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方,堂堂正正的做人之本
方,即正也。就是说做人要正直、高尚、诚实,行得直,走得端,襟怀坦荡光明磊落此乃做人之根本。
先贤教导我们:做人要襟怀磊落,光明正大。这就是“方”的本质。由此而衍生出来的意义就是正直、高尚、端方、诚实,等等。
我们从小在家庭、学校受的教育,都是做人要善良、正直,可当我们走上社会后却发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我们纯真的梦想开始在现实无情的墙壁前碰得粉碎,于是我们犹疑、彷徨,怀疑我们所接受的思想,怀疑做人之方是不是一种傻气。
无论现实中发生了什么,但“方”始终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精神脊梁。这个世界上最受欢迎、最受爱戴的那些人物无不是具有“方”之灵魂。武打小说之所以备受欢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正在于它歌颂了一种侠义精神,大丈夫有所不为,有所必为。没有“方”之灵魂的人,有悖于社会伦理,只会遭到大众的唾弃,永远无法取得最辉煌的成功。当然,一个人仅仅依靠“方”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圆”的包裹,需要掌握为人处世、办事说话等技巧,才能无往不胜。
但单纯的技巧是低级的,一本书如果只是一味地宣扬技巧,而不激励人的品质,这本书是低级的;一个人如果只是盲目地学习技巧,而不去努力升华品质,这个人也是低级的。我们不能为技巧而技巧,学习技巧的目的既是为了掌握方法,更是为了升华品质。
说到底,方,就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是一种伟岸的气节,是一种不沉溺于流俗的精神。
人的外在是内在的一种反映。内心没有的东西,外表就无法显露;内心有了,外在自然而然就能表现出来。人的心灵杰出,行为才可能杰出;人的气质自然而然就能表现出来,人的内心美好,气质才会美好。人的气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人的内在品质决定。正如军队,做参谋的,只需要有计谋,但起决定作用的司令官,却要有威望、魄力,具备优秀的品质。对人生而言,技巧只是方法和手段,而决定人生成败的却是品质。
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他们与凡人并无多大差别,有差别的只是他们具备伟人的品质。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个“材”,不是才华,而是品质。一个具备优秀品质的人,无论在何种环境、条件下,都最终会超越他的同类,环境、条件只能制约成功的大小,但绝无法阻止他最终取得成功。
一个人要干出一番事业,要真正懂得为人处世,要取得生活快乐,最重要的,就是首先要具备优秀的品质。实际上我们谁不向往品质优秀呢?我们都想气质美好,都想富有魅力,都想心理成熟,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却是由品质决定的,是由潜藏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方正”来决定的。
参天大树,离开了“根”和“本”,就会轰然倒下;做人,如果放弃了方正的根本,必然一无所成。2.圆,左右逢源的处世之道“圆”即“圆融”。就是说为人处世不能过于有棱有角,否则与人碰撞伤己伤人;而要善于运用处世的方法谋略,以期八面玲珑,左右逢源。
什么是圆?圆不是“圆滑”,它是根基于“方”的处世的技巧、方法和谋略,即,左右逢源的处世之道。
香港著名歌星邝美云,曾参加香港小姐竞选,获得第三名。在竞选期间,记者提了一个刁钻的问题,“你读书时成绩不好,你是否很笨?”这个问题的确棘手,可邝美云的回答却发人深思。邝美云是这样回答的:“你们注意到没有,读书时成绩一流的人毕业后干什么?可能当工程师、律师、医生;而成绩二流的干什么呢?他们中很多人却当了那些工程师、律师、医生的老板。”
我们不妨观察一下周围的人。那些成功的经理、厂长,甚至专业性很强的工程师、律师、医生,他们的成功是否因为他们的专业技术都是最好的呢?答案是否定的。他们的成功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善于为人处世,会有效说话,推销自己。也就是说,他们熟练地掌握了“圆”的艺术。正如幸福的家庭并不一定是妻子貌美如花,丈夫英俊潇洒,幸福的家庭正在于双方彼此尊重体谅,关系融洽和谐。
比如你对邻居说:“我家有一盆花,你帮我修剪一下吧?”对方一定会让你滚到一边去,“哼,要我给你卖体力。”但如果你换一种说法:“我发现你家的花修剪得特别漂亮,你在这方面造诣很高。哎,我家有一盆花,你能不能教教我,看怎么剪才漂亮?”对方一定就会高高兴兴地帮你剪花了。同样一件事情,说话的方法不同,导致的结果就截然不同。这就是技巧的作用。
这就是“圆”的功效。
1924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团在芝加哥某厂做“如何提高生产率”的实验时,首次发现人际关系才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所在,由此提出“人际关系”一词。自此以后,人们普遍认识到个人的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生活快乐都与人际关系有着密切联系,用我们中国的话说,待人接物能不能“圆”,直接关系着我们的事业成功与否,家庭幸福与否、生活快乐与否。处世圆融,懂得人际关系的技巧能使我们在与人交往中如鱼得水,是每个人在现实世界中拼搏、奋争的有力武器。所以,追求人生成功者,“圆”之道,不可不知,不可不察,不可不用!
