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二章 刀术

第一节 迅如猛虎的少林刀术

我国习刀尚猛的习俗已历千年,古时士卒短兵相接,以用刀者为多。舞起刀来,刀风呼呼,寒光逼人,只闻刀风,不见人影,勇猛威武,雄健有力。这种“猛虎般”的风格,是由刀的构造和练法决定的。

自古至今,练习武术的人用刀的最多,而后,也总结了许多刀术套路,形成了许多刀术派别。刀术派别主要有:八卦刀、日月乾坤刀、少林刀术、太极刀、梅花刀、苗家刀等。

在古代武林中,少林派历来有“功夫祖庭”之誉,因此,在少林的武术中,刀术也有很多种类。少林刀术的发扬光大是隋唐之际的一件大事。当时大唐王朝李世民为统一天下,与郑帝王世充作战,少林武僧应邀相助,以大刀压阵活捉王世充的侄子大将军王仁则,逼降王世充。

李世民即位后,对昙宗、志操、惠赐、善护、普惠、明嵩、灵宪、普胜、智守、道广、智兴、满、丰13人大加赏赐,与此同时少林刀术也开始繁荣发达,吸取众家之长,逐渐成为少林派的主要武功。

根据《少林寺武僧谱》记载,少林刀术在唐代就已经高超无比,如“圆静善马挥刀杀官军,首级遭地血成河”,就反映了圆静和尚的高超刀技。而当时少林寺经常受到山贼侵扰,少林刀术也是寺僧们为了健身自卫,在防盗护院和实际作战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宋代,寺僧们开始广泛吸收军家兵器精华,刀术的套路有所增加,如太祖刀、大刀破枪、刀对刀、双刀等都传入了少林寺,被武教头攀遇后普及到众僧。武僧宗印、海舟答也善练刀术,特别是智瑞武尼不仅擅长弹弓和飞螟,而且也擅长双刀,刀术独好,有“刀王尼”之称。

如少林金刚大刀,就是从军旅远古骑战的战车形式逐渐衍化为步站形式和功法练习的重要内容,大约形成于宋代中晚期,其刀象征其佛门内“护法金刚”的威严气势,摄人心魄。其刀术内容丰富,结构严谨,风格独特,攻防兼备,实用性强。

明代,有月空和尚和小山禅师,曾先后率领武僧帮助朝廷抗击倭寇,少林刀术在多次战斗中屡立战功,不但得到皇帝的嘉奖,而且也使得少林刀术声震天下。

这一时期创立的少林卧龙刀,又被称为“诸艺之胆”。它的主要特点;刀术别致,注重技击,步快手疾,劲整势猛,身械合一。演练起来讲究大劈大砍,跳跃轻灵,翻腾旋转,出奇制胜,同时节奏鲜明,显示了“出刀如猛虎”的雄健剽悍之刀术风格。

少林的刀术主要有春秋大刀、梅花刀、少林单刀、少林双刀、奋勇刀、纵朴刀、雪片刀、提炉大刀、抱月刀、劈山刀、少林一路大刀、二路大刀、六合单刀、座山刀、六路双刀、八路双刀、太祖卧龙刀、马门单刀、燕尾单刀、梅花双发刀、地堂双刀、滚堂刀、单刀长行刀、五虎少林追风刀等。

少林的对练刀术有刀对刀、二合双刀、对劈大刀、单刀进双刀等。少林武僧的竞赛刀包括少林双刀、奋勇刀、纵朴刀、雪片刀、提炉大刀。

刀的使用特点是缠头裹脑、翻转劈扫、撩挂云刺、托架抹挑等,并有“单刀看手、双刀看走、大刀看顶手,劈、撩、斩、刺似猛虎”之说。

如少林梅花刀,是少林寺较早的传统器械之一,梅花刀短小精悍,结构严密,刀术多变,动作朴实大力,简单易练。刀术以劈为主,配以缠头裹脑,演练起来,忽左忽右,忽上忽下,似梅花纷飞而名。

《少林梅花刀谱》记载:

