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四章 情系祖国大地

第一节 慷慨捐资报效桑梓

我个人对生活一无所求,吃住都十分简单。上天给我恩赐,我并没多要财产的奢求。如果此生能做多点对人类、民族、国家长治久安有益的事,我是乐此不疲的。——李嘉诚

从1978年年底开始,李嘉诚先后为家乡故里连续做了多件好事。

1978年至1986年,他捐资590万余港元,在潮州市赠建住宅楼宇两处共9幢,建筑面积为12529平方米,安排户数250户。

1980年间,李嘉诚捐资2200万港元,用于兴建潮安县医院和潮州市医院,大大改善了潮州医疗条件。其后,李嘉诚积极响应市政府发起的募捐兴建韩江大桥活动,捐款450万港元,名列榜首。

与此同时,李嘉诚还多次捐善款,资助家乡有关部门设立医疗、体育、教育的研究与奖励基金会,每笔数额10港元至150万港元不等。因为捐赠次数太多,估计李嘉诚自己也记不太清楚了。但家乡人是永远不会忘记他的。

1978年9月底,李嘉诚作为港澳观礼团的成员,应邀到北京参加国庆典礼。这是李嘉诚逃避战乱远走他乡39年第一次踏上祖国内地的土地。当时的李嘉诚,已是香港颇有名气的实业家,正处于迈上本港巨富“三级跳”的助跑阶段。除了有关官员,北京没有谁知道李嘉诚。

李嘉诚想,我该为祖国为家乡做些什么?

1979年,李嘉诚回到阔别40年的家乡。当晚,在潮州市政府举行的茶话会上,李嘉诚饱含泪水,深情地说:我是1939年潮州沦陷的时候随家人离开家乡的,到今天已经有整整40年了。40年后的今天,我第一次踏上我思念已久的故乡的土壤,虽然一路上我给自己做了心理准备,我知道僻远的家乡与灯红酒绿的香港相比,肯定是有距离的,但是我绝对没想到距离会是这么大。

“就在我刚下车的时候,我看到站在道路两边欢迎我归来的、我的衣衫褴褛的父老乡亲们,我心里很不好受。我心痛得不想说话,也什么都说不出来。说真的,那一刻,我真想哭……”

当李嘉诚了解到1000多万人口的潮汕地区居然还没有一所像样的大学时,他急了:没有大量的建设人才,家乡的落后面貌怎能改变?

这一年,李嘉诚主动多次找到香港南洋商业银行董事长、德高望重的庄世平先生,表达自己为祖国教育事业尽力的心愿,反复商议关于创建汕头大学的事。

庄世平将李嘉诚的决心和意愿向中央、广东省的领导人作了报告,并很快取得了国家领导人的首肯和支持。

1980年5月,汕头大学筹备委员会在广州成立,主任是广东省委书记吴南生。同年12月,吴南生、李嘉诚、庄世平、蚁美厚等一行,专门莅汕,会同汕头地委、专署及汕头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对建校校址进行了认真的研究、选择和讨论。翌年4月,汕头大学的筹建工作开始密锣紧鼓地进行。

大学创建时期,条件相当艰苦。住房简旧且多年失修。电力供应不足,往往到了夜里22时就断电,要凭借蜡烛和煤油灯照亮。基本没有自来水而靠提汲井水。那时从市区到校区还没有直达公路,泥土路面大多坎坷不平。除由李嘉诚先生给筹委会办公室初步提供的一辆面包车和24辆中巴外,风尘仆仆的创业人员多靠蹬自行车或乘坐租借的敞篷货车上下班或联系工作。而在筹建校区内没有商店,附近只有几个农家小贩在卖些零食之类的。电话只有一两部,并且使用中还经常掉线。

1983年,香港受世界经济危机周期的影响,长江实业有限公司业绩不佳,社会上纷纷猜测汕大校建会流产。

紧要时刻,李嘉诚说话了:“就是卖掉办公大楼,我也一定要把汕大办起来!”

消息传来,筹建人员信心倍增,劲头鼓得更足。广东省高教厅大力支持边建校边招生的办学计划。中文、外语、法律、医疗等专业决定首批招生。建校总体规划审定后,由北京有色金属冶金设计院和汕大基建组联合提供了施工图纸。

通过“招标”方式,确定汕大由广东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承建。创建汕头大学的第一期建校工程,终于在1983年10月10日正式开始了!