3.方圆互变,人生天地常新
天圆地方,无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可见,方圆处世的略谋,乃是则天法地的大智慧,顺应了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大规律。
方、圆是中国文化中常见的一对概念,其含义因讨论的对象不同以及论述的层次、角度不同而有所区别。一般地说,“圆”有动态、整体、体、圆满、灵活性等含义,“方”则相对地具有静态、部分、用、规则、原则性等含义。
从动、静的角度讲,圆为动、方为静。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动地静,并由此引申出圆动方静的含义。《易经》研究中讨论六十四卦,有“方图”和“圆图”,方图和圆图结合起来,就可以用来分析和解决时间和空间上的各种问题。
从整体与部分的角度讲,圆为整体,为事物的全部可能性、多样性;方为个体,为事物的某一方面,某一局部。所有的“方”结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圆”。
从体和用的角度讲,圆为事物的体,即本质,是抽象的,混一的;方为事物的用,即现象和应用,是具体的,分化的。
从灵活与原则的角度讲,圆为灵活性,为随机应变,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为原则性,为坚守一定之规,为以不变应万变。
古人说:“智欲圆而行欲方”,意思是说人的智慧要圆融无碍。不仅要看到事物静止的、不变的一面,还要看到事物运动的、发展的一面;不仅要看到各个不同事物的个性和局部的状况,还要看到事物的整体和共性;不仅要看到事物的具体现象和应用,还要看到事物的本质;不仅能够坚守原则,以不变应万变,而且要有高度的灵活性,具体分析此时、此地、此人的具体情况,以求得最佳的解决方式。这是从“智圆”的角度来讲。
从行为上讲,人的智慧虽然应圆融无碍,但在具体的作为上却不能模棱两可。也就是说,做人必须遵守一定的法度和规则,以便立足于社会之中。这就是“行欲方”的含义。所以说,方是做人的脊梁。
人生其实处于一场“方”与“圆”的辩证运动之中,该方时则须方,该圆时则须圆,方圆互生互变不穷如天地。
4.方圆相生,处世游刃有余
“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脊梁,“圆”是处世之道,是妥妥当当处世的锦囊妙计,只有内方外圆才是为人处世之最高境界。
“方”,方方正正,有棱有角,指一个人做人做事有自己的主张和原则,不被人所左右。“圆”,圆滑世故,指一个人做人做事态度不鲜明,八面玲珑,永远让人琢磨不透。
外圆内方之人,有忍的精神,有让的胸怀,有糊涂的智慧,有疯傻的清醒,有脸上挂着笑的哭,有表面看是错的对……
商界有巨富,官场有首脑,世外有高人,情场有老手。他们的成功要诀就是精通了何时何事可“方”,何时何事可“圆”的为人处世技巧。
“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脊梁。人仅仅依靠“方”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圆”的包裹,无论是在商界、官场,还是交友、情爱、为职等等,都需要掌握“方圆”的技巧,才能无往不胜。
“圆”是处世之道,是妥妥当当处世的锦囊。现实生活中,在学校成绩一流的,进入社会却成了打工的;在学校成绩二流的,进入社会却当了老板。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成绩一流的同学过分专心于专业知识,忽略了做人的“圆”;而成绩二流甚至三流的同学却在与人交往中掌握了处世的原则。正如卡耐基所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依靠专业技术,而85%却要依靠人际交往、有效说话等软科学本领。”
有方无圆,则性情太刚,太刚则易折,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愤世嫉俗,牢骚满腹,自命不凡却又处处碰壁;遇挫折缺少变通,很容易歇斯底里,自暴自弃,将自己推向极端。有圆无方,则谓之太柔。太柔之人缺筋骨,乏魄力,少大志,在生活中难以有大作为。所以方圆相生才是为人处世之本。
总之,人生在世只要运用“方圆”之道,必能无往不胜,所向披靡;无论是趋进,还是退止,都能泰然自若,不为世人的眼光和评论所左右。
真正的“方圆”人是大智慧与大容忍的结合体,有勇猛斗士的武力,有沉静蕴慧的平和。真正的“方圆”人能承受大喜悦与大悲哀的突然发难。真正的“方圆”人,行动时干练、迅捷,不为感情所左右;退避时,能审时度势,全身而退,而且能抓住最佳机会东山再起。真正的“方圆”人,没有失败,只有沉默,是面对挫折与逆境时积蓄力量的沉默。
人生不能没有方,但不可太迂;人生不能没有圆,但不可太滑。如何“方”有度,“圆”有限,完全“存乎一心”。
5.方正为本,圆融灵活无碍
人的智慧应当圆融无碍,但人生活在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之中,在语言和行为上却不能没有原则和规则,不能模棱两可。
如果只“圆”不“方”,忘记了“方”的根本,从大的方面讲,社会的法令和正确的思想观念就不能确立;从小的方面讲,个人也不能在社会上真正站立起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比较而言,儒家主要讲规矩、法则、礼仪、应用,是“方”的;道家则主要讲自然、无为,讲形式上的本体,是“圆”的。比如,儒家讲究立名,提倡仁、义、礼、智、信五德,提倡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之间的五伦,作为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而道家则提出“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反对仁、义、礼、智、信的立名,反对儒家提倡礼教。
从事物的“体”即本质层面上讲,世界上本无绝对的美、丑、善、恶,没有绝对的仁、义、礼、智、慈、孝、忠、恕。一切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观念。而什么是美与丑,什么是善与恶,什么是仁义礼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标准和答案。因此,从“智圆”的角度讲,一家的观点是圆的;而另一家的观点则认为是方的。
然而,从古到今,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具体的善恶、美丑的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道德观念,法律制度和文化思想,立规矩以成方圆。
一个国家有自己的法律制度;一个军队有自己的纪律条令;一个企业有自己的规章制度;一个家庭有自己的规矩习惯;一个人有自己的主张和原则——这些都是“方”。这种“方”,犹如一座大厦的钢筋水泥结构和一个人身体的骨骼,是大厦和身体赖以存在、支撑和站立的基础,这是从体和用的角度讲“有圆无方则不立”。
从灵活性与原则性的角度讲,一个人办事时,只有圆,没有方,处处“打太极拳”,说话态度不鲜明,让人摸不着头脑,模棱两可;行为上不果断,犹犹豫豫,则让人觉得过于圆滑,没有个性,或缺少魄力,很难得到别人的真正尊敬,同时也很难真正在社会上成就一番事业。
若“方”如“刚”,则“圆”为“柔”。万事过刚则易折,过柔则难以成形。惟有方圆相得,才能生生不息。6.圆中有方,始终不忘原则圆中有方,即不忘原则,方外有圆,即要灵活应变;方圆结合,才能在为人处世中游刃有余。
圆中容方,从整体与部分、共性与个性的角度讲,是指不同物质和个性的个体和谐共存,允许在遵守共同规则的前提下发展个性。比如当今的世界,讲多元文化共同存在,共同发展。各民族、各个国家的文化是方,所有的方合起来就是一个圆,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整体。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和容纳,犹如不同个性的人互相尊重与和睦相处。