少林梅花刀可夸,亮势望月外五花;甩刀缠头藏刀热;白鹤亮翅撩劈扎;平分截腰推磨刀;交刀大劈下单叉;接二连三连步砍,磨盘旋风背刀花;滚身翻劈分左右,精练实用走天涯。

少林梅花刀共有32个动作,动作名称分别为回头望月、虚步亮势、跳步单叉、二起脚、接刀、裹脑虚步藏刀、左弓步藏刀、扎刀、独立撩刀、左弓步架刀、缠头截刀等。

少林梅花刀的每一刀都是在绝不可能的方位以古怪的姿势砍将出去,然后每一招刀术都从前面的古怪姿势中化将出来,有倒立、横身、伸腿上颈、反手抓耳等种种诡异姿势。三刀收尾幻化成梅花形状,故称“少林梅花刀”。

此外,还有少林翻江十二刀,属于挡掉对手箭支或暗器,保护自己及其背后人员不受伤害。翻江十二刀是少林寺一位老方丈独创的传统降魔刀术,只制敌而不杀人。用刀时先使用单刀圈住敌人,此后连使十一刀,共是11种派别的刀术,最后反转刀背,在肩头击上一记致敌昏厥。

少林雁形刀为少林传统刀术,有十二式,出招之时犹如大雁冲天,令对手眼花缭乱,防不胜防。

少林鱼头刀全长1米,形似鱼头样,是历代武士和僧徒练武防身之器。由于样式特殊,刀术中有别于其他大刀的招式,是剑术与刀术的综合运用。

少林追风赶月刀是后世中华武术在历代技击中的常用兵器。追风赶月在迅疾之中,灵活应变,是刀术的完整套路。具有古朴的独特风格。攻防意识强,具有实战的价值。

五虎断门刀是少林八发门的主要器械套路之一,其动作敏捷精灵、刚劲有力、勇猛矫健、神情兼备,是一套难度较大的刀术。这套刀术在运用上结合身形步眼,编排合理,招数清楚,是一套风格独特的传统刀术。

少林双刀刀术别致,不尚花架,注重技击。练时要求步快手疾,身械合一,形神兼备,宛若山林之虎,“尽蹿蹦跳跃之技,穷闪扑腾越之能”。尽显“刀如猛虎”之美誉!

南派少林中的南刀王,也是南少林的传统刀术,其刀术沉着,发劲勇猛有力,以声助威,以气发力。步法轻快,转换迅猛,有跳步、跪步、弓步、仆步等,整个套路刚猛迅疾,起伏有序,深得武林中人赞扬。

第二节 矫若游龙的八卦刀术

八卦刀属于八卦门的器械,在八卦门中甚为流行,凡习八卦掌者,多数都会练八卦刀。八卦刀是以刀术的基本刀术为基础,结合八卦掌的特点创编的套路内容。

八卦掌是由清代河北文安县人董海川在江南游历时得到道家修炼的启示,结合武术加以整理而成。董海川曾在清代肃王府做拳师,故八卦掌首先在北京一带流传开来。

八卦门的器械有子午鸳鸯钺、八卦刀、八卦棍、八卦枪、春秋刀、战身枪、连环剑、连环纯阳剑、连环蟠龙棍、五行棒、昆仑铲等,其步法要求与掌法相同。

八卦系统所有器械,练法仍体现随走随变、械随身走、身随步换、势势相连的特点。另外,鸳鸯钺、鸡爪锐、风火轮、判官笔等都是短小的双器械,这在其他拳种中较为少见。

八卦刀又名“八盘刀”,八卦刀的规格和其他门派的刀规格不同,比一般刀要长、要重一些。演练起来刀长身矮,但见刀走不见人行,随着步法的起落摆扣,身法的左转右旋,变化出劈、扎、撩、砍、抹、带、摊、拉、截等刀术,绵绵不断,滔滔不绝,似游龙,如飞凤,变化万千。

八卦刀的精粹是夜战八方刀术,讲究以腰为轴,以肩催刀,身械协调,刀术随走随变,刀随步活,步随刀转,意牵神连,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劲力饱满,充分体现了八卦门的身法特点。

夜战八方八卦刀在方城流传最为广泛,传承于南方大侠郭子平一脉。郭子平,1891年生,12岁时由其父主持从刘宝珍学艺。两家乃是表亲,拜师自有方便之处。至15岁时,便跟随刘宝珍外出办案,学习江湖之事。

