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一章 学校图书室建设指导2

服务职能

图书管理人员作为学校的教辅人员,应本着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思想,积极开展工作,发挥服务的职能。

(1)推荐新书。

学校添置新书后,管理人员应及时公布书目,定期出刊新书简介,及时向广大师生推荐,以促进新书及时流通。

(2)积极开展读书、评书活动。

图书室应多与学校团委等部门和班主任沟通联系,积极开展读书、评书等活动,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3)扩大借阅的时间和空间。

管理人员要充分考虑学校现有条件,多一些奉献精神,要充分利用中午、放学、双休日等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积极为学生借阅提供方便。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变“窗口式借阅”为“开放式借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有较多的选择图书的余地。

(4)购书、借阅的预约登记。

由于种种原因,有时师生需要借阅的图书缺乏或外借未归,为使师生有更多的时间放在教学工作上,图书室可开设预约登记业务,使师生既节省时间,又能及时借阅到所需书籍。

教育职能

学校图书室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窗口,应该充分利用图书室,阅览室阵地,发挥教育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

(1)环境布置。文明整洁的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管理人员应积极想办法布置好图书室、阅览室的环境。环境的布置要简朴、宁静、高雅,使之与图书室应有的文化氛围相协调,使学生来到这里置身于知识的海洋中。

(2)习惯培养。管理人员应经常督促和教育学生爱护图书,爱护报刊杂志,教育学生保持整洁、安静的良好阅读环境,从而逐步使学生养成爱护公物,关心他人的优良品德和静心学习的良好习惯。

(3)文明行为的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文明行为的一个方面,除此外,管理人员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时,尤其要注意态度和蔼,切不可粗暴训斥,更不能恶意谩骂。要以正面教育为主,多树立优秀典型,给予表扬。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总之,学校图书室是学校的一个职能机构,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10.加强图书室建设

加强学校图书室建设,在硬件方面加大投入,科学管理,以图书室为阵地,以读书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图书室的服务职能。

严格图书室管理制度,使图书室管理规范化

为使图书室管理规范化,学校制定了《图书管理人员职责》、《师生借阅制度》、《图书损坏赔偿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图书室各种台帐齐全,帐物相符,图书经费专款专用。图书室实行全天候开架开放。借阅时,充分发挥班干部及小图书管员的作用,规定按班借阅,保证了学生借书、看书有秩序,不拥挤。图书室的环境卫生做到了窗明几净,桌椅整齐,地面整洁,书架、报刊排列整齐。学校图书室牢固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千方百计满足读者的各种需求,根据师生的不同要求,做好图书的推荐、介绍和借阅工作。如青年教师要上公开课、练兵课,尽力为他们推荐相关的图书、音像资料。遇到节日、纪念日,向学生推荐有关的图书。为了方便师生借阅,扩大书刊流通范围,尽量增加图书室的开放时间,督促学生及时借、还书。

积极配合学校的各项活动开展图书服务工作

图书室紧密围绕新课改和素质教育,充分利用图书资源,积极配合教导处、少先队大队部开展了各种读书活动及导读工作。

(1)开展读书笔记展评活动。

图书管理人员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读书笔记,在阅读中,发现好词佳句,随时摘抄到读书卡上。每学期开展一期“读书笔记”展评,期末进行汇总评比,看哪位学生写得好,对表现突出的班级、学生予以表扬鼓励。

(2)开展“办手抄报”活动。

学生通过读书,自发开展了“办手抄报”活动。学生通过博览群书,吸取营养,每学期至少自办两期手抄报,学校定期组织评比。此项活动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而且也促进了读书活动的开展。

(3)通过开展演讲或征文活动。

积极引导学生读好书,读学生自己喜欢读的书,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要求4—6年级学生写读后感,把读书最深刻的感受写出来,并进行读后感演讲比赛,对优胜者给予表彰奖励。

学校图书室通过一系列读书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图书管理工作,努力提高管理水平,使图书室越办越好,使学校图书室在繁荣校园文化生活,传播先进文化和思想的重要阵地。

11.提升学校图书馆的软实力

20世纪80年代末,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了硬实力与软实力两个概念。对于图书馆而言,电子资源、物理馆藏等是硬实力,图书馆的人文精神、育人优势、服务意识、人力资源、创新能力等是软实力。

作为一种隐性资源,高校图书馆的软实力体现图书馆的整体精神风貌,是图书馆的价值理念和内在品质,是图书馆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全国高校图书馆硬件设施得到极大的加强。但是,高校图书馆的软实力建设不容乐观,提升高校图书馆的软实力已势在必行。

凸显人文关怀

在图书馆的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人文关怀体现为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及图书馆在满足人的信息知识需求、实现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人的因素第一、公众精神至上,这永远是图书馆的根本准则。因此,在图书馆实践中,要一切为读者着想,尊重读者、关心读者、服务读者,以客体(馆员)适应主体(读者)的信息需求。

图书馆员的服务意识、平等观念和公益观念,是评价图书馆的重要依据,直接关系到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图书馆是个平凡的岗位,也不可能做出轰轰烈烈的事迹来,只要在现有的条件下,积极发挥馆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为读者排忧解难,就是对人文关怀的最好诠释。

营造优雅环境

良好的图书馆环境不仅能提高读者利用图书馆的兴趣和效率,还能成为一种对读者施以教化的审美的文化环境。图书馆要在馆内开展形象设计、形象教育、形象宣传,加强人文精神的宣传教育,使图书馆员从思想上认识到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优雅环境是图书馆工作者自身的责任。在环境的营造上,应从环境对人的影响力出发。注重修饰建筑内的各种细节来加强图书馆的文化色彩,还可以辅以树木、花草等来达到优雅、整洁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来馆阅览和学习。