从人生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上讲,圆中容方是指特定条件下的一种处世方法。尤其是在乱世、困境、险境之中,人不能事行直道,不得不小心谨慎,讲究权变。有时为了大的原则、大的利益而不得已牺牲或违背小的原则、小的利益。比如《论语》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管仲原来是辅佐公子纠的。公子纠和齐桓公是兄弟,也是政敌。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不但没有为公子纠殉死,反而给齐桓公当了宰相。有人说管仲不仁,孔子说,管仲这个人是很了不起的。他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没有使用武力,使天下得到了安定,老百姓如今还受到他的恩惠。如果没有管仲,我们今天很可能都成了野蛮人了。他为天下和国家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不是一个只知道自己上吊,倒在水沟里默默无闻、白白死去的普通老百姓所能比的。
管仲为齐桓公做事,对公子纠来说是不忠、不仁、不义,从个人处世的角度讲是圆而不方。但是,他为天下国家做出了贡献,为天下百姓尽了大忠、大仁、大义,可以说是圆中有方,没有违背天下的大义、大原则。所以孔子不但没有否定他,还充分肯定了他的伟大功绩。
“圆中容方”的另一个例子是冯道。
在唐、宋之间,五胡乱中华的几十年间,都是胡人统治。5个朝代,都请冯道出来做官,而他对每个君主都表现出忠心。可见他“圆”到了极点。对冯道的这种行为,欧阳修骂他无耻,认为他替胡人做事,没有节气。而同时代的王安石、苏东坡等人却认为他了不起,是“菩萨位中人”。
冯道的一生,可谓是“圆中容方,不忘大原则。”尽管他在胡人统治的朝廷为官,但他本人的生活却十分严谨,即不贪财,也不好色。在他的谨慎和圆滑中,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人生大原则。他认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最重要的是保有中国文化的精神和中华民族的命脉,以待国家出现真正的君主。他死后很多年,才出现了宋太祖赵匡胤,建立了大宋王朝。
方,是原则性;圆,是灵活性。办任何事,只有将原则性和灵活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事情才办得好。
7.用卓尔不群的志向凸现“方”
“方”是一种锲而不舍的内在修养。所以,当我们讲到“方”时,一般指的是“内方”。“内”就是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的心志。
要想成就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首先要立下卓尔不群的奇志,立志做一番不同寻常的事业。立下坚定的志向,是内方的根本,也才算抓住了人生的根本。
对此,先贤们早已有灼灼之谈:
曾国藩说:“有志则不甘为下流”,“人才以志气为根本”。谢良佐曾说:“人须先立志,立志则有根本。譬如树木,须先有根本,然后培养,方成合抱之木。”
世人常常开口说“志气”,闭口讲“志向”;说志气,立志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做人的力量;讲志向,立志是做人的目标,也是做人的道理。立志做大人,就会以圣贤为业;立志做大事,就会以英雄豪杰为业;立志于富贵,就会以名利为业;立志于小人,就以衣食为业。
王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无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坠惰,而百无所成,皆由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抵乎!”
惟有立了志,才能做到真正的“方”。立了志,不变移,不动摇,总会有成就的。从来没有不立志而有成就的人。做人惟有立志,立天下第一等大志,立志以天下为己任,才能成大器。
作为人来说,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就要有理想,有抱负,有目标,不可糊涂一生。理想与目标就是人生的志向,就是内心的方正。
张横渠的名言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禅宗六祖的名言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这是他们做人的志向和抱负,也是他们做人的理想与目标。这里面有不随俗流的气概,有誓作人杰的大方大正。
曾国藩讲述君子立志之道,说:“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所生,不愧为天地的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才否闲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耀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
这些都是我们朝夕不可忘的警言,也是做人“内要方”的根本。
古人云:“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这句话就是说,君子处在困境中,也要积极实现志愿,以生命相终始,身可死而志不可夺,虽困境仍不气馁。所以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无大志的人,内心没有大“方”的人,绝不能创大业成大事。韩瑞芝说:“天下未有有其志而无事者,亦未有无其志而有其事者。”做什么事先要立定志向,立了志事就能成。立下大志后,尤其要有坚忍不拔、不惜以生命相搏的气概。正如朱熹所说:“立志不坚,终不济事。”做人若能将志气守持得住,把志气奋扬得起,又有什么事不可及,什么事不可做呢?有志而事不成,只在于立志不坚定,中途遇阻拦就放弃了。所以拿破仑说:“真正的才智,就是刚毅坚忍的志力。”
古代的哲士说:“贫莫贫于无才,贱莫贱于无志。”人的贫贱是可转化的,有志者就能转化,无志者就没那么容易了。嵇康说:“无志者,非人也。”人要想立命,而无其志,就是圣人也无可奈何,佛祖也无可奈何,上帝也无可奈何。因此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我们要想改变人生、创造人生,完全在于从立志的根本点做起。曾国藩曾经说:“人的气质由于天生,极难改变。欲求改变之方,总须先立坚卓之志。”意志决定之后,就要努力不懈地履行其志,坚持其志,涵育其志,那么,我们就会得天地间方正之大气,久之自然会日新月异,别有天地。
有志者事竟成,立大志才能成大器。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8.用天生我材的自信张扬“方”
自信自有冲天力,舍此便为地狱门。人的潜力的挖掘,个性的张扬,人格魅力的展示,都是靠充分的自信逐渐彰显出来的。确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你定会创一片属于你的灿烂天地。
来自我们灵魂深处的“方”,更是坚定不移的自信心的极致张扬。
毛泽东青年时代曾有诗云:“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自信是事业成功的第一秘诀。
梁启超也曾说过:“凡任天下大事者,不可无自信心,每处一事,既看得透彻,自信得过,则以一往无前之勇气赴之,以百折不挠之耐力持之。虽千山万岳,一时崩溃而不以为意。虽怒涛惊澜,蓦然号于脚下,而不改其容。”
可以说,方正来源于无比的自信;大事大业,成功于“舍我其谁”的自信!
