑污灵魂。同时也对民族自身的因循守旧、懦弱的性格弱点进行了反省与批判。小说成功地塑造了祁老人、祁天佑、祁瑞宣、钱默吟等艺术形象。

小说结构庞大而严密,情节曲折有致,叙述生动,对话传神,抒情气氛浓重,对北平风土人情描写富有光彩。

虾球传

黄谷柳,生于1908年,广东梅县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虾球传》,短剧《反饥饿》、《旗袍》等。长篇小说《虾球传》是黄谷柳的代表作品,1947年连载于香港《华商报》,是反映流浪儿童生活的长篇小说,为中国现代小说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

作品描写了主人公虾球从流浪到参加革命的经历。虾球出生于香港一个穷人家庭,自幼做小工、小贩。在生活的重压下,15岁就开始流浪生活,从香港到广州等地,渐渐陷入了黑社会组织中,后来被盗窃集团头子鳄鱼头收用而当了扒手。在这过程中,他经常受拘押、捆绑和殴打。后来,他在船上偷了一老华工的200元钱,回家后得知是偷了父亲的钱,父亲因此而神经错乱。虾球终于猛醒,决心弃暗投明,参加了游击队,并在消灭“鳄鱼头”等恶势力的斗争中立下了功劳。

小说通过虾球的生活经历,生动地告诉人们:在黑暗的旧中国,个人奋斗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联合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领导下,才能拯救自己、解放人民。

围城

长篇小说《围城》是钱钟书的代表作,以抗日战争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遭遇及其思想性格的描写,刻画了某些脱离抗战和工农群众的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方鸿渐善良而软弱,虽不愿与市井小人为伍,却又胸无大志,沉浮于爱情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之中。他迫于世俗的偏见和家庭的压力,购得一纸假博士文凭回国。后来他爱上女博士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因苏的吃醋和从中作梗而失恋。他与赵辛媚、孙柔嘉等人离沪去湖南三闾大学任教。在这所高等学府里,反复无信的校长高松年、趋炎附势的顾尔谦、招摇撞骗的韩学愈、满腹淫意的李梅亭、凭关系向上爬的汪处厚等所谓教授、学者,演出了一幕幕拉帮结派、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的丑剧。方鸿渐在这险恶的环境里处处受到排挤中伤,终至被校方解聘,与孙柔嘉结婚后双双回到上海。婚后夫妻间争吵不休,最后导致关系破裂。

小说深刻剖析和批判了国统区上层知识分子灰色的人生与卑琐的灵魂,并真实反映了行将崩溃的旧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艺术上,心理描写细腻,比喻新颖巧妙,语言幽默机警。

作者学识渊博,于叙事、描写或议论中,将古今中外文化知识与典故信手拈来,妙笔成趣。《围城》曾被称为“学者的小说”。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新儿女英雄传

长篇小说《新儿女英雄传》是孔厥、袁静合著的作品,1949年5~7月连载于《人民日报》。同年,上海海燕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后经袁静修改,195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版。

小说以冀中白洋淀人民的抗日斗争为背景,以牛大水、张金龙和杨小梅之间的婚姻关系为线索,描写了抗战期间人民力量的生长和发展,敌伪汉奸势力衰落和灭亡,反映了抗日战争的艰难历程。牛大水和杨小梅是在抗日战争中逐步成长起来的革命农民英雄的典型。这部作品是解放区较早出现的表现抗战题材又富于传奇色彩的优秀长篇之一。

作者运用古典小说章回表现手法,全书故事完整而各章又独立成篇。“人物的刻画、事件的叙述,都很踏实自然,而运用人民大众的语言也非常纯熟”。

铁道游击队

刘知侠,生于1918年,河南省汲县人,从小随当铁路工人的父亲在铁道边长大。11岁开始上半工半读的小学,后又上过一年多初中。1938年秋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0年~1949年,写过歌词、文艺通讯和小说,取材于淮海战役的小说有《突破口上》、《一个小战士》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写了短篇小说《铺草》、《红嫂》、中篇小说《铁道游击队的小队员》、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还有短篇小说集《铺草》和《沂蒙故事集》等。

