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右丞集》
别集名,十卷。王维(701~761),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与孟浩然齐名,合称“王孟”,唐代著名诗人。该书收入古诗150首,近体诗282首,其它各体文章72篇。早期作品风格雄浑、气象开阔,有建功立业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晚年作品,则多反映其隐逸生活,山水田园,闲情逸致等。其作品意境清幽,色彩鲜明,节奏谐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使之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王维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给人以美的享受。
《王右丞集笺注》
赵殿成笺注。赵殿成,清代乾隆年间文士。《王右丞笺注》共28卷,按照诗体分类分卷,另有附录一卷,是保存王维作品最完整的一部书。
《孟浩然集》
别集名,四卷,作者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唐代诗人,诗与王维齐名,称为“王孟”。浩然作诗,多吟咏个人失意和苦闷,描写寂静的景物。隐居鹿门期间,所作多反映隐逸的生活、高士的情怀、登临的清兴,风格清新淡雅,浑然一体。当然也有磅礡之作,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此外一些诗篇也表达了诗人极欲问世、不甘退隐的矛盾和惆怅情绪,如《岁暮终南山》。
《高常侍集》
别集名,作者高适(702~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河北景县人,曾官至刑部侍郎,文学上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唐代诗人。《高常侍集》以诗为主,其诗多抒写怀才不遇与仕途失意,有咏史感怀、边塞等。其中,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或歌颂战功,表现将士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或揭露将军与士兵苦乐悬殊的生活;此外一部分作品,则着重反映农民生活疾苦,揭示农民在旱灾、赋税及官吏的压榨下贫困萧条的生活景象。其诗如“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等反映其诗雄厚浑朴,笔势豪放的风格。
《韩昌黎集》
别集名,40卷,文30卷,诗赋10卷。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君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文道合一。形式上反对骈文,提倡散文。此书所以收散文居多,还包括论、说、传、记、颂、序、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文体。其风格雄奇奔放,格调雄厚。其论辨,气势磅礡,针砭时弊,言辞锋利。其诗独辟境界,不袭蹈前人,想象丰富而奇崛瑰雄。但有的诗以文为诗,流于险怪,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诗歌的形象性和音乐美。
《柳河东集》
别集名,45卷,外集两卷,补遗一卷。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河东解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中有诗两卷,共一百四十余首。其余为文,约五百篇,文中以“论”“说”、“记”“书”“非国语”最为重要。其政论文,突出表现其政治主张,例如在《封建论》中,论证了郡县制必然取代封建制的客观规律,从而表现其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割据的进步思想。柳宗元的文章立论坚实,引据丰富,手法多样,结构严密,具有强烈的说服力。
《白香山集》
别集名,原称《白代长庆集》,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文学上主张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提出要继承《诗经》“风雅比兴”的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反对“嘲风雪,弄花草”的空泛之非。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此书共收诗文三千六百多篇,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其讽喻诗,反映民间疾苦,揭露贵族的侈糜,如《秦中吟》、《新乐府》;闲适诗平易自然,圆熟流丽。如《钱塘湖春行》《赋得古草原送别》等。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形象鲜明,布局完整,语言优美,音韵和谐,开辟了歌行体的新道路。其诗风以平易通俗,深入浅出著称。
《樊南文集》
别集名,八卷,作者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樊南生,又号玉溪生,怀州河内(河南沁阳)人,其诗与杜牧齐名,有“小李杜”之称,晚唐诗人。其诗风上继承杜甫七律锤练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李贺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或抒写怀抱,或关心政治,表现得淋漓悲壮,感慨深沉。如《安定城楼》《行次西效作一百韵》。所作咏史诗,以古喻今,有讽有叹,既斥统治者之荒淫,又寄怀才不遇之感慨。如《瑶池》《贾生》。所作爱情诗,大多以“无题”作诗名,描绘男女双方热烈而真挚的爱情生活。其诗典丽工整,和谐婉转,形象鲜明,感情挚拟。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句已成千古绝唱。
《樊川文集》
别集名,作者杜牧(803~852),字牧之,西安人,其诗作与李商隐齐名,世有“小李”之称。晚唐诗人。其《樊川文集》,因杜牧有别墅在樊川而得名。作品中以诗影响最大,尤以七绝为胜。其诗无论抒情,写景,都独具风格。如《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江南春》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在文学上有较进步的主张,强调文以致用,反对片面地追求辞采。如《阿房宫赋》文采飞扬,多含讽喻当世之意。
《苏东坡集》
别集名,110卷。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官至吏部尚书,政治曾反对王安石变法,后又与司马光不合,故一生失意,但在文学却取得巨大成就,成为继欧阳修之后的北宋文坛的精神领袖。《苏东坡集》,下分七个子集:《东坡集》40卷;《后集》20卷;《续集》12卷;《奏议集》15卷,《外制集》3卷;《内制集》10卷;《应诏集》10卷。在文学上主张文以致用,“有为而作”“有补于圆”,倡导平易自然的文风。
其散文,议论风声,随机发挥,文理自由,恣意横逸。代表了北宋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如写得明晰透辟,文思开阔,笔力奔放自如的历史散文《六国论》、《韩非论》等等;如写得超然清脱,刻画入微的游记《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等;其《赤壁赋》更表达深刻的人生哲理。其词亦风格豪迈,视野辽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东坡乐府》
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东坡乐府》成集于宋代,现存最早的刻本为元代刻本。《东坡乐府》是苏词最完备的集子,共两卷,收录苏轼词作三百余首。苏轼开辟词坛新风,在婉转词与豪放词中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临川集》
别集名,100卷,又称《王荆公文集》、《王文正公文集》等。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官至宰相,主张改革政治,推行青苗法等新法,以达到富国强兵之目的,史称“王安石变法”。《临川集》中以生所写大量奏议札子,最能反映其要求改变积贫积弱、实现富国强兵和政治改革的政治思想。哲学著作主要有《洪范传》等,他承认道的物质性、无限性,提出“无道尚变”“相反相成”等哲学概念。在文学上,积极推进北宋古文运动,反对西昆派文人的主张。其诗文并重,散文以政论文为主,特点是说理透彻,结构严谨,笔力峭刻,如《答司马谏议书》《读孟尝君传》《伤仲永》。诗作也关注现实,揭露时弊。近体诗俊逸清新,平易近人。写景诗修辞巧妙,善于捕捉形象。
《山谷集》
别集名,70卷。作者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与秦观、张耒、晃补元三人齐名,时称“苏门四学士”,北宋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在诗歌创作上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硬涩的风格。风格上标榜效仿杜甫,白居易等诗人反映现实的精神,摆脱了西昆体崇尚华靡的影响。同时创作出许多清新流畅的诗文。如《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在理论上影响很大,从而形成著名的“江西诗派”。
《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别集名。《剑面诗集》85卷,《渭面文集》52卷。作者陆游(1125年~1210),字务观,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的诗人,一生主张坚决抗战但未能得志。作者工诗能文擅词,其诗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南宋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如《关山月》《书愤》《示儿》抒写铁马横戈、收复失地的壮态等,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其描写田园生活与自然风光的作品,亦清新秀美,别具风采。语言“清空一气,明白如话”,风格雄浑豪放,激情昂扬。其词风格纤丽时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如《诉衷情》《钗头凤》。