刘宝珍,江湖上人称“飞刀刘”,初习戳脚,后随董海川学八卦,是董海川第三十九名弟子,对八卦刀更得真传,而且精通《奇门遁甲》。

后来,郭子平和师兄弟共8人一同南下,这8人是:朱国福、朱国禄、朱国祯、朱国祥、马元基、石润章、石汉章。通过考试,朱国福任南京国术馆教务主任,郭子平任八卦教练。

这期间,孙禄堂、王子平、张占魁、杨氏太极第三代传人杨澄甫诸多名家都在这里担任教练,郭子平在这里结识了杨澄甫,求教太极拳。南方的八卦,主要传人是张占魁、郭子平,南京国术馆为此奠定了基础,并且使八卦刀术经郭子平传授,牛汉文再传韩锡铜,得以保留并完善。“夜战八方刀”刀术歌诀:

四尺二长八卦刀,劈撩挂裹穿为高。吊推钻刺遮日月,崩挑截拦神难逃。按折顺抹旋身扫,砍断魂魄也不饶。多少狂人要真理,苦练一心是正道。

演练八卦刀,与八卦门的子午鸳鸯钺一样,必须有八卦掌的基本功夫。此刀的基本刀术为叼、推、拉、劈、撩、扎、抹、分、截等。推演变化为叼刀截腕、推刀转环、拉刀平扎、转身截拦、劈刀转进、撩尾转环、扎截削进、护腿剪腕、惊上取下、闪身斩腰等式。

八卦刀的要点是刀法分清,招招不离身体的变化,腕要强,腰要柔,步要轻灵;其闪转全在腰之灵活,其进退全在腿之快速;其撩、扎、拿、劈、剁俱在腕之灵活有力。因此,对腰、腿、腕的练习,是练好此刀的基础。

八卦刀所用虽形似单刀,但体积比普通单刀要大,而且八卦刀术是单手执刀,由于刀身较长,所以有一些独特的刀术,既有长朴刀的优势,又有短单刀的特长,基本风格为人随刀转,不似普通单刀。

八卦刀的套路共有五十四势,包括起势、夜战八方式、进步刺刀、回身推刀、并步劈刀、独立探海式、海底捞月……直至左右挂刀、左插步接刀而完成收势。

第三节 刚柔相济的太极刀术

太极刀是太极拳运动系列的短器械,其风格特点应以太极拳身法、步法的要求和风范为准。太极刀的技法和动作应连绵不断,刀术清楚,劲力到位,刚柔相济,刀手动作协调配合。

太极刀最初的型制是源自西汉时期已广泛使用之环首刀。所谓“环首刀”,其特征不仅是刀首有环,更重要的是刀之型制,刀身狭长,较一般佩刀超长逾尺,是由长铁剑演进而来。背厚刃薄,重量称手,刀身略俱弧弯,刀柄长三握,可双手挥砍。若单手使用,柄长可减半而下弯,刀身前端三寸,两侧施似剑锋。

在古战场中,环首刀砍杀劈刺,堪称威猛,又可裹身黏格,藏刀滚进,故初曾以单长锋剑名之。

唐代,太极刀又被称“单背剑”,可能变化于当时的双手剑,在外形上没有了大刀那样的宽刀头,形制和倭刀类似。一面刃,护手处是“卍”字形,前护手可锁敌兵器。刀身窄,不可用缠头裹脑式。

之后,河北王介祺创太极十三刀术。王介祺是河北新城人,生于明末清初,隐居易州五公山,人称“五公山人”,武术著作丰富,其中有《十三刀术》一书。书中所论之刀术,顺势借力,尚意不尚力等,均是上乘刀术。

太极刀术常见的有:陈氏太极刀,杨氏太极刀,吴氏太极刀等。

陈氏太极是各派太极的祖源,陈氏太极的创始人陈王廷自幼年时就喜欢拿刀动枪。在18岁时,他将《经史子集》,弄得烂熟于胸;刀、枪、剑、棍等十八般武器,无一不通,无一不精,更兼弓马娴熟。

陈王廷长得面如重枣,长髯飘胸,身穿绿色战袍,经常使用的是一柄青龙偃月刀,又称“春秋大刀”,猛一看,真如三国时期的关云长在世,因此人们送他个外号“二关公”,凭刀术曾在武场上打败所有对手。