11月,在汕大首期建校工程开工之后不久,他又考虑到汕大与世界各国的大学进行学术交流问题。李嘉诚又另外捐资2000万港元,成立香港李嘉诚汕头大学基金会有限公司,为汕大发展国际上的学术交流及派遣出国留学生提供资金。后来,根据建校工程需要和办学需要,李嘉诚不断增加捐款,保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

1983年12月31日,李嘉诚出席“汕头大学奠基典礼庆祝大会”并于1984年元旦出席“奠基典礼剪彩仪式”。李嘉诚坦率地对当时国务院高等教育部负责人说:“我的事业可以破产,但是为了四化培养人才,汕头大学一定要办好!”“汕大要办成一流大学。教授要有真才实学,行政人员也要精明能干。学校结构要少而精,工作要讲究效率。”

几经艰苦奋战,汕头大学首期建校工程在1986年5月宣告胜利完成,质量和速度都创下了“全国第一”!

也就是这年,香港经济渡过危机之后,李嘉诚决心继续推进汕头大学的加速发展,并写信给邓小平,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和要求。6月20日,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见了李嘉诚先生。

邓小平对李嘉诚近几年来为祖国所做出的“扎扎实实的贡献”,表示了感谢,并对李嘉诚的“爱国精神表示了由衷的赞赏”。

邓小平一言九鼎,语重如山。邓小平接见李嘉诚的新闻,立即轰动神州,举世瞩目。广东省政协主席、汕大筹委会主任吴南生,在读到邓小平接见李嘉诚的新闻后,即驰电致李嘉诚先生。

电函称:

先生热爱祖国,关心四化,以破釜沉舟之精神,独力捐资兴办汕头大学,高瞻远瞩,世人同钦。

今又得国家领导人之赞誉与支持,更令人感慰无限。本人及汕大筹委会同仁,当与先生同心协力,建设汕大,以臻于成。

汕大校园沸腾起来了。教职员工们议论的中心,都集中到如何把汕大办得更开放这些方面来。

这一年的6月26至27日,国家教委在广州主持召开了全国八院校支援汕头大学师资的工作会议,作了具体部署,确定对口支援汕大师资的有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医科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学院8所大学。

随后,国家教委商定对口支援汕大30至40名教授、副教授;系主任或学科带头人,充实并加强汕大师资队伍。同时汕大也向全国公开招聘教师,努力组建一支知识化、科技化和年轻化的师资力量,为汕大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政府也及时调整加强了汕大领导班子力量,选派杨应群任汕大第二任校长,林川仍为党委书记,许涤新为名誉校长。汕大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李嘉诚的芳名从此家喻户晓,广为传颂。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汕头市政府也相应成立了“汕头市支援汕大委员会”,由市长任主任、副市长为副主任。市政府在教育经费困难情况下,决定从1987年起,每年支援汕大200万元教育经费。

李嘉诚从汕大进入发展新阶段起,又就汕大的建设与发展问题提出了新要求。1986年10月7日至9日,他第四次做汕大之行,落实邓小平关于“汕大要办得更加开放些”的指示。

他还极力争取国家教育委员会对汕大的支持和关心。

1987年2月,国家教委的专员黄辛白到香港会晤李嘉诚时,李嘉诚再次向黄辛白表示:

为了办好汕大,我什么都肯做。做的工作不仅是100%,而是101%。等汕大的一切走上正轨后,我会放手在别的地方做第二件、第三件、第四件事情。一辈子做对中国人有益的事,乃是我的基本宿愿。

很快,汕大的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科研工作和校风建设上,以及汕大在为特区经济的发展服务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随着时机的成熟,汕头大学校董会于1987年2月10日成立,并试行校长负责制。李嘉诚被推举为校董会名誉主席,吴南生为主席,庄世平、黄丽松、林川、林兴胜为副主席。

关于校董会的宗旨,李嘉诚作了郑重的申明:

汕大校董会的成立,旨在协助国家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协助促进汕大的改革开放。并强调必须依循两大原则:其一,所有开放及创新之建议须配合国家及省、市之领导政策;其二,所有方针皆以能配合开放及创新,并于短期内办好汕大为目标。