另外,在图书馆里布置各种宣传材料、标语口号和名言警句等都能从正面启发读者树立刻苦学习、拼搏的精神,对读者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图书馆制订规章制度应当从人文的角度出发,关注人文环境的礼貌用语。所有这些都可以把读者引入强烈的文化氛围,激发广大读者的求知渴望。图书馆还要根据自身丰富的资源,举办学术报告、研讨会等,强化图书馆的学术气氛。

强化育人功能

图书馆是高校校园中的师资、设备、图书三大支柱之一,它通过提供文献资料,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对读者进行教育。早在1876年,美国图书馆学专家杜威就指出:“图书馆是一个学校,图书馆员是广义的教师。”因此,图书馆应该充分认识到图书馆在高校中的育人地位。

要通过开展读好书、评好书活动,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师生的鉴赏力;通过编发图书快讯、新(好)书介绍等栏目,挖掘、开发文献资源,提供信息服务,提高图书利用率;通过举办读者导读讲座、图书资料讲座等,讲授读书要领及读书成才体会,引导学生读好书、善读书,奋发学习,立志成才。通过这些活动,寓育人于管理、服务之中。

推进人力资源建设

信息时代,是一个充满竞争、充满创造性的时代。知识与信息以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和创新模式影响着传统图书馆的工作理念,并且使图书馆的工作方式和服务形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面对这种信息环境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要提高信息资源开发的深度和网络化服务的水平,适应高校教学和科研发展的要求,无论在思想观念的更新上,还是在业务工作技能的提高上,都对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高校要紧密结合自身发展和信息化的进程,制订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计划,在人才数量、质量、层次以及外语语种、专业类别等方面根据情况进行选择和配置,形成合理的结构比例。

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馆员进修、培训制度,坚持对在职人员进行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通过专题讲座、学术活动,拓宽馆员的知识面,使其及时了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趋势及学术动态,提高其理论水平。

通过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业务技能。同时也要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促使馆员自觉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拓宽知识面,自觉提高综合素质。在重视现有人员培养的同时,要积极引进图书情报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图书馆工作,补充新生力量,形成一个较为合理的高、中、低人才结构。这样才能有利于图书馆的长远发展和图书馆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建构特色馆藏

服务是方向,藏书是基础。这一点不仅对一般图书馆如此,对高校图书馆尤为重要。任何一个图书馆无论其拥有多么丰富的馆藏资源,都无法满足本馆各类读者的需求,况且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又不是很丰富,这就需要高校图书馆藏书建设应朝着个性化、特色化发展,建构有特色的馆藏,保持图书馆的藏书活力。特色馆藏是一个图书馆所收藏的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文献资料,是区别于其他图书馆藏书的不同特色,是一个图书馆“亮点”。

高校图书馆应在“学科性”、“专业性”和“地方性”上下功夫,馆藏局部优势要绝对突出,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重点鲜明,所谓“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因此,馆藏特色不应一味追求数量,关键在重质量,质量又要表现在特色上。要根据本校专业长远发展需要,选择部分专业文献或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献为馆藏发展的特点,系统完整收集,并深入开发,建立自己的特色文献数据库。

尤其是要注意收集具有本校特色的文献。高校在建立特色学科和品牌专业过程中形成的学术著作、论文、科研成果、教改方案、所采用的教材与教学参考书、自编的讲义、实习指导书等都是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对这些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收藏就可形成独一无二的特色馆藏,对于高校教科研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还要注意对“灰色文献”的收集。所谓“灰色文献”是指一些非公开发表的内部资料,如学术研讨会论文、会议录、科技报告、内部刊物、科研成果等,高校在获取这方面的文献资料方面有着特殊的便利条件。在产学研合作办学的背景下,高校的师生有较多的时间参与企业的研发和生产活动,有更多的机会收集来自课题本身和企业、专业会议的“灰色文献”,这部分文献的收集和利用可促进本校的特色学科和品牌专业的建设,并满足部分社会读者的需求。

12.建设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数字图书馆,是进入90年代以后产生的一个全新的概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数码存储与传输技术等的全面普及,使得人们对文献信息的加工、存储、查询、利用等方面有了新的要求。因此,数字图书馆也就应运而生。它是一个新生事物,目前,在图书馆界甚至整个学术界还没有一个被广为接受有定义。

从众多的定义表述中认为数字图书馆是:以组织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进入图书馆并提供有效服务。几乎图书馆的所有载体的信息均能以数字化的形式获得,包括所有联机采购、编目、公共查询;对各种信息资源的检索,通过网络组织读者访问外界数字图书馆和文献信息数据库系统,如电子杂志、电子图书、声像资料、动画片、影视片、多媒体资料等:用计算机系统管理图书、期刊等的读者服务。

与传统图书馆比较

数字图书馆具有同传统图书馆不同的功能和特征。在馆藏建设,读者服务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由于数字图书馆以网络和高性能计算机为环境,向读者和用户提供比传统图书馆更为广泛、更为先进、更为方便的服务,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使用信息的方法,较之传统图书馆具有很大的优势。