当代优秀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是刘知侠的代表作,这是作者长期生活积累和艺术积累的结果。早在1943年,作者就在山东根据地结识了鲁南铁道游占队的战斗英雄,并且把他们的英雄事迹写成通讯发表过。

1944年~1945年,作者又两次同微山湖和枣庄的铁道游击队一起活动,积累素材,并且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在枣庄守着游击队的几个领导人和一部分老队员开始进行创作,他们是由于解放战争爆发而不得不停笔,一直延至1952年到1953年才完成夙愿。

小说描写一支由煤矿和铁路的工人组成的游击队,在山东枣庄临城和微山湖一带,在铁道线上英勇机智地同侵略者展开斗争的英雄事迹,着重从外线和内线的角度塑造刘洪、王强等不同类型的抗日英雄形象,不仅以突现游击队健儿的神威为艺术核心,而且以传奇色彩浓厚的惊险故事取胜,在反映抗日战争生活题材的长篇中占有独特地位。

创业史

柳青(1916~1978),陕西吴堡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创业史》等。长篇小说《创业史》是柳青的代表作,作者根据皇甫村的生活体验,于1953年开始创作,1959年在《延河》上连载,1960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第1部。全书原计划写4部,由于“文化大革命”爆发,只写出2部,作者便与世长辞。第2部上、下卷分别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于1977年和1979年出版。

小说描写了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村的互助合作化运动以及在这一运动到来时中国农民的思想与心理变化过程。

第1部写互助组阶段。“题叙”部分交待了下堡乡蛤蟆滩烟户梁三老汉解放前失败的创业史。正文部分则围绕梁三老汉的养子,共产党员梁生宝互助组的巩固与发展,组织了三条矛盾线索:互助组同富裕中农郭世富的矛盾,互助组同富农姚士杰的矛盾,互助组同党内自发势力的代表郭振山的矛盾。“三大能人”结成同盟,向互助组展开了“和平攻势”,即看谁有多打粮食的优越性。作品通过梁生宝“买稻种”、“新法育秧”、“进山割竹”等一系列情节的生动描写,展现了以发展生产为中心,埋头苦干、艰苦创业的正确道路,并以夺取秋季大丰收的雄辩事实,显示了合作化的优越性,团结了群众,打击了对立面,巩固和发展了互助组。

第2部主要写梁生宝领导的灯塔社从建立到巩固的过程,作品整体水平呈下降趋势,人物性格也没有太大发展,并露出了“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斗争”模式的端倪。《创业史》的主要成就在第1部。作品紧紧围绕发展生产这一中心环节,摈弃了那种写外在的激烈矛盾斗争模式,而着重描写内在的心理冲突,因而避免了同类题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作品塑造了梁生宝、梁三老汉、“三大能人”等一系列典型形象。尤其是梁三老汉的形象,以其丰富复杂的立体化性格,为人们所称道。

作品结构宏大,具有史诗性品位;善于写心理活动,叙述常以人物相互间心理感觉展开;语言朴实流畅,风格凝重沉郁。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曾被译成英、日、德、西班牙等多种文字。

保卫延安

杜鹏程,生于1921年,陕西韩城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保卫延安》,短篇小说《年青的朋友》,中篇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散文集《速写集》等。

长篇小说《保卫延安》是杜鹏程的代表作品。1954年出版。它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首次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作品。

小说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个连队参加青化砭、蟠龙镇、榆林、沙家店等战役为主线,艺术地再现了1947年延安保卫战的历史画面,塑造了解放军各级指战员的英雄形象,揭示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战争胜利的内在力量这一思想命题。连长周大勇是作品的主人公,他勇敢、机智、顽强,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关心群众,爱护战友,集中体现了革命战士的优秀品质。副总司令员彭德怀形象的塑造,是当代中国文学表现革命领袖人物的一次成功尝试。

作品规模宏大,激情饱满,语言简洁质朴,风格粗犷雄壮。有些人物缺乏鲜明个性,显得有些概念化。1978年经作者修订后再版。

三里湾

长篇小说《三里湾》是赵树理的代表作品,载于《人民文学》1955年第1~4期,是中国第一部描写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作品。

