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三章 祭侄文稿

第一节颜真卿奋笔疾书祭忠魂

《祭侄文稿》是唐代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写于758年,行书,纵28.3厘米,横75.5厘米,23行,234字。

作品中所含蕴的情感力度震撼着每位观赏者,以至于无暇顾及形式构成的表面效果。这恰是自然美的典型结构。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至为宝贵,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后保存于我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公元756年,正是唐王朝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乱的时候。在此时中原大地的常山郡一带,一场大战正在进行着。安禄山手下大将史思明带兵围攻唐朝太守颜杲卿守卫的常山城。

守城的唐朝太守颜杲卿带领唐朝军队,他一面,面对数十倍于己方的叛军死守城池,另一面派出自己的儿子颜季明前去请求援军。

这一天,史思明带领军队再次进攻常山城,一天的时间又过去了,常山城还是阻挡在他的面前。他坐在中军大帐内,看着眼前的常山地图,绞尽脑汁也想不出破城的办法。

在这个时候,外面响起一阵士兵的呵斥声,原本就心烦意乱的史思明怒气冲冲地从帅椅上站起来,向门外旗门官问道:“外面出了什么事情,为何如此喧闹?”

很快旗门官下去询问,回来后禀告:“回禀将军,巡逻的士兵抓住了大唐的奸细,刚押回大营准备审问。”

史思明听到旗门官的汇报,立刻来了精神,他说:“前面带路,待本将军亲自去看看,抓的奸细是什么人?”

史思明顶盔挂甲,在旗门官带领下向囚禁奸细的牢房走去。牢房中颜季明忍着身上的疼痛,死死盯着将他抓来的叛军军官,咬着满口的钢牙,不让自己在叛军的毒打下哼出声来。

叛军军官看着颜季明铁骨铮铮的样子,心中不由自主地一阵发慌,色厉内荏地扬起鞭子骂道:“你到底是招不招?说!你是谁?叫什么名字?在唐军中是什么职位?为什么要出城?”

颜季明听着叛军军官的问话,轻蔑地看着对方高高举起的皮鞭,脸上带着决绝的表情,任凭对方的皮鞭抽到自己的身上,他也不皱一下眉头。

在叛军军官一声声的叫喊声中,颜季明身上多了数十道伤口,头发杂乱不堪地垂在额前,遮挡了整个面容。

叛军军官再一次高高扬起手中的皮鞭,咬牙切齿地说道:“就不信你是铁打的。看你还能坚持多长时间!说!你快说。”

皮鞭在空中划过,抽打在颜季明的身上,发出“啪啪”的响声。颜季明感觉身体似乎快要裂开一般,巨大的疼痛让他几乎快要昏迷过去。

颜季明再一次倔强地抬起头,透过额前杂乱的头发,轻蔑地看向叛军军官,眼中尽是无尽的嘲笑。“信不信一刀宰了你?”叛军军官被颜季明那嘲笑的目光激怒了,扔掉皮鞭就要拔出腰刀,想要杀死颜季明。颜季明看着对方手中那柄锋利的弯刀,在心中想着还在常山城内等自己消息的父亲颜杲卿,想着远在平原郡的叔叔颜真卿,他在心中暗道:“父亲,叔叔,季明先走一步了。季明誓死不降敌酋,上不愧对君王,下不愧对列祖列宗。”

就在颜季明等死的时候,牢房外响起一声断喝:“住手!待本将军亲自来看看这是何人?能有如此风骨之人断断不会是无名之辈吧。”

说话间,史思明走进牢房,看着绑在柱子上的人,伸手撩开了他的头发,看到了颜季明的脸。

“哈哈哈,”史思明看到颜季明的脸后一阵大笑,而后说,“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本将军正愁无法破掉这常山城,没想到常山太守颜杲卿的儿子就被我抓了起来。上天眷顾,有了颜季明常山城指日可破。来人好好照顾颜公子,不能让他死了。”

“是!”在一阵士兵的应和声中,史思明转身离开了牢房,兴高采烈地返回自己的中军大帐,擂鼓聚将,布置第二天用颜季明威胁颜杲卿的事宜。

第二天清晨,叛军浩浩荡荡地向常山城逼近,在一对步兵中央,颜季明被绑在囚车之中,史思明跟在囚车后面,手中拿着长枪,得意洋洋地望着常山城头。

颜杲卿站在城头上,看到叛军停在城下百米之外,随着步兵向两侧散开,一个囚车出现在他的视线之中。颜杲卿远远看向囚车,他的心一阵抽搐,眼泪忍不住地掉了下来。囚车之中的汉子正是他的儿子颜季明。

史思明手持长枪指着城头,大声说道:“颜杲卿,颜太守!囚车中人你可认识?”

