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9章 山东黄河整治工程

1958年,黄河花园口站出现2.2万立方米每秒洪峰,为黄河有水文观测记录以来最大洪水,7、8月间,花园口站出现一万立方米以上流量洪峰5次。

山东部分堤段洪水几乎与大堤持平。

在洪水暴涨的危急关头,沿黄河各地干部、群众、解放军110多万人上堤防守,喊出了“水涨一寸,堤高一尺”、“人在堤在”、“洪水不落,决不收兵”的战斗誓言,山东临黄大堤一昼夜间修起了600多公里子堤。最紧张时干部群众站在堤顶,形成人墙,抵挡风浪袭击。

黄委主任、黄河专家李国英指出:

无数事实证明,人类向河流透支的财富,河流已经在向人类严厉追讨了,如果人类不能妥善地弥补和偿还,难免就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万里黄河哺育了大河上下各族人民,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但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却得不到有效治理,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直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开始了人民治黄的新纪元。

经过各级政府、沿黄群众、治黄职工、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的共同奋斗,黄河治理与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战胜了历年伏秋大汛,彻底改变了历史上黄河“三年两决口”的险恶局面,并引黄兴利,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工程处的老李说:“自1946年人民治黄以来,山东人民多次对千里堤防进行大规模加高加固,将过去的秸料埽坝全部石化,共修建各类堤防1504.7公里,险工116处、3816段坝岸,控导工程125处、1994段坝岸。”

“另外,山东人民还兴建了东平湖水库、北金堤滞洪区等4处蓄滞洪工程。对黄河河口流路进行了3次人工改道,实施了黄河口门疏浚和挖沙固堤工程,现行黄河清水沟入海流路保持了30年畅通稳定。”

新中国成立后,古老的黄河迎来了治理开发的春天。

欲治国,先治水。党和国家领导高度重视和关怀人民治黄事业,把它作为国家的一件大事来抓。

1959年9月,毛泽东又亲临济南泺口,视察黄河。

周恩来坚持“黄河的事情我挂帅”,对黄河的治理十分关心。

1958年大洪水期间,周恩来亲临黄河指挥抗洪斗争,先后三次主持召开治黄工作会议。

邓小平也明确提出:“黄河防御2.2万立方米每秒洪水,每年5000万元不行,还要增加经费。”在他的关怀下,中央动用了国家预备金为黄河增加投资,保证了黄河下游大修堤的急需。

人民治黄以来,山东人民按照“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治黄方略和“拦、排、放、调、挖”的泥沙处理新理念,对黄河山东段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取得了一个个令人瞩目的成就:对800多公里的临黄大堤,先后三次进行大的加高培厚,将堤顶加高到10米左右,进行了堤顶硬化、堤防绿化,使黄河大堤成为“绿色长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山东黄河人以改革为动力,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施了经济体制、机构、人事、财务、工程建设管理与水利工程管理等一系列改革,推动了治黄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治黄委员会小刘说:“山东黄河治理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经济发展之路。初步形成了建筑施工、淤背区开发、供水经营、跨河交通,勘测设计、制造加工、监理咨询、仓储服务的经济发展格局,弥补了治黄事业经费的不足,改善了职工工作、生活条件,稳定了职工队伍。”

山东黄河建成了以省河务局为中心,辐射沿黄9市、25个县的8个市河务管理局、29个县河务管理局,组建起1.2万人的治黄专业队伍,为山东治黄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体制保障。

在历年的治黄实践中,广大黄河职工大力弘扬“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精神,风里来,雨里去,兢兢业业,埋头苦干,被誉为“黄河铁军”,为治黄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其中,东平湖水库是防御大洪水的关键性工程,库区面积627平方公里,相应库容40亿立方米,分老湖、新湖两级运用,控制艾山站下泄流量不超过10000立方米每秒,确保下游防洪安全。

他们还以科学创新精神对黄河入海口进行了综合治理。对入海流路进行了3次人工改道,实施了人工调整入海口门工程,进行了3次挖河固堤及口门疏浚的试验,使清水沟流路保持了30年的相对稳定期,为保护胜利油田的生产建设和开发利用黄河三角洲,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较为完备的防洪工程体系,依靠沿黄军民和治黄职工的严密防守,战胜了历年洪水。特别是战胜了1949、1958、1976、1982年大洪水创造了多年伏秋大汛不决口的奇迹。

引黄灌溉从建设虹吸工程、修建引黄涵闸到跨省区、跨流域调水,灌溉面积迅速扩大,黄河水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山东引黄灌溉面积3163.5万亩,累计引水2500多亿立方米。

按照黄委部署,黄河实施了5次调水调沙,把约3.6亿吨泥沙送入大海。黄河山东段主河槽明显加深,平滩流量从过去不足20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3500立方米每秒左右,河道过洪能力大幅度提高。

黄河人在探索治理世界最难治的河流过程中,找到了处理黄河泥沙、扼制悬河升高的好方法,搞活了历代治黄人苦思冥想的治黄方略。

在大规模进行防洪工程建设的同时,山东黄河加强经常性的工程管理。

经过不懈努力,山东黄河树株存有量达到2000多万株。两岸黄河堤防犹如一条“绿色长城”,横亘在齐鲁大地,一条独具生态魅力的绿色风貌带已呈现在世人面前。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和关心治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视察黄河,听取治黄工作汇报,对黄河治理开发作出重要指示。

各级党委政府把治黄工作视作大事和第一要务,不论是抗洪抢险还是防洪工程建设,总是要人有人,要料有料,随要随到,全力以赴。

人民群众为治理黄河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在战争年代,解放区军民一手拿枪,一手拿锨,抢修堤防坝岸。

解放后,沿黄河的人民群众手推肩抬,积极参加3次黄河大复堤。

根治黄河规划命令发布以后,开始建设黄河标准化堤防,沿河群众为工程建设顾全大局,拆房搬家,为工程让路。巍巍壮观的黄河大堤,是沿黄人民用鲜血和汗水修筑起来的坚实防洪屏障。

在历年防汛抢险中,人民解放军哪里有困难、有危险,就出现在哪里,在抗洪斗争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劳。

多年来,山东黄河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由各类技术人员组成的治黄专业大军,他们传承弘扬黄河精神,长年坚守千里堤防,风餐露宿,栉风沐雨,一代代人为治黄事业写下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