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二章 在拼搏中前进1

第一节 大业初创危机四伏

当你作出决定后,便要一心一意地朝着目标走。常常记着名誉是你的最大资产,今天便要建立起来。——李嘉诚

怀着愧疚之情,李嘉诚离开了塑胶公司。他不得不走这一步,他期待属于自己的未来,而眼下是他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

1950年春天,李嘉诚再次来到香港的筲箕湾考察,并决定在这里开办一家工厂。

李嘉诚离开万和时,整个世界经济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恢复,开始持续增长。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李嘉诚毅然辞工,独立创业。创业资金并没有难倒李嘉诚,自己挣的再加上向朋友借的,很快就凑了5万港元。让李嘉诚感到棘手的,却是给塑胶厂取名。

从辞职那天起,他就一直在思考厂名,他先后取了几十个厂名,最后确定为“长江”。其寓意是:

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长江之源头,仅涓涓细流,东流而去,容纳无数支流,形成汪洋之势。日后的长江塑胶厂,发展势头也会像长江一样,由小到大。

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未来的长江集团,也应该为中国人引以为自豪。长江浩荡万里,具有宽阔的胸怀,一个有志于实业的人,理当扬帆万里,破浪前进,去创建宏图伟业。

由于香港闹房荒和手头资金紧张,李嘉诚只能租廉价厂房。从港岛到九龙,李嘉诚跑了一个多月,最后才在港岛东北角的筲箕湾找到勉强合意的厂房。

筲箕湾是港岛的偏僻地,厂址就更偏僻,临靠山谷的小溪。正因为偏僻,所以租金较低。几番讨价还价,加上当时实在找不到更合适的厂房,李嘉诚只得按房主要的价,租下这墙破瓦裂的厂房。房内压塑机是欧美的淘汰设备。

如果说当时的长江塑胶厂能透出一线新迹象的话,那就是挂在门口的那块崭新的“长江塑胶厂”厂牌。

李嘉诚是个实干家,公司创办之初,身兼数职的李嘉诚每天至少工作16个小时,大清早就出门联系业务。回厂之后,一天的紧张工作才算正式开始。这时候,他既是埋头工作的工人,又是传授技术的师傅,还是一厂之长。

到了晚上,李嘉诚一头埋在书桌前搞设计,以便第二天工人们能照图施工。他又是一个勇于创新的革新能手,一个名副其实的工程师。每天的夜晚,那是李嘉诚自修各门功课的时间,这时的李嘉诚又成为一名勤奋的学生。

李嘉诚住在厂里,每星期回家一次,看望母亲和弟妹。企业规模稍扩大后,他在新蒲岗租了一幢破旧的小阁楼,既是长江塑胶厂的写字间,又是成品仓库,还是他的栖身处。那时的李嘉诚,把自己“埋”进了长江塑胶厂。

李嘉诚所雇工人,多是从祖国内地涌进香港的农民,因而人工薪金比较低廉;设备是利用其他塑胶厂淘汰的旧机器进行复修改造,而生产塑胶产品的技术他比较精通,不必再花一笔钱去另请人才,再加上当时香港市场的塑胶产品相对仍然有限,如果他肯及早开发上市,必然会抢占一定的市场份额。

1950年3月15日,长江塑胶厂终于生产出第一批产品:50只塑胶玩具手枪。看到眼前这些五彩缤纷的玩具枪,李嘉诚激动得流下了热泪。在茅草为顶的办公室里,李嘉诚特意去街上买来罐头、卤鸡、香肠和汽水摆了一桌“酒宴”。

面对几天来和他一样在工厂里摸爬滚打的工人们,他说:“将来有一天我们的长江塑胶厂一定要成为香港最有实力的工厂。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把工厂命名为长江的原因啊!希望大家都要像长江之水那样,后浪推前浪,一浪高过一浪地把咱们工厂引向光明,引向胜利!”

塑胶玩具开始上市后,为打开局面,李嘉诚又当起了推销员。这次他所开辟的销货路线,尽量避免从前在万和塑胶公司主持销售工作期间联系的酒店和商铺。为了不让自己的产品抢占万和公司固有的市场,李嘉诚带着几个推销员刻意开发新的领域。

由于李嘉诚善于推销之道,所以几天时间里他的产品就迅速在香港市场上铺开了。

不过,产品虽然销售很旺,李嘉诚还是暗暗地捏着一把冷汗,因为他知道产品销出以后还有一个退货期,过了退货期的产品才能收回货款。所以在产品尚未经过市场验证以前,李嘉诚是绝对不敢掉以轻心的。

一天上午,一位万和公司的老客户来访。李嘉诚把来客恭敬地请进自己的临时办公室,亲自点上香烟,斟上茶水,然后与来客闲聊起来。当客人发现桌上的新产品后,便决定从今以后,取消万和公司订单,而只从长江塑胶厂进货。

当时,长江塑胶厂的第一批塑胶玩具,必须要马上销售出去,然而由于他无法再像从前那样每天到处联系销路,所以致使产品在仓库里积压。而今有老朋友主动上门商洽进货,当然是他坐地推销的最好时机。

可李嘉诚记得,他临离开万和塑胶公司前,曾经对王东山拍胸发过的誓言:“我绝不会抢贵公司的客户,我的产品必须要靠重新开发的新销售渠道来进行销售。”于是他委婉谢绝了前来订货的老朋友。

来客大惊,他做梦也没想到,李嘉诚竟然会把主动上门求货的来客拒之门外。来客见李嘉诚如此恪守为人准则,如此看重诺言和信用,大为感动。他重新回到万和公司进货,并有意无意地把李嘉诚的一番话告诉给王东山。王东山听了许久没说话,后来他送走客人,才对身边的人感叹说:“我就知道李嘉诚是个有德行的人!”