“古之立大事者”没有一个是缺乏信心的懦夫之辈。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充分表现出天之骄子的自信。李贺对秦王那不可一世的气魄作诗云:“秦王骑虎游八极,剑光照空天自碧。”
要拥有自信,必须提高自我评价,正确认识自我。李白在《将进酒》中写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即是说,我能生临人世间,必定是人世间需要我,我能发挥出对人世有益的作用,甚至能做出一定的贡献。
有的人在一帆风顺的条件下,慷慨陈词,信心百倍,可是一遇到逆境便萎靡不振,如霜打秋荷一般。须知:“战胜自卑和怯懦,是对事业的最好祝福。”在逆境中,不但需要“手提智慧剑,身披忍辱甲”,也需要有自信,更需要励精图治。
能够成就大事业的人,永远是那些信任自己见解的人,敢于想人之所不敢想、为人之所不敢为的人;永远是那些不怕孤立的人,勇敢而有创造力的人。至于那些沉迷于卑微信念的人,不敢抬头追求优越的人,自然是老死窗下,饮恨殁世。普通平凡的人,因为他们没有发觉到自己沉睡着的“神圣潜能”,不能把潜能唤起,从而失去了成为英雄豪杰的自信力,而安然于普通平凡之中。英雄豪杰之士就有所不同,他们有超人的志向,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勇敢的意志,坚定的信心,昂首阔步,永远向前,永远向上,不屈不挠地坚持和彰显着自己的生命力,从而创造出无限的伟大的奇迹来。
自信自有冲天力,舍此便为地狱门。
有自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圣。人生中的坚忍、进取、勇敢、耐心、恒心、克服困难、战胜危险等等一切“内方”的美德,都产生于自信心。有人说过:“自信是成功之祖。自信会增强才能,使精力加倍旺盛,支持心能,增强力量。同时也使生命中许多美德得到发扬,提起了中心指导力。”
人放弃了信心,那么他的内心就无“方”可言,他就会成为一个世俗沉浮的庸碌之物,也就等于放下了手中的武器,而甘心选择失败。信心就是相信自己的理想,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达到自己的理想。
信心,就是把有限生命中的脆弱性与无限生命中的坚强性,紧紧糅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一种内在的无比巨大的力量,如此,我们就可以不停地走下去,一直达到自己理想的目的地为终止。有了自信心,就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有了自信心,才能在最佳心态下去从事前人没有从事过的伟大事业。所以,欲“内方”,必须“自信”!
人无自信,则无以自立。自信是人生自立的精神脊梁,也是方圆处世的第一要则。
9.用高尚的人格尊严维护“方”
尘世中,有很多人为了某种私利,以牺牲人格和尊严为代价,实质上,他们玷污了“方”,丧失了做人的根本,这种蝇营苟且之德,为人不齿。
方,更体现在对自我人格的珍惜和尊严的维护上。维护人格和尊严,首先要做到自爱。
自爱,就是爱惜自己的人格,爱护自己的名节。守住了名节则人格在,人格在则“方”在,做人之根本在。
自尊自重的人,必然能自爱。自尊自爱的人,绝不会自轻自贱,自暴自弃。懂得自爱的人就能自全。爱护自己的身体就能完整自己的身体,爱护自己的德行就能修养自己的德行,爱护自己的心神就能养护自己的心神。
古人常说:“名节不亏。”要做到名节不亏,就需要自爱。庄子说:“圣人体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淡矣,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这里所说的完全是自爱自全的道理。颜子一竹筒饭,一瓢水,以经典枕卧而睡,悠闲自乐。不懂得自爱的人是不能做到的!
八仙之一的钟离权有首诗写道:
“露滴红阶玉满畦,闲拖象履到峰西。但令心似莲花洁,何必身将槁木齐。古堑细香红树老,半云残雪白云啼。虽然不是桃花洞,春至桃花亦满蹊。”
这就是自爱。能自爱,而心中自然别有一番天地。也就是:“吾心中自有世界,世界全在吾心中!”
自然界万千植物都有幸被文人所赞美,甚至渺小如草也得到垂青,但惟有浮萍却只用来作贬义的形容。这正反应了人的好恶:讨厌那些摇摆不定、随波逐流,而无人格尊严可言的人。
一个人有灵活性是聪明,但灵活要有一定的限度。做人如果没有人生准则,那么给人的感觉势必就是没有个性,缺乏魄力,甚至是“软骨头”。要做一个真正的人,要得到别人的尊重,甚至要成功地与人交往,要取得生活成功,做人就必须有准则。而人生准则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要维护人格尊严。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体验:有些人,虽然有钱、有地位,但一眼看去就觉得不必重视;而有些人,虽然没钱,但短暂的接触,却让你感到不能轻侮。这后一类人正在于他们自尊自爱,看重自己的人格尊严。实际上维护人格尊严,就是维护自己做人的权利,就是尊重自己;连人格尊严都可以放弃的人,就是不把自己当人,也就是自己贬低自己。一个人如果自己都不尊重自己,别人又怎么会尊重他呢?
我们可以寄人篱下,可以求人,也可以迎合人,甚至聪明人有时还会想办法让别人觉得他比自己聪明。但在做这一切时,必须注意不能让人因此而瞧不起。我们要让他感觉到我们心中有“方”,我们拥有自己的尊严,让他觉得我们有分量,这样他才会尊重我们。如果有两个人用同样的方式去赞扬一个人,那么,两人中地位较高的人的赞扬对方一定更为看重。我们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往往决定了我们在与他人交往中的分量。而这种心目中的地位,一方面固然是由我们的实际地位决定的,但另一方面也要看我们给他的感觉如何。注重维护人格尊严的人,表现出的是自尊自重,不隐瞒自己心中自有“大方”在,也就往往容易让人尊敬,给人良好的感觉,别人在与你交往处事的过程中,就会尊重你的人格,维护你的尊严。
为“方”之道,贵在人格。贵在守志保节,贫贱不移,富贵不淫。无人格则无“方”、无尊严。
10.用百折不挠的意志坚持“方”
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是“内方”极为重的内在要素,只有不畏艰险,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才能攀上成功的顶点。
“内方”,还表现为坚忍不拔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是“方”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倘若一个人丧失了“方”的这一面,那么,他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就会不堪一击,就很容易被压得既扁又平,他们的成功很显然是极其渺茫的。
1832年,美国有一个人和大家一道失业了。他很伤心,但他下决心改行从政,当个政治家,当个州议员。糟糕的是,他竞选失败了。一年遭受两次打击,这对他来说痛苦是接踵而至了。
他着手开办自己的企业,可是,不到一年,这家企业倒闭了。此后17年的时间里,他不得不为偿还债务而到处奔波,历尽磨难。
他再次参加竞选州议员,这一次他当选了,他内心升起一丝希望,认定生活有了转机:“可能我可以成功了!”
第二年,即1851年,他与一位美丽的姑娘订婚。没料到,离结婚日期还有几个月的时候,未婚妻却不幸去世。这对他的精神打击太大了,他心力交瘁,数月卧床不起,因此患上了精神衰弱症。
1852年,他觉得身体康复过来,于是决定竞选美国国会议员,仍然名落孙山。
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败,你在求人办事儿时碰到这种情况会不会万念俱灰放弃新的尝试?
