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五章 铸就人生辉煌

第一节 生活简朴教子有方

当俭朴成为一个人的习惯时,会伴随他一生,而且不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李嘉诚

“人生毋虚度”,这是李嘉诚终生遵守的一条座右铭。李嘉诚从潮州流落到香港,从香港走向世界。李嘉诚对事业执着,数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着,从不懈怠。

青少年时期,他曾度过一段“披星戴月上班去,万家灯火返家来”的岁月。他每天用两个“闹钟”来唤醒自己,催促和鞭策自己。他每一个星期上班七天,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有时甚至忙到连理发的时间都找不到。他从不到电影院,与电影绝缘。他节衣缩食,勤俭度日,但经常从旧书摊上买来旧书旧杂志以增加精神文化营养。

当他成家立业之后,仍然保持艰苦奋斗的美德。他手上带着的日本产的普通电子手表,总要拨前10分钟,以免误事。有很长一段时间他坚持上夜校进修,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回家后仍凭借着录音机坚持学习英语。他对有些年轻人打“的士”跑歌厅很有些“不以为然”。

在他成为“地产大王”之后,每天都抓紧利用坐车上下班或办事的空隙,读书读报读文件读资料。他下工地视察,午餐的时候就和工友们一起吃盒饭充饥,他吃得津津有味!而在他成为香港首富、进入世界超级富豪前列之后,艰苦奋斗仍然是他的美德和习惯。

李嘉诚第一次到汕头市,和广东省、汕头市的领导人一起参加选择汕头大学的校址的时候,他身着朴素的中山装,嘴角常带着舒心的微笑,使人觉得他很斯文、随和,也很好亲近。

1983年12月,李嘉诚第二次到汕头,参加汕头大学的奠基典礼庆祝大会和奠基仪式。在嘉宾中有许多国内外知名高等学府的校长、教授、著名经济学家,汕头大学首任校长许涤新先生和广东省委书记、汕大筹委会主任吴南生等到机场迎接李嘉诚先生。

当李嘉诚走下飞机舷梯时,一眼瞥见许涤新校长在迎接他,他立即微笑着快步赶上前去久久地和许涤新校长握着手。那神情动作,活像一个学成归国的学子遇着久别重逢的老师那样欣喜、挚诚。这情景与其说他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大企业家,倒不如说他是一位温文尔雅、博学多才的学者更为合适。

在龙湖宾馆大堂,汕头大学秘书组的工作人员向李嘉诚先生递上一本庆典的贵宾签名簿。人们想,作为汕头大学的创建人,他在第一页上面签上自己的名字是当之无愧的。可是,李嘉诚端着贵宾签名簿,从头到尾地翻看了三遍,终于在第三页上面审慎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李嘉诚虽富可敌国,但他至今仍过着简朴的生活,有时甚至比有些普通人还普通。他经常穿着一套黑色或者深蓝的西装,雪白的衬衣和条纹领带。西装笔挺,很整洁很得体,春夏秋冬几乎都一样。夏天天气热,巡视工地时有时也把西装外衣脱下来。

李嘉诚所着的西装,十有八套是旧的。有时,西装衬里的骑缝线断裂开了,工作一忙起来,也就来不及叫人去缝缀好,碰到急切公务穿起来就走,事后又忘记了这回事。他对衣着并不讲究,只要能大体过得去就行了。其实他现在也并不需要炫耀自己的什么身份了。

人们从没看到李嘉诚披金戴钻。他戴的是普通电子手表,穿的是普通皮鞋。他出门带的小皮箱,也简单得很,装有洗刷用具、内衣睡衣,还有必要的文件。除公司有必要的保安人员外,李嘉诚出门没有一般人所想象的前后左右簇拥着一批“彪形大汉”。不少香港人在机场中有时也遇着过李嘉诚,轻车简从,很随意。

他住的是30多年前在深水湾的那座别墅式楼房,装饰很普通,并非人们想象得那样富丽堂皇。他拥有名贵的座车和游艇,但他却喜欢乘坐普通的轿车,有时也坐的士。每天早晨6时,他喜欢自己开车到高尔夫球场去打球,锻炼身体。早饭后9时上班。节假日也喜欢全家人乘游艇出海,游泳,潜水摄影。

