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三、艰难决策

毛泽东指出:“美帝国主义如果干涉,不过‘三八线’,我们不管,如果过‘三八线’,我们一定过去打。”

周恩来回答得干脆而有力,他说:“美国人入侵北朝鲜往北推进,将会遭到中国人的抗击。”

毛泽东略带感慨地说:“这下我就放心了。现在美军已分路向‘三八线’北冒进,我们要尽快出兵,争取主动。”

毛泽东分析美军长短处

1950年8月5日,朝鲜战场情势危急,美军向朝鲜集结兵力。毛泽东即致电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要求东北边防军在月内完成一切准备工作,准备9月上旬能作战。

8月18日,毛泽东又电东北军区司令员,要边防军务必在9月30日以前完成一切准备工作。

随后,根据代总参谋长聂荣臻的建议,中央决定将第九兵团和第十九兵团分别调到津浦、陇海铁路沿线地区,策应东北边防军。

到了8月底,毛泽东建议在原来4个军的基础上再增加8个军,达到12个军。

9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发表讲话指出: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朝鲜战争持久化的可能性正在逐渐增大。

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判断。毛泽东还分析美军的长处和短处,概括起来是“一长三短”。他说:

它在军事上只有一个长处,就是铁多,另外却有3个弱点,合起来是一长三短。

3个弱点是:一是战线太长,从德国柏林到朝鲜;二是运输路线太远,隔着两个大洋,大西洋和太平洋;三是战斗力太弱。

与会人员对毛泽东精辟的分析表示赞同。

尽管如此,毛泽东并没有轻敌大意。他在讲话里提出要防备美帝国主义乱来,打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问题。他说:

所谓那样干,无非是打第三次世界大战,而且打原子弹,长期地打,要比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得长。我们中国人民是打惯了仗的,我们的愿望是不要打仗,但你一定要打,就只好让你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抓住你的弱点,跟着你打,最后打败你。

当时,毛泽东已经做好了准备,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要出兵支援朝鲜,打击美国这个不可一世的霸权强国。

但是,毛泽东有一个“底”,这个“底”就是美军是不是过“三八线”。当时,毛泽东指出:

美帝国主义如果干涉,不过“三八线”,我们不管,如果过“三八线”,我们一定过去打。

在战场上,8月20日,朝鲜人民军已经把美军压在了日本海边一个极有限的空间釜山地区,几乎已无退路。

当时,朝鲜人民军占领了南朝鲜包括20%人口在内的90%的土地,并且在占领区开展了土地改革,举行各级行政机关的选举,实行了朝鲜的法令,南北统一只差一步之遥。

8月30日,朝鲜人民军在釜山发起决战,但战役开始后,由于随着战线的南移,人民军的后勤补给线越来越长,“联合国空军”的飞机对长达300多公里的后勤补给线狂轰滥炸,人民军的战时补给越来越困难了,面对装备精良的“联合国军”已经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毛泽东向金日成示警

1950年9月初,中国驻朝鲜大使馆政务参赞柴成文从平壤回国,汇报有关朝鲜战争的问题,时值釜山战局处于僵持阶段。

柴成文向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聂荣臻汇报情况时,特别提了一个观点,就是美军正积极准备反攻,很可能会在北朝鲜人民军的侧后实施登陆作战,而地点很可能在仁川。

柴成文对这个判断的理由是:

仁川是汉城的门户,占领仁川可以直捣汉城,可以一举切断人民军的后勤补给线,同时又可以和釜山防御圈里的美军呼应。

当时,另有情报显示,美军在仁川沿海活动频繁。这是一个事关全局成败的判断。聂荣臻速报毛泽东。

毛泽东注视着朝鲜的军事地图沉思了一夜,他认为柴成文的判断是有道理的,他立即打电话给周恩来,通过特殊渠道向金日成报警。

果然不出柴成文所料,9月15日凌晨,以善于登陆战闻名于世的麦克阿瑟亲率美军冒险在仁川登陆成功,朝鲜战局发生重大变化。

为了扭转颓势,麦克阿瑟策划了在“三八线”稍南、位于汉城以东的海港仁川登陆的计划。

仁川具有优良的天然防御条件,由于仁川与釜山相距甚远,完全隔离,这次登陆极为冒险,美国海军参谋长谢尔曼认为,如果要把一切地理上和海军方面的不利条件都列出来,仁川是一应俱全的。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建议在釜山以北的群山港实行登陆作战。麦克阿瑟坚持己见,最后杜鲁门批准了仁川登陆计划。

金日成没有料到,就在他全力以赴地攻打釜山美军、防备美军从群山港登陆时,另一支庞大的舰队已悄悄地驶向了仁川湾。这支舰队共有261艘舰艇、750余名官兵。这只舰队先是隐蔽地穿过济州海峡,继而又经过黄海海域,于9月14日午夜时分抵达仁川外湾。