《稼轩长短句》
别集名,又名《辛弃疾长短句》,12卷。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人。南宋词人,一生主张抗金,未被采纳,并遭打击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艺术上与苏轼风格相似,并称“苏辛”。此书共收辛词六百二十余首。其词笔势纵横,雄健豪放,不为格律所拘,继承苏轼豪放派的特点,并在内容和艺术上开拓了词的新境界,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词以寄之》。其词风虽以豪放为主,却不拘一格,或沉郁明快,或流丽妩眉,兼而有之,但缺点是堆砌典故,冷僻艰涩。
《亭林诗文集》
16卷,别集名。顾炎武见“日知录”条介绍。主张诗文应该有益天下,直写胸臆,多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本人的雄阔襟怀,如《秋山》《海上》《帝京篇》《精卫》。总之顾炎武的诗文蕴存着一股悲壮雄劲之气,上反明代摹拟萎纤的弱点,下开有清一代诗风。其文也多有可观之处,如《生员论》《钱粮论》揭时弊;《抄书自序》观生平治学情况;《与人》则述其学术文学见解。
《定庵文集》
别集名,13卷,作者龚自珍(1792~1841),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人,清代思想、文学家,为著名训诂学家段玉裁之外孙。《定庵文集》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思想和文学成就。学术上,主张“通经致用”,反对脱离实际的考证和空谈理性的宋理学,倡导议论时势,开一代风气之先。哲学上,提倡重名不顾实,提性无善无不善”之说,反对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政治上,抨击“万马齐喑”的局面,要求“不拘一格降人求”。其文奥博纵横,诗则瑰丽奇肆,均独具特色,人称“龚派”。
《元曲选》
十卷,元人杂剧总集。编选者臧懋循(1550~1620),字晋叔,号顾渚,浙江人,明代戏曲学家、文学家。此书共100种,分为十集,每集十卷,每卷一剧。其中元人杂剧94种,明初杂剧六种。所选包括马致远、关汉卿、郑廷玉、王实甫等39位代知名作家及部分不知名作家之剧作。目的在于汇集元剧杰作,以“尽元曲之妙”。此书是现存流传最广的一部元人杂剧集本。
《窦娥冤》
杂剧剧本,作者关汉卿,号已斋叟,元代戏曲作家。《窦娥冤》一剧,是把神记中“东海孝妇”的故事,融入元代现实而成。剧情是这样的:窦娥青年寡居,与其婆母相依为命。张驴儿企图毒死窦娥婆婆,却误伤其父,诬告窦娥。为保婆婆,窦娥含冤屈招。处斩前,她咒天骂地,发下“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亢旱”三桩誓愿以明冤。后其父窦天章访察楚州,窦娥鬼魂诉冤,冤情才得以昭雪。剧本塑造了窦娥这一心地善良,舍己为人,具有顽强抗争精神的形象,反映了元代社会的混乱,吏治的腐败,下层人民的痛苦,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全剧语言精练朴素具有鲜明个性的特点。
《西厢记》
杂剧剧本,5本20折。作者王实甫,名德信,北京人,元代剧作家。《西厢记》的题材,源于唐元稹《莺莺传》。王实甫在此基础上再创作,才写成最负盛名的《西厢记》。主要描写相国小姐崔莺莺与书生张生一见钟情,几经波折在红娘相助下,终成良缘。该剧塑造了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如崔莺莺的美丽聪慧,敢于向封建礼教挑战;张生视爱情高于一切;红娘的伶俐、直爽、活泼和见义勇为;老夫人的言而无信,虚荣自私等等。全剧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中期,青年男女反对封建婚姻制度追求自由婚姻的愿望,歌颂主角在爱情婚姻上的叛逆精神,并大胆提出“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张。该剧情节波澜起伏,合情合理。语言高度个性化,善于刻画人物心理;音韵、修辞技巧亦纯熟。
《琵琶记》
南戏剧本。三卷,作者高明,字则诚,自号莱根道人,浙江人。元代剧曲作家。《琵琶记》剧,是根据宋代戏《赵贞女》改编而成。故事叙述蔡伯喈与赵五娘成亲后,迫于父命离家应考,中状元后,牛府招其入赘。蔡伯喈推辞不成,被迫与牛丞相女儿成婚。原妻五娘在家侍奉老,因饥荒,二老双亡。五娘一路弹唱行乞,赴京寻夫。得牛小姐相助,其夫妇终得团聚,最后蔡携二妻回乡扫墓,以全忠全孝作结。思想上,其谴责了朝延权臣的蛮横强暴和功名思想对社会的毒害。结构上,采用了蔡伯喈赵五娘两条线索交错递进的形式,加强悲剧性冲突和艺术效果。语言上,善于运用民间俚语,长于抒情,层层深入,切合人物性格,感人至深。
《牡丹亭》
或称《还魂记》传奇剧本。作者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抚州人,明代戏曲作家、文学家。作者以丰富奇特的想象、浪漫主义和夸张的手法,创造一出曲折离奇而以富有现实意义的剧作。剧本写福建南宋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因被父母禁居深闺,郁郁寡欢,偶入后花园,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在牡丹亭相爱,醒后相思成病而死。广州书生柳梦梅考试路经南安,拾得丽娘画像,终日赏视;丽娘幽魂出现,相见如故。于是掘坟,丽娘死而复生,与梦梅同往淮安求其父母许婚。杜宝见而大怒,诬告梦梅掘女坟,上书奏皇帝。后丽娘上朝申诉,得到皇帝承认,两人终成好事。剧中男女主角具有强烈的追求幸福,反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思想。全书语言典雅,深入刻画了官宦人家的生活、思想和情趣,精练凝重而又绚丽多彩,具有很强的文学性。
《长生殿》
传奇剧本。作者洪升(1645~1704)。字昉思,号稗畦,浙江钱塘人,清代戏曲作家,与孔尚任齐名。《长生殿》内容是根据有关唐代天宝年间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相爱的故事编成。上卷写唐明皇宠爱杨贵妃,海誓山盟、生死相爱、沉湎酒色、荒废朝廷,且重用杨国忠、安禄山等人,终酿成杨国忠专权、安禄山作乱。唐明皇仓皇出逃,途中将士们杀死杨国忠,迫杨贵妃自缢。下卷写平“安史之乱”后,唐明皇重返长安,他对贵妃的思念感动了天地,于八月十五被引入天上月宫相会。本剧通过唐明皇与杨贵妃生死不渝的爱情故事,揭示了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背景。作品抒情色彩浓厚,情节曲折,场面宏伟,曲词清丽,音乐精淳,影响较大。
《桃花扇》
传奇剧本,作者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山东曲阜人,清代戏曲作家。剧中写明末阉党阮大铖为收买复社名土侯方域,暗中出钱让侯方域结识名妓李香君。侯、李拒绝阮的收买,阮就依附大学士马士英迫害侯、李两人。后来强迫李香君嫁他人为妾,香君誓死不从,以头撞地,鲜血溅在侯方域所赠的定情宫扇上,后由杨龙友点缀成桃花形,故名。清军入京,侯、李在栖霞山道观上相会,怀亡国之恨,割断情根,双双出家。剧本藉侯、李离合之情抒发亡国之憾,揭示了南明王朝覆灭的必然性。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塑造性格特征。剧本结构布局匀称,情节连贯,语言清新流畅,富于诗意,突破一般大团圆的结局,使全剧思想及艺术性更增一筹。
《世说新语》
作者刘义庆(403~444),彭城人,南朝宋文学家。此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篇。内容主要记载汉末到东晋之间名士的言行和轶事,勾勒当时的社会面貌,涉及人物不下五六百之多,而较全面地反映出汉末魏晋时期士族阶层人物的思想、生活和怪诞的社会风气。全书语言精练,传神地勾勒出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在我国古代小说中自成一体。对后代笔记小说,小品都有深远影响。
《水浒传》
又名《忠义水浒传》《江湖豪客传》,是中国第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著名白话长篇小说。一般认为施耐庵作,罗贯中续。施耐庵(1296~1330)为元末明初小说家。此书是在《宣和遗事》及民间口头传说、话本、杂剧中水浒故事的基础上创作加工而成。全书反映封建社会农民反抗朝廷发生革命、发展到失败的整个过程。
此书最突出的成就在于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英雄人物形象,如林冲、李逵、鲁智深、武松、宋江等最为鲜明的人物形象。其次此书故事曲折动人,语言生动有力,情节紧张,环环相扣,战斗声面,绘声绘影,引人入胜,如“三打祝家庄”“大破曾头市”“三败高求”等等。此书常见者,主要有一百回本,即宋江受招安后有“征辽”和镇压方腊起义等情节;另有120回本,又增加了镇压田虎,王庆的情节;后金圣叹将此书删改,删去招安及招安后事,而以卢俊义一梦作结,称七十回本。
《三国演义》
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或《三国志演义》。《三国演义》,120回。作者罗贯中(1330~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此书是根据《三国志》《三国平话》和其它杂记等资料,按七分事实、三分虚构再次创作而成。小说主要叙述在东汉末烽烟四起,各地枭雄一展雄才,而宗室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后请得贤能之士诸葛亮,在疆场中纵横决胜,造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以及三国消亡的历史。全书虽头绪繁纷,人物众多,但始终以曹、刘的矛盾斗争为主线组织材料,结构主次分明、有条不紊。且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独具,如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赵云、周瑜。故情节描写亦十分精彩,如“三英战吕布”、“赤壁之战”、“空诚计”等。此书是中国长篇历史小说的高峰。
