劈山造路:湘黔铁路设计施工与建成通车
张学亮 |
本书由德泉科创授权掌阅科技电子版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
毛泽东强调: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的侵略战争,战争的硝烟在弥漫,修路迫在眉睫。
李先念说:修建湘黔线是经毛主席、周总理亲自审定的,各地要由军队、政府、工程局成立统一的指挥部、统一的党委,加强领导,搞好团结协作。
会战总指挥部发出动员令:打一场湘黔铁路的人民战争。
60年代初,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做出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集中力量进行中国的大三线建设,其中修建成昆铁路等西南3条铁路是这个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提出三线建设的战略构想,他指出:
把全国划分为前线、中间地带和战略后方,分别简称为一线、二线和大三线。
按照中国军事经济地理区划,沿海地区是第一线,包括沿海和边疆省区,如北京、上海、天津、辽宁、黑龙江、吉林、新疆、西藏、内蒙古、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
三线则是指长城以南、广东省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包括基本属于内地的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7个省区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等省区靠内地的一部分,共涉及13个省区。
四川、云南、贵州及湘西、鄂西为西南三线,陕、甘、宁、青及豫西、晋西为西北三线。
相对于西北、西南的大三线,中部及沿海地区腹地称小三线。
介于一、三线地区之间地带,就是二线地区。
在那个风云动荡的年代,年轻的共和国刚刚走出饥饿困境,又面临反华浪潮的重重包围,面临沉重的国际压力。
1960年中苏两国的关系急剧恶化,苏联在我国北部边境陈兵百万,对我国虎视眈眈。
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政权咄咄逼人,妄图反攻大陆。
1962年10月,印度在中印边境挑起事端,他们不仅越过那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而且还把大片中国领土划归己有,直接导致一系列中印边境的武装军事冲突。
1964年,美国制定了绝密报告《针对共产党中国核设施进行直接行动的基础》,试图出动空军袭击中国即将进行第一颗原子弹实验的核基地,并打算联合苏联进行。
美国总统约翰逊和国务卿腊斯克、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就此进行了讨论,并与台湾进行了具体商议。
美军在台湾海峡举行了核战争演习。
1964年8月2日,北部湾事件爆发,美国驱逐舰“马克多斯”号与越南海军鱼雷舰发生激战,美国第七舰队125艘军舰、600余架飞机开进北部湾,悍然袭击越南北部。
越南战争规模扩大,并延烧到中国南部地区,海南岛和北部湾沿岸都落下了美国的炸弹和导弹,直接威胁中国安全。
白宫扬言要教训中国,形势一度非常紧张。
这期间,毛泽东根据形势判断,当即告诫全国:
要准备打仗,准备大打,准备打常规战争,也要准备打核战争!
1964年5月到8月间,毛泽东多次就三线建设问题同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谈话,反复强调了建设线的重要性。
在1964年6月6日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做了讲话,讲话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改变计划方法。过去制定计划的方法基本上是学苏联的,先定下多少钢,然后根据它来计算要多少煤炭、电力和运输力量,再计算要增加多少城镇人口、多少福利。
钢的产量变小,别的跟着减。这是摇计算机的方办法,不符合实际,行不通。这样计算,把老天爷计算不进去,国际援助也计划不进去,天灾来了,偏不给你们那么多粮食,城市人口不增加那么多,别的就落空。打仗计划不进去,国际援助也计划不进去。
要改革计划方法,这是一个革命。学上了苏联方法以后,成了习惯势力,似乎难以改变。这几年我摸索出了一些方法,我们的方针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
按照这个方针制定计划,先看能生产多少粮食,再看需要多少化肥、农药、机械、钢铁,还要考虑打仗的需要。
二是进行战备。只要帝国主义存在,就有战争的危险。我们不是帝国主义的参谋长,不晓得他们什么时候要打仗。决定战争最后胜利的不是原子弹,而是常规武器。
要搞三线的工业基础的建设,一、二线也要搞点军事工业。各省都要有军事工业。各省都要有军事工业,要自己早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迫击炮、子弹、炸药。有了这些东西,就放心了。
