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三卷 施工建设

第9章 开工建设西客站主站房

罗文章宣布:“大战西站的序幕正式揭开!全体参战职工要发扬总公司艰苦奋斗、志在一流的光荣传统,在西站工程中出成果、出经验、出人才……”

张万宁说:“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看一个人关键是他的工作能力,是否有较强的事业心。”

张百发说:“这支年轻的队伍真了不起,今后大有希望。”

1992年12月28日,西站工程建设总指挥部的代表在飞霞饭店宽敞的会议厅里,与北京建工集团总公司法定代表人霍义棠分别在主站房“施工合同书”上签了字。

1993年1月19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鹏、副总理邹家华等党政军领导人来到木娄村旧址,为西站工程亲自奠基。

当日天气晴朗,最高温度零下2度,风力二三级。

在会场的一侧,建工集团机械施工公司的挖掘机和大型运输车整齐地排列着。

工人们整装待发,就像在接受一次最庄严的检阅一样。

当李鹏等人将一锹锹黄土撒向洁白的奠基石的时候,全场沸腾了。

人们回忆起:40年前,为加快首都建设步伐,周恩来亲自批准成立了北京建工集团总公司的前身北京市建筑工程局。

解放前,老北京并没有一家像样的建筑企业,有的只是一些或大或小的私人营造厂。

北平解放后,首都的建设队伍才在改选私人企业、发展国营企业、支持集体建筑业的方针下迅速壮大起来。

当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时,为了适应首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将中央建工部直属工程公司、北京市建筑公司及中国人民大学基建处等单位正式合并,成立了北京市建筑工程局。

1984年4月,在城市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北京市建工局改为建筑工程总公司。

1992年11月,在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经济效益,适应首都建设需要的新形势下,北京市建筑工程总公司改组为北京建工集团总公司,成为首都最大的一个建筑企业法人联合体。

西站主站房31万多平方米的工程任务落在建工集团手中之后,闻知消息的各土建公司纷纷请缨求战。

其中尤以一建公司、三建公司的呼声最高。

各家公司的经理们都很清楚:

西站是一个阶段性、历史性的工程,是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示当代中国最高建筑水平的工程,此时不争,更待何时!

三建公司经理王鸿斌下定决心,他在总公司的汇报会上表示,要从公司抽调最好的干部组成班子,抽调最得力的队伍上西站。

同时,三建公司派出一名副经理四处搜集西站的信息,公司的总工程师找到了设计院,复印了一份西站的扩初图。

但是把扩初图拿回来一看,大家都吓了一跳:西站的规模太大了,就凭这气派,也让三建的领导们决心真正地大干一场。

王鸿斌把公司副经理李春华找来,他开门见山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由你组织人马,上西站。”

王鸿斌找李春华第二次谈话的时候,他直接对李春华说:“李春华,你点将吧,你要谁,公司就给谁,三公司这回是撇家舍业豁出去了!”

1992年10月,三建公司确定了西站项目经理部的班子人选,决定由李春华任经理、公司党委副书记洪茂林为项目部党委书记、公司副总工程师徐湘生为项目部总工程师。

同时,决定派遣一分公司一队、三分公司二队出征西站。这两支施工队都是三建的王牌主力,曾在亚运工程中承建了游泳馆和综合馆,是两支敢打硬仗的队伍。

一建公司也在积极争取,他们当即作出决定,以西站工程做为公司深化企业改革的大胆尝试,成立第一项目经理部,归公司直属管理,任命副经理张文龙、党委宣传部长赵国增分别担任项目经理和党委书记,同时派公司的生产科长、预算科长、技术科副科长以及团委书记都上第一项目经理部。

人们都在焦急等待着集团总公司的最后抉择。

集团总公司决策层几经研究,几经探讨,最终作出决定:

一、由集团公司以总承包的形式承建西站主站房。总公司成立西站工程经理部,任命副经理乐志远、办公室主任王德来、工会主席张健生、党委办公室主任刘丽臣担任西站工程经理部的正、副经理及党委正、副书记,从总公司各业务处室抽调得力干部参加西站工程经理工作。

二、第一、第二、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各组建一个项目经理部,分别承包西站主站房的西区、东区、中区工程。同时,机械公司、安装公司也成立相应的项目经理部,承包西站主站房的专项工程任务。

三、根据西站总指挥部的部署,全部工期只有两年半时间,1995年底铁路开通,后门已关死。各参建公司必须倒排工期,背水一战。同时,要最大限度地发挥集团的总体优势,统一资金使用,统一三材供应,统一指挥调度,在工地展开协作竞争,确保西站工程的全面胜利。

1992年12月26日,总公司召集各参战单位开会。

原定于9时开会,二分公司副经理侯剑和副总工程师冯越从8时就坐在了会议室里。

乐志远经理与每一位相识的人打了招呼,他问:“二建来人了吗?”

侯剑在一个角落里站起来说:“来了。”

侯剑和冯越都30多岁,这时人们都在暗暗地替他们担忧:“小伙子,上西站可够你俩喝一壶的。”

在这次会议上,乐志远郑重宣布:

各参战单位都要在年底进点,迅速做好一切施工前的准备。

西站工程的总工程师杨嗣信在担任建工局局长的时候,就曾经赞扬三建公司说:“困难面前有三建,三建面前无困难。”

早在1992年11月份,李春华就带着一行人马去考察了即将动土的工地。

他们跨越铁道、穿过民房,靠着预先拿到手的扩初图,找到了几个测量点,然后由北向南,用步子量了200多步,找到了主站房的南侧位置。

而在当时,那里是两个大粪堆。

当工程任务明确后,三建公司就率先展开了工作,施工图纸没下来,他们就自己跑勘测院,找点、找线。

北京的腊月天气寒冷,总工程师徐湘生身上裹着大衣,蹲在墙根底下计算着夹角,他不时地搓动着僵硬的双手,为主站房的主楼确定了施工的位置。

为了促使群众早日搬迁,三建公司展开了宣传战。他们做了两条大标语,每个字都两米见方,还按照片画了一个西站的模型,写上设计和施工单位,立在路边上。

西站真的开工了,随着机械公司的推土机隆隆地驶过来,搬迁的速度骤然加快了。

1992年的最后一天,建工集团总公司党委在工地上召开了动员大会。党委书记罗文章兴奋地宣布:

大战西站的序幕正式揭开!全体参战职工要发扬总公司艰苦奋斗,志在一流的光荣传统,在西站工程中出成果、出经验、出人才,争创质量、技术、工期三个一流,打出水平,扬建工集团声威。

机械公司在土方战役中打了一个漂亮仗,他们按时完成了60多万方土的挖运任务,为基础施工做好了准备。

西站主站房工程在1993年的春天就一天天显出了雏形。

工地上的人都称乐志远为乐头儿,背地当面都这么叫,乐志远还挺喜欢大家这么称呼他。

工地上有位干部家中生活困难,乐志远掏出自己的钱包说:“先拿去用吧。”大家都说乐头儿是个好人。

乐志远娴熟地指挥着自己的部队,在西站一仗接一仗地打下去。

乐志远在反复考虑31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和施工难度,为主站房工程制订了工期:1993年完成正负零以下结构工程;1994年完成主体结构并实现封顶,在同年下半年插入装修和设备安装;1995年上半年基本达到竣工要求。

乐志远把自己的队伍充分调动起来,3个土建公司项目经理部都干出了不寻常的成就。

当时,一建公司的施工条件十分恶劣,张文龙站在自己未来的工地上看到,南有河、北有路、西有菜地、东有民房,而此时,二、三建工地上已经是热烈喧闹的场面了。

张文龙为了早日开槽,在没有拿到开槽图的情况下,他们依据平面图上的两座小桥为坐标,自己找了线。

总工程师杨崇俭扛着一台经纬仪,副经理段祥囤扛着一把锹,领着两个放线工,撒了一天白灰,放出了轮廓线。

后续人马陆续到了,没房子住,他们就在大小泥管子里用砖堵上一头,暂且住下。后来又拆剩下的旧砖头砌了厕所,盖了锅炉房,建起了自己的生活区。

1993年12月31日,一建公司基本上完成了正负零以下的结构工程。

1994年6月10日午夜,他们率先完成地下车库封顶。从此,人们可以站在北广场上去看西站主站房了。

四建公司承担着西站配套工程通信中心的任务。

1993年11月26日,通信中心工程在莲花池立交桥东北角隆重开工了,包括机房楼、业务楼和培训中心,总建筑面积近7万平方米。投资方为北京电信管理局。

通信中心工程是在条件极为恶劣的情况下开工的,基础开槽后,已经到了三九寒冬,坑底的温度在零下十几度,钢筋工们在绑扎钢筋的时候,常常会把手粘在钢筋上。

打混凝土的时候,由于市政道桥工程已经全面铺开,马路上拥挤不堪,运送混凝土的罐车近在咫尺,但就是开不进工地,让人心里急得不得了。

但是,在四建人的艰苦努力下,机房楼工程当年开工,当年就实现了结构封顶、外槽亮相。

1994年底,建集团总公司在通信中心工地召开了质量管理现场会,人们对四建公司再一次刮目相看。

工程技术科长呼尔查是一个蒙古族青年。当培训中心挖基础的时候,由于场地狭窄,12.7米深的基坑只能使用打护坡桩的方法,但是没有图纸,找人重新设计,资金、时间都不允许。

