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名趣谈
名字是一种象征性的符号。起名,是每一个人一生都要经历的;改名是特例,不具普遍性。但是,改名实际上也是起名,原本就有了一个名字的,而将原来的名字加以改动或更换。改名的事例,古往今来实在不少。
孩子刚生下来或小时候起名,多是由父母家人以及亲戚朋友来进行的,自己本身并不参与任何意见。如此起出的名字,可能并不一定为孩子所喜欢,也不一定能体现出名字的性情、抱负,因而会改名。这种改名的情形是比较复杂的。有的是纯粹是因为过去的名字不雅,而改用新名。在前些年以至现在的乡村,给孩子起丑名的风气依然存在,孩子长大,尤其是读书以后,觉得名字难听,所以重新起名,有时候是根据自己的意愿起,有时候则是父母主动请人改名。生活中常可见到这样的情形:一个孩子本来叫铁蛋、么妹,到县里上中学回来的时候,却变成了志坚、文媛。再比如,如果老祖母给她的孙女取名招娣、引娣、望娣、爱娣、盼娣等等,孩子长大了,因为不喜欢这个名字,自然会改名。
有人改名,纯粹是为了有一个更有意义的好名字,比如有的女孩子觉得萍呀、花呀的不够好,便换一个新名字,或者把名字中的这类字眼去掉,留下另一意义较好的。比如原慧萍,去掉萍,改成单名一个“慧”字。这类改名,只是对美的追求,并没有特殊意义。改名者力图使自己的名字与自己的审美追求以及社会普遍的美学理想谐调。
改名占比例最大的,要属那些具有远大抱负和志趣的改名。父母家人给孩子起名,往往离不开自己的感情以及对孩子的期望,而这些又并不一定符合孩子的情感,所以就有改名的事情出现。如武则天、李自成的改名就是如此。又如宋代柳开,年轻时候倾慕韩愈,后来改名为开,自以为能别辟蹊径,另开门道。近代女革命家秋谨,原名秋闺瑾,小名玉姑。后来为了表示女子不甘落后、有抱负,去掉了名中的“闺”字,又自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
时代风潮往往也是改名的原因之一。时代的思想文化风潮如一股强劲东风吹来的时候,一些人便根据其影响而改名。
如今,因时代的影响而改名的也不少,其中影响最大的恐怕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在那个年代,有不少落第者也不乏。显然,追求时代风潮起名、改名是可以的,但千万不要把名字“绑在政治的战车上”,否则,结局大多是可笑、可悲的。
改名大多自觉自愿,也有人是被动改名。汉语同意字较多,偶然地写了别字,又不好纠正,这样将错就错的名字就有了。这种名字,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圈里总能找到一两个的。不过这种被动改名并不是名主始料所及,另外的情形则是非改不可。
在封建时代,与皇帝、上司的好恶有直接关系一个人的身家性命。皇帝老子不喜欢,名字就得改。旧时,有个叫杨林的参加科举考试,有人说他的名字与反叛首领的名字相同,担心受其影响,于是此人改名杨上林。清代康熙年间,有个满族人叫揆叔,虽然死了,但雍正还是讨厌他的为人。有一位叫张冰磺的,学名也叫揆叔,怕不方便,去掉揆字,改名为:“叔”。孙中山先生原名文,字载之,因鼓吹革命,流亡日本,为便于革命行动而改名中山樵。
改名的法定性
改名非同儿戏,必须认真对待。一般改名,是指改常用名。改常用名之后,如只限于平常能够使用,就无需履行法定程序,只要自己确认并且多用就行,不必要去公安局办手续改户口簿(如果愿意办手续当然可以)。
如果要改法定名,就要办理相关的审批手续,各国具有共同性。如《瑞士民法典》第30条规定,如确实存在重要原因时,住所所在地的州政府允许其更改姓名。在芬兰,根据1912年颁布的《姓名法》,公民若要改变姓名或增减自己的名字,必须向省政当局提出书面申请,经核准后并在地方报纸上声明,然后才能向户籍机关登记备案,方始生效。
在我国,受理公民改名的是各地公安局的户籍部门。
因此,要改名时一定要做到慎重的考虑,一旦改名后,就不要随便更换。
在我国,一般改名时,应按照《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后再做变更。
《民法通则》第99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18条规定:公民变更姓名,依照下列规定办理:
1、未满18周岁的人需要变更姓名的时候,由本人或者父母。收养人向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2、18周岁以上的人需要变更姓名的时候,由本人向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公民改名必须向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曾有一位青年人,搞了一项发明,他用新的名字向专利局申请了专利,之后,却遇到了麻烦,主要是新名字和工作证、户口簿上的名字不符。他振振有词地对户口登记机关说:“公民有使用和改变自己姓名的权利,我有自由用什么样的名字,别人不要干涉。”这说明,这位青年对改名的规定不清楚。
实际上,起名和改名都要经过户口登记机关登记,正是为了保护公民的姓名权,这是防止他人干涉、盗用和假冒的重要措施。
改名的原则
1、原名尽量小动的改名原则
改名时,尽量在原名的基础上做小的改动,变字不复音。如王止洋,可改名为王志祥。
2、轻改的原则
小幅度地改动不佳或比较繁琐的字,只改动姓名中的最后一字或中间一字。如章辛香,改名为章月香,只改其中一字;赵文德,改名为赵文星,只改最后一字。
3、中度改名的原则
由于每个人改名的程度不一样,因此,在改名时,有些名字需要做大的变动,如三字姓名,其中两个字与原名字截然不同。例如刘小驹,改名为刘万方。
4、大改的原则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有些人不光要改动名字,而且连姓也要做很大的变动,既改名又改姓。如金得潮(随父姓),后改名为黄润天(随母姓)。
以上所述只是改名的一般原则,因每个人所处的环境、职业、地位不同,以及个人的喜好不同,在改名字时,还有许多可变通的因素,需要加以具体分析。名字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因此改名字最好不要随便改,或者根据自己的喜好乱加组合,而应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多听取有关专家的意见,使自己改的名字真正地达到形义音及内涵的最佳组合。
我们通常说的改名,其实有两种情况:一是对原有的名字进行了改动,如李谷贻改名为“李谷一”,王玉凤改为“王丹凤”;另一种是重新取一个新名,如陈世俊改名为“陈毅”,李隆郅改名为“李立三”,张菊霞改名为“韦唯”。我们这里所要谈的属于前者,而后者可归到起名艺术中探讨。
名人改名的实例
秦观
秦观(1049~1100年)是我国北宋词人。字少游,一字太虚,号邗沟居士,自号淮海居士,学者称其淮海先生,扬州高邮(今江苏高邮)人。与黄庭坚,张来、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因其家乡在(淮河以北、海州以西的)淮海境内高邮湖畔,故自号“淮海居士”,世称“秦淮海”。有《淮海集》传世,又名《淮海居士长短句》。
秦观少时气盛,个性豪隽,慷慨溢于文词,客游汴京,扬州、越州等处。
北宋哲宗元佑初,因苏轼的推荐,秦观任大学博士,兼国史院编修。绍圣初,新党执政,他连遭贬斥。政治上的屡屡坎坷,使他对仕途悲观失望。遭贬后,他常与一些歌妓往来,为她们写了不少词。秦观的词多带有浓厚的感伤情调,寓含了他在政治上屡遭挫折的绝望心情,风格颇接近南唐后主李煜,容易引起封建社会一些怀才不遇的文士的共鸣。词的艺术又较高,因此他向来被认为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对后来词家,从周邦彦、李清照,直到清代的纳兰容若等,都有显著的影响。
曹雪芹
曹雪芹原名曹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耐寒道人。
曹家从祖父曹寅开始,就很喜欢苏东坡的诗,曹沾受苏东坡的影响很深。
只要对《红楼梦》稍有研究的人都会发现,曹雪芹不仅是一位文学大师,而且还是一位烹饪“专家”。我们翻阅一下鸿篇巨著《红楼梦》,便会看到书中有大量有关食物记载和饮食细节的描写。曹雪芹的名字就与饮食有着密切的关系。曹雪芹生前最爱吃“雪底芹菜”这道菜。苏东坡的名作《东坡八首》中,有“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芹何时动,春鸠行可脍。”的名句。并自注:“蜀八贵芹芽脍,杂鸠肉为之。”泥芹之泥虽是污浊,但它的“雪芹”却出污泥而不染。苏东坡常以“芹”自比。在东坡兄弟诗里的“雪”,也多是洁白而有保护之意。因此,曹沾就给自己改名为“雪芹”。这就是后来世界文学巨匠曹雪芹名字的来由。
