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二章2

名人读书法

孔丘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思的“五之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王充的“古今法”:“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

韩愈的“提要钩玄法”:“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

朱熹的“三到法”:“要口到、眼到、心到。”

徐特立的“古今中外法”:“把古今结合,中外结合,变为我的。”

陶铸的“细嚼慢咽法”:“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

谢觉哉的“挤钻法”:“没有时间,挤;学不进去,钻。”

邓拓的“积累法”:“古今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

巴金的“苦学法”:“苦学能够战胜一切。学问的宫殿不分贫富都可以进去。”

赵树理的“淘金法”:“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华罗庚的“厚薄法”:“书由厚变薄是阅读能力提高的标志。”

冰心的“创新法”:“读书恨与古人同。”

李准的“先浓后淡法”:“先浓后淡更有味。”

李政道的“杂七杂八法”:“我是学物理的。不过,我不专看物理书,还喜欢看杂七杂八的书,多看一些头脑就比较活跃。”

陈善的“出入法”:“既能够钻进去,又能跳出来。”

董桥读书法,则如训练有素的别动队,穿插自如,干练迅捷,屡有出人意表的战果及斩获。读书在彼,如攻城略地,速战速决,而建设(抽绎、概括)还要超过攻略。推敲其读书法,但见选择高明,如闻金石声,显系注重知识之再生能力;绿意盎然,大有四季常开,花香不败的意蕴。是一种“荡漾着优越感”的读书法。

李敖读书姿态罕见之开放,如一硕大公园,推倒围墙,吸纳周遭风光,而自有一中心。其于知识信息、资料之吸收,则不论王子与贫儿、芝兰与败草、琥珀珠钻与牛溲马勃,俱兼收并蓄,来者不拒。他以写代读,读写一体,资料海堆山垒,然见解每为过剩信息所掩,识之者,初则惊奇,继之也难免乏味。虽然,其食量亦如拉伯雷《巨人传》一流人物,仍称别开生面。

读书经验漫谈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人才如林,学者如云。他们积累了大量的学习经验。

(1)一目十行。

这话大家常用,出自《粱书·简文帝纪》:“读书十行俱下。”宋代刘克庄诗云:“五更三点结漏,一目十行读书。”一眼看十行是不可能的,但用来形容读书敏捷,夸张得可以接受。当今科技飞跃发展,各种书籍浩如烟海,要浏览大量书报,确实需要点“一目十行”的本领。

(2)二分群书。

清末名家梁启超很会读书。他把每天所要读的书分为二类,一类是一般的、粗读;一类是有价值的,细读;格言还要精读。这种主次分明的读书方法,使他获益不浅。

(3)利用“三余”。

三国时代的有名教育家董遇,常教导他的学生要善于利用“三余”时间来读书。他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宋代文豪欧阳修对崇敬他的人深有感慨地说:“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当然,“三上”语有夸大,也不利于健康,不足为训,仪以此说明抓紧一切时间是何等重要。

(4)读书“四到”。

宋代朱熹提出读书要“三到”近代胡适加了“手到”,形成了读书要“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的好方法。边看、边诵、边写、边想,才能读得进,记得住,用得上。

(5)贵在“五用”。

现代伟大作家鲁迅先生把上面的“四到”,再加上一个“脑到”,归结为“五用”。特别强调,不仅要用“心”记,更要用“脑”思索,善于发现规律,提出问题,勇于创造。这种“眼、口、手、心、脑”五到的提法更全面,收益更为显著,成为读书要诀。

(6)学避“六蔽”。

古人认为不好好学习,就会成为愚人、荡人、贼人、绞人、乱人、狂人,总之是不好的人。孔夫子曾经对弟子们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7)“七焚七录”。

明代末年有个大学问家叫张溥,他的读书法奇特,读书时先抄一遍,再读一遍,然后把书稿烧掉。再抄再读再焚再抄,反复七次,直到烂熟于心,融会贯通。他苦读成名,给自己书斋取名为“七焚斋”,也叫“七录斋”。

(8)“八面受敌”。

这是宋代全能大文豪苏东坡发明的极优读书法。他每读一本书,有计划地分作意义、故实、文物等几个方面,每次钻研一个方面,步步深入,效果显著。东坡说:“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方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9)辨明九事。

近人陈中凡钻研古籍,造诣极深。他总结为辨明九事:“一日别真伪;二日识途径;三日明诂训;四日辨章句;五日考故实;六日通条理;七日治经宜知家法;八日治史应详察史实;九日治诸子应知流别。”

(10)十目一行。

一目十行的浏览可以博学长识,而十目一行的专注,使人精深。清代学者陆世仪就是用了“十目一行”读书法取得成功的。

(11)百家百遍。

韩愈之所以成为“文起八代之衰”的文坛领袖,是从小就“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鲁迅先生曾形象地比喻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读百家之书,还要熟读百遍。朱熹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东坡也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学自如”。

(12)日记千言。

韩愈自幼苦读,日记千言。叶奕绳谈到他学习的方法说:“每读一书……每日必十余段,少亦六七段”。每天记千把字,是好办法。”

(13)万卷万里。

杜甫深有体会地谈到自己的写作经验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汉代文史家司马迁总结治学经验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国有丰富的文化典籍,读万卷书可接受先人的间接经验。我国地大物博,行万里路可以壮志知情,获得直接经验。两者结合,才使人的认识升华,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15.读书的好处

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还能带给你许多重要的好处。

多读书,可以让你觉得有许多的写作灵感。可以让你在写作文的方法上用的更好。在写作的时候,我们往往可以运用一些书中的好词好句和生活哲理。让别人觉得你更富有文采,美感。

多读书,可以让你全身都有礼节。俗话说:“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答礼,颇有风度。

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多读书,可以让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书让你变得更聪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让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你又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一步。

多读书,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乐。读书也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的方式。读书可以调节身体的血管流动,使你身心健康。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情。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的。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实的基础!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不读书就没有真正的学问,没有也不可能有欣赏能力、文采和广博的见识。……不读书的人就不是一个完人。”多读书,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启迪智慧,可以使自己在工作中有所创造,有所成就;多读书,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宝库,进一步懂得生活,可以提高自己的文采和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可以变“下里巴人”为“阳春白雪”,从而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情趣。

“书是随时在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意,重复这顾问的次数。”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要想建设一个具有高度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没有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是不行的;科学技术仅为少数人所掌握,也是不行的,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更是如此。而要想让所有的人都上学学习,是不可能的。那么,就只有在工作中学习,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条件自学。在自学过程中,不可能人人都能得到指导老师,那么,最好的老师就是书籍。