陈氏太极春秋大刀套路名称大都以关羽来命名,如关公提刀上坝桥、白云盖顶称英豪、举刀磨旗怀抱月、上三刀吓杀许褚、下三刀惊退曹操等。

后来,陈氏将春秋大刀演化为步下的短刀类,陈氏太极单刀包括二十二式,名为单刀起势、护心刀、青龙出水、黑虎搜山、苏秦背剑、金鸡独立、怀中抱月等。

之后经过发展演化,还创立了太极双刀,套路共有三十四式,名如全舞花朝阳、雁别金翅、霸王举鼎、罗汉降龙、上步七星等。

杨氏太极刀术由河北省广平府杨露禅得自陈长兴所传,杨露禅当年在蓟县德胜镖局即携此刀行走,护镖于河北、山东一带,祖孙四代俱以此刀术传家。当时,由于朝廷的禁例,此刀术并不广传,仅在入室弟子内进行传承。限于法规,通常代用以木刀或戏台刀具演练,所以,难得一睹其真貌,而得其真传者稀少。杨氏太极刀术之练习套路,有刀诀十三句:

七星跨虎交刀势,腾挪闪展意气扬。

左顾右盼两分张,白鹤展翅五行掌。

风卷荷花叶内藏,玉女穿梭八方势。

三星开合自主张,二起脚来打虎势。

披身斜挂鸳鸯脚,顺水推舟鞭作篙。

下势三合自由招,左右分水龙门跳。

卞和携石凤还巢。

后为便于记忆,依势取义,谱如下:七星跨虎交刀势:包括起势、上步七星、退步跨虎、抱刀式、开步交刀5个招式。闪展腾挪意气扬:包括闪步提刀、斜插金枝、怀中抱月、青龙出海、进步推刀、换步推刀。左顾右盼两分张:包括回身劈和翻身捞月两式。白鹤展翅五行掌:包括白鹤亮翅、扇通背。风卷荷花叶内藏:包括风卷荷花、回身指路、单鞭三式。玉女穿梭八方势:包括斜插金枝、玉女梭、带醉勒马、三步追风、玉女穿梭、玉女梭、带醉勒马、三步追风8个刀式。三星开合自主张:包括燕子投怀、三星开合、进步藏刀、玉女穿梭、带醉勒马、三步追风等。二起脚来打虎势:包括开步交刀、右分脚、左右打虎三式。披身斜挂鸳鸯脚:包括披身踢脚、交刀劈和挂脚送书。顺水推舟鞭作篙:包括横鞭作篙和旋风落雁两式。下势三合自由招:含有左右扫拦和顺水推舟。左右分水龙门跳:共有左右分水和鲤跃龙门两式。卞和携石凤还巢:包括移步伏虎、飞凤还巢、退步七星、归原收势。

据说,杨家过去所用太极刀,都是环首的实用刀,特别是杨澄甫,对实用刀进行了改革实验,将护手做成S形或如意形,下部向后弯曲,保护手指,上部向前弯曲,可用大拇指按住护手增大劈砍力度,也可挡住对方刀刃并施以弯折之力。

虽然各传入所记之名式,数目略有差别,刀术上仍以意行气为主,表象为势,所以要慢练才能身知心悟,刚柔相济。吴肇钟《剑则》记载:“刀持若握,握以实应;剑持若执,执以转易,故刀剑之不同,有如泾渭。”

孙氏太极雪片刀是孙氏太极创始人孙禄堂留下的器械套路之一。这套刀术形式威猛,沉实迅捷,劈、砍、撩、刺、蹿、扒、翻、身法多变,步伐轻灵,刀路变换难测。

太极刀其势沉雄,似猛虎,以迫扑纵横也;其轻灵徐疾,俯仰八表,辗转蜿蜒也,不以花法眩目。刀术之紧密者,紧则不懈,密则不疏,以急夺迟也。故其不懈则奋进,不疏则严谨,守之自固。