传统图书馆的馆藏载体主要是纸质文献,与之相比数字图书馆对藏书建设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图书馆“馆藏”的含义已被扩展,不仅包括不同的信息格式,还包括不同的信息类型,因而使得数字图书馆将不再受制于物理空间,它们所能收藏的书刊等资料的数量也将没有空间制约。传统图书馆中常常进行的一些手工操作,如装订、上架、归架及核点书刊等,在数字图书馆时代将会消失。另外,数字图书馆还能有效的解决传统图书馆中破损、遗失、逾期不还等各种问题。

从检索方式上看,用传统的检索方法,读者往往要在众多的卡片前花费不少时间,颇使借阅者感到不便,查全率和查准率都难以提高。而数字图书馆则是依托于数据库界面友好的搜索引擎,使读者能更快、更准确地进行检索,为读者带来极大的方便。

数字图书馆能实现资源共享,使异地信息本地化。数字图书馆的阅读空间不再局限于屋里的阅览室,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把大量的网络信息资源传送到用户的家里或办公室内,用户可以同时存取不同地点的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从而也加强了与读者的沟通。

建立数字图书馆的意义

数字图书馆的建立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提高全民族素质提供强有力的文化基础支持。数字图书馆工程将会根本改变我国文化信息资源保存、管理、传播、使用的传统方式和手段,克服我国文化信息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和共享的弊病,为知识创新和两个文明建设营造一个汲取文化信息的良好环境。特别对信息不畅通和文化比较落后的地方,只要联通数字图书馆的网络系统,都能方便地使用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资源。

数字图书馆建设应解决的问题

(1)数据的存储问题。

一般来说,磁盘上的信息最多只能保存十几年,因为它要经受温度、磁场、记录存储格式、硬件配置、新旧系统间的互换等多方面的影响,尤其是软件与硬件技术设备迅速更新的影响。

(2)数据的传输问题。

数字图书馆能得到充分使用的一个必备条件是要有足够的带宽,以保证快捷地传输文本、语音、图像、影像资料。多媒体点播系统,全文存储和全文检索对网络的带宽都有较高的要求。

(3)信息的安全与防护问题。

信息安全问题是计算机网络界最为头疼的难题,也是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最大难题之一。对信息安全的威胁来自计算机病毒、黑客对信息资源的攻击、不法分子蓄意摧毁系统的处理能力或破坏系统的通讯装置。

(4)经费投入问题。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尤其是设备的更新、数据的存储、传输、纸质文献的数字化,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如果仅依靠图书馆的力量,“以文养文”是行不通的,因为图书馆具有社会性和公益性,肩负着传播文化知识的使命。另一方面,向用户收取数据使用费还要受到用户经济承受能力的影响和制约。因而,目前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经费还主要依靠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的投入。

(5)馆员素质问题。

由于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有着很多不同,所以数字图书馆员应成为数字化信息专家,要掌握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信息的存储、检索、传播技术;要提高外语水平,以便在丰富的英文信息资源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还要有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以便将网上的信息做深层次的加工。从目前图书馆员知识结构的现状可以看出,符合这些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严重不足,还远远不能满足数字图书馆的要求。馆员的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势在必行。

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是跨部门、跨行业和跨世纪的大型高新技术项目,它的启动必将带动相关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并通过知识的有效传播,最终关联到各行各业,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数字图书馆建设对于我们最重要的一点是建立以中文信息为主的各种信息资源,这将迅速扭转互联网上中文信息缺乏的状况,形成中华文化在互联网上的整体优势。并通过Internet传送到世界各地,扩大中华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3.创新教育与图书馆建设

创新教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作为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已经被教育界广泛地认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图书馆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知识经济社会的动力源泉,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图书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图书馆在学校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1)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是实施创新教育的知识源泉。

著名学者唐五湘在其《创新论》中总结归纳了五种关于“创新”的意义,其中之一是“创新是运用知识或相关信息,创造和引进某种有用的新事物的过程。”从唐先生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任何创新都是在已有的知识信息的基础上的发展、创造。这些知识就是前人的思想和研究的结晶,物化之后便是图书或其他文献资料。

图书馆拥有各种学科的各类文献资料,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这些知识信息作为公共信息存在,可以被很多人无限次地使用。读者可以根据兴趣爱好博览群书,各取所需,在反复阅读、分析、判断的基础上消化、巩固、拓宽课堂所学知识,并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真识灼见,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想象力、思维能力及判断能力也相应得到锻炼和提高。也只有涉猎大量的知识并不断更新和拓展知识结构,才能产生创新的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实现教育的创新。

(2)图书馆的良好环境是实施创新教育的自由空间。

创新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授学生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教育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和理论,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从而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就要求学生要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能收集大量的知识信息并对之进行处理、加工。

图书馆拥有大量的有序的信息资源,它不仅能为读者提供丰富的知识,而且还为读者提供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研究、自我教育的良好条件和环境。图书馆安静的学习环境,浓郁的知识氛围,能使读者全神贯注于知识的汲取,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陶冶学生的气质。

图书馆的读者工作也重视教育和培养读者创造思维的能力,培养读者将获取到的知识进行分解、加工、整合成新知识的能力。图书馆能为读者提供宽松的空间以及民主、自由的学术环境和氛围,鼓励读者在知识的海洋中吸取营养、陶冶情操,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使他们的创造力尽可能地发挥出来。

(3)图书馆是学校创新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创新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单一的课堂教学是无法完全实现的,图书馆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同样肩负着教育的职责。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知识更新不断加快,计算机、网络迅速走近人们的生活,各种文献信息大量涌入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逐步数字化,因此帮助读者不断提高利用馆藏资源的能力,尤其是利用电子文献资源的能力,学习网络知识以及现代情报检索技能已成为创新教育的迫切需求。

