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一、部署反击

志愿军发出反击战指示

1952年8月24日,志愿军司令部向各军、各兵团和东西海岸指挥部发出反击作战指示:

各部队严密注视正面敌情发展与变化,迅速切实布置侦察,以战斗手段捕获俘虏。尤其第六十五军、第十五军立即组织侦察战斗,查明美军陆一师、美军第七师部队调动情况。

志愿军司令部同时要求,西海岸指挥所切实加强西海岸防务监督工作,各部队及时报告各地敌情征候。

志愿军的抓俘虏行动也取得了收获。据俘虏供认:

“联合国军”之所以拖延停战谈判,目的在于夺取朝鲜西部延安半岛上的开丰郡和延白郡。

原来,抗美援朝战争进行到1952年秋季,战线仍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双方的作战活动仍属于前沿侦察、警戒战斗和小规模的阵地攻防战斗。停战谈判则因美方顽固地坚持扣留志愿军被俘人员的立场,自5月起便一直陷入僵局。

1952年7月,美国第三十四届总统竞选开始,民主党为寻求连任,与共和党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而即将召开的联合国第七届大会,朝鲜问题将是会议的重点。因为朝鲜战场上的成功将会带来巨大的政治利益,政治决定军事,所以,“联合国军”在朝鲜战场上的军事活动随之活跃起来。

8月,“联合国军”在第一线陈兵15个师,准备实施新一轮军事行动。其具体部署为:

美第一军指挥的美军陆战第一师、英联邦第一师、美第三师、第二师位于高栈洞、长湍、高旺山、方席洞地区;

美第九军指挥的南朝鲜第九师、美第七师、南朝鲜军第二师位于药山洞、铁原、金化、后川里地区;

南朝鲜军第二军团指挥的第六师、首都师、第三师位于城后里、科湖里、通先谷地区;

美第十军指挥的南朝鲜军第七师、美第二十五师、南朝鲜军第八师位于北汉江以东1090高地、加七峰、590.5高地地区;

南朝鲜军第一军团指挥的第十一师、第五师位于沙泉里、新垈里至东海岸江亭地区。

第二线有3个师,南朝鲜军第一师位于富坪里附近地区,美第四十师位于加坪附近地区,美第四十五师位于杨口附近地区。

8月中旬,“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与美第八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等人,巡视中部战线金化地区美军第七师防区。

不久,范佛里特陪同南朝鲜总统李承晚,接连视察中部战线美军第七师、南朝鲜军第九师和第二师防务,并在美第七师司令部召开了高级军官会议。

随后,范佛里特等人又视察了西线汶山地区美军陆战第一师的防务。

与此相对应,“联合国军”在各条战线上蠢蠢欲动。

在中部战线,“联合国军”调动频繁、运输紧张,各种战斗演习接连不断。

8月15日,“联合国军”司令部决定:

美空降第一八七团不再担负巨济岛战俘营的看守任务,由巨济岛前调并入美第七师,加强美第七师防务。

在西线,位于西海面的美军九十特种混合舰队,同美军陆战第一师和美军骑兵第一师,正在建立通信联络,这是登陆战准备的一个重要信号。

之后,特种混合舰队又与美军陆战第一师进行了两栖登陆演习。

在东海岸,“联合国军”的海军部队也小有动作。

南朝鲜的特务则奉命加紧收集西海岸延安、白川地区中朝军队的情报,并称此情报活动“有左右时局之重要性”。

一系列异常情况表明,“联合国军”似乎在酝酿大的军事行动。其意图可能是在准备进行登陆作战,或是准备局部攻势,或是轮换部队。

综合各方情报,志愿军总部判断,“联合国军”为了适应其国内政治斗争的需要和配合停战谈判,有可能再度发动秋季重点攻势。

“联合国军”可能集中两个师左右的兵力,在海空军配合下,于延安半岛实施登陆作战,以迂回中朝军队西部战线侧背,或占领延安、白川地区,造成包围威胁“三八线”上战略要地、朝鲜古都开城之势。

同时,为配合其登陆作战,“联合国军”还有可能向中朝军队正面实施牵制性进攻,进攻重点可能位于中部战线的平康地区。

为了歼灭“联合国军”有生力量,打击其可能的进攻,志愿军决定从9月18日开始,第一线各军按照统一计划各自选定目标,对“联合国军”班、排、连支撑点及个别营的防御阵地实施进攻,求得完成攻歼任务。