但他没有放弃尝试,他没有自问:“失败了怎么办?”1856年,他再度竞选国会议员,他认为争取自己作为国会议员的表现是出色的,相信选民会继续选举他。可是,出乎意料,他又落选了。
为了挣回竞选中花销的一大笔钱,他向州政府申请担任本州的土地官员。州政府退回了他的申请报告,上面的批文是:“本州的土地官员要求具备卓越的才能,超常的智慧,你的申请未能满足这些要求。”
接连两次失败并未使他服输。过了两年,他竞选美国参议员,还是未能如愿。
在他一生经历的11次较大事件当中,只成功了两次。然后又是一连串的碰壁。可是他始终没有停止自己的追求,他一直在做自己生活的主宰。1860年,他当选为美国总统。
他,就是后来在美国历史上创建丰功伟绩的阿伯拉罕·林肯。
这位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他那瘦长的身躯里包裹着一种百折不挠的“方”——锲而不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
林肯在屡遭失败后,如果他放弃了尝试,美国历史就要重新改写了。然而,面对艰难、不幸和挫折,他没有动摇,没有沮丧,他坚持着,奋斗着。他根本没有想到过放弃努力。他不愿在失败之后放弃。
对于那些自信而不介意暂时失败的人,没有所谓失败;对于怀着百折不挠的意志的人,没有所谓失败;对于别人放弃,他却坚韧,别人后退,他却前进的人,没有所谓失败;对于每次跌倒却能立刻站起来,每次坠地反而像皮球那样跳得更高的人,没有所谓失败——对于那些灵魂深处有着不屈不挠的“方”的人,没有所谓失败!
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坚强者锲而不舍,最终称意。懦弱者心灰意懒,一生失意。
11.有浩然气度才能做到“圆”
圆的特性是包容,所以,圆的修养功夫,其第一要义便在于恢宏,能够囊括天下的大气度和大气量。没有气度和气量的人,便很难在为人处世中真正达到圆的境界。
大凡善于培养自己浩然之气的人,自然有他浩然之气的气质、气度、气魄、气节、气象。气象大,气度自然大;气度大,气魄自然恢宏。凡是具备天地气象的人,就是圣人的气象;难养成这种气象,圣人就难以产生。一个人如果容不得人,容不得物,容不得世,怎么能开物成务,创业立功?有容量,便是气度。气度盖人,才能容人;气度盖物,才能容物;气度盖世,才能容世;气度盖天地,才能容天地。与人为善,取人为善,用人成事,用世立功,有容方乃有济。这个容量就在于气度,气度大则容量大,成就也就大;气度小则容量小,成就也就小。
能容一家,便一家受他所用;能容一个地方,便一个地方受他所用;能容一国,便一国受他所用;能容全天下,便全天下受他所用。而以一家或一个地方去与天下为敌,其成败如何?庄子说:“不相同而能相同称做大,走不到悬崖边的称做宽。”如果只能同其相同的,行其可行的,自然是既小又窄,不可容于其他了。
所以大得能容天地的,宽到没有边的是圆。圆中能容天地。
有圣人的气象,便能容纳天地;有领袖的气象,便能容纳天下。不管是亲疏好恶敌我,不管是智愚贤能不肖,我都能以大度来容纳他们,使他们就像鱼忘记了自己在江湖之中。
人如果想成就继往开来的大业,怎么能缺乏豁达、浩然无比的气象?这是凡人都能做到的。而天下的学问,不是以一人的智慧所能知晓的;天下的事业,不是凭一人的力量所能办到的。海洋之大,不是一川之水所能汇成的;山岳之高,不是一丘之土所能堆积的。
天地有容纳之量,想成就大事业的人,必然要有大度量。虽然项羽有拔山之力、盖世之气,白手起家破秦朝,而与刘邦争雄逐鹿,终究还是免不了失败。他不但无容人之量,就连范增这样的奇才都容不下。与之相比较,刘邦就能容纳无数个范增式的人才。
所以说,大度能盖及天下而后能容纳天下;大量能盖及天下而后能指挥天下;智慧能盖及天下而后能扭转天下;勇气能盖及天下而后能托举天下。一个人怀有这样的气度,就能与天地同大。
人们所说的气度,包括了大量、雅量、容量与气量。而它的修养方法,主要是能戒除忌妒、怨恨,尤其要能宽恕和容忍。这样则自然能包涵宽容,而不计较得失。吕坤说:“学者最大的病痛,就是气度太小。”英雄豪杰贤士也不免如此。因此陶觉说:“自古以来的英雄豪杰,只是为了不肯吃亏,害了多少事。”
唐书中有“唾面自干”的教训,佛家有“忍辱”的义举,耶稣有“人打了我的左脸,再以右脸相迎于他”的告诫,这都是培养大度的最好例子。要想在处世中圆融无碍,那么就应当具备“唾面自干”和“忍辱负重”的卓绝的修养功夫。12.谙熟人性之本才能驾驭“圆”
“圆”的现实意义,在于和谐地处理人际关系。我们常常听到一个词,叫“圆滑”,这两个字连到一起,往往令人生厌;倘若将二者拆开看,由“圆”到“滑”,是很有其道理的。
人生活在社会中就不得不与人交往,就不得不注重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技巧正是与人交往的润滑剂,人际关系技巧说白了就是如何画“圆”,而“圆”的目的是为了给人际交往注入润滑剂。然而,人际关系技巧可以说千变万化,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那我们究竟怎样才能娴熟地运用它呢?