李公朴
李公朴是爱国民主人士,原籍江苏扬州,生于镇江。“九·一八”事变后致力于抗日救国运动和群众文化教育工作。
李公朴兄弟4个,按“仁、义、康、祥”排行,他是老四,故大名叫永祥。他三哥叫永康,二人合起来是“康祥”。1919年,“五四”运动的浪潮冲击镇江。李永祥怀着满腔的爱国热忱,日夜参加查日货揭露奸商的活动。这时候他受到孙中山先生一篇文章的影响,立志做人民的公仆,他感到“富贵荣华、隆盛康祥”封建色彩太浓。于是,他就对比自己大17岁的哥永康说:“我俩的名字要改一改,才能符合时代的精神。”永康问他改为啥名字才好,永祥说:“今天社会上还是讲‘上智下愚’,认为劳动者是‘愚者’是‘下等人’,他们哪里想到世界是‘下等人’创造出来的。我志向不想升官发财,愿做人民公朴,名字改做‘公朴’,‘公朴’者‘公仆’也,名字叫‘仆如’吧?”哥哥问弟弟:“我改个啥名字好呢?”弟弟说:“叫‘公愚’好了,和‘公朴’的意思差不多。”永康欣然接受。
许世友
许世友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湖北省麻城县许家洼(今湖南省新县洼)人。原名许仕友(后为许士友),现在这个名字是毛泽东提议改的。
那是在长征路上,一天,担任红军师长的许世友带领部队打了一个胜仗。毛泽东来到这个师,对许世友说;我经常听到你的名字,没有看到你这个人。你的名字是哪几个字呀?许世友回答:“我姓言午许,家谱上是仕定辈,父母就给我取名叫许仕友。参加红军后通过认字,我发现‘仕’是要做官的意思,便把‘仕’改为‘士’,红军战士的士,朋友的友。”毛泽东望着许世友,略一沉思,说:“你看,把‘士’改成世界的、‘世’好不好?这样,你就成为世界之友了!我们红军战士,不但要事事处处想到全中国,还要放眼世界哟!”听完毛泽东的话,许世友憨厚地笑着敬了个军礼说:“谢谢主席!”从此以后,这位战将就使用了现在的这个名字。
陶渊明
陶渊明(365~472年)是我国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和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五柳先生”这个自号出于何故?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说:“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东晋末年,陶家破落,生活很困苦。虽几次出仕,不过做参军、县令之类的小官。他看不惯当时政治的腐败,鄙视那些士族的奢侈靡烂的生活。公元405年11月,他便辞了彭泽令归家,从此隐居不仕。
长期的隐居生活中,经过贫困和劳动,缩小了陶渊明和劳动人民的距离,使他的思想有所改变。他的诗把田园生活当作重要题材,歌颂农村自然景色,歌颂劳动和劳动人民。把自己对社会的理想形象地表现在《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里,希望大家都“怡然有余乐”,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要求和愿望。
因为陶渊明经历过一般文化不曾经历的田园生活和实际劳动,他的诗就有一般文化所没有的朴实而新鲜的内容。他虽然处在那样一个崇尚骈骊、重形式而轻内容的时代里,仍然能继承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一种单纯自然的创作风格。历来被人们称为“田园诗人”。陶诗中也有一些消极的倾向,但这并不是诗中的主要精神。鲁迅先生评价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金圣叹
金圣叹(1608~1661年),是明末清初的文学评论家,曾批改《水浒》、《西厢记》。他为人幽默风趣,史称“狂傲有奇气”,后终因“哭庙案”为清廷所杀。
金圣叹,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端,字圣叹。一说本姓张。为什么他要改名换姓呢?