指导读者利用新型文献资源,提高信息消费和知识消费水平,使图书馆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都将取决于图书馆能否向读者提供所需的知识以及所提供的知识的数量和质量。图书馆服务要向文献知识的深加工领域转变,形成多元化、社会化服务格局。丰富而有序的文献资源,图书馆员的帮助辅导,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使图书馆成为因材施教、培养创新思维的“第二课堂”。

(4)图书馆是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阶梯。

在创新教育过程中,也包括教师自身创新能力培养和继续教育问题。创新教育需要观念新、能力强的教师,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与基础。新时代对教师角色的期望很高,要求教师不断加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因此,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势在必行。

当今交叉学科、新兴学科不断涌现,教师在教学、科研过程中要利用图书馆不断学习新观念、新知识、新成果以及了解掌握本学科的最前沿的学术动态,使原有知识不断更新,在此基础上才能启发教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切科学研究、一切知识创新都是从学习、研究现有的文献资料为起点,图书馆浩瀚的文献资源是从事知识创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通过对图书馆文献信息的学习,教师能够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提高职业道德修养,补充学科或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教育科研、学科教学论、学习心理等方面的知识,增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熟练使用各种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充分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

学校图书馆如何在创新教育中发挥作用

(1)加强图书馆工作的创新。

①图书馆的管理创新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人是最活跃、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未来的图书馆竞争将由馆藏与建筑转向管理与服务,图书馆员在图书馆的文献信息的存贮功能、交汇功能和生产功能中将担任主要角色。因此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能力,并以人的能力作为实施管理的最根本的立足点和依靠力量,以人的能力的提高为出发点,通过知识网络的环境,将人和组织的共同创新和发展作为管理工作的根本目标。

要建立各种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图书馆的各种法律制度应适应自动化、网络化的新模式,不仅要处理好继承和发展关系,还要协调好图书馆各部门之间、各岗位之间的关系。健全的图书馆管理制度可以使工作人员明确职责范围、工作要求,使图书馆工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这样才能调动起各级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可以促进图书馆改革的深入,又能使图书馆更好地履行职责,提高办馆效益和服务质量,并促进各类型图书馆的协调与合作,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图书馆管理体系,保证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

在管理方式上,要坚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行网络化管理。实现文献管理、服务管理、人事管理及其它事务管理的自动化、规范化,是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要求,更是创新教育的要求。

此外,图书馆的管理创新还要求图书馆的管理是动态的、开放的,而不是静态的、封闭的。图书馆的管理本身具有开放性和运动性的特征。如果一味强调静态的管理制度的修订和完善,而忽视管理过程中的动态性,将影响图书馆管理系统现代化的进程。要用全新的管理理念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也只有管理创新才能创造更加有效的资源创新模式,发挥图书馆的整体功能,为实施创新教育提供必要的软环境。

②图书馆科技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已经把人类社会带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增长已经由知识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所决定。图书馆作为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因素,其科学技术的含量将直接决定能否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

图书馆的科技创新表现为现代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在图书馆的应用及这些新技术的设置上。一方面,图书馆要将最新的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到传统的业务工作上,实现业务工作的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

随着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日趋完善,网络中的所有图书馆均可实现互连,文献资源共享成为现实,加上互联网上的其他讯息,一个网状的巨大图书馆便形成了。读者可以在网络中的任何一个“站台”搭乘网络的“班车”去知识的海洋遨游。图书馆以“一个或几个网址为读者服务”将成为可能。图书馆的科技创新是实施创新教育的硬环境。

③图书馆服务创新美国曾做过一项研究,其结果表明在图书馆的服务所发挥的作用中,图书馆的建筑物占5%,信息资料占20%,而图书馆员占75%,由此可见图书馆工作人员在服务过程中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技术的应用已使我们的工作手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图书馆的服务中对传统的服务思想、服务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并有在实践中积极的改进和创新,以促进创新教育的深入。

在服务理念上,要树立“读者第一”的服务思想,一切从读者利益出发,时刻注意方便读者。图书馆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其次,在馆藏文献上要改变以往“重收藏轻利用”的观点。传统服务模式中的图书馆似乎总有一些藏书楼的味道,注重馆藏文献的收集、整理、保管,而对充分发挥文献的价值却容易忽视。文献的真正价值是在被利用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使馆藏文献最大限度地被读者利用,为创新教育的实施服务。在服务方式上: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图书馆要面向社会、面向读者、面向未来。要改变传统的守株待兔式等读者上门方式,主动去接触读者,广泛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听取读者意见,收取读者的需求信息。

要变封闭式服务为开放式服务,传统意义上的单个图书馆是整个图书馆群的一个节点,各个节点之间联系甚微,图书馆相对比较封闭。现代新技术已经将各个节点之间连接起来,使“图书馆群”变成社会化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图书馆网”。因此,我们要走出固定场所,摆脱传统文献处理方式和单个图书馆的桎梏。建立以本馆为中心,从平面到立体的、辐射型的服务体系,注重本馆的特色建设,然后借助网络互通有无、实现共享并增加网络信息服务和往上图书浏览等新方式。

变大众化服务为个性化服务,由于读者的需求层次各不相同,而且阅读倾向已向专业化、精密化方向发展,不满足于图书馆提供的统一化、大众化的服务,而希望提供完整、有序、广泛,全过程、全方位、立体化的专题信息知识。读者需求的变化使得读者服务要寻求新的发展趋势和管理模式,图书馆服务要根据不同的用户群体,对每个用户群体的不同个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提倡服务的个性化,利用各种手段、适时提供经过整理、分析、综合的信息和知识,对信息实现准确、快速的反馈和调控,提高读者的满意率。

