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二章 龙门石窟 第一节 大禹劈开神奇龙门

龙门石窟是我国著名四大石刻艺术的宝库之一,位于河南省洛阳南郊的伊河两岸。

经过北魏至北宋400余年的开凿,至今仍存有窟龛2100多个,雕像11万余尊,碑刻题记3600余品,多在伊水西岸。数量之多位于我国各大石窟之首。它们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我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龙门又称阙塞、伊阙,地处洛阳以南的伊河两岸。河西为龙门山,又称天竺山;河东因产香葛,故称香山。于是呈现出苍翠突兀的两座岫丘,伊河从中由南向北穿流而过,这正是宋代苏过所描绘的“峥嵘两山门,共挹一水秀”的天阙奇观。

伊河是从西南方向奔泻过来,沿河上溯,两旁远远的有熊耳山和外方山逶迤夹峙,至伊川县西南边界处,两座山渐渐靠近,分别突起两个山峰,叫做九皋山和海峰山。隔河相视,犹如一个天然的门阙一般。传说很早以前,龙门还未凿开,伊水流到这里被龙门山挡住了,就在山南积聚了一个大湖。

居住在黄河里的鲤鱼听说龙门风光好,都想去观光。它们从孟津的黄河里出发,通过洛河,又顺伊河来到龙门水溅口的地方,但龙门山上无水路,上不去,它们只好聚在龙门的北山脚下。

“我有个主意,咱们跳过这座龙门山怎样?”一条大红鲤鱼对大家说。

“那么高,怎么跳啊?”

“跳不好会摔死的!”

伙伴们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大红鲤鱼便自告奋勇地说:“我先跳,试一试。”只见它从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离弦的箭向龙门冲去,然后纵身一跃,一下子跳到半天云里,带动着空中的云和雨往前走。一团天火从身后追来,烧掉了大红鲤鱼的尾巴,它忍着疼痛,继续朝前飞跃,终于越过龙门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山北的鲤鱼们见此情景,一个个被吓得缩在一块,不敢再去冒这个险了。

这时,忽见天上一条巨龙说:“不要怕,我就是你们的伙伴大红鲤鱼,因为我跳过了龙门,就变成了龙,你们也要勇敢地跳呀!”

鲤鱼们听了这些话,受到鼓舞,开始一个个挨着跳龙门山。可是除了个别跳过去化为龙以外,大多数都过不去。凡是跳不过去,从空中摔下来的,额头上就落一个黑疤。直至今天,这个黑疤还长在黄河鲤鱼的额头上呢!

由于那时龙门东西两山是连在一起的,山的西南边,由于数山夹峙,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湖泊。伊水滔滔不绝,那湖泊也不断加大,侵蚀了沿岸的良田和村庄,人们只好背井离乡,跑到四周的山上避难。

后来,大禹治水来到了这里。他采用的是疏导川河的办法。他登上高高的海峰上仔细地观察了地形,就扛着大斧来到龙门山,一斧子把山劈开了一道沟槽,两山夹沟,恰如墙上开了门洞,让滚滚洪水穿门而过,流入黄河。

于是,湖水消退了,只留下中间那条长年流淌的伊河,留下了河两岸平坦肥沃的良田。为了纪念大禹,人们在当年避难的海峰上建了一座海渎庙,四时供奉禹爷,香火不断。

不知何时,佛祖领着菩萨、天王、力士诸弟子出行到龙门口,望着禹泄洪的工程那么绝妙合理,而且造成了那么宜人的景色,就喜欢得不想走了,立在那里久久地欣赏。无数起伏的河波把他们的神光四散反射开去,就在两岸的岩壁上印化下了大大小小、高低错落的影子。影子散落周边,就形成了石窟塑像,表情有的慈善,有的英武,有的凶猛,有的挤眉弄眼不那么庄重,传说这就是龙门最早的石像。

龙门西山有一个“禹王池”。方正的石砌浅池里,温泉喷涌,热气飘荡,水草摆动,细虾闲游,更矗立一嫩绿色稀奇石柱。出水处,为一石雕蛤蟆嘴,将清泉抛珠倾玉般撒下,又构成飞瀑妙影。

相传大禹劈开龙门后,这一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于是大禹放心地向东去治水了。不久之后,来了个蛤蟆精,蛤蟆精能一口将伊河吸干,让两岸沃田成年浇不上一口水,田地干裂,禾苗枯死。

后来,大禹巡视水情回到龙门,听百姓们诉说了灾情,十分气愤,就带着开山用的石凿来寻找蛤蟆精,为民除害。

蛤蟆精看到大禹气冲冲赶来,知道不妙,但仍然壮起胆子鼓起肚皮嚷嚷:“此处风光好,就该由我保;禹王快走开,免得惹祸灾!”

大禹轻笑一声,冷眉斥骂蛤蟆精祸害百姓,死到临头还嘴硬。蛤蟆精一看恐吓不行,就张开血盆大口,“呱”的一声,吐出一股夹着腥臭味的黑风,直吹得飞沙走石,天昏地暗,狂雨骤降,伊河暴涨。

那伊河水掀起数丈高的大浪直向大禹扑来,大禹早有提防,纵身一跳,跃上山冈。蛤蟆精见大浪砸不住大禹,就把身子胀得比牛还大,双腿一弹,跳起来吞吃大禹。

好个大禹,待蛤蟆精将到面前时,一凿打去,正打在蛤蟆背上。试想,大禹整年开山挖沟,练得何等神力,直砸得蛤蟆精“呱哇”一声,断了脊梁骨,跌落在山脚。顿时,风也停了,雨也住了,水也消了。蛤蟆精挣扎几下,想爬进伊河溜走逃命。大禹哈哈一笑,朗声唱道:蛤蟆精,蛤蟆精,石凿底下吐清泉,浇灌良田添胜景。

唱罢,将石凿向山冈下投去,只听“扑”的一声,戳穿了蛤蟆精的脊背,将它钉在了山石上。从此,石凿下清泉喷涌,流淌不息,浇灌着伊河两岸的沃田。老辈人观察,不管天多阴多旱,那清泉总是脸盆粗的一股跌出蛤蟆嘴,不见多,不见少。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