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8章 修建重庆至江津段

1950年8月1日开始,成渝铁路筑路军工队开始从重庆出发,向西施工铺轨。

贺龙十分关心成渝铁路的修筑。当时四川没有标准轨路铁路,火车头进不来。贺龙亲自向总参报告,派来登陆艇,将火车头、车厢从汉口通过长江运到重庆九龙坡。

贺龙欣慰地获悉,随着重庆解放,由第二十九兵工厂更名的西南工业部重庆101钢铁厂轧出了钢轨。他早就听说,成渝铁路动工之初,许多外国人认为500多公里的铁路器材是不可克服的困难。特别是钢轨,有些人坚持说“中国不能制造”。理由是“历史上还没有用中国钢轨修铁路的先例”。

贺龙并且了解到,成渝铁路每根钢轨,都是重庆101厂的出品。他当时就问下面的人:“101厂怎样能制造这全部钢轨的呢?”

有人向贺龙汇报说:“本来101厂只有1部能造钢轨的轧钢机,是60年前买来的。它曾在汉阳兵工厂闲呆了几十年。以后移到重庆,又被丢在旷野蒿草里。”

“101厂这次在接到制造钢轨任务的初期,谁也不敢断定轧钢机能不能使用。这时,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的负责人和苏联专家来了。他们把轧钢机检查了以后断定:只要稍加修改,就可以轧出合乎标准的钢轨来。”

“工人们听了高兴地说:解放了,这个躺了60年的‘老母鸡’也该翻身了。赶快起来下个蛋吧!工人们和苏联专家一起把机器搬出来,设计了场址,修改了烘钢炉和其他应该修理的部分。1950年5月10日,西南工人自造的第一根钢轨出世了。全厂欢声雷动,职工们一致高呼,要为供给成渝铁路所需要的全部钢轨而斗争。”

又有人接着对贺龙说:“可是,当时工人们的技术还很不熟练,虽然烤哑了嗓子,熏红了眼睛,工作效率还是很低。1950年后期,时间已经过去了57%,任务才完成了15.3%。按照铁路局的计划,那年要通车到距重庆125公里的朱杨溪。如果钢轨产量不能提高,当年计划即不能完成,并将影响整个铁路的施工。”

“钢铁工人们看到自己责任的重大,决心提高技术,开展生产竞赛,保证完成钢轨生产任务。工会和行政签订了第一个集体合同,各个生产小组制订了自己的保证计划。工程师深入车间寻找改进技术的门径,压直工人提出了新的操作法,运输工人提高了运输效能,保养班的工人紧紧守候在机器旁边。工人们一致宣誓:车间就是战场,不获全胜不算英雄。”

“这种英雄气概和忘我的劳动热情,终于使他们按时完成了当年的任务。”

“这里生产的钢轨,和其他铁路上铺的钢轨一样,也是42公斤重的标准轨。其中一部分是新型的,苏联式的标准轨,现在正在向成渝路的西段运输。”

战士们一见到这些国产的钢轨,他们都十分兴奋,蹲在那里摸个不够,感慨地说:“从前咱中国连钉子也造不出来,买来外国的叫‘洋钉’,解放才一年,我们就造出了这么好的钢轨,真是看一眼都浑身是劲!”

在重庆大渡口的铺轨工地上,工人们推着载满钢轨的小平车,就像战士推着大炮,一个劲儿地向前冲。到了轨道的前沿,口令一下,10多个铺轨工人,拖起一根钢轨就往前跑,哨音一响,沉重的钢轨放在枕木上了。紧跟着,连接安装鱼尾板的工人,钉道规范钉的工人,把一根一根的钢轨连接成铁道。

起初,一天的进度才铺200米,后来,济南铺轨示范队来支援了,他们采取“侧拉侧放”的先进操作法,把钢轨侧放在小平车上,侧起拉出来,再侧放在枕木上,然后把钢轨搬正、衔接好。这样,铺轨的速度加快了,一天可以铺200米。

开工典礼刚刚过去40天,正当工程顺利进展之际,更艰难的时刻来临了:朝鲜战争爆发了。

朝鲜战争爆发后,在“团结起来,进行充分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的号召下,西南军区所属部队整装待发,投入抗美援朝战争,参加成渝铁路的军工部队陆续撤出。当时为了确保成渝铁路修建工程的正常进行,上级决定重新调整部署。

1950年10月2日,西南军区工兵司令员兼政委谭善和正带领西南军区工兵部队指战员修建康藏公路,这时,他突然接到西南军区的命令,调他们去参加修筑成渝铁路。

谭善和接到命令后,与副司令员廖述云、政治部主任刘月生等开会研究确定:工兵八团、十二团继续执行修筑康藏公路昌都至拉萨段的任务;工兵二团、七团、十团、十一团4个团马上收拾行装,向东返回四川参加成渝铁路的修建。