一个多月前,总参谋部向中央的报告中谈到:
在敌人突然袭击时情况相当严重。
第一、工业过于集中。全国14个百万以上人口大城市,就集中了约60%的主要民用机械和52%的国防工业。
第二、大城市人口多。全国14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大都在沿海地区,防空问题尚无有效措施。
第三、主要铁路枢纽、桥梁和港口码头多在大城市附近,还缺乏应付敌人袭击的措施。
第四、所有水库的紧急泄水能力都很小,一旦遭到破坏,将酿成巨大灾害。
除国防工业外,3年自然灾害的痛苦教训,使人们对于保证基本日常生活用品和食品的要求殊为迫切。
早在1964年2月到4月,农业、财政、工交长期规划会议先后召开。
谭震林主持研究落实5亿亩稳产高产农田的建设问题。
李先念主持财贸会议讨论农产品收购政策。
薄一波支持工交会议。
长期规划会议认为:
“三五”计划的中心任务,一是按不高的标准基本上解决吃穿用,1970年粮食达到600亿斤左右,衣着消费量达到人均24尺左右;二是兼顾国防,解决国防所需的常规武器,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三是加强基础工业对农业和国防工业的支援。归纳起来就是:吃穿用第一,基础工业第二,国防第三。
毛泽东显然对这个计划安排不满意。
5月27日,毛泽东找来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李富春、彭真、罗瑞卿等人谈了他的一些看法。
毛泽东从存在着战争严重威胁的估计出发,他提出:
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不行。“三五”计划要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要搞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加强三线建设,防备敌人的入侵。
毛泽东说:
大家如果不赞成,我就到成都、西昌开会。前一个时期,我们忽视利用原有的沿海基地,后来经过提醒,注意了,最近这几年又忽视屁股和后方了。
毛泽东的态度迅速扭转了大家的认识。第二天,各人发言陆续表态。
李富春说:
还有两个战略布局问题我们在计划中注意不够,一个是工业布局的纵深配备问题。现在是原子时代,我们整个工业的战略布局,必须要真正重视建设后方,搞纵深配备,战略展开。可是我们在计划中间对西南的建设就注意不够。比如铁路修建,成昆路没有安排,湘黔路只安排了一半。
周恩来说:
这个计划一看就看得出来,不仅成昆铁路跟张家口到白城子的铁路没有列上,就是拿整个运输力量跟整个生产量的对比来计算也能看出,交通运输方面的安排是通不过的。这就是说,这个布局是不完全的。基础工业上不来,怎么能够支援农业跟照顾国防呢?
刘少奇着重讲了控制基本建设规模。他说:
昨天在主席那里谈的基本的一点,就是搞四川这个第三线,现在要准备,要着手。现在不着手,耽误了时间,将来不利……最近的确是有这样一个苗头,一放松大家就放手去干,这个苗头继续发展下去,就又要发生过去基本建设战线过长等问题。酒泉似乎也可以慢一点。
经过讨论,大家取得了一致的意见,决定把毛泽东的意见和“初步设想”结合起来,在逐步解决吃穿用问题的同时,加强三线建设。
邓小平说:
这次计划按农轻重、解决吃穿用和两个拳头、一个屁股进行安排,是建设的完整方针。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的建设,第三个五年计划打基础。
毛泽东在会议上明确指出:
要有第三线,要搞西南后方,在西南形成冶金、国防、石油、铁路、煤、机械工业基地。
他又强调说:
我们的工业建设,把攀枝花钢铁厂建起来。
毛泽东的话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大家一致拥护他的主张:
在加强农业生产、解决人民吃穿用的同时,迅速展开三线建设,加强战备。
毛泽东同时也考虑到,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当时中国70%的工业分布于东北和沿海地区,从军事经济学的角度看,这种工业布局显得非常脆弱,东北的重工业完全处于苏联的轰炸机和中短程导弹的射程之内。
毛泽东还想到,在沿海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工业区则完全暴露在美国航空母舰的攻击范围中。
毛泽东担心,一旦战争开始,中国的工业将很快陷入瘫痪。
1969年3月,中苏边境冲突加剧,在珍宝岛战斗中,中国军队伤亡惨重,苏联在与中国接壤的中苏、中蒙边境陈兵百万,数百枚苏联核弹头对准中国各大城市。
1970年,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强调:
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的侵略战争,战争的硝烟在弥漫,修路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