在作战指导思想上,强调准备好了再打,组织密切的步炮协同,加强对空防御,大胆使用坦克配合步兵作战,并做好抗击对方连续反扑的准备。

8月24日,志愿军第三十九军决定:

9月份选择当面“联合国军”连以下兵力防守的几个突出阵地实施攻击,决定由第一一五师攻击222.9东无名高地和198.6高地,由第一一六师攻击水郁市北山和高阳垈西山美军。

此后,第三十九军各部队即紧张进行战前准备。

攻击部队各级指挥员,进行了实地侦察或潜入美军侧后进行侦察,对美军工事构筑、兵力火力等部署及地形情况有了较详细的了解。针对美军和地形,他们进行了战术演习。

此外,第三十九军各攻击部队还构筑了集结隐蔽部、屯兵点,以缩短冲锋距离,减少出击伤亡。

9月12日,第三十九军向志愿军总部报告了具体攻击计划,并决定18日开始攻击。

这一计划说:

除198.6高地攻克后迅即撤离外,其余3点攻克后,均准备以适当兵力控制,诱美军反扑,待将美军杀伤到一定程度后,再决定撤离或固守。

另一支攻击部队第十二军决定:

以第三十五师攻击栗洞东南一公里的无名高地和690.1东北无名高地,以第三十四师攻击官垈里西1.5公里无名高地,此3点为主要攻击点。攻克后准备打击美军反扑,反复争夺。在大量杀伤后,视情况决定弃守。

为配合该3个点的攻击,以第三十一师和第三十四师再选择美军一个排防守的阵地点实施攻击。

这一计划决定于9月25日完成进攻准备,9月底或10月初发起攻击。

攻击部队第六十八军决定:

以第二〇三师于9月底或10月初攻击572.4高地,10月5日至10日攻击883.7高地,该两高地均为南朝鲜第三师各一个营防守,攻克后均力争固守;视情况攻击949.2高地。以第二〇二师配合第二〇三师作战,攻击1089.6及以南无名高地。

除了上述几支部队外,第六十五军、第四十军、第三十八军、第十五军也做出了攻击计划:

第一批共选择11个攻击目标,第二批共选择32个攻击目标。两批攻击目标,除了各有一个点是南朝鲜军一个营或加强营阵地之外,其余各点均为连以下兵力防守的阵地。

上述两批攻击目标,除了一个点在攻克后需要固守外,其余均在攻克并接连打击“联合国军”反扑后,视情况决定弃守。

各进攻部队还按照上级的指示,做出了攻击作战炮弹消耗计划,规定了实行弹药预算制度和反击对手排、连、营阵地的弹药消耗限额。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根据反击作战计划,对所需弹药提前储存,并储备了两个半月的主副食品。

中朝各部队也将在精心准备的基础上,从9月18日开始,陆续展开反击作战。

召开作战会议分析形势

1952年8月27日,志愿军司令部召开作战会议。

会议由第一副司令员邓华主持,此时陈赓已经回国,负责组建解放军工程大学的工作,邓华从国内回到前线主持全面工作,由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任志愿军副司令员负责作战。

邓华明确了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形式和方法,随后,王政柱副参谋长走到沙盘前介绍对方兵力部署和地形情况。

杨得志副司令员依图对对方企图进行了分析判断,并定下了战役决心。

杨得志说:

综合各方情报,对方为了适应其国内政治斗争的需要和配合停战谈判,在其空中压力迫我就范的阴谋失败后,有可能再度发动秋季重点攻势。其战法可能是海上登陆作战与陆路进攻相结合的方式,从两至三个方向向我重点进攻。

第一是在延安半岛实施登陆作战,攻击我翼侧;第二是在我陆路中部开刀剖腹;第三是在东海岸实施牵制性登陆攻击。

杨得志分析了对方之所以把这个几个方向作为进攻重点的理由,他说:

美军以东西海岸两翼登陆作战为先导,再配合中路的地面进攻,采取海上登陆和陆路点锥型重点进攻相配合,实施栏腰、剖腹的战法,发挥其海空优势的特点,在我们的硬核桃上钻孔,打破我战役布势,仿效德军攻克马其诺防线,虎口掏心,应该是克拉克的主要作战思想。但他却不知我们的地下长城不是马其诺,中国的军队也不是法军!