《西游记》
20卷,100回,作者吴丞恩(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江苏准安人,明代小说家。《西游记》是在民间流传的唐僧取经故事和话本杂剧等基础上再经过创造而成。内容可分三部分,前七回为第一部分,写孙悟空出世、求道、闯龙宫、搅冥官、大闹天宫、被压于山下;第二部分是第八至第十二回,写玄奘的来历和取经缘起;第三部分是第十三回至第一百回,写取经过程。主要写孙悟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历八十一难关,一一化险为夷,终于到达西天,取经归来。小说以唐僧取经为线索,孙悟空为主角,塑造一个敢反对天宫、地府统治者,专打抱不平的英雄形象,无情地批判和嘲弄了崇信道教,沉湎酒色、昏庸无能,专横独断,荒淫残暴的帝王。孙悟空成了勇敢、正义、智能的化身,而一切妖魔鬼怪则象征着社会的恶势力。小说语言通俗简练,生动活泼,诙谐幽默,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神话小说。
《儒林外史》
50回,长篇章回体小说。作者吴敬梓1701~1745),字敏轩,一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全书是由许多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故事连缀而成,没有一中心人物贯穿全文,而以嘲讽的笔调,描写封建社会百官儒林醉心于功名利禄的种种丑恶,展现出一幅百官丑恶图,并对八股文考诚和科举制度作了批判,暴露其腐朽和荒唐。小说以周进、范进中举的典型事例,揭示知识分子热衷科举的根本原因,接着通过一系列人物的活动,揭露了八股文、科举制度的毒害,它使人变成唯利是图、忘恩负义的无耻之徒。当然,作者在讽刺科举场中人物的同时,免不了把自己的鄙视功名利禄思想寄托在如王冕、杜生卿等人物身上。
全书结构独立,可视为短篇小说的合成,在艺术上以漫画或夸张。极力展示人物思想境界,起到诙谐、幽默、嘲讽的效果。对晚清遣责小说影响极大。
《红楼梦》
原名《石头记》,120回,长篇章回体小说。作者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清代著名的小说家。全书从贾宝玉衔玉出世,林黛玉失去依靠投奔外祖母,开始写到林黛玉死亡之,贾宝玉出家。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展现了贾家荣、宁二府的兴哀的广阔的社会画面,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府内父子、兄弟、妻妾、主仆之间在婚姻、道德、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纠葛和冲突,塑造了一大批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固、贾政尤三姐、鸳鸯等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揭露了封建社会晚期上层社会的荒淫腐败,互相倾轧、陷害。小说结构宏伟、脉络分明,表现出很强的整体性和组织性。其语言准确,生动,优美典雅。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
《镜花缘》
100回,长篇小说,作者李汝珍(1763~1830),字松石,直隶大兴人,清代小说家。此小说分两部分写武则天在寒冬时节诏令百花齐放,众花神不敢违抗,开花后触怒玉帝,被贬下凡,花神之首百花仙子托生于唐敖之女唐小山。唐敖科场落第,随妻弟林之洋乘船出游,在舵工多九公的导向下,历观海外三十多个国家和社会风情,后入蓬莱求仙不返。小山思亲心切、山海寻父,不遇而归。后部分写武则天开女试,录取由花神托生的一个百个才女。小说中所创造的“神话国家”,其名虽源《山海经》,却比原作更丰富,且赋有深刻寓意,通过虚幻的海外世界,描绘了这些国家的主题思想。小说中人物形象不甚鲜明,但语言爽朗活泼,幽默多趣。
《封神演义》
作者许仲琳。明朝万历年间人。《封神演义》是继《西游记》之后又一部神怪小说的力作。共100回,以宋朝话本《武王伐纣平话》为基础,参考古籍和民间传说,再根据作者自己的想象,演绎而成。它借历史事实托古讽今,又通过神魔斗法的魔幻色彩,宣传封建宿命论思想。其描写手法与幻想色彩对现在的小说创作和电影、电视均有借鉴作用。
《聊斋志异》
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清代山东淄川人。《聊斋志异》由491个各自独立的小故事组合而成。作品题材广泛,有的是作者亲眼所见,大部分来自民间,通过一个个怪异的故事展示了清代社会生活的面貌。《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精品,其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对现代派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
《汉书·艺文志》
史志书目,简称《汉志》《汉书》,十志之一。作者班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孟坚,陕西咸阳人。曾任兰台令史,后升迁为郎,典校秘书。善作赋,著述甚丰。《汉书·艺文志》是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纂而成,仍存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略,另析“辑略”成总序于志首,记述先秦学术思想源流。其中删兵书十家,增《七略》,有西汉刘向、杨雄、杜林三家的作品。共收录图书38类,596家,13269卷。此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系统性图书目录,并首创史志书目的体例,对后世目录学,尤其是史志目录的发展,影响极大。
《隋书·经籍志》
史志书目。简称《隋志》《隋书》,十志之一,共四卷,李延寿等撰,魏征删定。李延寿,为唐史学家,字遐龄,相州(今河南安阳)人,曾作御史台主簿等官、崇贤馆学士。魏征,唐初政治家,字玄成,河北人,曾任谏议大夫,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谏臣。《隋书·经籍志》是核对隋代遗书与《隋大业正御书目》《七录》等删重补缺而成,618年存书3127部,36708卷;佚书1064部,12759卷。根据荀勖《晋中经薄》以甲、乙、丙、丁四部分类,首次试以经、史、子、集作为四部名称,下分40类,另附佛、道二经15类,各部分类有总序、大序、小序,共48篇。内容包括典籍聚散、类目设置、学术流派。在收名、卷下附简要说明,或指明作者及时代、官衔,或说明真伪、存亡残缺等。此书既反映出隋朝一代藏书,又显示六朝图书流通情况。且其首创比较完善的四部分类体系,是《汉志》过后最早的史志书目,为考察唐以前的文代典籍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成书于1781年,为中国古代最大规模的一部官修图书目录。干隆任命皇六子永瑢等十六人为总裁,纪昀、陆锡熊任总纂,陆费墀负责总校而总以下官员共360人,抄写人员3826人。主要编撰人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河北人,干隆进士。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实为《四库全书》的总目录,收《四库全书》存目3461种,未入编存目录6793种,计10254种。卷首有干隆的“圣谕”和四库馆臣上的“表文”“职名”及“凡例”,记载全书的纂修过程和编写体例。然后按经、史、子、集四部44类编排。部有“总叙”,类有“小序”,较复杂的类还细分子目,有的并附“案语”,用以阐明各种学术思想的渊源、流派、相互关系以及画分类目的原因。
每书都有提要,概述其作者生平、著述渊源、主要内容、评价及流传情况等,此外并总结中国古代目录学的方法和理论。所以,此书不仅是一部有助于全面了解中国古代学术史发展情况的总汇性著作,对于古代典籍的参考和使用也有助益,还促进了目录学事业的发展,为后人编纂同类目录提供蓝本。然此书之不足点在于对典籍的评价带有浓烈的政治色彩,凡涉及明末清初之事或带有民主思想的著作,或删除,或曲解,或概加排斥。
《书目答问》
原是张之洞为回答初学者“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而作,是学习经史、词章、考据诸学的导读目录。作者张之洞,字孝达,号香踌,河北人,清末洋务派首领之一,同治进士,曾任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和军机大臣等职。此书五卷,附录二卷,共收图书二千二百余种。多为重要书籍,所选版本亦以当时不缺、少误者为主。分经、史、子、集、丛书五部,每类以书籍的时代先后排列。每书皆注明作者、版本、卷数,择要略加按语。书后附有《别录》《清代著述诸家姓名略》。《别录》与正文相配合,由浅入深;《清代著述诸家姓名略》则列举诸家的姓名籍贯。此书介绍中国古书梗概和目录版本常识,为学术界所欢迎,流传极广。近人范希曾后撰《书目答问补正》五卷。
《历代纪元编》
三卷,补一卷。作者李兆洛(1769~1841),清代文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字申耆,号养一老人,江苏武进人。嘉庆进士,官凤台知县,后主讲江阴书院。此书上卷为纪元总载,中卷为纪元甲子表,下卷为纪元韵编。上卷列举汉以下至明各朝帝号、年号,以及改元地干支年份,并附录少数民族政权、农民起义领袖、割据政权和交趾、新罗、日本等所立年号,以及钱文和拟文不用年号等;中卷起自汉武帝建元元年,迄于清穆宗同治十年,分年排列,凡同时存在之政权,均于同一年中分格列入,并附有建元以前历代甲子表,以补此前无年号之不足;下卷以年号的末一字依韵编列,下注某一年号属何朝何帝。近人岁振玉有《重校订纪元编》三卷。
《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
20卷,作者李兆洛。此书编录《汉书》以后各正史地理志所载郡县名称,按韵编排次序,并分别考订清时所在之处。地名下有小注,以年代前后为序,郡详其所属州部,县详其所属州郡。凡同地同名,中隔以空圈;地异同名亦予着录,中隔以黑子。此书是一部常用的工具书,对研究历史者查阅地名颇为方便。
《史姓韵编》