太极刀之眼法不在双目贯注,望刀看掌,或看刀望掌,均易疏漏,而以关顾为至要。太极刀之招法是势势相承,有缠腰转进,而不做缠头裹脑,有闪砍斜刺,而不做力劈华山。

太极刀的步法讲究走步随意,趋步不迫,退步不急,与身法手法,做到周身一家,意连气贯,则近乎道矣。

第四节 刀术中的极品十八拦刀

十八拦刀相传为汉代东方侠士的家传,后世经“刀尊腕子王”王三拜同乡张大岐为师习拔步捷形拳,而将此刀术带入滑掌门,后凡入门习练拔步捷形拳法者,均承继此刀术。

张大岐,又名张大奇,在《拔步捷形拳谱》另卷记载:“宗师张公大奇,自立滑掌拳门,授门徒王瑞亭,字义林,号王三。我公三爷尽得其法,又以祖上侠士伹传汉季十八拦刀术融汇滑掌门,一拳一刀熟玩进退,得心应手,奥妙无穷,实为神鬼莫测之技矣。王公三爷传之于山海郭氏襄伯兼夫兄弟二师,郭氏二师传之于河间邹廷兰、石门黄庭彦,邹、黄传之于王子庚,此家传密友之技传不多人。”

由此得知,十八拦刀是“腕子王”王瑞亭,即王三的祖上家传。他从师张大奇习练拔步捷形拳后将此刀术带入滑掌门。后拔步捷形拳传人都习练此刀术。祖传,是指王三祖上以笨拙的方法将此刀传承下来。

另在王子庚的《拔步捷形拳谱》中记述:汉季王公传其式,后郭氏以牙文演之成谱。原欲以图式记之,尚烦绘画,未易成帙,且图尤须谱,乃费注解,字数繁多不便,今妄拟三十六字,逐字定名,俾学者易识,不失本来面目。这是郭氏刀谱的由来。

“原刀谱:第一刀起式:童儿捧剑,首字:白猿摘果,力字:探海套月,牙字:右藏刀,文字:进步前劈刀。”

原刀谱不便记忆,也难详其刀术互变之技。这些是郭氏将十八拦刀用字成谱的用意与原由,由此得出,十八拦刀术共有三十六式,王三传授二郭,经二郭将原刀谱以牙文字化,以便记忆习练。

刀谱中又记述:“三十六式变幻,其神技然未得师传按谱寻思,终不了亮。谱另录别卷,如第一刀,首、力、牙、文。当时名震一时的武术名家、纯阳道人为此刀谱作序;一十八路鬼神惊,三十六式蛟龙舞。小刀砍破大乾坤,此法不传已千载,雪刃霜锋未全改。”

十八拦刀是古代古短兵器唯一的一套用牙文记述下来的刀术,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由记载也可见此刀术的不同寻常,它可称刀术中的极品。

滑掌门师门传承为单传,叩头拜师入门,先习拳法而后刀术,入门有其极严的门规。

后来,滑掌门河间邹兰庭习此刀,被誉为“神刀邹六爷”。杨俊峰是“奉天三老”之一。擅长戳脚、番子拳。后于神刀邹六爷后人钻研滑展拳门,造诣很深。并擅长白猿棒、十八拦刀、昆吾剑等,技艺精湛。其武艺后继者为其子杨景春等。

1929年农历正月十二,位于河北省山海关古城内明代大将徐达家庙太傅庙旁,著名中医张镇坤家第七个孩子降于世间,婴儿是个男孩,父亲为儿子取名叫张荣时。

张家世代习武,清雍正年间在安徽有“内家张”之称。至19世纪末期祖父张成玉始以行医闻名。张荣时的父亲张镇坤是关内外有名的“小孩张”,二哥张宇时20岁便以“神医圣手”闻名于津、京及关内外。特别是张宇时不但医道高明,“八极拳”也练得出神入化。

山海关历来是游方侠士往来栖脚的要隘,当时山海关南门外是习武、卖艺人活动的中心场所。三四岁的小张荣时经常挤进人群中出神地看着那些精彩表演,幼小的好奇心,逐渐形成了心理定势:“我也要学练武功。”但他当时并不具备习武者健康的体魄,体弱多病,身体素质很差。

后来,张荣时高高兴兴地走进了学校大门,然而没几日便染上了一场伤寒病。若不是父亲、二哥他们精通“小儿科”,恐怕就夭折了。为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父亲、二哥开始有意地教给他一些拳术。张荣时的习武生涯就这样开始了。

在二哥张宇时的引见下,7岁的张荣时拜了当地有名的武师吴鹤龄为师,吴鹤龄是当地练少林武术的,拳法套路颇精。吴鹤龄尤善步法、脚法,对增强身体素质很有帮助。由于跟二哥学过“八极拳”,所以跟吴老师学习进步很快。