作品描述了是华北老解放区的一个模范村三里湾,建立初级农业合作社后,决定兴修水利和发展生产。于是引起一系列的思想斗争。以支部书记王金生和王玉生、王满喜等为代表的先进人物,同落后分子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经过教育,在合作化生产的事实面前。村长范登高、富裕中农马多寿等逐渐转变,和广大农民一起入社,并圆满地解决了开渠问题。

小说将农村的社会改革和日常的家庭矛盾、爱情纠葛结合在一起加以描绘,展现了一幅具体生动、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画面,塑造了糊涂涂、常有理、能不够等艺术形象,风格幽默。曾被改编为同名话剧、评剧等。

苦菜花

冯德英,生于1935年,山东省牟平人。1952年春开始练习写作。1955年正式创作《苦菜花》,1958年出版;还创作了长篇小说《迎春花》、《山菊花》,被统称为“三花”。

当代优秀长篇小说《苦菜花》,是冯德英的代表作。它根据作者耳濡目染的抗战年代的真实生活素材创作而成。作者说有不少情节几乎完全是真实情况的写照,几乎所有人物都有定的模特儿为蓝本,并且经过三易其稿和反复修改、扩充,浇灌了作者大量的心血。

它从1937年写到1945年春夏之交,通过山东昆萧山区下官庄扫荡与反扫荡的斗争,展现胶东半岛8年抗战的悲壮风云的变幻起伏,从正面直接再现整个抗战的历程,歌颂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斗争业绩和不屈不挠的奋战精神,形象地告诉人们:抗战胜利是革命军民用鲜血、生命、意志赢得的。

由于汉奸、伪军、日寇相互勾结,由于汉奸不断打入抗日政权内部从事告密与谋害活动,由于日寇和伪军不断地实行血腥的扫荡与屠杀,因此斗争异常复杂、残酷,革命人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突出地表现夺得抗战胜利的艰苦性、残酷性,正是它题材内容的独异特色。

它的另一独异特色在于塑造了一位抗战母亲形象。她的小名寻子,是熬受过旧社会种种苦难而坚强挺立着的中年农妇。残酷的斗争实践是她性格发展的决定因素,她受过日寇的多种毒刑,她为民族的利益牺牲了心爱的女儿嫚子,她用自己最大的心血给八路军做每一双鞋,她冒着生命的危险主动去完成侦察敌伪据点的任务,直至忍着伤痛微笑着见到抗战胜利旗的飘扬。她就是这样一位既满怀慈爱,又满怀愤恨,既质朴平凡,又刚强可敬的抗战母亲形象。

它在艺术上的独异特色在于追求细腻逼真的写实风格,在于用一个又一个的惊心动魄、血泪交流的悲壮场面构成故事,这同真切地再现民族压迫的深重性和民族斗争的艰苦性的使命是相适应的。

山乡巨变

周立波,生于1908年,湖南益阳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山乡巨变》,短篇小说《山那面人家》等。

长篇小说《山乡巨变》是周立波的代表作,全书分正篇和续篇两部分。正篇由作家出版社1958年6月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9月出版;续篇由作家出版社1960年4月出版。

作品描写了从1955年初冬到1956年上半年,湘南一个僻静的山村清溪乡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故事,反映了农村从生产关系到人们精神思想的巨变,进而揭示了农业合作化这场社会变革的深刻性和艰巨性。

正篇写的是县团委副书记邓秀梅到清溪乡帮助开展合作化运动的故事,较完整地表现了初级社的建社过程。续篇讲述了常青社由初级社转为高级社以后的生产、生活面貌,反映了这一历史进程中的种种矛盾斗争。

小说的艺术结构颇为别致,情节发展有张有弛,错落有致。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善于用白描、侧面烘托、对比等手法,揭示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点。

作品语言淳朴自然,平易流畅,生动地再现了一幅幅既有地方色彩,又充满诗情画意的农村风景画、民俗画。

野火春风斗古城

李英儒,生于1914年,河北省清苑人。1937年高中毕业后投身抗战,当过记者、编辑。1940年开始发表诗歌和短篇小说。1942年“五大扫荡”后,曾被派到敌占区保定市从事地下工作,为他后来从事小说创作积累了久用不衰的素材,他于1958年发表的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就是在此斗争生活基础上的一次成功的艺术创造。

