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四 稳步推进

第13章 陕西体改打造文化强省

胡锦涛表示:“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活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

温家宝指出:“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刘云山指出:“要善于从战略上思考、从整体上谋划,把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推开、引向深入。”

2006年3月,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指出:

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中,要始终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牢牢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到两手抓、两加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全面协调发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作了总结,对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做出具体部署。

刘云山指出:

要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求真务实、稳妥把握,善于从战略上思考、从整体上谋划,把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推开、引向深入。

2007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在人民大会堂开幕。

胡锦涛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

胡锦涛表示:

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活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设立国家荣誉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

中央做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部署后,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到文化产业强省的转变,建设文化强省的一件大事,大力加以推进。

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确定的建设西部强省的三大目标中,“文化强”作为三大目标之一,充分表明了省委加强文化建设的决心。

2006年6月,陕西省召开了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全面安排部署了今后一个时期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确定了西安、宝鸡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和10个不同类型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包括陕西省图书馆、西岳庙文物管理处、陕西人民出版社、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三秦都市报社等。2007年初,又将咸阳和延安纳入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市。

试点工作启动以后,省、市相继成立了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制定方案,明确任务,提出要求。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陕西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一手抓改革试点,一手抓繁荣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创新用人机制,推进全员聘用制。省图书馆实行全员岗位聘任,中层干部实行竞争上岗,一般干部实行竞聘上岗和双向选择,新进人员实行公开招聘和人事代理,推动全馆各项工作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二是创新劳动管理机制,建立岗位管理体系。省电台、电视台等单位,积极推行“科学设岗,按岗聘用,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管理办法,逐步建立起了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机制。

三是创新分配制度,实行绩效工资。省画报社积极探索多种形式并存的分配方式,实行绩效工资管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延安市大胆探索大型文化设施走向市场化运营之路,为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改革创造了经验。

延安文化艺术中心是延安最大的公益性文化设施,占地64亩,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他们按照市场化运作、市场化管理的思路,尝试在不定级别、不定编制、不定性质的情况下进行运营,在运营管理上财政没有投入一分钱的情况下,通过20多名聘用工作人员的努力,实现了自给自足并略有盈利。

文物系统以公益性事业单位为主,大力推动人事制度改革。对局机关,制定了《陕西省文物局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实施细则》,推行机关处级干部岗位交流,2007年面向社会向局机关公开选拔任用了4名副处级领导干部。对局属事业单位,推行竞争上岗,全员聘任,岗位管理。

为做好这项工作,文物局制定了《直属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直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细则》,实行“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这项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服务社会上,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事变纪念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洛川会议纪念馆都实行免费开放。

文化体制改革必须抓住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这个关键,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陕西先后成立了省广电网络股份公司、西部电影集团、陕西新华发行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取得了积极成效。

陕西广电网络股份公司紧紧抓住中央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这一机遇,积极争取在资本市场融资,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实现整体上市后,他们按照上市公司的要求进行了全方位改革,如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内部运营机制改革、内部机构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业务开放和市场营销模式改革、客户服务工作改革等,都初见成效。

陕西新华发行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在2005年12月28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成立的,公司成立以来,积极推行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运营机制改革。

陕西新华发行公司在劳动制度上,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在干部制度上,实行了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在分配制度上,推行薪酬制度改革,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在内部运营机制上,实行统一国有资产经营、统一人事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中小学教材经营的管理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省出版集团公司于2007年12月28日成立之初,大力开展“思想解放大讨论和集团发展大家谈”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召开了“解放思想,推动改革”座谈会,力求统一思想,理清思路。

在管理上,省出版集团公司与各下属单位签订了目标考核管理责任书,制定了所属单位领导班子选拔任用管理办法。

在产业发展上,公司策划了“陕西数字出版传媒产业基地项目”,该项目由出版集团和西安高新区共同建设,目标是以数字出版为突破口,建成以出版传媒为主的大型策划、研发、创作、生产、营销与培训的产业基地。

公司正在积极争取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建设立项。西部电影集团当时仍然是事业集团,公司化改造方案制定后,改造工作全面启动,领导班子调整工作也初步完成。

农村电影放映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延安市、咸阳市两个试点城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分别成立了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新的体制机制,为农村电影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提前实现了每个村每个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截止2007年6月底,陕西全省农村共放映数字电影6.6716万场次,放映胶片电影14.58万余场次,不仅丰富了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较好的经济效益。