他在公司总部宴会厅宴请客人,通常连水果在内8道菜,碗是小号的碗,分量都是控制的;没有大鱼大肉,只令客人吃到恰到好处,不致胀腹,也绝不会不够吃,更不会浪费。

李嘉诚不抽烟也不饮酒。多年来,他尽量避免参加舞会。后来,朋友们知道他有这么一个习惯,也就不去勉强他了。

1992年4月,在汕头大学学术交流楼的学术厅,面对参加座谈会的许多教授和系主任、处长们,他激动和兴奋地说:“我平时是不喝酒的,待汕头大学的改革开放试验取得成绩的那一天,我和大家一起喝酒!”他还强调说:“不是喝一杯,而是两杯!”

李嘉诚对自己的生日也并不太看重。对于他来说,亲戚朋友在他生日的时候送来一点小礼品表示表示就很好了。在香港,李嘉诚经常以“一个普通市民的身份”出现。他厌恶名声,不喜欢出风头,不喜欢哗众取宠,不愿意出席剪彩仪式,不喜欢过多地抛头露面。

他懂得谦逊之道,一贯采取低姿态处世。但李嘉诚绝不是一个“吝啬人”、“刻薄鬼”,他相信“俭以养廉”、“俭以养德”、“俭以养身”。至今,李嘉诚还保有很好的身体素质,精力很充沛,不断地开会、讨论、巡视、考察。同时,他是一个很重朋友、重信用、重口碑的人。

1989年,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一医院的院长陈景起教授不幸因病去世。李嘉诚先生莅校后一走进贵宾室,就关切地问起关于陈景起教授的家庭和孩子们还有些什么困难,后事都安排好了没有。所有这些细节,都令人钦佩李嘉诚真诚、务实的为人。

至于李嘉诚在香港和内地数十年来扶危济困的许多动人事例,那更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李嘉诚先生和庄月明夫人,膝下有两个孩子。

大公子李泽钜,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土木建筑专业,获土木工程学士学位及结构工程硕士。

1989年,李泽钜成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专职负责处理在加拿大温哥华世界博览会旧址的物业发展。在香港的新闻传媒界,对这位年轻有为、不畏艰难、温文尔雅的富家公子印象很不错,认为他“为人随和,毫无架子”。

二公子李泽楷,也毕业于美国的斯坦福大学,读的却是电脑专业,取得学士学位。他1989年开始担任和黄公司资金管理委员会的董事经理,同时也是和黄电讯及卫星电视管理委员会主席。1990年,“亚洲卫星1号”在中国西昌地区发射,他曾陪同父亲及马世民先生一起前往参观现场发射情况。

1989年7月,他主理卫星电视台管理工作之后,曾接受新闻界的访问。新闻界人士对他的印象是:“信心十足,应对裕如,机敏灵活……充分显示他对卫星电视认识的深切认识及才华,令人赞赏。迄今以来,卫星电视台越办越好,收视率很高,颇有成绩。”

在香港企业界,李泽钜、李泽楷被新闻界称誉为“龙兄虎弟”,谓之为已崭露头角。对于孩子,李嘉诚也跟天下父母一样望子成龙。他既有俯首甘为孺子牛般的深挚的父爱,也牢牢记住“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中国古训。

为教育、培养好孩子,他并不满足于只给他们提供锦衣玉食,过那“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而是在严格督促他们兄弟俩勤于学业之外,还尽力给他们创造艰苦锻炼的环境和机会,让李泽钜、李泽楷兄弟远离特殊的氛围,让他们像普通家庭的孩子那样去过那俭朴、清淡的生活。

当孩子进入中学阶段,李嘉诚把他们都送到寄宿学校读书。孩子们中学毕业,李嘉诚又先后送他们去美国上大学。在美国,有钱人的孩子上大学都有私家车,购置一辆小汽车是极普遍的现象。可是,李嘉诚却不让孩子买汽车。

他们兄弟俩在校内就骑自行车,上街时就坐巴士,坐电车。及至后来,李嘉诚的一些朋友去美国办事,亲眼见到泽钜、泽楷兄弟俩不时身负背囊穿行于马路的车流之中,从安全的角度给李嘉诚先生提出了意见,李嘉诚方才答允给孩子们买小汽车。