据说,有一次,他和一群秀才、监生到“文庙”祭孔。大典方毕,那群平日斯文温顺的学子,突然都伸手去抢供桌上的猪肉和馒头,抢肥丢瘦,挑大弃小,丑态百出。因为当时人们信一种邪说:谁抢到祭孔的大肥肉和馒头,谁就会中举、高升、做大官、得肥缺。张若采却不信这一套,他袖手旁观,慨叹无比,即兴作打油诗一首,给以辛辣的嘲讽:
天晚祭祀了,
忽然闹吵吵。
祭肉争肥瘦,
馒头抢大小。
颜回低头笑,
子路把脚跳,
夫子喟然叹:
“在陈我绝粮,未见此饿殍!”
从此之后,他就改姓金,名人端,字圣叹了。“金”者,偶像之所谓金身也,“圣叹”者,孔子为之叹息也。
这个故事不见于正史记载,但却深刻地揭露了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一些读书人热衷于功名利禄,不择手段的灵魂。
郑板桥
郑板桥(1693~1765年)是中国清代文学家、书画家。名燮,字克柔,板桥是号。举化(今属江苏)人。康熙年间秀才,雍正年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曾任山东范县知县,又调知潍县。为官同情平民,抑制富豪,初到潍县,遇大饥荒,即开仓赈贷。乾隆十八年,因请赈触忤大吏而辞官。去官之日,百姓遮道挽留,并立生祠。
郑板桥的家,座落在江苏兴化城东,离城墙不远,紧靠护城河,河上有一座小木桥。这是个要道口,街上人下乡;乡下人上街,除了坐船,都要通过这里。因为这座桥始建于宋朝,当地的人都称之为“古板桥”。幼时的郑板桥,常到“古板桥”上玩耍,使他接触了不少的劳动人民,周围的古城墙、文峰塔、龙舌津、百花洲,又使他领略到大自然的美景。这小小的“古板桥”,对陶冶板桥的性情,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等他长大了,念念不忘家乡的“古板桥”。他亲自题了“古板桥”三个字,用石碑刻起来,立在桥的南端,并且把板桥作为自己的号,自称为“板桥道人”。他在《板桥自叙》中写道:“兴化有三郑;其一为‘铁郑’、其二为‘糖郑’,其三为‘板桥郑’,居士喜其名,故天下咸称郑板桥云。”他中进士后,自刻了一枚“二十年前旧板桥”的印章,来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
清道光年间,当地人重新修了“古板桥”,木桥改成砖桥,但桥名未改,仍然叫做“古板桥”。解放后,护城河填平了,桥也不存在了,但郑板桥因“古板桥”得名,“古板桥”又因郑板桥出名,“古板桥”成为这一带的地名,一直沿袭到今天。当年郑板桥手书的刻碑已散于战乱之中,道光年间仿板桥体的刻碑,仍然由人民政府保存着。
米芾
米芾(1051~1107年),北宋书画家,能诗文,擅书法,精于鉴别。宋徽宗时,米芾召为书画学博士,任礼部员外郎,住在南宫,人称“米南宫”。由于他不拘小节,举止颠狂,所以人又称“米颠”。因其居湖北襄阳,亦名“米襄阳”。
马烽
马烽,中国现代著名作家。1922年出生于山西省孝义县居义村。1938年春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马烽,原名马书铭,马烽是他参加革命后的笔名。烽,《后汉书》注:“古人戍守,作高土台,台上作桔皋,桔皋头有兜零,以薪草置其中,常抵之,有寇即燃火,举之以相告。”杜甫诗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欧阳修诗云:“威行四境烽烟断,响入千山号令传。”其中“烽火”、“烽烟”即指这种报警之火。烽火不断、狼烟四起的中华民族危亡之秋,在“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的战歌高唱之际,他以“马烽”命名,表现了他投身于抗日烽火中的坚强信念和爱国精神。从此以后,他发表作品,大都用“马烽”这个笔名,以致使它成了常用名。
