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三章立竿见影——时刻把时间用在刀刃上

第一节同一阶段只忙于有限的事情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时间是无价的,那么如何利用我们有限的时间才算合理呢?有限的时间不在于你能多做多少事情,而是看你做了多少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一件有价值的事可能使你今生再也不用奔波生活,百件没价值的事,可能你还是一无所获!

大凡每个人都想做有价值的事,可是究竟什么才是有价值的事?也就是说怎样去抓住生命的重点呢?如何把时间用在刀刃上?本章为你一一介绍。

我们真的忙得一塌糊涂了吗?显然不是!一般而言,是我们自己先一塌糊涂了,才开始变得越来越忙。忙中本没有错,但瞎忙乱忙却是一种错误,忙晕了头是一种错误,忙错了方向则可能铸成大错。瞎忙的结果,常常是忙中出乱,忙中出错,忙而无果。

我们每天都在忙,但又有多少人们认真思考过我们到底在忙什么?我们忙得正确、忙得合理吗?为什么在整日不断的繁忙中我们却觉得时间不够用、琐事太多、问题层出不穷呢?究竟是何原因在无形中使我们均变成“救火大队长”、“修复重复问题专家”,甚至“无效工作狂”?

同一阶段仅做有限的事情

若在同一阶段只设定有限的目标,然后提高对目标的关注度,坚持到底,在某种意义上,将会取得某种成功。

昔日,一名青年苦恼地对昆虫学家法布尔说道:“我不知疲倦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花在我爱好的事业上,结果却收效甚微,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法布尔对其赞许道:“由此可见,你是一个有志于献身科学的青年人。”“是啊。”这位青年人接着回答道:“我不仅爱好科学,还爱好文学;不仅喜欢音乐,还对美术有着深厚的兴趣……”刹那间法布尔拿出一个放大镜,对青年人说:“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焦点上试试,就像凸透镜一般……”

在现实生活中,类似这名青年人的状况数不胜数。虽然他们的忙碌并不是瞎忙,他们有着清晰的目标,但是他们的目标太多,以至于在同一时间内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为此而感到不知所措。毕竟每个人的精力与时间均是有限的,只有忙得有道,才能忙得有所成绩。

著名的成功学大师马登曾经进行过这样一项调研:他要求被参加调研的人们写下一些计划的事情,不限个数,但要保证这些事情必须完成。若干年后,当对这些人们进行回访时,他发现:那些只写下少量事情的人,大部分事情均得以圆满完成,而那些写下诸多事情的人们,基本上放弃了大多数计划的事情,余下的有限事情他们完成得也是大打折扣。

为什么会造成如此差异?是对一件事情的专注度。对于人们而言,为什么缺乏对事情的专注度,容易使其放弃某些事情的完成呢?主要是由于在事情被完成的过程中,给我们最多激励的是越来越接近达到目标的成就感。如果我们在同一时段内需要照顾十件事情,那么,大多数事情势必会进展得比较缓慢,最终结果就是人们缺乏必要的激励,在忙碌中逐渐遗忘某些事情。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人的思想是十分了不起的,如果专注于某项事业,就一定会做出一番令自己都感到吃惊的成绩来。”在同一阶段只忙于有限的事情,提高自己对某件事情的专注度,将不会分散自己忙碌的价值,不会在忙碌中迷失最初的目标而坚持到底。

每次只做一件事情

“一次只做一件事情”是解决问题的良药。德鲁克曾经说过:“我从没有碰到过任何经理人可以同时处理两个以上的任务,并且能够保持高效地完成。”

在世界上,最紧张的地方可能要数只有十平方米左右的纽约中央车站询问处。每天,那里都是人潮汹涌,不计其数的旅客纷纷在争先恐后地询问自己的问题,均希望能够立即得到答案,对于询问处的服务人员而言,工作的紧张程度与压力状况可想而知。但不知为什么,柜台后面的那位服务人员看起来却丝毫也不紧张。他身材瘦小,戴着眼镜,一副文文弱弱的样子,显得那样轻松自如、那样镇定自若。

在他的面前,是一个矮胖的妇女旅客,头上扎着一条丝巾,已被汗水浸透,充满了诸多的焦虑与不安,询问处的先生倾斜着上半身,以便能够听到她的声音:“请问,我能帮你做些什么呢?”他把头抬高,集中精力,通过厚眼镜片注视着这位妇人:“你要去哪里呢?”

正在这个时候,一位头上戴着昂贵的帽子,穿着入时,一手提着皮箱的男子,试图插话进来,但是,这位服务人员仿佛旁若无人似的,对其视而不见,只是继续与这位妇人说话:“请问,你要去哪里呢?”“春田!”“是俄亥俄州的春田吗?”“不,我要去的是马萨诸塞州的春田。”他根本不需要行车时刻表,便脱口而出:“那班车是在10分钟以内,在第16号站台发车,你不用慌张,时间足够用的……”“你说的是16号站台吗?”“是啊,太太。”

当这个妇女转身离开的时候,那位服务人员立即把注意力集中转移到下一位客人——戴着高贵帽子的那位男子。但是,没过多久,那位妇女却又回过头来询问站台号码:“你刚才说的是第16号站台吗?”而令她感到出乎意料的是,这次,服务人员却集中精力于那位男子身上,对这位妇女置之不理。

后来,有人对那位服务人员问道:“请问,你是如何做到并保持冷静的呢?”