“书籍蜿蜒伸入我们的心灵,诗人的诗句在我们的血流里舒缓地滑行。我们年轻时诵读它们,年老时仍然铭记它们。我们读到他人的遭遇,却感到身历其境。书籍到处可得,而且价廉物美。我们就像呼吸空气中的氧一样吸收书中的营养。”读书有这样多的好处,而书籍又可随时随地买到,并且花钱不多;时间,工作之余也是足够的;精力,20岁左右的小伙子和姑娘们是充沛的。这种年龄,记忆力旺盛,分析判断能力也已达到一定程度,且无家室之累,正是集中精力学习知识的黄金时代,千万不要白白地浪费掉。

中国有句古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待到自己在曲折的人生中悟出应该多学本事的道理,想学的时候,由于年龄的增长,记忆力衰退,由于家庭的重负,精力集中不起来,那时想学也学不好了。与其那时悔恨终生,倒不如现在就努力学习。

“学海无涯勤是岸,云程有路志是梯”,“勤奋能点燃智慧的火苗,懒惰是埋葬天才的坟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成功的喜悦,永远都是只属于那些勤奋好学,勇于攀登的人们。“如果你们,年轻的人们,真正希望过‘很宽阔,很美好的生活’,就创造它吧,和那些正在英勇地建立空前未有的、宏伟的事业的人手携手地去工作吧。”为了能够工作得更好和生活得更美好,读书学习吧,年轻的朋友!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古人对读书的情有独钟。

其实,对于任何人而言,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读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畅游在粒子、生命和星体的处境中,感受智慧的光泽,犹如攀登高山一样,瞬间眼前呈现出仿佛九叠画屏般的开阔视野。于是,便像李白在诗中所写到的“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

对于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而言,读书便是最佳的润滑剂。面对苦难,我们苦闷、彷徨、悲伤、绝望,甚至我们低下了曾经高贵骄傲的头。然而我们可否想到过书籍可以给予我们希望和勇气,将慰藉缓缓注入我们干枯的心田,使黑暗的天空再现光芒。

读罗曼·罗兰创作、傅雷先生翻译的《名人传》,让我们从伟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战斗的勇气,更让我们明白: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罗曼蒂克式幻想的苦难;唯有克服苦难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当起命运的磨难。读海伦·凯勒一个个真实而感人肺腑的故事,感受遭受不济命运的人所具备的自强不息和从容豁达,从而让我们在并非一帆风顺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勇,做命运真正的主宰者。

在书籍的带领下,我们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而我们的心灵也将渐渐充实成熟。读书能够荡涤浮躁的尘埃污秽,过滤出一股沁人心脾的灵新之气,甚至还可以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娴静氛围。

16.经典读书方法

古今中外许多富有成就的学者都在长期的阅读学习中总结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在这里只能择其一二,介绍几种对政治课阅读具有指导意义的“阅读成方”。

朱子读书法

即朱熹读书法。我国古代的传统读书法的典型代表之一。此法对后世影响极大。朱熹去世后,其弟子即归纳为“朱子读书六法”:

(1)循序渐进。读书须有次第,“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切戒急于求成。

(2)熟读精思。读书“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合一,永远不忘。”

(3)虚心涵泳。即读书要有虚心的态度,“惟笃志虚心”,方“道理明”。

(4)体已体察。即读书要善于将书上的“圣贤言语,体之于身”。

(5)着紧用力。意即读书要勤奋,下苦功夫。

(6)居敬持志。读书要有纯静专一的心境和坚定远大的志向。

顾颉刚读书法

顾颉刚(1893~1980),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民俗学家。其读书方法开创了中国近现代阅读理论和实践的新格局。归纳起来,可称之为“三要读书法”。

(1)要有正确的读书态度。读书时要善于批判继承传统的读书法,敢于怀疑圣贤和经典,还要自觉吸收现代科学方法,不断反省和总结自己的读书方法。

(2)要有独特的读书方法,即批判性阅读、活读。

(3)要做好五件事。

①养成读书的特殊兴趣。

②要分别书籍缓急轻重。

③要运用自己的判断力。

④不可有成见。

⑤要广涉群书,又要精专。

陈从周的杂读法

我国著名建筑家陈从周教授在谈到读书方法时曾说,我除了读专业著作以外,最喜爱读杂书,尤其是钟爱历代文人的笔记。要分门别类地做摘记,这样方能由杂变“纯”。正如搞园林一样,“一木一石,残砖碎瓦”,皆为造园必须之品,为学也是如此。他还说,读书,搞学术,要有的放矢,围绕一个问题,由一点可以引申到很多点,正如蜘蛛网,千丝万缕,离不了中心的蜘蛛。如此持之以恒,便可在这个领域中得其梗概了。

快速阅读法

这是一种从文字中迅速吸收有用信息,提高阅读速度的读书方法。此法为美国教育学家比尔.科斯比和苏联著名学者奥.库兹涅佐夫等人提出,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近年来此法已在苏美法等国推广使用。此法包括三种方式:

(1)跳跃式阅读。读书时不要逐句逐段,而是跳跃式开头、读领头句、读结尾。

(2)扫描式阅读。即阅读时视线要垂直移动,“瞄准”重要字词语便行。

(3)组合式阅读,即群读。它要求新闻记者时不是一字字地看而是一组组地看。做到群读需要经过不断地训练才能达到要求。采用快速阅读法要注意以下要领:

①不要重复阅读。

②阅读时不要出声。

③要集中思想,边阅读边理解。

④阅读时要采用记忆的方法。

运用著名学者阅读法进行阅读学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在读书过程中,善于博采古今中外专家学者新闻记者方法之精神,为我所用,切忌照搬硬用。

②阅读过程中,要善于摸索和总结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方法。

③世上没有一种万能的、最佳的、具体的读书方法,需要在长期的阅读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正、补充、完善,方能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遨游。

17.通过泛读提升写作

泛读,相以对“精读”而言,即广泛涉猎,博览群书。泛读与勤写相结合是提升写作能力很有效的途径之一。

泛读提升写作的可行性

学生的作文能妙笔生花,不是来自老师在课堂上的繁琐讲解,不是来自老师在作文本上的条条杠杠,它主要来自课外的读和写,这个结论对于老师们来说未免太残酷,然而是一个不容否定的事实,东晋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唐朝诗人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北宋文毫苏东坡“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现代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认为语文学习70%来自课外,30%来自课内,这些都说明了泛读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和其它的语文能力。强化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固然以课内为主,但只靠课内这一条腿走路是不行的。

另外,从语感的角度讲,泛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感,语感好的学生,写作相对好一些,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显得到关重要。而语感又可分为感觉、感知、感悟三个逐渐递进的层级,泛读就可以让学生对文章有所感觉,感觉好的文章再精读达到感知和感悟的层级,从中不断积累写作素材,积累美的语言,学习别人的写作技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便可用上平时积累的东西。

总之,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归根到底取决于他们读了多少书,读了什么书和怎样读书,取决于他们写了多少文章,写了什么文章和怎样写文章,所以,泛读不失为提升写作的很有效的途径之一。