夜幕降临,美军的第一进攻梯队已悄然逼向仁川港外月尾岛上的守军。当时的朝鲜守军虽然知道美舰可能发起攻击,但未料到攻击竟是如此突然。加上夜色太浓,以致美军突然出现在他们眼皮底下时才开始还击,但这一切都为时已晚。

9月15日5时,数以万计的炮弹从美军巡洋舰上铺天盖地而来,10多分钟过后,月尾岛上已是面目全非,到处是一个个深深的弹坑。

与此同时,航空母舰上的数百架飞机一齐升空,对毫无防守之力的仁川港朝鲜人民军倾泻下了数千吨炸弹,摧毁了守军阵地上的所有防护设施,造成大批朝鲜人民军伤亡。

炮声刚停,美军的陆战队便以迅猛的速度乘坐小艇,爬上月尾岛松软的沙滩,继而逐步地向前推进。第一批美国登陆部队已被岛上顽强的朝鲜人民军压了下去,但第二批、第三批部队又迅猛地发起了攻击。凭借武器与人数上的优势,在开战二个小时内他们便一举夺下仁川港的防守基地月尾岛。在此登陆战中,进攻部队伤亡17人,守军伤亡200余人,其中一半以上是被活埋或烧死在洞穴里的,另有136人被俘。

在仁川抗登陆作战中,朝鲜人民军首次对登陆舰队使用战场无线电干扰技术,大功率的发射机使登陆部队与海面舰队之间的联系几乎陷于瘫痪,因此登陆部队基本上是在各自为战的条件下取得成功的。

9月15日夜间,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部认识到在仁川击退美军的登陆行动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决定在次日天明之前,从市内撤走剩余的部队,重新组织防线。

美军7万多人在仁川港登陆,28日占领汉城,切断位于朝鲜南部洛东江边的朝鲜人民军主力的退路。

其实,早在当年8月份,中国总参谋部的作战参谋们对朝鲜战局进行反复研究后就认为,美国“在仁川登陆的可能性很大”。

8月23日晚上,作战室主任雷英夫向周恩来作了汇报后,立即得到毛泽东的召见。毛泽东详细询问情况后指出,美军在仁川登陆确实是个值得注意的大战略问题,并立即决定采取3项措施:

1、检查督促东北边防军战备情况,严令在9月底以前完成一切作战准备工作,保证随时可以出动;

2、将美军可能在仁川登陆及朝鲜人民军应该应付最坏情况的估计告诉朝鲜和苏联方面;

3、总参谋部和外交部要随时密切注视朝鲜情况的变化。

但遗憾的是,当时朝方对中方通报的情况未予以足够的重视。

中方正式向美方警告

1950年9月15日,朝鲜战局发生急剧变化。美国、南朝鲜军占领汉城,朝鲜人民军被迫实行战略退却。

9月18日,中国驻朝鲜大使倪志亮发回电报,报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首相金日成谈最近朝鲜战况并准备长期作战的情况。

20日,周恩来复电倪志亮,要他向金日成转告中共中央对目前朝鲜战局的意见。毛泽东审阅并修改这个电报。复电说:

我们认为你的长期作战思想是正确的。朝鲜军民的英勇是令人感佩的。估计敌人在仁川方面尚有增加可能,其目的在于向东延伸占领,切断朝鲜南北交通,并向“三八线”进逼。而人民军必须力争保住“三八线”以北,进行持久战方有可能。因此,请考虑在坚持自力更生长期奋斗的总方针下,如何保存主力便于各个歼灭敌人的问题。

复电还提出一些具体建议,并且说明:

以上所陈,系站在朋友和同志的立场提出,供你们参考。

当时,中国政府已经得到准确情报:

美军要越过“三八线”。

9月29日夜,毛泽东收到周恩来的报告:

美帝国主义已在公开表示将进军“三八线”以北。从倪志亮27日电看来,“三八线”北已无防守部队,似此情况甚为严重,敌人有直趋平壤可能。

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处境十分危急的紧要关头,9月30日,周恩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一周年大会上作报告时,对美国的侵略行动发出严正警告:

中国人民在解放自己的全部国土以后,需要在和平而不受威胁的环境下,来恢复和发展自己的工农业生产和文化教育工作。但是美国侵略者如果以为这是中国人民软弱的表示,那就要重犯与国民党反动派同样严重的错误了。

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谁要是企图把中国近5亿人口排除在联合国之外,谁要是抹煞和破坏这四分之一人类的利益,而妄想独断地解决与中国有直接关系的任何东方问题,那么,谁就一定要碰得头破血流。