有一位小姐在纸上写下这样一句话:“男人的心,大海里的针。”可奇怪的是有位先生也说:“女人的心,大海里的针”。人心真的这么难以捉摸吗?事实上,只要我们娴熟地掌握了人性之本,捉摸人心并非一件很难的事,掌握恰当的交往技巧就更容易了。让我们观察这个社会上那些成功的人士,那些成功的男人、成功的女人吧!他们的人际交往的方法虽然千变万化、五花八门,但万变不离其宗,它们都是基于人性基础上的运用。
人类无一例外地来自于动物界,同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中生活,这就决定了大家都有一些共同的本性,即人性。把握人性、利用人性,正是千般技巧、万种方法的源泉,也正是圆融的处世技巧智慧之源。
人性是什么?休谟说:“人性就是自私。”但对于人性最权威、最系统的剖析,应该是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基本需要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类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动机,均来源于若干始终不变的、遗传的、本能的需要,即人的基本需要。
马斯洛将人的基本需要按顺序分为五大类。
①生理需要(食物、睡眠、性生活等);
②安全需要(生命、财产安全有保障);
③归属和爱的需要(涉及给予爱和接受爱);
④尊重的需要(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促使潜在能力得以实现的趋势)。
高级需要以低级需要为基础,当某种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他会走向更高的层次,会因更高级的需要产生动力。由于社会环境与条件的改变,高层次的需要也可以占主导地位。
深刻地了解人性,把握人性,利用人性,那么在芸芸众生的竞技场中,在错综复杂的人际交往中,我们就能够挥洒自如,画出各种奇妙的“圆”来,使我们永远把握主动权,永立不败之地。
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画出各种奇妙的“圆”来,才能在人际交往中,挥洒自如,永立不败。
13.学会调整心态才能实现“圆”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自我心态的真正主人,能够驾驭、调控自己的心态,那么我们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中就会如鱼得水,随心所欲。
世界上没有一条笔直的路,所以在为人处世中,我们要树立多走弯路以迂回曲折的方式达到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的深刻观念。其实,这是事物发展的本来规律。也许,没有什么比光线更直的东西了,但自然科学家们早已发现了这样一个简单的真理:表面上沿直线传播的光线,如果从微观上分析,其实是以“波”的方式沿曲线向前推进的。光线如此,更何况极其复杂的社会呢?所以,以“圆”的方式处世,乃是抓住了万事万物的本源。
但人类由于实现目标的愿望过于强烈,往往希望自己的目的一朝达到,希望“罗马在一日之间”建成,一旦自己的愿望和欲求受到阻挠和挫折,往往会“气不打一处来”,由此而导致许多愚蠢和鲁莽的举动。所以,为了实现以迂回的“圆”的方式办好每一件事,首先要拥有有效地调整和控制自己心态的功夫。
阿兰·马尔蒂是法国西南小城塔布的一名警察,一天晚上他身着便装来到市中心的一家烟草店门前,他准备到店里买包香烟。这时店门外一个叫埃里克的流浪汉向他讨烟抽。马尔蒂说他正要去买烟。埃里克认为马尔蒂买了烟后会给他一支。
当马尔蒂出来时,喝了不少酒的流浪汉缠着他索要烟。马尔蒂不给,于是两人发生了口角。随着互相谩骂和嘲讽的升级,两人情绪逐渐激动。马尔蒂掏出了警官证和手铐,说:“如果你不放老实点,我就会给你一些颜色看。”埃里克反唇相讥:“你这个混蛋警察,看你能把我怎么样?”在言语的刺激下,二人扭打成一团。旁边的人赶紧将两人分开,劝他们不要为一支香烟而发那么大火。
被劝开后的流浪汉骂骂咧咧地向附近一条小路走去,他边走边喊:“臭警察,有本事你来抓我呀!”失去理智、愤怒不已的马尔蒂拔出枪,冲过去,朝埃里克连开四枪。埃里克倒在了血泊中……
法庭以“故意杀人罪”对马尔蒂做出判决,他将服刑30年。
一个人死了,一个人坐了牢,起因是一支香烟,罪魁是失控的心态。
明人吕坤对此类生活中常发生的事看得很透彻,400年前他就说过:“忍、激二字是祸福关系。”忍,是忍耐;激,是激动。二者的区别就在于能不能克制:能克制就能得福,不能克制就可能带来灾祸。所以这是一个必须认真面对的关口。
警察马尔蒂和流浪汉埃里克之间发生的悲剧,不就验证了吕坤的话吗?
林肯说得好:“与其为争路而被狗咬,不如将路让狗。即使将狗杀死,也不能治好受伤的伤口。”
唐代僧人寒山曾写诗道:“有人来骂我,分明了了知(心里明明白白)。虽然不应对,却是得便宜。”
这些话很值得玩味。
其实,人完全可以控制自己不好的心态。有一句名言:
人之所以不安,不是因为发生的事情,而是因为他们对发生的事情产生的想法。
的确如此,如果上面那个法国警察改变了自己的想法,这样认为:瞧!那个可怜的流浪汉需要一支烟!那么,他的心态就会彻底改变。如果流浪汉也改变自己的想法:不就是一支烟嘛,他不给就算了,还可以找别人要。那么,他的心态也会得到改变。所以,我们只要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就能改变自己的心态。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推销员一见到大人物就吓得要死,他去咨询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心理学家问他:“你见到一个大人物时,是不是愿意四脚着地爬进他的办公室里,拜倒在他脚下?”
“当然不愿意!”推销员气愤地说。
“那么你为什么在心理上卑躬屈膝呢?”心理学家又问他:“你走进一个大人物的办公室时,愿意像一个乞丐一样伸着你的手,乞讨一角钱去买咖啡喝吗?”
“当然不愿意!”
“既然如此,那么你就应该明白,你过分关心对方对你的看法,实际上就等于乞怜于人!你难道不明白,你这样做就是伸出手去乞求他的赞许,乞求他把你当人看吗?”
从此以后,他在大人物面前不再感到恐惧和紧张了。
心理学家的话改变了推销员对大人物的看法,也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他的心态。
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曾讲过一个故事:
一位老人因自己心爱的老伴去世而痛不欲生,弗兰克尔却对他说,他替他感到高兴。老人不解地问道:“你怎么能这样说呢?”于是弗兰克尔给他指出,如果他先死,他的老伴必然万分痛苦。既然现在是老伴先死,他就义不容辞地承担这种痛苦,并为老伴不会受这种罪而感到庆幸。这位老人接受了弗兰克尔的观点,改变了自己的想法,他的心态也逐渐变得平和起来。
契诃夫在《生活是美好的》一文中更进一步写道:“要是火柴在你的衣袋里燃起来了,那你应当高兴,而且感谢上苍,多亏你衣袋不是火药库。要是手指头扎了一个刺,那你应当高兴,挺好,多亏这根刺不是扎在眼睛里!要是有穷亲戚到别墅找你,那你就不要白脸,而要喜洋洋地叫道:挺好,幸亏来的不是警察……依此类推,朋友,照着我的劝说去做吧,你的生活会欢乐无穷!”
