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8章 修建湘黔铁路箭杆河大桥

1970年10月,刚刚完成成昆铁路修建任务的七一七队职工,接到上级的战斗命令,奔赴湘黔铁路会战,修建箭杆河大桥。

苗岭山区的10月,阴雨连绵,寒风凛冽。

一天下午,经过千里转战的七一七队赶到了大桥工地附近的岩下村,他们3块石头支个锅,就算扎下了营盘。

为了及早摸清大桥工地的实际情况,迅速投入施工,第二天一大早,党支部书记陈爱增就同队长、领工员、技术人员和几个班长组成考察小组,冒雨顶风,脚踏泥泞,一口气奔向5公里以外的箭杆河大桥工地。

他们一步一滑地攀上了大桥一号台方向的山顶,看到眼前四处是荒山,两边都是悬崖,天空弥漫着烟云,只有一条箭杆河在峡谷奔流。

根据设计,大桥的两台要建在两面悬崖峭壁之上,两个桥墩要立在一道深涧急流之中。

而当时,大家一没有材料、机械工具,二没有电力,甚至就连住宿房屋也没有着落。看到这种情况,大家立刻意识到,实际中的困难要比想象中的大得多,也多得多。

党支部认真分析了面临的情况,陈爱增建议召开一次群众大会。

一些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工人,在会议现场讲述了他们在朝鲜战场上的情景,他们说:“比困难没有那时困难大,比条件,现在比那时条件好,我们没有理由打退堂鼓。”

大会开过之后,工班里连夜写保证书、请战书,纷纷向党支部表示决心。

工人们豪迈地写道:

艰难险阻算个啥,大喝一声踩脚下。

为了革命建高桥,满腔热血甘愿洒。

大家看到,从山顶驻地到沟底工地,有100多米高,坡陡七八十度,而且杂草丛生,没有一条道路。

广大工人为了使大桥早日开工,他们不怕艰险,在悬崖峭壁上开了一条300多米长的“之”字形小路,坚持抢运施工物资。

二排承担了建桥的关键工程最高的三号墩桥基的开挖任务。

可是刚刚挖下去几米,他们就遇到了大孤石,铁镐刨不动,撬棍撬不出,当时又没有风枪。大家决心用人工打眼,放炮炸掉这个大家伙。

挖炮眼的时候,铁青钢硬的岩石不一会就毁坏了几根钢钎,大家的手臂也被震得发麻,而石头上却只留下几个白坑坑。

但是大家并不气馁,钢钎坏了再修,人累了就换,几个小伙子脱光膀子抡大锤,他们迅速突破了这通难关。

随着基础不断加深,涌水又越来越大,长筒防水胶鞋已经起不到作用了。

大家为了不延误工期,在寒风嗖嗖、雪花飞舞的工地上,他们一个个冒着严寒,毅然跳进了冰冷的水里,一面用水桶人工排水,一面坚持施工。

经过全排的顽强战斗,终于提前完成了挖基任务。

大桥全面开工以后,都匀民兵团、荔波民兵团一些连队的民兵相继投入施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二、三号墩迅速抢出了水面。

当时,大桥两个墩需要采用一种新技术,用钢筋混凝土双圆薄壁来空心修建。这种墩结构复杂,精度高,要求严,别说民兵们没有见过,就连建桥连队的七一七队也是初次遇到。

大家当时在窄小的40多平方的墩顶上,要有六七道工序同时作业,捣固棒马达的轰鸣,电焊枪刺眼的弧光,错落竖起的钢筋,再加上上上下下的混凝土吊斗,在这样复杂的工作面上,稍不留神,就会发生危险。

而且当时正是春末夏初,天气恶劣多变,更给墩顶高空作业带来了困难。一会来一阵大雨,大家全身都被浇透了,而一转眼就是烈日当空,大家又被晒得汗流浃背。

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家仍然干得热火朝天,他们说:“挑在肩上的担子,再重也不能撂下,人民交给我们的任务,拼死也得完成。”

5月14日深夜,二排工人和几名女民兵们,乘坐着吊篮刚刚上去三号墩,瓢泼大雨就劈头盖脸地浇了下来,50多米高的墩顶上没有一点遮挡,大家都被淋得浑身打颤。

但他们一致表示,要与暴风雨搏斗,坚持继续施工。他们在大雨中连续工作了6个小时,创造了小班灌注混凝土1.7米的好成绩。

铁工班长张辛卯开过两次刀,身体不好,但在大桥工地上总是抢重活干,大家都心疼地劝他干点轻活,张辛卯却笑着说:“我这身骨架还可以,建桥就和打仗一样,共产党员只能向前冲锋!”

铁工班人少活多,张辛卯总是活干不完不下班,他看到工地上电焊工不足,就白天干铁工活,晚上去顶班烧焊。

一天深夜,张辛卯刚刚上到几十米高的墩顶拿起焊枪,就一头昏倒在步行板上,大家赶紧围过去照顾他。

张辛卯醒过来时,他对大家说:“没啥,好啦!”就用手擦了一把汗,又忙着焊开了。

当大桥急需赶制6套新式木模的时候,张辛卯又和木工班的人一起日夜奋战,硬是冷煨加工了2500多公斤角铁,提前完成了任务。

大家都称赞张辛卯说:“张师傅是铁打的英雄,钢铸的好汉!”