此后,还有一些李嘉诚从前在万和的客户,也都通过种种途径找到李嘉诚的新厂要求进货。

李嘉诚也都像前次一样,宁可看着自己仓库里积压的玩具产品找不到顺畅的销路,也绝不违背离开王东山公司时的诺言。李嘉诚希望的是,以他自己的信誉开辟一条全新的销路。

李嘉诚信守承诺,凭借自己多年的推销经验,很快又开发了一批新客户,而且非常顺利地销售完了长江塑胶厂生产的第一批塑胶产品。

在李嘉诚身先士卒的率领下,工人们加班加点,长江塑胶厂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在连续收到几笔货款后,李嘉诚在第一时间内招聘了专职会计、出纳、推销员、采购员和仓库保管员,员工们各司其职,他终于不再是那个身兼数职的小老板了。

年轻而且经验不足的李嘉诚开始过于自信、盲目。由于过快扩大生产,承接订单过多、过速,加之设备的简陋并且人手不足,极大地影响了塑胶产品的质量,迫在眉睫的交货期也使重视质量的李嘉诚无暇顾及越来越严重的次品现象。

大量的残次品逐渐引起客户极度不满。很快,就有客户纷纷要求退货或重新发货。没多久,长江塑胶厂那不大的仓库里就渐渐堆满了因各种缘由而退回来的产品。李嘉诚这时才意识到,自己的盲目冲动造成了多么严重的后果。

李嘉诚自从投身商海,无论在何种行业中谋生,他都以诚信和稳健获得好评,即便他刚踏入香港这畸型繁华的社会时,虽处处坎坷,但也很少发生遭人否定的难堪。这次他倾尽家中的全部积蓄办厂,原以为自己的产品一旦上市,肯定能获得大家的好评,哪里想到当初在万和公司车间里看到的产品流水线,以为是了若指掌,没想到自己一旦操作起来,竟漏洞百出,生产出来的玩具都太粗糙。“厂长,今天又有一批退货!”这样的话,李嘉诚最怕听到但又经常听到。初战失利,让他痛定思痛。

他决定冷静下来,专心解决产品质量问题。可李嘉诚手中仍攥着一把新订单,延误交期就要被索赔,甚至连老本都要贴进去。李嘉诚狠狠心,决定继续坚持生产。

这一次,李嘉诚亲自监督质量,并操作机器生产,紧赶慢赶终于完成了一批订单,虽然晚了几天,但李嘉诚以为:这批塑胶产品绝对保证了质量,客户一定会收下的。可是,他再一次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客户不仅拒绝收货,还提出因为延迟交货,要长江塑胶厂赔偿他们的经济损失。

劳累了数日的李嘉诚呆坐在仓库里,眼前是堆积如山的各种退货,他望着不久前还给自己带来惊喜和自信的塑胶产品,心里空空如也。好几个月前,仓库还没有用武之地,如今仓库却成了拥挤不堪的地方,一批批退回的货品上打着醒目的标签,看日期几乎都集中在一个月内。

李嘉诚一个个货架看过去,他明白,自己的急躁和忽视质量,才是产生这些退货的根本原因。客户没有错,他们之间有订单有合同,客户不过是按照合同办事,既然产品有质量问题,既然交货不及时,客户完全有理由退货要求索赔。

就在李嘉诚考虑下一步应该怎么办的时候,原料商们也不约而同地跑来催账要钱。他们已经听说了长江塑胶厂频频遭遇退货、资金周转陷于困顿的事情,他们担心李嘉诚无力支撑长江塑胶厂,自己的原料费会打了水漂。

李嘉诚费尽口舌,拍着胸膛做保证,好不容易请求原料商再等几天,等收到货款后就立即把钱付给他们。原料商这才半信半疑地离开了。但从那天起,原料商们就总是派人前来长江塑胶厂坐守。

为了压缩工厂的开销,李嘉诚不得不裁减部分员工,他满怀愧疚地辞退一些技术不过关的工人,并承诺说长江塑胶厂一旦有了起色,一定会重新请他们回来工作。

有的人拿了最后的薪水就离开了,可有的人不甘心被辞退,就带着老婆孩子到长江塑胶厂的办公室找李嘉诚又哭又闹。而留下的那些员工,感到长江塑胶厂前景黯淡,人心惶惶,情绪低落,甚至有人已经暗中四处寻找新工作,以做准备。

对此,李嘉诚也都有所耳闻。他每夜都焦虑得睡不着觉,脾气也变得暴躁,动不动就会火冒三丈地训斥员工。眼看原本善良温和的老板就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员工们的士气更加低沉,人心浮动。

这时,贷款给长江塑胶厂的银行得知长江塑胶厂陷入危机,也派职员来催贷款。

大笔的贷款压得李嘉诚喘不过气来,他恳求银行放宽一点期限,给自己周转的机会,可任凭李嘉诚怎样恳求,说尽好话,来要账的人还是团团围坐在长江塑胶厂的办公室里,寸步不离。恰逢一些新客户到长江塑胶厂考察,看到如此混乱不堪的局面,人家哪里还敢和李嘉诚签合同,马上扭头而去。

本来,他的厂还有一线生机,因为一些生意上的朋友向他订购了大量的货品,只要货一出厂,至少能够扭转工厂所面临的危机。重友情、讲义气的李嘉诚咬紧牙关,用账面所剩的最后一点尚未还息的贷款,千方百计地找原料商订购塑胶原料。

然而,就在李嘉诚熬过数个通宵,拖着疲惫的身体,带着拯救企业渡过难关的希望去找朋友们提货时,朋友们可能因国际市场突然有变,他们只考虑怎样确保自身利益,言而无信了。这些人不是再三推托,就是避而不见,或想方设法逃之夭夭。

朋友的违约失信,令工厂出现更严重的亏空,使李嘉诚感到愤慨到极点,也震撼到极点。

无论如何,这确实是他绝没有料想到的。这段时间,痛苦不堪的李嘉诚每天只知道睁着布满血丝的双眼,忙着应付不断上门催还贷款的银行职员;应付不断上门威逼他还清原料费的原料商;应付着不断上门连打带闹要求索赔的客户,以及拖家带口上门哭哭闹闹、寻死觅活的工人们。

而且,即使没有生意,还是有成打的订单不断地汹涌而来,疲惫不堪的李嘉诚只好以最低廉的价格卖掉一批批积压的货品。然而,每天等待他的只有坏消息,而且是一天比一天更坏的消息。

这段时期,除了身边几个骨干人员之外,有些员工干脆利用上班时间外出找工作或者帮短工。因为工厂亏损,行将倒闭的现象逐渐表面化。银行不但不给贷款,反而停止原来预定的贷款;原料商也不再提供原料。

此时,李嘉诚心里充溢着比冰更冷的绝望。李嘉诚又一次陷于人生的大磨难中。这之前,他经历的磨难是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这一次,却是他自己的失误造成的。