他的两个孩子在上大学期间,钱是根本不用操心的,父母的供给是充裕的,但他们都懂得节俭和俭朴,有时还去做些勤工俭学的事。他们不时将省下来的钱拿去济助有困难的同学,养成了一种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

李嘉诚先生还谈到了这样的一件事:“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在节假日,我常常带他们乘游艇出海度假。我对他们的教育是,对生活对事业要认真,对人生对事业要诚实,对人要亲切。生意上成功的关键就是信心足。这些都给孩子们很深的印象,也是他们往后成长发展的基础。”

不仅如此,在李泽钜、李泽楷的成长过程中,李嘉诚也注重培养他们的志向。只要一谈到父亲李嘉诚,李泽钜、李泽楷那种尊敬的心情便油然而生,更溢于言表。李嘉诚言传身教、精心培养,严格要求他儿子的同时,也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综观他大半生奋斗生涯,不管是打工时期,还是后来富甲天下之时,他都非常注重自己的行为和形象,从来都是谨慎从事。

为培养儿子们的独立处世能力以及更多地积累商业经验,李嘉诚允许两个儿子在大学毕业后各自在加拿大创业一段时间,以证实自己的才能。李泽钜在加拿大的温哥华开设了一家地产开发公司,而李泽楷则在位于多伦多的加拿大投资银行担任最年轻的合伙人。

直至1990年年初,李嘉诚才将这两位龙兄虎弟召回香港,让他们留在身边,帮助自己,而且继续向他们传授人生经验:“注重自己的名声,努力工作、与人为善、遵守诺言,这些对你们的事业非常有帮助。”

李嘉诚的榜样形象不仅教育了自己的儿子,也教育了公司的员工。

数年前的一个夏天,李泽楷当时大学还未毕业,利用暑假时间在公司打工,曾经半开玩笑地对父亲抱怨说,他是全公司待遇最低的职员。李嘉诚听后,微笑着摇摇头说:“不对吧,爸爸才是呢!”在给李泽钜、李泽楷放“单飞”之前,李嘉诚经常教育儿子们做生意要稳健、重信用、守诺言。

在接受《金融时报》的记者访问时,李嘉诚曾经很坦诚地说:“我喜欢友善的交易,喜欢人家主动来找生意。我常教育我两个儿子,要注意考虑对方的利益,不要占任何人的便宜。”

此外,李嘉诚先生还特别重视培养孩子对祖国对家乡对汕头地区对汕头大学的思想感情。李嘉诚明白,孩子们生于香港,长于香港,又到美国求学多年,但对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家乡、家乡的父老乡亲,以及对父亲创办汕大的事业,却极为陌生且没有认同感。

为了培养孩子具有爱国爱乡的思想感情,一有机会或空隙,他总把孩子带在身边到家乡、到汕头、到汕头大学去走一走。

关于“子承父业”,李嘉诚反复强调:“我不会家天下!继承问题还要看看他们是否有能力胜任。”

李泽钜曾表示:他从父亲身上一定要学习到那种待人以诚的哲理,与合作伙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李泽楷则着重谈道:父亲很善于博采众家之所长,提高自己。

兄弟俩都处于事业的起步阶段。

李嘉诚说:“他们的机会是相等的。”

第二节 知人善用光辉灿烂

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创造奇迹的李嘉诚,他总是能够放手让手下那些了解情况并且能够积极努力的人去干。李嘉诚的真诚与善待下属,令下属对他感恩戴德并继而忠心为他效力。

一直追随李嘉诚左右长达30年的盛颂声,直至1985年因为举家移民加拿大才离开长江实业;而身为集团公司副董事总经理的元老重臣周千和,则至今仍追随在李嘉诚身边,继续为他出谋划策,开创李氏王国的新气象。

在长江实业发展到相当规模之后,李嘉诚便着手选拔人才和重用人才。他打破东方家族式管理企业的传统格局,构架了一个拥有一流专业水准和超前意识且组织严密的现代化管理团队。

毕业于香港大学、做事干练沉稳的霍建宁,有着杰出的金融头脑和非凡的分析本领;曾经由李嘉诚指定作为长江实业专门培训的人才而被送往英国攻读法律的周年茂,是经营地产的老手,他全面负责李嘉诚长江实业系统的地产发展。

