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旱天雷》

严老烈,清末民初人,早期广东音乐演奏家和作曲家。原名严兴堂,外号老烈。曾与戏剧家欧阳予倩等人在广州创办广东戏剧研究所,并为多部粤语电影配乐。擅长演奏扬琴,创造了扬琴右竹演奏法,丰富了扬琴的表现力。他以“加花”、“衬音”、“坐音”等方法,改编了许多乐曲,对广东音乐的旋律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旱天雷》最早见于1921年丘鹤涛所编《弦歌必读》,是严老烈用《三宝佛》的一首琵琶小曲《三汲浪》改编而成的扬琴曲,后又成为广东音乐乐曲,现有多种演奏形式。

《旱天雷》后又被广东歌舞剧院改编为笙笛与打击乐。这种形式不仅在风格情绪上保留了原曲欢快热烈的气氛,同时在演奏上以打击乐为背景,以笙笛交替演奏,使其在音色处理上更加新颖、在音响上更具时代感。

广东音乐形成于清末民初,因当时多演奏戏曲中的小曲、曲牌及过场音乐,所以,当地人称其为“谱子”、“小曲”、“过场谱”。改编旧曲是广东音乐的孕育阶段,而职业性乐队和群众性音乐社团的不断涌现和音乐创作的蓬勃发展,是广东音乐兴盛的主要原因。广东音乐的形成和发展处于民主革命时期,艺人们为寻求表现人们新的思想感情,对传统民间器乐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改革,从《步步高》《旱天雷》《连环扣》《赛龙夺锦》《凯旋》等乐曲中能感受到音乐中所表达的乐观、奋发向上的精神气质。在音乐创作中,当地艺人一方面继承优秀传统,另一方面又大胆地借鉴外来的作曲技法,使广东音乐面貌焕然一新,逐渐形成了音响色彩清脆、明亮、华丽,旋律节奏潇洒、活泼、跳跃,乐曲结构短小单一的特点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三汲浪》原是一首琵琶小曲,曲调平稳、低沉,改编后的《旱天雷》则活泼流畅,节奏欢快,生意盎然。由于改编后乐曲的情绪有了根本性变化,所以改名为《旱天雷》。这首曲子曾被改编为民族管弦乐曲、钢琴曲、小提琴曲和弦乐四重奏。

用扬琴演奏时,以右竹在低音区奏出基本曲调,左竹在高音区奏衬音,衬音又逐渐发展为曲调的组成部分。

全曲曲调较多地运用了八度、六度跳进,形成新的风格,给人以清新优美之感,表现人们在久逢甘霖时的欢快心情。

整个曲子并不长,但节奏活泼、旋律跳跃(几个有特性的8度与5度跳进),再加上节奏与旋律不停地流动,无形中成了“可以多次反复而不会使人感到厌烦”的“无穷动”韵律。加之严老烈先生运用放慢和加花等技法,给原曲以新的处理方法,并发挥扬琴的器乐特点即密打竹法和善于演奏大跳音程的特长,使陈调出新声,自始至终充满了活力。

粤乐著名编辑沈允升先生在与严老烈、何柳堂、吕文成、尹自重等九人合编的《琴弦曲谱初集》(1941)中拟编者注云:“《旱天雷》即古谱《三宝佛》中之第一段,系由过去音乐家严老烈君收集之密加花扬琴谱,严君一生最精扬琴,经其改良过的扬琴谱尚有多数……”查沈氏所编上述曲谱书册及较早期沈氏编的《歌弦快靓》《中国弦歌风琴合谱》,没有发现严氏除上列曲目以外的作品。《旱天雷》《到春雷》《连环扣》等严氏作品的出现,成为“广东音乐”演奏的扬琴化的典范,为广东音乐扬琴的风格特点和乐曲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开拓了新的境界。

广东音乐像其他所有的民间音乐一样,乐曲没有作者署名。广东音乐产生专门作者并署名,严老烈先生是第一位。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