第二节 突破危机谋求转轨

工厂一蹶不振,李嘉诚像是进了鬼门关。

只要天一亮,工厂的大门前就会堵满了从各路杀到筲箕湾的债主。一个个怒气冲冲,见了李嘉诚不是拍桌子,就是摔板凳,什么话能够刺痛李嘉诚,他们就说什么。而李嘉诚必须赔着笑脸,即便面对凶悍无情的债主,即便面对难以入耳的斥责,他也必须笑脸相迎,好话说尽。

有人粗暴地打断李嘉诚,语带讥讽地挖苦,狠狠地揪住李嘉诚想打。可是,更多的债主都是通情达理的,他们已从李嘉诚的委婉陈述中理解了一个年轻人初出茅庐所遇的困境,他们更看出李嘉诚即便面对危境也仍然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诚实。许多人都冲上去,紧紧护住李嘉诚,反而指责起那个要挥手打人的债主。

还有好心的债主上前劝阻各方,希望再给他一段时间。可是,香港银行派出的催款人一般都是铁面无私的。他们既不与李嘉诚吵骂,也不会揪住他的衣袖动粗,而是先把他们长江塑胶厂的仓库都贴上了封条,然后再把车间的大门封死,这才对李嘉诚说:“鉴于贵厂目前的状况,只有两个办法可以允许你们继续留在筲箕湾,一是马上归还银行的所有欠款,二是要有实业家出具担保的手续。不然,你的长江塑胶厂从现在起就要归我们银行所有了!”

李嘉诚顿时惊呆了。

银行封厂使得他的精神支柱几乎在顷刻间坍蹋。自从他的工厂生产出无法上市的废品以后,就如同有人在李嘉诚面前打开了一只隐藏无数毒箭的潘多拉魔盒,无数毒箭刹那间射向这尚未读懂世态炎凉的年轻人,使得他简直无力抵挡了。

李嘉诚一个人徘徊在筲箕湾海边,居然产生了纵身一跳的冲动。到哪里去找担保人呢?在这种倒霉的时候,谁肯为他付出如此代价呢?舅舅找他找到了筲箕湾海边,这让李嘉诚很意外。

陷入绝望之中的李嘉诚没有想到,平时对他严厉有余、温和不足的老人,如今在他遭受灭顶之灾的时候,居然亲自赶到筲箕湾海边把他从死神手里拉了回来,更没想到他会对自己办的长江塑胶厂表明了肯定的态度。

庄静庵从怀里掏出一张签好字的单子,郑重地交给他说,银行已经同意马上解封。还款的时间,他们也做了一定的让步。李嘉诚这才了解到,原来舅舅几天来一直在为他的工厂生存到处奔波。想到舅舅不声不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李嘉诚真想给他跪倒磕个响头,以表心中的感激。

一连几天,庄碧琴见儿子都打不起精神,这才知道长江塑胶厂出了大事。她不懂经营,但懂得为人处世的常理。安慰一阵儿子后,她十分平静地给儿子讲了个故事:

很早很早之前,潮州府城外的桑埔山有一座古寺。云寂和尚已是垂暮之年,他知道自己在世的日子不多了,就把他的两个弟子一寂、二寂召到方丈室,交两袋谷种给他们,要他们去播种插秧,到谷熟的季节再来见他,看谁收的谷子多,多者就可继承衣钵,做庙里住持。

“云寂和尚整日关在方丈室念经。到谷熟时,一寂挑了一担沉沉的谷子来见师父,而二寂却两手空空。云寂问二寂,二寂惭愧地说,他没有管好田,种谷没发芽。云寂便把袈裟和瓦钵交给二寂,指定他为未来的住持。一寂不服,师父说:‘我给你俩的种谷都是煮过的。’”

李嘉诚悟出母亲话中的玄机:诚实是做人处世之本。李嘉诚为自己所做的事,流下悔恨的眼泪。翌日,李嘉诚回到厂里,召集员工开会,坦诚地承认自己经营错误,不仅拖垮了工厂,损害了工厂的信誉,还连累了员工。他向这些天被他无端训斥的员工赔礼道歉,并表示经营一有转机,被辞退的员工都可回来上班。从今后,保证与员工同舟共济,决不损及员工的利益,而保全自己。

李嘉诚说了一番渡过难关、谋求发展的话之后,员工的不安情绪基本稳定下来,士气不再那么低落。紧接着,李嘉诚一一拜访银行、原料商、客户,向他们认错道歉,祈求原谅,并保证在放宽的限期内一定偿还欠款,对该赔偿的罚款,一定如数付账。

李嘉诚丝毫不隐瞒工厂面临的空前危机——随时都有倒闭的可能,恳切地向对方请教拯救危机的对策。

李嘉诚的“负荆拜访”,达到了初步目的。他却不敢松一口气,银行、原料商和客户,只给了他十分有限的回旋余地,事态仍很严峻,产品积压,库满为患。

李嘉诚抽调员工,对积压产品普查之后归为两类:一类是有机会做正品推销出去的;一类是款式过时或质量粗劣的。李嘉诚如初做“行街仔”那样,马不停蹄到市区推销,将正品卖出一部分。

他不想被积压产品拖累太久,于是全部以极低廉的价格,卖给专营旧货次品的批发商,在制品的质检卡片上,一律盖上“次品”的标记。李嘉诚陆续收到货款,分头偿还了一部分债务。这时候,一种近在眼前的紧迫感,激励着困惑中愁眉不展的李嘉诚:稳定人心,以最快的速度重组一支干练的队伍,重新设计塑胶产品,继续研究新的发展方案……

李嘉诚的劳动没有白费,利润也超乎他的想象。只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濒临倒闭的长江塑胶厂终于起死回生。李嘉诚把从前那些在困境期间被遣散回家的工人,都一个个请回厂来。他不但重新给他们安排了工作,而且还补发了停产期间的薪水。这些工人都感动得流出了眼泪。长江塑胶厂出现转机,产销渐入佳境。

从1954年冬天至1955年秋天,是李嘉诚长江塑胶厂冲出低谷的复苏时期。不过,对于李嘉诚来说,厂房还是从前那些陈旧的破厂房,机器还是从前那些破旧的机器,工人也还是从前那些来自香港社会底层的普通工友。所不同的是,所有人都改变了当初草率生产、急功近利的思想。特别是李嘉诚本人,在这5年里所经历的苦难、徘徊和怅惘,足够他反复回味并成为他倍加珍惜的精神财富。也是这些失败的挫折和磨难,让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变成熟了。