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长江实业尚未上市之前就作为李嘉诚的秘书,跟随李嘉诚长达21年之久,为李嘉诚的王国立下汗马功劳而且精明能干的“女强人”洪小莲,直至今天仍旧是长江实业的董事。她极得李嘉诚的信任,现在专门为李嘉诚全职负责楼宇销售方面的工作。

李嘉诚重视道义、信用。“一般而言,凡事留个余地;另一方面对人守信用,朋友之间有义气。在今天来说,也许很多人未必相信,但实际上我始终觉得,‘义’字是终身用得着的;‘恕’字也很重要,要宽恕别人,因为人总是人,人不是神。人不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错误,可以原谅人的地方,就应该原谅人,凡事留有余地才好。”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李嘉诚就已敏锐感觉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和互利性,开始注意回避东方式家族化的企业管理,并在当时就开始大胆起用洋人。

20世纪70年代中期,长江实业集团的规模已扩展得极其庞大,员工人数发展到2000多人。李嘉诚高薪聘请了一位美国人出任总经理,让他负责行政管理工作;而李嘉诚自己则出任主席,但只参与公司重大的决策和重要的业务决定。这之后,公司还聘请了一位美国人为经理,配合原来的200余位基层管理人员,将企业的管理完全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

李嘉诚在逐步实现企业管理国际化的同时,也经常到欧美各国巡回考察,不但从理论上而且从实践上实实在在地了解西方,学习西方。

可以说,李嘉诚今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跟他集中西方企业管理之精华、大胆起用洋人是紧密相关的。在很大程度上,这些洋人既出谋献计,又充当“大使”在前方“冲锋陷阵”。

1984年,李嘉诚通过和黄收购了马世民的公司,将当时名不见经传的马世民提升为和记黄埔董事总经理,大胆安排马世民担当李嘉诚远征西方的代表,出任嘉宏国际和“香港电灯”董事局主席。

在李嘉诚所重用的局外人中,最引人注目且为李嘉诚立下不少汗马功劳的便是李业广和杜辉廉。为人谨慎谦虚而又足智多才,深为富豪们所看重的李业广,是第一大华人律师行胡、关、李、罗的高级合伙人。

李业广集律师与会计师于一身,身兼20多家上市公司的董事。这些公司的市值占香港股市总值的1/4,并且还是其他多家巨富大亨的非正式智囊。而李业广更加深得李嘉诚的友谊和信任,也是李嘉诚财团内所有公司的董事。

李嘉诚深为倚重的另一位局外人,便是身为外籍人士的百富勤、广生行的老板,外界称之为“李嘉诚的经纪”的杜辉廉。特别是在1987年股灾前夕,他为李嘉诚集团成功集资100亿港元。

当人们问起李嘉诚“统率群雄,最重要是哪一点”的时候,李嘉诚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最重要是了解你的下属的希望是什么。第一,除了生活,他们一定要前途好;第二,除了前途好之外,到将来他们年纪大的时候有什么保障等,很多方面都得顾及到。”

紧接着,李嘉诚又感叹地说:“这方面我是很幸运的,每家公司都有些高层职员很忠诚地为公司服务,我自己也经常去想想他们的环境并不断进行改善。所以,我的机构内行政人员的流失率很低,可以说,微不足道。这样一来,公司内一切事情,我虽然一直在百忙之中,但都可以很从容地应付得来,也很少因为公事上的事情而失眠。”

曾有人问李嘉诚,是否“利用自己的好机会,养活自己的员工,让他们得到舒适的生活?”

李嘉诚听后,大加否定,很急切也很认真地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大企业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一个员工都是家庭的一分子。就凭他们对整个家庭的巨大贡献,他们也实在应该取其所得。只有反过来说,是员工养活了整个公司,公司应该多谢他们才对。”

李嘉诚在总结他的用人之道时,曾经特别形象地说:“知人善任,大多数人都会有部分的长处、部分的短处,好像大象食量以斗计,蚁一小勺便足够。要各尽所能、各得所需,以量材而用为原则。又像一部机器,假如主要的机件需要用500匹马力去发动,而其中有一个附件只需要半匹马力去发动,虽然半匹马力与500匹马力相比是小很多,但也能发挥其另一个作用。”

李嘉诚网罗天下英才,待之以诚。他用思想也用行动,成功地证明了古代思想家孟子所说过的一句至理名言:“人皆可以为尧舜。”

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天,李嘉诚碰见一位年逾花甲的老太太在炎炎夏日里声嘶力竭地恳求路人买她的有奖债券。见此情景,李嘉诚非常不忍心,忙上前询问说:“你老人家这么大年纪了,在这么热的天气里,为何做这么辛苦的工作?”

