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3月,上级提出荆江大堤加固和分洪工程,要在3个月以内完成,全部工程所需70余万吨器材物资,又必须赶早运到工地,藕池河涨水,把南线轻便铁路冲垮的威胁存在着,如果是涨水,也会把若干处已经采好待运的卵石冲跑。
大家遇到这些困难的时候,就会很自然地提到在朝鲜冰天雪地和美军作战的志愿军,他们还记得几天前来到分洪区的志愿军代表向全线军工民工的慰问与祝贺。
在工棚里,大家到处都传述着李先念最近亲临分洪前线勉励大家的话:
困难是存在的,但我们必须拿出共产党人革命的精神和革命的办法,彻底克服它。
30余万建设大军庄严宣誓:
紧紧掌握信短促的时间,克服一切困难,如期完成任务!
而运输战线上的指战员们也发出了他们的行动口号:
把供应工程的一切器材,迅速抢运到工地!
开工的前一阶段,运输供应是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前线指挥部及时抓紧了这方面的领导。
李先念亲自主持会议,着重研究运输供应问题。荆江分江总指挥部唐天际、许子威等都曾亲赴太平口工地,视察起卸情况。
副总政委袁振也曾亲往彩石洲和海员工人一起研究和推广苏联先进的“一列拖带法”。宜昌专署的正、副专员,经常到采石工地,那儿并有和采石工人生活在一起的县长和区长。
从汉口到宜昌的江面上昼夜奔驰着成千上万条运输船只,它们是来自武汉、上海、南京、湖南、湖北以及四川的汽轮和民船,运来了全国各地大力支援荆江分洪工程的器材和物资。
南线北线已经有四、五十公里轻便铁路修好了,支线正在继续修建中,工地公路上,汽车已经在紧张地运送着工程材料。
在修建这些交通运输线中,工人们发挥了高度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京汉铁路90名工人参加了抢修南线工地的轻便铁道时,接连克服了许多困难。没有轨距尺,他们拿竹板自己做。没有弯轨器,他们就用大锤把弯曲的铁轨锤直。钉道钉,他们把双手用的长柄大锤锯短了用单手不顾手臂酸痛来打,提高工效一倍。
他们想出了竹筒灌油,代替汽灯照明的办法,坚持了夜间的抢修。很快的,铺路的效率显著埋设了,开始每天铺一公里,后来每铺5公里以上。
铁路工人方之鹏说:“不抢着干拖长了完工时间,汛期来到,洪水又会捣乱的。”
配合着铁路工人抢修的宜昌民工,也发挥了高度的劳动热情。
二中队何广仑等10名工人,抬了一天枕木,已经够疲劳了,但当他们又接受了紧急任务,要到20公里以外的码头,运回千余手斤重的机器时,大家又一起进入夜间战斗。
大家一直干到第二天早晨8时,终于完成了这个任务。大队19岁的女工彭德英说:“为了国家的伟大建设,男女都一样,有多少力气,就拿出多少力气干。”
工程人员欧阳缄,为了节省时间和器材,提出了枕木就地取材,用杨木、柳木代替杉木的合理建议。
海员工人和来自四面八方的民船的船工,是活跃在荆江分洪运输战线上的一支劲旅。他们总在开动脑筋,想尽一切办法,使船能傻子得多,载得重,走得快,安全地行驶。
多少船只都是在“保证按期完成荆江分洪任务”的口号下,积极行动起来的。
轮船的海员们,热烈地试用和推广着苏联的“一列拖带法”。
很多人都说,荆江里,夜间是不能行船的,可是现在江轮已经普遍坚持着夜航,大大缩减了该段的航行时间。
轮船的领江人员不够分配,海员们就一起召开会议研究航线,注意路标,照样安全地拖运着物资。民船的船工们普遍地自动来帮助装卸,争取多运几船石砂到工地来。
进洪闸所在地太平口,是荆江分洪工程运输活动的重点,兴工之前,这里仅是一片时常受着洪水威胁的旷野,而现在,这里集中了8万建设大军,要从平地上建筑起一座完全能控制洪水的蓄洪区的大闸门。