事实上,克拉克想在朝鲜战场上有所建树,是迫于政治的需要,也想为其主子出点力,其作战计划也不是不宏伟,并且也有步骤地做了一些实际的行动。

范佛里特也是一个好战分子,他是从野战部队成长起来的,从士兵不断向上晋升上来的,是所谓“士兵出身”的将军。踌躇满志的范佛里特想尽力保持李奇微创造的向前推进的势头。然而,正当其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于1951年4月22日开始进行第五次战役,对继续向北进犯的“联合国军”发起了反攻。

“山地战专家”范佛里特刚刚就任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官,本想在多山的朝鲜战场一显身手、大干一场,不料却遭此惨败,实在觉得有失“体面”。因此,他接连制定了多个方案,急于发起新的攻势,以图挽回颜面。

杨得志认为:

近期克拉克、美海军作战部长威廉·费克特勒、远东海军司令罗伯特·布里斯柯、太平洋舰队参谋长海尔、第七舰队司令杰塞普·柯拉克等人在朝鲜东海面美海军主力舰“依阿华”号上举行会谈。8月15日,“联合国军”司令部决定,美空降第一八七团不再担负巨济岛战俘营的看守任务,由巨济岛前调并入美第七师,加强美第七师防务。在西线,位于西海面的美军九○特种混合舰队,同位于西线汶山地区的美军陆战第一师和在日本休整的美军骑兵第一师,正在建立通信联络,这是敌登陆作战准备的一个重要信号……

从以上情况看,敌在我中线进攻和海上登陆的情况比较大。

杨得志问道:“各位对以上分析有什么不同意见?”大家皆以为然。

随后,杨得志说道:

志愿军经过一年的巩固阵地建设,防御状况有了很大改观,已是阵地已巩固,给养有保障,武器装备有改观的大好局面,特别是炮兵兵力有了增加,部队士气高。因我兵力充足,按计划实施轮换作战,第二十三、第二十四、第四十六军入朝,轮换第二十、第二十七、第四十二军回国,增添新生力量。

大家听后纷纷议论,信心十足,斗志倍增。

中朝军队进行兵力部署

1952年8月28日,中朝联合司令部致电志愿军第十九兵团、西海岸指挥部并第六十三军、第六十四、第六十五军和各兵团。

电文要求:

绝不能让敌轻易登陆,必须坚决予登陆之敌以有力打击,求得大量杀伤对方于海中及沿海地带,以滞阻对方的进攻,迫其拉长战线,便于我主力展开歼敌。

接到命令后,第十九兵团和西海岸的部队做了重点准备,正面战场上的志愿军各军以及东海岸部队也做了准备。

考虑到已经有周密的部署,志愿军仍按原计划实施轮换作战。1952年9月,第二十三军、第二十四军、第四十六军入朝,轮换第二十军、第二十七军、第四十二军回国;同年11月,第三十三师入朝,担任东海岸元山地区的防御任务。

另外,为加强1953年春季反登陆作战力量,第十六军、第一军、第五十四军、第二十一军先后于1952年12月至1953年3月入朝。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根据中央军委轮番作战的方针,先后有27个军另一个师入朝参战。

各部队在接到反击命令后,迅速进入准备阶段,至9月上旬,进攻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

在此时,志愿军的防御状况有了很大改观,已是阵地巩固,给养有保障,武器装备特别是炮兵力有了增强,部队士气很高。

志愿军第六十八军在第一线担任防御已有一年时间,第十二军、第三十九军在第一线担任防御也达10个月,都需要换防休整。

这3个军有的师还缺乏在第一线防御作战的经验,志愿军其他各军也需要锻炼。

此时,志愿军在正面第一线共展开7个军,从西至东依次部署为:

第十九兵团司令员韩先楚、政治委员李志民指挥第六十五军、第四十军、第三十九军,担负礼成江口、九化里、马良山、上浦防地区防御任务,第六十三军布置于延安、白川、漏川里地区,为该兵团预备队,并担负支援西海岸防御的任务;

