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省政府全力抗震救灾
随着受灾人群的增多,绵阳市紧急开辟了4个集中安置场所,其中,九洲体育馆共安置灾民1万余人。
在九洲体育馆,食品、饮用水全部保障供应,一些大企业的食堂专门负责为灾民蒸馒头,受伤人员也能得到及时救治。
灾区干部感慨万千地说:“灾后卫生防疫战,这一场硬仗打得非常艰苦,但打得非常漂亮!”
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四川境内大部分地区通讯中断,供水、供电、道路交通等均受到很大影响,损失十分严重。
灾害发生后,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多项措施积极抗震救灾。
当日15时30分,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带领12支医疗队赶赴灾区一线,指挥组织抗震救灾工作;省长蒋巨峰和省军区等省领导,乘直升机赶往震中灾区;副省长分别带领救灾工作组赶赴德阳市和绵阳市。
其余省领导各司其职,分工负责指挥部协调、值班及通讯维修恢复和水、电、气的运行指挥、调度等工作;成都军区和武警部队也派出数千人前往灾区,协助抗震救灾。
12日下午,四川省政府发出紧急通知,要求有关部门对各地水库、桥梁、隧道、涵洞等进行安全隐患排查。
省建设厅发出通知,要求全省建筑工地全面停工;有关部门对通讯、水、电、气、运输的保障作了安排;成都市对房屋安全进行检查,对危房进行管制,对破裂大的房屋疏散人员。
另外,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及时通过广播、电视和手机群发,向社会公布了地震信息,并召开四次新闻发布会,及时发布最新震情,安定人心。
灾情发生后,四川省电力公司负荷损失约400万千瓦,500千伏茂县变电站停运,220千伏变电站停运12座。四川省电力公司迅速成立四川电网应急指挥部,指挥应急抢险。公司派第一救灾组、第二救灾组赶赴灾区,公司系统各单位,也相继启动应急预案,并成立应急指挥中心。
当晚19时,省电力公司召开指挥中心第一次会议要求受灾电网首先隔离故障,防止灾情进一步扩大,并要求受灾地区尽快恢复居民生活供电。
12日下午,四川省卫生厅发出《关于做好抗震救灾的紧急通知》,紧急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并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及时派出29支医疗队,前往汶川县、德阳市、绵阳市等地展开医疗救援。
同时,医疗队准备了4000人的血浆和大量的急救药品。除已派出的医疗队外,四川还组建了一、二、三级医疗卫生救援梯队,随时待命。
同时,四川省还采取措施及时向灾区运送救灾物资。省民政厅组织了1500顶帐篷等救灾物资运往灾区,用以安置受灾群众,并紧急采购棉被1万床、大衣5000件,为灾区群众御寒。
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还根据震情的变化,及时研究各市州对救灾物资需求情况,作进一步部署和调配。
第20章紧急安置灾区群众
汶川地震发生后,四川省灾区全力救灾,非灾区全力支援救灾!