呼尔查不等不靠自己动手,他跑了勘察院又跑设计院,反反复复跑了无数次,终于解决了施工中的难题。

但呼尔查自己结婚却只用了一天时间,上午去登记,下午买家具,晚上进洞房,第二天便上班了。

有一次,工地上一个来自密云农村的工人家中告急,他两岁的小女儿同时患了中耳炎和肺炎,他的父亲骑车跑到十几里外的县城才给工地上打通电话。

领导们听说这个情况之后,马上派汽车去密云,往返200公里,当天将孩子送进市儿童医院治疗。

医生诊断之后说:“再晚一点,孩子可能就聋了。”

为了给孩子治病,领导掏腰包凑了几千元钱,把那位工人感动得直掉眼泪。

1993年底,集团总公司根据二建的状况,为了深化企业改革,决定将二建公司解体重组二建与七建。

1994年以后,侯剑、冯越就以七建公司的科技进步推动了施工进度,以科学管理促进企业效益,以严谨的作风开创新的局面。

侯剑表示:“要把七建变成西站工地上的‘旗舰’。”

1994年初,一建公司项目经理张文龙奉命调回公司担任常务副经理,西站的项目经理一职由杨崇俭担任。1994年,总公司西站工程经理部按施工计划网络图的进度,要求除一段之外的各施工段务必在“十一”前实现结构封顶。

而一建却在8月22日率先实现5段封顶任务比计划提前40天。

杨崇俭说:“我们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因地制宜走新路,大家都动了不少脑筋。”

1994年,刘丽臣给张健生之后担任总公司西站工程经理部党委书记,他向党委提出建议:“在西站工地各级党组织中开展‘我是一面旗,争做排头兵’的活动。”

1994年,是西站主站房工地满载荣誉与辉煌的一年,刘丽臣穿行于工地之中,他看到,昨天还是满目苍凉的乡野,已经变成了钢筋、水泥的世界。

刘丽臣不由一时兴起,借用岑参的一句古诗,挥笔写下两句新词:

忽如一夜春风来,莲花池畔起楼台。

1994年6月28日,建工集团西站工程经理部在燕郊的一个招待所召开工作会议。

会议根据上半年的施工进度,为全面贯彻总指挥部三季度工作会议精神,正式决定在10月25日实施钢桁架及钢亭子的整体提升,要求各有关施工单位均按这个日期倒计时编制网络计划。

三建公司在西站承担了13.8万平方米的建筑施工任务,整个西站工程的最高点与最深处都在他们的施工段里。

李春华说:“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没有这点心气,什么也干不好!”

李春华不知每天从办公室往工地上跑多少回。办公室在羊坊店南口,距工地几百米,有人计算过,自西站开工,李春华走的路快从北京到井冈山了。

这期间,李春华的岳母住医院几进几出,他女儿心律过速,在医院治疗一个多月,他的弟弟做手术,由他签的字。有人说:“所有的难处都让李春华一个人碰上了。”

1994年12月20日下午,7.79米平台上的气氛异常紧张,在提升领导小组的临时指挥所里,各级指挥员已经就位。

机械公司西站工程项目经理韩学广手持对讲机,在与楼顶控制机房及各个部位进行提升前各种数据的最后核实。

各方面技术专家分别在自己管辖的项目下签字,提升领导小组成员也分别在责任书上郑重签字。

13时28分,乐志远手持话筒高声说道:“我宣布,西站主站房钢桁架提升现在开始!”

话音传出,指挥所里的人们便涌出门来,在无数双眼睛的注视中,钢桁架缓缓升起,人们的心也随之升起。

临时指挥所里,乐志远神情坦然,镇定自若。

王德来不时地走出小屋,观察着工地上的动静,同时也让寒风吹去多日不眠的困意。

64岁的杨嗣信总工程师则枕着一个纸盒子发出轻轻的鼾声。

12月22日下午,人们期盼已久的西站主站房钢桁架整体提升暨封顶仪式隆重举行。

工地上彩旗飘扬,锣鼓震天,20只氢气球牵引着巨幅标语高悬空中。

会场里贵宾云集,欢声四溢,与会的北京市、铁道部、建设部领导及名各界人士向建设者们致以热烈的祝贺。

掌声叠起,一浪高过一浪。

12月25日12时55分,钢桁架全部提升到位,人们奔走相告这一时刻的到来。

这标志着西站工程在1994年年内“完成结构、形成轮廓、初具规模”的奋斗目标已经胜利实现。

1995年初,西站工程建设总指挥部在年初的工作会议上确定下12个字的奋斗目标:

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年底通车。

不久,在总指挥部办公室的院里就竖起了一块倒计天数的工期牌。

为了使外地民工在北京过上一个愉快的春节,铁路文工团专门排演了一台文艺节目慰问西站建设者。

北京大碗茶商贸集团总经理尹盛喜盛情邀请200多位民工代表到北京老舍茶馆联欢。

青岛海信集团派专人赴京,给建工集团在西站的民工送来两台大屏幕彩色电视机。

除夕前夜,北京市总工会将整头的猪肉送到民工的伙房里。

北京玛斯特自动化控制工程公司总经理黄铁锋率领员工来到西站,不仅带来了整箱的速冻水饺,也带来了北京人的一片爱心。

市政府的领导、市建委的领导在工地上与民工们举杯同庆,一起吃年夜饺子,春节期间的西站工地既热闹又喜庆。

来自四川省三台县的50岁民工龚远锡带着儿子在西站工地干活,因为工程忙,他们今年都不回去过春节了。

龚远锡说:“组织上对咱民工挺关心,吃饭、住宿都安排得挺好。春节期间还组织各种文娱活动,许多民工都表示来年一定好好干,为北京建设多出把力。”

春节过后,建工集团西站工程经理部全力部署抢工期的战役,工地上一片沸腾。

1995年9月28日,西站工程祝捷大会在主站房广场召开,西站以崭新的姿容迎接着来自各界的宾客。

11时50分,一列披红挂彩的火车缓缓驶入西站第四站台,前来祝捷的宾客经过装饰一新的贵宾候车室来到北广场上。

12时整,广场塔钟传出激动人心的悠扬钟声,这一刻象征着西站工程取得阶段性胜利:“站房亮相、火车开通、塔钟敲响”的目标已经全部实现。

祝捷会上,千余名文艺工作者奉献给建设者一台大型文艺演出,大家载歌舞,异常热烈。

人们把一束束鲜花献给演员,演员又把鲜花洒向西站的建设者,舞台上下喜气融融。

第10章 掀起南站房建设高潮

1992年11月19日,北京西站建设总指挥部在人民大会堂召开重要会议。

铁道部建厂工程局、北京建工集团、北京城建集团等单位负责人都出席了会议。

铁道部建厂工程局局长李洪富、局党委书记李文魁就坐在与会者中间。

两天前,当总指挥部把通知开会的电话打到建厂工程局大本营涿州机关的时候,李文魁非常兴奋,他放下电话,立即把这一喜讯告诉了在机关的领导。

然后,李文魁又把电话打到了深圳:“喂,李局长吗?西站建设总指挥部通知19日上午开会。”

李洪富高兴地说:“太好了!说明我们是参战单位,这是机遇呀。”

19日的会上,北京市建委主任王宗礼大声宣布:

参战单位有……铁道部建厂工程局承建南站房、高架候车厅、站台、雨棚、地道、行包房、信号综合楼等工程,共计25万多平方米。

早在20世纪50年代,建厂局就参与承建了北京市“十大工程”之一的北京火车站,建造了铁道部办公大楼、北京外贸进出口大楼和沈阳、长春、哈尔滨铁路工厂、国务院、铁道部等部分住宅区。

