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二卷 抓住机遇 第9章 邓小平的北方之行

1978年9月13日至20日,邓小平到本溪、大庆、哈尔滨、长春、沈阳、鞍山、唐山、天津等地视察,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

1979年1月,国家交通部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向中央提交了《关于充分利用香港招商局问题的请示》的报告。

邓小平稍微停顿了一会,眼睛闪射出热烈而豪迈的目光:“可以划出一个地方来,叫特区。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1978年9月,邓小平率中国党政代表团参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庆祝活动后,于9月13日,乘专列途经丹东回国。

邓小平没有直接返回北京,而是在9月13日至20日,到本溪、大庆、哈尔滨、长春、沈阳、鞍山、唐山、天津等地视察,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理论界将这些重要谈话与邓小平1992年春发表的南巡讲话相对应,称之为“北方谈话”。

有专家认为,邓小平1978年东北之行讲话是开辟新道路的先声,集中反映了他在历史转折前夕和邓小平理论形成之初的理论思考。

如果说南巡讲话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的集大成之作,那么,北方谈话则是邓小平理论的开篇之作。

北方谈话的思想背景,是同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掀起了旨在冲破“两个凡是”束缚的思想解放运动。邓小平支持并领导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北方谈话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其中最首要的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思想。

首先要解放思想。邓小平一到本溪,就提出了“首先要解放思想”的号召。

邓小平在长春讲话中指出: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关键还是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政治问题,思想问题,也是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现实问题。

邓小平在沈阳又指出:

全党全国范围的问题,昨天在长春概括地讲了一下,中心讲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恢复毛主席树立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

最后一站到天津,邓小平更进一步着重说道:

我走了几个地方,一再讲就是要解放思想,开动机器,不要当懒汉,要从实际出发。

可以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成为贯穿北方谈话的一条主线。也正是由于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主线,北方谈话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开了新思路,提供了新思想。

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这个经典定义说明了解放思想的本质,也说明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一致性。

在北方谈话中,他强调,“实事求是很不简单,不是一个小问题,所有的人开动脑筋,就有希望”。这就明确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主体不是少数领导干部,不是小众,而是“所有的人”,是广大干部和群众。

他还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一定要有苦干精神和科学态度。也就是说,邓小平在北方谈话中不仅重申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且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特别是,他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引申到、运用到党和人民的实践中,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成为党和人民摆脱迷信偏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

邓小平在长春指出:

怎么样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是个大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

此前,他曾指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这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此后,他又进一步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北方谈话发表时,我国经济总体上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人民群众依然十分贫困。对此,邓小平忧心忡忡,十分焦虑。他的北方谈话,一个鲜明的主题,就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邓小平关于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思想,是与他关于社会主义的深刻思考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邓小平在听取吉林省委常委汇报时指出: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

邓小平曾在同年6月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总要通过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来体现,这是最起码的标准,空头政治不行。”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他曾强调:

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

他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他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构思,同样贯穿着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思想。

邓小平将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社会主义根本标准,不仅在30年前具有特殊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永恒的指导意义。

邓小平多次向沿途省市党政军负责人痛心地指出:“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我们现在必须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条件。”

他说:“社会主义要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哪能像现在这样,搞了20多年还这么穷,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他把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看作是党和人民的最大利益,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最大的政治。

他指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生活的改善上”,今后,“看一个经济部门的党委善不善于领导,领导得好不好,应该是要看这个经济部门实行了先进的管理方法没有,技术革新进行得怎么样,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多少,利润增加了多少,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和集体福利增加了多少”。

在这里,邓小平实际上已经表达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

邓小平强调发展生产力,还因为在他看来,生产力本身就具有革命性,而且,生产力方面的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根本的革命。

他还进一步指出:“革命是要搞阶级斗争,但革命不只是搞阶级斗争,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从历史的发展来讲是最根本的革命。”这就深刻地揭示了生产力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最根本的革命性因素。

根据这一思想,他在日后领导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始终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聚精会神搞建设”,并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

同时,他不仅注重从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角度、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角度,来探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途径;而且注重从生产力本身要素的角度,探索推进生产力质变的途径。他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关于“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思想,关于“采用先进管理方式”的思想等,都深入到生产力的内部,强调生产力要素的质变。

北方谈话作为开辟新道路的先声,作为邓小平理论的开篇之作,涉及到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等历史转折时刻的重大问题,并孕育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思想,提出了如何推进改革开放的一些具体举措。

邓小平在听取辽宁省委常委汇报时指出:

要提倡、要教育所有的干部独立思考,不合理的东西可以大胆改革,也要给他这个权。

他强调:

凡是能够这样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肯定会大有好处。这是全国性的问题,也是思想问题,也是实际问题。

在本溪,邓小平强调了要“走出去”的思想。他提出:“现在就是要好好向世界先进经验学习,要到发达国家去看看,应当看看人家是怎样搞的。”

他还强调了引进技术,资金、人才、设备、经营管理经验等“引进来”的思想。在鞍山,他强调:“改进技术改造企业,第一要学会,第二要提高、创新。”

推进改革开放,必须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此,邓小平北方谈话的一个突出话题,就是按劳分配,破除平均主义,先让一部分人富裕起来。

在哈尔滨,在鞍钢,邓小平强调要“真正做到按劳分配”。

在天津,他说:

毛主席讲过先让一部分人富裕起来。好的管理人员也应该待遇高一点,不合格的要刷下来,鼓励大家想办法。讲物质刺激,实际上就是要刺激。

同年9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我国对外贸易今年又有新发展》的文章,更加表明了我国对开放的坚定信心。

与此同时,一批卓有远见的中国人开始把眼光投向国外。呼吁中国打开国门,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加速中国现代化经济建设。

他在北方之行中亲手点燃了解放思想之火。

在过了4年之后,邓小平在同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金日成谈话中回忆中,对1978年9月的北方之行期间所发表的北方谈话作了历史的回顾和科学的总结。邓小平说:

我在东北三省到处说,要一心一意搞建设。在开始一段很长时间内生产力水平不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完全消灭贫困。所以,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困,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十一届三中全会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从以后的实践看,这条路线是对的,全国面貌大不同了。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