全省各级党和政府不分白昼黑夜地动员干部群众,就地就近开展自救与互救。
在第一时间,各救灾队伍从钢筋混凝土下挖掘、抢救出7万多人,最终抢救出8.3万多人,救生人数与死亡人数之比达到1比1,在全世界各类重大地震灾害中,如此高的救生率堪称一个奇迹。
同时,省府向中央提出请求,紧急向全国,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快速转送重伤病员1万余人,让他们在最快的时间内接受到最好的医药治疗,力争将死亡率和致残率降到最低。
与此同时,将需要紧急转移的灾民送到安全地区进行避难性安置;又将1190多万人送回去就地、就近、分散进行过渡性安置,恢复家庭生活形态。
这一出一进,一来一往,犹如将北京或上海整座大都市的人口全体拉出来进行了一次空前绝后的迁徙大演练。其间,还紧急救援转移受困游客5.5万人。
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在回忆当时安置灾区群众的工作时百感交集。
当时,在余震频频、大雨滂沱、道路阻塞且时时面临死神威胁的险境下,要抢在最短时间段内,快速转移450万户,共1190多万灾区群众,到安全地区,可想其难……
一时间,震区周边城镇的体育馆、演剧院、学校、机关、厂矿等公共场地人满为患,广场、街道两旁则帐篷、草棚、塑料棚如野蘑菇般遍地疯长,白花花、蓝莹莹一片……
惊魂未定、仓皇逃生的人们,三四户人家十几口人挤在一顶20平方米空间的帐篷里,男女老少混住,安全是安全了……
然而,接下来的日子,高温、多雨、潮湿,诸多不便……专家预言,如此环境下灾民的心理承受极限时间最多为一个月。
过渡性安置同样难。1190多万避难灾民的去向问题马上凸现出来。有人认为震区地理条件恶劣、已不宜继续生存居住;有人主张向外实施大规模移民,移往上海、北京、成都,乃至新疆、黑龙江等地……
移民,对于刚刚遭受地震重创的四川省而言,当然省时、省事、省力多了,重压一下可分散为全国各地共同来承担。
然而,一个极其尖锐的现实问题摆在面前,汶川乃藏羌民族千百年来的聚居之地,10多万人转移出去还要找一处聚居地谈何容易。更何况,经调查绝大多数群众恋土恋乡、熟土难离,纷纷表示不愿背井离乡。
此时,四川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迎难而上,果断作出决策:
就地、就近、分散安置,恢复家庭生活,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震后3天,四川省政府开仓放粮,确保灾区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医疗,有安全住所。
同时,中央大力支持,胡锦涛驰赴河北,又飞往江苏,亲自部署赶制大批帐篷和板房。
四川省委、省政府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表明了砸锅卖铁也得干的决心,紧急下拨44亿元专项款,用于无家可归的农村居民搭建简易过渡住房的困难补助。
灾后,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上,1000多万回迁乡亲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造房运动。仅短短3个月,赶在8月8日北京奥运会隆重开幕之际,450万户过渡安置工程已奇迹般完成99.6%,群众自搭自建简易住房220万户、板房安置60万户、帐篷安置40万户,其余群众的受损房屋也全部进行了维修加固。
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大震后的四川灾区群众,居有定所,衣食无忧,重建了美好家园。
第21章绵阳展开抗灾大行动
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大地震,让地处川北的四川第二大城市绵阳市陷入深重灾难之中。
北川告急、安县告急、平武告急……水电气停了,通讯断了,交通断了……
在灾难面前,537万绵阳人民没有屈服,在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和地方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众志成城,在风雨中展开了一场抗灾大行动。
地震发生后,刚刚从剧烈摇晃中稳定下来的绵阳市党政干部们,一分钟都不敢耽搁地投入到抗震救灾当中。
第一时间里,绵阳市成立了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部,在广场上设立了临时指挥中心,24小时值班,并向社会迅速公布了指挥部电话。
