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9章 开展劳动竞赛活动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11月6日,全国总工会发表《关于号召全国工人阶级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宣言》。从此,全国职工开展的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

许多厂矿的职工群众掀起了参加战地服务工作、参加各地军事干部学校学习的热潮。到1951年3月底,仅华北地区参加军事干部学校的工人就有1.2万多人,另有1326名汽车司机和1140名医务工作者积极报名。东北地区赴朝参战的职工更多。

后方的工人群众还开展了订立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开展爱国生产竞赛等活动。

到1951年3月底,全国参加爱国生产竞赛的厂矿单位达到2810个,参加竞赛的职工达到223万多人。

在全国总工会倡导发动的生产大竞赛中,涌现了一大批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先进集体,其中有许多著名的模范典型,如:马恒昌小组、毛泽东号机车组、郝建秀工作方法等等。

新中国第一代著名的全国劳动模范马恒昌,是马恒昌小组的创始人,也是全国劳动竞赛和职工民主管理活动的创始人。

马恒昌原是沈阳第五机器厂的一名车工。1948年11月沈阳解放后,工厂回到了人民手中,被工友推选为车工组组长的马恒昌,怀着翻身解放的喜悦和对党的感恩之情,带领9名组员冒着敌机轰炸,坚持生产,提前5天完成了制造高射炮闭锁机的任务,保证了工厂修复17门高炮任务的完成,有力地支援了前线,受到东北人民政府和军区的表彰。

1949年1月,工厂组织开展了迎接红五月生产竞赛活动。马恒昌带领车工组积极参赛,大家一面苦干实干,一面大搞技术革新,生产效率成倍提高,质量合格率达100%,最终以优异成绩夺得竞赛的第一面流动红旗。

4月28日,工厂召开总结大会,充分肯定了车工小组的经验,称赞这是工人阶级的创举和奇迹,决定以组长马恒昌的名字命名车工组为马恒昌小组。从此,每年4月28日就成了这个英雄集体诞生的纪念日。

小组命名后,进一步激发了组员的生产热情,在创新纪录运动中,仅半年时间就创造了10项新纪录,改造了18种工夹具,工效提高1至3倍,10名组员在8个月内全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生产工作中,马恒昌注重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同时依靠组员民主管理班组各项事务,提出了“小组的事大家管,小组的活大家干”的口号,在小组内设立生产干事、文化干事、生活干事等六大员,并建立了“首件交检”、“邻床互检”、“三人技术互助”以及安全生产、交接班等项管理制度,极大地发挥了职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创了我国职工参加企业民主管理的先例。

1950年9月,马恒昌代表小组出席全国第一届工农兵劳动模范、战斗英雄代表大会,马恒昌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同时,马恒昌小组也被命名为全国劳动模范集体。

在1950年中,马恒昌先进小组改进了15种工具,创造了25项新纪录,提前完成了任务,质量达到标准的99%。

1951年1月17日,东北第五机器厂马恒昌先进小组向全国工人提出开展劳动竞赛的倡议。

他们提出的竞赛条件主要是:团结技术人员,搞好师徒关系,遵守劳动纪律,注意生产安全,加强技术和时事学习,提高政治觉悟,改进操作方法,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马恒昌小组的事迹和倡议,由《工人日报》刊登,发表后,得到了全国广大职工的响应,立即在全国迅速掀起了学习马恒昌小组的竞赛热潮。

第二天,中国机械制造业工会筹备委员会向全国机械制造业全体职工发出号召,号召全国机械制造业职工向马恒昌小组学习,进一步深入开展爱国主义生产竞赛。

随即,中国纺织、铁路、邮电、化工等各工会先后决定,号召所属企业职工迅速向马恒昌先进生产小组挑战,深入开展抗美援朝爱国竞赛。

23日,《工人日报》再次发表《开展马恒昌小组比赛运动》的社论。指出开展马恒昌小组比赛运动,是我国工人阶级用自己在生产上的实际行动来热爱祖国的一种表现。

29日,马恒昌给全国应战工友写信,对全国性的生产竞赛提出三点希望:一、要说到做到,我们小组首先要做个榜样,到一定时候,在报纸上公布成绩;二、不要光是向我们小组应战,你们还要向全厂每一个小组挑战;三、不要犯冷热病,要持久地经常地竞赛下去。

31日,青岛3万纺织工人向全国同行挑战,提前半月完成全年任务。

2月7日,全国总工会常委扩大会议作出《关于开展马恒昌小组竞赛运动的决议》,要求各级工会组织:

对这一自发的竞赛运动,要给予热情的支持和充分地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使之更有计划、有领导地稳步开展起来。