这位服务人员回答到:“我并没有与公众打交道,我只是纯粹地处理一位旅客。在忙完一位的时候,才考虑换下一位,因此,在每个固定的时间段内,我只服务一位旅客。”

或许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我们全神贯注于一件事情时,突然电话铃声响了,同事请求帮助,上司交给了我们新的任务,下属需要我们帮助解决问题……于是,我们不得不被迫中断正在进行的工作。这样不断地进行折腾,最终很有可能一件事情都不能被很好地完成,甚至还会因为被打扰而耽误了正在进行中的事情,或许好不容易被理清的思路也会由此而不能深入下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每次只专注于一件事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时间运用在最重要、最有效的事情之上。

第二节化整为零,循序渐进

世界上最平凡、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时间。金钱买不到它,地位也留不住它。“时间是构成一个人生命的材料。”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如果你觉得时间利用率比较低,可以运用切香肠的技巧来解决。所谓切香肠的技巧,就是不要一次性地切完整条香肠,而是把它切成小片,一小口一小口地慢慢品尝。同样的道理也可以运用于时间利用方面:先把时间分成N个小部分,分别详列在纸张上,然后再决定出每一部分时间用来做些什么,使得每一小部分的时间均能够被合理利用。

化整为零,利用时间

或许每一个坏习惯,都有其巨大的惯性;或许每一个惰性,都有不小的诱惑。对人们而言,若只是一味地沉浸于享受现在,便不能享受未来;若短时间内害怕吃苦,将苦一辈子,不要总是把一切事物都寄托于“等我有时间再说……”。

鲍伯是美国的一名商业精英,在他的工作日中,他每天都把自己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所有能够招来新生意、增加营业额的工作;第二类是为了维持现有状况,或使用现有状况能够继续生存下去的一切工作;第三类是所有必须去做,但对企业和利润均没有任何价值的工作。

在没有完成第一类工作之前,鲍伯绝对不会着手完成第二类工作;而在第二类工作没有全部完成之前,他又绝对不会着手进行第三类工作。“我一定要在中午之前完成第一类工作。”这是鲍伯给自己的规定,因为上午是他认为最清醒、最有建设性思考的时间。与此同时,鲍伯说道:“你必须养成一种习惯,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须在规定好的几分钟、几天或一周之内完成,每一件事情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完成。如果一直坚持这么做,你就会努力赶上期限,而不是永无休止地拖延下去。”

我们必须铭记:完成每件事情都必须有一个期限,否则,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只会漫无目的,有多少时间就花多少时间,甚至即使在很长的时间内我们都不会把此件事情比较理想地完成。在有些时候,人们会拥有一种追求完美的想法,再加上事情本身并没有期限限制,那么,他们便这样认为:再花一些时间把它做到至好的状态吧,反正已经浪费这么长时间了,再拖几天也无妨大碍。殊不知,在这种泥沼中,其会越陷越深。除此之外,一个控制时间的艺术就是千万不要这样认为:“等我有了时间再……”结果却是:几天或几年过去了,那件事情依然没有来得及做。

一般而言,或许不计其数的事情对我们都十分重要,但我们却苦于没有整块的时间去做而对之置之不理,于是在无形中便一拖再拖,最终却只能永远把他们封存在“遥远的梦想柜”之中。譬如:若想学习一些英语知识或某种技能,不要只是寄希望于“脱产”而专门去学,每天背诵一些简单的单词,在不知不觉间,其目标将会自然实现。

对于人们而言,在诸多境遇下,并不能抽出专门的大量时间而做某一件事情,但可以把事情化整为零,把时间化整为零,在适当的时间适时地做一些事情,这样能够受益终生。

分割时间,循序渐进

成功正是一个化整为零、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坦途。在现实生活中,虽然在一些人们的心中拥有一张清晰的目标地图,但是由于面前有太长的路要走,有些感到不知所措,有些望而生畏。在时间利用方面同样如此,我们可以将一定的时间进行分解,通过在一个又一个的小时间段内完成大的目标,将大的时间块划分为若干个小时间段,逐一进行跨越。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组织三组人,分别让他们向着十千米以外的三个村子同时出发。

第一组的人们既不知道村庄的名字,也不知道具体的路程远近,他们只被告诉跟着导游走就行。刚刚走出两千米左右的时候,便有人埋怨太苦;走到一半的时候,一些人几乎愤怒了,他们抱怨为什么要走这么远,何时才能走到尽头,有些人们甚至坐在路边不愿继续向前走;越往后,他们的情绪就越低落。

第二组的人们虽然知道村庄的名字和路程有多远,但是路边并没有里程碑,只能凭借经验来估计行程的时间与距离。当走到一半的时候,一个比较有经验的人说道:“我们大概走了一半的路程。”于是,大家便簇拥着向前走。当走到全程四分之三的时候,大家情绪开始低落,觉得疲惫不堪,而路程似乎还有很长。当有人说道:“快到了,快到了!”的时候,大家的情绪又在刹那间振作起来,不禁加快了行进的步伐。

