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党中央华北局把原北平市办的《新生报》接管过来,改名为《大众日报》。
3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李立三,为了加强对全国工会工作的指导,向中央写报告,请示把华北局的《大众日报》,改为全国总工会的机关报。同年6月,得到中央的批准。
全国总工会把报社接收过来后,许之祯、刘子久等提出,把《大众日报》改名为《工人日报》。没过几天,毛泽东就写好报头派人送来。
1949年7月15日,《工人日报》正式创刊。
当时,全国总工会十分重视《工人日报》对于领导机关指导工作和反映群众呼声的重大作用。
全国总工会为《工人日报》确定的办报方针是:
做工人阶级喉舌,与劳动大众为友。
强调《工人日报》的方向是:
总的方向是带指导性的群众报纸。要办出群众报纸的特色,全国总工会要善于利用报纸指导推动工作。
与此同时,要多登群众来稿,解答工人提出的问题,当工人的顾问,替工人说话,反映工人的呼声,经过调查研究,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建立报纸在群众中的威信。
转载新华社的文章,要改写成简明新闻,为工人能看得懂、看得方便着想。
还指出:
办报要依靠群众,要靠工人通讯员。要下功夫花大力气培养大量的工人通讯员。《工人日报》的专职记者,要与群众密切联系,指导和帮助工人通讯员,帮助他们改稿写稿。
1950年2月28日,全国总工会发出《关于大家办〈工人日报〉的通知》。号召全国工会组织和广大职工群众,共同办好《工人日报》。要求全国工会组织,均应指定专人负责与《工人日报》直接发生联系,经常给报纸写稿件供给各种材料,帮助《工人日报》组织和发展工人通讯员的工作。
还要求报社对全国总工会要“争取主动,电话要勤”。
当时,担任《工人日报》社社长和总编辑的陈用文在回忆中写道:
我们常常在深夜向全总副主席李立三请示问题,他总是不厌其烦,热情接应。当年轰动全国的马恒昌小组竞赛的稿件,就是我在夜间向李立三汇报请示的。李立三立即指示增加短评,马上在头版发表。报纸发表后,在全国迅速掀起了学赶马恒昌小组的竞赛热潮,对当时加速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而受到刘少奇的赞扬,说马恒昌小组竞赛的经验是好的。
《工人日报》把宣传工人阶级的创造性劳动和先进人物的光辉思想视做重要使命。从创刊那一天起,它就让老英雄刘英源走上了版面。
从此,对先进人物的报道成了《工人日报》最为夺目的篇章,一批批在共和国史册上闪光的被人民群众传颂的名字:刘英源、赵国有、李凤莲、甄荣典、马恒昌、李永、吴运铎、郝建秀、孟泰、王崇伦、时传祥、李瑞环、倪志福……或首先出现在《工人日报》上,或是最早由《工人日报》叫响,而后才走向全国,进入人民心目中的。
1951年10月11日,当时的劳模吴运铎,就是应全国总工会之邀,在全国总工会作了3个小时的报告,讲述了他是怎样从一个贫苦的孩子当上了煤矿工人,又是怎样从一个普通工人参加了新四军,为中国兵工事业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这动人心弦的报告,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兴趣和称颂。
1951年10月26、27日,《工人日报》第三版“文化宫”副刊,以题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记中国兵工工人的旗帜吴运铎》刊出。及时地宣传了吴运铎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多角度、全方位地传播了吴运铎的非凡业绩。“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从此传遍中国。
《工人日报》通过报道一系列先进人物,用英雄的伟大人格和崇高行为,展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形象,也为整个社会树立起了一座座民族精神丰碑。
《工人日报》自创刊以来,作为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机关报、中国工人阶级的喉舌,面向工人、宣传党的方针路线,动员职工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艰苦奋斗,维护职工权益、反映群众呼声、为工人讲话、替工人服务,发挥舆论监督,以它鲜明的群众性,博得了工人群众和全社会的信赖和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