颜季明听到史思明的话,努力睁开眼睛看向城头。他看到父亲两眼含泪,双手微抖,张口想要大声呼喊,发现自己的嘴竟然被叛军堵住。

颜季明看着城头上的父亲,用头在囚车正面的木棍上轻轻地九叩首,而后用尽身上最后的力量,向着叛军老巢洛阳所在的方向,一头撞了上去。血迹顺着颜季明的额头向下流淌,颜季明身上伤势太重,力量不足,自杀未遂。

颜杲卿在城头看着儿子颜季明的一举一动,知道这是儿子用行动向自己告别,用行动告诉自己与叛军斗争到底!史思明看着颜季明,让士兵打开囚车将他拉到城下,刀斧手手持大刀站在颜季明身边,用枪指着城上颜杲卿大声威胁着:“颜杲卿,这是你的儿子颜季明。你儿子在我的手上,但是他的命却在你的手上。只要你献出常山城,你的儿子颜季明和你就能重逢,如果你依然执迷不悟,继续反抗,今天本将军不介意让你体会一下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滋味。”

颜杲卿看着自己的儿子颜季明,口中长唤着:“季明,我儿!你是爹的好儿子,爹这辈子都以你为荣!你放心地去吧!只要爹还有一口气在,就决不让常山城落入叛军之手。”

颜季明听到城头父亲的喊话,以头磕地,表示自己明白父亲的意思,感谢父亲的养育之恩。

史思明没有想到颜杲卿竟然如此坚决,看着城头越来越悲哀的守军,史思明知道哀兵必胜的道理,他知道再不能让事情发展下去,于是大声下令:“杀,给我杀了他!”

刀斧手的鬼头刀从高空划落,颜季明的一腔忠义热血抛洒在常山城下了。与此同时,史思明一声令下,数万叛军开始猛攻常山城。常山城守军被颜杲卿父子视死如归之举感动了,一个个怒吼着向攻城的叛军挥舞着手中的武器……数日之后,常山城弹尽粮绝,被叛军攻克,颜杲卿被史思明押回洛阳,交给了安禄山。颜杲卿大骂安禄山说:“我世为唐臣,常守忠义,怎么会跟一个叛臣贼子作乱呢?”安禄山大怒,命令割掉颜杲卿的舌头,颜杲卿仍大骂不止,直至气绝。

数日后,颜季明的叔叔,唐朝大书法家颜真卿派人在战场上寻到了侄儿颜季明的头骨,他对兄侄为国家壮烈牺牲和颜氏家族的“巢倾卵覆”,热血满腔,悲愤异常。

他在进行祭祀的时候是真情流露,奋笔疾书写道:

维亁元元年,岁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扬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唯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玉兰,每慰人心。方期戬谷,何图逆贼间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戚,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携尔首衬,及兹同还,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

其中大意是:时在唐肃宗乾元元年,就是758年,农历是戊戌年。农历九月为庚午,三日壬申。

颜季明的第十三叔是佩戴着银印章和青绶带的光禄大夫,加封为使持节,为蒲州诸军事的蒲州刺史。被授予上轻率都尉,并晋爵为丹阳县开国侯的颜真卿。现在以清酒和多种美食来祭扫赞善大夫颜季明侄儿的亡灵。

唯有你季明生下来就很出众,平素已表现出少年人少有的德行。你好像我宗庙中的重器,又好像生长于我们庭院中的香草和仙树,常使我们感到十分欣慰。正期望季明你能够得到幸福和做个好官,谁想到逆贼安禄山乘机挑衅、起兵造反。

你的父亲颜杲卿竭诚尽力,在常山担任太守。我颜真卿那时接受朝廷任命,也在平原都担任太守之职。仁兄杲卿出于对我的爱护,让你担任联络给我传话。你既已回到常山,于是土门被夺回。土门打开以后,凶逆安禄山的威风大受挫折。贼臣王承业拥兵不救,致使常山孤城被围困攻陷,父亲颜杲卿和儿子颜季明以及家族人等先后被杀。

这好像一个鸟巢被从树上打落,鸟卵自然也都会摔碎,哪里还会有完好的卵存在!天啊!面对这样的惨祸,难道你不感到悔恨!是谁制造了这场灾难?念及你季明遭遇这样的残害,一百个躯体能赎回你真身呢?

呜呼哀哉!我承受是皇上的恩泽,派往河关为牧。亲人泉明,再到常山,带着盛装你首级的棺木,一同回来。抚恤、思念之情摧绝切迫,巨大的悲痛使人心灵震颤,让人容颜变色。

请你等待一个并不遥远的日子,我将会选择一块好的墓地安葬你。你的灵魂如果有知的话不要埋怨在这里长久作客。呜呼哀哉!请享用这些祭品吧!

颜真卿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不计工拙,一气呵成,常常写至枯笔,更显得苍劲流畅,其英风烈气,倾见于笔端,悲愤激昂的心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第二节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祭侄文稿》属于行书体,由麻纸材质书写,纵28.3厘米,横75.5厘米,23行,共234字。文意坦白真率,是以真挚情感主运笔墨,激情之下,随心所欲进行创作的典范。个性之鲜明,形式之独异,是书法创作述志、述心、表情的典型。

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力度震撼着后来的每位观赏者,以至于无暇顾及形式构成的表面效果。这恰是自然美的典型结构。

此帖是由真挚感情浇灌出来的杰作,是心灵的奏鸣曲,是哀极愤极的心声,是血和泪凝聚成的不朽巨制。是在“忘情”状态下的无意识的表现手法使作品产生出了无比优美的艺术效果。是经过长期探索而在这非常瞬间产生创变突破的实例。

