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二卷 勘测与设计 第4章 艰苦勘查黄河的源头

勘查队找到了黄河发源地,大家高兴地搬来一块黄河河源的大石头,上面刻上“河源之石”4个大字,纪念勘查的胜利。

奥加林爬上爬下,不断地用手锤敲打着石头,紧张而敏捷地详细勘查了左岸,又勘查了右岸,还详细地验查了钻探的岩心,并热地向中国地质人员讲解今后工作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王化云、赵明甫联名报送《治理黄河初步意见》,提出:解除黄河下游洪水为患的方法,应选择适当地点建造水库,陕县到孟津间是最适当的地区,这里可能筑坝的地点有3处,是三门峡、八里胡同和小浪底。

1952年8月2日,为了较缜密地勘查黄河河源,黄河水利委员会的黄河河源勘查队,在黄河水利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项立志和工程师董在华的率领下,从开封出发,去进行河源的勘查工作。

伟大的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它的流域面积有75万平方公里。黄河蕴藏着无限丰富的资源,给中国人民以舟楫灌溉之利。

旧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统治者,由于腐败或无能为力,使黄河成为世界上有名的害河,平均每两半就要决口泛滥一次。中国人民因此而遭受的,平均每年就有2500万银元之巨。

新中国成立后,黄河在人民政府的大力修防下,已经制止了泛滥。

在此时,人民政府又在大力筹备治黄工程,兴修水库,把害河变为利河。利用它丰富的资源,达到为大规模经济建设服务的目的。

勘查队的工作历时4个月,行程约1万里。他们曾经有一连22天的行程仅遇到4人,并两次跨过海拔近5000米的巴颜喀拉山,找到了黄河的正源,获得了许多新的发现。

勘查队走了12天后,来到了青海省人民政府所在地西宁。在省人民政府的协助下,他们继续紧张地进行了各项准备工作。

因为黄河上游是藏胞居住的地方,勘查队就访问了青海省民族学院的藏族学员,和省人民政府到过藏区的工作人员,了解藏族同胞的生活习惯,解放前后的生活变化等。

勘查队买了许多准备送给藏族同胞的红茶、纸烟、布、绸缎等礼物,并用了173头耗牛驮运了4个月的粮食和生活用品,还买了62匹马供人骑用。

队员们每人穿上了20多斤重的老羊皮大衣,另外还穿了皮背心、皮裤、皮袜、皮靴,戴上了皮帽、皮手套,浑身上下全是毛皮,这些穿戴共有40多斤。所以当62个人的勘查队9月3日从西宁出发的时候,大家望着自己奇异笨重的服装,都不禁笑了起来。

勘查队经过湟源县境的半农半牧区,到了日月山。往前看是一望无际的草原,没有树木。小草紧紧地贴着地皮,牲口走过的道路,在草原地上划了一道印痕,路旁杂陈着各种兽类的白骨和牛粪。

风呼啸着扫过草原,人们呼吸开始急促起来,牛马行走得也更加缓慢起来。

这天,大家不得不从早到晚赶了100多里路,越过水草有毒、人和牲口吃了都要中毒身亡的地区。随后,勘查队走到离西宁1000里的青藏公路上,在人迹罕见的地方正式开始勘查。

这时是9月天气,内地秋天的炎热余威未退,但这里的气候白天也在零度上下,夜晚最低时竟低到零下30度。

这里每天都刮着大风,许多小石子都被风刮起。因为风大,4米长的地形尺,两个人都撑不住,另外还得一个人在侧前方用绳拉着,才能观测。

看经纬仪的人从镜内看着,地形尺和人就像跳舞一样,眼睛还经常泪流不止,调整地形尺的手指冻得像铁钳子一样笨拙。

史宗浚因为绘图不能戴手套,白天绘了图,晚上还要修正,别人在地形图上发现了血迹,问史宗浚时,他才知道手冻得裂口出了血。

这个地方海拔已经在4000米以上,越往西走,地势越高,空气越来越稀薄,呼吸更加困难,人像害了严重的心脏病,一动就要气喘。

勘查队从天刚亮一直紧张地工作到天黑,大家吃不到热食,夜晚寒风摇动着帐篷,虽然铺的盖的都是皮毛,但仍然冻得伸不直腿,露不出头来。

这些困难,都被大家为祖国人民谋幸福的热情战胜了。

在人手不够的时候,项立志给电台摇马达,有时也当测工。董在华工程师在工作的空隙,带着口罩和大家一起到草原上拾牛粪作燃料,他们一边走一边勘测,一天上下马十五六次,每天都要测绘20多公里。