全市所有副市级领导干部一人负责一项工作,分兵把口,所有单位、部门全部成为救援成员单位。随后,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2万多名解放军、武警战士、民兵预备役人员、志愿者和社会各界救援队伍迅速奔赴北川、平武、安县等重灾区。
四川省17个医疗组也赶到绵阳。驻川部队调动飞机,陆续向无法进入的重灾区紧急空投饮用水、食品、药品等物资。
绵阳市委书记谭力立刻决策,停止市内一些大型市政工程建设,将挖掘机全部调往灾区,24小时持续清除滑坡塌方。同时,小股救援人员分批徒步进入各个重灾区,尽力争取时间抢救受困群众。各种生活必需品、医疗用品也全部向重灾区倾斜。移动通讯车一刻不停地补修损坏的光缆。
绵阳山多、河流多,为防止围堰湖泊和水库出现新的险情,水利专家和工程人员组成一队专门清查全市各种重点基础设施安全隐患的队伍。一度威胁绵阳市区安全的沉抗水库开闸放水,解除了因地震造成损坏而产生的危险。
为了防止谣言传播,稳定群众信心,绵阳市专门成立了信息小组,与地震部门随时保持联系,通过广播电台、报纸及时公布。在通讯不畅情况下,他们还专门组织了流动宣传车,通过大喇叭在街头流动广播地震信息,宣讲防震抗震知识。
随着受灾人群的增多,绵阳市紧急开辟了4个集中安置场所,其中,九洲体育馆共安置灾民1万余人,1000多名志愿者和机关工作人员日夜为安置灾民服务。
在九洲体育馆,这里的食品、饮用水全部保障供应,一些大企业的食堂专门负责为灾民蒸馒头,受伤人员也能得到及时救治。
绵阳全市的物资被迅速调配起来,一些大型超市的物资封存起来以备救灾之用。当地民政部门手中的2万余顶帐篷全部送到灾区,长虹、九洲等大型企业紧急调拨了大量电池、电筒等物品。全市药品也优先调配给灾民使用。
大地震刚过,得知北川、平武、安县等地严重灾情后,绵阳人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充分发扬出来,各县紧急组织50岁以下的男性干部、志愿者组成地方支援队,赶赴重灾区。
许多本身已经受灾的群众,也纷纷向重灾区捐款捐物,一些绵阳市民还主动拿出衣物、饮料送到灾民集中点,许多经营性茶园也向灾民免费供应。
当时,绵阳市至少有3000名义工和志愿者参加了抗震救灾工作。在重灾区北川县城,一些青年志愿者不辞辛苦地和解放军战士一起,手脚并用地抢救埋在废墟下的受困人员,用他们并不强壮的身体背着受伤群众,艰难地在塌方乱石中行走。
北川县一对受灾的农民夫妇在废墟中逃生时,捡到装有14万余元巨款的塑料袋,主动上交抗震救灾办公室后,又重新回到灾区抢运伤员。在地震后混乱的氛围中,绵阳市未发生一起刑事案件。
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没有压垮灾区群众高尚的品质和情操,反而激发了绵阳人民顽强的抗灾斗志,使他们更加团结一致,迅速展开一场声势浩大的全民抗灾行动。
第22章开展卫生防疫大战
2008年5月的汶川大地震,造成死亡人员相当惨重。
当时,登记在册死亡人数达6.8多人,还有1.7万多人失踪,绝大多数失踪人数最终也将按照法定程序转化为死亡人数。
四川省又是养殖大省,在地震中死亡动物多达4300万头,动物尸体处置不及时,同样极有可能成为疫病的源头。
历史经验告知人们: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且疫情往往甚于灾情。
在方圆10万平方公里重灾区,其间沟沟壑壑山岭相连纵横交错,又正值炎炎夏日高温多雨,一旦引发瘟疫滋生,病毒蔓延,将会演化为一场震惊世界的灭顶之灾!
当务之急是防患于未然。必须在最短的有效时间内,大面积“地毯式轰炸”反复喷洒消毒药水。采用飞机喷洒药水当然是既便捷又高效的办法,但是,高空喷射造成的空气污染与传播,必然会伤及人的健康。
时间不等人。四川省委、省政府毅然决定:发动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打一场卫生防疫的人民战争。首先制定了方针:
专群结合,进村入户,不留死角,彻底防疫。
第一时间把灾区所有的乡村医生组织、动员起来,全部转化为卫生防疫人员,一下就把防疫力量全覆盖了;快速从各地抽调一批专家,进行业务培训与指导,确保每个村庄都有3至5名专职防疫人员。
几乎全世界各种类型的喷雾器,都集中到了四川灾区:高档的、普通的、手动的、肩扛的、机动的、电动的、巨型的、袖珍的……漫山遍野、村村寨寨一齐上,10万平方公里的重灾区集中进行拉网式消毒、杀菌、灭鼠,效果奇佳。
这是中国特色、中国智慧、中国气派的人民卫生防疫成功典范!