他的长江塑胶厂开始进入初创时的辉煌,产品由于物美价低,很快就在300多家互相竞争的塑胶厂中脱颖而出,成为香港塑胶产品市场中的佼佼者。也是这一年冬天到来的时候,李嘉诚在年终结账时才惊愕地发现,他的长江塑胶厂不但归还了包括香港两家银行在内的所有贷款,而且还有了可观的盈余。他再也不是从前为了借钱到处给人赔笑脸的求助者,而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老板”。

长江塑胶厂生机焕发,订单如雪片飞来,工厂通宵达旦生产,营业额呈几何级数增长。李嘉诚的信誉有口皆碑,银行不断放宽对他的贷款限额;原料商许可他赊购原料;客户乐意接受他的产品,派送大笔订单给他。

在春风得意时,李嘉诚的头脑异常冷静,他又开始思考研制“长江”的现状及未来。

李嘉诚敏锐地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香港的转口贸易进入了鼎盛时期,而且各种制造业兴旺发达,已形成一种浩大的发展趋势。香港的塑胶制品在国际市场卖得很“火”,优势是廉价,因为香港的工资低廉,故而产品廉价。

长江塑胶厂从创办起,已是第七个年头,所生产的塑胶玩具和塑胶日用品,先后变化了几十款,可在当时国际已经趋于饱和状态的塑胶玩具市场中,仍难将企业从困境中带出来。因此,李嘉诚决定选择一个能救活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实现塑胶厂的“转轨”。

1957年的这个春节,李嘉诚过得很累,他头脑中的机器始终在想着“转轨”。从正月初三起,他就到香港几条主要街道上去转,几乎所有出售塑胶产品的商店他都走遍了,大家进货的品种都很相似。

让他欣慰的是,几乎所有商场都有他们的产品,长江塑胶厂生产的天蓝色水桶,甚至比10多年老厂万和塑胶公司的产品还受欢迎。即便比万和公司还老的厂家,他们生产的同类产品也大多逊色于长江塑胶厂的产品。

那天傍晚,累了的李嘉诚来到湾仔一家专烧潮州菜的餐馆,在一张小桌前坐定,就在他等候侍应生取菜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放在餐桌上的几本外国画报,就信手翻阅一本意大利画报,忽然眼睛一亮,他发现有一个栏目竟然是整整一版意大利最新塑胶制品的介绍。

李嘉诚大开眼界,发现彩色画册上登载的几乎都是五彩缤纷的塑料花!其中既有雪白的月季,也有鲜红的玫瑰,还有艳丽夺目的郁金香、马蹄莲、蝴蝶兰和各种碧绿的草本植物。

如果不是李嘉诚读了上面的英文简介,他甚至还误以为画册上的那些艳丽花草都是一些真正的鲜花。李嘉诚读了说明才知道,所有的花草都是意大利某塑胶厂生产的最新产品。

敏锐的李嘉诚立刻想到了另一则消息,也是他从另一本英文杂志上看到的。消息说:欧美人生活节奏加快,许多家庭主妇正逐渐成为职业妇女,家务社会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这两条看似不搭界的消息,立刻在李嘉诚脑海中电光火石般接上了轨。他推想:欧美的家庭都喜爱在室内户外装饰花卉,但是快节奏的变化使人们无暇种植各种娇贵而美丽的花卉苗木。

再经细致了解,李嘉诚注意到,港九各大商店几乎都没有塑胶花,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喜欢摆设。这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生产技术要求似乎也不高。何不利用塑胶花实现“转轨”呢?塑胶花和植物花相比,一则可节省许多时间;二则可以变幻无穷,而且正好迎合了生活的快节奏。

如果大量生产塑胶花,不但可以达到既价廉物美又美观大方的目的,而且还可以走出家庭,进入写字楼。

李嘉诚甚至立即判断,塑胶花的面市,将会引起塑胶市场的一场革命。李嘉诚更长远地看到,欧美人天性崇尚自然,塑胶花革命势必不会持久。因此,现在必须抢先占领塑胶花市场,否则就丧失机会。

李嘉诚从书店买来一本同样的意大利画册,拿到厂里几位技术员面前进行商议,希望能进行试制,不料,几乎所有人都对他摇头。

这种塑胶花是塑胶制品中最难制的尖端项目,它不仅要求先进的工艺,同时也要求超出一般普通塑胶制品的设备和原材料。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技术,没有技术,一切都无从说起。

李嘉诚遇上了障碍,他麾下几位技术员也都是一些没有经过正规学校毕业的“土技工”,所以面对生产塑胶花这样在香港尚无先例的尖端产品,李嘉诚的技术智囊团显然力不从心。

不过,李嘉诚是一个不会轻易服输的人,只要认准了目标,就一定会不惜任何代价实现他的计划。

米兰是意大利的第二大城市,也是该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画报上的几幅塑胶花,就是米兰维斯孔蒂塑胶厂生产的最新产品。塑胶花市场的辉煌前景,令他恨不能马上就掌握这门技术,开始批量生产、销售。所以,李嘉诚在四壁无门、求计不得的情况下,大胆决定到意大利米兰去学习。

第三节 米兰偷艺香港热销

1957年春天,李嘉诚揣着希望和强烈的求知欲,登上飞往意大利的班机去考察。

经过两天的奔波,李嘉诚终于找到了维斯孔蒂塑胶厂。谁知厂家对新产品技术极为保守与戒备,李嘉诚就以香港经销商的身份造访了这家现代化工厂。

公司职员彬彬有礼地带李嘉诚进产品陈列室参观。李嘉诚一面拿花束在手中端详,一面询问有关塑胶花的知识。可是,当他提出要购买该厂生产的塑胶花工艺与设计图纸时,对方所提出的惊人天价——几百万美元的价格,着实把他吓了一跳。即使李嘉诚把他工厂全部换成美金,也只够这笔费用的几十分之一!