改革阅读教学

如果阅读教学的思想不高,教学只是死盯住几篇课文不放,那么课外泛读就没有地位;如果阅读教学过程不高,老地繁琐提问、分析、练习,那么课外泛读就没有时间;如果课内阅读不能举一反三,那么课外阅读也就难以提高。因此,改革阅读教学是加强课外泛读的前提。

阅读教学要从繁琐的形式中解放出来,教课方要力求突出重点,简洁明了。或紧扣一词,教活一篇;或抓住一名,串联全篇;或精导一段,拨通全文;或突破一点,举一反三。提倡“重读背,轻讲析;重陶冶,轻灌输”。

如何实施泛读

(1)保证泛读时间。

首先要保证有统一指导泛读的时间,每周可安排1~2节。其次要保证有自由泛读的时间,作业减少,时间就够了。

(2)明确泛读的书目及要求。

泛读的书目可以是《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必读书目,如《语文读本》、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外国名著,也可以是好的报刊杂志。总之读书宜杂,但要求思想内容健康,不能让学生受消极甚至反动思想,“黄毒”的影响。

(3)培养良好的泛读习惯。

教师一定要在泛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泛读习惯,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可使学生终生受益。那么,应培养哪些良好的读书习惯呢?

①随手翻的习惯,这种习惯可让学生产生广泛阅读的兴趣,有助于开阔视野,积累素材。

②背诵的习惯,中学时代是记忆的黄金时代。

18.教师读书

读书会让我们的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从而让我们的教师更加有教育的智慧,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学习,而读书是最为重要最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学习途径。古人云: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如果知识不是每天在增加,就会不断地减少。

教师读书对于教师成长的好处

(1)读书,使教师成为教育专家。

教书匠、教师、教育专家是有质的区别的。只能因循守旧,依据教材传经者,是为教书匠;能操控教材,合理引申、阐发,加以授业者,是为教师;而能源于教材,因材施教,学以致用,授业解惑,导引他人,并能自我不断进步,把已经验行之成文泽被后世者,是为教育专家。

教师读书,便可以提高教师立足点,让教师站在更高的高度看问题,从而真正掌握所教内容,举一反三。书本是前人智慧的结晶,读它,我们便能像牛顿说的那样“站在巨人的肩上”,自然可远眺、可高瞻、可远瞩。

(2)读书,使教师成为博学家。

学到老,活到老。学习不但意味着接受新知识,同时还在修正错误乃至对错误有更新更深刻的认识。博古通今,教师便能开阔视野,成为鲁迅先生所提倡的“杂家”。琴棋书画样样通,教起书来显轻松。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这一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这“一辈子”,其实就是教师每天不间断的读书。正可谓: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3)读书,使教师成为哲学家。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尤如一个好的导师,教你如何做人,做一个有益于自己、有益于社会的人。教师读书,用书慰藉我们的心灵,摆脱悲哀和痛苦的羁绊,使教师逐渐抛弃功利,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则教师的教书生涯便会充满活力、充满欢乐、充满思想。由此生发,教师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便得以形成、发展。通过读书,教师还会增强社会责任感,逐步理解理想与现实、认识与实践、联系与矛盾等等的真正内涵,挖掘出教师自己职业中的内存魅力,成为一个不唯书、不唯上、唯求实的哲学家。

(4)读书,使教师成为改革家。

教育发展源于教师的创新,源于教师群体对教育规律的探索与利用。读书的过程就是与世界交流的过程,一个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一个由低级进化到高级的过程。教育改革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是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份内事。教师读书,读得多了,实践得多了,就会产生出新的教育观点、教育理念,并通过反复实践,终究会成为教育改革的旗手,推动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正可谓:读书成就未来!

(5)读书,使教师成为心理学家。

读书令人紧跟时代步伐。教师读书,不但能紧跟时代,更重要的是紧跟学生发展的实际,更易关注学生、了解学生、贴近学生。书籍是一所学校,教师在这所学校里进修、深造,感受着一股催人奋进的力量,教师便能保持清醒的头脑,用理智、用智慧去寻求修身养性、韬光养晦的教育技巧。特别是一些专业心理学、教育学书籍,其本身就提供了很多行之效,值得借鉴的经验,所以教师读后就更能对人、对学生有更深的认识,发掘出学生心理,找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引导学生心理发展的方法,成为一名当之无愧的心理学家。

总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师读书,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得益的是自己、是学生、是国家、是社会。教师多读书,必将促进教育事业的快速、健康、有序的发展,使教育真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苏轼在《东坡文集事略》中曾有过这样的论述: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赵树理也说:读书就像开矿一样,“少里淘金”。教师要好读书,更重要的是要读好书。

好书,就是能够唤起读者进一步阅读、激发读者写作冲动的读物,能使读者亲近书籍、亲近人类精神生活的读物。好书的内容、思想,当符合人类社会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好书

(1)教师读好书,教育专著是首选。

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历史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读这些著作,教师便能与教育家对话,逐步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形成独特的教育智慧,使教育更加美丽。教育专著涵盖中外古今集教育大成者的理论专著、心得体会,以及各大报刊中当今教育名家的论文等。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朱永新的《我的教育理想》、李镇西的《民主与教育》等著作,无不闪耀着教育智慧的光芒,读之令人愉悦、轻逸、受益一生。

(2)教师读好书,要读教科书。

中小学各科教科书应该说是浩瀚书海中“精品中的精品”。系统阅读有助于我们把握教育脉搏,夯实基础知识,丰富文化层面;系统阅读有助于我们更多地了解教材体系,更多地了解学生,对学生的问题能多角度思考、解决;系统阅读有助于我们理解学科间的联系,知已知彼、教育不殆。应该说,系统阅读中小学教科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至胜法宝之一。这就是“书不厌百回读,要获新知读旧书”的道理。

(3)教师读好书,要读励志书。

一本好的励志书是一盏明灯,指引我们无怨无悔、奋勇向前;一本好的励志书是一柱坚强的臂膀,支撑我们不屈不挠、坚忍不拔。朱永新说:“教师是一个冒险甚至危险的职业。在这个职业中,伟人和罪人都可能产生。”因此,教师教学生涯中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坎坷、曲曲折折,甚至不被人理解、遭人诽谤的时候。

读读励志书,教师就能勇敢站起来,如履薄冰,尽最大努力克服心理阴影,冲破心理障碍,让自己和自己的学生走向崇高。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快乐的人生》,马登的《一生的资本》、《奋力向前》以及杂志《思维与智慧》、《成功文摘》等等便是教师应当选择读的励志书,这些书籍正是教师逆境中的慰藉,顺境中的鞭策!