2008年,新一届省文化厅领导班子在广泛调研、深入研讨、合理借鉴的基础上,按照“分步实施,先易后难,注重民意,年内起步,强化试点,三步推进,两年为期”的改革总体思路,制定了《省直文化系统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

经省政府批准同时报送省歌舞剧院与省乐团合并,省演出公司、西安人民剧院与省文化演出服务公司合并,省艺术学校、省电影电视学校与省电影公司合并,省杂技团吸收民营资本进行股份制合作四个实施意见,作为“总体方案”的附件。

省电台、电视台在内部都实行了频道总监制,推行了三项制度改革,宣传业务和产业发展都有长足发展。省电台的频道从5个发展到9个,不仅宣传阵地得到发展,其经济收入也高速增长。并积极向外扩张,代理了青海省电台的广告业务,与大连、广州电台的合作也在洽谈中。

省电视台2008年在国家广电总局的大力支持下,新上农业卫视频道,与杨凌示范区、省供销合作社共同出资组建了该频道的经营公司。

制播分离改革初步获得成功经验,《都市碎戏》成为陕西省制播分离改革的范例。

2006年设立的电视购物频道收入在2007年达到2亿元,并在2008年与山西太原、新疆乌鲁木齐电视台合作,发展电视购物,实现了向外扩张。

三秦都市报社2006年被确定为试点单位后,对内实行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对外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内部改革在2008年初见成效。

在改革中,省直宣传文化系统各有关厅局,都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要求,努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同时,各厅局下放管理权限,减少审批环节,取消了文化市场、文物管理等方面30多项行政审批项目。

特别是省新闻出版局,按照省统一部署,积极推动和实施改革,根据省发行公司和出版公司成立后管理体制的变化,及时调整各有关处室的职责,向行业管理和社会管理转变。

2008年,省新闻出版局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全省报刊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经省委宣传部同意,设立了陕西图书奖。

省新闻出版局大力推进省印刷物资公司的改企和省印刷研究所的股份制改造工作。按照全国高校出版社改革要求,研究全省7家高校出版社改革总体方案,为高校出版社的转企改制做好了前期准备。

为了在改革试点城市积极探索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西安市在全市及各区县全部建立了专门执法机构,对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实行综合执法,从体制上解决了过去职能交叉、多层多头执法和管理缺位等问题。

一是围绕“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五大工程”,着力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使全省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大增。农村常年有1000余支电影放映队活跃在基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展良好,建成了25个示范点。

“十一五”期间,陕西省的重点任务是建设一批具有自主版权的分布式专题数据库,资助基层建设200个示范性基层中心。

在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省委省政府决定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全省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之中,实施即统筹职能、统筹规划、统筹项目和统筹资金。

这项措施的实施,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资金使用分散、项目安排分散,落实到村的项目小、功能效应小,设施重复建设、设备重复配置的问题。

在改革过程当中,陕西省文艺精品创作取得了积极成果。现代眉户戏《迟开的玫瑰》荣登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10大剧目榜首,电影《图雅的婚事》荣获57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电影《美丽的大脚》、电视剧《郭秀明》、《热血兵团》、话剧《又一个黎明》、《郭双印连他乡党》等一批优秀精品剧目获全国“五个一工程”等大奖。

还有,《隐形的翅膀》获得2007年政府华表奖、2008年获百花奖,新创仿唐歌舞《大唐赋》、实景演出《长恨歌》、新编秦腔历史剧《杨门女将》青春版、新编秦腔现代剧《柳河湾的新娘》都受到了观众的好评。

文学创作也成绩斐然,《秦腔》、《青木川》、《村子》、《高西沟调查》等新作迭出,展示了文学陕军的整体实力和群体形象。

特别是2006年,以省委省政府名义设立了陕西文艺大奖,每3年评选一次,2007年表彰了第一批。设立了陕西省重大文艺精品专项资金,每年财政拿出3000万用于扶持和奖励“大戏、大片、大剧、大作”的创作生产。

这些措施的出台和实施,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

首批8个受到扶持的项目《西安事变》在央视播出,《保卫延安》在制作,歌舞《大唐赋》演出多场,《米脂婆姨绥德汉》、《汉唐百戏》在2008年艺术节上演出,《陕西当代文艺精品大戏丛书》正在编辑,《李白与杜甫》电影剧本已修改多次……