64卷,史学工具书。作者汪辉祖,字焕曾,号龙庄,晚号归庐。清代学者,干隆进士,授湖南宁远知县。此书收录“二十四史”所载诸人姓名,以列传标名者为主,附录传主的先人、后裔及其它重要人物,分姓汇录、依韵编次,每人注明见于何史何传,同姓名者以其官籍为别。其中辽、金、元、明四史,少数民族或外族人物的译名另列一卷,以姓名首字为准,仍按韵排列。书后附有佚姓、释氏、公主、列女四部,各以类编,不以姓分,依韵编次。而帝王,后妃及外国诸传人名俱不载。但此书因按旧有韵目编排,所以查检不甚方便。
《说文解字》
简称《说文》,14卷,又一卷。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系统解析字形和考究字音、字义的汉字字典。作者许慎(58~147)是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字叔重,河南郾城人。《说文解字》共收汉字9353个,绝大多数是小篆;另收重文1163个,包括古文,籀文、奇字、或体、今文、俗字等。按文字形体偏旁构造分列540部,每部建立一部首,始“一”终“亥”。部首顺序大多“据形系联”,同部之字则大致按意义排列。
其方法是:先列出篆体字头,释其本义,再依据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分析字形,并解其读音。一是说明从某声或某亦声,或是用读如、读若注音,说义时多引经传,用各家解释作例证。其将形、音、义紧密结合起来解说汉字的方法,颇具独创性。此外,《说文》从理论上对战国以来流行的“六书”的名称进行阐述,为汉语文字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其中又保存先秦大部分字体以及汉代和以前的不少文字、训诂、音韵材料,由此反映了上古汉语语汇的面貌。所以,直到今天《说文》仍是研究古文字学与古汉语不可或缺的工具书。清代为《说文》作注较多,最著名的有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及桂馥《说文义证》。
《说文解字注》
简称《说文注》,为研究《说文》的重要著作,是今曰阅读《说文》和研究文字训诂学不可或缺的参考文献。共30卷,作者段玉裁(1735~1815),字若膺,一字懋堂,江苏金坛人,清代著名的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曾拜戴震为师。《说文注》主要是校订《说文》的文字,以阐述许慎的说解。书后所附《六书音韵表》系根据《诗经》用韵和谐声字,将古韵分6类17部,是该书为《说文》诸字标注上古韵部的依据。
《说文注》首先根据《说文》的体例和宋代以前各书所引《说文》辞句,来校正大徐本和小徐本的讹误,再依古代经籍用字的异同来阐明《说文》各字之本义的构成及其引申、假借的意义。此种结合音韵和训诂的研究方法,和对原书条例及说解的若干发明,以及在文字学、词义研究方面的种种创见,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说文通训定声》
18卷,又柬韵一卷,为清代《说文》四大家代表作之一。作者朱骏声,字丰芑,号允倩,江苏吴县人,清代文字训诂学家。《说文通训定声》不以部首分类,而以韵分类。用《易经》卦名丰、升、临、谦、颐、孚、小、需、豫、随、履、泰、干、屯、坤、鼎、壮为古韵18韵目,来统率1137个形声偏旁,将谐声相同的字联在一起。在《说文》的基础上,又增附七千多字,共收字17240个。
每字先就字形构造考明本义,次以古书中通用之义,分列为转注、假借、别又、声训、古韵、转音等项,并一一注明。其中转注实为引申,假借则是同音通假,与《说文》原意不相同。此书以训诂、声韵相通的道理阐说《说文》,全面地解释词义,列举与许慎不同的各家传注。但不足之处是取材多囿于经传,而所列通假较浮滥,有时修订也较牵强附会。
《说文句读》
30卷。研究《说文》的重要著作,清代《说文》四大家代表之一。作者王筠,字贯山,号友,山东安丘人,清代文字学家。《说文句读》是在清代《说文》其它三家的基础上删繁举要而成。对段、桂两家不同者则多取桂家,并辑掇段桂两家之外的其它诸家之说,若皆不可取,则自为解说。此书解释简明,又加句读,便于初学。一些字还引用金文资料考证辨析,不乏有创见,对前人说解也多有补充和订正。不足点在于所引资料不注明篇章名目,故难以复核。
《尔雅》
三卷19篇,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是中国最早的解释词义专着,也是汉语训诂学的开山之作。作者至今尚无定论,一般认为是战国末年至汉初学者掇辑前人对经传诸书的训释加以增益而成。全书十九篇,计有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等。前三篇收录一般词语,将同义词分为若干义例,而取一个通用的词语训释。
后16篇则专门解释名物制度、天文地理、草木禽兽等方面的专有名词。方式是:先将有关事物比类相从,然后用下定义、描形譬况、今语释古语、俗语释通语的方法逐一加以义训。书中汉语词江内容丰富,堪称为先秦至西汉训诂资料的总汇;当时逻辑思辨水准之高,由其中对各种社会事物的细致分类可见一斑。此书对学习古代文献、探求古汉语语义及其发展演变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经籍纂诂》
106卷。主编阮元,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清代著名学者,干隆进士,官至云贵总督。《经籍纂诂》按平水韵分部,每韵一卷。以字为条目,搜集唐以前经传子史及字书、韵书中的训诂,共释字一万二千多个。其释义较其它工具书更全面,并兼释复音词。因其释字不注字音,也不解说字义,只是汇集前代的训释,所以叫“纂诂”。在纂集古训时按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的次序排列,各条之间用空圈隔开,所引资料,皆注明出处。所以,此书具有字书、词书的双重功用,是综汇我国古书训诂的集大成之作,对阅读唐之前的古籍和研究古代书面语言、词汇学、训诂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广雅疏证》
20卷。作者王念孙,字怀祖,号石臞,江苏高邮人,清代著名音韵训诂学家。干隆进士,初受业于戴震,与段玉裁并称“段王”。《广雅疏证》是一部注解《广雅》的巨著,堪与段玉裁的《说文解注》相媲美。因《广雅》一直无善本,且讹文脱字甚多,于是王念孙大量搜集汉魏以前的诂训材料,细加校勘后,改正字之讹者578,脱者491,衍者39,先后错乱者123,正文误入音内字者19,音内字误入正文者57。疏证字义时,则广征博引,用古音以求古义。而书后草虫鱼鸟兽一卷,有部分疏证是由其子王引之来完成。此书在学术或提供资料方面,都值得参考。
《读书杂志》
82卷。作者王念孙。《读书杂志》一书对《逸周书》《战国策》《史记》《汉书》《管子》《晏子春秋》《墨子》《荀子》《淮南子内篇》等古籍加以考释。在资料详尽的基础上,其突破文字形体障碍,以声音通训诂,因古音求古义,归纳汇证后引出科学的结论,能正确反映原意。此书在训诂学和校勘学上有很崇高的地位,是阅读古籍和研究古代词语的重要参考书。书后附有谈汉代碑版的《汉隶拾遗》,并附《余编》两卷。
《经传释词》
十卷。相当一部古汉语虚字字典,是古代虚字训诂专着。作者王引之,字伯申,清代著名音韵训诂学家王念孙之子。其承家钵,精考据,在学术史上与其父并称“高邮二王”。《经传释词》一书中共搜集周、秦、西汉典籍中的虚字160个,按古音声部加以排列。对每个词目,先说明用法,再援引例证,追溯其原始,述其演变。其中引用其父观点的部分,以“家大人曰”注明。此书引证广博,条理清晰,见解精辟,极富创见性,可帮助初学者清除无谓的虚字障碍,并对古汉语语法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经义述闻》
32卷,撰者王引之。清著名学者阮元在《经义述离·序》中评价此书:“凡古儒所误解者,无不旁证曲喻,而得其本义之所在。”,书中对《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大戴礼记》《礼记》《左传》《国语》《公羊传》《谷梁传》《尔雅》诸书加以考辨、审定、校正,并一一辨证前人误释之处,采用的方法是:旁征博引,从广泛的材料中进行归纳汇证,以得出科学的结论。其中的训释,多述其父之说,故名“述闻”。此书排解自汉以来不易解决的许多经学问题,是阅读古书和研究训诂学的重要参考书。
《古书疑义举例》
七卷。作者俞越(1821~1906),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清道光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宗法王念孙父子。作者鉴于周秦两汉之书造句用词多与后世不同,所以专阐述其“辞例”,指出当时的行文特点。全书共88例,每例皆有题目,各成专题,以训诂为主,兼及词汇、语法、修辞、校勘等语文学诸方面。先引前人对群经史传诸子中的疑义数例,再加以阐述辨疑。此书引用资料极多,范围也广,也较有创见,是一部对古汉语中特殊语文现象进行集中和系统分析的专着,也是一部具总结性又富启发性的训诂学名著。
《广韵》
五卷,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成书于1011年,由陈彭年与丘雍等人奉诏修订《切韵》而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的法定韵书。主要修订人陈彭年(961~1017),字永年,江西人,官至兵部侍郎。《广韵》对《切韵》进行大量扩增工作,除增字加注外,部目也略有增订。共分206韵,其中平声57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平声韵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声韵则各一卷。共收26194字,注文191692字。此外,读音相同的字列为小韵,每一小韵的首字之下,皆先释义后注音,并标明同音字的数目;余下各字,则仅释义,不注音。《广韵》保存了《切韵》的语音系统,并作了合理的调整。它既是研究汉语中古语音与中古音和近代音对应规律的重要资料,亦是进行上古音与中古间之分合比较的基础,为汉语音韵学中一部极为重要的韵书。
《集韵》
十卷。成书于1039年,是丁度与宋祁等人奉诏修订《广韵》而成。主要修订人丁度,字公雅,河南开封人,宋代文字训诂学家,官至端明殿学士。此书仍按《广韵》分206部;不同的是韵目和排列顺序略有变动,对“同用”的韵部也有新的改动和归并。其中反切改动较大,最明显的是把《广韵》后切上字的类隔切改成和音切,使反切用字符合当时的语音实况。
小韵的首字之下先注反注,后释义,释义多用《说文》,而《说文》从缺者,就引其它书解释。此书收字原则是“务从该广”,共收53525个字,比《广韵》多了一倍,是古代韵书中收字最多的一部,其中包括异体、古体、俗体字,以及异读音。而内容偏重文字的形体和训诂,是研究文字训诂和宋代语音的重要资料,可惜书中错字错音较多,索检极不方便。
《马氏文通》