变浅文献服务为信息服务,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知识量的激增,使人们阅读的知识相对变少,人们需要经过加工有序的知识。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应从简单的借还扩大到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与分析研究,使之有序、精细、浓缩;不仅要提供一次文献,更要搞好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的深加工,营造一个优质高效的组织环境和高雅宽松的网络环境。提供多层次信息咨询服务,实现知识增值。

变单一服务为全方位服务,传统的图书馆往往只有借还,美国图书馆协会关于图书馆功能的叙述促使我们要提供多方位的服务,同时这也是现代信息社会读者的一种需求。图书馆将会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文献中心、信息中心、咨询中心、研究中心。

(2)加强藏书建设。

图书馆藏书是实施创新教育必备的物质基础,藏书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为创新教育服务的水平。随着创新教育的开展,学校普遍进行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为此,图书馆的藏书结构与模式也要相应发生转变和调整,在学科类型方面,应改变过去那种过分强调和偏重专业教育文献资料的做法,注意收藏基础学科、相关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文献,藏书结构由单一性向综合性转变;在文献类型方面,应注意电子文献和视听资料的收藏,逐步增加其在馆藏资源中所占的比例,以满足师生的阅读需求。

(3)开设文献检索课。

开设文献检索课是增强学生情报意识,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文献与信息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同时也是创新教育的需要。图书馆应充分重视利用图书馆的教育,把文检课列入选修课或必修课,以提高学生对情报资料的收集能力、选择能力、处理能力、吸收能力和利用能力,完善其知识结构。

随着学校课程体系向横向复合型转变。文献检索课也应改变过去课程内容局限于专业和科技支献检索的做法,相应增加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科类基础课程的检索内容,另外,文献检索课必须相应增加计算机检索内容。使学生熟练掌握机检的方法与技能,这必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4)加强导读工作。

图书馆的导读工作是读者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之一。当前,图书馆的导读工作应立足于读者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以“提高读者的阅读能力,即选择文献、利用文献、理解读物和消化知识的能力”为目的,加大导读工作力度,深化导读工作内涵。可编制导读书目、推荐书目和教学参考书目,开展书评活动,举办导读讲座、约题讲座、读书报告会以及专家导读等,对大学生进行阅读指导,使学生学会科学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效率和质量。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研究的能力。

总之,图书馆在学校的创新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一定要积极重视和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使图书馆成为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

14.农村小学图书室建设

随着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投入的不断加大和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广大农村小学在加强校园校舍、设备和仪器建设的同时,也相应地购买了图书,征订了报刊杂志,建起了图书室。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及相关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为教师教学和学生课外阅读提供了平台。

对图书室建设的必要性再认识

《中小学图书馆规程》的总则指出:“图书馆是学校书刊情报资料中心,是为学校教育、教学和教育研究服务的机构”,从而可以看出,图书室最明显的特征是:服务性和教育性。

图书室以其小型、实用而深入师生生活,成为广大师生身边的“公共图书馆”,是学校教育的有机补充,其教育职能可谓任重而道远。李大钊先生早在1919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时就明确指出:“这是关系到中国教育前途的事情”。

当前,在社会经济大潮下,部分个体图书经销商经营淫秽、荒诞,甚至低质量盗版书籍。误导学生,有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学校图书室拥有固定场所和管理人员,有严格的采购规定,应该赢得社会和家长的信任,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文明的重要场所之一。因此,创建学校图书室无疑是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图书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图书室建设,仍存在各方面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图书室服务辐射面相对较窄,各校图书室主要以本校师生为借阅群体,其藏书量少,规模小,不能满足需要。

(2)绝大多数学校图书室在创建时依赖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一次性赠书,缺少日常购书经费,没有稳定的管理机制。特别是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基本设施不足,通过“检查验收”后,就任其自然了。

(3)经费不足是图书室普遍存在的问题。目前投入仅靠临时的拨款或某领导、某单位的少量赠书,难以维持健康发展。

(4)部分图书老化、过时。当前图书有相当一部分是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变迁不能适应现行社会的发展,甚至有些早已被淘汰,严重影响到教师教育教学的运用和学生对知识的吸取。

解决农村小学图书室建设的建议和措施

(1)学校与周边相关单位联盟建设。联盟发展是当前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的热门话题和实践模式,在当前一个开放的社会化大环境下,联盟建设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联盟建设是指学校与办事处或其他完小,根据互惠互利的原则而开展的图书信息和服务的交换。

学校图书室要破除一家一户关门自办自利的小农意识,树立社会大图书室的理念,采取多室协作、互为补充、联合一致建设。联合的目的在于实现资源共享,不论室际互借、文献传递,还是分工收藏乃至人才培养,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对学生而言,它大大地拓展了可利用资源范围,对图书室自身来说,找到了生存之道:同舟共济,以避免各自衰退。

(2)组建班级图书角、图书箱。以班为单位,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书拿出来,在教室的一角放置图书角或图书箱,让学生之间互通有无,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3)鼓励师生为图书室捐书。

(4)争取各部门或领导为学校图书室赠书。

(5)可以适当采购旧书、打折书。在旧书市场,有相当一部分书不过时,如《雷锋的故事》、《平凡的世界》等优秀著作,其价格便宜,可读性强。此外,一些书店因经营不善或转向经营,店内图书打折出售,学校可借此机会选购部分优秀图书,充实图书室,岂不价廉物美?但禁止采购盗版书籍和劣质书刊。