李嘉诚希望,起步已慢的汕大奋起直追,以逐步缩小与国际名学府的差距。这次李嘉诚出席汕大校董会成立之行,是他第五次莅临汕大。当时他身体有些不舒服,正患感冒和胃痛,他仍然打着十二分精神专心致志地研究着汕大的前进与发展。

李嘉诚意味深长地说:“汕大的事,始终摆在我一切事业的首位。凡是汕大要办的事,我随叫随到,今天叫,明天到。”

李嘉诚的精神风貌和肺腑之言,给汕大的教职员工们带来了巨大的激励、鼓舞、鞭策和推动力量。

1987年,李嘉诚分别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和香港大学设立奖学金,为汕头大学培养年轻教师,使汕头大学的教师队伍后继有人。

第二节 扶弱助困投资医疗

1980年春,庄世平参观汕头医专附属医院时,发现这里的仪器很不够,而且很落后。

回香港后,他便与李嘉诚谈到此事,李嘉诚表达了强烈的关注。因为李嘉诚曾经历由于贫穷、由于缺医少药而亲人过早离世的悲剧,所以李嘉诚对发展文教医疗卫生事业深有感悟:“一个人如果得了病,得不到好的治疗,有时甚至会丧失劳动力,会增加家庭的负担,增加对社会的负担,本人艰苦、家庭艰苦,社会也艰苦。”

据悉,医院所报购进仪器项目仅需人民币200万元左右。李嘉诚却一下子赞助了500万港元。汕头医专及其附属医院靠李嘉诚的赞助,引进了110多项先进仪器设备,顿时大大提高了医疗质量,扩大了诊治项目,医护人员感到“有用武之地”,促进了积极性的发挥。医院也旧貌换新颜!

继李嘉诚1980年在潮州捐巨资修建潮州医院、潮安医院后,他又一次找庄老商量,打算在其他省份的县城所在地,按县级医院标准,再捐建两三所像潮州医院一样规格的医院,使当地人民的健康得到保障。1983年8月29日,中央教育部派员到汕头医专检查并评估工作。经国务院批准,汕头医学专科学校及其附属医院遂于1983年9月升格为汕大医学院。

在李嘉诚的大力支持下,汕大医学院新建附属一医院于1987年5月14日破土动工。在1988年1月7日至9日,李嘉诚第六次莅校期间,他强调:“学校工作要唯贤是用。要加强管理,要提高效率,要培养一流医生。要为潮汕人民造福。”

为了让教职员工们能“专心致志,以事其业”,集中力量,办好汕大,给教职员工、学生发放“敬业金”、“奖学金”的同时,还给学校提供了一笔可观的经常项目维修费用。

他还设置了一个关于汕大的工作班子,每周两次专门讨论汕头大学的工作。工作班子有14人,由“长实”董事局主席办公室副经理温绩专负其职,分管校董会、校政、财务、基建、设备、敬业金、教师进修留学、国际学术交流等工作。该工作班子发挥了助手作用,很好地进行了上下沟通。

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出《关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支援汕头大学医学院及附属医院的通知》。通过两校全方位的合作,使得汕大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符合五年制本科的合格标准,并逐步接近或达到上海二医大的办学水平。对此,李嘉诚深表满意。

1988年7月,李嘉诚顶着逼人的暑气和高温,一下飞机就前往巡视正在进行内部装修的新建附属一院。

整座医院总用地面积为59.4亩,实际用地面积为48.3亩。其工程总体设计,吸取外国先进医院的建筑经验,既考虑到满足医疗、教学任务的需要,也充分考虑到当代突飞猛进的医疗技术发展的需要。

李嘉诚对汕大医学院新建附属一院寄予很大期望,基建费用及引进先进仪器设备费用投资超过一亿港元。

他所寄望的是:“这所医院要能实实在在地发挥作用,能培养出一流的医科学生,能多为潮汕人民造福!要用好仪器,不要浪费!”

他还强调:“要与上海二医大搞好协作。要认真进行改革,培养好师资,努力提高教学、科研、医疗质量。要在较短时间内达到高规格水平,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批好医生,给人们带来健康、带来福利!”他还一再叮咛:“要让所有的医护人员都能安居乐业,让他们爱我们的医院、爱我们的事业,为造福潮汕人民作贡献!”