一次,二号墩灌注混凝土的施工正大光明冒着细雨紧张进行着,突然,提升活动脚手架的天线滑轮被卡住了。活动脚手架不能提升,桥墩混凝土就无法继续灌注。

大家都知道,要排除这个故障,就必须攀上80多米高的天线,这是一个需要胆大心细的工作。

吊装班的两个青年工人迅速跨进了提升吊篮,吊篮往空中升去。

当吊篮快要接近80米高的天线的滑轮时,忽然一阵山风刮过来,把钢丝绳吹得嗡嗡直响。吊篮就像大海里的小船不停地摇摆起来。

卷扬机司机看到这种情况,他立即踩住了刹车。

而两个青年工人却向卷扬机司机打手势,要吊篮继续提升,因为吊篮距离滑轮还比较远,必须探出半个身子才能够得着。

80米的高空,当时风大雨急,稍不注意就会有生命危险。但他俩紧紧地抓住钢丝绳,紧张作业,两个多小时过去了,他俩的衣服都被雨水湿透了,但终于把天线滑轮修好了。

大桥破土动工以后,有一批施工机械就需要迅速地安装投产,可是,工地上沟深坡陡,还没有修通便道,又加上阴雨连绵,满地泥泞,给机械定位安装带来了很大困难。

大家经过多次试验,老工人们运用物体运动都是相对的原理,大胆提出建议:“埋设地垅,叫卷扬机自动上山。”

队领导表示支持这个建议,于是工人、民兵和技术人员一起动手,他们仅仅用了几个小时,5吨大型卷扬机就顺着40多度的垅坡爬上了100多米的山顶。

大家根据这次尝试成功,他们又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顺利完成了搅拌机、碎石机等工程机械的安装。

随着工程的进展,大桥施工又急需架设一道320米的运料天线,但大家考虑到,由于两端高差有37米,按设计方案要在四号台方向立起一个高大的钢塔架,才能使天线水平。

大家一致认为:片面追求天线两端必须水平的作法,费工费料又费时间,不符合多快好省的方针。

他们和工程技术人员一起,经过现场调查,反复研究,利用自然高差,成功地用埋设串连地垅的土办法,高速度地架起了运料天线。

大家根据这次成功的尝试,又大搞土洋结合,全桥实现了19项革新项目,组成了以搅拌机为中心的轨道、索道、管道“三道”小型机具联运化,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

大家将桥墩抢出水面以后,绑扎钢筋接灌墩身的任务就越来越重了。而当时钢筋工又相当缺乏。

周阿渭带领工人、民兵勇敢地挑起了这个重担。他们看不懂图纸,就先放大样,摆错了再摆,不断摸索。遇到问题,就到兄弟连队去请教、学习。钢筋切断机没有运到,他们就抡起18磅锤人工截,一共截断了500多根22毫米粗的螺纹钢。

由于周阿渭他们的精心操作,全桥共用钢筋138吨,绑扎交叉点20多万处,竟没有错下过一次料。

荔波民兵团三个连队担任四号台的施工任务,他们每天在路窄坡陡的羊肠小道上,头顶着烈日,冒着风雨挑运砂子。

他们肩负着百斤的重担,行走五、六十里路,肩膀被压肿了,脚板被磨破了,但大家都毫无怨言。

就这样,他们整整坚持了一个多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住在离工地5公里以外的人,为了腾出车辆给大桥运料,他们坚持步行上下班,不念经白天黑夜,刮风下雨,都是准时接班,紧张施工。

大家为了争取时间,在大桥两墩灌注混凝土的时候,要使用自动提升钢模板。

但当时没有钢模,如果到外地订制,不仅要花3万我元的加工费,而且还得等40天以后才能运到工地。

机械厂机修车间承担了加工钢模的任务,他们没有厂房就露天干,没有卷板机就抡起大锤砸,没有氧气切割,炊事员、理发员、干部、家属一起参战用人工锯,没有图纸,技术人员就工人一起商量,在短时间内就设计出了60多张图纸。

就这样,大家连续奋战了9天,终于赶制成功了一套由5000多个零件组成的重达13吨的钢模,使工期提前了20天。

还在施工机械没有运到大桥工地上的时候,当地岩下生产大队的老乡们,就停下了自己的打米机,把发电机和柴油机都送到了工地上,支援大桥提前开工。

在抢建大桥的决战时刻,老乡们又积极为大桥挑砂运石。

73岁的蒙泽英大娘说:“修湘黔铁路是大事,虽然说我年纪大了,也要为建桥出把力。”她带领全家3代人都参加了支援大桥的活动。

经过军民们的艰苦奋战,箭杆河大桥这座湘黔线上最高的铁路大桥,终于提前28天完成了主体工程。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