陕西省还规划了富有文化内涵的园区,包括以黄帝陵为代表的人文始祖文化园区,以秦始皇陵、秦兵马俑博物馆和华清池为代表的秦风唐韵文化园区,以汉阳陵为代表的汉文化园区,以乾陵为代表的唐文化园区,以延安革命纪念馆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园区,以法门寺为代表的佛教文化园区,融历史与现代为一体的西安曲江文化园区等一批园区。

园区和基地建设健康发展,西安曲江文化产业园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区。

陕西省还积极发展会展业,策划、实施了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会展项目,会展规模年均达到110万平方米。

2008年10月结束的第四届中国西部(西安)文化产业博览会,有15个省市区组团,1300多个境内外文化企业参展,引资合同80亿元。

博览会组委会还做出了西部文博会永久落户西安的决定,这对陕西省的会展业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14章 河南提升文化的软实力

2007年3月5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

温家宝指出:

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突出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继续建设一批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搞好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档案保护。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坚持开展扫黄打非。

2008年3月5日,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温家宝指出:

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文化体制改革政策措施,推动文化创新,加强文化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全面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鼓励创作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推进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具有公益性质的博物馆、纪念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今明两年内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

在我国的区域格局中,河南以文化资源丰厚著称。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主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发展文化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河南是文物大省、戏曲大省,也是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大省。

河南的文化资源内涵丰富,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对于河南发展文化产业来说,是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也是十分稀缺的经济资源。

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河南文化软实力,提高河南文化产业区域竞争力,加快文化产业强省建设,要求河南必须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按照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大中求强”的整体思路,简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通过文化创新,努力探索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多种多样的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河南实际、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子。

2005年,河南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确定了一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和综合试点城市,正式启动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

在试点的示范带动下,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事实证明,哪里有改革,哪里就会有大发展。不改革,就不会有活力;不改革,路子就会越走越窄。

优化文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河南省发展文化产业的一项紧迫而重要任务。只有通过结构调整,才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集约化程度,才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实现对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开发,从而实现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由扩大规模数量为主的模式向提高质量效益为主的模式的转变。

发展文化产业,光靠政府投入是不行的,也不现实,更要害的是,政府投入不能激发持久、永续的活力,必须要进行资本运作,尤其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非特殊性的文化领域,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

抓好文化产业结构调整,要重点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等优势文化产业,积极发展动漫游戏、出版物流、网络文化服务等新兴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民间工艺、特色文化产品等民间民俗文化产业。

加快文化产业升级,是文化改革的重要举措。运用电子出版、数字影视、网络传输等现代技术培育和催生新的文化业态,重点培育和大力发展以网络服务和信息咨询、动漫游戏、文化创意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提高现代新兴文化产业的比重。

河南在文化旅游、武术杂技、民间工艺美术等一些文化产业领域,无论是资源条件、发展基础还是市场潜力,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可以预期的经济效益。

经过努力,完全发展成为在全国具有优势地位的重点产业,从而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强河南省的文化实力和竞争力。

在合理开发利用和整合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传媒出版、文化旅游、武术健身、杂技表演、工艺美术和文博会展6大优势产业,改变“散”、“小”、“弱”的现状,使弱者变强,强者更强。

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向规模化、集群化的方向发展,形成产业积聚效应。

与世界上大型文化产业集团相比,当时河南的集团还存在规模小、效益低、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等问题。因此,全省积极探索文化资源配置的现代化、国际化、市场化程度,提高河南文化产业的集中度,培育了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和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培养了文化产业集群,发挥了规模效应。

河南省支持国有大型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经营,打造有实力、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骨干文化企业和文化企业集团,引领和带动河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使培养文化产业集群,发挥规模效应。

广电、报业、出版、网络服务等文化单位把发展“内容产业”作为切入点,做强做大,形成了一批在国内有实力、在国际有影响的影视产业基地、报业产业基地、出版产业基地、娱乐产业基地等。

投资拉动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文化企业要发展,必须借助资本的力量来实现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张。文化产业要壮大,同样必须借助资本投资和资本运作。在全球经济文化日益融合的发展趋势下,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要想得到快速发展,加强资本运作,是河南省采取的一个发展战略。

