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2日凌晨,解放军北京301医院接诊了华北第一例输入性“非典”患者。
301医院呼吸科主任刘又宁和他的同事们,成为北京地区最早面对“非典”的医务工作者。
原来,在2月18日,山西太原一位女商人,前往广东出差。2月22日,在深圳到广州的火车上,她感到浑身乏力,发烧。2月23日,她返回山西太原后,在多家大医院求诊,但一直高烧不退、呼吸困难。
3月2日凌晨1时,她来到北京301医院,病情是“发热、待查”,随即住进了急诊科病房。
3月3日上午,急诊科主任沈洪为她进行了咽喉、淋巴检查,同时,X光片显示她的肺部有片状阴影。因此,将她转入了呼吸科病房。
3月3日11时,呼吸科医生佘丹阳没戴口罩,拿着听诊器来到这位病人面前,问:“去过什么地方?”
她答:“广州。”
佘丹阳当即打了个激灵,急忙问:“都用过什么药?”
这位病人一时无法说清楚,佘丹阳就与山西太原的主治医生通了电话,回答“都是抗菌、抗病毒的好药”。
佘丹阳向这位病人的母亲交待:用抗生素,这么多天不见好,情况不妙,如果是广州肺炎,死亡率很高。当时,佘丹阳仅仅听说过“广州肺炎”。
这位病人的母亲哭着说:“我也发烧了。”
当天晚上,佘丹阳上网查资料,传说中的“广州流行肺炎”临床表现、怎么防护、怎么治疗,一点可供参考的信息都没有。
3月4日,301医院著名呼吸病专家、呼吸科主任刘又宁走进这位病人的病房。护士长追上前去,给他递上了口罩。
此前,刘又宁曾担忧地说,如果不采取措施,广州不明肺炎迟早会传到北京。这时,刘又宁脑海里闪过几个关键词:“广州”、“发烧”、“抗生素无效”,他本能地判断,这位病人的病情与广州的不明肺炎有关。
为此,他改了医嘱,停用进口的抗细菌的药物,改用抗衣原体药物。可能徐丽本人伴有衣原体合并感染,一天后,徐丽体温降下来了。
同时,刘又宁决定,让这位病人的母亲立刻离开招待所,住进病房。这是当时条件下所能做出的最大努力了。刘又宁说:“我们凭着医生的职业敏感,为北京拉响了第一声‘非典’警报。”
考虑到该病有极强的传染性,呼吸科领导迅即向医院汇报,建议将这位病人转院治疗。但面临的难题是,国家还没有将这种疾病纳入法定传染病管理,直接转入传染病医院,人家会不会接收?
可喜的是,解放军302医院二话没说,同意接收。这位病人于3月5日转入302医院住院治疗。
3月7日,刘又宁在西安开会,向参会者通报了这位病人的病情,他提醒全国各地的医生:“回去后,你们每个人都会遇到这个病。”
3月10日以后,在成都、济南开会,刘又宁带去了这位病人的胸片,再次提请各地医生注意。
3月9日,301医院成立了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领导小组和专家组;
3月12日,又制订了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防治办法;
3月16日,建立了针对疫情的发热门诊;
从3月23日开始,先后对有关医护人员进行了隔离和医学观察。
自从3月初,301医院接诊了第一例输入性“非典”患者,在3天的时间内,由于处置及时,密切接触病人的急诊科、呼吸科医护人员和同病房患者没有发生感染。
但是,人们没有想到,那仅仅是一个序幕,一个多月后,抗“非典”战役进入了更为严峻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