第三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副政治委员杜义德指挥第三十八军、第十五军担负将军洞、晓星山、西方山、忠贤山地区的防御任务,第六十军置于谷山附近地区,作为该兵团的预备队;

第二十兵团代司令员郑维山、政治委员张南生指挥第十二军、第六十八军担负牙沈里、金城、文登里北汉江东西地区防御任务,第六十七军部署于洗浦里、淮阳地区,为该兵团预备队。

人民军司令部司令员金光侠指挥第三军团和第一军团主力担负论里、鹰峰、砂器店至东海岸浦外津里地区的防御任务,另以4个团担负高城、通川地区海岸防御任务,第二军团位于蓬岘里、化川里地区,为预备队。

西海岸联合指挥部副司令员梁兴初、郑哲宇指挥志愿军第五十军、第四十二军、第六十四军和人民军第四军团,担负北起龙岩浦南至海州地区的海岸防御任务。

志愿军第九兵团司令部兼任的东海岸联合司令部副司令员陶勇、李离法指挥志愿军第二十军、第二十七军和人民军第七军、第五军团,担负库底、元山、退潮地区海岸的防御任务。

志愿军第四十七军位于江东、成川地区,作为全军的总预备队。

根据作战命令,中朝正面各军,迅速转换作战状态,在原来防止进攻准备的基础上,进行战术反击的准备工作,并向中朝联合司令部报告各自的作战计划。

1952年9月,朝鲜战场上已经维持了10个月之久的的“保持接触”的胶着状态。

此时,美骑兵第一师仍在日本,美陆战第一师仍在原防未动,正面战线除中部对方活动仍较频繁外,其他方向转向沉寂。

当时,正面战线双方的布势是:“联合国军”第一线展开15个师,第二线两个师。志愿军第一线展开志愿军7个师、人民军两个军团,第二线志愿军3个军、人民军一个军团。

中国军队经过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在朝鲜东、西海岸的防御得到加强,交通运输和物资供应都得到进一步改善。特别是以坑道为骨干、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形成以后,更加加强了志愿军在战场上的主动地位。

同时,志愿军兵员充足,士气高涨,而且取得了依托坑道工事进行攻防作战的经验。

此时,志愿军攻可胜,防可存,在朝鲜战场上,处于进入阵地战以来的最好阶段。

对手“联合国军”则恰恰相反,虽然继续保持着技术装备的优势,并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构筑了相当坚固的防御阵地,但兵力不足,士气不振,其优势的炮兵、航空兵火力,在中朝军队坚固的坑道阵地面前,已大大降低了作用。

“联合国军”陷入进攻屡屡受挫、防御则往往人地两失的被动境地。在整个战线上,形势愈来愈对“联合国军”不利。

朝鲜已经进入秋季,泥泞雨季已过,标志着适合军事活动的季节来临。

9月12日,中央军委复电同意志愿军3个军的换防计划和换防前的战术行动。

这是自第五次战役以来中朝军队最大的一次反击展开,尽管规模巨大,但攻击目标只限于前沿易打的阵地。

下达全线战术反击令

1952年9月10日,中朝联合司令部首长邓华、朴一禹、杨得志联名致电中央军委。

中朝联合司令部建议:

我为争取主动,有力打击对方,使新换部队取得更多经验,我们拟乘此换防之前,以三十九军、十二军、六十八军为重点,各选3至5个目标,进行战术上的连续反击,求得歼灭一部对方,并在敌、我反复争夺中大量地杀伤对方。其他各军亦应各选一两个目标加以配合,估计我各处反击,敌必争夺,甚至报复进行局部攻势,这就又有利于我杀伤对方。

反击战斗拟在本月20日至10月20日中进行,10月底进行换防,以上可否请速示,以便各军进行准备。

9月12日,毛泽东及中央军委复电:

同意你们10月底3个军的换防计划和换防前的战术行动。

9月14日,中朝联合司令部下达关于举行战术反击的命令:

为粉碎对方可能的局部进攻计划,争取主动有利打击与求得大量杀伤对方,取得更多的经验,故决定乘此换防之前,以三十九军、十二军、六十八军为重点,各选择3至5个有利的目标,进行战术性的连续反击,求得歼灭一部对方并在反复争夺中大量地来杀伤对方。