这是中国政府向美国政府发出的一个明确的警告。周恩来演说稿在大会召开之前,曾由毛泽东审阅。毛泽东亲笔加上了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一句话。

从此,不能“置之不理”这句话脍炙人口,成为“新中国外交风格”的体现,也是中国政府立场最清晰、简洁的说明。

周恩来重申中方底线

1950年北京9月下旬的一天,印度潘尼迦大使要求会见聂荣臻。

聂荣臻在军委对外联络处应约会见潘尼迦。潘尼迦提及朝鲜半岛形势,担心万一发生什么事情,将要使中国的建设拖后10年、8年。

聂荣臻则回应说:

如果帝国主义者果真要发动战争,那么,中国人民也只有起而抵抗。一个国家不付出牺牲是不能捍卫独立的。

事后,潘尼迦大使判断,中国这是发出措辞严厉的警告,不能不屑一顾。他立刻把谈话内容报告给印度外交部,而在伦敦的美国外交官很快从印度获悉这些内容。

10月3日1时,印度大使馆接到中国外交部的电话,秘书把潘尼迦大使从梦中叫醒,通知他立即去周恩来的住处。

潘尼迦发现屋里屋外的气氛都很肃静。他走进屋时,周恩来站起身来迎接他说:“很对不起,深夜把您唤醒。”接着,周恩来亲手给他摆上茶。

潘尼迦知道周恩来是个日理万机,及其务实的人。联想到前几天聂荣臻的谈话,他猜测是有关朝鲜战争问题,才会让他深夜到这里。

寒暄过后,周恩来开门见山地说:

大使先生,有这样一个信息:如果美国人越过“三八线”,向中国边境不停地推进,中国将被迫对朝鲜战争进行干预。但我们非常希望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美国政府听了麦克阿瑟的话,往往会判断失误,会遭到大的失败。

潘尼迦听出周恩来话中的用意。他问:“总理阁下,你认为美国人越过‘三八线’,会推进到中国边界吗?”

周恩来点点头说:“是的,美国超过‘三八线’,不会停止前进。”

潘尼迦说:“杜鲁门总统曾要麦克阿瑟将军慎重推进,尤其不要过于接近中国边境。”

周恩来强调说:

杜鲁门对麦克阿瑟向中国边境推进进行了提醒,但不是坚决地制止。

潘尼迦略做思考后问:“如果南朝鲜越过‘三八线’再往北推进,中国怎么办?”

周恩来回答得干脆而有力,他说:

美国人入侵北朝鲜往北推进,将会遭到中国人的抗击。

在谈话最后,周恩来强调:

美军企图越过“三八线”,以扩大战争,我们要管。这是美国政府造成的严重情况。

我们主张朝鲜事件应该和平解决,不但朝鲜战事必须即刻停止,侵朝军队必须撤退,而且有关国家必须在联合国内会商和平解决的办法。

当时,潘尼迦已经知道中方在鸭绿江边,建立了东北边防军。潘尼迦立即向印度转达中国更高层次警告:

美国人注意,不要越雷池一步,否则中国必将干涉。

他相信中国的警告会说到做到,而不是虚张声势。

周恩来9月30日报告中的声明和10月3日与潘尼迦的谈话,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先礼后兵,中国已仁至义尽。

可是,美国方面的反应十分麻木不仁。艾奇逊认为,周恩来和潘尼迦的谈话只是私下谈话,不屑一顾,因为中国随时对此可以否认,如果中国人“打算参加扑克牌游戏的话”,他们就应该比现在亮出更多的牌。美国不应对大概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恐吓过分担心。

而杜鲁门则认为:“潘尼迦先生在过去就是经常同情中国共产党的家伙,因此他的话不能当作一个公正观察家的话来看待,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共产党宣传的传声筒罢了。”

中国的警告也很快传到麦克阿瑟耳朵里,但他置若罔闻。他早就考虑过中苏介入的问题,当时美国空军参谋长霍伊特·范登堡还在东京。

麦克阿瑟信心十足地告诉范登堡:“从满洲和符拉迪沃斯托克出来的唯一通道上遍布着隧道和桥梁,我看这里特别适合使用原子弹……”

不过,麦克阿瑟确信即使不用原子武器,中国也无力在北朝鲜维持若干万部队。麦克阿瑟相信,中国至多能有几千志愿军参战而已。

毛泽东收到朝方救援信

1950年10月1日,南朝鲜军越过“三八线”。当天,麦克阿瑟向朝鲜发出“最后通牒”,要朝鲜人民军无条件“放下武器停止战斗”。此刻,“联合国军”在南朝鲜已经集结33万兵力。

当时的情报显示,美军正在做越过“三八线”的准备,并且有可能直趋平壤。在此情况下,金日成只好向苏联和中国求援。

10月1日凌晨,金日成的求援信由苏联中将什特科夫转给斯大林。求援信说:

本来敌人已经被赶到南朝鲜的最南端了,我们极有可能在最后的决定性战役中取得胜利。但是,美国动员了太平洋地区所有的陆、海、空军,于1950年9月16日在仁川登陆。随后,敌人同我们在汉城展开巷战。

金日成诚恳地说:如果敌人加快向北朝鲜实行进攻,我们将无力用自己的力量阻止他们。因此,我们不得不向您请求特别帮助。“也就是说,当敌军越过‘三八线’时,我们非常需要苏联的直接军事援助。”但是,“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请帮助我们在中国和其他人民民主国家组建国际志愿部队,为我们的斗争提供军事支援。”

10月1日,朝鲜劳动党中央常委、内务相朴一禹携带金日成、朴宪永联合签名的求援信来到北京,亲手交给毛泽东。

求援信中虽然表示,北朝鲜一定要不惜流尽最后一滴血,为争取朝鲜人民的独立解放而斗争到底。但又说,如果敌人继续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靠我们自己的方量,是难以克服此种危机的。

信中最后指出,我们不得不请求中国给予我们以特别的援助,即“在敌人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情况下,极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

两封求援信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在敌人进攻“三八线”向北部地区发动进攻时,希望苏联和中国直接出动武装力量给予援助。

但是,莫斯科不可能直接出兵。在接到求援信的当天,斯大林回信金日成,鼓励说,不要低估了朝鲜在组织防御方面的实力和能力,“北朝鲜有极大可动员的潜力和资源”,所以,“我们认为,北朝鲜不能在‘三八线’及以北地区进行抵抗的观点是错误的”,莫斯科相信,“朝鲜政府有足够的力量,所需要的只是把所有的力量组织起来并尽其所能地进行战斗”。

至于提供直接军事援助的问题,斯大林表示,“我们认为更可以接受的形式是组织人民志愿军。关于这一点,我们必须首先与中国同志商量。”

当天,斯大林在给罗申的电报中对朝鲜局势的估计就没有那么乐观了。他要罗申尽快转告毛泽东或周恩来:

朝鲜同志的情况变得令人绝望……你们如果认为能用部队给朝鲜人以帮助,那么至少应该将五、六个师迅速推进至“三八线”,以便朝鲜同志能在你们部队的掩护下,在“三八线”以北组织后备力量。中国师可以以志愿者的身份出现。当然,仍由中国的指挥员统率。

但斯大林表示,关于此事,“我没有也不打算透露给我们的朝鲜朋友,但我相信,当他们得知这一消息时,无疑感到高兴。”

斯大林这样说,无疑把出兵援助朝鲜的责任推给了中国,而且使他的中国盟友陷入无法拒绝的境地。

尽管毛泽东对出兵已有思想准备,但是要使一个刚从战火中获得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再次面临血与火的考验,同世界上头号帝国主义美国决一雌雄,下这个决心要有何等的气魄和胆略!

当时,中美两国的国力相差悬殊。1950年,美国钢产量8772万吨,工农业总产值2800亿美元。而当年中国的钢产量只有60万吨,工农业总产值只有100亿美元。

美国还拥有原子弹和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具有最强的军工生产能力。就连实力雄厚的苏联,也不愿因为援助朝鲜而冒同美国直接冲突的危险。

中国出兵会不会导致同美国直接对峙?美国大举轰炸中国的重工业基地东北和内地大城市怎么办?这些都是需要十分慎重考虑的问题,稍有疏忽,都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况且,毛泽东还要有充分的理由和耐心说服中央决策层的其他成员,当时在出兵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这是毛泽东一生中最难做出的决策之一。

毛泽东接到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的信息已是10月1日深夜。2日2时,毛泽东立即致电驻守在东北的司令员高岗、邓华:

请高岗同志接电后即行动身来京开会。

请邓华同志令边防军提前结束准备工作,随时待命出动,按原定计划与新的敌人作战。

毛泽东还在周恩来给驻朝鲜大使倪志亮的电报稿中加写下一段话,要他转告金日成:

尽可能将被敌切断的军队分路北撤外,凡无法撤退的军队应在原地坚持打游击,切勿恐慌动摇。如此就有希望,就会胜利。

10月1日,在古都西安正举行庆祝建国一周年大会。解放军第十九兵团7000多名指战员同22万群众一起,迈着整齐的步伐通过观礼台。

观礼台上的彭德怀举手向队伍还礼。他时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西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52岁的彭德怀个子不高,精神矍铄,气势凛然,帽檐下的两鬓已有些发白。

游行队伍响亮的口号响彻全场,彭德怀听得非常分明,那是:“保卫新生的祖国,反对美国侵略朝鲜!”