第三组的人们不但知道村子的名字、路程,而且公路旁每一千米还有一块里程碑,人们边走边看着里程碑,在不断的行进中,他们以歌声和笑声消除疲劳,情绪一直比较高涨,因此,在较短的时间内便到达了目的地。

心理学家从这个试验中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如果人们在不断的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标,并能够把行动与目标加以对比的话,那么他们就会清楚地知道自己与目标之间的距离,这样他们就会化整为零,在行动中使动机得到维持与加强,自觉地克服困难,努力实现目标。

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智力条件差别并不大,人们同样面对每天相同的24个小时,其结果却有着极大的差别:有些人们功成名就,有些人们却一事无成。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很多,但效率方面的差异是其主要因素。对于利用时间的高手而言,他们总会有足够的时间去做任何事情;而对不会利用时间的人们而言,时间却永远不够,事情却总做不好。只有学会不断地分割时间,化整为零,才能做到循序渐进。

第三节一分钟也别拖延

“绝不拖延每一分钟,立即行动!”这句话是最惊人的自动起动器。任何时刻,当你感到拖延的恶习正悄悄地向你靠近,或当此恶习已迅速缠上你,使你动弹不得的时候,你都要用这句话来提醒自己。

一般而言,在每个人身上都有着一定的惰性。若一件事情在不是很着急的时候,都喜欢往后拖一拖。一些人们由于其自制力本来就差,加上没有时间观念,结果就会变得极其糟糕。

拖延就是浪费生命

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人们由于“忙”的缘故,他们习惯性的动作就是凡事“以后再做”,往往计划落空,生活一片混乱,与之同时,自责、后悔、烦躁的情绪也会随之而来。

12岁的刘诗佳是某学校五年级的学生,学习应该算是班上最好的,因为她的脑袋比较聪明。各方面都表现优异的她,惟独不喜欢做作业。她不喜欢做作业最大的障碍就是她做事情比较拖拉。

有一次,语文老师布置了一道作文题目——《我爱我家》,规定在五天之内必须交上去一篇完整的作文。毫无疑问,她应该是认真而又努力的思考,并积极而又细心的准备素材。然而,只有诗佳自己知道,虽然老师规定的是五天之内完成,时间很紧的,但是对于她来说,前四天的她仍然是心不在焉的、看似轻闲的,因为她始终觉得还不用着急;只有到了第五天,大限逼近,她才像疯了一样的去赶紧完成这篇作文。而往往都是不到最后一秒钟,诗佳是不会搞定老师布置的所有作业。因此,总是到了最后的关头,她才让自己着急的心放下。

虽然,她仍然是班上成绩最好的一个,但你别以为她学习得法、有张有弛。其实,看似无所事事的前四天里,她一直备受煎熬——每天她都告诉自己:该动笔了,时间不多了!可是,她就是无法进入学习状态,仍旧忍不住坐在电视机面前,浪费时间。一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她又不断地谴责自己:这么没有效率,真是无可救药!

从这个故事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刘诗佳只不过是习惯性拖延者中的一员。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有20%的人过着拖拖拉拉的生活。理所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习惯于拖延时间的人就是一些没有责任心或者慵懒的人们,事实上,他们往往更为焦虑,毕竟他们能够感受得到:拖拉不仅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状态,也搅乱了内心的平静。

在现实生活中,不计其数的人们都有做事拖延的恶习,总是将事情一拖再拖,迟迟不肯动手。虽然内心一直面临着压力,感到焦虑,但就是无法付诸实践。有的拖到最后期限敷衍了事,有的就不了了之了。做事拖拉的人总可以为自己辩解,他可以诉说自己如何想做,但又有多少理由使得他无法去做。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做事拖拉就是浪费生命,就是慢性自杀。一些人们经常为挤压的任务而倍感痛苦,从而不仅影响其身体健康,还影响其工作质量。到最终,学习效率没有得以提高,身体不能得以调养,结果是得不偿失。

不拖延每一分钟

人们总是容易也最经常拖延那些需长时间才能显示出结果的事情。其实,不论事情大小,均不能放任自己无期限地进行拖延,即使只是拖延短暂的一分钟,或许也会为我们带来一定的损失。

鲁迅“三昧书屋”的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鲁迅小的时候,在一个私塾读书,很不幸的是,他的父亲害了病,他就得一面上私塾读书,一面帮着母亲料理家务,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把家里的东西拿到当铺去换了钱,再到药铺去给父母买药。

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教书认真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对他说:“以后要早到!”鲁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就在那张旧书桌上刻了个“早”字,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了心里。