孔尚任
孔尚任(1648~1718年),清代著名戏曲作家,与洪升有“南洪北孔”之誉。字聘之,又字季重,山东曲阜人,孔子的64代孙。其父孔贞番是明崇祯6年的举人,博学多才,崇尚气节,终生居家,养亲不仕。孔尚任自幼膝下受教,受其影响较深,早在少年时期,就准备写一本反映南明兴亡的戏曲。后来,经十余年的时间,三易其稿,终于写成不朽的传世之作《桃花扇》。因剧本流露了明末遗民的亡国哀思,引起清帝的猜忌与不满,于是孔尚任被罢官,在1702年冬天,重归他“梦寝之间,不忘故山”的石门山隐居。
石门山景色秀丽,是孔尚任少时读书之地。而立之年重阳佳节,孔尚任还约族弟同游,他们为石门山色所陶醉,当即洒酒同盟,相约聚钱买山隐居。如今罢官归隐,果在此间结庐,取名孤云草堂,潜心读书。因石门山古称之亭山,孔尚任又自号“云亭山人”,表现了他超脱尘凡,寄情山水的思想。
王维
王维(701~761年)唐代著名诗人,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王维崇尚佛教禅理,是受虔诚奉佛30多年的母亲的影响,他的名字本身就与佛教有关。王维,字摩诘,名与字合起来则是:维摩诘,“摩诘”二字是梵字音译,意思是“净名”或“无垢”,而“维摩诘”略称“维摩”,是佛教菩萨名。《维摩诘经》,载,他是毗耶离神通广大的大乘居士,曾以称病为由,同释迦牟尼派来问病的文殊师利(智慧第一的菩萨)等人反复论说佛法,义理深奥,妙语横生,文殊对他备加崇敬。王维使用“维摩诘”作为自己的名字,显然是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欲求得心清净。
田汉
田汉(1898~1968年),原名田寿昌,湖南长沙人。著名诗人、剧作家、戏剧活动家,中国话剧和电影事业的开拓者,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歌词的作者。
田寿昌以一个“汉”字为笔名,其意是立志做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后与姓连在一起,便成了日后沿用的名字“田汉”,寓意是与普通民众一道,作为劳动者的一员,这从下面的一段轶事中不难看出。
1929年春,田汉应陶行知之邀,率南国社到晓庄师范演出,陶校长在致欢迎词时说:“今天,我是以‘田汉’的资格欢迎田汉。晓庄是为农民办的学校,农民是晓庄师生的好朋友……所以我以一个‘种田汉’代表的资格,在这儿欢迎田汉……”田汉也作了答词:“我是一个‘假田汉’,能受到陶先生这个‘真田汉’以及在座的许多”真田汉“的欢迎,实在感到荣幸!我们一定要向‘真田汉’学习!”两人的话都表达了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相结合的心愿,也说明了“田汉”这一名字的寓意。
关于“田汉”这一名字,还有一段联语趣话:
1983年,在香港举行的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上,有两位名叫“高明”者同时参加,一位来自台湾,一位来自北京,并分在一组,对此巧合,来自美国的学者周策纵出一上联:
高明问高明:高明不高明?高明答高明:高明,高明!
法国《欧洲时报》的黎翁先生对句如下:
田汉语田汉:田汉非田汉。田汉学田汉:田汉,田汉!