(4)教师读好书,要读人文科学。

人文科学读物是智慧之学,是对人类智慧的挚爱之作,是一种追求、一种浪漫,当然也是另一种现实。谁远离了人文科学,谁就走近了愚昧。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辨。一名话,读人文科学读物使教师博学多闻、头脑充实。这样的教师在上课时便会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课下又能与学生打成一片,成为知心朋友;闲暇时还自得其乐,信笔成文,当然是自成一派。如此一来,教师逐渐成长为教育大家矣。

(5)教师读好书,要读科普书。

四川有句俗语:不懂科学,狗撵摩托。的确如此,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网络时代,那些使人思维精密的演算,令人茅塞顿开的理化生实验,让人情感无比鼓舞的“神五”,怎能不令我们心相向往,迫切渴求去探个研究,看个明白呢?科普读物正是一把打开这些疑问大门的钥匙,正是一张通往科学殿堂的门票。梁衡的《数理化通俗演义》及杂志《科幻世界》等科普读物就是这类读物的精华。文科教师需要读一读,理科教师也需要读一读,这是拓展科学知识,教师专业成长不可或缺的好“东东”。

我们信奉“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的同时,还要相信“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是无穷尽的,要促使教师专业成长必须要求教师读好书,没有知识的补充和积累,教师便会落后于这个时代,甚至大大落后于自己的学生。歌德说,谁落后于时代,谁就承受那个时代所有的痛苦。同样,谁落后于自己的学生,谁就会被教育所淘汰。故教师要好读书,而且要读好书,才不愧于我们这个时代,不愧于自己的学生。

教无定法,学无定法,读书亦无定法。曾记得这么一句话:书都读得来的人,还怕有什么做不来的事呢?

教师们当如何读书

(1)读、有针对性地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的,教师的泛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伟大导师恩格斯便是一个泛读的典范。他虽然只上过中学,但他的泛读,造就自己成了“一部真正的百科全书”(马克思语)。泛读的基础上,教师还需精读,精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保障。那些有真正价值的作品需要反复地读,从中不断发掘出新的思想,新的内涵。

正可谓:“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教师毕竟是教师,书读必为已所用,故教师读书还得有针对性地读。有针对性读是教师成长的关键。本专业的书、相关专业的书、其它专业的书均需作一个选择,要有针对性,针对自己、针对学生、针对教育事业、针对我国国情,把普遍性的读物与特殊性的读物有机结合起来,注意“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2)诵记、笔记、写好随笔。

朱熹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这说明了读书的基本功。读书须诵记,特别是优秀的文章更需如此,这口到是读书的第一关。“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故而,教师读书需作必要的笔记,否则就会为读书而读书,起不到促进专业成长的作用。教师既要成为一个好读书者,也要成为一个读好书者,教师更要成为一个写作者。勤动笔墨勤读书,好记性比不过烂笔头。写作对于教师来说应是一项基本功,教师不得不掌握的。或许某一天,你的作品便成了后代的“经典”、参照教育的经验了。

(3)细化、内化、借助现代化。

陆游曾说:“功夫在诗外。”读书读到一定的时候,教师也需把功夫放到书外。前面讲到的写作随笔就是一种,而将所读内容努力奋斗细化、内化又是另一种。所谓细化,就是要将读过的书,特别是所作的读书笔记,进行分门别类,加以归纳整理,理出一阶段来的读书线索,以此检查自己这一阶段的读书情况,发现自己读书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正如高尔基所言: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一级,就更脱离畜生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这本书。所以,教师只读书不细化是不行的。而内化,是从教师读书的目的来说的,教师读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要为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所以,教师读书必须把书中的“营养”变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才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教师读书的方式也面临着重大的改变,这意味着教师读书将有更大的变化,更多的选择。

电子读物,一种新兴的读物,用一张小小的光盘就能容纳下成百上千的书籍,一个拇指大小的MP3、U盘就能将几十本书随身携带,借助内置、外置软件还可随时阅读,而且检索特别方便、互动性极其强大、传阅异常便捷,再加上有声阅读、动画演示等等,使读书的乐趣愈加高涨。教师在借助现代化阅读的过程中,不但能较以前更容易学到了各种书中的知识,而且进一步提高了科学素养,熟悉了现代教育技术,开拓了更加广阔的视野。

以上述及三个方面的内容:教师读书当注意书籍的选择,不同的书籍有不同的读法;教师读书与笔记的关系,强调一个“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教师读书应读为已用,而且需要提高效率,借助现代化工具读书。读书只有常法而无定法,教师当努力探索一套于已有效的读书方法,切不可人云亦云!对于新型的阅读方式,教师既要借助,更要辩证地运用,切不可一味依赖,殊不知现代化的阅读方式也有较传统阅读方式诸多不尽人意之处。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夕之辉。教师读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育的美丽源于教师读书!

19.教育孩子读书

有一句话说的好叫“条条道路通罗马”,教育是件复杂的事,也是具有不可复制性的,但其中一些大家也可借鉴。对待教育孩子读书,我不太赞成给孩子请家庭教师或参加补习班,正常上学好好听老师讲课就足够了。

为人教育

武术高手都说学武先学做人,也即德的教育。实际上为人不正,做什么也做不到真正的高水平。比如,孩子从小就知道没后门办不成事,有后门学差点也可进好学校,将来也可有好工作,他怎能去用心读书呢?为人教育实际是最难的,同时也是最容易的。首先是身教,你孝敬父母,孩子自然会孝敬你;你待人宽厚仁慈,孩子也就会宽厚仁慈;你凭真本事吃饭,孩子自然就会去学真本事。其次是言教,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处处都有,甚至自家也难免有些送礼、收礼之类的不良情况,都要跟孩子讲明道理,让她知道那是不对的,即便是父母不得己做了也是不可仿效的。当然对好的现象和榜样更要多讲。再就是管教,你再身教、言教,孩子做错事情,甚至向危险的方向走去,那就不得不用这最后一招—严管。

严管与真爱

谁不管自己的孩子,谁不爱自己的孩子?但两者结合就不好做到了。严要严到孩子真怕你,你严令禁止的事他不敢偷偷去做;爱要爱到孩子真爱你,你的冷暖他都记在心里,他有什么心里话都愿同你说。如做不到这样,当面怕得要死,回头就另一套,还有什么用呢?或者怕你像见阎王,说让她怎样就怎样,可她想什么你都不知道,还怎能有的放矢的教育呢?太松了不能保证教育的有效性,太严了又不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只有把严管与真爱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最满意的效果。

培养孩子的兴趣

这对教育孩子读好书也是非常重要的。强迫孩子学好一课只是一课的事,她自己有了学习兴趣才能学好所有的课。我认为可以:

(1)限制她学习,每天学习的时间不能太长。这样要完成作业就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努力学习,不会养成边学边玩的习惯,而且你不看着她的时候,她也会努力的,因为过了时间就没机会学了。

(2)从不帮她作题,她有不会的就启发她作题的思路,自己一下子想出来了有成就感,记得牢,也学会了思考方法。

(3)考不好从不责怪,分数不高不要紧,知识掌握了就行了。让她从脑子里形成读书不求分数而是学知识的意识。为分数而学与为知识而学的效果要差很多很多倍的!