老太太叹口气说:“没办法的,不做就没有吃的。”李嘉诚听后心里特别难受,立即买下了她全部的有奖债券。

1989年10月28日《华侨日报》以“李嘉诚捐款3000多万港元,资助正觉莲社兴建大坑道护理安老院”为题,专门介绍李嘉诚的又一善举。

文中谈道:“因本港人口老化问题,在未来数年间,安老服务为社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港殷商李嘉诚有鉴及此,特捐出数千万元巨资,支持兴办安老善业。现在得以实现者,为本港佛教团体香港正党莲社主办第一个大型之护理安老院。该院经命名为‘佛教李嘉诚护理安老院’,位于港岛跑马地半山区大坑道地段。环境幽雅,占地面积19500余平方米;院舍建筑楼高10层,每层6000余平方米;全部建筑及设备费用,耗资共达3200万港元,全数均由李嘉诚基金会捐出。”

日理万机的李嘉诚,经常去安老院看望老人。每次前往,他都与老人们攀谈,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而且,他一旦发现一些老人护理设施不太科学的地方,定会马上拨款并专门派人去购置这些护理器材。

佛教李嘉诚安老院的院长黎兰伟清对此感慨地说:“李先生很细心,每次来都提出很有见解的改善措施。这令我必须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否则,就辜负李先生的一片佛心。”

专职负责李嘉诚捐赠事宜的李嘉诚前任私人秘书梁前供,对李嘉诚一次又一次善举,极为感慨地总结说:“李先生的捐款与别人完全不一样。他的不一样在于别人在捐出款项之后,所考虑的和关心的仅仅是其善举为不为社会所得知;而李先生考虑的是捐出款项之后,是否解决了实际问题,如果没有完全解决,他会继续增捐,直至问题解决。在李先生所捐出的款项当中,大都没有留名的;即使有留名,也是在有关机构的强烈要求之后才有的。”

李嘉诚对他所眷恋的乡土,对他充满爱心的人世从来都怀有诚挚的爱心,那种只求默默耕耘、不计回报、无偿付出的爱是感人至深的。

可以肯定地说,在中国的事情上,李嘉诚不管遇上什么样的困境,从来都没有退缩过,一如李嘉诚自己所坦言的:“对于祖国,我永不言悔。”

20世纪70年代末期,李嘉诚第一次捐赠14幢“群众公寓”的反哺行动,就曾经让李嘉诚差点陷入哭笑不得的尴尬境地。

由于潮州有关部门考虑到解决更多的人入居,将租金提高而且规定每户预交租金高达1000元,引起众说纷纭。其中有些不了解具体情况的人,以为是李嘉诚要收高昂租金,大发“不义之财”,于是便大骂资本家就是资本家,绝不会真正为穷人着想,是为富不仁,等等。流言很快传到香港,自然也传到了正在以欣喜的心情等候乡亲们入居之喜讯的李嘉诚的耳朵里。

李嘉诚“惊闻之下,深表关注”,马上去信要求政府妥善解决此事。他说:“本人捐建民房,目的在使赤贫人家稍得帮助。倘所传属实,入居者须付高昂的租金,超出其负担能力,则本人之捐献已变成毫无意义。”

李嘉诚对贫苦乡亲因无力承担租金而不能入住极为同情,决定再捐赠港币100万元,作为为乡民向政府代交租金之用,至此住房问题才真正得到圆满解决。而且李嘉诚宽容大度、善解人意的爱心也因此深入民心,使得那些纯朴的乡民获悉真相之后,大为感动地在入住公寓门上贴出“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李嘉诚”的对联。

1991年4月,由李嘉诚资助来港深造的一位50余岁的汕大英文老师在香港的超级市场“拿”商品,以为无人看见,后被人扭送警署。这位教师却张口说是李嘉诚给的钱不够购物,不能寄礼物回家,所以才去偷。消息传至李嘉诚耳边,李嘉诚非常难过,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会有这种事情发生。

事后,他请来黄丽松博士和海外所有由他资助出国深造的人们,一起召开座谈会,讨论有关生活费用的问题,希望今后无论有什么困难,直接找他本人,千万不要再做出这样有损国格、人格的事来。而且,善于宽容别人的李嘉诚在返回汕大办公室的时候,听说学校打算开除这名教师,就反对说:“不要置人于死地。这位老师虽然有错,但也要给他留一条生路。这样子将他开除出去,将来他的日子肯定很不好过,不如还是留他在学校继续当教师吧!”