为配合该3个军作战,其他各军亦可以各选一两个目标进行反击之。估计我各处反击,敌必反复争夺,甚至举以报复性的攻势,这就更利于我大量杀伤对方。

反击战斗发起时间决于9月20日至10月20日之间,各部可根据具体情况选定目标及准备程度自行确定战斗时间。但应以准备好为原则,要做到攻必克、攻必歼,并力争打阵地前的歼灭战。

为了使各反击战斗达到攻必歼的目的,中朝联合司令部还就具体的战术做出了指示:

1、必须准备好了才打,防止仓促发起攻击;

2、必须在反复侦察、切实掌握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周密的作战计划,组织好步炮协同,并大胆使用坦克协同步兵作战;

3、要组织实施战前训练和战斗演习,并要在冲击出发地区构筑好囤兵洞,以减少伤亡和保持战斗的突然性;

4、要集中使用兵力火力,在战斗中根据情况适时投入二梯队,以保证反击的胜利。

根据这一作战命令,我正面各军,迅速在原防对方进攻准备的基础上完成战术反击的准备工作。

9月14日,中朝军队决定,第一线以即将交防的志愿军第三十九军、第十二军、第六十八军为主,在其他各军配合下,在全线发起战术反击作战。

要求各军选择当面“联合国军”营以下阵地,主要是连、排阵地作为攻击目标,强调准备好了再打,做到攻必克、攻必歼,力争打阵地前的歼灭战。同时要求攻占阵地后,要准备抗击“联合国军”的连续反扑,在反复争夺中大量歼灭其有生力量,如一旦攻击受挫,则迅速撤离,不要恋战。

15日,在以肖全夫为军长、吴保山为政治委员的志愿军第四十六军率第一三三师、第一三六师、第一三七师由安东入朝参战。

17日,毛泽东在审阅志愿军第十五军政治部1952年9月4日关于“八一五”前后前线对对方政治攻势情况给兵团政治部和志愿军政治部的报告后致信肖华:

阵地播音极为重要,是否已普遍筹备了播音设备及播音人员?

攻击部队根据毛泽东的指示,部署加强了前线对对方政治攻势工作。

在反击准备阶段,为了鼓舞前线官兵的斗志,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1097人,在团长刘景范、副团长陈沂、胡厥文、李明灏、周钦岳率领下启程赴朝鲜,慰问中朝人民军队和朝鲜人民。

在慰问活动中,文工团和电影队为中朝部队和朝鲜人民演出和放映电影近3000场。慰问团还将随带的6000余吨慰问品分赠给了中朝军队的指战员。

中朝军队抢先举行反击

1952年9月18日,夜幕刚刚降临,中朝军队开始在全线发起战术反击作战。

霎时间,一颗颗炮弹在惊天动地的隆隆声中飞出炮膛,拖曳着明亮的火光飞向“联合国军”阵地,在180公里宽的地段上遍地开花。

中朝军队开始在全线发起战术反击作战,对“联合国军”数十个目标展开了全线战术反击。

全线反击战至10月31日结束,历时44天,共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9月18日开始至10月5日结束。

参加这一阶段反击作战的部队有志愿军6个军,朝鲜人民军两个军团。第三十九军由于已准备好,提前于9月18日开始反击。第六十五、第四十、第三十八、第十二、第六十八军和人民军第三、第一军团在完成准备后也陆续发起反击。

这一阶段,总共对18个目标的“联合国军”反击19次,其中有美军防守的7处,南朝鲜军防守的11处。

各军都按照预定作战计划,攻克了“联合国军”阵地,歼灭了防守的“联合国军”,共计毙伤俘敌8300余人。

这一阶段作战在组织实施上,以准备好为原则,在统一方针要求下不等齐地陆续发起战斗。在兵力使用上,突击部队同支援部队相比,突击部队相对减少,支援部队则相应加大,速战速决,伤亡小。大多数部队在30分钟内即攻占“联合国军”阵地,全歼或大部歼灭守军。

这主要是因为志愿军组织计划周密,步炮协同密切,炮兵有力地支援了步兵作战。另外,由于在冲击出发阵地构筑了屯兵洞,不仅大大减少了冲击过程中的伤亡,而且也相应地缩短了战斗持续时间。