此帖的线质遒劲而舒和,与沉痛彻骨的思想感情融和无间。所谓“干裂秋风,润含春风”,也唯此作品能当之。

颜真卿生于709年,字清臣,唐京兆万年人,即今陕西西安人,祖籍在唐代琅琊临沂,即今山东临沂。因为他被封为鲁郡开国公,所以被称为“颜鲁公”,他是唐代中期的著名书法家,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著名书法家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颜真卿排列四大名家之首,和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

颜真卿于734年中进士,登甲科,曾4次被任命为御使,为监察迁殿中侍御史。因受到当时权臣杨国忠排斥,被贬黜到平原任太守,人称“颜平原”。就是在这个时期,颜真卿与兄长颜杲卿以及侄儿颜季明共同抵抗叛军安禄山,并写下了《祭侄文稿》。

783年,颜真卿遭宰相卢杞陷害,被派到叛将李希烈部去传达圣上旨意,被李希烈绞杀了,半年后,颜真卿棺木被护送回了都城。

颜真卿是古代最知名家族之一琅琊氏的后裔,家学渊博,六世祖颜之推是北齐著名学者,著有《颜氏家训》。颜真卿年少的时候,家里贫穷缺少纸笔,他就用笔蘸黄土水在墙上练字。

他的行书遒劲郁勃,这种风格体现了大唐王朝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颜真卿用笔匀而藏锋,内刚劲而外温润,字的曲折出圆而有力。

《祭侄文稿》因为是草稿的性质,颜真卿在写的时候书法尤为率意,但在率意之中显露真情,丝毫没有刻意为之的书法痕迹。

此帖运笔迅疾,情绪激动,与颜真卿当时心中的悲愤之情有关。其书法最妙处:一是在其字的点画密聚,草成一个块面之处;二是在其枯笔连擦写数字之处。

这两种现象交相映衬,造成虚实、轻重、黑白之间的节奏变化,再加上草稿特有的率意所造成的用笔“不拘小节”,和结体的偏于松散,形成了颜体稿书风格。

此外,此帖的涂改、添加之处更增添了率意感,这本是因为它是草稿而自然形成的情况。如果后人有可以模仿的人,将古人的诗文拿来再行涂改一番以追求率意之趣,不免东施效颦,流于浅薄庸俗。

此帖,因其用途和行书书体的形式特点,使其点画用笔中舍弃了对起笔、收笔、转折、勾趯等处的刻意求工,却保留了沉实挺劲而浑厚的线质,结体则变严谨端庄而为宽松多态,章法又随势产生紧松、疏密的变化,这显出颜真卿书法的艺术创造力和高层次的书美意趣。

颜真卿的真书严谨至极,而其行书却能放任随意,不拘绳墨,轻松空灵,富有情韵。点画厚重,用笔圆浑,结体宽博,这是其真书和行书都具备的基本特征。

但由于行书多用于非郑重用途的随意书写,使其艺术天才、灵感性情随兴得以充分喷发,故其书法点画飞动,多连笔之势,体态就势变异,奇妙无穷,焕发出浓郁的书卷气息。

《祭侄文稿》线条节奏随着作品的展开而不断改变。开始时线条沉稳、含蓄、笔画断开,随着连笔增加,速度加快,但一些连续性极强的线条之间,总有些点画断开的字作为隔离带,以至作品在总体节奏不断趋向奔放、疾速的同时,隐含着抑扬的交替。

每一次循环都把整体节奏推向更激越的一个层次,作品最后在线条无法遏止的推移中结束。作品线条的外部运动和内部运动都包含了丰富的层次和极为细微的变化。它展示了一种连续的完整的过程,展示了一种运动在某种精神背景支持下的演变、推移,以至达到了另一种无法预想的节奏状态的过程。

此帖中线结构与运动节奏取得了很好的呼应。点画断开的单字使字间空间与行间空间融成一片,成为一些相对稳定的字内空间背景。

但是,当线条连续性增加时,字间空间时而与字内空间融合,如“都尉”、“何图”、“无嗟”等,从而转入了另一种空间态势,使线条所牢笼的空间与背景处于更紧张的冲突中,以至最终插入行间空间,在各种空间无法调和的冲撞中奏出结束的音符。

与此同时,行轴线也与运动节奏相呼应,从平直到动荡,再到恢复清晰轴线,每一次这样的反复都使轴线远离作品开始时的基调,而在作品结束时产生了最强烈的震荡,这也是从起端无法预想的尾声。

此帖还有着“时空”节奏这种复杂的变化。这一点不可能是颜真卿刻意追求的结果,否则总会在某些细节上流露出着意刻画或是摆布的痕迹。一般在作者的楷书作品中多少含有此种因素,但没有在此帖中发现过任何蛛丝马迹。

这就是说,左右这件作品复杂节奏的因素,不处于形式构成层面,也不处于颜真卿对形式构成的意识中,而潜藏在颜真卿精神生活的深处。

此帖的文辞透露了有关信息,颜真卿的侄儿颜季明在“安史之乱”中牺牲了,而这件作品是颜真卿所撰祭文的草稿。

可以想见作者行文时的沉重心情,但铺辞行文,总还得对情绪有所克制,然而随着文章的展开,作者逐渐陷于抑制不住的悲痛中,不能自已,直到文章结束,还可以感到作者无法平复的心境。