所以,在太平口需要卸下三、四十万吨建筑器材,而每天需要卸一万余吨上岸。码头上展开了昼夜繁忙的运输走卸活动。
指挥部提出了太平口“日卸万吨器材”的口号,得到广大军工民工们的热烈响应。
正在担负着起卸任务的江工人,是经过抗美援朝的有组织的战斗队伍,他们中间不仅有每欠能挑起230斤的易茂宣等劳动模范,而且出现了支人的事迹。
有一天,有50个白天干了一整天活的工人,晚上又以20分钟的短促时间,抢运了500袋水泥。水泥搬完了,他们没有休息,又一齐报名争着去抢卸机器。
有一次,天上下着大雨,风渔吹着雨水向脸上直淋,大家呼吸都感到有些困难,脚插在泥泞中一走一滑,但码头工人们依然抬来了分洪工程急需的机器。他们提出“不怕雨、不怕风、更不怕路滑”的口号。
4月中旬,太平口的起卸活动逐步进入了紧张阶段的时候,解放军工程部队的指战员们在最艰苦的战斗前线表现了他们的骨干作用。
某部炮兵连的战士们,在江登局等的带头作用和连长魏士忠的组织调配下,他们创造了全连平均3方的好成绩。
魏士忠对他的战士们最清楚,甚至连谁的户头上能放多重的担子,他也摸个十之八九。
但魏士忠知道,只熟悉这些还不能真正发私家车全连的劳动潜力,不要认真进行政治工作,深入思想动员,合理地组织和运用劳动力。这才是他和指导员的重要职责。
直卸之前,魏士忠先仔细了解了船只停泊的位置,划定了来往运送的路线,测量了起卸的距离,把任务非常明确具体地交给了大家,并且提出“装满筐”、“不浪费一分钟”等口号。
等第一船将要卸完,还在起卸尾数的时候,第二船接着就开始了,留下恰能完成尾数的劳动力量,这就使起运两船衔接中间,避免了时间和人力的浪费。
魏士忠自己在担杖的背面写着:
决心与大小石斗争
4月10日晚上,江面刮起了大风,把刚刚赶到码头的民船吹得在江中乱摆,船工们有些慌乱,载石头较多的船只,有少数人着了急,想把石头投掷到江中,以保船只安全。
正当最紧急的关头,某部五连和机枪连的指战员们连夜赶来了,200多名战士提出口号:
为祖国,为分洪工程,抢运石子救民船!
夜间4个小时,战士们从载重最大的10余只船上,疏卸下了240多方石子。
1952年7月,太平口荆江分洪北闸运输处全体人员,向周总理报告完成运输任务的情形,他们写道:
周总理:我们太平口荆江分洪进洪闸运输处全体海员、帆船工人和工作干部,谨向您报告我们两个月来在运输器材战线上的成绩:
从3月24到5月24日,我们从彩石洲、董市、宜都、南津关以及乐天溪等地区,运输了44.8万多吨工程主要材料,包括黄砂、砾石和蛮石等,到太平口工地,超额并提前完成了总指挥部给我们的任务。
我们所完成的运输任务,平均每天约为100万延吨公里。这相当于运输一吨物资,每天环绕赤道走24周,即每小时绕赤道一转。
在工作过程中,工人同志发挥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创造性,克服了很多困难,出现了不少的英勇事迹。我们广泛地使用了苏联“一列拖带法”的先进经验,使拖轮的拖载量提高了一倍。
船工发挥了创造性和积极性,打破了荆江不能夜航和没有引水不能开航的保守思想。这就为如期完成任务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这些胜利的成果,应该归功于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和全国人民大力的支援。
我们并不满足于已得的成绩,我们向您提出保证和决心:我们坚决要在今后祖国的建设事业中,拿出更大的努力,为争取祖国美好的将来迅速到来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