从黄河沿西行,3天后到了扎陵湖。再走一天,又到了鄂陵湖。两个湖周围都有200多里,清洁晶莹的湖水,白花四溅,看到这美丽的景色,大家不觉心旷神怡。

到鄂陵湖的那天正好是国庆节,附近没有居民,勘查队白天包了牛肉饺子会餐,晚上就和同伴的藏、回两族兄弟民族举行庆祝国庆节的娱乐晚会。大家有的吹起横笛,有的配着口琴,汉、回、藏三个兄弟民族一起狂欢歌舞。

从鄂陵湖再往西,人迹更是少见,也没法找到向导,按照地图,已经进入了星宿海。

这里河流很多,不知哪条是正源,勘查队只好顺着一条最大的源流而上。

走了一天,发现一个乱水滩。水像蜘蛛网一样在荒草滩上流着,找不到一条像样的河水。

负责的人便派人四处寻找河水,晚上大家研究情况。

第二天,拣了南边最大的一条河进行勘查,又走了3天,发现草原上密密地摆列着大小不一的水池,才知道这就是有名的星宿海上端。

池的西南边,有一座隆起的高山,山岭白雪皑皑,中有一峰被群山环抱,有人猜想这是噶达素齐老峰,但也有人怀疑。

第二天大家分头寻找河流,发现从西南流来一条河水。项立志对大家说:“要永远跟着黄河走。”

大家也都下定了决心:“不到河源心不死!”

勘查队溯流上测,河水尽头,到了一个山口,这里海拔4670米。再走五、六里翻过山口,发现一条小河向南流去。

这时,勘查队偶然遇到两个过路的藏民,这是从黄河沿出发的22天中遇到的4个藏民中的两个,另两个是在左谟雅遇到的。

这两个藏民说:“这个山口叫尕曲合朗格拉山口,是黄河和长江的分水岭;北边的水流入黄河,南边的水流入长江,黄河和长江在这里相距十来里路。”

听到这里,勘查队中有人高兴得叫了起来,大家都忘记了疲劳。

两个藏民又说:“那个高山叫喀喇哦尕拉左马山,意思是白面女神。”

勘查队再问他们哪是噶达素齐老峰,他们说了附近许多山名,却没有一个是叫噶达素齐老峰的。

他们说:“顺着山口南面的色吾渠往西南走,一两天就可以到曲麻莱设治局。”

勘查队得知这个消息,大家都喜出望外。

勘查队到了贡麻莱设治局,他们受到了米福堂主席和全体工作人员的热情欢迎。

五星红旗高高地悬挂在帐篷上,帐篷里边正中挂着毛泽东像,两边挂着朱德和周恩来的像,还有毛泽东对少数民族的亲笔赠言。

米福堂和设治局的全体工作人员,都带着兴奋的心情,对大家讲了人民政府对少数民族的关怀。当时项立志把毛泽东像送给了他们。

设治局热心地给勘查队请向导,帮助买羊、买酥油等食物。米福堂特地请他的一位亲戚画了附近的地形草图。

此后,勘查队顺着长江上流的通天河向西北而行,到通天河与曲麻莱河汇流的地方,又顺着曲麻莱河折向东北,到了高达5440米的一座山前。

大家看到,山上积雪闪着寒光,山状雄伟,山沟内到处渗流着小溪,向四方奔流。往南流入长江,往北流入柴达木盆地。

往东流的一小股,所附近藏民同胞说,就是黄河的正源头,名叫约古宗列渠,渠就是河的意思。

当地藏民流行这样一首歌谣:

马寒巴,雅达约古塞;约塞巴,雅合拉达合泽。

意思是:“黄河水从哪里来?约古宗列,约古宗一的老家在哪里?雅合拉达合泽。”

勘查队找到了黄河的发源地,大家兴奋得睡不着,嘴里不住地学念着藏民们的藏语歌谣,并且高兴地搬来了一块黄河河源的大石头,上面刻上“河源之石”4个大字,纪念勘查的胜利。

勘查队在黄河发源地拜访了扎木托百户,受到了一次热情的欢迎和招待,扎木托的妻子做了最好的饭菜款待客人。

谈话中,扎木托一再感激毛主席、中央人民政府给他们带来了幸福的生活。当勘查队送给扎木托毛泽东像时,他们一家都喜笑颜开。

扎木托指着毛泽东像问他五、六岁的女儿:“这是谁?”

女孩子兴奋得几乎跳起来,大声喊着:“毛主席!”

扎木托替勘查队买了各种必需的食物。勘查队离开那里的时候,扎木托一位正在缝制皮衣的亲戚甘禅和一位小喇嘛自愿当向导,领着勘查队顺着约古宗列渠往东行,又测了喀喇渠和多渠,然后到达扎陵湖口,接着从原路往回走。

大家谈论着黄河发源地的地形和富饶的资源,想象着伟大的治黄工程,看着那些热情洋溢的藏族同胞,唱着新学会的藏族歌谣,离开了黄河上游的草原。

1952年12月23日,勘查队回到开封,胜利地完成了勘查黄河河源的任务。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