在资本运作方面,河南省注重引进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通过对企业的资产进行剥离、置换、出售、转让等途径,积极探索合并、托管、收购、兼并、分立以及风险投资等,加强资产重组,加快重点文化企业集团的上市培育工作,促进条件成熟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用资本运作发展文化产业。管好用好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推出了一批有影响的重大项目。

河南省组织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成效比较明显。比如“河南奥斯卡电影院线”这一个项目就带动了全省电影放映业的迅速发展。

在两年时间内,不仅占领了河南电影放映市场,而且东到上海、西至乌鲁木齐、南到广州,在全国各大城市建设了多座星级影城,票房收入超过亿元。

实践证明,因地制宜,选准项目,以项目为载体实现文化产业的突破和扩张,是河南省发展文化产业的有效途径。

河南省委、省政府决心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用项目把文化资源和市场、资本、技术以及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变“河南制造”为“河南创造”。

实施品牌战略,打造文化精品,是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就是市场,品牌就是竞争力,品牌就是效益。

河南省历史文化资源比较丰富,有不少文化资源享有盛誉,都是极富价值的“金矿”,关键是如何去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发挥优势,做出特色,形成品牌。

河南结合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六大系列文化品牌,即以《大河报》、《销售与市场》、《梨园春》、《武林风》等为代表的现代传媒品牌,以《风中少林》、《程婴救孤》、《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为代表的演艺品牌,以古都文化、武术文化、寻根文化、宗教文化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品牌,以南阳玉雕、禹州钧瓷、洛阳唐三彩、开封汴绣等为代表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牌,以宝丰魔术、马街书会、濮阳周口杂技等为代表的民间演艺品牌,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华姓氏文化节、国际华商文化节、“中原文化行”等为代表的文化活动品牌,充分挖掘品牌市场价值,开发衍生产品,拉长产业链,开拓市场,提高份额。

河南文化产业的战略性崛起,一方面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把群众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也激发了起来。

培育居民文化消费习惯,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扩大文化消费,是河南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河南省研究如何把政府的作用和市场的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培育健康、有序、活跃的文化市场,形成比较完善的文化市场体系,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倡导文化消费新观念。

同时,河南省注重培养文化消费习惯,催生较为活跃的文化消费主体,引导居民自觉地进行文化消费,将潜在的文化消费变为现实的文化消费支出,促进文化消费增长,以消费拉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第15章 出版业改制重组联手攻坚

2009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

今后出版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推进联合重组,加快培育出版传媒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在三到五年内,培育出六七家资产超过百亿、销售超过百亿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型出版传媒企业。

专家认为,出版业将面临一次重新洗牌。国内各大出版集团闻风而动,加快了联合重组的步伐。国有出版集团与市场前景良好的民营书业公司“联姻”,成为行业发展的一大新趋势。

早在2008年6月,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的总裁王建辉就审时度势,及时带队前往山东,考察两家民营图书公司并寻找合作的机会。

王建辉说,集团鼓励所属出版社,与民营书业企业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尽快把集团事业做大做强。

与此同时,不少民营书业企业也表示了与集团合作的意愿。这个局面的形成,与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的成功实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湖北长江出版集团麾下的北京长江新世纪文化传媒公司和海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了国内出版业国有民营合作的范例。

2008年,两家公司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一般图书销售码洋合计超过5.4亿元,接近集团所属7家原体制出版社出版图书的总和。

2009年一季度,这7家原体制出版社的回款与2008年持平,而北京公司与海豚传媒这两个“混血儿”的回款额,同比却增长了105%和44%。两家公司的加盟,迅速提升了整个集团的市场占有份额。

2008年,该集团一般图书市场占有率,从全国排名第十六位上升到了第八位,居同行之首。

北京长江新世纪文化传媒公司的前身是长江出版集团北京图书中心,因为创造了《狼图腾》销售神话而蜚声海内外。

2008年,这个仅有27人的“小公司”,共实现销售码洋2.28亿元,人均创效益70万元。而作为“北京中心”的历史最高纪录是:2006年23个人实现销售码洋5300万元。

“北京中心”由小到大,从事业到企业,是我国出版业推进转企改制、培育市场主体,并最终成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样本。