震后第二周,已完全做到处理遗体与发现遗体同步进行:凡发现遇难者遗体,即刻采取清洗、消毒、照相、提取DNA等措施,然后深埋。这其实是确保灾后疫病不发生的非常重要的前提。
也许人们并不知道,死者遗体处理是一件极其麻烦和错综复杂的事情。面对各式各样的诉求,五花八门的矛盾,干部们必须十分耐心,必须洗耳恭听,同时,还必须做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协调工作。
当时,灾区绝大部分的火葬场均毁坏殆尽,只能采取消毒深埋方式。其中,还涉及宗教、文化、民情、风俗等,干部们必须时时顾及诸多敏感问题。
在这危难时刻,各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体察了民情,老百姓共克艰难体谅了政府。
当时,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先生,专程前往汶川大地震震中映秀镇,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一大批随行的美国记者、欧洲记者们,亲历亲闻灾区救人及时、措施有力、秩序井然、无病疫发生,尤其了解到在遗体处置方面,表现出的中国人对不幸遇难者极大的尊重与终极人文关怀,一个个嘴巴张成“O”型并纷纷竖起大拇指。
说起灾后卫生防疫战,灾区干部感慨万千地说:
这一场硬仗打得非常艰苦,但打得非常漂亮!
第23章实施排险抢通保卫战
2008年5月22日,温家宝第二次来到四川灾区巡视,他特别牵挂汶川大地震后形成的头号“悬湖”,唐家山堰塞湖的排险工作。
在火车上,温家宝就阵前点将,亲自指定四川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副指挥长蒋巨峰,兼任唐家山堰塞湖应急处置指挥部指挥长,全权负总责。
临危受命的蒋巨峰,先后5次冒着生命危险乘坐直升机飞抵唐家山堰塞湖坝顶察看险情,会商专家们制订周密方案,精心组织涉及绵阳市、遂宁市两市总人口130多万群众避险撤离战术演练……
原来,汶川大地震造成整个灾区大大小小的堰塞湖多达104座。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或由地震活动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堰塞湖一旦决口会对下游形成洪峰,处置不当会引发重大灾害。
同时,地震还造成病险隐患水库1196座,犹如一个个大水盆高悬半空随时都将倾倒下来。
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唐家山堰塞湖保卫战,指挥者果敢决策,胸中自有雄兵百万;科学家智慧大脑精确运转,“生死时速”分秒不差;解放军、武警战士飞越天堑神勇无比;数十万避险撤离群众听从调遣秩序井然……
6月7日7时8分,唐家山堰塞湖首次泄流;至6月10日17时,两亿多立方米的湖水已排除1亿多立方米。
当听到省委书记刘奇葆激动地宣布:
悬在绵阳市人民头上的一盆水已流走了大半盆。
蒋巨峰才长长地舒出了一口气。
最终,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排险无一人伤亡。它的成功处置,一时传为世界上大型堰塞湖抢险排险的佳话!
处置堰塞湖,防范余震,加固损毁水库,监测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加强危房和公共设施排查、鉴定,防洪排涝……
一桩桩一件件,处处有险又处处排险,头绪庞杂而有条不紊。
汶川大地震造成山体崩塌、巨石滚落、桥梁断裂、道路变形,供水、供电、通信全部中断……灾区与世隔绝,似乎从现代社会一下倒退回蛮荒年代。
“抢通保通”成为头等急迫之举,否则,救人、救灾、安置、重建……一切皆成纸上谈兵!