20世纪60至70年代,建厂局先后设计和建成了宝鸡桥梁厂、资阳内燃机车厂等,为“大三线”铁路工厂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1969年,为尽国际主义义务,建厂局职工远涉重洋到坦桑尼亚、赞比亚,设计和施工了一个个火车站和机车车辆修理厂。

经过10多年的拼搏,建厂局已经是深圳建筑市场上的四强之一。

建厂局先后与坦桑尼亚、赞比亚、阿联酋、约旦、利比亚等1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业务联系,签约并承包实施了40多个工程项目。

建厂局深知,西站工程责任重大,李洪富自告奋勇当了指挥长。

他们同时决定:一处处长张万宁任建厂局西站工程指挥部第一副指挥长;一处副处长马世荣任副指挥长;局深圳工程处第二项目队副处级队长熊更成任副指挥长;局副总工程师戴宗仁任西站建厂局工程指挥部总工程师;原深圳工程处副处长李志超任抓生活后勤的副指挥长。

其中张万宁的担子最重。

夜深了,张万宁仍然无法入睡,他索性坐了起来,头倚床架,脑子里思索着全处几十名科以上干部的名字。他一个个比较着,最后想到了马俊、韩铁成、罗虎等几个得力干将。

马俊、韩铁成分别做过北京亮马河大厦、深圳新客站、北京崇文门饭店改造等工程,都担任过工班长、工区主任、工程队副队长等职务。

张万宁决定让他们分别担任这次大会战的第一和第二项目队经理。

张万宁又想:罗虎头脑清楚,善于管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就让他担任第三项目队经理。

有人听到这个决定后说:“张处长胆子太大了,除韩铁成40岁,另外两都是30多岁的年轻人,而且都不是党员,干不好后悔也来不及了。”

但张万宁却说:“这3位同志虽然不是党员,但都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说明思想上是追求进步的。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看一个人关键是他的工作能力,是否有较强的事业心。”

张万宁的决定得到了一处党委的支持和认可。

当时,施工队伍都是从各队抽调来的,没有带设备,为了满足混凝土供应,必须购买一台大型搅拌机,一处机械科陈世理、董进接下了采购任务,立即四处奔波。

1992年12月16日,他们俩赶到了徐州混凝土工程机械厂。

厂家说:仅有的一台德国产的样机卖给了南京的一家农场,已经预交了50万元定金,再组装一台至少得三四个月时间。

他们马上与农场进行交涉,说明修建西站的重大意义,并答应同厂家商量,让厂家加快生产速度,保证农场两个月后提到搅拌机。最终,他们说服了南京农场。等他们赶回北京时,已经是1993年的春节了。

1993年3月22日,建厂局西站指挥部成立,3月26日,各项目队进入预定地点。

指挥部决定:

要以最快的速度建立起3.2万平方米的生产、生活基地。

当时,工地上到处都是拆迁扔下的烂砖碎瓦、渣土、电缆、树木、臭水沟……

党工委向全体将士发出号召:

战斗在西站,立功在西站,奉献在西站。发扬当年建设北京站的光荣传统,保持建深圳站的辉煌,在西站再树建厂局丰碑。

党群工作部把口号的每一个字书写成两米见方的大字,立在工地周围,又用广播在工地播放。

施工必须要先有电。一项目队经理马俊把找电的任务交给了孙振友。

孙振友看到工地有一排电线杆,他就顺着电杆小跑起来,不知跑了多久,他终于到找到了一个小村庄,一打听才知道这是准备拆迁走的线路。

一位干部模样的人告诉孙振友:“想接电得找供电局。”

孙振友又马不停跋涉找到丰台供电局负责人。一见面他就说:“我叫孙振友,是铁道部建厂工程局的,前来参加西站建设,现在工地没有电,求领导帮助解决用电问题。”

这位负责人看到孙振友满头大汗,就感动地说:“你们遇到困难,我们应大力帮助。”他立即指示下边的人马上高潮帮助解决用电困难。

三类工程艰难地展开了,突然,一场大风向西站工地袭来,顿时,黄沙满天,刚刚搭上的屋顶被刮得“咔咔”直响,一会就被掀翻在地。

刚刚蒸熟的米饭被蒙上了一层泥沙。

马俊大步走到锅前,用饭铲轻轻扒掉浮泥,盛上一碗饭就吃了起来,牙齿咬得砂子咯咯作响。

大家也都上前,你一碗我一碗,不一会就把这锅“混合饭”吃光了。

1993年4月28日,建厂局开始修建2200多平方米的行包房。

按总指挥部最初的安排,建厂局应在7月份进点。考虑到西站工程最后期限已经卡死,建厂局指挥部制订了“立足于早上,立足于地下,立足于交叉”的原则,他们征得总指挥部同意,提前进入施工准备。

建工局指挥部要求参战人员艰苦奋斗,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一声令下,大型挖掘机怒吼着把一斗黑土翻上运输车。

工地上彩旗飞扬,欢声雷动,这意味着,建厂局承建西站的战斗已经打响了,此时此刻,有不少职工的眼眶湿润了。

一位参加过北京站建设的老职工热泪纵横,他激动地说:“早就听说要建西站,我日思夜想,老盼着这天快些到来。现在,我盼到了,这辈子能赶上北京老站和新站的建设,我觉得自己太幸福了,我知足了。”

一位年轻的技术人员也说:“人的一生机遇不多,我们既然赶上了,就一定要把西站工程建设好。这样,才能无愧于祖国人民,无愧于今生!”

马俊带头跳下基坑,他抡起铁锹。干部职工们也纷纷加入挖土行列,他们轻轻地把电缆托起,边挖边进行处理。

就这样,7500方土仅用4天时间就挖完了,比原计划提前3天。

张万宁赞道:“好样的,打了一个漂亮仗!”

建厂局长、局西站工程指挥长李洪富等专程从涿州局机关赶来。他代表建厂局对全体参战人员表示感谢,赞扬他们的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精神。

5月20日,地下室工程走出地面。

6月26日,主体结构完工。2200平方米的结构工程,仅用60天就完成了,比定额工期提前了100天。

局创优领导小组和工地监理共同检查后一致认为:该工程质量优良。

建厂局承建的西站全部地下通道,总长3.7公里,折算面积2.46万平方米。

1993年7月8日,第一项目队职工首先打响了108米的行包邮政地道的战斗。

地道下面全部是沙卵石层,土质疏松。而且他们遇到了大量电缆。

7月,雨季就要到来了,参战职工争分夺秒,24小时轮流作业,大家拼命往前抢。

但是,这时大雨来到了,工地上一片汪洋,大家最担心的塌方还是发生了。

当时,如果任雨水冲涮,继续塌方,电缆将随时塌下折断,将导致铁道部全路运输指挥中枢和几个部委的通信中断。

面对险情,指挥部、项目队的干部冲了上去。工人民工也紧跟着冲上去了。人们怒吼着,嘶喊着。

这是一场人与自然的争斗。大家一边顶模板,打支撑,加固沟壁,防止继续塌方,一边抓紧砌筑防护电缆挡墙。

一会的功夫,地道里的积水已经没过了膝盖,但大家谁也顾不上看一眼。

四五十人排成长蛇队,递砖送砂灰,另外几十人爬上爬下,运送模板。

有人滑倒了,爬起来再干,鞋子跑丢了,干脆赤脚向前。

这时,再也分不清谁是干部,谁是工人,谁是民工。

副指挥长熊更成呐喊着指挥现场抢险,他看到一位民工没穿雨衣,就立刻把自己的雨衣脱下来披到这位民工身上。

木工领工员孟宪奎边支模板边大骂着“死老天”、“贼老天”。模板一时供应不上,便把身体贴在坑壁上当模板。

两个多小时后,塌方止住了,电缆保住了。

大家站在雨中,你看看我,我瞅瞅你,突然有人冒出一句:“这凉水澡洗得真叫痛快!”

1993年8月30日,西站南站房正式开工。

大战前夜,在建厂局西站指挥部大会议室里,熊更成指着南站房阶段施工分布图下达作战任务。他看着一处机械站站长胡秉恒严厉地说:“基础土方挖掘速度直接关系到基础底板混凝土能否按时浇注,希望你们继续发扬干行包房和地下通道的拼搏精神,按时完成任务。”

接着,熊更成把目光转向其他项目队领导,一一下达命令。

张万宁说:“同志们,这是一场超常规的会战,一定要打好!各项目队回去后制订的工程进度计划必须以小时为单位。只能提前,不能拖后!大家有没有信心?”

大家齐声回答:“有!”

