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2章 毛泽东说一面进军,一面修路

1950年4月1日,毛泽东打电报给邓小平与贺龙,他在电报中指示:

一面进军,一面修路。

其实,毛泽东接到贺龙送来的报告后,他立即批准购买一批运输机,用以空投进藏物资。他还指示,部队走到哪里,路就要修到哪里,各种物资也要运到哪里。这样,才能保证万无一失。他还指示:

一面进军,一面生产、建设。

后来,毛泽东又亲笔手书:

为了帮助各兄弟民族,不怕困难,努力筑路!

毛泽东将这幅题词送给进藏先遣部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并把修建进藏公路列为建国初期的重要工程项目。

邓小平收到毛泽东打来的电报,他对贺龙说:“我的老总,主席让我们修路,不要光靠飞机喽!”

贺龙看了电报也笑了,他说:“一面进军,一面修路,怎么办?我只好执行喽!”

其实,在进军西藏之前,中央高层决策者们就预见到了会出现各种情况,并作出了明确的指示,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决心修筑公路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一条。

周恩来曾在一次讲话中说:

经济发达的汉族地区要帮助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

朱德曾批示:

军民一致,战胜天险,克服困难,打通康藏交通,为完成巩固国防、繁荣经济的光荣任务而奋斗!……飞机、公路不断运送,可壮士气。

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陈云也批示:

入藏军事紧迫,公路经费不能按常规手续办理,同意先拨款后报告的意见。

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也指出:

要保证和平解放西藏,关键问题是交通运输,从某种意义来说,修路、运输比打仗还重要。……保卫好边防,搞好交通运输建设具有战略意义。因此,在进军的同时,要用很大的力量去筑路。

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说:“藏胞生活的改善是靠运输”、“没有公路就没有国防”、“西藏要起根本变化,全要等公路修通”。

西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副部长穰明德说:“在战争中,公路是炸不烂的运输线。”穰明德还特别说到西藏问题,他说:“公路不通之地,等于没有解放,我方人员等于受流放之刑!”

于是,进藏先遣部队便积极准备修筑公路,在修路动员大会上,一个连队的指导员讲:“巩固国防不是让你端着冲锋枪,军装穿得整整齐齐的,往山顶上一站就行了,那只是个警戒。要巩固国防,就要修公路。”

另一位副指导员说:“把公路修到了拉萨,国防公路才算有了身子,你还得叫它伸伸胳膊。”

有个战士形容说:“国防好比大碉堡,公路就是交通壕。”

有个战士说:“我看见藏胞得了病无法医治,心里很难过,一直记着这件事。要是不修公路,就是在西藏住到老死也建设不了西藏。”

另一个战士说:“公路要是修不通,别说开山机,老母鸡也来不了。”

从中央到地方都认识到修筑公路的重要性,大家都深刻意识到,西藏的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在这里有埋藏在地下的大量煤、铁、铜、锌及各种稀有贵重金属,有绵延不断的原始森林,有用之不竭的强大水力,有盛产在星罗棋布的湖泊中的盐、碱和硼砂,还有繁殖在辽阔草原上的无数牛羊。

但是,由于交通阻塞,经济不发达,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发和利用,使得广大西藏人民群众生活很困难。

在旧社会的西藏,一切运输全靠人背畜驮,连一颗铁钉、一根火柴都制造不了,更毫无工业可言。

农牧业生产方式极为原始。要让广大西藏人民群众真正获得解放,摆脱长期极端贫困落后的面貌,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就首先必须解决交通运输的问题。

而且,在近百年来,西藏的边防松弛,不断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西藏地方政府对于帝国主义的欺骗和侵略不但没有加以反对,反而采取屈从的政策。

解放西藏,巩固国防,当时是势在必行。但是,没有畅通的道路与祖国内地相通,就会失去后勤供应的保证,国防也就难以能固。

1951年5月23日,中央与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即“十七条协议”。

为了执行协议,进藏部队先遣支队于9月9日到达拉萨。由于距离内地更为遥远,既不通车,又不通航,部队再一次陷入供应极端困难的境地。

在当时,西藏反动农奴主的代表人物鲁康娃幸灾乐祸地说:“在昌都我们打了败仗。现在饿肚子比打败仗更难受。”他还宣称:“解放军不走,饿也要把他们饿走!”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