在李嘉诚的直接关怀下,新建附属一院在1989年顺利乔迁并正式开业。汕大医学院成立后,将肿瘤研究及防治确立为自己今后攻克的重点课题,特别在潮汕地区尤以攻克鼻咽癌、食道癌为主要课题。

医学院先后建立起中心实验室,引进新式精密仪器,实行对外开放,为振兴潮汕地区的经济服务;并与南澳县合作实行横向科研联合,积极开展南澳的肿瘤防治工作。健全三级防癌网,努力促进关于肿瘤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工作,并筹建了肿瘤病因研究室。

1990年2月8日,粤东地区近2000万父老渴慕已久的汕头大学落成典礼举行。前来参加庆典的有近2000人。李嘉诚带着大公子李泽钜、二公子李泽楷和香港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高级助手高高兴兴地前来参加这个庆典。国务院领导同志同李嘉诚先生一起,在庆典仪式上共同揭开了披在叶剑英所题写的“汕头大学”校牌上的大红绸子。

庆祝大会由汕头大学党委书记杨应群主持。在汕头大学落成庆祝大会上,国务院领导同志高度赞扬了李嘉诚支持祖国教育事业的爱国精神。当天中午,新建的汕大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也举行了盛大落成庆典剪彩仪式。

吴南生曾撰《汕头大学建校纪略》以志之,碑石前面镌刻着汕头大学校风“团结、勤奋、求实、创新”金色大字。

在汕头大学落成庆典大会上,李嘉诚郑重指出:

我认为汕头大学的设立,不是为了造就个人的成功,也不全为了汕头地区的利益,而是属于整个国家民族的事业。我希望它的设立,能为国家的教育前途做出好的开始,将来还会有千千万万座培育人才的学府出现,使国家的文化科学生机勃勃,民族的机运欣欣向荣。

1991年12月20日,李嘉诚发传真信件给汕头大学校方:

只要汕大很好发展,逐步办成有水平的大学,我对汕大的支持是没有止境的。我别无所求,只求为祖国为民族为家乡的教育事业作出贡献。汕大的事业是我的终身事业,我对它充满信心。

希望大家同心协力,把汕大的事业搞得更好。希望汕大全体同仁共同努力,配合汕头经济特区之发展及国家需要,多育英才,取得更大成就。

至1992年秋,汕头大学还举办了多种专修班和夜大学。汕头大学与国际上10所国际一流大学建立了校际协作关系,聘请了数十名国际知名学者为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先后接受了来自港、澳、台、日本、朝鲜、泰国、新加坡、美国等的留学生、进修生百余名。许多学术成果受到有关方面的肯定和好评。

汕头大学图书馆藏书达73万多册。学校拥有电教中心、计算机中心、管理信息中心和70多个实验室。汕大的计算机中心配备有ELXSI—6400和MteROVAX—H计算机各一台,并带74台终端机,已与香港大学的计算机联网。

汕大在1992年春还建立了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它是经国家教育委员会同意建立的对外汉语教学基地,以接纳各国学员来这里攻读汉语以及中国文史、中国文化方面的课程,并为国外前来进修的汉语教师提供帮助和服务。

李嘉诚发展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另一项贡献,便是创建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这项事业原是由汕头大学副校长、汕大医学院第一任院长、国际知名的精神病学专家伍正谊教授倡议建立的。它位于汕大校本部西侧。建立精神卫生中心的主要目的,在于改革国内对精神病的治疗、预防及管理,以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卫生道路。

该中心自开办以来,已初具规模,组建了一支技术队伍,成立了精神医学教研室,做到了教学、科研、医疗三结合,成为国内高等医学院校的第一所精神科附属医院。其医疗的新型模式,已引起国内外同行的赞扬和关注。

该中心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5.6%,治愈率达到40%以上,受到病家的广泛好评。李嘉诚先生曾数次到精神卫生中心巡视工作,探望工作人员和病人,还曾专程上门拜访伍正谊教授夫妇。他衷心感谢伍正谊教授做了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还敬祝他老人家“健康长寿,多作贡献!”