十卷。原名《文通》,是中国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汉语语法专着。作者马建忠(1845~1900),字眉叔,江苏丹徒人,清末语言学家。本书搜集先秦到唐韩愈期间诸经、史、子、集中的语言资料,并参考拉丁语法体系研究古代汉语的结构规律,加以分析整理为例句。全书分正名、实字、虚字、句读四部分。其中实字、虚字两篇分析各类实词、虚词在句中的用法,将实字分为名字、代字、静字、动字、状字;将虚字分为介字、连字、助字、汉字;句读篇讲述句子结构及类型,把句子分顿、读、句三种结构单位,“顿”相当于句子中的词组,“读”相当于子句、小句,而“句”能够表达一个完整意思。此书对词法和句法、各类词的特点和用法、句子的成分、词组、分句的结构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和阐述,不仅奠定中国语法学的基础,还开白话语法研究之先河,在汉语语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缺点是有以拉丁语法强解汉语之处。
《本草纲目》
共52卷16部60类,作者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号濒湖山人,蕲州人,明代医药学家。《本草纲目》是作者在多年的民间考察,并参考历代医药及有关书籍八百余种,并以《征类本草》为底本,历时27年,三易其稿而成。前二卷为全书的总论,包括七方、十剂、气味阴阳、升降浮沉、脏腑标本用药式,以及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诸药、用药凡例和禁忌等。第三、四卷为百病主治药,列举百余种疾病常用药,以利临床选择。第五卷之后为药品各论,按水、火、土、金、石等16部分,分62类,共载药物1892种,并以“释名”确定每种药物的名称。“集解”记述产地形态、栽培及采集方法等;“辨疑”、“正误”考订其品种真伪,以纠正历史文献记载之误。“修治”说明炮灸法;“气味”“主治”“发明”分析其性味与功用;“附方”则搜集历代医家和民间流传的方剂共一万余则,插图一千一百余幅。
《本草纲目》提出了较为科学的药物分类法,总结中国16世纪前的药学理论,是明代药物学、植物学的珍贵遗产,其对研究生物、化学、天文、地理、采矿等均具有参考价值。被誉为“东方医学巨著”。
《梦溪笔谈》
笔记名,26卷,作者沈括(1031~1095),字存中,杭州钱塘人,北宋时科学家、政治家。《梦溪笔谈》系作者晚年居润州梦溪园而得名,全书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质、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医药、历史、文学、艺术等,总结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的成就。其中对日蚀、化石及地壳成因的正确分析,都位居世界领先水平。另外,对保存一些重要的科技史料,如毕升的活版印刷术、指南针的装置方法、卫朴制奉元历,孙思恭解释彩虹成现学等。另外,还记载不少有关当时政治、军事、法律、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宝贵资料。此书文笔简约、准确流畅,不仅科学价值高,而且也是古代说明文写作的典范。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王祯农书》
古农书名。作者王桢,字伯善,山东东平人,元代农学家及活字印刷术的改进者。此书总结《齐民要术》以及中国在农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包括宋金时期南北方的工业生产技术和工具之创造发明。此书分三部分:一、农桑通诀,总论农业的各个方面;二、农器图谱,是全书的精要部分,列举图标各种与农业有关的工具。三、百谷谱,包括农作物、果蔬、竹、木的栽培。书后并附有作者发明之先进的木活字排版方法《造活字印书法》。
《天工开物》
古代科技名著。16卷分上中下三编。作者宋应星(1587~1666),字长庚,江西奉新人,明代科学家。上篇六卷,内容包括谷类、棉麻栽培、养蚕、缫丝、染料、食品加工制盐、制糖等;中编七卷,包括制造砖瓦、陶瓷、钢铁器具、建造舟车,以及采炼石灰,煤炭、燔石、硫黄、榨油、制烛、造纸等;下编五卷,包括五金开采及治炼、兵器、火药、朱墨、产料、曲药的制造和珠玉彩琢等。其注重实地考察,如景德镇瓷,闽广蔗糖、嘉兴蚕、淮扬海盐等都是作者亲见。此书概括了中国古代社会各方面的技术资料,是中国科技史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物理小识》
12卷。作者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安徽桐城人,明清之际思想家、物理学家。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历史、物理、生物、医药、文学、音韵等均有研究。《物理小识》之卷首为总论,表达了作者寓“通几”于“质测”和舍物则理亦无所得矣,以何格哉的根本思想。正文分天、历、风雷雨晹、地、占候、人身、饮食、衣服、医药、金石、器用、草木、鸟兽等共15门类,涉及古代各种科学知识,在综合中国古代科技知识的同时,兼收西方科学技术,其中有关炼焦与用焦的记载比英国达比早约一个世纪,并纠正利玛窦太阳半径说的错误。另提出“光肥影瘦”的理论,指出人眼所见的太阳圆面比实际的发光体来得小。
《徐霞客游记》
古代地理游记。作者徐弘祖(1587~1641),字振之,别号霞客,明代江阴人,为地理学家、旅行家。足迹遍布云贵、两广等16个省区,其按日记记载观察所得。书中主要记述作者从1607年至1639年间的旅行见闻,对各地山川风貌、河流水文、地质状况及植物分布等都作了记录,由此开辟地理学中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其中有关石灰岩地貌的记述,早于欧洲人约两个世纪。此书不仅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同时具有很高的文学水平,文笔生动,记述精详,常有出神入化之笔,被誉为世间真文字,并为文学史家所称道。
《水经注》
40卷,古代地理名著,作者郦道元,字善长,今河北涿县人,北魏地理学家。书中记载大小水道1252条。所注以水道河流为主线,对其源头、流向、河道变迁、名称改易等一一追求本源。其中以黄河流域最为详尽,黄淮流域也较明晰。并因水及地、因地及事,记述河道流经地区的自然状貌、风土人情,内容极其丰富。本书是六世纪前我国最完整而有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其语言精妙,文笔绚烂,亦富含文学价值。
《海国图志》
作者魏源,字默深,湖南邵阳人,是中国近代史上与龚自珍齐名的经学家、思想家和史学家。《海国图志》是一部记述世界各国地理、历史、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以及宗教文化等史地著作。《海国图志》凡100卷。内容分两部分,一是自撰部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抗敌策略,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来富国强兵。二是资料汇编部分,为全书主要内容,汇编了外国的史地资料,并介绍各种军事技艺。
《海国图志》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详细、系统的世界史地著作,对认识近代世界的有很大帮助。
2.中国现代作品阅读推荐
《狂人日记》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发表于1918年5月出版的《新青年》上,后收入《呐喊》。这篇小说以日记的形式,记叙一个“迫害狂”患者“狂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无情揭露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吃人”的本质,勾画了反动统治阶级的嘴脸,歌颂觉醒的敢于反封建的战士,提出“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理想,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号召人们为推翻旧社会而斗争。它的意义在于彻底地否定和批判了封建制度、封建道德和封建文化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
《阿Q正传》
鲁迅的著名中篇小说。自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分章连续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篇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社会为背景,通过对雇农阿Q的悲惨生活和命运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基本矛盾,无情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广大农民群众的剥削、压迫和奴役,有力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总结了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民主革命的根本问题——农民问题。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以“精神胜利法”为其性格主要特征的阿Q这个生动的典型,他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作者痛切解剖和批判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意在唤醒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奋起砸碎统治阶级加给他们的精神枷锁,直至走上革命道路。《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耸立的一座丰碑。
《呐喊》