天性善良的李嘉诚,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生意场上,无不体现他内在人性之美。虽然他自己平淡度日,从不奢华,可是在奉献的精神上他从来都是毫不吝啬的。

李嘉诚关心贫苦、孤寡人士,不遗余力地伸出援助之手;他创办医院,大力资助医学研究事业,潜心发展医学事业;他捐巨资兴办大学,培育人才,为发展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所有的这些事,无不为了大众的幸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嘉诚在对待老人的问题上,不仅捐出巨资,而且他是从心底里打算解决那些贫苦老人的生活保障问题,更加体现了他善良的人性光辉。并且,这种善良的人性光辉也从他的出身渊源、家庭教育,以及他对待母亲无微不至的孝心、爱心和他鲜明的生活意义、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第三节 最辉煌最伟大的事业

自1979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李嘉诚除大力支持祖国发展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事业外,也积极投资祖国内地。

他属下的和记黄埔有限公司,在1980年就设立和记黄埔(中国)有限公司,旨在“为集团之整体利益与大陆建立长远全面性之互利贸易关系,并且撮合中国与先进国家间之贸易及投资机会”。

该公司先后向中国内地提供了关于发电设备、制造橡胶轮胎的成套设备,有关飞机和直升机的制造及煤矿、建筑、大船坞的特种海洋设备等,力促祖国内地四化建设的进展。同时也与内地积极发展贸易关系,他属下的百佳超级市场和屈臣氏商店,每年都用10多亿港元向中国购买国货投放香港市场。

1980年起,他在广州参与中国大酒店的投资建设,向大连造船厂订购4艘大型远洋货轮。

从1984年起,“港灯”公司每年都向中国购买占生产总量10%的煤炭。此外,和黄集团从1987年起,先后与中国内地进行合作,成立“宝洁(广州)有限公司”。

1988年,和黄公司和中国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与英国大东电报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亚洲卫星公司,共投9.3亿港元购入美制的“亚洲卫星1号”。以后,通过中国的“长征3号”运载火箭,于1990年4月7日成功地将卫星送入东南亚上空的同步轨道。

此举不仅促使和黄、中英发展了越洋通讯业,促进了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也大大提高了中国的航天新技术。

1991年9月,成立“恒和纺织实业(广州)有限公司”,专门生产外销的优质毛巾。还与中国民航局广州管理局及美国飞机服务公司合作,成立广州飞机维修工程公司,为中国国内民航飞机提供维修保养服务。

1992年5月,李嘉诚于深圳与中国方面联合成立了中外合资的“深圳长和实业有限公司”。在8月份,又在上海金山集装箱码头投下巨资从事港口及码头建设。

李嘉诚在立足香港发展香港、紧靠大陆积极支持并推进祖国四化建设的同时,也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积极寻求适合的投资机会,拓展在海外的投资。

1991年10月22日,他通过协和物业财务集团购入了美国纽约金融中心区的曼哈顿商业中心49%的权益,进军美国,动用资金4.48亿港元。这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李嘉诚首次踏足美国的大型投资,态势强劲。

在加拿大,李嘉诚和他属下的“和黄”、“嘉宏”两公司对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的股权实行增购到95%股权。

在英国,和黄集团的和记通讯(英国)有限公司从1990年起,已成为全英国四大蜂窝式无线电话服务公司之一。加上在此之前所收购的两家电话公司,该集团在英国的用户已大量增加,超过80000户。和记通讯(英国)有限公司还成立了公用流动资讯服务附属公司,于1991年在英国建立了一个全国性网络,并在伦敦广大地区提供公用流动无线电话服务。