这个对句用的就是田汉和陶行知相谈的那段往事。
华佗
华佗,名敷,汉末名医。生于沛国樵(安徽毫县),卒于公元208年。“华佗”二字的古音与梵语中“药”相应,“华佗”实为药神之意,也正暗合华姓。因其医术高明,人们便将他尊为具有印度神话色彩的“药神”,而称之为“华佗”,并一直沿用下来。他的本名“敷”反倒不为人所知了。
孙思邈
孙思邈(581~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代名医。思邈之“邈”字,意谓远,孙思邈之意即子孙后代思念远祖,承继家业之意。孙思邈少时因病学医,对医学有较深研究。鉴于他医德高尚及在医学上的伟大贡献,再加上他本人高寿,深得人们的尊崇,称其为“药王”,连耀县的五台山也被世人称为“药王山”。
孙膑
孙膑,原名不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国时期齐国阿人(今山东阳谷东北)。
孙膑,亦称孙子。“膑”是膝盖骨。因孙膑与庞涓曾同在鬼谷子门下学习兵法,后庞涓拜魏惠王的将军,嫉妒孙膑的才能,遂将孙膑骗到魏国,罗织罪名,加以陷害,用刑剔去两块膑骨。世人便以此刑为号,称其为孙膑。
关山月
关山月,原名关泽霈,中国杰出的国画艺术家、美术教育家。1912年出生于广东阳江县一个贫寒的教师家庭。受父亲影响,自幼喜爱绘画。1933年毕业于广州市立师范学校,后任小学教师。工作同时在中山大学旁听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讲课,后进高剑父创办的春睡画院学习。学习期间,关泽霈请老师给自己起个名字,高剑父想了想说:“那就叫关山月吧!”
“关山月”本是汉乐府《横吹曲》名,多写别伤离愁之情,但是关泽霈很喜欢老师起的这个名字,一是“关山月”多为人知,可以激励自己发愤成才;二是“关”、“山”、“月”皆可入画,变幻无穷,妙不可言。于是他便一反古曲本意,以“关山月”为名,热情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
吴承恩
明代著名小说家、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其名的来历,还有一段缘故呢。
吴承恩的祖辈都是读书人,高祖叫吴鼎,曾祖叫吴铭,祖父吴贞。父亲吴锐,世代“家穷孤,失谱牒”,吴锐年过40才得子,取名“承恩”。“承恩”,承皇恩也,字曰:“汝忠”,忠于皇帝也。反映出吴锐希望孩子读书上进,跻身仕途,光宗耀祖的愿望。于是吴锐预感此子将来有出息,能读书有成而承恩。吴承恩幼慧,《花草新编序》说他生有异质,甫周岁未行时,从壁间以粉土为画,无不肖物。而邻父老命其画鹅,画一飞者,邻父老曰:“鹅安能飞?”汝忠仰天而笑,盖指天鹅云。邻父老吐舌异之,谓汝忠幼敏,不师而能也。“三是”承恩二字不陌生,从古代诗词、曲中皆可见。
尽管吴锐盼子能读书做官,光大门庭,可在黑暗的封建社会里,吴承恩纵有超群才能,终未被委以重任,直到60岁,才出任3年县丞。吴承恩只有一独子。叫吴凤毛,凤本应是神鸟,青云直上,可惜吴凤毛未及成婚即夭折。吴承恩“贫老之嗣”。“绝世无继”,留给后世的,是他作为小说家的赫赫声名和“曲折地表现了对封建秩序的反抗精神”的杰作《西游记》。
陆游
陆游(1125~1210年)是我国南宋时的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据说陆游的母亲生他前一夜,梦见了北宋文学家秦观,秦观字少游,一是著名的苏(东坡)门四学士之一。可是,他母亲从未见过秦观。陆游的父亲觉得这梦很有意思,既然梦遇。必有原因,就将“游”字取做陆游的名,以“务观”为字。
陆游29岁时,赴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应锁厅试,名列第一,但因居于投降派权臣秦桧的孙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国耻“喜论恢复”,受到秦桧忌恨,竟在复试时被秦桧把名字除掉。直到秦桧死后,陆游才被起用,但又四度上书,两次罢官。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在四川宣抚使王炎慕下办理军务,他向王炎提出了许多进取中原的策略,但是,苟安求和已经成为南宋封建王朝的国策,他的复国主张依然得不到实现的机会。淳熙二年(1175年),范成大任四川制置使,陆游被邀请到他的帅府任参议官。他和范成大本是诗文之交,友谊颇深,因此虽有上下僚属的关系,却不拘礼套,但是,这却引起周围同僚的讥议,又因他为人豪放嗜饮,一再加上抗金复国的抱负长久得不到伸展,更是借酒浇愁,放浪形骸。人们说他是不守礼法,放荡不羁的人。于是,诗人索性号称“放翁”。这就是“放翁”的来历。
陈佩斯