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初版于1923年8月,收有1918至1922年间创作的短篇小说,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风波》、《故乡》、《阿Q正传》等14篇。它充分体现了“五四”运动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生动地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广阔的中国社会的图景,成功地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闰土、阿Q等不朽典型,着重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和封建势力的凶残、狡猾,控诉了封建礼教、科举制度和封建思想摧残、毒害人民的罪恶,批判了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艺术地显示了它的经验教训,唤起人民群众的觉醒,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进行到底。作者以充沛的感情和昂扬的斗志,为冲锋陷阵的猛士呐喊助威,“使作品比较显出若干亮色”。《呐喊》的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崭新的艺术形式,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
《彷徨》
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初版于1926年8月,收入1924至1925年所写的短篇小说11篇。它的重要内容展示了整个农村以至整个社会的复杂的阶级关系,挖掘出农民悲惨生活的根源;不仅写出他们由于受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而造成的肉体上的痛苦,而且着重描绘他们长期在封建制度和思想的束缚与毒害下的精神状态,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制度和封建思想,有着深刻的意义。另一方面是讽刺封建余孽,探索知识分子道路问题,真实地写出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时期两代知识分子在个人反抗失败后的不同表现及其空虚、动摇的弱点。这些作品,技巧更为圆熟,刻画更加深刻。特别在人物塑造上,鲁迅擅长用白描和“画眼睛”的方法,往往寥寥几笔,人物神情毕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南腔北调集》
鲁迅杂文集。初版于1934年3月,收1932至1933年除发表于《申报·自由谈》以外的文章51篇,其中有瞿秋白的两篇。本书中鲁迅继续声讨蒋介石集团的卖国投降政策和两个“围剿”的滔天罪行,对文化战线出现种种新的逆流进行揭露和抨击。
《且介亭杂文》
鲁迅杂文集。共有三本;《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和《且介亭杂文未编》。第一本收1934年除发表于日报的短论以外的文章36篇;第二本收1935年所写杂文49篇。这两本由鲁迅编定,并写序言和后记(或附记)。第三本收1936年所写杂文35篇,鲁迅逝世后由许广平整理编定,并写后记。均于1937年7月印行。这三部文集中的文章,有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抨击和揭露,有对孔孟之道和文艺领域反动势力的无情批判,有对人民力量的歌颂和对文艺战线上新生事物的扶持,还有从现实斗争需要出发,总结历史经验而成的文艺论著。
《野草》
鲁迅的散文诗集。初版于1927年7月,收入1924至1926年所作散文诗23篇,写于“五四”运动的退潮时期。诗集以生动的形象反映了鲁迅这一时期的思想和战斗活动,艺术地记录了鲁迅思想上的深刻矛盾,表现了鲁迅对于黑暗势力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对光明的憧憬与追求。作品形式多样,艺术构思新颖、奇特,想象丰富,语言形象而凝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开了散文诗的先河。
《朝花夕拾》
鲁迅的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1918年9月出版,收入1926年在北京和厦门写的散文10篇。内容是鲁迅对青少年时代往事的回忆,从一些生活侧面表现了鲁迅所处时代的社会面影,表现了鲁迅追随时代的步伐,倔强奋进的革命精神;洋溢着对良师挚友的怀念,充满了对黑暗世界的针砭。文章在优美的抒情诗般的叙述中往往掺入杂文笔法。浓郁的抒情和尖锐的议论浑然无间的结合,语言的朴素自然和状物叙事的白描手法,构成了作品的艺术特色。
《故事新编》
鲁迅的历史小说集。初版于1936年1月,收入1922至1935年间所作的8篇作品。这些作品是根据现实斗争的需要,把古代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同现实题材融合在一起写成的。它们深刻地刻画了反动势力的丑恶嘴脸,批判了儒家和道家传统思想的反动本质,特别是《非攻》、《铸剑》、《理水》等篇,塑造了正面人物形象,赞美了中国历史上的优秀人物,表达了对当时艰苦斗争、勇于自我牺牲的革新者的无限敬仰。“借古讽今”是这些作品的突出特色。不仅借古人古事以“喻今”,而且在描写古人古事时,掺杂人现实生活的细节或片断,对反动势力进行辛辣的讽刺。
《林家铺子》
茅盾的短篇小说,写于1932年6月。小说描写1932年“一二八”事变前后,上海附近某集镇一个小百货商店——林家铺子由挣扎到倒闭的过程。小说反映了在帝国主义侵略、国民党反动官僚敲诈勒索下,连小商人也无法逃避破产的命运,从而揭示了30年代初期整个工商业趋于崩溃的情景,在当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小说最后在林家铺子倒闭使张寡妇等不幸者失去在林家的存款,断绝生路,发出疯狂的惨叫声作结,更进一步控诉了整个悲剧的制造者,也揭示了林老板自己受害,而又把厄运转嫁给贫苦无助者的两重性。在一个短篇中写出如此深广的社会内容,显示了作者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子夜》
茅盾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写于1932年12月。它以典型的半殖民地城市上海为背景,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以吴苏甫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奋斗、挣扎直至破产的必然命运;以赵伯韬为代表的、以帝国主义为后台的金融买办资产阶级对民族工商业的控制与压迫;城乡工农奋起斗争。作者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提出了这许多问题,但最中心的问题只是一个,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没有发展资本主义的可能性。小说成功地塑造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吴苏甫,在他身上集中反映了民族工业资本家的本质特点。作品通过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深刻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面貌。通过人物对话、侧面描写、暗示等手法,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的发展壮大,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光明前景。书名“子夜”意谓子夜过后就是黎明。小说在人物描写、情节结构的处理、文学语言的运用与心理描写诸方面,显示了作者卓越的艺术才能。《子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杰作。
《倪焕之》
叶圣陶的长篇小说代表作,1929年出版。通过主人公倪焕之的一生,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大革命失败这一历史时期中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崎岖道路和思想面貌。倪焕之是热切追求新事物的青年,他最初期待着用“理想教育”来洗涤社会的黑暗与龌龊,憧憬着一种建立在共同事业基础上的互助互爱的婚姻。严酷的现实生活使他的幻想破灭了,不但“理想教育”不能实现,家庭生活也远违他的初衷。这使倪焕之深感失望而痛苦。后来在革命者王乐山的影响下,他投身于社会改造活动。然而由于尚未真正与工农大众相结合,当“四·一二”王乐山被反动派杀害之后,他又陷入苦闷彷徨,以至于纵酒痛哭,最后在矛盾迷惘中病逝。作品后半部在人物刻划方面稍嫌粗疏肤浅,结构上前后也有失平衡,但仍不失为优秀之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早出现的重要长篇小说。
《二月》
柔石的中篇小说,作于1929年。描写青年知识分子在探索前进的道路中矛盾和苦闷,揭示了旧中国社会一角的生活和各种人物的面貌。主要人物肖涧秋是一个憎恨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生活,同情社会弱者的个人奋斗者。他原想到有“世外桃源”之称的芙蓉镇,超脱世俗,但很快便陷入各种矛盾的旋涡之中。他以人道主义的同情去资助得不到社会抚恤的烈士遗孀文嫂及其子女,却遭到了人们的诬蔑和讥笑。孤儿的夭折和寡妇的自杀,使他的人道主义归于破灭。嫉妒和污蔑,也容不得他和追求个性解放的陶岚的恋爱。重重矛盾和纠葛使他无法应付和解决,只好离开仅生活了两个月的并非“世外桃源”的芙蓉镇,重新开始他的探索。这个形象显现了部分知识青年的面影,启发他们思索,去探寻新的出路。深刻的心理描写,浓郁的抒情笔调,显示了作品的艺术特色。流露的伤感情绪和小资产阶级情调,是作品的消极面。
《家》
巴金《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写于1931年。它以“五四”运动以后的四川成都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封建大家庭内部血淋淋的罪恶及其没落、崩溃的命运。觉慧是作者热情歌颂的封建叛逆者,他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冲击,看到封建大家庭一桩桩的罪恶,日益加深了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憎恶,终于冲出了家的牢笼,踏上了探索新生活的道路。觉新是一个软弱、顺从的形象,他对封建礼教不满,但不敢也不愿反抗。他是我国历史处于转折时期出现于封建家庭的又一典型人物。作者还描写了一群妇女形象和她们的悲剧命运,有力地控诉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书中对高老太爷、高克明、冯乐山等封建代表人物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显示了中国地主阶级走向没落崩溃的必然趋势。《家》是我国新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骆驼祥子》