本来,按计划李嘉诚两天后就要返港,可在购票时,他正好看到一张贴在购票窗口上方的福尔斯塑胶花有限公司招工广告:凡满20岁的本土人或外国人均可报名,工种是勤杂人员和车间的上料工。可能当地报名者不多,所以允许持外国护照者也可报名。

李嘉诚考虑,反正香港他早已经安排好可靠的人员在主持工厂,倒不如趁机去报名,以外国打工者的身份进入工厂,等拿到一份完整的塑胶花生产工艺资料以后,马上回香港。

李嘉诚报名后才知道,这家公司原来是几天前他曾探访过的维斯孔蒂塑胶厂的分公司,专门生产新式的塑胶花朵。不久前他在香港一家餐馆里的画册上所见到的那些艳丽无比的塑胶花,就是这家公司生产的。

为进这家塑胶公司应聘,李嘉诚特意从旧货市场上买了一套破旧的衣服、一双破旧的布鞋,浑身上下打扮成一个前来欧洲旅行的穷学生模样。应聘时,李嘉诚放下自己“老板”的身份,平和端正地同面试官交谈,未曾料想还是被面试官以护照不符公司要求为由,无情拒绝。

李嘉诚虽然对面试有心理准备,仍不免有些沮丧。当他既无奈,又恋恋不舍地走向工厂的大门时,正好被一位匆匆经过的女人看在眼里。李嘉诚遇事平和的态度,遭受挫折以后不卑不亢的气度,都让这位路过招聘室的中年女人产生了格外的好感。而她,正是这个公司的总经理。就这样,李嘉诚被留用当上了一名车间送料工。

福尔斯公司共有3个车间,分别是选料、定型和包装程序。让李嘉诚感到惊讶的是,这座生产塑胶花朵的公司就像它所从事的事业一样,偌大的厂区里几乎就像干净整洁的花园一样,厂区大道两旁栽满了各色艳丽的花,有专门管理卫生的工人在不停地洒水和清扫路上的堆积物,哪怕是一片树叶也不放过。

李嘉诚正是通过这些来判定这家企业的管理水平。他把眼前的情景与他在香港筲箕湾的长江塑胶厂相对比,意识到两者之间无法相比的差距。

李嘉诚进了选料车间。车间厂房宽大,四壁几乎都是巨型落地窗,明媚的阳光透过窗口投映进来,照亮了每一张选料桌子。工人们坐在那里工作,井然有序,其中服饰艳丽的女工居多,间或也有几个男工在各桌前指导选料。

整个一间几千平方米的大车间在工作时鸦雀无声。李嘉诚首先从这里学到了厂风和厂纪。特别是车间四壁上张贴的宣传口号,更让李嘉诚为之心动:“严明的厂规是保证产品质量的根本!”“纪律和质量是公司的生命!”“没有精良的质量,就没有广泛的信誉!”“用户是上帝,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最初的几天里,李嘉诚频繁出入的只能是选料车间,根本就接触不到塑胶花的生产过程。在经过选料桌时也只能走马观花,无法细察到女工如何选择塑胶花的原料。至于观看塑胶花的生产过程,那更是难上加难。

李嘉诚心里特别清楚,如若想在管理森严的福尔斯公司获得他渴望了解的制作塑胶花的工艺资料,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他必须要有一定时间,同时还要在工人中间广交朋友。只有通过潜移默化的接触与交流,才可能逐渐获得一些有益的资料。作为一名管理者,如果脱离了一线群众,就不会了解真相。

这件事对于李嘉诚来说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他也知道以自己端正的人品,是不该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求得塑胶花生产知识的。然而每当他想到自己前期在香港办厂所遇到的挫折时,心里就有一种强烈的压力。

他必须要把自己的长江塑胶厂办成在香港几百家同类工厂中的佼佼者,如果他想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付出包括给外国公司打工的代价。他是绝对不可能在短期生产出独具特色的塑胶花的。而且,在众多同行业的激烈竞争中,想独树一帜,脱颖而出,谈何容易。

李嘉诚的诚恳态度和苦干精神很快赢得选料车间上下的一致好感。他开始可以在这大车间里自由走动,有时也可以悄悄地与那些女工们用英语进行交谈。

李嘉诚看到了各种原料的配比,这些看起来杂乱无章而实则颇有章法的原材料,从桌上的筛选到分门别类地装箱,直至运往下一个车间,其实内含着固定的原料配比。久而久之,他就凭着观察得到了原料比例的估算。李嘉诚看在眼里,记在心间。

一个月后,李嘉诚得以进入定型车间。这是“福尔斯”的核心车间,厂房并不比选料车间大,可是,内中的布局却更加有条理。车间正中是一座四周全然封闭的定型中心,里面有几台李嘉诚从没见过的新式机器。李嘉诚有时在车间外静静地观察着,心里也暗暗地记下了技工的操作手势和窍门。

当然,李嘉诚如果想学到意大利制造塑胶花的真正技术,仅靠这种远距离观望是不够的,还必须从那些技工口中得到一些相关的技术。他通过与车间工人交友的方式,在平时的闲谈中得到与塑胶花相关的经验。对于所有一切看似随意的只言片语,李嘉诚都牢记心中。

两个月时间倏忽而过,李嘉诚通过眼观耳听,大致悟出塑胶花制作配色的技术要领。

当年5月,李嘉诚回到了他的长江塑胶厂。随后立即把几个部门的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召集到他的办公室,将带来的样品展示给他们看,并郑重宣布:长江塑胶厂将以塑胶花为主攻方向,使其成为本厂的拳头产品。

李嘉诚重金聘请了几位国外的塑胶专家,和厂里原有的技术人员一起研究带回的样品和资料。李嘉诚要求他们将研究重点放在款式品种、花式组合、色彩调配这三点上。

李嘉诚要求设计人员设计出符合香港和国际大众喜好的全新花式。很快,设计人员就做出了许多不同色泽款式的“腊花样品”。李嘉诚亲自带着这些样品走访不同消费层次的家庭,询问他们的喜好以及能承受的心理价位,最后确定一批蜡花作为初期开发市场的产品。

塑胶专家和技术人员经过反复试验,攻克了调配颜色的难题,并保证了配色的稳定性。生产机器也得到了改造。历经一个多月没日没夜的辛苦努力,第一批塑胶花样品终于成功地试制出来,与意大利产的塑胶花比,这些花更加符合香港本土的欣赏品位。

在核算过成本之后,李嘉诚为塑胶花系列产品制定了一个适中的价格。

就在长江塑胶厂塑胶花上市的前两天,李嘉诚忽然获悉一个让他胆战心惊的信息:香港最有名气的英资百货公司连卡佛国际有限公司已与意大利的维斯孔蒂塑胶厂签订了首销塑胶花5000束的协议,并且要在该公司所有的连锁店里同时展销。