1991年1月,该集团又收购英国7家全国性传呼公司,后又收购BYPS集团,并已充分做好准备,向英国电讯市场进军。和黄集团的附属公司和记通讯(澳洲)有限公司也已成为全澳洲的主要电讯经营者,业已建成一个为澳洲5个省份50000用户服务的传呼网络。

和黄集团在泰国、马来西亚分别拥有一间全国性的传呼网络的合营公司;在孟加拉也成立了提供蜂窝式无线电话服务的一家合营企业;在台湾则与台商合营一家提供秘书传呼服务的企业。

和黄集团通过其亚洲首颗通讯卫星“亚洲卫星1号”为亚洲地区服务,还通过卫星广播有限公司创设泛亚多频道卫星电视服务。“卫视”的节目已能通过卫星一号播送至由日本伸展到埃及的广大市场。卫视广播在增加C频道设备后,已能将大部分英语电视节目传播至全亚洲各地的合适市场。该公司多元化长期性的拓展策略取得良性进展。

在采矿业,和黄集团与英国联营的矿物及采矿公司在津巴布韦的金矿生产增势良好。在加纳的钻探工程也收得满意成绩,还继续在澳洲进行钻石及金矿的钻探工作。港灯集团除发展香港主要的核心业务外,1990年在印度已完成了柯维亚发电厂工程;在伊朗、泰国、印尼还有新工程,并继续专注中国的利港发电厂工程。

此外,李嘉诚的四大公司的主要附属公司和主要联营公司,在日本、欧洲、美国、荷兰、巴拿马、澳洲、新加坡、英属处女岛、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等,都分别有物业、证券、股份、控股、贸易等业务投资,与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也有煤炭贸易合营企业。

李嘉诚之所以能取得辉煌的业绩,除了天时地利人和外,高估低买的投资策略,以及他那极其强烈的事业心、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韧性和毅力,他的爱国心、赤子诚,都是重要原因。李嘉诚与邓小平的历史性会面,就起源于他投资兴建的汕头大学。

1986年5月,由李嘉诚捐资兴建的汕头大学一期工程已经胜利竣工。这时李嘉诚忽然考虑到汕大将来的师资问题。由于汕大特殊的地理位置,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好与汕大现代化教学设施相媲美的优质师资力量,于是李嘉诚致信中央领导,希望国家能大力支持这所大学的师资力量早日配备齐整,以期在新生云集汕大之时,具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也同时进入课堂。

寄信不久,中央领导在百忙中会见了他。当李嘉诚来到北京人民大会堂时,中央领导亲自迎候在会见大厅的门前,这让李嘉诚倍感振奋。

中央领导对李嘉诚多次捐款给内地办学和兴建各种公益事业的情况显然了若指掌,他嘉勉和表扬了李嘉诚爱国敬业、捐资办学的可贵精神。

中央领导还对李嘉诚资助汕头大学的义举提出新的建议,他说:“汕头大学应该办得更开放一些,办成国家的重点大学。”

接着,中央领导又叮嘱当时在座的有关方面负责人说:“在全国,要调一批好的教员到那里去,把汕大办好!”

国家教委根据中央领导的指示,很快就从全国各高校中选拔一些作风硬、教学质量高的优秀师资力量,火速前往广东汕头,支援李嘉诚先生创办的汕头大学。

香港报界对中央领导接见香港著名企业家李嘉诚反映强烈,各报和各大电视台纷纷报道他们会见时的谈话。

香港《大公报》载文称:

李嘉诚因办学而受到中共最高领导人的会见,无论在香港还是在内地都是一件不容忽视的大事。

这表明中共最高领导人对李嘉诚多年捐资内地公益性慈善事业的一种肯定,也是所有香港企业界人士的光荣。李嘉诚捐资助学的美德将因受到邓小平的接见而载入史册。

此后,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分别会见了李嘉诚,给予他极高的政治荣誉。年逾八旬的李嘉诚对事业和财富的追求依旧孜孜不倦。

香港《文汇报》曾发署名评论文章盛赞李嘉诚将捐出自己1/3身家做慈善事业的善举,称李嘉诚为华人的典范和骄傲。

文章指出,李嘉诚建立商业王国的天赋是难以复制的,但他为人处世的原则和价值观却是可以学习的。目前,香港特别是内地的一些人暴富后,一味贪图奢侈与虚荣,炫耀比阔,宣泄物欲,已成一种病态,而且具有极强传染力,导致社会心态失衡。