“北京中心”的起飞,机制创新是根本,有效调动了职业经理人的积极性是关键。2006年,长江出版集团决定将“北京中心”彻底转企改制。

集团与长江文艺出版社和北京图书中心的部分员工,共同出资200万元人民币,组建长江新世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10位自然人股东,分别持股17%至1%不等,“北京中心”正式转制为股份制文化企业。

改制后,北京长江新世纪文化传媒公司既是内容生产主体,又以公司名义开展经营,进行选题的市场运作和销售运营。

所有员工的分配机制和评价体系,以及提升空间和社会福利等,都纳入公司的体制内。全新的体制机制激发了强大的出版生产力。

2008年,《狼图腾》、《狼烟北平》、《告诉孩子你真棒》等图书持续畅销。《狼图腾》甚至创下中国版权输出新纪录,畅销110个国家和地区。

2008年,长江文艺出版社的文学图书在全国畅销图书市场的平均占有率首次超过全国最大的文学出版社,即人民文学出版社,成为年度第一名。

国内文艺类图书市场形成了“北有人民文学,南有长江文艺”的格局。如果说北京图书中心是在国有全资中“掺入”民营股份,那么海豚传媒则恰恰相反,是将全民营公司纳入国有集团麾下,实现了国有控股。这也是当时大型国有出版集团迅速做大自身的一条“捷径”。

2005年底,长江出版集团与民营湖北海豚卡通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共同注资3600万元,组建了湖北海豚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国有资本控股51%。

这在当时被称为“图书业国有并购民营第一案”。2007年,新增股东长江出版集团所属的湖北教育出版社,共同增资3000万元,成立海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以来,海豚传媒没有任何“水土不服”,以每年超过30%的速度发展,产值由2006年的1.5亿码洋增至2008年的3.2亿码洋,成为国内一般儿童图书领域的领军者之一。

海豚传媒总经理助理陶莉表示说:“2009年8月,我们原创的52集三维动画片《小鼠乒乒》将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说起合作成功的经验,陶莉强调:

集团在资金、品牌和资源等各方面给我们搭起了全新的平台,给予我们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可以说,集团是个开明的婆婆。

合作之前,海豚传媒的前身“海豚卡通”积累了较为完善的少儿图书产品线和覆盖全国的少儿图书销售网络。但由于资金等瓶颈,公司仅局限于制作随书的卡通光盘。

合作之后,海豚传媒一改过去的“家长式”经营方式,建立了以董事会、监事会、职业经理人等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

2007年底至2008年初,海豚传媒经过董事会同意,一次性投入数百万元,添置了动漫制作的设备。

陶莉说:“要知道,动漫是一个投入大,回收周期特别长的产业。我们短期内不可能靠动画片赢利,加大投入,意味着会直接影响股东们的红利。但是,集团非常理解和支持我们。”

长江传媒集团总裁王建辉说:

国有集团的优势之一,就是资金规模比较大。如果要民营老板一下子砸个上千万到动画里面,他是不敢的。另外,我们还正在为海豚传媒的动漫产业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的资金和政策的支持,这些是我们集团的优势。大集团还有一个“眼光”的优势——我们只要看准了发展前景,就不太在乎眼前的得失。我们一直认为,合作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优势互补;不是要卡人家,而是要让他们更加放手地去干!

“放手去干”就意味着让民营的优势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长江出版集团产业一部的部长徐德欢说:

合作之后,海豚传媒的运营方式没有大的改变。加上集团的优势,他们如虎添翼。而他们的精确、敏锐的市场意识,及高效的运行机制,也成了我们传统出版社的“标杆”。

长江出版集团所属的湖北美术出版社、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等经常到海豚传媒来“取经”。

王建辉说:

国有与民营体制,都有自己特有的优势,两者结合,就可以成为新的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实践已经表明,这应该是一个方向。

第16章 沈阳文化体改全员转制

2009年8月16日清晨,20岁的沈阳杂技演艺集团演员杨国顺早早赶时间来到排练大厅,他还礼貌地和值班员打了声招呼。从河南“转会”沈阳一年了,他的口音已夹杂些东北味儿了。他今天参与练习的是一台大型杂技综艺晚会《飞扬》,准备第二年到南美巡演。

同一时刻,辽宁演艺集团演员曹曼急匆匆走进了办公楼。因为团里马上要进行年度考评,她要主动给自己增加排练。

沈阳市于2003年成为全国9个首批开展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地区之一以后,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文化体制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经历了不平凡的风雨历程。