后来,鲁迅不仅时时早,而且事事早,并且毫不松懈的为此奋斗了一生。

从这个故事当中,我们不难看出,正是由于后来鲁迅做任何事情都不拖拉,而且能够做到时时早,事事早而使他成为了世界上最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不计其数的人们在做事情的时候总是等到所有的条件均具备的时候才会采取一定的行动,殊不知,良好的条件是等不来的,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极少出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境遇,我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等到所有的条件都比较完善时才能开始工作,但即使在这种既定的环境中,即使在现有的条件下,我们同样可以把事情做到极致。行动能够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只要认真做起来,即使是十分小的事情,哪怕仅仅只是做了五分钟,也是一个极好的开端,就能带动我们着手做更多的事情。

拥有“时间感”的人,不仅有明确的使用时间法,而且在工作、交际等方面,也一定是高人一等的。个人应该把自己从不当的“习惯”信仰,以及固定化的价值观中解放出来。一个人若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完全的技术,就可以借此判断时间,锻炼自己对时间的控制。

时间观念强,善于运用时间,有计划安排的人们一定会赢得成功。他们知道时间对自己的意义,他们绝不会拖延一分一秒的时间,毕竟他们时时都知道拖延时间毫无必要的,拖延是一种自我折磨。

第四节将紧要的事情放在第一位

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我们都要记住一点:将最紧要的事情放在第一位。倘若最紧要的事情解决了,其他事情自然就会水到渠成。

传统的时间管理仅仅只是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做最多的事情,却忽略了依照事情的轻重缓急程度而安排时间的先后顺序,因此,我们应该忘掉墙上悬挂的闹钟,认清急迫性与事情的紧要程度,遵循心中的计划行事,做生活的主宰。

先做紧要的事情

日常生活中,不管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先做比较紧要的事情,这也是我们做事情需要遵守的法则之一。相信不计其数的人们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本来想做某件紧要的事情,但却被一些突如其来的小事打断,从而分散了精力,导致最后没能够按时完成原本要做的事情,其实,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没有先做紧要事情的习惯。人的一生中,往往会遇到很多琐碎的事情,如果在这些事情中选择出紧要的事情先做,为这些事情排出紧要的先后顺序再一一去做,那样效率会有很大的提高。

一天,伯利恒钢铁总裁舒瓦普请效率专家进行企业诊断,总裁对专家说道:“我们知道自己的目标,但不知道如何更好地执行计划。”利说:“我可以在10分钟之内给你一样东西,这个东西至少能够把公司业绩提高50%。”总裁在一时间感到喜出望外,只见利给他一张空白纸条,让他在纸上写下第二天需要做的六件最重要的事情。总裁依照吩咐,于是就在纸上写下了六件事情。然后利让他在纸条上用数字表明每件事情对公司及对总裁的重要性次序,并接着对他说:“现在你把这张纸放进口袋。明天早晨第一件事情就是把纸条拿出来,做第一项,不要管其余的,仅仅只看第一项,着手办好第一件事情,直到完成为止。与之相同,继续做第二项,第三项……一直坚持到你下班为止,因为你只做着最重要的事情。”总裁与专家的整个会见历时不到半个小时。几周过后,利收到总裁所寄的一张2.5万美元的支票与一封信。舒瓦普在心中写到:“谢谢你,从金钱的观点而言,这是我一生中最有价值的一节课……”

现代社会,每个青少年都渴望快速成功,因此,很多青少年便会因浮躁而产生投机取巧的心理,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其实,每个青少年的成功都有其既定的轨道,就像地球有其运行轨道一样。那么,究竟怎样做才能契合这条成功轨道呢?

培根说:“敏捷而有效率地工作,就要善于安排工作的次序,分配时间和选择要点。只是要注意这种分配不可过于细密琐碎,善于选择要点就意味着节约时间,而不得要领地瞎忙等于乱放空炮。”

青少年如果能够养成把注意力集中到紧要事情上的习惯,并根据这些紧要事情来努力为自己的成功而奋斗,那么他就为自己获取了一种强大的力量,也就能够很容易地走上成功之路。

分清轻重缓急

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面对“如何运用时间”的问题,无论是面对巨大的人生转折还是芝麻绿豆大的生活琐事,都要难免做出一番抉择,与此同时自己必须承担抉择的后果。当然,结局并不一定均是完美的,尤其是无法较好地安排时间时。

史蒂芬是美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作家,有一次他在和女儿玛利亚聊天时,女儿刚生下老三,对他说道:“爸爸,我好烦,你也知道我很喜欢这个小孩,但是她几乎占有了我所有的时间。”

“由于她的存在,我的一切事情都无法进行,可偏偏有些事情非我自己做不可。”史蒂芬十分理解女儿的挫折感,她的挫折感来源于期望过高。玛利亚既聪明又能干,每天的生活十分充实,手中仿佛总有忙不完的事情。于是史蒂芬就对她说道:“事实上,你现在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好好享受生儿育女的喜悦。你可以尽管放松自己的心情,尽情享受与小孩的共处,与此同时让她能够感受到你初为人母的喜悦,毕竟全世界只有你能够为她付出最深的爱与心力。与这种天伦之乐相比较而言,任何事情都将显得微不足道。”玛利亚也深知:在短时间内自己的生活一定会失去平衡,她是不应该拥有任何怨言的,若小孩长大一些,她就能为追求自己的目标而贡献心力。