情绪的波动成为控制这件作品节奏的支点。这当然不是说情绪和线条节奏之间存在精确的对应关系,而是说在决定作品构成的极为复杂的深层原因中,可以找到这样一个层面。

在这个层面上,作者的情绪活动涵盖了一切;同时这一层面与形式构成层面之间影响自动进行,不受意识的干预。这便是书法创作中的“忘情”。

第三节《祭侄文稿》后世传

宋代文学家陈深题跋:

颜鲁公,唐朝第一等人。公字画雄秀,奄有魏晋而自成一家。前辈云,书法至此极矣……

《祭侄季明文稿》一纸,详玩此帖:纵笔浩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若篆籀,或若镌刻,其妙解处,殆出天造,岂非当公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而反极其工邪。

苏文忠谓:“见公与定襄五书草数纸,比公他书尤为奇特。”信公忠贤,使不善书,千载而下,世固爱重,况超逸若是,尤以宝之。

元代著名的收藏家张晏跋:

此祭侄季明文,今在余家。住京师,尝会诸贤品题,以为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端楷终为绳约。

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心手两忘。真妙见于此也。观于此帖,真行草兼备三法。

元代著名书法家鲜于枢也曾经题跋:

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书第二。余家法书第一。

元代著名书法家陈绎曾题跋:

右鲁公祭兄子季明帖前十二行甚遒婉,行末循“尔既”字,右转至“言”字左转而上,复侵“恐”字,右旁绕“我”字,左出至行端。若有裂纹,适与褙纸缝合……

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徵明跋:

元章,米芾字,独称《座位帖》,盖尝屡见,而《祭侄》则闻而未睹,今《宝章录》可考,宜其并称《座位》而不及此也。世论颜书惟取其楷法遒劲,而米氏独称其行草,为剧致……

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王顼龄跋:

鲁公忠义光日月,书法冠唐贤。片纸只字,是为传世之宝。况祭侄文尤为忠愤所激发,至性所郁结,岂止笔精黑妙,可以振铄千古者乎。

此帖流传有绪,据元朝书法家张晏跋:当时宣和尝收,后为庸工剪去印记,元代时于“岁”字旁犹有天水圆印痕迹。

元初在鲜于枢手并有跋。明时在吴廷家,后辗转入清内府。内中钤有“赵子昂氏”、“鲜于枢伯机父”、“张晏私印”、“句曲外史”、“石渠宝笈”、“嘉庆”、“宣统御览之宝”等鉴藏印。

前隔水有题识;幅后有张晏、鲜于枢、王顼龄、徐乾学等跋。又有周密、屠约、僧德一、王图炳等观款。著录于《宣和书谱》、《清河书画舫》等。

此帖刻入宋朝《博古堂》、《忠义堂》等帖。明朝《停云馆》、《戏鸿堂》、《玉烟堂》等丛帖亦有刻入。后来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曾说:

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有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

后来北宋书学理论家朱长文赞其书:

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

颜体书法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以后很多名家,都从颜真卿变法成功中汲取经验。尤其是行草。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曾经说道:

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

第四节黄州寒食帖

《黄州寒食帖》又名《寒食帖》,是宋代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17行,129字,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的两首五言诗。

苏轼是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他的诗、词、赋、散文等,均成就极高,且善于书法和绘画,是我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我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的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寒食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是学士才子风格的代表之作,称得上是我国书法史上行书的里程碑之作,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第五节苏轼被贬而作诗表心迹

在1079年的北宋神宗年间,在京城通往江浙地区湖州的官道上,两匹快马相隔15千米的距离,拼命地向湖州方向狂奔着。

第一匹快马上骑着的一个江湖人士,他风尘仆仆,身上的衣服因为连日赶路,早已经被尘土遮盖失去了原来的颜色,两只眼睛也因为不眠不休地赶路而布满了血丝,整个人看起来非常的疲惫不堪。

即使这样,这个江湖人依然跨坐在马背上,手中的皮鞭不断抽打在胯下坐骑的马股上,似乎有天大的事情将要发生,以至于他都丝毫无法估计到胯下战马的承受能力。

江湖人胯下健马口吐着白气,脚下奔跑的速度却是越来越慢了。

第二匹快马,马股上印着一个大大的“御”字,马上一员武将身穿武士服,背后披着一个血红色的披风,怀中揣着一卷圣旨,腰间挂着一口青锋剑。背后的披风随着战马的奔跑,高高地飘在身后。

一看就知道这个人是朝廷的命官,看这架势,估计是哪一方的大员要受罚了。

在这马上之人,名叫皇甫遵,他正是皇帝任命的传旨钦差。这一次,他要去的地方正是湖州,他奉神宗之命给湖州太守苏轼传旨,要押解他苏轼苏东坡进京接受审讯。

第一匹马上的江湖人终于在湖州外五里处停了下来。因为他胯下的健马再也跑不动了,此时已经扑倒在地面上,嘴角流着白沫,眼看着就要死去了。

江湖人翻身下马,留恋地看着眼前扑倒在地口吐白沫跟随了自己多年的爱马,伸出手恋恋不舍地摸了摸马的头说道:“疾风,你在这儿里等我。这一次苏大人危在旦夕,我通知完苏大人就回来陪你。”