当代优秀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是李英儒的代表作。它描写地下工作者在1942年~1943年初抗战艰苦的年代,以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打入敌占区古城保定同敌伪展开艰苦复杂的地下斗争的故事。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塑造了忠心耿耿的富于献身精神的地下工作者形象。

其中主人公杨晓冬的形象最为突出。他出身于贫苦的渔民家庭,父亲被地主害死,这是他性格的基础。他风度从容,机敏沉着,善于应变,这是他能够不断对付复杂局势的个性条件。他被捕后置生死于度外,在各种场合同敌特展开面对面的较量,越狱后他的斗争锋芒更为锐利,不但化装路劫囚车、解救狱中同志,而且果敢地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终于取得了使敌伪团长关敬陶率部起义的胜利。此外,对金环和银环两姊妹的刻画也较突出,她们对革命同志和革命工作都同样满腔热忱,但金环倔强泼辣,银环却文静温柔,在个性上形成鲜明对比,令人难忘。

在艺术形式上,它的突出特点是故事情节曲折,波澜起伏,环环相扣,带有传奇色彩,富于魅力。

红旗谱

梁斌,生于1914年,河北蠡县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红旗谱》等。长篇小说《红旗谱》是梁斌的代表作品,1957年出版。

小说以冀北平原的一个小村庄为中心,展开朱严两家三代农民和地主冯老兰父子两代的矛盾斗争。

清末,朱老巩为维护48村农民的共同财产,保护古钟,与冯老兰进行抗争,结果失败,朱老巩被气得吐血身亡。他15岁的儿子朱老忠也被迫逃走。25年后,朱老忠携家眷重返故乡,决心复仇,并一心要把严运涛和朱大贵培养成“一文一武”,从而实现复仇的目的。但是,红脯鸟事件,大贵被抓丁,打破了朱老忠的幻想,开始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和领导。经过反割头税斗争,保定二师学潮,朱、严两家三代农民都走上了新的斗争道路。

小说展示了中国农民由自发反抗到有组织斗争的历史转折,从而深刻概括了中国农民的斗争道路和历史命运。

小说一方面继承了古典小说注重通过人物对话、动作刻画性格的传统表现手法,一方面又吸收了外国小说注重心理描写的长处,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被公认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收获。曾改编为同名电影。

三家巷

欧阳山,生于1908年,湖北荆州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青年男女》、《高乾大》、《一代风流》、《英雄三生》、《三家巷》等。

长篇小说是《三家巷》是欧阳山的代表作,1959年9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是5卷本长篇系列《一代风流》第一卷。

作品描写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策源地广州一条小胡同中3个家庭错综复杂的关系和种种纠葛。买办资产阶级陈家、官僚地主何家、手工业工人周家既是近邻又是世亲,3家的青年男女有友谊、有爱情、有过共同向往和追求。

小说表现了革命风暴带来的巨大社会动荡,在微妙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周炳、陈文婷、陈文雄等一系列艺术形象,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特征和发展趋势,展示了一幅广阔而丰富的生活画卷。作品对省港罢工沙基惨案和广州起义等重大事件的描写,填补了当代小说创作题材的一个空白。

作品在艺术上借鉴中国古典小说技巧,故事性强,少烘托,多白描,注意当地群众口语的恰当使用,通过日常生活的精细描画,摹写了历史风云的变幻,带有浓郁的南国风味,构成鲜明的民族风格。

青春之歌

杨沫,原名杨成业,祖籍湖南湘阴县,1914年出生于北平一个大地主家庭。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东方欲晓》、中篇小说《苇塘纪事》等。

《青春之歌》是杨沫于1959年创作完成的一部优秀长篇小说,是当代文学中较早出现的描写知识分子投身于革命斗争的文学作品。

1929年,西方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对整个中国大地顿时加紧了侵华战争的准备。1931年9月18日,驻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以中国军队破坏铁路为借口,向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开炮轰击,此后,很快占领了沈阳。历史上称此事件为“九·一八”事变。