老舍的长篇小说,写于1935年。作品真实地描写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的悲剧命运。主人公祥子是一个破产的农民,流落到北京,他的理想是自己买一辆车,做一个不受车主剥削的自由车夫。经过三年艰苦积蓄,买了一辆心爱的车,但被军阀逃兵抢走;准备买第二辆车的积蓄又被特务勒索一空;第三辆车因妻子虎妞难产而死再次被迫卖掉。最后,祥子终于由一个艰苦奋斗的要主宰自己命运的生活强者,沦为一个行尸走肉般的无业游民。小说充分表现了对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吃人的旧社会的强烈憎恨,也指出象祥子那样个人奋斗的道路走不通,启示被压迫者必须寻求新的出路。作品在艺术结构和刻画人物上取得突出成就、作者把北京口语加以提炼,使之简明利落,极富表现力,而且幽默风趣。它是老舍小说作品中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篇小说的杰作之一。
《生死场》
萧红的中篇小说,写于1934年9月。小说描写了哈尔滨附近的一个村庄的劳动人民不堪日本帝国主义蹂躏奋起反抗的艰苦过程。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实行殖民统治,到处奸淫抢杀,使广大农民觉悟到只有誓死反抗才有生路。觉醒了的农民组织起来参加东北义勇军的红枪会,开展武装斗争。从命运悲惨的小寡妇到老太婆都奋起进行各种方式的斗争。甚至连那个从前只看到自己的一只山羊,别的什么也不管的、家破人亡的老农民二里半,也被逼走投无路,跛着脚跟着李青山去寻找人民革命军,走上了反抗侵略者的道路。作品最早反映了东北人民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表达了作品强烈的爱国热情,因而在读者中引起较大的反响。
《华威先生》
张天翼的短篇小说,发表于1938年4月。小说塑造了一个挂抗日招牌,却压制、阻挠和破坏人民抗日的国民党官僚、党棍的典型。作者用漫画笔法,抓住人物的时代特征和阶级特征,成功刻画了华威先生自命不凡、刚愎贪婪与卑劣虚弱的内心世界。不仅辛辣地讽刺了卑劣的反动的官僚政客,而且深刻地揭露了国民党蒋介石奉行的竭力防范人民、限制人民、敌视人民的政策。
《李有才板话》
赵树理的中篇小说,写于1943年。它是解放区文艺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中优秀的作品。作品深刻反映了抗日时期在改选村政权和减租减息斗争中农民和地主之间复杂的阶级斗争,揭露了地主阎恒元及其狗腿子的破坏活动和丑恶嘴脸,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李有才为代表的农民机智勇敢地跟地主作斗争的革命精神和取得的伟大胜利。它描写了新时代的革命变化,塑造了新的农民群众的形象,使我们看到了农民的觉醒和成长。它还塑造了两种工作作风的干部的形象,颂扬了党的优良传统,批判了官僚主义作风。小说具有民族风格,全篇穿插快板,以突出人物形象。故事波澜起伏,结构清晰连贯,格调风趣乐观;语言大众化、口语化和形象化。整个作品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富有新时代的民族特色。
《荷花淀》
孙犁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发表于1945年。它写冀中白洋淀人民组织地方武装,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故事。作品着重刻画了水生嫂等一群纯朴、开朗、坚强、积极向上的青年妇女的形象。通过寻夫、遇敌、战斗等一系列行动,表现了她们的成长过程,表现了她们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反映了白洋淀人民紧张而愉快的战斗生活,歌颂了人民战争思想。小说笔调清新、活泼,语言流畅、优美,通篇充满了轻快欢乐的气氛,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和乡土气息。
《围城》
钱钟书的长篇小说,1947年出版。作品刻划了一批知识分子形象,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在爱情生活上,他追求纯真的爱,厌恶市侩习气,但又因循苟且、胆小怯弱,追求中举棋不定,终于成为爱情生活的不幸者。在职业道德上,他有正义感,对生活中的丑恶现象不满,并进行过斗争;却又常常屈从于环境的压力,总是处于狼狈不堪的境地。在家庭生活上,他希望过真诚、愉快、自由的家庭生活;可又软弱无能,摆脱不开旧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压力,致使小家庭陷入破裂的危机之中。方鸿渐等人的生活道路和困顿处境揭示了一个道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如果只把自己关在个人生活的小圈子里,是不会有出路的;只有投身到伟大的时代洪流中去,把个人命运和整个民族、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才会有广阔的前途。《围城》采用多种讽刺手法,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丰富多采的文学语言,使其艺术上具有鲜明的特色。它是反映20世纪40年代知识分子生活的优秀长篇,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丁玲的长篇小说,写于1948年。作品反映了1946年初秋,华北地区桑乾河畔暖水屯农民斗地主闹翻身的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农村各阶级错综复杂的关系,各种人的动向、思想和精神状态。它塑造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地主,其中着力刻画了地主恶霸钱文贵的形象,通过对他狡猾多变的活动手段的描写,揭露了地主阶级的反动本质,反衬出土改运动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作者还描写了干部和积极分子的思想变比发展,写了他们的内心矛盾和在斗争中的成长过程,作品从多方面展开各种矛盾冲突,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农民战胜封建势力取得翻身解放的伟大胜利。它是反映土改运动的最优秀作品之一,曾荣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金二等奖。
《暴风骤雨》
周立波的代表作,是现代文学史上描写我国土地改革运动较杰出的长篇小说。作品以鲜明的爱憎、细腻而明快的笔触,从广阔的背景上,艺术地再现了暴风骤雨般的土改运动的图景,深刻地反映了东北农村在土改中的复杂斗争和深刻变化,真实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土改运动的领导作用,热烈地歌颂了土改斗争的伟大胜利。作品成功地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先进农民赵玉林、郭全海、党的干部肖祥、赶大车的老孙头及赵大嫂、白大嫂子、刘桂兰,还有地主韩老六、杜善人等,歌颂了农民的优秀品质和他们在党领导下的成长,揭露了地主阶级的丑恶面貌、反动本质及其必然灭亡的命运。《暴风骤雨》不仅受到国内广大人民的欢迎,也获得了国际声誉,曾荣获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金三等奖。
《保卫延安》
杜鹏程的长篇小说,1954年出版。它是我国现代文学中第一部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作品。它集中地描写了1947年3月至9月延安保卫战的几次关键性战役,艺术地概括了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史实,展示了整个解放战争的伟大进程,在一定广度和深度上再现了历史的真实。作品成功地刻画了我军西北战场总指挥彭德怀的感人形象,塑造了解放军英雄典型周大勇以及政治工作者李诚等一批指战员的英雄形象,热烈歌颂了党中央光辉的战略思想和英明的战略部署,突出地表现了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揭示了我军必胜,敌人必败的历史规律。小说气势雄伟,格调高昂,各种不同类型的战斗场面描绘得惊心动魄。又各具特色,从而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的宏伟画卷。语言生动,明快,洋溢着强烈的激情,抒情议论富有哲理意味是建国后我国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
《林海雪原》
曲波的长篇小说,1957年出版。描写解放战争初期,我东北某地少数残匪逃进深山老林,继续为非作恶。为了巩固后方,发动群众,支援前线。人民解放军组成了以团参谋长少剑波为首的三十六人小分队,挺进林海雪原。他们发扬我军优良传统,依靠人民,以惊人的大勇大智,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奇袭奶头山,智取威虎山,激战四方台,彻底消灭了许大马棒、座山雕、侯殿坤三股工匪。小说通过三个各有首尾、各具特色、互相勾连的故事,塑造了少剑波、杨子荣、孙达得等英雄形象,歌颂了人民军队在祖国解放事业中的不朽功勋。作者在继承和借鉴我国古典文学优良传统方面进行了探索,故事完整,情节曲折,惊险动人,富有传奇色彩和浪漫主义气息。
《红旗谱》