江湖人说完之后,毅然地转过头去,擦干净眼角的泪水,用尽最后的力气快步向湖州城跑去了。

在湖州太守府书房内,风尘仆仆的江湖人气喘吁吁地站在苏轼面前,从怀中取出一封书信交到苏轼手中,说道:“苏大人,这是驸马爷让我转交给你的信。这事情十万火急,御史台新党的人在皇上面前搬弄是非,混淆黑白。苏大人,你保重,我先告辞了。”

一个时辰之后,传旨官皇甫遵骑着高头御马在“哒哒”的马蹄声中来到湖州太守府门前。他高高坐在马背上,左手微微抬起手中托着圣旨,右手抓着马缰按在腰间利剑上,杀气腾腾地站在太守府门前,冷眼旁观着太守府门前的守卫等待着苏轼来迎接圣旨。

此时太守府内书房所有的窗户都大开着,滚滚的黑烟从房间内涌了出来。书房内的火盆之中正在燃烧着他当初作的诗词,现在的苏轼有些心惊胆战,他非常清楚都是这些文字给他惹来的牢狱之灾,所以正在紧张地焚烧着书稿和诗集。

这时,书房外响起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太守府的官差急匆匆推开书房门,对他说道:“大人,外面朝廷的钦差来了,正在太守府外等着您去接旨呢。您这里处理得怎么样了?”

苏轼听到下人汇报传旨官已经来到太守府门外,连忙将剩下的为数不多的书稿和诗词放进火盆之中,看着这些书稿和诗词燃尽,才回到房间换上衣服带着全体人员到府门前迎接圣旨。

皇甫遵看着苏轼身穿官服,带领着太守府所有的成员出现在眼前,跪在地面上等待接旨。他翻身从马上下来,手中托举着圣旨,大步穿过苏轼等人,来到太守府内的台阶上,面向苏轼等人大声说道:“苏轼接旨!”

皇甫遵双手打开圣旨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即刻免去苏轼湖州太守官职,进京入御史台接受调查。钦此。

“苏轼还不领旨谢恩?”

苏轼口中山呼万岁,战战兢兢地来到皇甫遵面前,高举着双手,将圣旨接在手中,而后站起身对皇甫遵说道:“皇甫大人,请稍等,罪臣苏轼稍微交代一下离去后的事情,就随大人一起去都城。”

皇甫遵看着苏轼,点了点头说道:“苏大人,请稍微快些。”

半日后,苏轼被关押在囚车之中由军队护送着跟随皇甫遵离开湖州,向京城的方向走去。

几日之后,苏轼被关进了御史台。国子博士李宜之、御史中丞李定将所有在世面上流传的苏轼所做的诗词全部集合起来。

李宜之与李定二人从苏轼曾经写过的诗集之中断章取义,网罗了很多苏轼反对变法的证据,在早朝的时候向神宗呈献,并且对苏轼进行了诸多诋毁。经过神宗的许可,李宜之与李定二人开始在御史台对苏轼展开了审问。

苏轼在御史台中被关押了整整4个月时间,这期间他受尽了酷刑,几乎在他万念俱灰的时候。当时新党领袖、变法的实施者王安石得知苏轼的事情,赶到京城面见神宗皇帝,向神宗皇帝为苏轼求情。

王安石与苏轼二人在政治观点是截然不同的,作为政敌王安石的求情在很大的程度上为神宗所接受。再加上早在北宋太祖赵匡胤年间就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所以宋神宗三思之后,决定将苏轼贬到黄州挂一个虚职,当团练副使,并且不许离开黄州,这就相当于将苏轼软禁在那里了。

苏轼终于离开了御史台,千里迢迢来到黄州上任。他回忆着自己入仕之后所有经历过的事情,想到因为自己这一次案件而被牵连的弟弟苏辙和朋友,他顿时感到精神上非常疲惫,心里显得异常空虚。昔日苏轼心中那些“致君尧舜”,渴望有朝一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激情,似乎在这一瞬间全都化为了灰烬。

苏轼到黄州不知不觉3年了,这3年时间内郁郁不得志的他变得心情淡然了,他从初入仕途时的那种崇尚儒家“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心气早已消失殆尽。

此时他在思想上开始从崇尚道家文化回归到了佛教中来,希望让自己的思想能够在宗教上得到解脱。苏轼来到黄州第三年的农历四月,这是苏轼自从发配黄州以来在这过的第三个寒食节。连续3年的流放生活,使得苏轼在他的心中充满了孤独惆怅。再加上这一年连续两个月的降雨,更加让他这些日子以来的心情糟糕到了极点。

苏轼抬头看着大地上一片苍凉,天空只有乌鸦衔着纸钱飞过头顶的景象,回想起自己此时名为黄州团练,实为变相软禁的境遇,他感觉到异常的忧郁。

苏轼在这一刻突然想到了乌鸦衔着纸钱的样子,突然意识到今天已经是寒食节了,于是他拿起笔在纸上刷刷点点,作诗两首,将自己的心情全都寄予了其中: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这就是《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非常有名,对后世影响特别大,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第六节旷世神品的诗作行书字帖