不久,张荣时又拜父亲的好朋友王辑清为师,王辑清是练“滑掌拳”的,滑掌拳是少林武术的分支。王辑清当时在临榆县政府做职员,他的武功在山海关一带颇有名气。王辑清的父亲王子庚功夫很深,尤其擅长刀术,曾写过一套书,名为《一得集》,是木刻版,详细记述了滑掌拳、“十八拦刀”的技法和套路。

张荣时跟王老师学了“滑掌拳”以后,对十八拦刀有了进一步的体会,更加注意到眼法、手法在武术运动中的作用。

后来,张荣时创立“中华国术团”和“少北武术队”,将十八拦刀发扬光大。

第五节 刀法中的精粹双手刀

双手刀的源头,可一直追溯至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双手长剑和汉代的环手大刀。汉代以后,历经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刀剑形制多有变化,但以“长刀”或“长剑”命名的双手刀剑一直是军中重要的装备之一。

唐末五代时,“长刀”曾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兵种,“长刀军”往往是由最骁勇的将领统领的军中主力。可以想见,那时,古代双手刀剑技术已臻于精纯,达到历史上的最高点。

宋元两代,双手刀剑还继续存在,如常见于史书中的“斩马刀”,其实就是一种步战的环首长柄双手刀,北宋时期曾大量用于军中。直至明清两代,这种兵器仍被军中所使用。与此同时,早在汉魏时期就已东传日本的我国双手刀剑,却在日本逐步地发展了起来,经过日本武士和剑刀制作工匠们的长时间的精心培植,终于形成异军突起、后来居上之势。

在明代,被称为“倭寇”的日本海盗和武装走私者,曾经对我国沿海各省进行了长时间的侵扰。被称为“倭刀”的双手刀则是海盗们最主要的兵器之一。当时我国不少优秀的军事将领和民间武艺家,通过各种渠道努力研习双手刀术。

戚继光在长达10多年的时间里,在军队中积极推广双手刀术,并且逐步摸索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训练教程,这在他的兵学名著《练兵实纪》中有清晰的记载。

在数十年之久的戎马生涯中,在御倭、御鞑和万历壬辰援朝等战中,戚继光训练出来的军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而且,戚继光又是第一个将这种“以双手执一刀”的刀术定名为“双手刀”或“双手长刀”、“长倭刀”的人。

民间武艺家群体中,以浙江人刘云峰成就最突出。刘云峰引进的刀术后来被徽州人程冲斗、程子颐叔侄所承袭,二程对之做了某些修正和补益。

程冲斗是明代少林棍术的名家,他将某些“长倭刀”术与棍术相类比,互为发明,从中领悟到不少东西。程子颐则将它融入鞭术等武艺中。

二程出自有着爱国传统的家族,他们曾集合本族子弟80余人以武艺特长主动报效国家。同时,二程还钻研古今战守之道,勤于收集资料著书立说,对平生所学的兵法武艺等做了详尽的记述,其中包括程冲斗撰写的双手刀谱《单刀法选》等。

与刘云峰同时传习双手刀的还有常熟人石电。石电是明代末期杰出的民间武艺家,艺综多门,义勇卓绝,平生以枪术享誉东南,“步战唯长刀最胜”。

石电的弟子昆山吴殳,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史学家、诗人而兼武艺家,晚年精心研究武术,纵论古今,多有著述。吴殳以得之于渔阳老人的剑术,与双手刀术相融合,重加编定成单刀十八势,写成《单刀图说》一书。

至清代,双手刀仍然受到朝廷的重视,同时也仍然是军中的重要装备之一。清代的八旗军和绿营军都装备有双手刀,雍正皇帝曾经命令西南戍边部队操练双手刀,而著名的回族将领、出身武艺世家的哈元生就是这种刀术的积极推行者。

在清代,双手刀已演变成多种样式。如,出现了便于马步两用的长柄大刀,称为“双手带”或“双手带刀”。“双手带”不但是绿营的重要装备,也是民间武术家和各式各样的人物所乐于执用的兵器。

清代末期民间传存双手刀术主要有两支,一支是河北盐山县的黄林彪先生所传,黄先生得之天津纪氏。纪氏一门世代以武功闻名津门。黄传图谱主要是《单刀法选》,有些刀势和名称,与北方流传的某些双手带刀术相近。