在香港,曾有一些好心的朋友劝说李嘉诚道:“办一所大学是一个无底洞!”“您这样关心汕大,一再追加捐款,这无疑是把一根‘金棒’打入地下了!”

对此,李嘉诚只一笑了之。为提高医疗技术,更好地服务社会,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在1992年秋又引进了美国的大型高级医疗设备——核磁共振仪器。

许多时候,李嘉诚尽管工作严重超负荷,但他始终把兴办汕大的事业放在第一位。每年都要安排出两次时间到汕大巡视工作,会见教职员工代表,倾听他们关于办好汕大的意见和要求。有时他还亲自阅读教职员工的来信,直接了解他们的意见及要求,倾听他们的声音。有时他还要约见汕大校方的负责人,或会见国家教育委员会的领导人和官员。

李嘉诚每到欧、美、澳各国洽谈商务,紧张繁忙工作之余,他总要安排时间去访问当地的知名大学,学习他们的办学、管理经验,而后以“拿来主义”的方法供办汕大的同事们参考,还为汕大积极做了许多关于引进外籍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派遣教师出国留学、进修、访问讲学等联系,安排工作。他对汕大的14个系(院)18个专业的特性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李嘉诚为汕大的每一个进步、发展、成绩,都欢欣过、激动过、兴奋过,为国家、社会、海内外人士对汕大的每一个支持衷心地感激过。但他也曾一再地提醒过:

我们不要搞表面文章。菊花的外表是很美的,但要从根部培植好。我们的工作也要扎扎实实地从内部去搞好,不要单看外表。

李嘉诚用执着的爱心培育了汕大这颗创造智慧、实现智慧的太阳,这颗放射出万丈光芒的太阳。汕大锲而不舍地向他的祖国、他的故乡走来。

第三节 寄望西部情系中华

1990年,李嘉诚去北京办事期间,恰逢亚运会集资。北京市副市长张百发请李嘉诚赴宴,席间聊到亚运集资问题,李嘉诚马上拿出支票,填写1000万元的金额。

在递给张百发的时候,李嘉诚很谦虚地连声说:“不好意思,实在不好意思。”

张百发本以为为中国教育事业已捐资6亿元的李嘉诚此次能捐出100万元就相当不错了,没想到嘉诚一下子就捐出了1000万元。

当负责亚运集资的张百发拿到支票时,高兴得紧紧握住李嘉诚的手。他更加为亚运成功地举办充满信心,也为中国有像李嘉诚这样充满赤子之心的有识之士感到由衷自豪。

1991年7月,中国大陆华东一带受到罕见涝害威胁,灾情十分严重。香港各界纷纷解囊捐款,赈济灾区,以表休戚与共之情。而此时李嘉诚先生华东赈灾的义举,再一次轰动神州大地并传至海外。

据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秘书长陈虹在1991年7月11日于北京召开的中外记者新闻发布会上的情况介绍,1991年上半年,特别是五六月份以来,中国已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生水灾,5个省、自治区发生严重旱灾。截止到7月5日,全国已因灾死亡1270人。全国灾害最重、损失最大的是安徽和江苏两省。据初步统计,安徽全省受灾人口达48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近70%,因灾死亡267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30多万公顷,各项直接经济损失近70亿元。

江苏全省受灾人口达42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2%,因灾死亡164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00万公顷,各项直接经济损失90亿元人民币。由于灾害造成的损失大、范围广,无家可归者百万之巨,并已有灾民因疫情而患肠道疾病和疟疾等,大量的公路、桥梁等设施急需修复。完成上述救灾任务需要两亿多美元和各种物资器材。

中国政府紧急呼吁联合国有关机构、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以及国际社会各有关方面,向中国安徽、江苏两省灾区提供人道主义的救灾援助。

李嘉诚得到关于“安徽、江苏地区遇上百年未见洪峰,灾情特别严重”等信息后,他的心情很沉重,便密切地关注着灾区的情况。

曾私下对老朋友许伟先生谈道,“好几个夜晚我都睡不好觉!”他是在7月12日清晨6时听到了香港电视台播放的“中国政府的紧急呼吁”的新闻报道后,证实了有关消息。

李嘉诚顾不上把早餐吃完,当即拨通电话,与四大公司的负责人联系并取得一致共识,并以急切的声音指示秘书:“你赶快到新华社香港分社去!找到任何一位社长都行。我只要求见他5分钟。如果他很忙,就算站着5分钟说说话也行!”