对马恒昌小组竞赛中的各种生产经验,要有计划地大力进行宣传。

据《人民日报》报道,全国已有1400余单位向马恒昌小组应战,推动了生产,创造了优异成绩。全国参加竞赛的单位2811个,有5522个小组向马恒昌小组应战。

在开展劳动竞赛活动中,青岛第六棉纺厂青年女工郝建秀创造了一套科学的细纱工作法。全国总工会随即在全国大力加以推广。

8月7日,《工人日报》发表《重视和推广郝建秀工作法》的社论。

8月17日,中国纺织工会召开棉纺细纱职工代表会议,推广郝建秀工作法,全国各地优秀细纱工人及技术人员代表参加,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到会发表讲话,指出郝建秀工作法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号召全国纺织工人打破保守思想,认真学习郝建秀工作法,增加生产,为祖国贡献更大的力量。

8月22日至30日,中国纺织工会在青岛举办了郝建秀工作法学习班,在全国纺织行业推广郝建秀工作法。

在劳动竞赛活动中,铁路系统也出现了一个先进集体“毛泽东号机车组”。

原来,在1946年4月,在东北解放区哈尔滨到满洲里铁路上的肇东车站,有一台千疮百孔,破烂不堪的报废机车。哈尔滨机务段的工人们,克服重重困难,精心修理,使这台死车复活了。

为了纪念工人阶级创造的这一不平凡的业绩,经上级批准,1946年10月30日这天,这台机车被命名为“毛泽东号”机车。

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号”机车承担着运送部队和战争物资的任务。从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到平津战役,“毛泽东号”的英雄们冒着枪林弹雨,一次次地圆满完成任务。

1949年,这台在解放战争中立过汗马功劳的模范机车,来到了北京,留在丰台机务段,编入北京铁路分局的机车序列,经过几次换型。在全国数千台火车头中,“毛泽东号”机车是保养得最好、节省燃料最多、安全运行最长、从未出过任何责任事故的优秀机车。创造了安全行驶820万公里的全路最高记录。

从战争年代到改革开放,“毛泽东号”机车人员始终把永不自满、永不停顿、安全运输作为机车组永恒的主题。他们在全路率先提出和推广了“责任心加责任制加基本功等于安全”的经验和方法,使一次出乘的上百个作业环节实现了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从而保证了行车安全,为铁路运输作出了突出贡献。

“毛泽东号”车组多次被评为全国、全路的先进集体和安全标兵。

在开展劳动竞赛活动中,中华全国总工会还总结推广了铁路系统的“满载超轴500公里”运行经验;公路运输系统的“十万公里无大修”;煤矿系统的“施玉海安全生产”经验和“马六孩快速掘进法”;食品工业的“李川江榨油法”;邮电系统的“郭秀云长话操作法”;建筑业的“苏长有分段连续快速砌砖法”等。

在劳动竞赛中,食品工业的“李川江榨油法”是全国油脂工业的一面旗帜。

李川江1920年生于山东巨野。1948年,他进入吉林省四平东茂泰油厂当了工人。

建国后,在1950年,为了结束由于食用油紧缺的历史,李川江提出要创造每百斤大豆出油12斤的新纪录。

1950年冬天,李川江带领工友们创造了每百斤大豆出13斤油的好成绩。对此他并不满足,继续带头挖掘生产潜力,发明了“出炕快、翻炕快、下炕快”的“三快”操作法。

1952年,李川江又突破了百斤大豆出油14斤的大关,这年“五一”,他被邀请到北京参加庆祝活动,见到了毛泽东主席。

1954年在全国油脂工业第一次技术交流会上,有关部门向全国推广了“李川江榨油法”,命名李川江为“全国油脂工业的红旗”,向他颁发了金质奖章。

8月,李川江在辽宁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他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认为他的榨油法是在陈旧落后设备条件下创造的,这种榨油法虽使每百斤大豆出油量增加了1倍,但仍然无法满足油脂工业发展的要求。因此,他建议改进设备,实现浸出机械化生产。

1959年7月1日,这套设备作为献给党的生日礼物正式投产,它使榨油工序的工人由102人减到36人,每百斤大豆出油达到16.2公斤,油的质量也达到了一级标准。

接着,李川江又和技术人员一起,在粮食部科研院的帮助下,制成了“葵花壳仁分离机”,自制了“磷质加热罐”和“磷质浓缩机”。为葵花油的生产和从废油中提取磷质闯出了一条新路。

1977年,李川江用一年多的时间,在对原有设备改造的同时,增修了8个自动入仓、自动倒仓、自动投料的立筒库;把间歇式蒸发器改造为连续式蒸发器;改造了漫出器,转动周期由220分钟缩短为160分钟,将日处理大豆能力由100吨增加到130吨。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李川江又实现了三项技术革新,一年可为国家增加60多万元收入。他还试验成功从苍耳子、山黄麻等10多种野生植物中提取油脂的方法。

在1956年、1979年,李川江先后在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全国劳模表彰大会上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和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在当时,这些先进集体都在各个产业系统中直接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加快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步伐,有力地支持了抗美援朝。这些先进典型,也成为我国工业战线上的光荣旗帜。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