8月30日20时30分。一台台橘红色的挖掘机披着西天一抹夏日的余晖,静静地停在作业位置上。

张万宁、熊更成、马世荣等局领导都来了,他们早就盼望着这一刻来临。

一声令下,鞭炮齐鸣,掌声雷动,建厂局承建北京西站的主攻战斗打响了。

小松挖掘机一声长吼,伸展出钢铁的长臂,缓缓接近地面,猛力一掘,掘开了所有参战职工心中的激情!

为争取时间,机械站党支部书记王朝正亲自驾车,同司机一样多拉快跑。

副站长刘景才忙前跑后,两眼熬得通红,执意不肯休息。

站长胡秉恒太累了,倚着工地上的几块木料睡着了。

9月的北京,驾驶室里温度高达40度,司机们个个赤膊上阵。

9月7日晚,一场大雨从天而降,工地上一片泥泞,但没有一个人缺勤,工程最终提前12天完成了任务。

1994年6月8日,高架候车厅由前期准备转入全面施工。第二项目队担任主攻任务。

原计划1993年6月30日清理出的作业面,直到1994年5月底才移交到建厂局指挥部。这就意味着,第二项目队要一年时间干完两年的任务,而且其中还有大量的交叉作业。

7月初,西站总指挥部在怀柔召开第三季度工作会议,九大施工单位领导聚集在一起。

随着工程的进展,地下全面开化,交叉作业日益频繁,工程建设已经达到白热化程度。

西站常务副总指挥王宗礼一见到张万宁就问:“高架候车厅已经交给你们建厂局了,工程进度缓慢,有什么困难?”

张万宁脱口而出:“缺钱!光周转料我们已经投入2000万,资金周转困难,请领导酌情解决。”

王宗礼马上问:“要多少?”

张万宁回答:“500万。”

王宗礼的回答只有一个字:“给!”

张万宁赶紧给熊更成打电话:“总指已经答应给钱了!立马告诉第二项目队的领导,高架候车厅要加快速度,绝不能因为咱们而影响西站工期。”

8月的一个夜晚,风雨大作,高架候车厅一段正浇注混凝土,一辆罐车陷在泥坑里。

候车厅技术主管张广平闻讯,他立刻放下刚刚端起的饭碗,一头扎入雨中。

雨很大,为了避免发生事故,工地上停了电,四周漆黑一团,罐车却仿佛在泥里生了根,拖出来一点又滑下去,再拖,再滑下去,等罐车冲出泥坑的时候,几个人也累得筋疲力尽了。

张广平一屁股坐在泥水里,感到又冷又饿,这时他才想起,从中午到现在他还没有吃一口饭呢。

最后,工程质量一次验收100%合格,工序分项优良率90%。

在昌平会议上,北京质检站站长蔡金墀认为:“高架候车厅混凝土质量已经超过上海,全国第一!”

1994年10月1日,共和国45岁生日,建厂局西站指挥部决定:

抢在9月底,实现南站房结构封顶,向国庆四十五周年献上一份厚礼!

到8月25日为止,一项目队负责的中央大厅还有四层没有浇注。东翼、西翼情况也一样,按正常速度,这么大的建筑,一个标准层少说也需要花20天时间才能够完成。

一项目队发出紧急动员令,一天数次通过指挥部广播台播放。

马俊召集所有管理人员会议,他宣布:

一项目队从现在起进入非常时期,所有人员在9月30日前不准擅自离岗回家。技术人员白天上工地,发现问题随时解决;晚上审图,制订第二天的施工计划,后勤服务人员随时保证,必要时把饭直接送到作业面上去。

9月20日,先后有3个顶板要封顶。按分工,石广利、张国洪两位副经理值夜班。

石广利已经52岁了,他患有高血压,心脏也不太好。老伴早就劝他退休回家,但石广利怎么也不肯。

来到西站工地后,石广利跟小伙子一样,不分白天黑夜爬上爬下,当大伙劝他歇一下时,石广利都说:“没事,我顶得住。”

凌晨3时,张国洪冒着逼人的寒气再一次从楼上检查混凝土浇注情况下来的时候,他发现,已经三天三夜没好好休息的石广利已经一头歪在砂石堆上睡着了。

张国洪一阵心酸,他悄悄地脱下衣服,轻轻地盖在石广利身上。

国庆节是技术人员尚国强结婚的日子,马俊也已经准了他的婚假。

尚国强一直忙到9月30日17时才从工地上撤下来。当尚国强穿着工作服去技术室向张国洪请假,大家才猛然起起他明天就要结婚了,而大家忙得竟然没有时间为尚国强准备一件像样的礼品。

南站房终于抢在10月1日前按期封顶。

第11章 建设西客站地铁工程

1992年9月,北京城建集团总公司接受了西站的施工任务,他们当时既感到光荣和自豪,同时也感到担子的沉重。

从1983年,铁道兵某部集体转业组建北京城建集团总公司。这支队伍继续发扬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学习工人阶级的好思想,以主人翁姿态建设北京。

12年来,城建集团先后修建了北京地下铁道一、二期工程,北京地铁东四十条站和中国剧院。这些都被评为80年代十大建筑。

另外还修建了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田径场、地坛体育馆、昌平自行车赛场、北京电视台等60多项工程,分别被评为优质工程银质奖、鲁班奖和国家建设部优质工程。

接受任务当晚,城建集团会议室灯火彻夜通明,老总们正在为调兵遣将运筹。

会议一开始,城建集团的董事长肖玉良就开门见山地说:“进场时间紧迫,容不得拖延,今天我们必须定下进场的队伍的指挥员。请大家发表意见。”

参加会议的人一时都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坐在肖玉良身边的党委书记马于明站了起来,他看了大家一眼,然后说:“我看还是请郭总挂帅吧!”

经理佟永贵首先表示:“我同意!”

接着,大家纷纷表态:“同意!同意!”

马于明又向坐在佟永贵对面的副经理郭国俊说:“郭总,你看可以吗?”

郭国俊站起来,他没有回答马于明的这句话,而是直接点将说:“我看把三公司和五公司拉上去。大家看呢?”

老总们一致表示:“这几支队伍都以挑重担、打硬仗、冲得上、拿得下而著称,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把他们交给老郭,我们放心!”

马于明知道郭国俊已经答应了,他看着这位善打硬仗军人出身的老将说:“老郭,又辛苦你了,你放心去吧,党、政、工、团都是你的后盾。有什么问题你尽管说。”

肖玉良磕了磕刚吸了两口的大烟斗说:“这次出征意义不同寻常,工期这么短,工程这么重,对我们是个考验,也是个锻炼。集团要形成一个拳头,决战决胜,有第一不争第二。”

9月20日,城建集团的车载着出征西站的第一批施工人员开到西站工地。

当时,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残垣断壁,杂草丛生。莲花河污水横穿工地,40多棵大杨树东倒西斜,在风中摇摆着。还有几十个深埋在地下水泥墩。

按计划要求,改道后的莲花河,将绕过整个主站区,由南站房南侧的铁路区间隧道上端“封闭式”地向东暗流而去。

拆迁战斗打响之前,郭国俊召开了战前动员会,他说:“这个地方干这个工程影响很大,干好了有名气,干不好同样也有名气,坏名气。市里把这项艰苦的任务交给我们干,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只能干好不能干坏。”

傍晚时分,拆迁命令下达后,几十台汽车、推土机、挖土机发出了轰隆隆的叫声,几百名职工火速奔向各自的主攻目标。

填坑、移树、撬砖、挖水泥墩、装车、码放、运输……从日落到日出,一夜之间,4000多平方米、2万来块砖、950多吨水泥方砖全部被拆除。

拆迁完毕,接着开始72米预埋段土方开挖的战役。工人们夜以继日地奋战,大家熬红了双眼,饿了啃个冷馒头,困了在驾驶室里打个盹,仅用20天就挖完了宽74米、长80余米、深17米的基坑。

秋凉冬至,凛冽的寒风夹杂着纷纷扬扬的雪花落在莲花河上。地铁车站217米段的土方开挖工程开始了。

一天夜里,挖土机坏在莲花河的稀泥里,司机姚兴坤、李秀田和修理工马贵福,夜班饭都没来得及吃,他们脱掉棉鞋,穿上雨靴站在冰冷刺骨的稀泥里。

挖土机终于修好了,可他们3个人的手脚都已经冻得失去了知觉。

当基坑挖到11米深的时候,突然出现了地下水和砾石岩。三公司当即召开紧急会议,作出了“立即打井降水,随之爆破”的决定。

降水成功了,在部队的支援下,砾石岩的爆破也在顺利进行。

基坑北侧离主站房基础很近。为了防止扰动基础,有2000多立方米的岩石坚土不能实施爆破。只好采用浅孔微量药松动与机械开挖相结合的办法。

副队长时维丰带领职工用挖土机一点一点地抠。20多人编成小组,几班倒,人歇机不停,机歇镐不闲,用了两个星期攻克了这道难关。

张百发到工地视察时说:“这支年轻的队伍真了不起,今后大有希望。”

72米段土方工程完工后,为保证盖板河的基础稳定,三公司所属六分公司先后上了6台钻机打孔压浆,然后进行地基处理。

公司领导对三分公司经理任学武、书记雷孝华反复叮嘱说:“这一炮打得响不响,关系重大,你们要胸怀大局,开好这个头。”

任学武把决心书送到了公司:“就是老天下刀子,我们顶着铁锅也要把队伍带上去。哪怕掉十斤肉,脱一层皮,我们也要打好这一仗。”

郭国俊为了激励这支队伍的斗志,他在西站工地临时工棚里摆了一次小小的宴席,同时也把总指挥部和监理部门的老总们也都请来做陪。

郭国俊对任学武说:“学武,今天当着各位领导的面表个态,有信心干好72米段不?如果有,就和领导们干一杯!”