20.培养读书习惯

主动读书

我们的学生,尤其是中学生,他们以“学业忙”为借口没有时间去读书,在这个充斥着“拜金主义”的社会里,就连我们的学生都受其毒害,不能安心读书。所以教师应该让他们在头脑中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意义和时代意义,不论是从个人修养、经济利益,还是从未来发展方面无疑起着非常隐性的重要作用,他会不知不觉地让你体会到知识给你带来的欢乐、自信和征服。古今中外有多少人不是在书中获取营养,使自己达到科学的最高峰,又有多少人不是在书中学习本领,把自己变成精神的享受者。

雷锋、达尔文、爱因斯坦、魏书生等这样的成功人士的例子全世界有多少?我不想一一举例,教师应该明白只有读书才能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

学会选择

“人生有涯知无涯”,如果把宝贵的人生阅读时用于漫无目标的阅读,无疑也会收效甚微。果戈理的名著《死魂灵》中就有个名叫彼什伽秋的人物,他嗜书如命,什么书都读。结果,由于他毫无选择、毫无目标地阅读,最终还是一事无成。

数学家王梓坤说过,读书要选择。世上有各种各样的书:有的不值一看,有的只值看20分钟、有的可看5年,有的可保存一辈子,有的将永远不朽。即使是不朽的超级名著,由于我们的精力与时间有限,也必须加以选择。

“读第一流的书”。在浩如烟海的图书文章中,只要经过认真的筛选和比较,你就不难发现,属于某一学科的第一流的代表著作有哪些,只要熟读这些著作,你就可以领略学科的全貌,了解学科的前沿和发展。“读一流学者写的书”。所谓的第一流的学者,是指在该学科领域里最知名、最有权威的科学家、学者。他们站在该学科或研究领域的最前沿,洞察该领域发展源流和发展趋势。读他们写的书,能够全面、准确地了解该学科领域的发展。

要了解“第一流的书”和“第一流作者写的书”,其方法是通过推荐书目了解,或是请老师、家长推荐介绍。

定向阅读

中学教育对一个人来说是重要的基础,常常对一生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学者都是在中学时期就确立了终生从事的目标。陈景润在中学时就决心献身数学,周仁在中学时就立志于研究中国的古陶瓷。因此,对于中学生而言,在广泛涉猎的基础之上,选择一二个“中心兴趣”进行大量的、较为深入的阅读,一定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读书效果。

中学生的课余阅读潜力是很大的。有人对中学生的课内阅读量和课余阅读量作过对比统计:初中一年级学生在一学期内所读的各类教科书约共70万字,高中一年级学生在一学期内所读的各类教科书共计130万字;而在同一时间内,他们在课余进行感兴趣的课外阅读,阅读量分别可达700万字和1000万字,课内和课外的平均比值为1:9。如此浩大的阅读量,如果我们能确立自己的中心兴趣,按自己的兴趣、目标、能力进行定向阅读,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掌握方法

列宁读书的速度和理解的深度异常惊人。有一次,一位老布尔什维克见列宁捧着—本很厚的外文书在快速翻阅,便问他要把一首诗背下来需要读多少遍,列宁回答说:只要读两遍就可以了。列宁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的记忆力,是与他读书过程中的专心致志分不开的。他读起书来,对周围的一切就理会不到了。有一次,他的几个姐妹恶作剧,用6把椅子在他身后搭了一个不稳定的三角塔,只要列宁一动,塔就会倾倒。然而,正专心读书的列宁毫未察觉,纹丝不动。直到半小时后,他读完了预定要读的一章书,才抬起头来,木塔轰然倒塌……

这个故事说明,要想把书读透、记牢,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古人早就说过:“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有不到者乎?”因此选择适当的阅读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华罗庚教授把读书的过程归纳为“由薄到厚”与“由厚到薄”两个阶段。他说:“一本书,当未读之前,你感到就是那么厚;在读的过程中,如果你对各章各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材料,那就会觉得更厚了。但是,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这是每个科学家都要经历的过程。这样,并不是学的知识变少了,而是把知识消化了。”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总结出的“一总、二分、三合”读书法,可资借鉴。

一总:先浏览书的前言、后记、序等总述性部分,然后认真地读目录,以便概括地了解全书的结构、内容、要点和体系等,这样便可对全书有个总体印象。

二分:在读了目录后,先略读正文,这不需要逐字读,要着重对那些大小标题、画线、加点、黑体字或有特殊标记的句段进行阅读,这些往往是每节的关键所在。你可以根据这些来选择自己所需的内容来细读。

三合:就是在翻阅略读全书的基础上,对这本书已有个具体印象,这样再回过头来细读一遍目录和全书内容,并加以思考、综合,使其条理化、系统化,以弄清其内在联系,达到深化、提高的目的,进一步深入领会初读时所不能领会的许多东西。这一步很重要。人们往往在这一步不得要领时,看过书一扔,便算了事。

一个学生在读书时代读不也几百本书,那能算合格的学生吗?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一个人的个性修养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让每个学生都有认真读书的时间和兴趣。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并终生受益。同时不定期的举行一些读书活动或者竞赛,多鼓励学生去认真读书,让学生明白书是知识的宝库,是伟大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的阶梯。

解放学生的时间与空间,为了学生的发展,引导他们读书吧!

21.培养读书兴趣

读书是一种高雅时尚的事物,在我们每个人的思想深处都渴望读书,也都愿意读书,那么,在我们的身边却总会有些人一拿起书来就会头痛呢?还有一些人只是在无聊的情况下为了打发时间而看书呢?还有一些人只是为了追求时髦而看书呢?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在读书的初期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兴趣所造成的。

说起读书,我们从学生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在那时我们对书只是做着被动的接受和阅读所以,在思想深处会产生一种对读书的强迫性和压抑感。

我们都知道,人的成长是分成不同阶段的学生时代读书是为了掌握良好的基础知识。而掌握良好基础知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去适应社会实践的需求。而基础知识又无法直接转化为指导我们社会实践的方法。为了尽可能的缩短基础知识向社会实践方法的转变,我们只有把这些基础知识通过前人留在书籍里的经验来转化为可指导我们社会实践的有效方法。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我们就很是有必要养成一种良好的读书兴趣来快速准确的转化书籍里的知识来为多们所用。

读书的过程其实就是认识自我和自我完善的过程。要养成良好的读书兴趣就要对自己的思维状况有个明确的认识,要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的书来读;要选择一些独立的简短的文章来读;最重要的就是要选择一些与自己思维能力同步且与生活联系较大的短文来阅读,这样一来,在读书的初期基本上就可以养成良好的读书兴趣了。