实际上,远在西北的彭德怀一刻也没有停止关心和分析朝鲜战场的形势。10月2日,刚刚过了国庆节,彭总在办公室听完秘书杨凤安报告的最近消息,自言自语地说:“我总觉得快了,中央不会再让大家等下去的。”

10月2日下午,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朝鲜半岛局势和中国出兵问题。

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认为出兵朝鲜已是万分火急。这次会议决定,10月4日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正式讨论志愿军入朝作战问题。毛泽东要周恩来派飞机到西安,将彭德怀接到北京参加会议。

毛泽东致斯大林电文

1950年10月2日,毛泽东亲笔草拟了一份给斯大林的长电报,回复斯大林于1日的来电。

斯大林在来电中要求中国立即派出至少五、六个师到“三八线”,以便让朝鲜组织起保卫“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战斗。毛泽东在电文中指出:

1、我们决定用志愿军名义派一部分军队至朝鲜境内和美国及其走狗李承晚的军队作战,援助朝鲜同志。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必要的。因为如果让整个朝鲜被美国人占去了,朝鲜革命力量受到根本的失败,则美国侵略者将更为猖獗,于整个东方都是不利的。

2、我们认为既然决定出动中国军队到朝鲜和美国人作战,就要能解决问题,即要准备在朝鲜境内歼灭和驱逐美国及其他国家的侵略军;既然中国军队在朝鲜境内和美国军队打起来,虽然我们用的是志愿军名义,就要准备美国宣布和中国进入战争状态,就要准备美国至少可能使用其空军轰炸中国许多大城市及工业基地,使用其海军攻击沿海地带。

3、这两个问题中,首先的问题是中国的军队能否在朝鲜境内歼灭美国军队,有效地解决朝鲜问题……

4、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决定将预先调至南满洲的10个师于10月15日开始出动……

5、我军目前尚无一次歼灭一个美国军的把握。而既已决定和美国人作战,就应准备当着美国统帅部在一个战役作战的战场上,集中它的一个军和我军作战的时候,我军能够有四倍于敌人的兵力,和一倍半至两倍于敌人的火力,即用2200门至3000门7公分口径以上的各种炮对付敌人同样口径的1500百门炮,而有把握地干净地彻底地歼灭敌人的一个军。

6、除上述12个师外,我们还正在从长江以南及陕甘区域调动24个师位于陇海、津浦、北宁诸线,作为援助朝鲜的第二批及第三批兵力,预计在明年的春季及夏季,按照当时的情况逐步使用上去。

毛泽东这个电报是在10月2日下午召开书记处会议之前起草的,原准备在书记处会议做出出兵决定后发给斯大林。但在这次会议上,多数人不赞成出兵。毛泽东只能把这份电报搁置下来,而将多数人的意见,通过苏联驻华大使罗申转告斯大林。

毛泽东在这个电报里,分析了中国出兵支援朝鲜的必要性以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说明了中国出兵作战的战略部署和作战方法以及国内策应部队的调动情况;同时也向苏联提出为保障作战胜利所必需提供的支援。毛泽东提出来的问题都是大问题。

这份电报虽然没有发出,但它非常详尽地反映出毛泽东个人当时对出兵朝鲜的基本态度和各种考虑。

在转告斯大林的意见中,毛泽东表示:“关于这个问题还没有做出最后决定”,“我们将举行一次中央会议,中央各部门的主要同志都将出席”。

这说明,毛泽东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主张,为这个问题最终而正确的解决,留下了回旋余地。

毛泽东紧急召回彭德怀

1950年10月1日,毛泽东和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参加群众庆典并检阅部队。虽然北京城内还是一片节日气氛,东邻朝鲜的紧急消息却不断传来。

为了最后下定决心,毛泽东因焦虑许多天日夜不眠。时任毛泽东卫士长的李银桥后来回忆说:

毛泽东考虑出兵不出兵,连续几天不能入睡,吃安眠药也睡不着。开会那天,他的东屋里坐了一屋子人……满屋子烟雾腾腾,从五六点钟开始研究,一直到后半夜。

10月4日下午,在毛泽东主持下,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中南海颐年堂召开了。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陈云、高岗、彭真、董必武、林伯渠、张闻天、彭德怀。彭德怀是在会议中间赶来的。

列席会议的有李富春、罗荣桓、林彪、邓小平、饶漱石、薄一波、聂荣臻、邓子恢、杨尚昆、胡乔木。

会议一开始,毛泽东首先让大家讲讲出兵的不利情况。与会者各抒己见,多数人不赞成出兵或者对出兵存有种种疑虑。

理由主要是中国刚刚结束战争,经济十分困难,亟待恢复;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还没有进行,土匪、特务还没有肃清;我军的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美军,更没有制空权和制海权;在一些干部和战士中间存在着和平厌战思想;担心战争长期拖下去,我们负担不起等。