因此,只要你改变自己的想法,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就可以获得成功、幸福和快乐。
这里是一个生活小品,幽默而亲切,让我们在欣赏的同时,品味人生美好的心态:
在一家餐馆里,一位老太太买了一碗汤,在餐桌前坐下,突然想起忘了取面包。她取了面包,重又返回餐桌,却发现自己的座位上坐了一个黑人,正在喝自己那碗汤。“他无权喝我的汤。”老太太寻思,“可是,他或许太穷了。算了。不过,不能让他一个人把汤全喝了。”于是,老太太拿了汤匙,与黑人面对面坐下,不声不响开始喝汤。
就这样,一碗汤被两个人共喝着,两个人都默默无语。
黑人突然站起身,端来一盘面条,放在老太太面前,面条里插着两把叉子。
两个人继续吃着。吃完了,各自起身,准备离去。
“再见!”老太太说。
“再见!”黑人说。他显得很愉快,因为他做了件好事。
黑人走后,老太太才发现旁边一张餐桌上,摆着一碗汤,一碗显然被人忘了喝的汤……
如果我们能够做自我心态的真正的主人,能够调整、控制和驾驭自己的心态,那么,要做到待人接物、处事应世上的“圆”,就非常容易了。
心态豁达,处世则练达;心态灰暗,生活则阴暗。原因只有一个:态度决定一切。
14.方圆并用,刚柔兼济不偏废
刚就容易方,柔就容易圆。为人处世,方圆并用,刚柔并济,才是全面的方法。如果只能刚却不能柔,只能方却不能圆,只能强却不能弱,只能进却不能退,必然倾折失败。
曾国藩说:“做人的道理,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就会萎靡,太刚就容易折断。刚不是说要残暴严厉,只不过强矫而已。趋事赴公,就需强矫。争名逐利,就需谦退。”
从这里可以看出曾国藩研究老子的思想很深,他一生为人处世信仰老子的观念,却不言论老子的思想。所以虽居在功名富贵的最高处,却能全名而归,全身而终。在处理天下事时,有以刚取胜的,有以强取胜的,有以柔取胜的,也有以弱取胜的。所以老子提倡以柔弱守雌的方法。
商容张开口问老子说:“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说:“在。”商容说:“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不在!”商容说:“知道这个道理吗?”老子说:“不就是刚硬的容易败亡,柔弱的而能存在的道理吗?”商容说:“唉!天下的事情完全是这样。”这就是柔弱处世的方法,而受到历代的传承。
老子说:“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一类。”又说:“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可以攻入天下最坚强的东西里面去,可以说是无孔不入。”“普天之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克最坚强的东西,却没有什么可以胜过水了。弱胜过强,柔胜过刚,这个道理普天之下没有谁不知道,就是没有人去实行。”道的本体是最柔弱的,所以有无穷的作用。因此,最柔弱的东西可以克制最刚强的东西。过于刚必然受折,过于强必然易败。这里能看出,儒家尚方,道家尚圆,谁更好呢?
事物不可到极点,到了极点就会走向反面。所以《易经》中说:“太阳到正中就要西斜,月亮圆了就要缺损。”老子又说:“用兵逞强就会遭致灭亡,树木粗壮就会遭受砍伐。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这就是在“道”的最高原则下的大机大用,也是在“天地观”、“历史观”中的大机大用。我们完全能称它为“柔道”了。把它用于心术,就可以说是“柔道”的心术。把它用来处世,就是“柔道”的处世方法。把它用到政治上,就是“柔道”的政治。
汉代光武帝亲临章陵,在那里修庙宇,盖祠堂,建田庄,饮酒作乐,大行赏赐。正好宗室中的长辈与母后,因酒喝得高兴了,相互说道:“文叔(光武帝)年轻时谨慎、守信用,对人不屈服、不招待,现在既刚强又柔顺了。”光武帝听到后,哈哈大笑说:“我治理天下,也想依柔道而行。”所以说柔道的作用,不仅可以持身受用,治理天下也大有作为。
刚而能柔,这是用刚的方法;柔而能刚,这是用柔的方法。强而能弱,这是用强的方法;弱而能强,这是用弱的方法。这4条,大的可以用来治理国家天下,小的可以用来处世持身。
吕坤说:“方与严是待人的大弊病,圣人待人,只在于温柔敦厚。所以说:‘广泛地爱护人民,叫做和而不同。’只任凭他们凄凄凉凉,冷傲清高,便是世间的一个障碍物。持身方正,独立不苟,是不能用世的人才。这只能算一个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污的人士罢了。”
古人言:矫矫者易折,皎皎者易污。做人亦是同理,须刚柔兼济,欲速不达,过犹不及。
15.寓方于圆,以屈求伸得大伸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敞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能屈能伸,以屈求伸,寓方于圆,才不愧为高明之士。
方圆之术,可以说是一种以屈求伸的本领,它是运用智慧来巧妙地为人处世,战胜敌人。学会它没有什么坏处,正如学武功,既可强身健体,增强体魄,又可防身御敌,进行战斗。
战斗需要战斗的艺术,战斗的武器。
方圆学是一种武器,最适用于对付恶毒之人。当敌人对你开枪射击时,你还是挥舞着大刀长矛去拼命,那显然是在冒险。
战国时齐欲攻宋,燕王派张魁作为使臣率军队去助齐国,齐王却把燕王派来的张魁杀死了。燕王得知后非常懊恼,发誓要为张魁报仇,决心去攻打齐国。
大臣凡繇谒见燕王,劝谏说:“我一向认为您是贤德之君,现在看来你并非我心目中所仰慕的人。我不愿再当你的臣子了。”燕昭王说:“是什么缘由让你说出这一番话?”凡繇回答说道:“松下之乱,我们先君被俘,你对此深感羞愧,却去侍奉齐国,原因在于自己太薄弱了。而现今张魁被齐所杀,你却欲攻齐,这难道不是把张魁看得比先君还重要吗?”燕王问道:“如此说来,兵不得出,张魁已死,我们应怎样办才好?”凡繇说:“烦请您穿上丧服住在郊外,派出使臣到齐,以客人身份去谢罪,对齐王说:‘大王您是贤德之君,这些都是我们的过错。大王心胸宽广,一定不会杀死诸侯们的使臣的。只有燕王之使被杀,此乃燕国择人之误,望能改换使臣以表谢罪。’”燕王于是忍声吞气地又向齐国派遣了一位使臣。
齐王举行盛大宴会,恰逢此时,燕使到达齐国,使臣拜见齐王说:“我们君主非常恐惧,因此派我来向大王请罪。”齐王听后洋洋得意,让使臣当着众位随从官员又重复了一遍所说的话,用来炫耀他自己的威势。齐王得意地派了一名地位极低的使臣命燕王返还宫室,以示宽恕。
燕王这样厚着脸皮,装疯卖傻般地住在郊外。这只是一种委曲求全的表现。
以屈求伸,求大伸先大忍,这就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但知其理者很多,践其行者很少。
16.以退为进,海阔天空任翱游
以退为进,才能积蓄力量,看准目标。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只进不退,一味钻牛角尖,你会迷失方向,走进死胡同。
从整体而言,中国的传统文化主流是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的处世观、价值观都是以“仁爱”为核心主体的,这套处世理论符合中国相对平稳的农业经济状况,对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方圆处世术集中体现了儒家文化处世理论的精髓。它有方有圆,圆的形式,方的内涵;它有柔有刚,柔的外形,刚的内容。