另外在第一阶段的战斗中,我每占一地一般均需打击对方反扑,而且要经过反复争夺,才能巩固占领。在整个阶段,我共打退对方一个排至一个团兵力的反扑160余次,大量地杀伤了对方。

第二阶段从10月6日开始至10月31日底结束。

志愿军第一阶段战术反击,虽然规模很小,但声势较大,所以开始不久便震动了“联合国军”。“联合国军”以为我将发动全面攻势。

9月24日,“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特意飞抵前线,与范佛里特及各军长开会研讨对策,并将预备队美第四十五师前调,接替了南朝鲜军第八师防务;将预备队南朝鲜军第一师前调,接替了美第三师防务。

在对方军情尚未发生大的变化之前,志愿军决心按原定计划继续发展胜利。

10月3日,中朝联合司令部首长下达了作战命令,根据第一阶段作战经验,决定第二阶段战术反击作战统一于6日开始,如有的部队尚未准备好,亦应进行佯攻予以配合,以便分散对方兵力火力,更有力地打击“联合国军”。

10月6日黄昏,第二阶段作战按计划开始。

志愿军第一线7个军,共组织了一个团另13个连又23个排、35个班的兵力,在760门火炮支援下,在180公里正面上同时向23个目标的“联合国军”发起攻击。除第三十八军攻击南朝鲜军两个营据守的394.8高地和攻击南朝鲜军两个连据守的281.2高地未成功之外,其余目标均于当夜或翌日攻占,全歼守军。

按计划,我原定10月22日停止反击,转入正常防御,以便按预定步骤交接防务、轮换休整和抗击对方可能的报复。鉴于对方人已于14日开始以上甘岭地区为目标,向我发动了“金化攻势”,战况日益激烈,志愿军首长为了配合上甘岭地区作战,乃决定将战术反击延续到10月底。

遵照这一指示,23日以后,第六十五军、第四十军、第三十九军、第三十八军、第十五军、第十二军,又先后攻击了14个目标,除3个目标攻击未成,一个目标的守军撤逃之外,其余均为我攻克,全歼守军。

10月31日,志愿军结束了第二阶段战术反击作战。

这一阶段,志愿军共对对方48个目标攻击58次,其中有美军防守的9处,法、荷、加拿大军队防守的3处,南朝鲜军防守的36处,共毙伤俘敌1.89万余人,巩固占领“联合国军”阵地11处。

第二阶段战术反击作战吸取了第一阶段作战的经验,更加重视了对炮兵的使用,更加重视了打击连续反扑和实施连续反击的准备。

在兵力部署上,特别注重了做纵深梯次配备和实施多箭头的侧后攻击。

在组织实施上,改变了原来依各自准备情况分别发起攻击的方法,而采取了按统一规定的时间同时发起攻击和在一个方向上同时攻击数点的方法。

从实际效果看,在对方已形成防御体系的情况下,攻对方一点不如同时攻对方数点。同时攻对方数点,不仅能节约炮兵火力,而且可以收到分散对方人兵力火力、使之左右难顾的效果。

这一阶段持续时间较长,反复争夺激烈。仅6日至15日,我攻击部队在所占之点即打退对方连以上兵力的反扑共250余次。第十二军攻占栗洞东山后至翌日晨即打退对方13次反扑。第三十八军攻击394.8高地与对方反复争夺达10天之久。

志愿军全线战术反击作战,取得了重大胜利。

据不完全统计,先后对对方连、排支撑点及个别营防御阵地共60个目标攻击77次,最后巩固占领对方连排支撑点17处,共打退对方排以上兵力的反扑480余次;全歼对方两个营指挥所、10个连、69个排、8个班,大部歼灭对方两个团、一个营、7个连、8个排、5个班,共毙伤俘对方2.72万余人,共缴获对方各种火炮32门,各种枪2373支,击毁各种炮57门、坦克67辆、汽车74辆,击落对方飞机183架,击伤241架。

在整个作战期间,“联合国军”被动应付,疲于奔命,8个师频繁调动,其中5个师调动两次,完全处于被动挨打地位。

10月24日,中央和中央军委特为此次战术反击作战的胜利,致电志愿军首长,表示祝贺。

在这次反击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涌现出许多能征善战的部队,可歌可泣的英雄,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凯歌,他们的英雄事迹永载史册。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