鲍经理马上按李嘉诚的吩咐,立即驱车前往新华社香港分社完成了联络工作。李嘉诚以属下四大公司名义,带头捐款5000万港元,赈助华东灾区。

李嘉诚派出秘书在当天下午15时前将总值5000万港元的4张支票送到了新华社香港分社,并附上一封给新华社香港分社的亲笔签名信。

李嘉诚的信这样写道:

作为一个身居香港的中国人,本人认为应较其他国家率先做出实际支援,希望可带来一个迅速引导作用。

本人谨代表集团四家上市公司附上赈灾支票4张,共港币5000万元。请两位社长与有关部门联系,以最高效率及最佳方法,达至最好之成果。

在那天中午,就有许多消息灵通记者采访李嘉诚,要他谈谈对“中国政府紧急呼吁”的反应。

李嘉诚回答说:

过去,对公益事业,我一般以私人名义去做。这次,以公司的名义,则别有深一层的意义。作为以中国股东为主的香港公司,应该用最快的时间对中国的紧急呼吁做出反应。中国人要比外国人更快、更自觉地做这件事情!我希望借这一快速反应,能起到一点引导作用。

我们捐出的钱,和国家所需要的数目相差还很大,但希望小小的贡献能起一点好作用。我们只有这一个目的。

希望天气快些好转。希望灾区的情况早日好起来!

李嘉诚发自内心地说:“生命对于人来说只有一次。在我的有生之年,如果能为人类作出一些贡献,那么,我就心满意足死而无憾!”

与此同时,香港的各大财团,各界市民,无不慷慨解囊,奉献爱心。香港市民中呈现了一幅“骨肉情谊,山高水长”的动人场景,再一次强有力地表明,香港市民具有极其浓烈的爱国爱乡精神和炎黄子孙同胞骨肉的深情厚谊,显示了香港无愧是一个强大的爱国基地。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成为香港市民一个共同的行动口号。香港市民“血浓于水”的真诚,赢得了全世界华人和所有充满爱心的人们的赞誉。

1991年7月12日那一天,港府立法局财务委员会,也拨款5000万港元赈助中国华东灾区。短短的12天内,全港的赈灾筹款总额达到4.7亿多港元。与此同时,台湾对华东灾区的捐赠也超过了300万美元。澳门的捐赠也超过了2000万澳币。联合国先后收到的国外捐赠总额也达到5400多万港元。李嘉诚的带头捐赠行动,产生了良好的连锁性的轰动效应。

2001年旧历春节刚过不久,李嘉诚就开始远途旅行。中国的西部虽然在经济发展上有些滞后,但李嘉诚深知,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正孕育着无限的潜力,而有些潜力甚至是香港所不具备的。他飞离重庆后,沿着西北的高原继续向纵深地区飞去。

李嘉诚身临西北,他亲眼看到了人们谈虎色变的起伏荒漠和百千米内见不到一户人家的荒凉高原,不得不叹息一声:“这里确实是太贫穷了!”

2001年2月24日,他在教育部官员的陪同下,来到了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这里是高寒山区,此前从没有到过山区的李嘉诚把秘书在香港为自己准备的大衣披在身上,仍然无法抵御呼啸而起的山风。

教育部官员见状马上吩咐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特别为李嘉诚找来一件厚厚的军棉大衣,这样他才感到有些温暖了。当时,李嘉诚在当地干部的陪同下来到一片起伏群山间的石头寨时,出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山峦环绕中的盆地。小镇上的民宅状如香港的“笼屋”,如果说这座山寨里还有一处可以让李嘉诚接受的砖瓦结构的建筑,恐怕就是他投资兴建的中心小学了。

这所小学校处于一幢幢小木楼的包围中,让李嘉诚见了心绪稍安。几年前,“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刚刚建立的时候,李嘉诚作为这项专用基金的投资者,还没有想到贵州山区的贫困状况会如此严重。