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的书籍来阅读

要对自己的思维状况有明确的认识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在读书的初期,要明确自己的读书目的。要掌握哪些方面的知识可以与自己的思维方式产生互补发展的作用。而后根据自己的思维能力来选择一些与之互补的基础性读物来阅读。以便对书的内容有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来激发思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切记!不要认为通俗的就是简单乏味的。只有我们把书读懂了弄明白了,才会不断促进我们读书的欲望。因为要真正学会读书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要循序渐进的,所以在读书的初期要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对思维方式有促进作用的通俗读物来阅读。在读书的初期,读书的多少并不重要;读的快慢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读懂了多少。所以,在读书的初期要多读一些通俗易懂的好书,就是为了提高对书的理解能力。

选择一些独立的,简短的文章来阅读

这样的文章简捷明快,形式不拘一格,不但可以提高对书籍的理解能力还可以提高对读书这种新生事物的接受速度。因为在读书的初期由于初读者没有完全掌握良好的读书兴趣和阅读技巧就去读长篇复杂的书籍,会使初读者产生一种摸不着头脑的厌烦感而损伤读书兴趣。所以为了避免这种负面影响的产生,在读书的初期,选择一些独立的简短的文章来阅读,这样可以促进初读者更浓厚的读书兴趣。

另外,选择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短文来阅读也是很重要的。因为读书不但可以提高我们的知识面而且还可以提高我们的人格修养。用书中的理论经验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来指导社会实践和提高对事对人的认识能力。如果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距甚远,就会使初读者产生一种远水不解近渴的困惑感而对读书的远大意义产生疑问。所以初读者要选择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与思维能力同步的书籍来阅读,不但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提高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兴趣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基本因素,而正确健康的兴趣则是事物发展的必须条件,所以,我们不但要培养对不同事物的兴趣,而且要养成良好的兴趣来推动新生事物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书,是人类的精神灵魂,它不但可以使一个人变得高雅时尚,也可以使一个人坠入深渊,两者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书兴趣的确立,由此可见每一个读者在读书的初期养成一种良好的读书兴趣是一件多重要的事啊!

22.序和跋的阅读

序是书中正文前的文字,跋是书中正文后面的文字,即通常所说的书前为序,书后为跋。前言、序言、代绪论、作者的话、编者的话、出版者的话、出版说明、再版前言或序言、后记、后序等都属于序跋之类。

序和跋的目的、任务和作用是向读者说明或介绍与该书有关的一些情况,如写书的时代背景,书的起因和目的,引用了哪些材料,参考了哪些著作,告诉读者在阅读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一篇较好的序或跋,通常都是高度地概括该书所得到的结论,并指出为达到这一结论所使用的方法,告诉读者阅读的重点和应使用的阅读方法。

例如,《资本论》的初版序一开始就说明《资本论》于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关系,接着告诉读者阅读《资本论》应具备什么样的态度,还指出了该书的研究对象,阐明为什么以英国作为典型的例子,并告诉读者该书的目的和作用,最后指出该书的结构。

由此可见,序言和跋对读者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读之前认真阅读序和跋,可以帮助读者深刻理解书的内容,有助于掌握其精神实质。

23.二十五分钟读书法

毋庸置疑,读书贵在坚持。历史上的名人,许多是坚持每天读书的。孙中山先生一生酷爱读书,他曾说:“我一生的嗜好,除革命之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在学习《说文解字》时,因该书字体以篆体为主,难读难记,便坚持每天学两到三个字。晚上睡觉时,他还用右手指在左掌心里默写几遍,直至写会为止。爱迪生给自己规定,每天要读三本书。斯大林每天日理万机,但他的桌子上总是放着很多书刊。别人问他:“您有时间读这些书吗?”斯大林笑着说:“无论如何,我每天要读五百页书……这是我的定额”,“这是我在监狱里和流放中学会的”。

每天能有大量的时间来读书固然不错,然而,对于整天忙于繁杂工作事务的上班族或被繁重的功课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学生们来说,要每天拿出两三个小时的整块时间来读书,几乎是无法实现的奢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坚持每天用时间的边角余料读一点书,久而久之,也会积少成多,见到成效。这就是本篇将要介绍的“二十五分钟读书法”。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和效率研究专家莱利博士的研究,人能够集中精力的限度是二十五分钟,如果超过二十五分钟,就要分散精力。所以,每天拿出二十五分钟的业余时间集中精力读书,这种方法就叫做二十五分钟读书法。

心理学实验证明,人们在二十五分钟的时间里,一般的书可以读二十页,约一万五千字。如果每天坚持,一个月就是六百页,一年的阅读量当于读二十四本三百页的书。

但是要切实施行二十五分钟读书法,并不是没有一点问题。莱利博士曾说,虽然实行了二十五分钟读书法,但是确实做好的只有最初的几个月,以后就停止了。要想等待以后有二十五分钟的时间再继续做下去,结果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过了一周,甚至于过了一个月,也无法再开始。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教育论》中说:“必须记住我们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时间有限,不只由于人生短促,更是由于人事纷繁。我们应力求把我们所有的时间用去做最有益的事情。”因此,要想改变拖延的恶习,必须下决心在每天早上开始工作前,就争取二十五分钟的时间来读书。必须养成习惯,每天切实坚持把握住二十五分钟来读书。那些成就卓著的历史名人尚能在百忙中挤出零碎时间来读书,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每天挤出二十五分钟来,就更应该不成问题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每天利用二十五分钟的零碎时间来读书,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而且好处多多,乐趣多多:蒸饭的时候,可以看看小说;欣赏音乐的时候,可以翻阅杂志报纸;打毛线的时候,可以互相“吹牛”、聊天,交换信息,读“无字书”;坐火车、乘轮船的旅途空闲中,可以看看书报……

也许就在这精力集中的二十五分钟里,你的思维插上了联想的翅膀,天马行空,无边无涯;也许一些奇特闪光的思想、才华横溢的文章、富有灵感的科研设计之类的才情火花,便奇迹般地进溅出来了。生命在于运动,情思在于动脑。宁静固然利于创作,但乘车坐船时的晃动,似乎更可以达到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时的飘然境界,这也许是车船两边不断闪动变化的自然景观所触发的产物。这种“人闲心不闲”的内在活动,填补了人身运动中的时间空白。

如果我们在一天的开始,即使心中很厌烦也耐心地找出时间来读书,当充分享受到上述“零敲碎打”的读书乐趣并逐渐养成读书习惯以后,恐怕“假如有时间再说”之类的借口就不会再脱口而出了。

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如果不间断地每天利用时间的边角余料来读书,可以培养多么广泛的兴趣,可以涉及到多么丰富的学科知识。

凡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无一不是利用时间的能手。

24.七步读书法

多读书是学好语文的一个重要途径。正如叶圣陶所说“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因而,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对于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来说颇为重要。下面七种读书方法可供借鉴。