(6)搜集内部刊物和本地著作。内部刊物大多免费交流,其最大特点,不用出资,具可读性强较实用,如《曲靖教育》、《曲靖社会科学》、《曲靖经济研究》、《珠江源》、《沾益教研》、《沾益教工》、《会泽教育》等。

15.高校图书馆精品服务

服务是图书馆存在的理由。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中的沟通,是指图书馆员与读者(教师和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心灵交流,以达到相互了解、增进认识、知己知彼、求同存异、消除误解、化解矛盾的目的,进而实现馆藏、馆员、读者三者良性互动,提高服务质量。在这个过程中,馆员应该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主动地与读者进行沟通。

如果缺乏沟通,馆员开展的读者服务工作将是死板、生硬,读者到馆率低,更谈不上服务质量的提高。服务质量是竞争的基础,因此,高校图书馆在读者服务方面挖掘潜力,以高质量服务来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

沟通是塑造高校图书馆读者精品服务的基石

服务质量是一个主观范畴,同读者感受息息相关。读者是服务对象,图书馆员是服务者。图书馆员必须满足读者的需求和愿望。高质量的精品服务标准,体现在读者的满意程度。读者不仅关心他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是否得到所需要的服务,更关心的是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的感受,也就是心理上满足程度。《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十五条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应以读者第一、服务育人为宗旨,健全服务体系,做好服务工作。”

读者对利用图书馆的希望程度、读者对服务项目和服务标准的信誉程度、读者对服务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的认可程度等决定了一个高校图书馆办馆质量的高低。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中的缺陷体现在,表面上提出“读者第一”“服务至上”,而实际却往往“以我为主”,在各项业务工作中并没有真正实现“一切为读者着想”。诸如,馆员对文献与信息的采编,依照个人主观爱好、意愿随意操作;在服务态度上冷漠、语言生硬;在服务、规章制度上,把规章制度作为自己的撒手锏,对违规读者大声训斥,违规读者稍有辩解,馆员们认为读者不理解,较多不愿意听取读者的解释。因此,在正确处理馆员与读者的关系时,必须坚持“读者第一”原则,充分尊重,悉心呵护,在读者服务过程中,体现人文关爱,沟通无阻,增强馆员的读者服务意识,进而营造一个愉悦、浓厚、充满人性化的学习氛围。

沟通在高校图书馆员与读者互动中实现

(1)心理沟通。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沟通是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条件,也是作为整体中的个体存在的基本前提。一般来说,每个正常的个体都有相互沟通的愿望和需求,我们在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中运用这一客观规律,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图书馆员在读者服务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决定了与读者沟通也必须处于主动地位。要做好心理沟通首先就要馆员向读者敞开心扉,善于发现读者的阅读信息,当读者有阅读意愿时,及时向读者发出沟通的信息,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建立沟通的渠道,营造一种馆员与读者心理互动的氛围,奠定一个服务所需的良好心理基础,在读者的心目中形成一个较好的印象。有的馆员对沟通不在意,认为这是读者服务以外的事情。

读者来图书馆借阅,我们仅为读者办理一些必要的手续即可,那么多读者,也难以与他们一一沟通,不愿意在这方面花费精力,更不愿意在这方面付诸行动。但它却是解决馆藏文献信息与读者需求这对矛盾的重要条件,没有这个条件,读者在浩如烟海的知识馆藏中无所适中,双方就不能实现良好联系,直接影响图书馆的利用率。尤其注意的是,馆员在读者的心目中所形成的初步印象,对读者服务工作将产生长期的影响。馆员对读者进行了热情、适中的情感沟通,使得读者在心理上得到了满足,阅读激情大增,无形之间也促进了读者服务质量的提高。

反之,馆员缺乏热情,无人性味,读者必将产生抵制情绪,若没有进一步的沟通,这种情绪化很容易演化成冲突。如果读者在某一次阅读中,对某一馆员产生了较坏的印象,那将在很长时间内无法消除这种影响,下一次借阅不知等到何时。无论初次印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它都将在读者的心目中留下长时间的印象,并对这个读者今后的借阅行为产生长期的影响。

可见,初次印象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在读者服务工作中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众所周知,与读者的心理沟通是通过语言和非语言两种途径进行的,在读者服务工作中一般是以两种途径相互结合、以第一种途径为主完成的,如图书馆的参考咨询。馆员恰如其分地将二者结合起来,对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给读者一个较佳的初次印象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实现馆员与读者互惠、双赢。应该指出的是,要做好与读者的心理沟通,馆员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与平和的心态,也就是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适中的情感沟通能力、自我控制意识等。

(2)知识沟通。

人们最早给沟通所下的定义是“提供知识”与“告知”。知识是人们沟通的主要内容,高校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过程就是关于这种沟通定义的具体化。馆员以“服务”为主,读者以“需求”为主,馆员和读者的各自属性,是实现知识沟通的自然基础。在知识沟通过程中,馆员的主导作用得以集中地表现,服务与需求相长的关系也得以显现,成为促进知识沟通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内在动力。

知识是馆员树立自信的力量,知识也是吸引读者的源泉。作为一名合格的图书馆员,在与读者进行知识沟通过程中,要达到“百问不厌”“百问不倒”的程度,必须具备:

①职业道德素质即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宗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急读者之所急,诚心诚意为读者服务;强化参考咨询意识,充分发挥知识沟通过程中的桥梁纽带作用;遵纪守法,注重自身修养,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团结友爱,精诚协作;永恒的进取精神,刻苦钻研,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业务能力等。