《黄州寒食帖》是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17行,129字,由两首五言诗组成。其大意是:

自从我来到黄州,已经三次寒食节了。每年都惋惜着春匆匆离去,却无奈春光离去并不需要人的悼惜。今年的春雨绵绵不绝,接连两个月如同秋天萧瑟的春寒,天气令人郁闷。在愁卧中听说海棠花谢了,雨后凋落的花瓣在污泥上显得残红狼藉。美丽的花经过雨水摧残凋谢,就像是被有力者在半夜背负而去,叫人无力可施。这和患病的少年,病后起来头发已经衰白又有何异呢?

春天江水高涨将要浸入门内,雨势袭来没有停止的迹象小屋子像一叶渔舟,漂流在苍茫烟水中。厨房里空荡荡的,只好煮些蔬菜,在破灶里用湿芦苇烧着,本来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时候,看见乌鸦衔着纸钱,才想到今天是寒食节。想回去报效朝廷,无奈国君门深九重,可望而不可即;想回故乡,但是祖坟却远隔万里;本来也想学阮籍作途穷之哭,但心却如死灰不能复燃。

苏轼生于1037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苏轼的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并且善书法和绘画,是我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我国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与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与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与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他的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而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可谓一代画派宗师。

苏轼的书法代表作品之一《黄州寒食帖》,其用笔或清俊劲爽,或沉着顿挫,字体由小渐大,由细渐粗,有一种徐起渐快、突然终止的节奏。

《黄州寒食帖》意境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之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苏轼曾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又说:天真烂漫是吾师。

《黄州寒食帖》巧妙地将诗情、画意、书境三者融为一体,完美地体现了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与“自出新意,不践古人”的精髓。

《黄州寒食帖》诗稿自诞生后,几经周转,传到了河南永安县令张浩之手。由于张浩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相熟识,1100年,张浩携诗稿到四川眉州青神县谒见著名书法家黄庭坚。

黄庭坚一见诗稿,十分倾倒,又思及当时又远谪海南的师友苏轼,心中激动之情难以自禁,于是欣然命笔,题跋于诗稿:

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黄庭坚的论语精当,书法妙绝,气酣而笔健,叹为观止,与苏诗苏字并列可谓珠联璧合。

后来,历代鉴赏家均对《黄州寒食帖》推崇备至,称道这是一篇旷世神品。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诗人张演在诗稿后另纸题跋中说:

老仙文笔高妙,灿若霄汉、云霞之丽,山谷又发扬蹈历之,可谓绝代之珍矣。

自此,《黄州寒食二首》诗稿被称之为“帖”。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黄州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的《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称《黄州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

还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帖》是至哲贤达的风格,《黄州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得上是我国书法史上行书的3块里程碑。

后来,此帖印签极多:一些是天府的珍藏、御赏、神品、乾隆宸翰、乾隆澄心等数枚;又有雪艇图书、雪艇、雪艇王世杰氏为艺林守之、东湖长、艺苑遗珍等数枚;还有天历之宝、元文宗、图帖睦尔印签等。

印签另有:楞伽、成德容若、成子容若、容若书画、楞伽山人、楞伽真赏、神品等数枚;容斋清玩、容斋等印;献厂印签;金章世系景行维贤、小如庵墨缘、景行维贤、景贤鉴藏、虞轩等数枚。

另外印签还有:北平孙氏印签;嘉庆御览之宝;荆湖南路转运使印、宋官印;张氏珍玩、北燕张氏珍藏;寒木堂、颜世清印等。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

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已摹刻于戏鸿堂帖中。董其昌观并题。

清代乾隆十三年四月初八日,乾隆帝亲自题跋于帖后:

东坡书,豪宕秀逸,为颜、杨后一人。此卷乃谪黄州日所书。后有山谷跋倾倒已极,所谓无意于佳乃佳者。坡论书诗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又云:读书万卷始通神。若区区于点画波磔间,求之则失之远矣。乾隆戊辰清和月上澣御识。

为彰显往事,乾隆帝又特书“雪堂余韵”4字于卷首。于是在清代,便将《黄州寒食帖》收回了内府,并列入《三希堂帖》之中,可见其珍贵的程度。

第七节蜀素帖

《蜀素帖》墨迹绢本,行书。纵29.7厘米,横284.3厘米,书于宋哲宗元祐三年,也就是1088年。米芾38岁时,共书自作各体诗8首,计71行658字,署黻款。

米芾的《蜀素帖》,亦称为《拟古诗帖》,此帖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天下十大行书之一,排行为第八行书。

第八节米芾游苕溪蜀素卷留墨宝

那是宋代的时候,在太湖水面的芦苇丛中惊起一行白鹭,白鹭扑打着翅膀飞上青天。不多时几叶扁舟从浓密的芦苇丛中出现在湖面上,小船随着阵阵微风在湖面上上下下地起伏飘荡着。