史蒂芬又接着意味深长地对女儿说道:“把心中的时间表忘掉,认真计划未来,如果这样会让你觉得有罪恶感的话,那就不要制定任何计划。对你而言,目前小孩是生命中最为紧要的事情,尽管享受初为人母的乐趣,将不会拥有任何烦恼。记住一句话:你应该遵循的是心里的那个罗盘,而不是挂在墙上的时钟。”

在现实生活中,像玛利亚的人们还有许多。对于不计其数的人们而言,心中的罗盘与真正的时钟存在颇大的差异,换而言之,我们并不是依照自己对事情的轻重缓急程度而安排时间的先后顺序。如果按照传统的时间管理,只是一味地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事情,结果不但于事无补,反而欲速则不达。

如果做事没有分清轻重缓急,只是一味地盲目进行,将可能事倍功半。为什么不计其数的青少年在勤勤恳恳地对待学习与生活,但结果却有所不一?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些青少年缺乏洞悉事物的轻重缓急,做起事情毫无头绪,不能权衡轻重。为了使他们能够学会如何先做最紧要的事情,研究专家艾伊贝特意提出了以下一些建议:

1.不要妄想在短时间内把所有的事情全部做完。

2.手边的事情并不一定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3.每天晚上罗列出次日需要完成的事情,按照事情的重要性依次排列。

4.每天早晨先做最重要的事情,完全不要顾及其它事情。第一件事情完成后,再做第二件事情,依次类推。

5.如果到了晚上,你所列出的事情并没有完成,也丝毫没有关系,毕竟你已经把最为紧要的事情做完了,余下的可推迟至第二天再做。

每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每天都拥有不计其数需要做的事情,如果刻意追求十全十美,将有可能拘泥于小事而无法正视大事,其结果将会本末倒置。因此,我们应学会将最紧要的事情放在第一位。

青少年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分清轻重缓急,敢于舍弃细枝末叶,这是高效率完成任务的妙招。成功者的共识就是:分清主次,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

第五节把握时间节奏

有句话说得好:“掌握你的时间,就是掌握好了你的生命”。时间的节奏就是要好好把握自己身边的时间,正确地对待自己时间。时间的节奏不是任何人都能随时控制的,就看个人把握的程度了。

有个名人曾经这样说道:“时间节奏就像是人生的航班,航班的驶向就是人们如何能完全地掌握好所需要的时间。一分一秒都不能差。如果差了航班,那么你将失去的更多。”

时间的脚步匆匆而过,你却不知

俗话说:时间是挤出来的,只要你找准自己的时间节奏,按照自己的时间节奏走,那就一定没错。时间的脚步虽然匆匆地在我们身边流走,但是如果我们并没有松弛自己,而是一直在努力找寻着属于自己的时间,那么,时间的节奏也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把握好自己的时间,任何人都是按照自己的时间节奏去成功的。鲁迅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鲁迅十二岁在绍兴城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年纪尚幼,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助母亲做家务;为怕自己会影响学业,他必须做好精确的时间安排。此后,鲁迅几乎每天都在运用自己的时间。他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认真去挤,总会有的。鲁迅读书的兴趣十分广泛,又喜欢写作,他对于民间艺术,特别是传说、绘画也深切爱好;正因为他广泛涉猎,多方面学习,因此,时间对他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他一生多病,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罢休。在鲁迅的眼中,时间就如同生命。因此,鲁迅最讨厌那些成天东家跑跑,西家坐坐,说长道短的人,在他忙于工作的时候,如果有人来找他聊天或闲扯,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也会毫不客气地对人家说:“唉,你又来了,就没有别的事情要做吗?”

由此可见,时间是多么重要!把握好自己的时间是那么弥足珍贵,时间的节奏是在空闲的时候挤出来的,是巧妙利用时间的原则,而不能使自己轻而易举地浪费自己本不应该浪费的时间,时间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它匆匆流走的时候,你是否能察觉到时间的珍贵性呢?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视时间为生命,因此,他的每一秒钟都过得异常充实。他曾为自己列出这样一个时间表:从午夜到中午——工作,从中午到下午——校对,下午5点——用餐,5点半——休息,从这张表上不难看出巴尔扎克对于自己的时间节奏定的是如何仔细,也正是由于正确把握自己的时间节奏,巧妙地运用时间努力工作、学习,从而才能成为举世闻名的大作家。

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王亚楠在上学读初中的时候,有意将自己床上的一条床腿锯掉,这样,每当他晚上睡觉一翻身时,床便向一侧倾斜,于是,他便立刻起床,挑灯苦读,正因为他把握好自己的时间节奏,连睡觉的时间也自己来控制,从睡觉中挤出时间来学习,从而获得了更多的知识。

这就说明伟大的名人都是如此而把握好自己时间节奏的,作为青少年,也应该学好对时间节奏的把握程度,不要因为自己而错过了时间的节奏,每一秒时间不是都在等着你的,而是需要自己去把握。在它匆匆流过的同时,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多余的事情上,制定一个属于自己的时间表,掌握好自己的时间。