陈佩斯的父亲是我国著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陈强。1951年,陈强随中国艺术团访问苏联、奥地利及东欧诸国。在访问匈牙利时,由他参加演出的影片《白毛女》受到了极高的评价,也正在这年,他的大儿子出生了。这位喜剧大师为纪念这一盛事,巧妙地借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前两个字“布达”,为大儿子命名。而将“佩斯”两字,留给之后出生的二儿子。所以当二儿子于1954年出生时,尽管陈强在外地拍片,但还是按事先说好的那样,给他取名陈佩斯。
现在的陈佩斯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刻苦学习,不畏艰难,终于成为杰出的影视演员,曾主演影片《二子开店》、《父与子》等,他与朱时茂合演的小品堪称一绝,使人回味无穷。
西施
西施,本名夷光,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生于越国萱萝(今浙江诸暨县)南门外苎萝山脚下一个樵夫家。关于西施名字的来历,据《东周列国志》记载:“山有东西二村,多姓施者,女在西村,故以西施别之。”另一说西施住的萱萝村有一条小溪,将村子分成东西两部分,西施,即住在溪西边的姓施家的姑娘。总之,她的名字是因所住地方的环境而来的。
杨万里
杨万里是中国南宋诗人,字廷秀,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曾任秘书监,太常博士,官至宝谟阁学士。他为人正直,为官廉洁,志节坚定,关心国家,主张抗金。后因忧愤国事,成疾而卒。
他的诗通俗明畅,平易自然,清新活泼,自成一格。其中不少诗篇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抒发了爱国感情,他尤善描写自然景物。《闲居初夏午睡起》:“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景色动人,情趣盎然,富有浓郁的田园风味。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多产的诗人,所作诗歌两万余首,著有《诚斋乐府》传世。
杨万里倾心佩服南宋名将张浚的正心诚意之学,故将书室题名“诚斋”,并因此为号。宋光宗曾为之书“诚斋”二字,世人称他为“诚斋先生”。
杨沫
杨沫,现代作家,1914年生于北京。杨沫少年时因爱淡雅芬芳的茉莉花,与其妹白杨(杨成芳)商定,按排行自取名为君茉,白杨为君莉。后以谐音,改“荣”为“默”,而成“君默”。再后舍“君”而成“杨默”。1942年进入华联大文学系学习,改为杨沫。改名的原因是因前名名不副实:她性格开朗,好说好笑。因而以“沫”谐“默”。意喻自己是大海中的一点点水滴,是巨浪里的细细飞沫。
杨沫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到晋察冀边区参加抗战。解放后,任作协北京分会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人大代表。后又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作品有《青春之歌》、《冲破黑暗》、《东方欲晓》等。
瞿秋白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和领导人之一,杰出的革命作家、文艺批评家和文艺翻译家。生于1899年1月29日,江苏常州人。
1920年曾以记者身份访问苏联,向国内介绍了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的真实情况。瞿秋白幼年聪明好学,能吟咏不少唐诗。由于他生下来时头顶上有两个发旋,母亲给他取的乳名就叫阿双,7岁上学时,就以“双”的谐音取名为“瞿爽”或“瞿霜”。然而大自然银白的霜雪,一般要到深秋季节才会降临,所以瞿秋白自己又将“霜”字改为“秋白”。这就是瞿秋白名字的由来。
萧红
萧红(1911~1942年)是现代女小说家,黑龙江呼兰人。1930年因反抗封建家庭出走,流浪各地。抗日战争时在香港病死。著有长篇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萧红原名张迺莹,另一笔名悄吟。萧红的母亲姜玉兰出身于教师家庭。姜玉兰的父亲姜之选曾两次科考,成为呼兰河的博学之士,后又因教学出名,当地人称他为“姜大先生”。名声很大。姜玉兰姐妹四个,一个弟弟,玉兰为长,最小的是弟弟。姜玉兰23岁出嫁,26岁那年生萧红。祖母范氏就给孙女取乳名茶花,后取名秀环。有一年,姜玉兰领着萧红回娘家,正逢二妹姜玉环也在娘家,她听萧红的名字叫张秀环,环字与自己重名非让改不可,萧红娘请父亲给改个后边无王字的,于是就取了“迺莹”这个名字。后来张秀环名字就不被人所知了。