在这些小船上,十几个文人雅士立于船头,不时指点着远处的山,近处的水,以及天空上的白鹭与云彩,赞叹着眼前美丽的风景。

这些小船的主人正是湖州郡守林希,此时他正在自己的小船上对精通书画的好友米芾父子以及其他人侃侃而谈,介绍着太湖风光以及关于太湖的传说:

传说那是在很久以前,天宫中的王母娘娘要做寿了,玉皇大帝叫四大金刚抬去了一份他送给王母娘娘的厚礼。

王母娘娘看见礼物之后,立刻高兴得连嘴都合不拢了。原来玉皇大帝送的是一个大银盆,在银盆里面镶有72颗特大的翡翠,而且还有着千姿百态的各种五色玉石雕琢的飞禽走兽,这简直是一个聚宝盆啊!远远望去,这个大银盆还活像一只精致的大盆景呢!所有前来祝寿的各路神仙看到之后都赞不绝口。

谁知道王母娘娘这一次过寿宴设蟠桃会,没有请“齐天大圣”孙悟空,还是“弼马温”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发了脾气,他手持如意金箍棒大闹蟠桃会。

这雷公嘴的孙悟空在蟠桃会上是见一样砸一样,当他看见玉帝送给王母娘娘的这只大银盆时,虽然心中也非常喜欢,可是火气上来的他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棒打了下去。

瞬间这美妙的银盆便被孙悟空从天上砸碎并跌落到了人间。当大银盆跌到地上时砸了个大洞,银子便化作了白花花的水,形成了一个大湖,因此湖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天”字上面的一横落在下面就为一点,也就是“太”字,所以此湖就叫“太湖”。

银盆里72颗翡翠变就成了72座山峰,分布在太湖中间。玉石雕刻的鱼,就是太湖里肌白如银、肉嫩味鲜的银鱼。玉石雕刻的飞禽,就变成了一对对鸳鸯。

米芾听着这个动听的故事,欣赏着眼前这美丽的风景,不知不觉中被耳边动听的故事和眼前迷人的风景所感染,他在心中迫切地希望能够做一些什么来纪念这一次来到这个人间仙境的感觉。

于是米芾对林希说道:“子中,请将小船靠岸。我此时心中被这美景所感染,诗兴大发,想要作诗纪念一下这一次的旅程。”不大一会儿,小船靠在了岸边,林希让下人从船中取来早已经准备好的文房四宝,米芾按捺不住心中的激情,提起笔来在纸上写道:

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仕黻。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久赓白雪咏,更度采菱讴。缕玉鲈堆案,团金橘满洲。水宫无限景,载与谢公游。半岁依修竹,三时看好花。懒倾惠泉酒,点尽壑源茶。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哗。朝来还蠹简,便起故巢嗟。

余居半岁,诸公载酒不辍。而余以疾,每约置膳清话而已,复借书刘、李,周三姓。

好懒难辞友,知穷岂念通。贫非理生拙,病觉养心功。

小圃能留客,青冥不厌鸿。秋帆寻贺老,载酒过江东。

仕倦成流落,游频惯转蓬。热来随意住,凉至逐缘东。

入境亲疏集,他乡彼此同。暖衣兼食饱,但觉愧梁鸿。

旅食缘交驻,浮家为兴来。句留荆水话,襟向卞峰开。

过剡如寻戴,游梁定赋枚。渔歌堪画处,又有鲁公陪。

密友从春拆,红薇过夏荣。团枝殊自得,顾我若含情。

漫有兰随色,宁无石对声。却怜皎皎月,依旧满舡行。

元祐戊辰八月八日作。

林希等人在一旁看着米芾写完了诗,忍不住对米芾的诗与书法大加赞赏:“米芾这幅诗帖写得真是太好了。看这笔法中锋直下,浓纤兼出,落笔迅疾,纵横恣肆。尤其运锋,正、侧、藏、露变化丰富,点画波折过渡连贯,提按起伏自然超逸,毫无雕琢之痕。其结体舒畅,中宫微敛,保持了重心的平衡。这通篇字体微向左倾,多攲侧之势,于险劲中求平夷。全卷书风真率自然,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诗好,字更好!”

众人纷纷夸赞米芾的书法,这让在一旁的林希突然之间想起了一件一直让他十分介意的事情,于是他开口对米芾说道:“米芾兄,我当年在一个恰好的时机,得到了一件流传百余年的蜀素珍品,此蜀素卷据说是当初一个名叫邵子中的富商花了大价钱将一段蜀素装裱成卷的,希望找到著名的书法大家在上面留下墨宝,用来遗留给子孙后代,可惜的是,这个蜀素珍品前前后后一共传了祖孙三代,竟然没有一个人敢在上面动笔。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所以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我刚才看你的书法从容有力,很有一代宗师的风范,不知道米兄能否在这蜀素卷上留下墨宝呢?”

米芾思索片刻后说道:“这个不是问题,我可以在蜀素卷上留下一些诗词。只不过在蜀素卷上写字与在纸上所书情况不同,我需要好好准备一下。这样吧,过段时间我准备好了,就来写这幅蜀素帖吧!”