掌握好自己的时间,按着时间节奏走

美国曾有一个人这样说道:“时间就是金钱。”事实上,时间就是生命。倘若无端的空耗自己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那么,时间的节奏也同样如此,科学性地把自己需要做的事情按照轻重分为若干等级,安排出自己详细的时间表,制定自己的时间。能使自己获得举一反三的效果。

美国著名的电话发明专家贝尔在研究电话时,一个叫格雷的人在改进贝尔的装置,两个人同时取得突破,但贝尔申请专利比格雷早了2个小时,也就是这关键的120分钟,让贝尔一举成名而格雷却抱憾终生。

这个故事说明:时间的节奏是何等重要,如果不是自己在时间方面超越别人一步,那么贝尔也是不会成功的,他将会成为一个碌碌无为的人。

有关专家将时间采取“等级分配”的方法,将两天或一个月内所要做的事项列出来,依照轻重缓急的程度安排好。将最迫切的事情定为A等,次者为B等;可做可不做,没什么重大意义的事例为C等。A等的事,就是安排多的时间和精力最充沛的“顶峰期”去做;B等次之;C等可安排在一些零星时间内进行,或者干脆不做具体安排,有时间就干,没时间就算了。

把握好自己的时间节奏,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时间,那么就很容易按照原定的时间节奏进行,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发生:一个星期或一个月的计划,因为一两天对自己时间上的松懈无法如期完成。于是越拖越久,越积越多,终于变成为实现而计划,完全忽略了计划的最终是做什么。那么自己的时间节奏都没有,做起事情来也就是空头支票一张,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

在利用时间方面,青少年不要过分地注重长期计划和远大目标。只要能确保每天的计划按时完成,按照自己的时间节奏走,养成当天的事情当天完成的习惯,无形中也就完成了星期计划、月份计划等长期计划。

成功的人士都是能够掌握好自己的时间节奏的。因此,青少年也要像成功人士那样,把握好自己的时间节奏,合理制定出自己的时间计划,按照时间的节奏一步一步向前走,成功将会属于自己。

第六节运筹时间的黄金定律

假设有这样一家银行,每天早上都会往你的账户上存入86400元,在午夜12点之前,就会删除你当天没有用完的钱,而不是继续保存到第二天。那么,你会怎么做?毫无疑问,所有的人都会选择把当天的钱全部取出来。当然,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银行和账户是不存在的,但却有一样事物和这个账户有所相同,那就是时间。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每天早上时间老人都会为我们存入86400秒,到晚上取消所有没有利用的时间,既不会自动转入第二天,也不允许透支。这就为所有的人们都提了一个醒:如何充分地利用好自己的时间是一门大学问。

什么是帕金森时间定律

世界上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就连双胞胎也不例外,每个人从一生下来就有一副独特的皮囊。但是,每个人所拥有的时间却是相同的,按照常理来说,在相同的时间里,我们可以做的事情是一样多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总能够为自己的事情留出合理的时间,而有些人却总是显得有些手足无措。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先来看一看什么是帕金森时间定律吧!

帕金森时间定律的内容是:工作会自动地膨胀并占满所有可用的时间。这是帕金森本人在分析得出“大型组织会变得大而无当、毫无生气”的结论后,总结出来的定律。换而言之也就是说,人们总是会在无形当中为一项工作投入过多的时间,超过实际需要。如果你想让自己的效率提高,那么就必须安排恰当的时间。假如时间过于充裕,你便会将自己的节奏慢慢放缓,以便用掉所有分配的时间。

帕金森曾经描述过一位老太太寄信的过程:这位老太太闲来无事,便想要给远方的外甥女寄去一张明信片,可是仅仅一件这么的小事情,她却花掉了一整天的时间。让我们来看看她究竟是怎么做的吧:首先老太太花了1个小时去找那张明信片,找到之后又花了1个小时去找眼镜。然后,又接着查询外甥女的地址,这项工作又用去了她30分钟,接下来开始写信,又花了1小时15分钟。就在她决定要出门将明信片送往邻街的邮筒时,她又在想到底要不要带把雨伞,而这小小的考虑又费了20分钟。就这样,原来是一件3分钟就可以解决的事情,老太太几乎用了一天的时间才搞定,而且在这期间她又在不停地犹豫、焦虑和操劳,最终弄得自己疲惫不堪。

从这件事情中,帕金森总结出来一条定律,那就是:“一份工作所需要的资源与工作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一件事情被膨胀出来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与完成这件事情花的时间成正比。”的确如此,对于青少年而言,总以为给自己足够多的时间去完成一件事情,那么事情的品质就可以得到大大的提高,但事实却恰恰相反。越多的时间反而会使其越懒散、缺乏原动力、效率低,而最终,事情的品质并不会因此而改变。

有趣的时间定律

5秒钟定律:5秒钟定律的主要内容是:假如食物在落地的5秒钟之内被捡起来,就可以放在嘴里继续食用。这是一位04年就读于芝加哥农业科学中学名叫吉莲·克拉克的女中学生提出来的,它获得了2004年度“搞笑诺贝尔奖”公共卫生奖。吉莲·克拉克在学校里擦地板时无意中发现,其实学校里的地面十分干净,当然细菌也很少,因此突发其想得出这一定律。为了验证它的可行性,克拉克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结果发现76%的女性和56%的男性都认同她的结论,而且他们还明确表示自己平时就是按照定律来做的。