沈阳市首先对一般性国有出版社、艺术院团及电影公司、演出公司、影剧院、新华书店等45个市、区县(市)属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全部实行转企。

在此基础上整合文化资源,先后成立了书业、杂技、演艺、报业、电影、传媒网络和紫气东来7个文化集团公司。2007年,这7家集团公司和其他3家媒体不断壮大,实现资产总额32.6亿元,比组建时增长18.5%。

沈阳书业集团转制后建成发行大厦、成立电子出版社,出版图书1742种,2007年资产总额达5.4亿元,是改革前的3倍。

沈阳传媒网络有限公司2007年突破有线电视用户120万户,发展数字电视用户30万户,实现经营收入2.18亿元,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网络运营商。

沈阳电影有限公司立足沈阳,辐射东北,拓建现代连锁影城,2008年创收3323万元,比改革前增长141%。沈阳《芒种》杂志社是全国文联作协系统中率先转制的文学期刊,发行收入连续3年增长10%。

全市62个公共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文化馆界定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实行财政全额拨款,主要负责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对列为国家重点院团的沈阳京剧院和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沈阳评剧院实行事业体制,政府予以重点扶持。按照“政事分开、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及管办分离”的改革方向,沈阳采取得力举措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重点扶持措施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累计投入60亿元,支持公共文化建设,2007年文化事业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3.6%。

结合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沈阳侧重抓好8大公共文化服务重点工程。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新建和改建市图书馆等四级公益性文化设施和五里河公园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场所。

“文化失地”收复工程:对全市32家公益性“三馆一宫”的1.36万平方米被挤占挪用场地全部收回并恢复使用,同时,全市28家公共博物馆实现分类向全市群众免费开放。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市1543个行政村全部完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与建设。

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全市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目标,覆盖率达100%。

城乡电影放映工程:建立了财政场次补贴制度,有150支放映队常年活跃在全市城乡。

“农家书屋”建设工程:首批建成50个,年末达到300个。

群众文化活动工程:2007年全市群众性文化活动超过2.3万场、参与群众达1840万人次,中国沈阳“大学生文化节”成为全国校园文化品牌,皇寺庙会也成为全国4大文化庙会之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有唐派京剧艺术等5个项目、奉天落子等16个项目,分别获批国家和省级保护项目。

沈阳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何淑华回忆说:

目前,辽宁省共有110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通过转企改制,成为新的市场主体。其中,沈阳市的45家已全部完成“事转企”,原先的一池死水,一下子被激成活水。

曹曼记得,她所在的辽宁演艺集团成立后,团里走了不少人,包括几个当初一起进团的同学,有的甚至不辞而别,弄得她有些伤感。

曾经的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彻底转制为文化企业,干部放弃行政级别,演员从“国有人”变“社会人”,每个人都怕利益受到影响。

辽宁演艺集团总经理李长青说:“要想在蓝天中翱翔,必须轻装起飞。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震荡,我们采取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平稳地度过了改制期。”

转制开始时,沈阳杂技演艺集团董事长安宁也曾彷徨,他后来回忆说:

2004年8月开始准备撤销事业编制时,我们顾虑很大。“沈杂”是中国当代最具实力的杂技表演专业团体之一,先后有20多个节目150多人次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获大奖,他们都是功臣,咋能说改就改呢?

但当安宁一走进多处漏水、消防隐患重重的排练场时,脑海就浮想起1997年刚来当团长时,账面上只有1000多元钱的情景,他知道,不能再等了。

安宁曾获“国家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本可根据沈阳市的相关政策,继续保留“事业”身份,但是,为了确保转制的顺利完成,他第一个切断了自己的退路,带头摘掉“事业”帽子,成了一个“企业”人。

在他的带领下,全团撤销事业编制239个,127名职工与集团签订合同。安宁说:“除了10几个人‘另谋高就’,绝大多数人都挺了过来,而且感受到了改制成果。赶上集体排练,演员的私家车院子里都放不下。”

据沈阳市文化体制改革办公室副主任周振亚介绍,与辽宁演艺集团和沈阳杂技集团一起改变身份的,还有沈阳市的44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沈阳市作为全国试点,一个不剩全部改制,涉及人员达6057人。成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典范,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文化体制的改革。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