11月中旬,李达当面向谭善和布置了任务,他说:“成渝铁路的工程包给了西南军区部队,由川东军区、川西军区、川南军区、川北军区及西南军区直属队分别组织5个军工总队投入施工。当时工兵部队正在抢修康藏公路,因此军区没有要你们参加。”

“现在,由于参加修筑成渝铁路的步兵部队大部参加抗美援朝,留下的任务就只有交给你们工兵了,你们要克服困难,保证按期完工。筑路期间,工兵司令部在党政工作上仍属西南军区领导;在技术上接受西南工程委员会的指导;与铁路工程局则是合同关系。”

按照这个要求,谭善和率领4个工兵团及西南军区工兵学校,于1951年元旦前后全部进驻到施工地点。

当时西南军政委员会对工兵团的具体部署是:工兵十团及西南军区工兵学校承担永川段工程;工兵七团负责资中段工程;资阳段工程交给了工兵十一团和工兵学校的两个中队;简阳段工程由工兵司令部直属队和工兵学校一个大队负责;成都段工程由工兵二团承担。

西南军政委员会劳动部决定,再剩下的任务,只好由川西、川北、川东、川南四个行政区从各个城镇招募的失业工人和沿线动员的农村民工接替下来。

这时,西南军政委员会劳动部发布了关于失业工人参加修筑成渝铁路的指示:

为切实贯彻中央救济失业工人之指示,很好地处理当前失业问题,特组织四川各区失业工人参加修筑成渝铁路,以便达到以工代赈之目的,现需动员2.2万名失业工人积极参加修建铁路,由军工2.2万人带领,分区分段,密切配合,灵活调节,有组织有领导地如期完成筑路工程,为大西南的铁路交通奠定一个现代化的基础,所以必须认清这是一个重要的政治任务,各方面都要掌握原则,共同努力一定要做好这个工作。

西南军政委员会劳动部同时宣布了失业工人参加修建成渝铁路的各种规定。

在那个百废待兴的时期,参加建设的民工有15万人,筑路的工具却极少,直到开工1年多以后,才逐步配备了部分修筑桥梁隧道的机械。

沿线还有很多农民带上干粮、锄头、箩筐,看到哪里需要人手就在哪里干活。

工地请他们吃饭,他们总是推辞说:“又不是给别人做活路,我们是在为自己修铁路。”

农民们征地、拆迁当时是不计算费用的,都是指哪打哪,划哪给哪。全川人民支援支持铁路建设是建国以后第一次新中国建设的高潮。

抗美援朝开始时,民工们要求参加志愿军,后来知道修好铁路也就是加强了抗美援朝的力量,就掀起了更大的工作热潮。

成都铁路局工人杨显良说:“每天下班以后,大家自动地加班半个小时,这半个小时,大家是鼓足了干劲了,一喊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开始了!大家挑着挑一趟趟跑。过了一会,大家又吼一声,捐献飞机大炮了,接着拼命跑,一个追一个,那个情况,简直就像一个自动的流水线,哗,哗!”

工程一开工,工兵团就面临着各种困难:丘陵地带地势起伏不平,梅雨季节提前到来,河流涨水、工地泥泞。部队虽然修建公路是内行,但修建铁路却又是外行了。他们的机器设备少,零配件又特别缺乏,而且稍微有点故障就无法使用。还有就是汽油也供应不上,运输经常中断等。

指战员们面临着这些困难,尽管他们努力苦干,甚至下雨也照常施工,伤病不下工地,但2月份的工程进度仍然没能达到原定指标。

谭善和与部队领导针对这种情况,他们召开了工程会议,经过大家讨论,最后他们提出5条对策:

一、各团成立工程委员会,连队成立工程组,由各级领导和工程师、技术员组成,充分发挥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杜绝蛮干。