11万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消防战士,源源不断的医务人员、志愿者队伍从四面八方驰援灾区,调集7500台抢险机械设备、5500多辆抢险车辆夜以继日抢修公路,拼死贯通抗震救灾车辆特别通道。
终于在5月18日起,全部打通重灾区对外的主要公路。
当时,从都江堰至汶川90公里的“生命线”全线严重损毁,经直升机勘察和专家评估三年打通都很困难,建议放弃而绕道夹金山,但路程将长达710公里,英雄们斗勇斗智撼天动地,竟奇迹般地在3个月内抢通了“都汶线”。
与此同时,全体军民还全力抢修受损铁路。5月12日当日,成昆、成渝、达成、内六4条干线全线开通;宝成线于5月16日双线开通;成汶、德天支线分别于5月14日和16日开通;广岳支线于5月24日开通。
另外,紧急抢修受损供水设施1300多处,新建应急集中供水工程2129处,于5月底全部解决了575万灾区农村群众临时应急供水问题,6月初即实现供水保障向过渡安置供水的转变。
积极抢修水利灌溉设施,都江堰、武都引水灌区于5月20日即恢复通水,全省基本恢复农田灌溉供水。
抓紧恢复通信、电力等功能。5月17日起,灾区县城全面具备与外界的公众通信能力;6月12日起,重灾地区所有乡镇恢复或临时恢复供电;全省所有受灾县、乡镇、99.3%的行政村已全面恢复公众通信能力。
气吞山河的“抢通保通”战役,为中囯精神抒写了一曲曲英雄战歌……
第24章重建家园恢复生产
2008年,在四川地震灾区,在生命大营救与安置群众最为繁重的时刻,四川省即着手谋划灾后重建工作。
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亲自挂帅,1个总体规划、10个专项规划、43个行业规划紧锣密鼓出笼,分别呈报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委。
震后不到3个月,恢复重建工程全面启动。
省府努力的目标是:
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他们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基点,抓紧恢复重建灾区群众家园、涉及民生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
他们尊重民愿,体现民意,集中民智,让群众尽可能多的得到实惠,最大限度地调动起群众重建家园的满腔热情与积极性。
他们尊重自然规律与科学规律并重,住房重建、设施重建、产业重建、城镇重建、生态重建,以及生产力布局、重大项目安排等,均充分考量到防灾避险的各项功能。
四川省委、省政府发出明确信号:
以人为本、执政安民,将是贯穿整个救灾与重建的一条红线——全体共产党员必须始终担当的政治责任!
一系列有力措施随之出台:信息公开、透明救灾,每天定时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开通统一的举报电话,切实加强治安、信访等工作,及时查处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实施临时价格干预,尤其是恢复重建急需的沙、石、砖等大量建筑材料,严格由政府实行团体购买,确保灾区物价保持总体稳定。
严格督察救灾物资分发,由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牵头成立“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督检查领导小组”,同时面向社会公开征聘308名社会监督员,明确提出救灾物资发放“先群众后干部,先基层后机关”的原则,公告天下,取信于民,真正做到阳光救灾、廉洁重建。
在灾区全面开展“暖冬行动”,保过冬住房、保御寒衣被、保卫生防疫、保冬春口粮,储备过冬物资。总计调拨、发放棉被396.1万床、棉衣裤490.2万件、电热毯31.95万床、取暖器13.91万个……保证受灾最重的1000多万群众安全、温暖过冬。此外,“文化暖冬”行动极大地丰富了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欢乐、祥和成为灾区新春的好景象。
重点抓好孤老、孤儿、孤残“三孤人员”安置工作。6个重灾市(州)原有“三孤人员”10.4万人,地震又造成新增“三孤人员”1460人。春节期间,开展“助孤过年活动”,发动社区居委会、志愿者、团员青年、基层干部对“三孤人员”一对一陪护过年。同时,尽最大可能解决好他们的基本生活和长远生计。
组织大学生青年自愿者及大批专业志愿者,深入灾区对青少年、老人、伤残人员及伤亡人员家属等特殊群体进行心理调适和精神抚慰……
四川人民挺起脊梁,从废墟上站立了起来。
四川人民经受住了巨大地震灾害的考验,四川经济没有垮,四川人民没有垮,四川精神没有垮。
在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地严峻挑战面前,四川的灾后重建将化“危”为“机”,逆势而上,奋发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