萧军
萧军是中国现代小说家。原名刘鸿霖,1907年诞生,辽宁义县人。他还曾以三郎,田军等作为笔名。当年在上海时,以“萧三郎”作为笔名,给鲁迅寄去两篇小说,请他代为修改并推荐。但鲁迅看了这个笔名,觉得不够安全,便去信说:那两篇小说的署名,要改一下,因为俄有一个萧三,一在文学上很活跃,现在即使多一个“郎”字,狗们也即刻以为就是他的。改什么呢?等来信照办。
刘鸿霖就把“萧三郎”改成“萧军”,并以此一举成名。
为什么要起名“萧军”呢?据他自己回忆说:“‘萧’字的来源,是我很喜爱京剧《打渔杀家》中的萧思;‘军’是为了我是个军人出身的一点意思,并无其它‘奥秘’在其中。”
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年)是我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昆山(今属江苏)人。初名绛、字忠清,清兵南下,他改名炎武,字宁人。曾自署蒋山佣,人称亭林先生。
顾炎武取号“亭林”,必有因缘,故世人多有考证,也不免以讹传讹。为此,顾炎武的14世孙顾雨时特在1985年第10期《中学语文教学》杂志上撰文匡正:关于“亭林先生”之号,这是炎武早年游学吴郡(今江苏吴县)时,曾闻这里是南朝文学训诂家顾野三(519~581年)祖籍居地,顾炎武早年也曾致力于文学音韵的研究,由此而生对顾野王倾慕之情。于是,便借用顾野王故居家园内一“亭林湖”之名,遂取号为“亭林”。自此,学者称其“亭林”先生。
顾炎武是一个爱国学者,一生始终不倦地为反抗清朝统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病起与前门当事书》)的理想而奋斗。他少年时就参加过明末反对宦官权贵的政治团体——复社,清兵南下,嗣母王氏殉国后,又参加了昆山、嘉定一带的人民抗清起义。后来,又坚辞清廷征召,不图仕进。他在许多著名的诗文里,揭露清军的残虐,南明统治者的昏庸,反映人民遭受的苦难和爱国志士的英勇事迹,“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精卫》)这正是诗人对理想的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的真实写照。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诘文学,都有很深的研究。一生著作甚丰,主要的有《亭林诗文集》、《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等。
姚雪垠
姚雪垠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1910年10月10日生于河南省邓县。原名姚冠三,十四五岁时他改名姚雪垠,这是他当年心情怅惘的反映。他上了三年小学就失学了,后来在中学读了一个时期又失学了。那时他读到苏东坡诗“人生至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因叹人生加飞鸿踏雪,偶留痕迹,故改名为“雪痕”。后来新文学运动兴起,看到了光明,于是将“痕”字去“病”字旁,换“土”字旁,表示不再悲观,而要奋发图强。
他的作品有《牛德全和红萝卜、《长夜》、《母爱》及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等。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年),是中国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是他的晚号。居士本来是指古时候居家不做官的知识分子。许多明明是有权有势的封建士大夫也都争着自称某某居士,可见当时它是个颇富风雅的称号。
据欧阳修自己说: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尝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由此可见,欧阳修晚年给自己起这样一个别号,是在标榜自己的以诗酒琴棋自娱,有点超然物外的味道。这种思想行为,跟他早年的锐意进取,见义勇为相比,是不一致的。这当然同他“与人尽言无所隐”、正直耿介以至于“邪党益忌”有关。
尽管如此,欧阳修仍然“以风节自持”。从“六一居士”这个称号中,可以隐隐约约地窥见他不与世俗合流,不向邪恶妥协的生活态度。欧阳修自谓:“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此话不假。不过“吾之乐”决不仅仅是那五个一。而是另有寄托——这一点可以通过综观他一生事迹、思想可以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