驻守东北的边防军司令张学良接到了蒋介石不予抵抗的命令,将拥兵10万的东北军撤入关内。日本军队如入无人之境,很快占领整个东三省。东北的3000万同胞,饱受了侵略者的欺压凌辱。日本帝国主义为了继续扩张对中国的侵略,于1932年1月28日深夜,组织大批军队突袭上海。驻守上海的国民党第19路军,在爱国将领蔡廷锴等人的指挥下,不理睬蒋介石不准抵抗的命令,对日寇的进攻进行了顽强的阻击。此次事件史称“一·二八”事变。中国军队顽强地挫败了日寇多次凶残的进攻。最终由于国民政府拒绝增援19路军,他们无奈地在弹尽粮绝之后,撤出了上海,又将我国最大的城市拱手让给了日本强盗。

1935年,野心勃勃的日本侵略者再次实施对中国进一步侵略的行动,日本军队直逼北平和天津。国民政府派国民党华北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与日本华北驻军司令梅津美治郎签定了国民政府中央机构撤出河北省,取缔一切抗日活动的卖国协定。这个协定史称《何梅协定》。此后华北局势陷入危急,中华民族已经到了亡国的边缘。

为了展开抗日救亡的斗争,1935年12月29日,共产党领导几千名北平的学生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但游行队伍遭到国民党军队血腥的镇压。这次学生运动史称“一二·九”运动。12月16日,北平一万多名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冲破国民党军警的封锁和阻挠,再次走上街头举行抗日救亡的示威游行。北平和天津的学生还团结起来,组织了南下宣传团,到工厂、农村和军队中去宣传抗日救国,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响应。整个中国大地顿时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

《青春之歌》所讲述的就是发生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青年学生抗日救亡的活动,以及青年知识分子在抗日救亡斗争中觉醒和成长过程的故事。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知识分子只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块,才有前途。小说中塑造的众多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在激烈动荡的年代里,知识分子觉醒的过程,讴歌了革命的青春。

上海的早晨

周而复,生于1914年,原籍安徽旌德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南京的陷落》等。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是周而复的代表作,共4部。

作品以50年代中前期的上海为中心,集中描写了中共领导工人阶级对民族资产阶级与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

第一部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于1958年,主要写以上海沪江纱厂总经理徐义德为首的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所发动的猖狂进攻。第二部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于1962年,主要写无产阶级在中共的领导下所开展的三反、五反运动。第三和第四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于1980年,主要写工厂实行民主改革以及公私合营等重大事件。

作品描写了当时社会生活各阶级、各阶层错综复杂的矛盾,既写出了资本家之间的明争暗斗和被改造的过程,也写出了工人阶级间的矛盾冲突和不断成熟壮大。场面宏大,气魄恢弘,是继茅盾的《子夜》之后又一部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生活题材的重要作品。

红岩

《红岩》是罗广斌、杨益言于1961年12月发表的一部4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这部根据作者狱中斗争生活的真人真事创作的小说一经问世,立即招致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被誉为“用烈士鲜血写成的共产党人的正气歌”,是“共产主义的教科书”而风靡一时,三年中发行400万部,并被译成英、法、日、俄、德、朝等多种文字发行于世界各国。

《红岩》中描写的惊心动魄的斗争,发生在1948年到1949年解放战争高潮时期。这时期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事业将取得全国胜利;另一方面,国民党反动派为挽回败局,疯狂地镇压人民。革命与反革命的搏斗更加尖锐、复杂和激烈。

《红岩》的作者曾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集中营,是敌人疯狂屠杀中的幸存者。他们通过小说,真实地表现了共产党人为革命舍生忘死的英勇壮烈的斗争事迹,揭露了敌人的极端残暴凶狠,热情地歌颂了革命者在黎明前夕斗争中所表现的浩然正气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红岩》成功地塑造了以许云峰、江姐、成岗、刘思扬、小萝卜头等为代表的革命烈上的崇高形象,用真实、生动、感人的故事,讴歌了先烈们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及高尚情操。

红岩先辈创造的红岩精神,既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一个组成部分。她表现了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崇高理想、百折不挠的革命斗志、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以及共产党人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邓颖超同志在1985年重回重庆时,激动地写道:“红岩精神,永放光芒。”1991年4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重庆时,特地参观了红岩村纪念馆,题下“发扬红岩精神,沿着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道路奋勇前进”的词句。

