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做懂事的孩子

19世纪60年代中叶,中华民族在封建统治者的黑暗统治下,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清王朝的利斧刀矛和帝国主义列强的洋枪大炮,联合残杀着我国同胞。一场轰轰烈烈,坚持了十余年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被绞杀了。

在广东省香山县美丽贫困的翠亨村里,绝大多数都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穷苦生活。

翠亨村是广东省香山县一个不足百户的小村子。它在香山县东南,离澳门37公里,背山临海,村前有小溪流过,山上树木苍翠,风景优美。

但是,村里的土地多为沙质,居民主要种植水稻及杂粮,产量甚低,因此村民大多外出谋生。

孙中山一家,大约是在明代由广东东莞迁居到广东香山的。孙中山的祖上一直没有出过什么大人物。

他的曾祖父孙恒辉,是个农民,有田产十余亩,算得上一个自耕农,家境并不富有。

他的祖父孙敬贤,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生活十分艰苦。成年后,继承父亲遗留下来的数亩田产。

后来,因为迷信风水,希望找到风水宝地,让祖先安眠,永葆子孙昌盛,为此,花费了不少钱财,致使本来就相当困苦的家境,雪上加霜,更加贫困。

孙敬贤有三个儿子,即孙中山的父亲孙达成,二叔孙学成,三叔孙观成。

1813年,孙中山的祖父孙敬贤生下长子孙达成,未及孙达成成年,家中田产已变卖干净,生活日渐困苦。为生计所迫,孙达成在16岁那年就到澳门的鞋店去做学徒。

三年辛苦的学徒生涯期满后,在澳门一家葡萄牙人开的鞋店当鞋匠,每月工资四元钱。这期间还学过裁缝,在澳门一共待了16年。

如此数年,一直到1846年,也就是孙达成33岁时,才返回故里,与邻乡杨家女儿结婚。

妻子是附近隔田乡,即今崖口乡杨胜辉的女儿,结婚那年杨氏才18岁。

在早婚成风、多子多福观念盛行的旧时代,一个男人直至33岁才成家,多半的原因是因为贫穷,孙达成的晚婚也是因为贫困。

除了孙达成外,孙敬贤还有两个儿子孙学成、孙观成,他们都因生活贫苦而各自丢下妻子到海外谋生。

但是,孙学成1864年在上海附近的海面上遇难,孙观成在1867年死于加利福尼亚的淘金矿区。孙达成夫妇又承担起照料两个弟媳的责任,因此生活更加拮据。

孙达成面长颧高,眉毛浓长,双目炯炯,平素总是穿着粗布衣裳,留着长辫子,很有长者风度。

孙达成时常吸着烟草,坐在家门前那棵大榕树下,或一个人静静坐着观望,或向来聚堆聊天的邻里好友讲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和在澳门的见闻。

说起孙中山的父母,现在所知的情况并不多。只知道两个人都是贫苦人家的子女,都没有受过什么教育。

但是,两个人都是忠厚老实、勤劳节俭、待人诚挚、无不良嗜好、无非分之想的正派人。

孙达成夫人杨氏温雅端庄,眉清目秀,缠着一双小脚,为人总是善良宽厚。

关于孙中山的母亲杨氏,村里的人曾经听孙中山的好友杨鹤龄说过:是一位贤妻良母,妯娌关系很好。

孙达成供两个弟弟孙学成、孙观成出外谋生,孙学成死于上海,其妻程氏在家;孙观成死于美洲,其妻谭氏改嫁。

平时杨氏和程氏感情很好,对改嫁的谭氏亦难舍难分。翠亨村人都说达成娶了个好老婆。

孙达成结婚以后,一直在乡务农。由于没有自耕地,他只好租别人的田地耕种,种植水稻和杂粮,有时也饲养一两头猪,以及鸡鸭等作为家庭副业。

此外,为了补助家用,孙达成还兼做村里的更夫,每天夜里为村民打更报时。

这样,他每年可挣几担谷子的工钱。村里的红白喜事,孙达成也常去帮忙。

一家人一年到头,辛苦劳作,日子也是过得很艰难。虽然说不上饥寒交迫,但孙家一直是在半饥半饱的日子里,艰难度日。

1866年11月12日的子夜,绵延不断的五桂山还未苏醒,灰蒙蒙的大海还在沉睡。突然从一个透出灯光的小茅屋内传出了一阵阵“哇哇”婴儿降世的啼哭。

一个崭新的小生命在中国广东农村一个普通的小村庄翠亨村里诞生了。

广东,被西方洋人称为“冒险家的乐园”“华夏的一块肥肉”,曾令多少洋人垂涎三尺。这里曾是鸦片战争的战场。

在西方人洋枪洋炮的轰击下,这里的人民一次次反抗,但是又一次次失败。

孙中山出生这年,正值清王朝已经走上衰败的道路,政治黑暗,国防空虚,财政拮据,日趋衰微。

这一年是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劫掠焚烧圆明园,清王朝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第六年。