派志愿军出国同美军作战,对中国来说,是一个牵动全局的大事。当时,新中国面临着一个新的重大抉择:

出兵,或者不出兵。

毛泽东眼窝深陷,连日来的思虑,使他显得衰老了许多。毛泽东继续主持会议,他看看了周恩来说:“恩来,你接着说。”

周恩来说:

美军仁川登陆前,我们曾经考虑过,美帝打过“三八线”后,是否会停止,而后转为外交上的谈判。在敌人占领汉城之后,尼赫鲁曾经对我说,三国外长会议已经说好,不过“三八线”。但我们得到的情报是,他们要稳住中国,过“三八线”。为此,我曾召见印度驻华大使,表明我们的态度。今天,敌人向北推进的行动并没有停止下来。

聂荣臻插话说:

南朝鲜军已经深入到“三八线”以北了,矛头直指鸭绿江。而且美帝的飞机早已飞过鸭绿江,对我边防城市多次进行轰炸。

周恩来继续说:

朝鲜那里的局势非常严峻,金日成首相已经做好上山打游击的准备。10月1日,他托外务相朴宪永带来一封亲笔信,急盼我们出兵援助。

周恩来的话讲完后,会场里出现短暂的沉默。

会议正在进行中间,彭德怀赶到会场,他对这个会议毫无思想准备,连会议内容事先都不知道,只是侧耳细听,没有发言。散会后,他来到杨尚昆住处,详细了解了会议情况。

原来,10月4日,彭德怀正在西北军政委员会会议室召集厅局长以上干部会议,研究大西北的经济发展问题,会议正在进行时,工作人员领着一位中央办公厅的人走进会场,向彭德怀报告:“毛主席派人来接您去北京开会……”事情十万火急,飞机在午饭后起飞。

10月4日下午,一架银灰色的里—2型专机从西安机场呼啸着起飞了。当时,古都西安还沉浸在建国一周年纪念的节日气氛中,没有什么人注意到这架专机。也不会有更多的人知道,机舱里坐着的是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彭德怀。连他的妻子浦安修也没来得及送行。

窗外一碧万顷,秋高气爽,偶尔有几朵白云在慢慢悠悠地飘荡。彭德怀端坐在舷窗前,他缓缓地合上因操劳过度而愈发干涩的双眼。突然间,“朝鲜半岛”这4个大字出现在他的脑海中,他毕竟是个具有高度敏感和清醒头脑的军事家:美国鬼子仁川登陆后就放胆前进。现在,美第八集团军正在从陆地向北推进,第十军从元山登陆,李承晚的第一、二军团也分别沿东海岸和中部战线北道。人民军的退路已完全被切断。朝鲜形势危急,北朝鲜面临着被美、李占领而不复存在的威胁。现在,朝鲜那边已经是十万火急。古语说,唇亡齿寒么。我们不能坐视不管。

彭德怀想到这些,立即考虑如果是研究形势与军事问题,他必须拿出自己的看法。他打开秘书杨凤安为他准备的朝鲜地图册,翻看“三八线”附近的地名。

没过多久,地面上逐渐出现首都北京的轮廓。16时许,专机降落在北京西郊机场。彭德怀很快被轿车接到中南海。中南海内一片寂静。汽车行驶在湖畔,穿过高大的古柏林荫,停在丰泽园门前。

彭德怀急忙下车,快步来到颐年堂前时,周恩来首先迎出来与他握手。周恩来解释说:“彭总,会议在下午3点就开始了,来不及等你。”

彭德怀随同周恩来一边说话一边步入会议厅。

毛泽东和政治局委员们见彭德怀赶来参加会议,都站起来和他握手。毛泽东说:

彭老总,你辛苦了,你来得正好。美帝国主义的军队己开始越过“三八线”向北进攻了,现在政治局正在讨论我国准备出兵援朝问题。大家正在发表意见,请你也准备谈谈你的看法。

彭德怀立即感到会议的气氛显得很严肃。和他同舟共济、在戎马生涯中度过了几个年头的朱德总司令见了他也没说几句话。

有的同志更是只握手不说话。彭德怀立刻感到这是一次不寻常的政治局会议。他转脸扫了一下会场,发现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自己的身上。

正在进行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彭德怀和毛泽东打过招呼后,随便找个椅子坐下。彭德怀明白过来,原来中央在讨论出兵朝鲜之事,自己没有准备,先不要说话,好好听。于是,彭德怀静静听着每位领导人的发言。