二、严格按照施工规则办,坚持质量第一,等摸索到经验后再提超完成任务。

三、发扬技术民主,多开工程民主会、“诸葛亮会”,建立经验通报制度,集中群众智慧拿出克服困难的办法。

四、节约汽油,非生产性车辆一律使用酒精。

五、不依赖机械,立足于现有的铁锹、十字镐、钢钎、炸药包。

工程会后,施工情况有了改善,进度提高得很快。

郎朝璧在开始成渝铁路的修建工作前,他就已参加军工筑路部队,专门从事铁路建设工作。

郎朝璧随筑路部队到重庆时,路基还没修到铜罐驿。路基上的石头,多数都是一坨一坨的,根本不能作路基道碴。他们赶紧提出了这个问题,及时作了纠正。

郎朝璧修建成渝铁路期间,先后干过采道碴、架桥梁、装卸、铺轨等多种工作。他们采道碴有的是河边卵石,有的是把大块石头砸成小块青石。

随着铺轨工程的延伸,住在很远的农民听到修铁路的消息,赶几十里路也要跑到铺轨工地来看看。

他们听说,这时候,建设工地上最紧缺的是枕木,由于当时国家经济紧张,我国的铁路器材从来都靠外国供给。不仅钢轨、道岔那样贵重的器材,就是枕木、道钉都得到外国去买。

筑路人员对农民们说,我们中国有许多大森林,但外国人硬说“中国树木不能做枕木”。理由也是他们听其他“外国人这样说过”。

农民们听到这些之后,都自发地行动起来。

祖坟山上那些过去不敢动的风水树,现在农民们一听到要修铁路,他们就自动地,没哪个去发动他们,都把风水树砍了,亲自送到铁路上来。

路边不少人家的青年献出做新床的木料,老人献出了要做寿棺的方材,还有的农民捐献的可都是高级木头,像香樟木、紫檀木,但他们谁也不提报酬的事。

四川人民为修建成渝铁路献出枕木129万根。

筑路工程大队二分会工会主席杨德理解农民的感情,他对铺轨工人说:“老乡们睁大着眼睛看我们工人铺轨,我们大家要动脑筋,创纪录,不辜负农民兄弟的期望。”

拉轨区队何炳小组的工人,创造出了“侧拉正放”的先进操作法。试验成功后,创造出一天铺轨高达5000多米的新纪录。

半年之后,他们超额完成任务归队,10万余民工继续向艰难的蜀道发动了全线总攻击。

另外,东北、北京、天津、上海、汉口、昆明、贵阳等地数千铁路职工和工程师,远道来援。关外的钢铁,京津的机车与车厢,逆着长江源源西上。

成渝铁路沿线远近数十县的人民和干部,也一齐动员起来,成队的汽车和船只,载满筑路器材、枕木、粮食、煤和盐,沿着成渝公路和长江、沱江,忙碌地来来往往。

自开工到现在,重庆至江津县朱羊溪的125公里已经通车了。

当征用民生公司的一艘登陆艇,从武汉走长江上水,运来了一台火车蒸汽机头,这是四川人民第一次见到的真正的大火车头。这件大事,引来了众多的围观群众,一时间,九龙坡码头边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大家看到这是1台从东北转运过来的日本制造的火车头,尽管擦洗得油光锃亮,但还是有人从标牌上注意到那“昭和十四年”的字样,就对别人说这是1台老掉牙的蒸汽机头了。

火车头运到了九龙坡码头,但要把这个近百吨的大家伙从河边弄到几十米高的坡上来,却使所有的工程师都犯了难。

当时,九龙坡码头囤船上的吊车,最大的起吊能力是40吨,这已经是整个西南地区最大的起吊能力了,怎么能吊起这个近百吨的火车机头呢?

西南铁路工程局工会在码头现场集中了工程师、技术员和起重工人,召开“诸葛亮会”,大家动脑筋,出主意,想办法,最后大家才拟订了一个“蚂蚁啃骨头”的方案。

这个史无前例的土办法方案有3条措施:

第一,把火车头的煤箱、水箱和蒸汽机车分解。

第二,码头上行轨道的轨距改为铁路的轨距,并和坡上已铺就的铁路连接。

第三,把起吊物件捆上钢缆,当吊车起吊时,同时启动若干部卷扬机往上拉。

作战方案定下来后,工程技术人员精密计算了每根钢缆和每部卷扬机的拉力,加大了保险系数,务必要安全地1次吊运成功,把火车车头这个庞然大物,从江边登陆艇吊拖到坡上来。

在西南没有铁路的情况下,这样的操作方法,在国内是绝无仅有的。所以,马上引起了许多领导同志的关注,更引来了各报社的新闻摄影记者,大家都要一睹这惊险而又壮观的历史性场面。

密密麻麻的钢缆已经锁稳了,4部卷扬机在坡上昂然屹立,工人们各就各位,小红旗在江边、坡上摇曳,囤船上的吊车伸出了长长的钢臂。

开始了,在总指挥一声哨音的令下,钢臂就稳稳地把蒸汽机车抓离了囤船。

当钢臂转过身来,连着火车车轮的蒸汽机,缓缓地落向铁轨,随着卷扬机齿轮发出的嘎嘎声,每一根钢缆都立时拉紧了。当火车头终于落在了铁轨上,钢臂解脱了,卷扬机全部开动了,总共花了半天的时间,终于安全地把这个大家伙拖到了九龙坡临时铺就的钢轨上。

所有的人都在欢呼:“成功了!”

从此,由东北调来的火车司机、司炉,点燃了蒸汽机锅炉。当成渝铁路的建设节节往前伸展的时候,这台火车头便开始运输各种设备和器材了。

从开工至此时,全线筑路部队已完成土石方1000余万方,占全线工程的40%以上;大小桥梁涵洞970余座,已完成30%以上;隧道40座,已修好了21座。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