继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之后,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扩大到我国沿海各省,同时包括广东,进而深入内地,领土又一次被割夺,经济上完全丧失了独立性。殖民文化、殖民经济,中国像是捆绑在西方人手上的一头肥牛,任人宰割。

这一年,又是太平天国都城南京被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指挥的湘军攻陷后的第三年。太平军余部与捻军联合,仍在与清军作战。

这一年秋,他们在河南许州分东西两支,东捻军由赖文光率领进入山东,西捻军由张宗禹率领进入陕西。官逼民反,反抗已成时代潮流。

孙中山诞生的第七天,即1866年11月19日,曾国藩以进攻捻军无效,奏请另派钦差大臣接办军务。

12月7日,清王朝命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命李鸿章为剿捻钦差大臣。双方交战白热化。

同时,广东的经济又呈旋风式发展,由于它的殖民文化的影响,广东一直是居全国繁华前列的大省。

中西文化交织下发展起来的民族工业和殖民掠夺,形成了一种在废墟上发达起来的畸形繁华。而这种繁华,则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各色人物,或冒险,或投机,或革命,或享乐,全都聚集在这个热闹的“乐园”中。

清晨的薄雾刚刚消失,温和的阳光射进了茅屋。坐在床沿的孙达成长叹一声:“我孙达成已穷得叮当响了,又添一张嘴,这日子可怎么过啊。”

他上有80岁的老母;中有缠着小脚,不能下地劳动的妻子和孤寡的弟媳;下有几个未成年的儿女,最大的儿子阿眉也才12岁。

全家仅靠他佃耕村边的几亩地,另兼做鞋匠和更夫挣钱度日。终日辛勤劳动,但是所得甚少,一家人的生活还是十分贫苦。

忠厚慈祥的妻子杨氏,面对忧虑的丈夫,怀抱着婴儿笑着说:“你看这娃生得一副福相,就像他出世前我梦到的北帝菩萨一样。这娃日后会有出息的。你快给他起个名字吧!”

孙达成看看刚临世的小儿子答道:“我苦得不识字,又能起个什么好名字呢?”

杨氏很有主见地说:托北帝菩萨的福,就叫“帝象”吧!

孙中山的母亲,平日信奉当地人普遍崇祀之神祇“北方真武玄天上帝”。

因此,生下孙眉和孙中山之后,还没等两个儿子满月,就让他们拜“北方真武玄天上帝”为“契爷”,长子取名“帝眉”,幼子取名“帝象”,以求神明保佑,健康成长。

另一种说法,说是因为孙中山的母亲平日崇奉关帝,生平信佛,于是给他取名“帝象”,希望他将来像关帝一样。

1876年,孙中山启蒙读书的时候,塾师为他取名“文”,这是孙中山的正式名字。也有人说,这个名字是他父亲给他取的学名。

1883年底,孙中山在香港拔萃书室读书时,取号“日新”,这是从《大学》中的“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取义的。

后来,他的国学老师区凤墀为其改号“逸仙”,逸仙是日新的粤语谐音,孙中山与西方人交往时,一般都用这个名字;所以,西方学者至今仍然称孙中山为孙逸仙。

孙中山,这个名字的来由很有趣。1897年,孙中山在日本进行秘密革命活动时,有一次他去住旅馆,一位掩护他的日本友人平山周陪他一起去。

在登记姓名时,平山周想起刚刚经过的日比谷中山侯爵的府邸,就信笔代替孙中山在旅馆登记簿姓氏栏中,写下了“中山”两字,还没来得及写名,孙中山就抢过笔去,在“中山”两字之后加上一个“樵”字,作为他的名字。并对平山周说:“这‘中山樵’就是‘中国之山樵’的意思。”

后来,1903年8月,章士钊将日本人宫崎滔天新出版的《三十三年落花梦》,编译成《孙逸仙》一书时,因为他那时的日语水平有限,就贸然将中山作为孙逸仙的名。从此,孙中山一名就流传开来,一呼百应,习惯成自然。

孙中山,这一名字也就定了型。而孙先生也默认了这一名字。所以,辛亥革命之后,中国人一般称他为孙中山。此外,孙中山在革命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化名。

孙家第三个孩子的出世,使他们那间破烂的小屋越来越拥挤,吃食也越来越紧张,一年到头全家都以番薯糊口。

生活的前景越来越暗淡,沉重的负担就如同那间屋子一样使他们感觉到窒息。

五年后,孙达成夫妇又迎来他们的女儿秋绮,也是他们最后一个孩子。加上祖母黄氏,孙家一共七口人,使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艰难。

一个中午,一大群孩子们正在村边上玩耍着,这个时候突然听到有一个声音呼唤着:“帝象,帝象!”