任学武明白郭国俊的用意,他为了表示干好72米段的决心,虽然不胜酒力,但仍然硬是连喝了满满7杯酒。

这年的冬天,总是不停地下雪。雪,整夜整夜地下着,西站工地银妆素裹,工人们冒雪奋战,一夜之间,个个都变成了雪人。

顾陈荣青年突击队队员们冒着严寒脱掉棉衣钻进70厘米厚的底板下边笼里绑扎钢筋,大家双手冻得又红又肿,麻木了,手被钢筋划破,流出了殷红的鲜血。

但是,他们创出了35个人36小时绑扎钢筋80吨的好成绩。

广大职工苦战严冬80多天,污浊的莲花河水终于按照人们的意志改道了。

西站地铁的预埋工程,相当于4个北京地铁一期工程乙型站、三个半西单地铁站。它的结构工程的既定工期是520天,终点时间是1994年6月30日。

有权威人士说:“按国家规定的正常工期标准,西站地铁车站工程至少需要756天,要在520天干完,谁来创造这个奇迹?”

城建集团职工为了尽可能地缩短工期,完成任务,以报答北京市和总公司领导的信任与重托,就像当年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一样,他们豁出去了,没日没夜地与时间赛跑,在工地上奋力拼搏。

1994年4月20日凌晨4时,当振捣棒停止了最后的嘶鸣,经历了三天三夜苦战的将士们满身汗迹一脸灰浆,东一个西一个地躺卧在尚未初凝的地铁车站顶板上睡着了。

756天的任务,他们只用了480天就完成了,比市里下达的紧而又紧的520天整整提前了40天!

城建集团担负的西站地铁车站预埋工程,主要特点是工程一次性用料量大,浇注一次混凝土,仅水泥的用量最多时达7000吨,至少也要200吨。

每灌注一次混凝土,城建材料供应公司水泥库就要蒙受几十万元的损失。

为了保证混凝土的灌注质量,一方面不管用量有多大,必须保证水泥标号统一,生产厂家统一,其他型号的水泥无法存放。另一方面每次灌注混凝土,水泥库作准备,关门不作生意,等于眼睁睁地把钱扔掉。

1993年8月14日中午,郭国俊对混凝土公司副经理、西站混凝土灌注领导小组副指挥郭启富说:“下午1点开始,到明天早上8点,680立方米混凝土一定灌注完,不行早说话。”

郭启富立刻说:“没问题。”

14时,郭国俊又来到了施工现场,他大声喊道:“现场的混凝土灌注怎么还没动手?”他耐着性子又等了半个小时,还不见郭启富的影子,电话四处联系也没找到,郭国俊再也等不下去了,他“咔嚓”一声把电话筒摔成了两截。

原来,当时灌注混凝土要用的输送泵配管正在另一项工程中急用。

郭启富自作主张:“如果把配管撤到西站,这个工地停工,得罪用户,经济上还要受损失,干脆坚持两个小时,把这活先干完。”

17时,郭启富带着配管刚赶到西站。

郭国俊当时就发火了:“官不官的咱不说,你总得给我老郭一个面子吧!没配管,你中午别表态,我可以作别的安排!你说话不算数,耽误大事,明天早8点前干不完我撤你的职!”

郭启富带着人当天夜里干了一个通宵。

第二天早上8时,郭国俊又来到了施工现场,见680立方米混凝土已经完工清场,他才露出了笑脸。

郭国俊对郭启富说:“你们干活多,挨批评也不少,今后一定要吸取教训,外边有活,不管挣多少钱,只要接到西站施工的通知,三天之内不准接外边的活。”

后来,这个规矩贯穿到了西站工程施工的全过程。

1995年5、6月份,第二战役主攻目标是1.2万平方米的吸音材料珍珠岩的喷涂。

七公司找到了一个施工队,他们要价特别高,而且质量和工期都没保证。七公司一听急了:自己干!

珍珠岩不断落在身上并很快凝固,工人们仿佛穿上了铁甲,走起路来咔咔直响。可是没有一个人叫苦叫脏。

班长齐军亮正发着低烧,3天没进食,大家让他回去看病休息,第二天齐军亮就又出现在了工地上。

第三战役是在9月份的最后冲刺,面对的是各种造型灯具的安装、地面各种石材的铺设。

装饰公司接到任务后,他们选派了承担过北京市装饰优秀工程的孟强为项目经理,抽调了能打硬仗、敢抓质量的女将黄海萍为主管工程师,组织了10名管理技术人员组成精干的项目经理部。

我国第一代地铁专家、集团西站工程常务副总指挥郝玺,全国劳模、工程副总指挥胡占一等指挥部的领导,同各施工单位的领导一样,他们不分昼夜,忘我地工作,吃住在现场。

郝玺不顾高龄,对各施工单位的施工方案、进场材料、技术力量严格把关,合理调度,精心组织,工作做到了万无一失。

胡占一从工程的基础施工开始进住工地,哪里有困难就出现在哪里,综合大厅结构施工紧张的日子,他三天三夜没合眼,冒雨在现场指挥,落下了腰痛病,靠腰上架着钢板支撑行动。但胡占一从不叫苦,从不叫累,以顽强的毅力为西站工程立下了汗马功劳。

城建人为西站工程作出的一切都已融入西站工程宏伟的躯体中,他们永远恪守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祖国的建设甘吃人间苦、奉献永不休”的品质。

第12章 建设西客站市政工程

1992年初,刚刚成立不久的西站工程建设总指挥部下达了会战北京西站的命令。北京市市政工程总公司承担了市政工程建设的重担。

70年代的北京,只有三座立交桥。改革开放之后,北京市政大军纵横驰骋,在京华大地上展开了艰苦卓绝的筑路大战。

1984年北京市市政工程总公司打响了解决进出城难的第一炮,在京城周围铺起了一条又一条放射形干道。接着,又集中人马解决市区交通阻碍,激战18个月首取东厢,再战16个月拿下西厢,随即攻克南厢,转战二环路改造工程,使全长33公里的二环路成为全国第一条没有红绿灯的环城快速路。

随后,北京市市政工程总公司又大战东三环,快速建起7座立交桥,尔后又进军西北三环改造工程,仅用10个月,就建桥20座,一举使48公里的三环路真正转起来了。

北京市市政工程总公司的名声越来越大了,他们创下了“北京速度”,被人们誉为“铁军”。就连来北京的外国专家们也惊叹:“很少见到这样的工程以这样快的速度建成!国有企业能有这样的效率,真令人不可思议!”

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挥笔批示:

为国有企业、为社会主义创造了荣誉。

接下西站工程建设任务之后,北京市市工程总公司进行任务分析,工力部署。

根据西站总指挥部的要求,总公司决定请已经古稀之年、被称为“市政道桥不老松”的局副总工程师郭跃嵩出任西站总指挥部的总工程师。

同时决定成立西站市政工程指挥部,由张连生局长挂帅,上官斯煜副局长负责,郭跃嵩为指挥,负责市政配套工程的组织协调和质量管理等工作。

张连生说:“这项工程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直接关系到北京市市工程总公司的声誉。我们要组织好精兵强将,靠发扬‘团结实干,拼搏奉献,说到做到’的市政精神,为民造福,为子孙后代造福!”

王建明书记强调说:“搞好这一工程不仅要出物质成果,还要出人才。党政同心,上下同力,这是我们的战斗力所在!”