而他关注并指示的基金会至少要出资8000万元,向国内西部地区的12个省区中小学校赠送5000套现代远程教育卫星接收设备。李嘉诚当年的这一指示,完全是出于惯常的捐款程序行事。

那时的他当然还没有机会亲眼看到贵州大山里的小学,更不会与那些从没有走出过大山的孩子们见面。如今当身披军大衣的李嘉诚出现在小学校的操场上时,一大群孩子们都欢呼雀跃地向他跑过来,仿佛李嘉诚就是他们久别的亲人。孩子们站在寒风中欢呼着,让刚才还在为寒冷和贫困而忧虑的李嘉诚露出了欣慰的微笑,也让他回想起自己少年时的打工生涯。

“看到这些孩子,我更加感到来西北的重要了。”李嘉诚说。

经过李嘉诚与教育部领导的共同协商,李嘉诚基金会马上启动现代远程教育扶贫示范工程,将在西部地区建立1000个接收中国教育卫星多媒体宽带广播的教学点,使10000所中小学校能运用这些设施提高教育质量。

当时,李嘉诚相信自己的基金会一定会把他对山区孩子们许下的诺言一丝不苟地落到实处。果然,距此3年以后,李嘉诚的这一为贫寒孩子们设计的方案,终于在这片大山里得到了落实。

李嘉诚一行来到青海省。

到了西宁,李嘉诚居然一改他一路上多看少说的准则,应邀前往青海大学对学生代表有过一次面对面的对答式讲话。

李嘉诚之所以破例,一是因为他看了一路,大西北的经济发展、教育现状已经在他的心里有了个大概;二是青海大学的学生们,为了请他到学校的大礼堂去讲演,几天前就自发地组织起一个自愿队,每天粉刷大礼堂的墙壁。

有的女学生甚至还精心地折叠了无数个五彩缤纷的纸花和千纸鹤,表达对李嘉诚的欢迎之意。李嘉诚深受感动,决定在青海大学和学生们开一个小型的座谈会。

李嘉诚在青海大学和学生、教师们座谈的时候,只谈到他在西北地区参访的感受,至于学生们想听的成功与致富的秘诀,李嘉诚却绝口不谈。他不想在刚刚成年的学生们面前以成功者自居,更不希望由于他曾在西北各地捐款而夸夸其谈。无论在何时何地,他处世为人的务实精神始终是不变的。

李嘉诚见到地处祖国西北边陲的青海大学,虽然教学大楼可与内地经济发达地区媲美,但是,在教学设施方面仍然有很大差距。

在与该大学师生们谈到学校高科技教学设施的配套和网络化教学所需的资金时,李嘉诚手举着一只矿泉水瓶子,说道:

我李嘉诚喜欢实事求是,有一是一,有二是二。如果我们学校希望教资支援高科技教学的设施,我李嘉诚是可以投资的。不过,我不希望把不必要的资金也列入计划。譬如说这只瓶子的生产只需要5角钱,可是在申请经费的时候却说一定要一块钱,那么就意味着要浪费5角钱。我的行事原则就是,办多少事就花多少钱,千万不要浪费才好。

李嘉诚的严谨行事原则,让全体与会的师生们肃然起敬。

李嘉诚又说:

并不是我不想掏钱支援,而是我从小就喜欢俭朴。大家也许知道,这些年我在香港建起了许多楼盘,还在深水湾和浅水湾建起了许多高档别墅。可是,我并不需要住香港最顶尖的豪宅。我现在住的还是1962年我结婚时买的那所房子。不为别的,就为俭朴是美德。

李嘉诚讲完这句话以后,来到省里一位领导面前,仍然举着那只矿泉水瓶子,郑重地表示:“如果现在就要我拿出一亿元,我会面不改色的。可是,谁如果在地上丢了一块钱,我就会立刻把它捡起来!”

李嘉诚的话音刚落,鸦雀无声的会议室里顿时响起了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学生们见到风尘仆仆、远从香港来此的李嘉诚身上仍然穿着很普通的黑色西装,根本就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名牌,对他的话非常信服。

尽管李嘉诚在青海大学座谈会上讲到了节省开支和费用,可是他离开之前,仍然同意把一笔可观的教育经费马上拨给这所学校。“富而不奢”始终是李嘉诚恪守的行为准则。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