7秒钟定律:人们在商场中挑选商品时,存在一个“7秒钟定律”,也就是说,人们只需要7秒钟的时间就可以判断自己是否对这些琳琅满目的商品感兴趣。在这短暂而关键的7秒内,色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0秒钟定律:这是记忆力服从的第二个时间定律。如果人们不做出记忆努力,那么在获取和复述记忆材料之间不会超过30秒钟。

若要体会一年的价值,不妨去问一问一个留级的学生;要体会一个月的价值,不妨去问一位早产的母亲;要体会一星期的价值,那么就去请教一个周报的编辑;要体会一小时的坐,就去问一问正在等待约会的情人;要体会一分钟的价值,刚刚错过飞机的人可能会给你最好的答案;要体会一秒钟的价值,就去问一问百米赛跑的金牌获得者。时间真的是一个最珍贵的礼物,珍惜你所拥有的每一秒吧。

黄金定律:时间老人是不等人的,他不会因为某个人而在不断行走的同时猛然停滞,今天就仅仅是今天,时间的摆动不可能让你尝试昨天的甜美,也不可能让你进行明天的愉快。因此,青少年应该学会珍惜点点滴滴的时间。

第七节合理利用时间

古语有云:“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人们恐怕早已烂熟于心,就连三岁的孩子也能顺口说出来。的确如此,时间是上帝赐予人类最贵重的礼物,既然如此,青少年就要合理地利用它,这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做到这一点的青少年却是微乎其微,不计其数的青少年觉得自己的学习总是被安排得满满的,可是却不知道,其实时间早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溜走了。

合理利用时间,是成功的必要前提

合理利用好自己的时间,也就是说要当好自己的“管家”。而当好自己的“管家”,学会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时间,既是培养自我控制能力的需要,也是自身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保证。缺少自我管理不仅会使自己的意志力得不到加强,情绪得不到有效的控制,还会使内在潜力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富兰克林是18世纪美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出身贫寒,仅读过3年小学,从12岁起便在印刷所当学徒。然而,他最终却取得了事业的成功,其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善于控制和管理自己,也就是说当好了自己的“管家”。他的自我管理,是从两个方面着手的:一是管理好自己的时间,二是管理好自己的品德,并辅之以严格的检查。在时间管理上,富兰克林把每天的作息时间和内容列成一个表格,包括娱乐的种类等等,都清晰明了,严格按时作息;在品德管理上,富兰克林给自己规定了13条道德守律,包括节制、缄默、秩序、决心、俭约、勤勉、诚笃、公正、平和、整洁、镇静、谦卑、毋淫邪。此外,为了督促自己遵守,他制定了相应的“守律表”。为使这种自我管理变成自觉行为与良好习惯,他还采取了一系列具体办法,针对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改进。富兰克林就是这样,一直坚持严格的自我管理,终于获得了成功。

其实,时间对每一个青少年来说都是很公平的,关键是看你能不能把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好并好好利用。现代生活中,许许多多的青少年背负压力过大,为了能够更出色地完成学习或某些任务,他们就连续加班加点,结果造成持续的精神过度紧张和疲劳,加大了思想负担。还有一些青少年把自己的生活内容安排得十分杂乱,一会儿做这个,一会儿却又做那个,好像每件事情都做了一点,但每件事情却都没有做好。

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效率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如何利用时间。在我们每个人出生时,世界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就是时间。不论对穷人还是富人,这份礼物是如此公平:一天24小时,我们每一个人都用它投资来经营自己的生命。有的人很会经营,一分钟变成两分钟,一小时变成两小时,一天变成两天……他用上天赐予的时间做了很多的事情,最终换来了成功。事实上,世界上许多伟人诸如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正是由于他们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其实,时间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很公平的,关键是看你能不能把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好,并好好利用。

有些青少年学习负担过重,于是就牺牲休息时间,连续加班加点,结果造成持续的精神过度紧张和疲劳;有些青少年志气高,在学习上敢迎难而上,但实际上负担和难度都超过了自己的能力,所以常难以完成自己给自己规定的任务,由此加大思想负担;有些青少年不会合理安排时间,不懂得学习和放松的重要性,加快疲劳产生;还有的少年学习内容安排杂乱,一会儿想起这门,一会儿又匆忙开始另一门,短时内紧张刺激过大,很快造成用脑过度;另有青少年是在家庭和学校压力下被迫学习,兴趣不大,但又不得不去完成,心理压力重,怨气大,导致神经衰弱。其实,如果之前做个好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便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时间就是金钱,甚至时间有时比金钱还要珍贵,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不珍惜时间,无法合理安排时间的人往往缺少自我控制的能力,缺乏不断前进的动力。如果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时间观念,就意味着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因为善于利用自己时间的人将会获得高效率的办事结果,也是最能出成绩的人。