局办公会议经过慎重研究,决定由市政二公司来承担西站市政工程建设。

市政二公司拥有一支5000余人的常备部队,在北京下设6个分公司和一个工区。

在多年的实践中,公司培养锻炼了一支力量雄厚的技术、管理队伍,其中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经济师、统计师30余名,有中级职称的技术人员近300名,各类专业管理人员760余人,另外还有一支庞大的施工技术骨干队伍。

1992年春,市政二公司经理袁民从市政局机关赶回公司,立即召开公司领导办公会议,传达张连生等局领导的指示。

二公司一班人一听说有大工程就来了精神,大家纷纷说:“就冲着这是国家的重点工程,就冲着这是北京市市民注目、盼望的工程,我们拼命也要干好!”

还有人说:“这是历史给予我们的机遇,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珍惜这个机遇,面对这个挑战,给20世纪末的北京留下一个美好记忆!”

袁民激动地对大家说:“我们二公司作为北京市政的代表队,独家承担了这项工程,这是上级对我们的信任,也是我们全体市政人的光荣!”

公司党委书记贾秉志说:“西站是首都的大门,是北京最大的交通枢纽。总指常务副总指挥王宗礼指示我们,西站要建成,市政工程必须走在前头。要求我们‘市政’先期发挥功能,为主站区建设创造条件;后期要创造优美的环境,实现西站工程的总体目标。我们只有一个选择,在莲花东路打一场‘巷战’,以一流的工程奉献给西站。”

1992年初春,市政二公司成立了西站市政工程现场指挥部,丁德中副经理任指挥,张伯元为常务指挥,华克砥、齐殿元为总工程师。

任命二工区主任李军、党总支书记王文顺组织站西项目经理部,具体负责实施莲花桥立交和站前三层隧道战役。同时,任命四工区主任兼支部书记白启源组织站东项目经理部,具体负责实施莲花池东路白云路、北蜂窝立交战役。

1992年深秋,一批又一批头戴红盔的市政建设队伍在钢铁的轰鸣声中,陆续开进了西站工地,打破了莲花池一带的宁静。

市政指挥部根据西站总指挥部的部署及拆迁、资金、工程特点等因素,提出了施工战略:

抓住关键部位,以莲花桥立交为突破口,以站前隧道为重点,见缝插针,全线展开。

1993年1月,凛冽的寒风呼啸着,卷起漫天的飞雪,气温下降到零下15度,雪后的北京显得格外安静,而这时,莲花池立交工地上却是机声轰鸣,热火朝天。

由于拆迁不到位,本来安排的商品混凝土因罐车无法就位而影响了施工进程。机施小队长王万生主动请战,承担了几千方混凝土人工搅拌和运输的任务。

机施小队16人排成两班,一天24小时全天候战斗,不下火线。雪天路滑,现场道路坑洼不平,为了防止轮胎打滑,确保行车安全,他们就采取措施,在上下坡和拐弯处铺上草垫子。

队员们全神贯注紧握方向盘,目光盯准前方,突然,一位女司机驾驶的一辆载满混凝土的翻斗车陷进了泥坑,其他车辆的司机们一拥而上,铺草袋垫路,拼全力推车,雪水、冰茬、泥浆溅满了全身。

在立交桥区,进行铁路桥侧顶板施工的时候,有930多片钢筋片梁,每片600多公斤,需要在100多米外的地方焊成后,再由钢筋工们一片一片地扛到7米多高的架子上绑扎焊接。

当时是早春二月,寒流袭人,但肩扛片梁的工人们个个都甩掉棉袄,头上冒着热气,在架子上爬上爬下,日夜奋战。

职工郭宝德的爱人患病,电报来了好几封催他回去照顾,他回到家中料理了一下,向爱人讲明情况就火速赶回了北京。

全场职工整整突击了10天,如期完成了500多吨的钢筋绑扎任务。

1993年3月16日,随着“嘟嘟”的指挥哨音,两台吊车旋转着巨臂,将莲花池立交桥6号桥第一片大梁徐徐吊起就位。这是西站立交桥工程中的第一片大梁。

随即,其他各桥吊装大战也相继展开,这标志着西站市政工程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张连革是莲花池立交桥工程主攻部队221队队长,他1992年初由计划员提升为队长,那时,公司组织学习邓小平南巡讲话,他牢牢记住了这样一句话:

改革,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充分发挥人们的聪明才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靠政策建立新的激励机制。

张连革上任之初,认真分析了大队亏损52万元的原因,采取了“一砍二抓三承包”的措施,当年,他带领的一队不仅弥补了全部亏损,还奇迹般地盈利60万元。

1993年,一队在莲花池立交工程中承担了9座桥梁中的6座桥、2个人行地下通道、6公里地下管线的施工任务。

面对严峻的形势,张连革坚持以施工生产为中心,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经与支部书记王孟辰研究,从改革分配制度入手,大胆提出改变奖金平均分配的新举措,从而一步打破了“大锅饭”。

改革激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整个立交桥工地上下涌现出你追我赶、大干快上的热潮。

特别是机施小分队,夜班时间不休息,主动承包了8道桥梁伸缩缝的施工,灌注时队员们的手都打起了满掌的泡,倒水泥时烧得钻心地疼痛,但没有一个人叫一声苦。

1994年3月15日,二工区在莲花池立交工地上召开决战动员大会。公司袁民音经理、贾秉志书记、徐中苏副经理和工会主席王学莉到会讲话。

工区主任李军宣布:

从现在开始,西站市政一期工程进入决战阶段!

党总支书记王文顺要求全体党团员和干部在决战中要真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袁民音号召全体干部、职工要鼓实劲,用实招,发挥整体优势,搞好劳动竞赛,确保决战目标的全部实现。他大声说:

发扬“建桥铁军”的精神,为首都西站建功立业!

7月的北京就像刚揭开锅的大蒸笼,莲花池立交工程进入了总攻阶段。

222队暴长福青年突击队被紧急调往桥区执行道路铺设任务。

前不久,暴长福的爱人分娩,传来电报让他回家,领导也下令让他回去侍候一下坐月子的妻子。可暴长福只在家呆了一天,就赶回了工地。

领导责怪暴长福为什么不在家多呆两天。暴长福说:“大家都在为早日建成西站拼命干,我在家哪能呆得住啊!再说我也着实惦记着突击队里的工作!”

队员李占军正在准备搬进新居,但他一接到铺路的命令,就断然决定推迟搬家,连预先已经订好的搬家公司的汽车也退掉了,李占军说:“先抢任务后搬家!”

经过二区指战员近两年的努力,莲花池立交桥于1994年8月30日率先建成,这是西站全部建设工程中第一个交付使用的工程项目。

9月20日,经北京市政管理处检查鉴定,莲花池立交桥正式通过验收。

由北京北京工程局计划处、施工处和市政工程管理处所属部门组成的验收小组认为:莲花池立交桥现浇钢筋混凝土线形美观,主体工程内涵外观质量都是好的,信得过的。

桥梁所主任工程师杨兴洲等专家对这座桥的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后表示非常满意,并认为:“此桥可作为今后市政桥梁验收的标准。”

北京市市政工程总公司修建了大量的西站配套工程,从地铁到隧道,从立交到广场,工程规模浩大,结构密集复杂。

北京市市政工程总公司袁民音经理说:“站前北广场是国际一流标准的主体广场,在它的西部是团体停车场,可停放100多台大小客车。在它的东部是公交停车场,高5个站台,8条公共汽车线路,通往市区各处。在它的北部是400米长、30米宽,面积1.2万平方米的艺术广场,将建有大型城市雕塑、喷水池、花坛和绿化带,以衬托西站宏伟壮观的场景。它将成为20世纪末首都北京引人注目的现代化景观。”

贾秉志说:“如果把西站主站区比做一朵巨大的莲花,市政配套工程就是托起这朵莲花的青枝绿叶!”

徐中苏说:“如果把西站交通枢纽比做一颗不停运转的心脏,那么市政工程就是这颗心脏与北京城区紧密相连的动脉血管!”

宣传部副部长焦玉凤以其女性独特的视角,说出她形象的比喻:

如果把西站比做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那么市政工程就是少女颈上的一串金色项链!