梁斌的长篇小说,1958年出版。以1927年大革命前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北方农村和城市的生活、斗争为背景,通过锁井镇上朱、严两家三代不屈不挠的斗争,描写了冀中地区历史上著名的反割头税运动和保定第二师范学校的护校斗争,深刻反映了这一地区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史面貌。作品着重表现了农村革命力量的发展和农民革命从自发走向自觉的过程,揭示了党的领导对农民革命的决定性意义,从而概括了中国农民在民主革命时期所走过的革命道路。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朱老忠、严志和、运涛、江涛等人物形象。主人公朱老忠,是一个经历了两个不同时代的农民英雄,既保留着劳动农民传统的英雄品格,又有着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民所共有的革命气质和特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这一典型形象的成功塑造,是我国当代文学创作中的突出成就。小说有鲜明的时代色彩,风格雄浑深沉而又朴实、亲切。在人物描写、结构安排上,采用了我国古典小说的传统手法。语言通俗简练,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具有中国气派。
《青春之歌》
杨沫的长篇小说,1958年出版。它是一部描写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革命时期学生运动的优秀作品。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5年“一二·九”运动的历史为背景,通过女主人公林道静走上革命道路的成长过程和她与社会各方面的接触,真实地再现了党领导的波澜壮阔的青年革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表现了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激烈之际,知识分子的日益觉醒和分化。小说着力塑造了革命知识青年林道静的形象,描写了她在党的培养教育下,从彷徨苦闷到倾向革命直至参加革命成为无产阶级战士所走的道路,有着深刻的典型意义。小说还出色地刻画了卢嘉川、江华等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成功地描写了在白色恐怖下走着不同道路的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群像。作品讴歌了共产党人、爱国进步青年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鞭挞了怯懦庸俗的社会渣滓和卑鄙无耻的叛徒,有力地表现了知识分子只有跟党走,投身于革命事业才有光明前途的道理,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故事情节生动,描写细腻,语言简练流畅,富有艺术魅力。
《创业史》
柳青的长篇小说。第一部发表于1959年,写的是终南山下一个村的农业互助组的成长和发展。作品广阔而深刻地描写了我国农村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歌颂了社会主义新人的胜利,刻画了各个阶级人物在合作化运动中的行动、思想和心理的变化过程,较全面地展示了我国广大农民的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具有史诗的价值。主人公梁生宝是一个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英雄典型,他领导高增富、任老四等贫农坚持走互助合作道路,在同各种阻碍合作化道路的势力进行激烈斗争中,最后巩固和发展了互助组,艰苦地创社会主义家业,开始了农民真正的创业史。小说艺术结构宏伟完整,人物形象血肉丰满,语言个性化,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作者原计划写四部连续性长篇小说,以反映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只完成了两部(《创业史》第二部上卷于1977年出版,下卷于1979年出版),即不幸逝世。
《红岩》
罗广斌、杨益言合著的长篇小说,1961年出版。作品以1948至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革命者在“中美合作所”狱中进行反迫害的悲壮斗争为主线,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展现了人民群众同美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的严酷斗争,成功地塑造了江姐、许云峰、齐晓轩、成岗、华子良等一批无产阶级英雄形象,热情歌颂了革命先烈的崇高品质和英雄气概,表现了共产党人前仆后继,不怕牺牲,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彻底革命精神。同时,也深刻地揭露了敌人恐惧、绝望的心理和色厉内在的本质。小说基调高昂,人物众多,心理描写细腻;事件纷繁,矛盾冲突尖锐;结构宏伟严谨,情节波澜起伏,惊心动魄、语言的感情色彩浓重,人物对话富有哲理性。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红岩》先后被改编为电影和歌剧等。
《李自成》
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以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的事迹为题材。全书计划写五卷,共约300万字。从1957年秋着手创作,现已出版第一、二、三卷。小说描绘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壮丽画卷,写出了农民起义的曲折发展的过程和浩大的声势及其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作用。且非常广泛地反映了明末错综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社会生活面貌。作品塑了李自成、刘宗敏、郝摇旗、高夫人、红娘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将领的形象,大多是富于个性的艺术典型。作者较好地处理了历史科学与小说艺术的关系,达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在艺术结构上,章节内容紧密衔接,疏密相间;情节发展波澜起伏,错落有致;主线和副线安排得当,头绪清晰而又纵横交错,使小说富于民族风格和民族气魄。是一部描写农民战争的优秀作品。
《雷雨》
曹禺的优秀话剧剧本,1934年发表。剧本以1923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种种冲突和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揭露了资产阶级与封建专制势力残暴、虚伪而又脆弱的本质,并表现了被侮辱损害的贫苦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和一定程度的反抗要求。作者塑造了周朴园这个封建专制魔王兼资本家的典型,通过他对前妻侍萍的“始乱终弃”与“仟悔”,对年轻妻子繁漪的冷酷、专横,充分暴露了他是一个自私、残酷的伪君子,是周家一切罪恶的制造者。通过他和鲁大海之间的冲突,揭露了他剥削、压迫以至屠杀工人的凶残、贪婪的本性。剧中主要人物的悲剧结局,引导人们去追溯造成这一悲剧的社会原因。《雷雨》以它鲜明的人物性格,富有戏剧性的情节,精练、生动而又个性化的对话,显示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屈原》
郭沫若的著名历史剧,写于1942年初。描写战国时代楚国与秦国之间的矛盾和由此引起的楚国统治集团内部爱国与卖国的斗争,在这一背景下成功地塑造了屈原的艺术形象,歌颂了屈原爱祖国爱人民的崇高思想和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作者把屈原30多年的悲剧历集中在一天之内来表现,通过想象和虚构,安排了一系列人物和事件,情节紧张,充满着雄浑悲壮的气氛,有着极佳的艺术效果。剧本写于“皖南事变”之后的重庆,作者通过屈原对楚怀王绝齐亲秦,甘心投降的谴责,揭露和控诉蒋介石阴谋卖国投降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反共和迫害抗日志士的罪恶行径,借历史讽喻现实,有着重大的政治意义。《屈原》是郭沫若历史剧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代表作。
《蔡文姬》
郭沫若的五幕历史话剧剧本,作于1959年。剧本通过蔡文姬一生悲欢离合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一位捐弃个人悲欢、以国事为重、具有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妇女形象。作者还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肯定了曹操的文治武功对历史发展的贡献。在戏剧创作上。第一次塑造了雄才大略、豪放潇洒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形象。剧情从悲到喜,悲喜交织。以《胡笳十八拍》伴唱,剧情和台词抒情气息浓重,充满诗情画意。人物性格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剧本气势磅礴感情炽烈诗意浓郁,是当代重要历史剧作之一。
《白毛女》
我国第一部大型新歌剧。由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师生集体创作,贺敬之和丁毅执笔,写成于1915年。是根据“白毛仙姑”这个流传在晋察冀边区的民间故事创作的。全剧5幕16场,以农民和地主之间的阶级矛盾和斗争为中心线索,通过对喜儿的悲惨遭遇和翻身解放的描写,有力地控诉了恶霸地主黄世仁的罪恶,表现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喜儿、杨白劳等被压迫农民的典型形象,正确地反映了农民群众的革命愿望和要求。表现出一种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剧本采用了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吸收我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和民间曲调的优点,具有民族风格;为我国新歌剧的创作开拓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