李嘉诚获悉此信后,马上在香港提前4天进行盛大展销,而且他确定的塑胶花将以中低档价格面世方案,肯定会马上显现出它特有的优势。

在李嘉诚塑胶花新产品隆重登场的当天,香港几家媒体同时发表新闻和报道,这其中虽然有褒有贬,可是,正由于香港传媒的推波助澜,才暗助了李嘉诚的一臂之力。等到连卡佛的连锁店也随后推出意大利的原版塑胶花时,市场已经被长江塑胶厂占领了。况且意大利的塑胶花虽然质量较好,但它的价格十分昂贵,比长江塑胶厂的产品价格高了一半。

如此一来,香港所有各大商场、各大百货公司和所有连锁店,几乎家家都进长江塑胶厂的塑胶花朵。许多商店的玻璃窗里都摆满了五彩缤纷的塑胶花。

为了买断权益,有的经销商主动提出预付50%订金。每家经销商的销售网络皆不尽相同,李嘉诚尽可能避免重叠。很快,李嘉诚和他的长江塑胶厂名声大噪。而意大利进口的高档塑胶花居然在英资百货连锁店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李嘉诚大获成功,所有一切均源于他当初因地制宜而拟定的“低价位,多销点”的经商之策,如果他不把价位走低,也许产品刚出厂便会遭到意大利产品的无情冲击。

眼看着塑胶花成为消费者的新宠,香港塑胶行业的同行们也按捺不住了。

不久,香港本地就冒出数家塑胶花生产工厂,正像人们不知李嘉诚如何获取塑胶花生产技术一样,李嘉诚也不清楚同业是如何掌握生产塑胶花“秘诀”的,大家纷纷生产价格低廉的塑胶花,企图在塑胶花市场分得一杯羹。香港地面上雨后春笋般冒出塑胶花厂,但其销量始终难以突破长江塑胶厂。

有些同行眼热之极,暗生嫉妒,为打击长江塑胶厂,竟派人专门跑到地处偏僻的长江塑胶厂偷偷拍摄照片,把破旧的长江塑胶厂房的照片刊登在报刊上,还配上文章说,生产塑胶花的长江塑胶厂就是这么一个破破烂烂的样子,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又怎能有保障呢?

可是,令他们大为难堪的是,这篇报道和照片却使得更多的人知道了长江塑胶厂,为李嘉诚做了免费广告,引来了更多的经销商主动上门和李嘉诚做生意。

李嘉诚意识到,这一次必须要将长江塑胶厂壮大扩展。他没有盲目地动用全部资金,而是在亲朋好友中筹借了一部分款项,用于租赁新厂房,添置新型生产设备。

在他赴意大利考察塑胶花的时候,他就对欧美国家的企业管理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趁现在扩张之机,李嘉诚决意将私家企业模式改变成他所看好的股份制企业。

1957年年底,李嘉诚宣布,将“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公司总部由新莆岗搬到北角,李嘉诚亲自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生产工厂分为两处,一处仍然生产塑胶玩具、塑胶用品;新扩建的厂房用于生产长江的重点产品塑胶花。

与此同时,李嘉诚开始着手引进欧美国家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将之运用于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的整体运营管理。他甚至在员工大会上郑重地宣布说:“从今以后,长江的产品,没有次品。”长江的员工们也谨记董事长的教导,将严把质量关贯彻到生产的每一道程序中,决不放一件不合格产品出厂。

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的产品成为消费市场上最信得过的产品,销售额也与日俱增。正如李嘉诚所希望那样,长江渐渐成为香港塑胶行业中的龙头老大,其他塑胶厂均无法与之抗衡。

对于自己成功的秘诀,李嘉诚这样说:

曾经有人问69岁的日本“推销之神”原一平什么是推销的秘诀,他当场脱掉鞋袜,请提问者摸一摸他的脚板。

提问者摸了摸,十分惊讶地说:“您脚底的老茧这么厚啊!”

原一平说:“因为我走的路比别人多,跑得比别人勤。”

李嘉诚微笑着说:“我没有资格让你来摸我的脚板,但可以告诉你,我脚底的老茧也很厚。”

李嘉诚总结说:“我在创业初期,几乎百分之百不靠运气,而是靠工作靠辛苦靠工作能力赚钱。你必须对你的工作及事业有兴趣,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第四节 化害为利突破瓶颈

工厂有了恢复的迹象,也就到了该赚钱的时候了。李嘉诚不知疲倦,如同他的注塑机一样,日夜不停地工作。

有一天,李嘉诚正在与几名技术工人将设计出来的塑胶花进行调色、寻找新的配方时,一个工友神色不安地走过来报告说,有人在外面拍照,在搞反面宣传,扬言要整垮长江塑胶厂。

李嘉诚闻听此言,赶忙走出车间。有人用长镜头正对着他的厂房拍照。那些人见他走出来,连忙抓紧时机将他也摄入镜头。工人们十分气愤,一致要求拿下对方的照相机,李嘉诚却压抑着自己愤怒的情绪,平静地制止了工人们。

没过几天,秘书把一张《商报》送到了李嘉诚的办公桌前。

李嘉诚拿过来一看,原来是有人发表文章攻击自己:“且看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的真面目!”“他原来是西营盘一家茶楼的小伙计,喜欢跳槽的李嘉诚先是在当茶楼伙计,后来又跑到中南表店当了打杂的小厮。本来可以在舅舅办的表店里扎下根来,没想到一年不到,他再次跳槽到一家五金厂当推销员。这也不能让他安心就业,后来他发现塑胶业在香港走红,于是再从万和塑胶公司跳槽出来,成了现在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的小老板……”

读了报上的文章,李嘉诚非但没有气恼,反而笑了一笑,对身边的秘书说:“他说得一点不差,我当年就是喜欢跳槽,这说明他真的了解我。如果我不跳槽的话,就不可能有我李嘉诚今天的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嘛!”

李嘉诚再读下去,居然发现那人攻击他刚刚挂牌不久的长江工业有限公司,说:“他所谓的公司,不过就是一个大杂院。不但所有厂房都是破烂陈旧的,就是生产塑胶花的设备,也没有一台是货真价实的,都是一些塑胶厂淘汰下来的废旧机器,被他买到手以后,修修补补,勉强维持生产。我们真为那些购买长江工业有限公司产品的顾客捏一把冷汗,他们根本不知道,像李嘉诚那样破破烂烂的厂房和家当,又怎么能够生产出敢与意大利名牌产品相抗衡的塑胶花呢?”