一个5岁的男孩恋恋不舍的离开了他的同伴,向着家的方向跑去。

1871年,孙中山刚刚5岁,长的浓眉大眼,机智健壮。他跑到家门口,看到母亲正站在门前的榕树下笑吟吟的望着自己。

“妈,喊我做什么?人家正玩得高兴呢?”

妈妈笑着说道:“快进屋,看看谁来啦!”

帝象大步跨进了屋子里,不由发出一阵欢呼:“舅舅!”

孙中山的舅舅杨文纳很早就去了檀香山,一直在那里谋求发展,很少回来的。当时,帝象一头扎进了舅舅的怀里,与站在一旁的哥哥孙眉好奇的向舅舅问这问那。

一连串的问题,弄的舅舅来不及回答,只好一边笑着,一边点头。

随后进来的妈妈笑着叫道:“这次舅舅回来,要多住些日子,你们就不要缠着舅舅了,让舅舅好好休息休息。”

帝象跟哥哥孙眉这才一起走出了屋子,哥哥孙眉却是有些忧愁地对弟弟说:“我跟妈妈说了,这回要跟舅舅一起去檀香山,不知道爸爸能不能答应。”

帝象说:“去求求爸爸,他会答应的。”

但是两个人心中都很清楚,也明白,翠亨村的好多人都去了南洋,但爸爸却偏偏一直不让已经16岁,长的身强体壮的哥哥外出谋求发展。

站在门前的大榕树下,帝象看着哥哥焦急而又忧愁,又带着希望的面孔。小小的他虽然只有5岁,却十分懂事。

父亲是一个严肃勤俭的老人,日夜操劳,从不抱怨。在他3岁的时候,父亲为了维持艰难的家庭,让哥哥去地主家做长工,吃尽了苦头。

帝象知道,正是因为有了自己,家中的生活才过的更加的辛苦了。他从小就没有鞋子穿,常常都是赤脚走路。

帝象经常吃不到米饭,番薯是他的主食。经常随着姐姐上山砍柴、下地割草干农活。

他不仅同情哥哥,支持哥哥,同时也对舅舅做工的檀香山充满了好奇与幻想。

最终,帝象鼓起了勇气去找爸爸。可是爸爸不但没有同意,而且还大声的呵斥,不要管那么多事,吓的帝象赶忙走开了。

不远处的哥哥也同样听到爸爸否定的回答,不禁失落地默默走出了家门。

看着哥哥沮丧失落的身影,帝象也是一阵难过,难道这就是贫困农家孩子的命运吗?

下午,吃过饭后,他再次鼓起了勇气,但是这一次他走向的却是舅舅。

小小的帝象明白家庭的艰难以及对哥哥的同情,让舅舅觉得他十分懂事、可爱。

于是,那天晚上,舅舅、妈妈还有爸爸进行了一次彻夜的长谈。

也正是这一次彻夜的长谈不仅决定了日后哥哥孙眉的命运,也同时改变了孙中山的命运。

第二天,爸爸终于答应了哥哥的请求,同意他跟随舅舅一起去檀香山闯荡。孙眉知道后,抱起5岁的弟弟欢快地大笑。

由于家境贫困,临行前的路费,还是由二叔孙学成之妻程氏,将租给孙达成耕种的田地,押出其中两亩多筹来的。

就这样,帝象送走了从小在身边陪伴自己五年的哥哥,自己的心也不时飘向了哥哥所去的海外。

孙眉到达檀香山后,与同乡郑强一同在华侨菜园做工,每月工资15元,他省吃俭用,每月还寄回10元给家里。11个月后,孙眉又转到夏威夷人设立的牧场做工。

令人惊讶的是,经过多年的打拼,孙眉最终有了“茂宜岛王”之称。

并且在孙中山以后为了革命事业而拼搏奋斗的岁月当中,哥哥孙眉也曾经在物质以及精神上,给予了孙中山很大的支持和鼓励。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