《红岩》发表之后,以该小说为题材改编的电影、歌剧等艺术形式不断问世。今天的人们,包括老读者仍在为红岩精神所吸引、所激动、所感动、所折服。

李自成

姚雪垠,生于1910年,河南邓县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李自成》、《春暖花开的时候》、《戎马恋》,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中篇小说《牛全德和胡萝卜》等。

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是李自成的代表作,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原计划写5卷,约计300万字。第13卷分别初版于1963、1976和1981年。

小说通过李自成领导的农民革命战争由弱到强、又由成功走向失败这一历史悲剧的发展过程的描写,总结封建社会农民战争的基本规律;同时,环绕这一历史事件,广泛描写明清之际社会变革中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集团和军事集团等社会力量之间的复杂关系,构成一幅封建社会中农民革命战争的规模宏大的历史画卷。第一卷写崇祯11年冬,清军大举入侵。第二卷写崇祯12年夏,明朝军队趁农民军中瘟疫流行,数路进攻李自成的大本营。第三卷写李自成攻下洛阳后,声势大振,几次击溃和歼灭明军的主力,并3次进攻开封。

全书采用复线式结构,主线贯穿全书,几条副线穿插其中,波澜起伏,声势夺人,规模宏大,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鲜明。由于从构思到写作完成前后达20余年,社会思潮和文学思潮的几度变化,也给这部结构庞大、内容丰富的长篇巨著带来了某些不均衡。小说第二卷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东方

长篇小说《东方》是魏巍的代表作,1978年9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初版,共3卷6部。从1952年开始酝酿,“原计划是写彭总的,但因为是1959年动笔,不好办了,所以就干脆写群众”。二版增加了彭总的形象,弥补了这一缺憾。

1950年秋,朝鲜战争爆发。回家乡凤凰堡探亲的解放军连长郭祥和杨雪重新奔赴前线。此时,西北军区司令员彭德怀奉命从西安赶赴北京,接受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的任命。郭祥所在的连队编为第五军先头团,在团长邓军、政委周什率领下最早开到前线,投入战斗。一次战役胜利后,新婚不久的毛岸英被敌人的炮弹夺去了年轻的生命。郭祥率领全连战士机智勇敢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艰巨的战斗任务,杨雪为救护朝鲜孤儿英勇牺牲。支前模范杨大妈忍住失去爱女的悲痛,毅然送15岁的儿子杨春参加志愿军并带头组织乡亲们走农业合作化的道路。5次战役后,郭祥奉命指挥了处在敌人5面包围的第一线坑道部队的战斗,升为营长。后来他在一次阻击战中腿负重伤,做了截肢手术,转业回到家乡任县委书记,投入了另一个战场的战斗。

小说结构缜密,既从纵的方面将解放战争与朝鲜战争联结起来,又从横的方面将朝鲜战场与国内农村斗争交叉铺叙,再现了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运动,展示了东方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画卷。小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

芙蓉镇

古华,生于1942年,湖南嘉禾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山川呼啸》、《芙蓉镇》,中短篇小说集《爬满清藤的古屋》、《金叶木莲》等。

长篇小说《芙蓉镇》是古华的代表作品,发表于《当代》1981年第1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出单行本。

作品通过女主人公胡玉音1963~1979年的命运沉浮,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揭露了“左倾”思潮的谬误和危害,歌颂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给人民带来的光明前途,展现了当代农村的社会风俗图画。成功地塑造了一组血肉饱满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真实深刻生动地勾勒出胡玉音温顺善良而又坚贞不屈、秦书田忍辱负重洒脱处世、谷燕山的耿直义气、李国香的阴险歹毒、王秋赦的愚蠢顽劣的性格和形象。

小说“寓政治目标于风俗民情图画,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透过各种人物性格有其相互关系“来写整个走动着的大时代”,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色彩。

1982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已有英、日、法、俄文译本,曾被改编成同名电影搬上银幕。

新星

柯云路,生于1946年,上海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新星》、《衰与荣》、《夜与昼》等。

长篇小说《新星》是柯云路的代表作品,原载于《当代》增刊1984年第3期。获《当代》文学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5月出版单行本。后被改编成同名电视连续剧。这是一部反映改革题材的作品。