纪氏世代担任清军绿营武艺教习,而黄林彪也曾代李云标出任北京绿营巡捕五营马步枪总教习,故两人熟悉军中双手带法,也将双手刀术与清军双手带加以融合。

黄林彪传弟子张玉山、马凤图,马凤图又传二弟马英图和儿子马广达等。马凤图遵照黄先生遗教,视双手刀术为通备武学的内场精粹,从不轻易示人。

后来,受张之江将军的郑重嘱托,马凤图、马英图将双手刀术改编成为“破锋八刀”,作为西北军环首大刀的教材,以取代原来表演性较多的老刀套路。

第六节 稀有奇特的日月乾坤刀

乾坤刀始于唐代,也称“唐刀”。刀身基本是直刃,无弧度,早期的乾坤刀刀刃锻造方面承袭了汉代的“百炼钢”技术,随着技术发展,刀刃开始使用合金等技术打造。

在使用时,由于新手及握力太差的人非常容易打滑脱手斩到自己手指,所以唐代中后期在改造过程中加入了刀格、手绳,这样就形成了独特的日月乾坤刀。

日月乾坤刀既是一种独门兵器,又是一种刀术,日月乾坤刀的长度一般根据演练者的身高而定,可长可短。两头是一尺左右,刃面微弯的月牙钢刀,中间铁杆,两个握柄把手处有一对戟形,半尺左右的弯月锋刃向外的铲刀组合而成,因而也称“护手双头刀”。其两头弧形利刃取象为日,中段一对月牙护手取象为月,“乾坤”象征天地阴阳,故而取名为“日月乾坤刀”。

以上的改进,使得唐代刀比汉代刀有了质的飞跃,不仅从外观上更富观赏性,并且真正提高了实战性能和耐用性,使唐刀可以劈开任何盔甲器械。

日月乾坤刀的突出特点是,它两端皆是利刃,中间的一对戟形月牙护手锋利无比,奇特的构造体现了日月乾坤刀的风格和特点。它具备了武术界中常见的单刀、双刀、朴刀、护手钩、双头枪、齐眉棍、大枪、大刀等常规武器的特点。

习练日月乾坤刀时,双手抓握在护手月牙内,实战时不容易伤及双手,这也是“护手双头刀”的特点之一。根据演练者动作的要求和需要,可分为双阴把、左阴右阳、右阴左阳、单手握把、双手握中间把。

历代祖师对日月乾坤刀术都有极高的要求,演练时要求步履自如,刀术精妙;讲究劈砍拨撩,缠绕刺绞,盖打滚扫,飞弹崩挑,斩扎拦刺,舞花速巧。收招换式缠封扣截,静如春水无波,动如江翻海啸,发招有穿山洞石之情,落步有入地生根之意,展示了日月乾坤刀出之有形、打之无形的特点和风格。

河北省正定县目庄村祖上家传有日月乾坤刀,刀术精妙,只是不随便传于他人,属于曹氏传家之刀术曹氏日月乾坤刀动作有“斩、劈、抹、撩、刺、带、挂、错”八字诀。一旦施展起来,犹如蛟龙出水,招招式式风云翻卷,4把银刀搅起波澜,一片寒光闪闪,各种刀术纵横交错,攻防兼备,前后呼应,八面攻击和防守。更加以纵跳腾挪,旋转灵活,繁而不乱,舞起刀花来,更使人有风飘梨花、满身皆刀、无隙可乘的感觉。

功力达到一定深度,在演练时就能随心所欲,起伏转折,蹿蹦跳跃,闪展腾挪,得心应手,非打即防。但是,日月乾坤刀的动作难度很大,上下左右皆是利刃,如果功力达不到,稍有闪失,就要伤及自身,没有几年习武经历和有一定功夫的人,不敢耍弄日月乾坤刀。

日月乾坤刀主要技法有:前扎后刺、正反扎刀,左扫右砍、斩劈刀、盖劈刀、上劈下撩刀、里外绞刀,上下截刀、格挂刀、推挫架刀、滚动地躺刀、翻身劈砍刀、舞花独龙刀、旋子横扫刀、单步飞弹刀等。

这些技法结合身法、手法、步法、跳跃构成套路,此刀套路共分10路。总之,日月乾坤刀术的原则是:刀贴身,步要稳,动作到位见精神。只要掌握了刀术的规律性,便可熟能生巧,得心应手。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