②知识素质包括图书馆学知识、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知识、心理学知识、外语知识等。

③信息素质要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善于捕获信息,比如读者的沟通愿望、读者需求过程中显示的信息等;还应有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及加工能力等。

④语言素质面对读者的需求,除了需要礼貌用语外,更应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基础技能,寻求有条理的语言,清晰、正确地解答读者提出的问题。

馆员还要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知识沟通。科学的方法主要体现在:

①个性化服务针对不同的读者群,开展形式各异的个性化服务。

②注重情感的投入处在一线工作的馆员压力比较大,既要及时为读者办理借阅手续,又要解答一部分读者的疑问,工作稍有怠慢、言辞不当,就可能与读者产生误解或发生冲突。因此,馆员保持愉悦、适度的情感至关重要。同时馆员通过交谈,引导读者了解使用图书馆的一般方法和有关的服务项目,让读者像熟悉自己的家一样熟悉图书馆,这样就能自如地利用图书馆,消除盲目性,潜在的读者服务危机也就荡然无存了。

③普及礼貌用语运用幽默的语言适当缓解师生之别,尊重读者的权益,提高读者的主体意识,尤其是学生读者,更要在服务过程中充满人情味、体贴入微,使读者在接受服务中有一种归家的感觉。

④合理化建议图书馆员平时也要自查自纠,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馆内外可以设立一些意见箱,收集意见和建议;举办一些座谈会、研讨会、板报宣传等,听取读者的呼声;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也应吸引部分学生读者参加,使图书馆各项工作处于他们的监督之下。

⑤缩短空间距离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空间距离是影响读者利用图书馆的一个重要因素。馆舍布局应本着尽量贴近读者的宗旨进行建设。图书馆员要发挥主观能动意识,到读者中去,不但缩短与读者的空间距离,而且通过知识沟通、交流,回答读者提出的不同问题,从而拉近与读者心理上的距离。图书馆员每一次参考咨询活动都应该有闪亮点,给读者留下较深的印象。

(3)品质沟通。

从人的全面发展考察,品质沟通更为重要。对读者来说,品质更有吸引力。高校图书馆不但具有信息服务职能,而且也应履行教育职能。成功的品质沟通,首先,要求图书馆员本身要有良好的思想品质。渊博的知识固然能够对读者产生极大的吸引力,而良好的品质对于读者能够形成巨大的感染力,它将对读者的品质修养和思想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一个合格的图书馆员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品质的素质,即图书馆精神。一名图书馆员如果没有良好的思想品质,那么他就绝对不可能产生高尚的言行,品质沟通就成“无米之炊”了。

因此,对于一个称职的馆员来说,良好的思想品质要求更为重要。在读者服务过程中,馆员要善于捕捉对读者进行思想品质教育的时机。思想品质教育要围绕着知识沟通来开展,可以配合学校开展一些纪念性事件、典型事例等活动,积极向读者提供这方面的知识,及时进行正面教育,把品质沟通恰当地寓于知识沟通之中。

馆员举止言行、衣着仪表、待人接物等,也不同程度对读者品质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馆员要利用一切与读者接触的机会,在是非面前鲜明地阐述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及时纠正读者借阅中存在的错误倾向,在相互交流和碰撞中取得最终的一致,这是更为重要的品质沟通,能够取得更好的高校图书馆教育功能。

真诚服务,塑造高校图书馆精品服务

为读者服务是馆员开展读者服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终极意义。我们应该摒弃陈旧的服务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真正把“一切为了读者,服务至上”贯彻到实处,一切服务都从读者的需求出发,一切服务都为了读者,努力培养图书馆员的主动服务,主动沟通的主体意识,在服务中体现科学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形成馆藏、馆员和读者的良性互动。构筑心理沟通、知识沟通及品质沟通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目的在于馆员与读者之间建立信用机制,既可以使馆员排除对读者的戒心,读者排除对馆员的敌对情绪;又便于馆员理解读者的需求心理,双方在相互理解和尊重中实现密切合作。

因此,在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中正确运用沟通,馆员可以达到其服务目的,读者接受馆员优质的服务,达到渴求知识、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目的,进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馆员与读者就能够创造双赢的效果。

16.图书馆建设的新趋势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全球网络化的世纪,在全球网络化的新型环境下,数字图书馆成为了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要趋势。

数字化图书馆是世纪末最热门的话题之一。1998年7月,国家图书馆正式提出立项申请,实施“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1998年10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考察国家图书馆正式指出,“未来图书馆的模式,就是数字图书馆”。可以说图书馆的数字化必将成为一个必然趋势。

这就对学校图书馆的管理、图书馆的信息收集、图书馆的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学校数字图书馆的核心是图书馆管理自动化、载体数字化、服务网络化。

管理自动化

计算机的普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自动化将成为图书馆管理的主要手段。

(1)学校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①图书采购、图书编目、图书典藏、图书流通(包括读者管理)、期刊管理、阅览室管理、公共检索等图书馆业的自动化。

②读者通过公共检索用计算机、实现利用校园网检索图书资料的自动化。

③图书(读者)条码计算机打印,实现加工新书通报、超期催书单、卡片目录、书标、书证等的自动化。

④利用计算机实现藏书分类统计、流通统计等数据统计的自动化。

⑤通过交换机连接校园网,在校园网上提供图书馆信息检索等的自动化服务。

⑥通过网络实现图书馆信息发布的自动化。

(2)学校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的参考软件。

目前比较理想的图书馆管理软件有以下两种:

①图书信息集成管理系统图书信息集成管理系统FLCS是集图书馆业务、情报信息管理及数据通讯为一体的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大学、中专、中学、医院等各行业图书馆,该系统分为图书采访、图书编目、图书流通、图书典藏、期刊管理、论文管理、公共检索、系统管理、阅览管理九部分,系统各部分既相互独立,又能进行各部分之间的数据调用。

②春晖图书管理系统该系统集编目管理、采验管理、读者管理、流通管理、期刊管理为一体。包括了图书及音像资料目录信息查询、期刊目录信息查询、题录索引信息方便的服务、读者借阅信息查询、网上流通统计、教师参考资料推荐、新书通报、信息发布等内容。同样是系统各部分既相互独立,又能进行各部分之间的数据调用。江苏省常熟中学使用该系统,效果良好。

学校图书馆实现自动化管理,既可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更可让师生更加方面、高效地利用图书馆资源。所以图书馆实现自动化管理是二十世纪学校图书馆管理的必然趋势。

载体数字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图书的载体正在发生变革,主要体现是出现了高科技的新型载体并得到普及,主要有两种:

新型的存贮材料:各种电子出版物。

网络载体:利用网络实现共享的“网络图书”。其中,网络图书以网络形式传输,传速度播快,成本低廉,时效性好,如果解决好版权问题,是将来最有发展潜力的图书载体形式。目前,很多普通图书都以“图书+光盘”的形式出版,体现了图书的这种数字化趋势。

同时,这些新型载体目前已经十分普及,其价格也已经是非常的便宜,为一般人所能接受。比如一张光盘售价三、四十元或上百元不等,但所存贮的图书却达数百本之多,这比较购买印刷型图书来说,是又经济又实惠。当然这种新型的图书载体也有重复出版严重等问题。勿庸讳言,学校图书馆作为这一家族的一员,也必然要走上数字化之路。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在整个图书馆的数字化事业之路上,学校图书馆只能充当配角。但学校图书馆以它独特的服务群体和知识层次和现有的条件,可逐步实现图书馆资源载体数字化。

数字化资源这是数字图书馆的物质基础,正如传统图书馆的图书资料,是图书馆开展一切信息服务工作的泉源。数字化资源建设可以有两条途径:基于原有图书资料的数字化,其基本实现方式是进行扫描,扫描后存储为图形或文字,其中文字要通过OCR识别系统进行识别和校对。

来源于网络的数字化资源,其格式也基本上是文字和图形两种。由于OCR识别系统的错误率较低,要额外花大量人力物力加以校对,目前通常采用图形格式,但图形格式也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国家图书馆、上海数字图书馆、号称全球最大的中文数字图书馆的超星网上图书馆等,都在研究和使用自己的图形存储标准。

简单地说学校图书馆数字化化载体主要有:本馆现有图书资料和新增的图书光盘资料。从国际互联网上查找、选择并加以下载的网上图书资料。

服务网络化

不管是哪种图书馆,其最终的根本任务是为读者服务。对学校图书馆来说就是为师生服务。管理的自动化、载体的数字化必将要求学校图书馆改变传统的服务方式。其中阅读方式的变化是最为显著的。电子图书馆、虚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等称谓有待统一的新型图书馆已经出现,传统的阅读方式正向数字化的阅读方式转变,电子阅览、网络阅览等新型阅读方式将日益普及,各种看书软件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人们阅览不同格式的数字图书。这种新的阅读方式已经不仅仅是视角上的方式,而正向听觉的方向发展,因为各种“听书软件”还把人们从现代的视觉负担中解放出来,实现人们在做其它事情的同时,轻松地享受读书的乐趣,进行文化的熏陶,感受人类的文明与进步。

互联网的普及和校园网的建设成为图书馆服务方式转变的契机,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在家通过上网就能获取世界的种种信息,要获取图书也是轻而易举的。互联网上的各种综合的图书馆、书城或专业的书屋、书斋,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图书资料。利用这些图书资料,你完全可能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建立一个自己拥有的庞大的图书馆。这种网络的普及性和便捷性,使图书馆有大量的信息提供给师生,满足师生的各种信息需求。

图书馆的网络服务体系建设是指基础的网络设备的建设和通信条件的建立,具体地说,包括数字化信息的存储管理体系和信息的传输服务体系两方面。前者指数字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的自动化,其中包含了功能强大的服务器数据库的建立。后者指图书馆的服务器与局域网、国际互联网的高速连接,并通过它们来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当前,图书馆的自动化和校园网建设已经取得了所有中学的共识,成为近年来中学的投资热点和重大项目,一定程度上为数字图书馆的网络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为信息数字化和服务网络化提供了条件。

图书馆网络建设这是学校图书馆阶段,指所有中学的图书馆联结成一体,成为一个完全共享资源的数字图书馆网络体系。它实行分布式管理,在整个网络上,采用统一的数据标准和通信协议,把所有中学的数字资源形成一个庞大系统,为中等教育提供全面良好的服务。中学数字图书馆网络的建立,有赖于目前独立存在和运行的每一个中学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没有个别图书馆的数字化,中学数字图书馆网络只是梦想,永远不可能实现。

当前,中学图书馆必须确立自己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开始自己的数字化之路,否则,在未来的图书馆家族中将难有生存空间。但由于人才、技术、资源、资金等方面的因素限制,只能参照图家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借鉴它们的成功经验,并在它们的帮助下进行。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