李嘉诚震怒,把手中报纸拍在桌上。被人恶意攻击他视若性命的长江工业有限公司,这位性格温和的老板就再也无法容忍了。

他拍案而起,说:“不像话了!市场上的产品靠的是质量,靠的是信誉,如果有人不服气,可以通过自家产品在市场上进行比试。如果我李嘉诚的长江工业有限公司比不过质量,我情愿甘拜下风,甚至我还可以像前几年那样宣布停产休整。我不能服气的是,为什么一些无本事在市场打销量牌和质量牌的小人,居然暗中搞起了这种见不得人的把戏?真是岂有此理!”

第二天,李嘉诚亲自背上一口袋沉甸甸的塑胶花,带上秘书前往香港中环的这家报馆。

接待他的是报纸主编,李嘉诚把口袋里的塑胶花一股脑倾在桌上,说:“总编先生,前几天贵报发表的文章,我很有兴趣,所以才把我的产品也带到这儿来请总编和各位编辑先生过目。报纸可以报道任何一家工厂的正面和反面,可是我认为,办报纸关键还在于两个字:真实!所以,我很希望各位全面了解一下我的长江工业有限公司。”

总编的脸顿时红了,他捧着那些五彩缤纷的塑胶花,口中不禁啧啧称奇:“我也没有想到,李先生的长江工业有限公司会生产出如此精致漂亮的塑胶花。莫非有人说李先生的厂房设备陈旧是毫无根据的空穴来风吗?”

“不,他说的厂房和设备,确实没有说假话。问题在于这些简陋的设备和厂房,是否一定会生产出虚假质劣的塑胶花?”李嘉诚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这次他虽然心里气愤,但说起话来仍然有板有眼。他不卑不亢地说:

“我想向贵报建议的是,既然报纸是为香港市民服务的,那么我就希望贵报到我的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去采访一下,把我的公司厂房如何、设备如何,再把我们公司的产品究竟质量如何,都做一次全面真实的介绍。只有这样才是公平的。”

总编见李嘉诚说话诚恳,态度真挚,再联想到前几天那篇文章已经遭到一些了解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的读者投诉,越加感到自己的底气不足。于是他马上表示:“好吧,李先生,我们马上派记者去你的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然后如实向公众介绍贵公司的经营状况。”

后来,香港《商报》果然派出记者来到筲箕湾李嘉诚的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用他们的相机一连拍摄了几卷照片,把所有陈旧的厂房和落后的设备的图片,都一一刊发在他们的报纸上,同时也配发几幅塑胶花产品的图片。

两相进行对照,一边是比较陈旧简陋的厂房,一边则是可与世界先进塑胶花媲美的优质产品,同时又加上了一条全新醒目的通栏标题:

请看李嘉诚创造的奇迹——

简陋的厂房设备,优质超群的产品,当今香港工业之翘楚的诞生。

记者还写道:

李嘉诚在筲箕湾的公司确实十分简陋,设备也无法与先进工厂的新式机器同日而语。可是,值得读者们先睹为快并为之敬佩的是,李嘉诚在这简陋的条件下生产的优质塑胶花,几乎可与国外最为先进的米兰塑胶产品媲美。这就是李嘉诚的奇迹,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的奇迹,也是我们香港的奇迹!

……

《商报》上的图片和新闻,无疑起到了普通商品广告难以起到的宣传作用。

通过这一宣传,对长江工业有限公司还不熟悉的人们都开始对李嘉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些眼红李嘉诚的同行们,本想利用报纸抹黑李嘉诚的企图,非但没奏效,反而成全了李嘉诚,使他的产品越加走俏,而李嘉诚本人的名气也因此与日俱增。

20世纪50年代中期,李嘉诚的企业“转轨”成功,并逐渐摆脱困境,但他并非就此脱离困境,也仅仅只是化亏损为略有盈利而已。资金不足,即使眼光看得再准,再有赚钱的可能,李嘉诚也无法进行企业的扩大再生产。

世界最大的市场在欧美,约占世界消费量的一半以上。李嘉诚无时不渴望将产品打入欧美市场。当时,进入欧美市场,只有通过本港的洋行。李嘉诚也接受过不少本地洋行的订单,但他不大满意这种间接交易方式。

一家洋行提出包销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的塑胶花,李嘉诚却谢绝了对方的“好意”。他清楚地意识到,如果接受了对方的包销条件,就得被对方牵着鼻子走,价格、产量得由对方说了算。

境外的批发商,也希望绕过香港洋行这个中间环节,直接与香港的厂家做生意,这对双方都大有好处。

李嘉诚得悉这消息,马上驱车去跟外商直接洽谈,给他们看样品,签订合同。绕过中间环节,双方都得到价格上的实惠。李嘉诚不惜重金网罗全港最优秀的塑胶人才,不断地推出新样品。

可是,因为资金有限,设备不足,严重地阻碍生产规模的扩大。该如何突破“瓶颈”呢?像长江这样的小公司,不敢奢望获得银行的大笔贷款。

正当李嘉诚预感到资金问题会给他的企业带来新的危机的时候,有位欧洲的批发商来同李嘉诚洽谈业务。他对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塑胶花赞不绝口,他要求参观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的工厂。他对能在这样简陋的工厂生产出这么漂亮的塑胶花,很感惊奇。在参观了李嘉诚的企业后,外商坦率地告诉李嘉诚,要取得他的订单,必须要有实力雄厚的企业或商贾为他担保。

此时的香港处于一个激烈竞争的时期,人人都渴望有足够资金去扩大生产。找谁担保呢?那个时期,曾在危难时倾其全力帮助他的舅父庄静庵,为取得瑞士乐都表的经销权,也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危机。李嘉诚实在找不到能够给他提供资金担保的人。

第二天,在香港一家酒店里,李嘉诚沉着地拿出9款样品,默默地放在批发商面前。李嘉诚的内心太想做成这笔交易了。该批发商的销售网遍及欧洲最主要的市场。李嘉诚未能找到担保人,还能说什么呢?他和设计师通宵达旦,连夜赶出9款样品,期望能以样品打动批发商。

拿着样品,批发商全神贯注,足足看了10多分钟,尤其对那串紫红色葡萄爱不释手。批发商的目光落在李嘉诚熬得通红的双眼上,猜想这个年轻人大概通宵未眠。他太满意这些样品了;同时更欣赏这年轻人的办事作风及效率,不到一天时间,就拿出9款别具一格的极佳样品。