时间不知不觉过了一个多月时间,米芾再一次带着儿子米友仁来到太湖,找到早已经对他翘首以盼并且将蜀素卷准备好的林希。

米芾看着桌面上铺好的蜀素卷,伸手在蜀素卷上轻轻地抚摸着,感受着那如丝一般的顺滑,开口感叹此卷做工精美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有幸能够在这样精美的蜀素卷上留下字迹。

米芾提起笔来,略一思索将自己所作的几首诗刷刷点点于蜀素卷上了:

拟古

青松劲挺姿,

凌霄耻屈盘。

种种出枝叶,

牵连上松端。

秋花起绛烟,旖旎云锦般。不羞不自立,舒光射丸丸。柏见吐子效,鹤疑缩颈还。青松本无华,安得保岁寒。龟鹤年寿齐,羽介所托殊。种种是灵物,相得忘形躯。鹤有冲霄心,龟厌曳尾居。以竹两附口,相将上云衢。

报汝慎勿语,一语堕泥涂。

入境寄集贤林舍人扬帆载月远相过,佳气葱葱听颂歌。路不拾遗知政肃,野多滞穗是时和。天分秋暑资吟兴,晴献溪山入醉哦。便捉蟾蜍共研墨,彩笺书尽剪江波。

重九会郡楼山清气爽九秋天,黄菊红茱满泛船。千里结言宁有后,群贤毕至猥居前。杜郎闲客今焉是,谢守风流古所传。独把秋英缘底事,老来情味向诗偏。

和林公岘山之作,皎皎中天月,团团径千里。震泽乃一水,所占已过二。娑罗即岘山,谬云形大地。地惟东吴偏,山水古佳丽。中有皎皎人,琼衣玉为饵。位维列仙长,学与千年对。幽操久独处,迢迢愿招类。金飔带秋威,欻逐云樯至。朝隮舆驭飙,暮返光浮袂。云盲有风驭,蟾餮有刀利。亭亭太阴宫,无乃瞻星气。兴深夷险一,理洞轩裳伪。纷纷夸俗劳,坦坦忘怀易。浩浩将我行,蠢蠢须公起。

第九节章法独具一格的《蜀素帖》

米芾生于1051年,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他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他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在古代很有名气。

米芾自幼爱好读诗书,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上天资聪慧,他6岁时就能够背诗百首,8岁时开始学写书法,10岁便可以摹写碑刻,从小就有声誉。

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他的字体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南宋书法家姜夔所说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就是此意。

是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在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

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凡的气势和沉着痛快的风格。他的字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勾也非常富有特色。

米芾的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和骏马飞奔的神气。他以几十年集古字的浑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然,绝不矫揉造作。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大致可以看出他受5位唐代著名书法家的影响最深,分别是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段季展。

米芾有很多特殊的笔法,如“门”字右角的圆转、竖钩的陡起以及蟹爪钩等,都集自颜之行书;外形竦削的体势,当来自欧字的模仿,并保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沈传师的行书面目或与褚遂良相似;米芾大字学段季展的,“独有四面”、“刷字”也许就来源于此;褚遂良的用笔最富变化,结体也最为生动,这正合米芾的脾胃,曾赞其字:

如熟驭阵马,举动随人,而别有一种骄色。

《蜀素帖》为米芾的墨宝,此帖由于丝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

米芾用笔如画竹,喜“八面出锋”。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刷字”的独特风格。此帖结字也俯仰斜正,变化极大,并以欹侧为主,表现了动态的美感。

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在《蜀素帖》后有跋:

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

《蜀素帖》书于乌丝栏内,但气势丝毫不受局限,率意放纵,用笔俊迈,笔势飞动,提按转折挑,曲尽变化。《拟古》二首尚有些拘泥,愈到后面愈飞动洒脱,神采超逸。

《蜀素帖》用笔的快慢、轻重、起收及转折,不拘一法,收放自如。结体偏纵长倾侧,表现灵动。相同字都有不同的写法,极尽变化之能事。书风完全显露出米芾“不偶于俗”的人格特质。

《蜀素帖》结构奇险率意,变幻灵动,缩放有效,欹正相生,字形秀丽颀长,风姿翩翩,随意布势。其用笔纵横挥洒,洞达跳宕,方圆兼备,刚柔相济,藏锋处微露锋芒,露锋处亦显含蓄,垂露收笔处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悬针收笔处有正有侧,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牵丝劲挺;亦浓亦纤,无乖无戾,亦中亦侧,不燥不润。

《蜀素帖》在章法上,紧凑的点画与大段的空白强烈对比,粗重的笔画与轻柔的线条交互出现,流利的笔势与涩滞的笔触相生相济,风樯阵马的动态与沉稳雍容的静意完美结合,形成了《蜀素帖》独具一格的章法。

总之,《蜀素帖》率意的笔法,奇诡的结体,中和的布局,一洗晋唐以来和平简远的书风,创造出激越痛快、神采奕奕的意境。所以后来清朝著名书法家高士奇曾题诗盛赞此帖:

蜀缣织素鸟丝界,米颠书迈欧虞派。出入魏晋酝天真,风樯阵马绝痛快。

当时许多书法家只敢在蜀素上书写少许字,直到米芾才在上面写有满满的8首诗句。此帖最早由湖州郡守林希保存。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