后来,彭德怀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

我刚到,未发言,内心想是应该出兵,救援朝鲜。散会后,中央管理科的同志把我送到北京饭店。当晚怎么也睡不着,我以为是沙发床,此福受不了,搬在地毯上,也睡不着。想着美国占领朝鲜与我隔江相望,威胁我东北,又控制我台湾,威胁我上海、华东。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老虎是要吃人的,什么时候吃,决定于它的肠胃,向它让步是不行的,它既要来侵略,我就要反侵略。不同美帝国主义见过高低,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是困难的。如果美国决心同我作战,它利速决,我利长期;它利正规战,我利对付日本那一套。我有全国政权,有苏联援助,比抗日战争时期有利得多。

经过一夜的深思熟虑,彭德怀想通了,认为出兵援朝是正确的,是必要的,是英明的决策,而且是迫不及待的。

毛泽东说要挺身支援

1950年10月5日9时,受毛泽东委托,邓小平将彭德怀从北京饭店约到中南海毛泽东办公室。

因为4日下午的政治局会议上彭德怀没发言,毛泽东想听听他的意见。当时,毛泽东十分清楚,在这个时候彭德怀的态度是很重要的。

彭德怀来到毛泽东的办公室。两人在沙发上坐下,毛泽东就问彭德怀想得怎么样。彭德怀说:“主席,昨天晚上我反复考虑,赞成你出兵朝鲜的决策。”

毛泽东又问:“你看,出兵援朝谁挂帅合适?”

彭德怀问:“中央不是已决定派林彪同志去吗?”

由于林彪生病,毛泽东谈了林彪的情况后说:“我们的意见,这担子,还得你来挑,你思想上没这个准备吧?”

彭德怀沉默一会儿后,坚决地说:“我服从中央的决定。”

毛泽东略带感慨地说:

这下我就放心了。现在美军已分路向“三八线”北冒进,我们要尽快出兵,争取主动。今天下午政治局继续开会,你摆摆你的看法。

当天下午,政治局会议如期召开。在这次会议上,仍然有两种意见。

在别人发言之后,彭德怀讲述自己的观点。他说:

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

彭德怀的话音刚落,毛泽东紧接着发言:

这几天,不少同志讲了很多不能出兵的理由,但是不能忘了,朝鲜人民和朝鲜党的同志在我们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是为中国革命的事业流过血的。现在他们的民族处在危急时刻,有一百条理由一千条理由驳不倒一条理由,那就是我们应该有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友邻有难,就要挺身支援。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不错,美国的大炮比我们多,但历史不是大炮写的。我们横下一条心,他打他的原子弹,我打我的手榴弹。总之一句话,当今世界,任何人想随意欺压、宰割别人,都是不允许的!到头来都必将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喝了一口茶,毛泽东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

不错,我们可以写出百条千条理由不出兵,但现在美帝的矛头直指我国的东北,假如它真的把朝鲜搞垮了,即使不过鸭绿江,我们的东北也时常在它的威胁中过日子,要进行和平建设也会有困难。所以,我们对朝鲜问题置之不理,美帝必然得寸进尺,走日本侵略中国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还凶,它要把3把尖刀插在中国的身上,从朝鲜一把刀插在我国的头上,从台湾一把刀插在我国的腰上,从越南一把刀插在我们的脚上。天下有变,它就从3个方面向我们进攻,那我们就被动了。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不许它的如意算盘得逞。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

与会代表觉得毛泽东的话很有道理,经过一番思考后,大家表示同意出兵。

这样,中共中央出兵援朝的决策经过充分讨论正式确定。

任命彭德怀挂帅入朝

1950年10月5日下午,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中,经过代表们的讨论,大家一致同意出兵朝鲜。

接着,这次会议还通过毛泽东的提议,由彭德怀率领部队入朝,协助人民军抗击“联合国军”。彭德怀本人也没有推诿。

散会后,在中南海畔,有人对彭德怀说:“看来还不服老哟。”彭德怀出兵朝鲜的使命就这样确定了。

这次政治局会议结束后,毛泽东留下彭德怀、周恩来等人吃晚饭。

席间,有人表示忧虑:“我们出兵,只怕斯大林不愿意。”

毛泽东颇为警觉:

当然,斯大林这个人,对我们中国党是有成见的。他也怕苏军参战会破坏雅尔塔会议后的世界格局。但他是马克思主义者么,我们的要求符合国际主义原则。

彭德怀说:“最好是先做通斯大林的工作。”

毛泽东看着周恩来,开玩笑地说:“中国党将派自己最好的外交家去游说。”

彭德怀连连点头,此次出使莫斯科,最好的人选当然是周恩来。

毛泽东对周恩来说:

恩来此去,也当速决才是,战争不等人啊!