“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早已深人人心。既然时间是如此珍贵的资源,那么,我们就要把它合理安排好,尤其是青少年,合理安排好时间就意味着已经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第八节确定目标,不浪费时间

树立目标对一个想成功的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人生在世,需要有一个目标。有个目标,就会有一种使命感,也就不会浪费一分一秒。时间是不可逆转的,一旦逝去就不会再重来,它是不可蓄积的。没有目标地做一件事,结果可能是失败,由此为之付出的精力不仅白费,为此努力所占用的时间也如流水,一去不复返了。时间很重要,人生匆匆几十年,假如我们把时间都浪费在不能成功的事情上,那这一生终将是碌碌无为的。

做事之前,先定目标

世界顶尖潜能大师曾经这样说:“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没有目标的人,他的前途是渺茫的,看不到希望所在,因此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若一个人没有目标,那么他在做事情时是散漫的,时间就会在他不知该做什么的时候悄然流逝。

在1952年7月4日的清晨,加利福尼亚海岸笼罩在浓雾中。在海岩以西21英里的卡塔林纳岛上,一个34岁的女人涉水进入太平洋中,开始向加州海岸游去。要是成功了,她就是第一个游过这个海峡的妇女。这名妇女叫费罗伦丝·查德威克。在此之前,她是从英法两边海岸游过英吉利海峡的第一个妇女。那天早晨,海水冻得她身体发麻,雾很大,她连护送她的船都几乎看不到。时间一点点地过去了,千千万万人在电视上注视着她。有几次,鲨鱼靠近了她,被人开枪吓跑了。她仍然在游。在这次渡海游泳中,她的最大问题不是疲劳,而是刺骨的水温。15个钟头之后,她被冰冷的海水冻得浑身发麻。她知道自己不能再游了,就叫人拉她上船。她的母亲和教练在另一条船上。他们告诉她海岸很近了,叫她不要放弃。但她朝加州海岸望去,除了浓雾什么也看不到。几十分钟之后——从她出发算起,15个钟头零55分钟之后,人们把她拉上船。又过了几个钟头,她渐渐觉得暖和多了,这时却开始感到失败的打击。她不假思索地对记者说:“说实在的,我不是为自己找借口。如果当时我看见陆地,也许我能坚持下来。”

要知道,人们拉她上船的地点,离加州海岸只有半英里!她最终的结果失败了,那之前在刺骨的冷水中坚持的15个钟头也白白浪费了。从这则故事我们可以看出,真正令她半途而费的不是疲劳,也不是寒冷,而是因为她在浓雾中看不到目标。没有目标的航程让人永远看不到希望,没有目标地前进最终只是浪费时间。

因此要想获得成功,想要自己的付出变得有价值,就必须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目标,目标是催人奋进的动力,目标会让你加快步伐去游向成功的彼岸。

正确的目标可以节省时间

制定正确的人生目标是事业成功的第一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人生目标,你的事业很难成功。即使成功了,也不知要付出多么大的人生成本。也许等你达到目标的那一天,已经七老八十,油尽灯枯了,还能为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呢?而如果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目标,我们就会瞄准目标,直线前进,不必为迷失方向而徘徊不前,也不必浪费那么多宝贵的时光。

比塞尔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颗明珠,它靠在一块约两平方公里的绿洲旁。1926年,英国皇家学院院士莱文发现它之前,这地方没有一个人走出大沙漠。村里人对莱文说,无论朝哪个方向走都会转回来。比塞尔人为什么走不出去呢?莱文非常奇怪,于是他雇了一个当地人带路,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走了10天,走了800英里,耗尽了所带的粮食和水,第11天早晨,一块绿洲出现在他们的眼前,他们果然又回到比塞尔。后来,莱文明白了,比塞尔人走不出沙漠,是因为他们根本不认识北极星,也没有指南针。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就是比塞尔人,要获得成功,只有信心、想法、勇气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个正确的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茫茫无际的人生沙漠,否则只能原地打转。

1953年,耶鲁大学对毕业生进行了一次有关人生目标的调查。当被问及是否有清楚明确的目标以及达成的书面计划时,结果只有3%的学生作了肯定的回答。20年过去了,有关人员又对这些毕业生进行了一次跟踪调查,结果发现,那些有清楚目标并制定了书面计划的3%的学生,在事业成功上远远高于其他97%的学生。

为什么3%的学生事业上能有所成功,而97%的学生事业上不能成功呢?其根本原因就是多数学生没有真正定下人生目标。只要有了目标,就有了奋斗方向,才能把远大理想化为自觉的行动。如果没有目标,对于一个人来说就是空耗人生。

翻开每一部成功人士的传记,循着每一个成功人士的足迹,你会发现,所有成功人士在青年时期都树立了一个正确的人生目标,他们离成功也就更近些。

时间对于每个人都很公平,那些制定了正确目标的人在有限的时间里做着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事情,他们很快成功了。相反,那些还在迷茫或是定错了目标的人们,他们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毫无意义的事情上,属于他们的时间也在一点一点地损耗,成功只会离他们越来越远。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