1982年,32岁的李向南来到黄河流域的古陵县任县委书记。泼辣干练,敢于进取,具有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的李向南雄心勃勃要改变古陵县的落后面貌。上任伊始,他便提出了鼓舞人心的改革计划。随后,他的一系列举动,赢得古陵人民的信任和爱戴,被誉为“包青天”。但是,正当他信心百倍继续投入战斗时,遇到了强大的保守势力的压制和抵抗。

顾荣这位在古陵县苦心经营30年的县长,利用他强大的关系网,对李向南这位当年老上级的儿子展开了攻势,以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李向南的改革深陷被动之中。最后,顾荣竟请动地委书记郑达理。李向南宏图未展,便被挤出了古陵县。

小说通过古陵县这场改革与反改革的斗争,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改革中面临的种种严峻形势,抨击了反改革的顽固势力,从而呼唤改革的春风。

小说气魄宏伟,结构宏大,情节复杂有序,给人一种紧迫感。李向南这一人物形象曾引起广泛争议。

平凡的世界

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的代表作品,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共3部、5卷。

作品以黄原地区东拉河下游的双水村为起点,以孙、田、金三家两代人的命运为主要线索,通过人们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社会生活,表现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作品结构宏大,场景繁杂,内容丰富,具有纵深遥远的历史感,雄浑凝重的社会性和磅礴浩荡的艺术气势,是一部艰难跋涉的人生奋斗史和创业史。

浮躁

贾平凹,生于1953年,陕西丹凤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小说集《山地笔记》、《野火集》,散文集《月迹》、《心迹》等。

长篇小说《浮躁》是贾平凹的代表作品,发表于《收获》1987年第1期,后由作家出版社出版。1988年获美孚石油公司金马文学奖。

小说生动深刻地展现了在经济改革时期商州生活的风貌。揭示了在新旧经济环境转换期人与人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人们像河水那样浮躁着、不安着、骚动着。新的观念与传统的宗法观念、传统文化、心理在社会各个阶层、在经济生活中纠结着、斗争着。但“浮躁”是暂时的,当那浮躁的河水喧哗之后,它会平静、和缓起来。

小说的情节与描绘颇具有地方特色,语言淡然而畅达,结构复杂严谨,在浓郁的对地方风情的展示中蕴含着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切思考。

洗澡

长篇小说《洗澡》是杨绛的代表作品,1988年12月由三联书店出版社初版。作品由《采葑采菲》、《如匪浣衣》、《沧浪之水清兮》三部和《尾声》构成。

小说描写解放后知识分子在思想改造运动中的生活经历。这一运动称“三反”,又称“脱裤子、割尾巴”。知识分子听不顺耳,就改称“洗澡”,亦即“洗脑筋”。在某大学任教的余楠、在一刊物当编辑的胡小姐等在不急不缓地工作着,似乎在相爱着。解放后,余等迁往北平。曾留学英美的许彦成、杜丽琳夫妇、图书馆管理员姚宓等基本上以“文学研究社”为生活基地而进入生活。他们忙碌着,也闲散着,似乎为爱,也似乎为思考。

思想改造运动来到了,这些先生们必须“洗个小澡”。朱千里在“洗澡”会上痛斥自己,发誓要洗心革面,但很难过关。有些如许彦成根本就不知道怎样才能抹掉资产阶级思想。而更多的,则只不过是心思惶惶,无所适从而已。尾巴割掉了吗?澡洗净了吗?谁知道呢。

白鹿原

陈忠实,生于1942年,陕西西安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白鹿原》等,出有《陈忠实文集》、《陈忠实小说自选集》,散文集《生命之雨》。长篇小说《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品,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6月出版。

小说展现的是渭河平原50年间的历史发展。作者力图通过一部史诗般的小说展现“一个民族的秘史”,因而小说努力通过性、宗族纠葛、政治来展现民族的内在心灵秘密。

情节上起伏跌宕,结构也严谨圆融,既描绘出了渭河平原充满诗情画意的风土人情,又表现出了对民族历史的某种关注。本书一出版,便引起了读者的关注及评议。

(全书完)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