第13章 建设西客站西长铁路线

1991年,京石高速公路正在紧张地施工中。正在筹划中的北京西站西长线上的“京门第一桥”岗洼特大铁路桥恰恰要横跨高速公路。

西站工程总指挥部考虑到:等一箭双雕高速公路建成,再去建造桥,一是要封闭已经开通的高速公路,二是会破坏公路路面,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当时,北京铁路局决定,提前将横跨公路的铁路框构桥和岗洼特大桥的70、71、72号3座桥墩筑起来。

北京铁路工程总公司听到消息后,他们主动向北京铁路局请战,于是,北京铁路局把这个艰巨任务交给了北京铁路工程总公司。

当时,由于各种原因,时间已经拖到了8月份,而京石高速在国庆节就要开通,工期仅剩下两个月的时间,而且当时仅有资金120万元,还差200万元没有着落。

总公司领导并没有等待下去,他们一边与北京铁路局一同筹措资金,一边从凉水河工地把北京铁路建筑工程公司一队拉了上去。

为了早日联结起北京西站这个龙头,300多名建设都发出一个口号:

苦战50天,打一个漂亮仗。

当时,北京铁路建筑工程公司经理王庚禹、党委书记冯巨宝日夜盯在施工现场,与公司班子一道指挥生产,一起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难题,一面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公司的所有会议都搬到施工现场召开。

总公司在资金很紧张的情况下,仍然为施工现场配置了一个集中搅拌站,积极创造条件,保证按期完工。

施工当时又正好在雨季,地下水、地上水混和成了一片汪洋,他们调来40台潜水泵同时抽水,整个施工过程都是在不间断的排水中进行。

班组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了,大家24小时连轴转。夜里,有的职工困得实在支撑不下去了,就身裹一片水泥袋子倒在路边打个盹,醒来后马上又投入施工中去。整整50天,工地现场没有熄过一次灯。

按照市公路局与铁路局签的合同,3个桥墩必须在10月1日8时完工。

已经到了9月30日,可当时的桥墩脚手架还没有拆除,灌注的桥墩仍然在养生中,工地上一片杂乱。

到现场勘察的某公路局长看到这种情况,他提出了疑问:“到10月1日上午8时,你们的现场能清理完吗?”

一队的干部职工们都清楚:当天晚上20时,桥墩混凝土的养生标准才能达到100%,再到第二天8时,仅仅剩下12小时的清理现场时间了。

22时,3个桥墩混凝土养生达到标准后,一声令下,工地上立刻掀起了一场拆除模板清理现场的战斗。

200多人,公司所有的车辆、吊车都来了,人拉、车吊、肩扛,整个工地灯火通明,尘土飞扬,马达声隆隆,人影穿梭,号声阵阵,每个人都在紧张地忙碌着。

10月1日8时,现场全部清理完毕。公路局一车运送沥青的汽车正点通过。

公路局的人们无不为之钦佩和感动,他们为此专门向北京铁路局发来了贺电,高度评价了这支施工队伍。

当张百发来到岗洼大桥视察时,他观看了这3个桥墩后激动地说:“可以这么说,北京西站工程的开工,实际上就是从这三个桥墩开始的,你们北京铁路工程总公司为西站的开工打响了第一炮!”

接下来,总公司面对西长线上5座特大桥,开始实施全方位动作。按“项目法”组织施工,总公司成立了以张炳国为经理的项目经理部。另外组织编标小组,一边施工生产,一边参加投标,领取标书,编标、投标、议标,直至签订合同。

1992年9月28日,西长线最大的特大桥岗洼特大桥采取临时购地开挖下行线27号、28号两个桥墩基坑,张百发出席开工仪式。

1993年2月,总公司召开领导干部会议,制定“主攻京津,决战衡水,全面实现16项重点工程目标,打好收尾配套”会战安排,提出“四比一创”竞赛要求。确立了两手抓方针,要变压力为动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主动出击、迎难而上,创造条件,组织会战。

工程技术人员为早日拿到图纸,他们穿梭于京津之间,有时为给设计部门提供现场资料,亲自到现场勘察。

负责拆迁的人员主动找地方政府、村委会、搬迁户宣传重点工程的意义,取得对方的理解和支持。

物资部门广泛开辟货源,千方百计保证供应。财务部门也在积极筹措资金。

在路局领导帮助和建设、设计单位的支持配合下,各项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1993年4月,位于莲花池西路以北,西三环中路以西的岳家楼特大桥,跨海滨、丰台两区,为西长线下行线上的第一座单线特大桥开工。

总公司调遣天津铁路工程公司三队来京施工。公司副经理、岳家楼工程项目经理部经理张秉堂却早就已经开始规划“创优”目标。

后来,京九铁路引入天津枢纽工程确定,三队不得不回师天津。

1993年9月,石家庄铁路工程公司七队由广宁路开进岳家楼特大桥,320人的施工队由此担负起西长线上岳家楼、丰台路、青塔3座特大桥,永定路、系杆拱两座连续梁和两个框构桥的工程任务。

大家为了特大桥,施工现场成立了质量攻关小组,制定了“创国优,夺鲁班奖”的规划,建立了队领导、班组、部门“三位一体”的分工把关网络体系。

为了特大桥,干部职工解放思想,大胆革新,充分发挥职工的集体智慧和力量。

1995年春节过后,一直到“9·28”专列开进主站区,只有3个晚上没有加班,平均每天工作都在15个小时左右。干部职工眼睛熬红了,嗓子喊哑了,胡子长了,衣服脏了,但他们全然不顾。

总公司要求40天完成绑扎125吨钢筋、灌注610立方米混凝土的万寿路框构桥,他们用37天就完成了。

1995年8月,4座特大桥仿佛一条条长龙腾跃在西长线上。

1995年7月24日,北京市委书记尉健行、铁道部部长韩杼滨等领导视察北京西站,慰问广大建设者。

尉健行一再表示:

北京市、铁道部要共同努力,确保北京西站年底顺利开通。

韩杼滨表示:

“十一”前专列一定要进站区。

9月1日,北京铁路局局长王纯善主持召开局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北京西站工程,会议决定要千方百计实现西站总指挥部提出的年底开通的总目标,并分为两个阶段实施:一是“十一”前专列开进主站区,二是年底开通,形成30对能力。

9月9日,西站总指挥部又提出西长线贯通时间提前到9月28日15时前。

北京铁路总公司再次发出誓言:

就是豁出命去,也不能让总指挥部提出的工期目标在我们这里落空!

9月4日上午,就确保“十一”专列开进主站区和年底开通,总公司召开党政联席会议,在统一思想基础上,采取调整部署,成立包俣组、现场办公、分配向西站一线倾斜等一系列措施,并及时向参战单位进行通报。

9月5日,总经理刘砚琨、党委书记赵玉清率领包俣组成员徒步平推检查西长线工程,从长阳铺架基地出发,用一天时间沿西长线徒步到万寿路,查看施工情况,并到石家庄工程公司工地现场办公。

9月6日,包俣组领导冒雨检查客运车场至万寿路段工程,到北京铁建公司工地现场办公。

9月7日,包俣组领导冒雨检查北京西站保开通房建工程,到北京房建公司工地现场办公。

……

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北京铁路总公司的5000名建设者,用自己的降龙绝技,把西长线这条“银龙”降伏在京西大地上,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第14章 建设西客站供热厂工程

1992年底,接受了北京西站供热厂工程的消息在中建一局传开后,全局上下兴奋而忙碌起来。

中建一局从1973年起就投身北京建设,他们为首都奉献出两个国家鲁班奖、一个亚运会工程特别鲁班奖、16个市级优质奖、13个中建总公司金银奖工程。

由他们施工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分别被评为北京80年代十大建筑的第二名和第九名。

随后,他们又将中国国际贸易中心耸立在北京东长安街的延长线上,成为北京市的一个新景观,广受海内外建筑同行的赞誉。

接受北京西站供热厂工程后,中建一局在丰台路60号的局长办公室金德钧的电话顷刻间响个不停。分布在京城的各下发单位及远在外地的公司、经理部纷纷打来电话,表达他们承接北京西站供热厂工程的迫切愿望。

局领导心里清楚:大家看重的是西站供热厂是中建一局参加会战的代表作,珍惜的是为新中国首都建设的第三个里程碑奉献的机会。

局长办公会作出决定:由一名副局长分工主抓西站供热厂工程。

局领导根据供热厂工程的具体情况,经过仔细慎重的考虑研究,确定了这个工程施工总战略的指导思想:

树立西站建设一盘棋的思想,服从大局需要。困难再大,也必须如期完成,决不能让西站的第一班列车在我们手中误点。

西站供热厂工程是一场硬仗、一场恶仗,必须做好超前的准备工作。

西站供热厂工程困难大、工期紧,但标准不能降低,必须拿到市优。要在供热厂工程中打出中建一局的铁军雄风。

为此,局里抽调管理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管理人员及技术骨干组成局供热工程经理部,进驻西站供热厂工程现场,担负起对参加施工单位的领导、组织、管理和协调的职能。