他记得,他当时只表露出想订购3种产品的意向,结果,李先生每一种产品都设计了3款样品。

接下来,谈生意。李嘉诚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我一定要以最大的努力,赢取这种机会。”但谈生意就必须要出具担保人亲笔签字的信誉担保书。

精明的李嘉诚看准了这次巨大而稳定的薄利多销的机会,他敏感地预测到如果能够从这位订货商那里拿到生产订单,长江将因此脱离困境,而且还可以在香港塑胶界树立起强大的实力地位。

面对这位年过半百的订货商,李嘉诚郑重地说道:现在,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你,我暂时没法找到替我提供资金并担保的厂家,但这也正是我要做的。

“就我个人而言,我十分希望能在这次接到你的订单,以后能长期合作。长江虽然目前没有取得资金担保,但我们一旦合作,可以为你提供全香港最优惠的价钱、最好的质量,并保证按期完成。当然,我会理解并尊重你的决定的。这些塑胶花样品,如果你觉得满意,我愿意送给你,只希望能有机会跟你合作。”

李嘉诚的诚恳执着,深深打动了批发商,直至李嘉诚结束他的这番话时,这位订货商还以十分惊讶然而又十分欣赏的目光注视着面前这个为了取得他的订单,在一夜之间主持设计出9种款式塑胶花,以供他挑选的中青年企业家。他被这位年轻人为争取机会的执着和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而感动,这是他半辈子经商生涯中所未曾见过的。他决定和这位年轻人长期合作。

订货商高兴得一时间几乎忘记了生意人之间的竞争关系,竟情不自禁地握着李嘉诚的手连声说:“了不起!年轻人,我同意跟你合作,你会干好的!我知道你最担心的是担保人,但我坦诚地告诉你,你不必为此事担心,我已经为你找好了一个担保人。”

李嘉诚愣住:对方给我找了担保人?

批发商微笑道:“这个担保人就是你。你的真诚和信用,就是最好的担保。”

谈判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行,不仅签订了这次和接下来的长期合约,而且批发商还提前交付了货款,以弥补生产期间长江塑胶厂的资金不足。这一次,是批发商主动提出一次付清,可见他对李嘉诚信誉及产品质量的充分信任。信誉是生存和发展的法宝。

经过这次本无希望但最终如愿以偿的合作,并在香港塑胶企业内有了强劲的竞争实力,使李嘉诚清醒地认识到对于一个即使是身处逆境但决意要抓住机会的人来说,不管面临着什么样艰难险阻,不管命运的扁舟驶向哪方,只要有信心、决心、执着的诚意,机会的大门将永远为这些心怀抱负、希望有所作为的人们而敞开。李嘉诚对此笃信不移。

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的塑胶花牢牢占领了欧洲市场,营业额及利润成倍增长。1958年,长江营业额达1000多万港元,纯利100多万港元。塑胶花为李嘉诚赢得平生的第一桶金,也赢得了“塑胶花大王”的称号。

第五节 挺进地产高潮崛起

1958年,在获得“塑胶花大王”美称的同时,李嘉诚从海外杂志了解到,在欧美有的家庭已把塑胶花扫地出门,种植真花。而香港市场,因欧美市场萎缩与本港生产过滥,已出现过几次塑胶花积压。

经过一番调查与考量,李嘉诚决定未雨绸缪,让其自兴自衰。

很快,李嘉诚就以独到的慧眼,洞察到地产的巨大潜质和广阔前景。最明显的现象,是香港人口的猛增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住宅、办公写字楼、商业铺位、工业厂房等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多。

加之香港工业化进程急速,物业商趁势提租,许多物业商只肯签短期租约,用房续租时,业主又大幅加租。用户苦不堪言,李嘉诚也备受其苦,多次谋划置地建房,以摆脱物业的摆布。

经长时间酝酿,三十而立的李嘉诚涉足房地产,并在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内设地产部和塑胶部,便于两者利害兼顾,集中发展。李嘉诚先在繁盛北角购地兴建一座12层的工业大厦。1960年,他又在新兴工业区港岛东北角的柴湾兴建工业大厦。两座大厦的面积,共计12万平方米。

李嘉诚最欣赏本港最大的地产商英资置地公司的保守做法,重点放在收租物业。置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一直雄踞中区“地王”宝座,拥有大量大厦物业。

在李嘉诚看来,只要物业在,就是永久受益的聚宝盆。因此,李嘉诚宁可少建或不建,也不加速建房进度;他尽量不向银行抵押贷款,不向银行做按揭,资金回笼虽缓慢,但他特别看好地价楼价及租金飙升的总趋势。地升楼贵,物业增值,李嘉诚坐享其利。由此,他拥有了大批物业,储备了大量土地,渐成为香港最大地主。

1961年6月,潮籍银行家廖宝珊的廖创兴银行发生挤提风潮,廖宝珊脑出血猝亡。廖氏是潮商中的成功人士,深得商界新秀李嘉诚的尊敬。

从廖宝珊身上,李嘉诚进一步意识到地产与银行业的风险。但廖创兴银行挤提事件,并未引起地产银行界人士的足够重视。

1962年,香港政府修改建筑条例并公布1966年实施。地皮拥有者,为了避免新条例实施后吃亏,都赶在1966年之前建房。

这股建房热潮是在银行的积极资助下掀起的,银行不仅提供按揭,自己也直接投资房地产。炒风空前炽热,职业炒家应运而生。他们看准地价楼价日涨夜升的畸形旺市,以小搏大,只要付得起首期地价楼价,就可大炒特炒,趁高脱手。

大客炒地,小客炒楼(花)。大客大都是地产商,甚至还有银行家;小客多是炒金炒股的黄牛党。在这股风起云涌的炒风中,李嘉诚拥有的工业大厦完全是自筹自有资金建造。

公司下属的塑胶部经营状况良好,盈利可观。地产部已由开初的纯投资转为投资效益期,随着新厂的不断竣工出租,租金源源不断呈几何级数涌来。

1965年1月,香港小银行明德银号发生挤提宣告破产。挤提风潮迅速蔓延到一系列银行,连实力雄厚的恒生银行也陷于危机之中,不得不出卖股权于汇丰银行以免遭破产。

在银行危机的剧烈震荡下,地价楼价暴跌,靠银行输血支撑的地产商、建筑商纷纷破产。在这次危机中,长江的损失微乎其微,只是部分厂房碰到租期届满,续租时降低租金。“保守”的李嘉诚在地产低潮中稳步拓展。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