文字疏通法

这是读书的第一要务,更是基本功。对于书中出现的生字,生词一定不要放过,而是应追根究底,彻底弄清它的读音,字(词)义。因而读书时应备一本字(词)典在旁,必要时它可以为你答疑解惑。

摘录积累法

读书时常会碰到许多优美、生动、意义深刻的语句、段落,这时便可以把它们分类摘录积累下来,留待以后查阅。摘录可以是几句,也可以是几段,不论长短,只要自己认为有益,能与自己情感产生共鸣,便可摘录积累。长期“厚积”方能为以后“博发、致用”打下基础。

圈点批注法

读书时可利用各种符号在书上做出标记。如用横线把要点划出来,用着重号把关键词语标出来,用浪线画出中心句,有疑问的地方用“?”,需要注意的地方用“~~~”。

也可以从内容、结构、语言、写作特点等方面作批注,或分析文章内容,或揣摩精彩语句。文字不在多少,只要言为心声,笔为情动即可,日积月累,作文便可有所借鉴了。

编写提纲法

读书时把一篇文章(一本书)的要点简明有序的记下来,就是编写提纲。提纲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表达,也可用原文句子表达。每个要点前应标上序号,合理安排层次。长期坚持编写提纲,对掌握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主旨有很大帮助。

自问自答法

读书时一定要边读边思,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且最好要自问自答,如实再答不上来,可查阅其他资料,或存疑留待日后解决。自问自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文章写了什么?

(2)怎样写的(结构和写作技法)。

(3)为什么这样写?(特点)

(4)写的怎样?(欣赏评价)

(5)从中学到了什么?(应用)。如反把以上问题理顺,便能较好地把握文章主旨。

联想比较法

为拓展读书空间,拓宽阅读层面,读书时对同类文章(书籍)进行比较阅读是较为实用的方法之一。在吃透一篇文章(一部书)的同时,相关同类文章(书)也应有所涉猎,并进而掌握。这不但能使掌握的知识更加全面,而且更能提高对文章(书)的鉴别、欣赏、评价能力。

读写结合法

读完一篇文章(一部书),思想感情上总会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有所感悟。这时就应提起笔把它们记述下来。可以就事论事,也可以联系实际,写成读后感。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读”、“感”结合,以“感”为主,“读”是“感”的前提,“感”是“读”的结果。要抓住感触最深的一点透彻地说理。

(2)要联系生活实际。只有联系实际,才能“感”得深,才能悟出新意。

(3)以议论为主,综合运用记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亮观点、谈体会,要用议论的方式;概述原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却离不开记叙。

(4)作出结论,申明自己的观点。概括起来说,写读后感可分为“引”、“议”、“联”、“结”四个步骤。读后感写得好坏,是检验对文章理解是否深刻的最有效方法,同时也能提高写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以上七法,如能长期坚持,一定会提高你的阅读、写作能力,从而提高你的语文综合素养,学好语文将不再是一件难事。

25.“说三道四”读书法

“三余”法

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时之余。”这是三国时魏人董遇的读书方法。董遇读书善于抓时机、抢时间,他充分利用冬天的农闲时间、晚上的业余时间和下雨天的闲暇时机,手不释倦,孜孜以求。

“三上”法

即“马上,枕上,厕上。”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读书方法。苏轼读书非常珍惜时间,他不但利用骑在马背上的一时一刻抓紧看书,而且还利用躺在床上入睡前的分分秒秒刻苦攻读,甚至连上厕所蹲坑的点滴时间都不放过,这种分秒必争的勤奋精神难能可贵。

“三到”法

即“心到、眼到、口到”。这是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的读书方法。朱熹读书主张心、眼、口三者并用,缺一不可。他认为“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在此,记亦不能之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矣不到手?”

“三不”法

即不苟同,不固执,不苛求。这是原北大教授俞平伯的读书方法。“不苟同”是说读书时不要被别人的观点牵着鼻子走,要有自己的主见,“对别人的见解从不轻易附合”;“不固执”是说要有己见,但“不固执己见,一切服从真理”;“不苛求”是说“对不同的观点要宽容”,不要随便指责别人,说长道短。

“三步”法

即一总二分三合。这是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读书方法。所谓一总,就是先浏览书的前言、后记、编后等总述性的内容,再认真地读读目录,以概括了解书中的结构、内容、要点和体系等,以便对全书有个总体印象。

所谓二分,就是在读了目录后,先略读正文,这不需要逐字读,而着重对那些大、小标题,画线、加点、黑体字或有特殊标记的句段来读,这些往往是每节的关键所在。亦可以根据这些来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来细读。

所谓三合,就是在翻阅全书的基础上,头脑已对这本书有个具体印象,这样再回过头来仔细读一遍目录,并加以思考、综合,使其条理化、系统化,以弄清内在的联系,达到深化、提高的目的,进一步深入领会初读时所不能领会的许多东西。往往人们在这一步上不得要领,看过书一扔了事。

“三思”法

即未读先思,正读反思,读后再思。

(1)未读先思。就是拿到一本书,先浏览目录,只要记住章节大小标题,即将书合上,按照书上提出的命题和结构进行思考,构成一本书的轮廓,然后开卷读之。边读边与自己推想的那本书进行对比,即知己之差距。

(2)正读反思。所谓正读,即首先要正确地理解原书的本义。反思,就是提出与书中命题的论点、论据相反的论点和论据,进行相反的论证,经过反复交锋,再决定取舍。取则不迷信,舍则有依据。

(3)读后再思。就是每读一本书后,再将自己的观点和书中的观点进行分析综合,从而提出质疑,予以修正,进则提出新的理论和见解。

“四为”法

即为学习而读书,为研究而读书,为创作而读书,为愉快而读书。这是我国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郭沫若的读书方法。“为学习而读书”,是对每个人的基本要求。人是学而知之,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有所知,有所得,有所获。为求知而读书,是人生获得前进的动力,也是一种高尚的境界。

“为研究而读书,”是指一个人要想学有所成,必须以研究求索的态度去读书。“为创作而读书”,是说要多读多看古今中外的名人名作,从中得到启迪,激发自己的写作兴趣。“为愉快而读书”,是指充分利用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读些轻松愉快,益于悦心的书籍,自得其乐。

“四要”法

(1)积微起纤,日积月累,不要眼高手低,好高鹜远;

(2)广汇百家之流,不要固一家之言,偏执于一孔之见;

(3)疏篦条理,弃其槽粕,取其精华,不要囫囵吞枣,生吞活剥;

四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不要一曝十寒,半途而废。这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毛泽东的读书方法。毛泽东说他“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可见其读书决心之大、信心之足、意志之坚。早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毛泽东就写有一副自勉联:“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这是他的切身经验,也是教诲后人如何读书的金玉良言。

26.五步读书法

浏览

这是读书的第一步,当拿到一本书后,首先应概要地读一读该书的提要、目录,以便以该书有个大体的了解。

发问

这一阶段,要读书中各章节的标题以及章节承上启下的内容,一边粗读一边提问。这样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自己的钻研。