饭后,毛泽东对彭德怀说:

现在朝鲜情况已十分危急,我们必须马上出兵,否则将贻误战机。你和高岗同志8日先到沈阳去召开东北边防军高干会议,迅速传达中央政治局的决定,督促部队立即做好入朝准备。

同时把我党中央出兵援朝的决定通知金日成。关于入朝的时间,给你10天时间怎么样?关于部队更换苏联武器装备和空军支持问题,恩来同志即刻去莫斯科与斯大林同志商谈,尽快解决。

彭德怀感到时间紧了些,但仍表示:

我只好一天按10天甚至20天的工作量来干了。

毛泽东笑着说:“抗美援朝我是积极分子,你百分之百支持我,看来这一仗是非打不可了。”

从10月2日到5日,中央开了3天会议。会上充分发扬民主,毛泽东尽管有了自己的主张,仍然认真地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让大家把出兵的不利方面和困难方面充分地说出来,然后说服大家。

其实,对于打不打的问题,毛泽东也是左思右想,想了很久。他对这件事确实是思之再三,煞费心血的。

后来,毛泽东对金日成讲起这件事的时候说:

我们虽然摆了5个军在鸭绿江边,可是我们政治局总是定不了,这么一翻,那么一翻,这么一翻,那么一翻,嗯!最后还是决定了。

这是毛泽东对当年中央政治局关于出兵援朝决策过程的一个形象的概括。这是一个何等艰难的决策!这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是少有的。

有的中央领导人后来回忆说,在考虑出兵不出兵朝鲜的问题时,毛泽东一个礼拜不刮胡子,留那么长,想通以后开了会使大家意见统一了,才刮了胡子。如此反复思考,焦虑到了一个星期不刮胡子的状况,这在毛泽东的一生中都是少见的。

在1950年国庆节后10多天内,中共中央反复开会讨论,面对多数人列举的种种困难以及苏联在出动空军问题上一再退缩,毛泽东经许多天不眠不休的思考,也曾两次要求入朝部队暂停行动。

不过经最后权衡,他还是确定:“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历史又一次证明了毛泽东的正确。中国出兵朝鲜,在政治上大大提高了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在经济上保障了国家恢复建设,在军事上也打出了国威军威。

1950年10月上旬是毛泽东日夜苦心思索决心难下的时候。尽管如此,他作为新生共和国的主席仍要出席一些必要的活动。

10月3日晚,为欢庆国庆一周年,中央人民政府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盛大歌舞晚会。西南各民族文工团、新疆文工团、吉林延边文工团、内蒙古文工团联合演出了精彩的节目。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参加晚会,并邀民主人士柳亚子等一同观看。

毛泽东与国内著名诗人柳亚子相识几十年,并有诗词唱和交往和深厚的友谊。

当天参加晚会时,毛泽东虽因不断开会并苦苦考虑出兵的决策而连天未眠,但依然谈笑风生。当来京参加国庆盛典的各族代表向中央人民政府首长献旗、献礼致敬时,毛泽东对坐在前排的柳亚子说:“这样的盛况,亚子先生为什么不填词以志盛?我来和。”

面对毛泽东的这番盛情,柳亚子十分激动。他即席填成一首《浣溪沙》,“用记大团结之盛况”,并马上呈给毛泽东。词曰:

火树银花不夜天,弟兄姊妹舞翩跹。歌声唱彻月儿圆。不是一人能领导,那容百族共骈阗?良宵盛会喜空前!

接到柳词后,毛泽东当场步其韵奉和,写出《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全词是: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在确定出兵抗美援朝的决策之际,毛泽东仍有诗情与柳亚子唱和,充分体现出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宏大气魄。这首《浣溪沙》又以其婉约和豪放并蓄,后来在全国脍炙人口。

被誉为中国近代诗圣的柳亚子在称誉“老友润之”时,曾称赞“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在作出抗美援朝军事决策的艰难时刻,毛泽东的气魄也充分体现出来。

在那段日子里,毛泽东常常就在床上看文件、起草文电,实在太累了便倒下休息一会儿,接着再继续工作。据毛泽东的机要秘书后来回忆,毛泽东有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没有下床,就在床上办公和吃饭,睡眠极少。

当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写出《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一词后,柳亚子回到家中兴奋异常,又填词一首送到中南海。

不过,此刻毛泽东正在全神贯注地指导朝鲜战场的斗争,无法再回复柳亚子。11月间,志愿军出国后首战告捷,美国纠集的所谓“联合国军”向南败逃。

初战的胜利使毛泽东能够松弛一下紧绷的神经,处理一些其他事务,并在闲暇时细看了一下柳亚子写来的词。虽然朝鲜前线的斗争形势仍然严峻,毛泽东却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一首和词。词的最后写道:

最喜诗人高唱至,正和前线捷音联,妙香山上战旗妍。

毛泽东词中所讲的妙香山在朝鲜清川江边,是第二次战役的前线。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