这不仅割裂了中华民族“乐善好施”的传统,而且加剧两极分化和社会矛盾。香港特别是内地的富豪应学习李嘉诚多做善事,讲究“取诸社会、用诸社会”,将赚来的钱用在适当的地方,弘扬中华民族济贫恤孤的传统美德,对孤寡老人、贫困学子慷慨施助,而且要捐得有智慧、有策略,让捐款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用。

对于每年传媒必问的公司交棒问题,李嘉诚回应说:“若将来退休也会全心全意做旗下基金会的工作,希望将基金会做好。”

他曾语出惊人地说道:“我除了李泽钜及李泽楷两个儿子之外,其实还有第三个儿子,而且这个‘儿子’的财产,家里任何人都没有份,任何人都不可以动。”

李嘉诚所说的第三个儿子,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李嘉诚基金会”。李嘉诚基金会于1980年成立,历年来,捐款累计港币逾80亿元,其中约占7成通过李嘉诚基金会统筹资助,其余3成则在他的推动下由旗下企业集团捐出。这位被人们称为亚洲最有影响力的人物笑称,现在很多事情都由他这个“儿子”来承担。

这个基金会捐出的百余亿港元的资金,其中超过90%用在内地及香港。而他自己大概有最少30%的时间,是用在公益事业上。而受少年所历之忧患影响,他深深体会健康和知识的重要性,他深信两者是国家富强之本,也因此对支持内地及香港的教育医疗事业不遗余力。他曾说过:“如果能够在支持医疗、教育方面帮助很多的话,你叫我给他叩头都可以。”

几年前那次难忘的大西北之行,给李嘉诚的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那些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渴望读书与改变困境的眼睛,有时会在夜晚他一人独处的时候蓦然浮现在眼前。

李嘉诚并不是投了资以后就把一切都淡忘了的人,即便他进入了老境,处于难得的清闲时,他也还在关心那些把他视为救星的山区孩子们。

若干年来,尤其是到了新年和春节,各种印制精美的贺年卡和贺年信纷至沓来,状若山积般地摆满他的案头。这些贺信中用英文写的都有,尽管有的在语句上还显得稚嫩,在语法和遣词造句上还有些明显的错误,但在李嘉诚眼里,这都是最让他高兴、最让他动情的了。

据李嘉诚说,他的基金会以前本来没设固定的资金,每当需要捐款时,才向基金会注资。近年来,为基金会的长远发展考虑,开始向基金会固定投入资金,并做长线投资,资金产生经常收入,作为捐款的来源。

李嘉诚希望用自己的钱做有意义的事情,想让基金有更充裕的财政基础,可从事越来越多的教育、医疗、老人福利等公益事业。

2005年,李嘉诚捐赠10亿元予香港大学医学院,以提升港大的发展能力。这笔捐款的数目为亚洲历年来单一捐款纪录之冠,引起社会轰动。

他20多年来累计捐资逾23亿元,独力支持在家乡建立汕头大学,以推动这个发展基础薄弱的地方的文化及经济发展,“同乡子弟”能够得到“知识的力量”。

2008年四川省汶川地震发生后,李嘉诚先后捐出1.6亿元人民币,协助灾区民众及灾区重建,又提出与中国残联合作,免费为灾区伤残者提供服务,被民政部评为2008年捐款最多的个人。

2009年4月22日,李嘉诚旗下长江集团、和记黄埔联合向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捐赠人民币1亿元。

2013年8月20日,汕头潮南、潮阳发生百年一遇的洪灾后,李嘉诚为汕头受灾地区捐款1000万元港币,以帮助群众渡过难关。

2013年9月30日,李嘉诚给世界最优秀的工科大学之一——以色列理工学院,帮其在汕头创办“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到2014年,新学院将开办土木工程、计算机等课程。

在李嘉诚的不断努力下,通过独特的捐献模式和个人对具有重要意义社会责任的承诺,他不断赋予“捐献”以新的意义。“长江”的影响遍及世界21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轨迹虽然再也无法复制,但成功的精神已经成为志向高远的青年人的楷模。慈善公益事业是李嘉诚最辉煌、最伟大的事业!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