阅读

如果说浏览、发问敲开了书本知识的大门,阅读则是登堂入室。阅读就是从头到尾细读,对重要、难解部分反复读。在阅读过程中,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也就是边读、边思考、边圈点、边画杠杠。要尽可能将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新知识结合起来,写眉批写心得,做读书笔记。以保存“知识印象”。

复述

即“回忆印象”,如俗话说的“过电影”。离开书本。回忆书中的内容,看自己发问题目上否获得了正确的理解。这是自我检查学习效果的方法,也是巩固记忆的手段。

复习

一般在复述后一、二天内进行,隔一段时间再重复一次,可以巩固已有的知识,又能温故而知新,从中获得新的体会。

27.网络时代引导学生读书

现代社会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以及沉重的学业压力,使青少年学生愈来愈“没时间”读书。而与此同时,有专家指出,功利性阅读,正影响着中国孩子的阅读品位和胃口,甚至可能造成他们对读书的怨恨。另外,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传播方式的兴起,分流了受众,也使新一代青少年学生越来越“不习惯”传统的阅读方式。面对此种情况,愈来愈多的人们呼吁:不要让我们的孩子远离书香!网络时代,我们又该如何引导学生读书呢?

引导学生读书要遵循三大原则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打造书香校园应是学校积极开展的一项活动。为此,我们要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读书观,使他们对书籍产生浓厚的兴趣,努力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读书方法和技巧,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而要开展好此活动需遵循三大原则:

(1)灵活开放原则。

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活动应当坚持灵活、开放原则,不能强行对每一位学生统一要求、统一步调、统一内容,不能一刀切。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增强其自信心。让学生形成要读书、想读书的意识。

(2)引导激励原则。

开展读书活动要遵循引导与激励的原则。作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量,对其进行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和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其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善读书,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循序渐进原则。

从学生课外读书的过程来看,它应该是一个“积累于现在,得益于未来”的过程,很难在短时间看到成效。因此,我们在开展此活动的过程中要注重建立学生读书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读书过程和结果的资料。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且不可操之过急,应让孩子一点点形成习惯,注重积累。另外,在读书互动中倡导同伴交流、共研共读,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可借助开展“我们争做小书虫”、“读书伴我快乐行”、“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促进读书活动有效开展。

多措并举引导学生读书

(1)建立学生阅览室,开足学生阅读课。

为了让学生有时间、空间读书,近年来,我校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按照省级规范学校标准建起了宽敞明亮的学生阅览室,开足了阅读课,并严禁其他学科挤占学生阅读课时,为学生阅读奠定了良好基础。

(2)征求学生意见,不断购置新图书。

实践证明,图书质量是增强学生读书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要让学生有书可读、有好书可读。因此,学校每年都召开学生座谈会,就图书购置问题征求大家的意见。在此基础上购置的新图书学生格外喜欢。

(3)引导学生科学把握网络阅读。

当前,网络已走进寻常百姓家,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很多,网络阅读已成为平常事。但是,实事求是地说,网络中的东西良莠不齐,对缺乏判断力的青少年学生而言,极易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学校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专题班会、家长会等形式,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教育学生自觉远离网络糟粕,有选择、有计划地进行网络阅读。

(4)开展读书演讲比赛,激励健康阅读。

为确保阅读效果,激励学生养成健康阅读的好习惯,学校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开展一次读书演讲比赛,让学生将读书心得大胆表达出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又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网络时代引导学生读书应奏好三部曲

(1)指导学生选择好书籍。

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他们读书的目的不明确,对书籍普遍缺乏辨别能力,分不清书籍的好与坏。因此,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阅读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书籍,最好能列出具体的书目,要求学生定期阅读目录上的书籍,有条件的最好开设班级图书角等,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

部分学生在读书时,只追求紧张生动的故事情节,而对于书籍本身的内涵等则没有深究。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如泛读、精读、摘录好词好句、写读书笔记等,还要不定期进行检查和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以此来促进他们阅读水平的提高。

(3)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许多学生不了解读书的重要性,不注意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也不注意把书本有用的知识进行积累,不懂得灵活运用书籍上的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如布置学生阅读与课文有关的课外书,使课堂知识得以延伸;通过举行专门的课外阅读知识比赛、写读后感比赛等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以进一步促进其读书的自觉性。

把阅读当作朋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投入其中,亲身体会到阅读的妙处,把阅读当作朋友,才会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感受。

(1)化整为零,循序渐进。

起初指导学生阅读,我本着小步前进原则,每周利用两节阅读课,向学生推荐一部分书,学生自己搜集一部分书,可向学校图书室借阅,也可同学间互相借阅。教学生利用小时间段,选择喜欢的书阅读,并做好阅读笔记。坚持每月用一节班会,进行读书交流,展览阅读笔记,指导学生畅谈阅读收获。学生把阅读当作朋友,就会自觉扩大阅读面。

(2)见缝插针,丰富自己。

学生学习时间紧张,指导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多看看丰富多彩的书,既是一种休息方式,也是充实自身的手段。虽说网络时代浏览方便了,但作为求知的学生,学习时间固定,手捧书籍,寻找时间读上几页,浸润书香,记下优美的文段,比快速点击网页,走马观花好得多。

(3)书签标记,有所选择。

除了假期,学生阅读的时间相对来说不固定,指导他们利用好书签。书签不只是作为一次读书的记号,更重要的是把收获记下。读完一本书,大大小小、五彩缤纷的书签上真的飘起了书香。

教师先做读书人

教师应当是学生读书最重要的引领人,要做好这个引领人,教师应先是一位手不释卷的读书人。

(1)要坚持传统的读书方式。

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都要坚持手不释卷。最好是要让学生在不经意间看到教师的阅读状态。要学生读书,教师手里要先有书,孜孜不倦地读着,徜徉于书中,陶醉于其间,留连忘返,以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走向传统阅读。其次要坚持谈书、评书。在和同学闲聊中、课堂教学过程中,穿插进自己的读书感受。谈谈近来所读之书,谈谈读纸质书与电子书的不同感受。告诉学生纸质书更能让人透过文字营造一个立体的世界,更能与作者一起漫游。读到一本好书,要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形成阅读期待,产生想读那一本书的渴望,然后再引导学生走向图书馆,去寻找出那一本书。

(2)要学会读书方法。

并非是每一本书都需要读,教师要结合读书实践,总结积累读书方法,学会有效地读书,然后再将读书方法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学会选择性阅读,精读、粗读、浏览相结合,减轻阅读负担,将阅读效果最大化,让学生看到阅读纸质书的现实意义。但也不需要禁止学生的电子阅读,而是让学生在传统和现代之间达到平衡,在走向现代的同时,发扬传统,毕竟传统是根。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