局领导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将西站供热厂工程交由在工业建筑方面经验丰富、业绩突出的中建一局二公司和中建一局安装公司进行施工,两个公司分别抽调精兵强将组成项目经理部。

1993年元旦,中建一局北京西站供热厂工程的施工组织构架基本完成。

当时,多个工号同时开工、交叉作业,使得本来就比较狭小的施工现场变得更为拥挤。

现场中,设备及各种材料之间互相争地,有些建筑材料只能远处存放,现用现进。

人与材料也在争地,高峰期施工人员多达1500多人,而现场去掉工程、材料及竖向道路占地,只能安排下容纳300人的临时建筑。

而且,原来安排在后面形式的工程与推后的工程同步开工,挤占了安设卷扬机、塔吊等重要设备的位置,也因此增加了施工的难度与劳动强度。

地下工程与地上工程同时开工,地下管网、热力地沟、厂区排水沟等的开挖,时常要阻断厂区的竖向道路。调度不好,就会影响材料进场,影响施工进度。

1993年5月26日,推土机轰鸣着开进了莲花西侧这5公顷土地。

局经理部和二公司经理部没有地方办公,就在拆迁时留下的两间民房里摆上几张办公桌开始办公。

工地没来得及封闭,工人们白天在现场劳作,夜晚就轮班留下来看守工地。

现场一带原本卫生条件就差,这里入夜蚊虫横飞,叮得看守现场的职工脸上、手上都红一块肿一块的。但他们仍然坚守岗位。

1993年6月15日上午8时18分,西站供热厂建设工程正式开工。

7月6日,主抓西站供热厂工程的中建一局副局长王兆持来到工地现场办公,他对局经理部及两个公司项目经理部的负责人说:“西站在北京的位置真正是一号工程,超乙烯工程,相当于打亚运会工程。安装公司、二公司必须把西站供热厂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局及两个公司都没有退路。现场要大干,必须打响第一炮。”

局经理部经理曹耀华组织两个公司项目经理部的负责人一起研究,将1993年6月15日至1995年7月1日之间划分成7个时间段,每个阶段确定一个大的阶段目标。然后再将阶段目标划分成一个个小目标,最后将小以一个个具体的控制点上。

局经理部与分包经理部签订完成各阶段目标的责任状,分包项目经理部与内部各职能部门、班组及外联队伍签订责任状。

通过层层承包,将压力向下传递,目标落到实处。整个工地,纵向到班组、横向到个人,层层分担指标、人人扛指标,责任分明,任务明确。

1993年8月,烟囱施工开始,二公司第三经理部的职工们日夜兼程,烟囱基础从钢筋绑扎到打完混凝土只用了5天时间。高达100米的烟囱,在短短的1个月内矗立起来了。

1994年5月,安装胀管炉时,确定每天每人必须完成的工作量。在里面操作时,大家连直起身来休息一下都办不到,可他们总是坚持在完成规定的工作量后才肯钻出来休息一下。

1994年夏季,安装公司在进行锅炉筑炉施工的时候,计划用18天完成锅炉砌筑任务。为了确保完成任务,他们就在结构立柱上标出18个刻度,每天必须完成一个刻度,上班时间完不成,就加班加点往前赶,坚持完成任务不过夜。

1994年10月底,他们提前半个月实现了两台炉具备向主站房供热的目标。在不足17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完成了36个月的工作量,打破了北京供热工程建设的历史记录。

二公司第三经理部承建的土建施工工程,自开工后,每一个分部工程验收都顺利通过,建设单位及监理人员对工程质量十分满意。

来工地参观的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投资商看过工程后,都翘起大拇指,连说“OK!”

第15章 建设西客站电气化工程

1993年1月19日,西站工程形式后,西站铁路指挥部的老总们就想到:“由谁来承建西站的电气化工程和客运自动化系统?如果说西站是京九线的龙头,那自动化工程则是龙头上的点睛之笔,这点睛之笔交给谁?”

最后,大家同时想到了铁道部电气化工程局第一工程处。当这个提议有人亮出来时,大家都点头通过:“选得好,非他莫属!”

子夜时分,在靠近王府井的电气化一处办公楼内,二楼小会议室里依然灯火通明,在座的人一个个精神百倍,都为能拿到西站建设的任务激动不已。

处长主持会议,出席的有副处长、总工程师、总经济师及施工、计划、经营、人事等部门的科长。

经过4个小时的激烈讨论,大家定下了施工组织的基本框架:一是成立西站指挥部,由一名副处长兼任指挥长;二是做好充分准备,严格施工组织设计;三是各专业的施工人员要择优上岗。

最后,处长总结说:“诸位要注意,我们参加西站建设,局领导非常重视,从局长到书记,乃至各处、办的领导,都对此项工程予以关心,要求我们在京门工程中树立电气化局的形象。我们要的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应放在从属地位,全处的一切工作要为西站让路。不许出丝毫纰漏,我们就是要在京门重地创国优拿金牌。”

从此,施工科长、电化局西站常务副指挥长范陆军一头扎入了施工组织设计的大海中。

电气化工程工地上竖着一副大标语:

战京门为国民汗洒西客站,创优质夺金牌勇当电化人。

工程师范陆军白天要忙科里的日常工作,要参加必不可少的协调会、交底会,晚上,他查资料、审图纸。

范陆军还要组织编写《北京西站电气化工程综合性施工组织设计》。这不是一般的写作,而是一个整体作战方略,数据要准确,要求要有依据,安排要合理,布局要严谨,一点都不能错。

这个设计,花费了范陆军及其他工程师近3个月的时间。

总体框架通过后,范陆军又组织科里专业工程师着手编写了八项“施工管理办法”,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范陆军本人提出的“工程师负责制”。

在总体设计中,范陆军为质量上台阶,他还提出了“三严”、“三优”的思路,即严格工序管理、严格标准化作业、严把工序关;优化施工组织、优化施工方案、优化施工工艺。

范陆军家在北京,常常因加班不能回去,爱人患有腰椎间盘及椎管狭窄等病,他也没有时间去照顾。

这一天,爱人打来电话,要住院做手术。范陆军竟没有说一句去医院侍候的话,而是嗑嗑巴巴地说了一句:“住院好,嗯,让人放心。”

施行工程师负责制,年轻的工程师高占奎感到肩上又回了几分负担。他仅用一星期时间,就熟悉了图纸,掌握了所管项目的情况。

高占奎明白,对他而言,这不仅是如何指导施工的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保进度、保质量。

当高占奎理清工作思路之后,找到了工作的焦点:必须着手抓配电所房建。

3天时间,高占奎就摸到了定位点,了解了周围的地质、位置情况,测算了占地面积,并及时与设计进行了联系。

1994年6月9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在现场敲定了具体位置和征用土地的概算费用。

在具体征用土地的断断续续过程中,高占奎不知说了多少话,作了多少解释,从区到县,从县到乡,从乡到村……他用两个半月的时间总算办完所有手续。

但是,当时征用的8亩土地上有5个坟头,对迁坟来说,是农民的一大忌。俗话说:能拆一座庙,不挖一个坟。

高占奎找到村长,得知坟主是个哑巴叫王大海,高占奎又与王大海说不明白,他又找到王大海的一个远房姐姐。

在姐姐的训导下,王大海的疙瘩终于解开了。

25岁的张云杰来到西站工地时,刚刚提为工长,张云杰说:“为京门工程流汗,是自己的光荣。”

有一天,张云杰发烧,浑身像散了架似的,但他打起精神照常安排工作。

张云杰带病上杆,浑身无力,站在杆子上,北风一吹,开始瑟瑟发抖,脚麻了,手也不听使唤了,虚汗从头上冒了出来。但张云杰一声不吭,硬是坚持着干。本来是一个小时就能干完的活,他却用了两个小时。

张斌干完活回来见张云杰脸色蜡黄,汗珠满脸,就知道不好,问:“工长你怎么了?”

张云杰淡淡地说:“身体发虚。”

张斌听后拿手往张云杰额头上一试,他惊叫起来:“工长你发烧了!”说着搂着张云杰直哭:“工长,都怨我,我怎么只顾自己不管别人呢。”

张云杰拍拍张斌的肩膀说:“都是自己兄弟,谁干不一样。”

《电化风采》刊物中有一首工人的诗,写出了电气化工人的心声:

客站灯火辉煌日,风笛长鸣剪彩时。

龙头点睛我一笔,辛劳何须世人知!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