人是一种社会性很强的动物,人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是一种社会行为,所以,人的活动也就必然要受到社会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制约。这就注定了人的活动不能完全按照个人的意愿进行,那些不顾客观条件限制一意孤行的人,注定是要失败的。
既然人们的活动要受到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有头脑的人在实施各种行为之前,就必定要衡量自身和社会所具有的各种条件,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三思而后行”。在确定了行动目标和制定了行动计划之后,就要坚定不移地按既定方针办,这是要办成一件事情所应具有的基本条件。
在按既定方针进行努力的同时,还要注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随时改变计划,不能一味地追求冒进,就是说在不断前进的时候,要懂得“退”。这时的“退”不是要行为者停止不前,更不是倒退灰心,而是为了更好地“进”。正所谓“以退为进”。
列宁曾写过一篇文章,名字叫《退一步,进两步》,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看田径运动员在进行比赛时,往往是向后退一步,看准目标,然后猛然向前,这就是以“退”为“进”。“退”是为了集聚力量,为更好的“进”带来爆发力,这是一种自然行为的例子。在从事社会活动中,就更应该知道,“当进则进,当退则退”,要做大事,做大人物,就决不能像象棋中的过河小卒那样,只知进,不知退。那样做看似勇敢,实际上永远只是匹夫之勇。
方圆处世术反对单纯为了追求安逸的隐匿,却主张为了养精蓄锐、静候时机的隐退。
进是方,退是圆,只进不退,往往会碰得头破血流;只退不进,必无所成。退是手段,退是为了更好地进。
17.先扬后抑,攻心制人有方圆
如果把方圆之术运用到说话中,那么赞美和表扬别人属于“圆”,而批评和规劝别人,就相当于“方”。所以在和别人谈话时,也应当融方于圆,先扬后抑。
《韩非子》中有一段话的大意是:要适当地赞美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这是正确处理朋友之间乃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一条重要而实用的法则。任何人都乐意听好话,听别人赞美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而不愿意听别人直说自己的短处和缺点。
俗话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
如果想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或想法,则必须先让对方能够静心倾听你的想法。如果对方连听都没有听进去,又何谈接受不接受呢?而要对方倾听,则不可使对方产生反感。
谈话时采取先扬后抑的办法往往会收到理想的效果。说话时要注意真诚地赞美对方的优点、长处,使对方心情愉悦,拉近双方的距离,消除隔阂。然后再一步步地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这样,就会用话语巧妙地引领对方一层层地听清你要说的话,而不至于没听几句便火冒三丈,不欢而散。
我们说要适当地赞美别人的优点长处,这种赞美必须是诚心的,而不是为了阿谀逢迎而故意夸大的虚假的赞美。交友时,说话如果能很好地动用这一条,对于朋友间的和谐大有裨益。
《论语》上说:“人告之以过则喜。”实际上,这恐怕只有孔子等大圣人才有如此雅量,一般情况下,普通人都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大家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真正能听得进逆耳忠言的人却并不多。所以说话时应当灵活,不妨适当说些恭维话。
或许,大家都以为恭维人乃是小人所为,大丈夫光明磊落,行正身直。事实上,我们都应该清楚一个道理,那就是枪炮或毒药可以杀死无辜的百姓,是因为它们被坏人利用了,而不是它们本身有什么不好。正如鸦片会使人丧命,是因为贩毒者利用了它,而在药店里,鸦片则又可成为很好的麻醉剂和镇定剂,可以用它来解除病人的痛苦。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应该承认,恭维作为一种说话的方式,我们有权使用,而且如果我们用得恰当,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恭维话并不是随便恭维,要注意对象和内容。任何人都在心底有一种希望,年轻人的希望是他自己,老年人则把希望寄托在年轻人身上。年轻人当然希望自己前途无量,宏图大展,所以恭维时便须点出几条,证明他是有潜力的。而老年人自知年老力衰,一切都已成为过去,所谓“好汉不提当年勇”,他们只希望后辈人能超过自己,创出更好的前程。所以,对老年人恭维时,不妨将着眼点放到他们的晚辈人身上,并将老年人与其晚辈比较,指出后辈的长处。这样抑老扬少的做法,不但不会引起老人的反感,相反他会很高兴。
对于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人,恭维也应有所区别。对待商人,如果恭维他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显然不行;而对文化人说他如何财源广进、财运亨通更是不妥;对于官吏,你若说他生财有道,他定以为你是骂他贪污受贿,搜刮百姓。因此要注意区别,同时也还要注意掌握好恭维的分寸。
有一则古老的笑话:
有一个拍马屁的专家,连阴间的阎王都知道了他的姓名,他死后来到森罗殿见阎王,阎王一见到他便拍案大喝:“好刁猾的东西,听说你是拍马专家,专好拍人马屁。哼,我最恨像你这样的!”
那拍马专家赶紧跪地叩头说:“冤枉啊,冤枉,阎王爷有所不知,那些世间之人都喜欢别人拍他马屁,我不得不这样。如果世上之人都能像大王您这样明察秋毫,公正廉明,那我哪里还敢有半句恭维?”
阎王高兴,直说:“谅你也不敢拍我马屁。”
让人拍了还自鸣得意。
这则笑话虽是说的拍马之道,但也说明了说恭维话要学会掌握分寸,即不能恭维不足,更不要言过其实,流于谄媚。将恭维的分寸掌握好,使对方不知不觉地接受了你的说法,而又不会因为你的恭维而别样视待于你。
直意批评是为“方”;婉转含蓄是为“圆”。方圆之道如果离开劝人向善的目的便毫无意义。
18.圆融处事,变脸何妨如翻书
变脸,也即随机应变。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角色,以适应不同的场合、不同情境的人际交往。及时变脸,圆融处世,是个性成熟、处世老练的重要标志。
“变脸如翻书”也是一种圆融的处世姿态,否则不易和人相处。
有一些做大生意的成功者,深深地领会“变脸”的功夫。
比如有人在他办公室的会客室等他,隐约听到他在电话里怒声和别人争吵,也许心想,来得真不是时候!
过了一会儿,他出来了,竟然满脸笑容,看不出任何刚刚和人争吵的痕迹。坐不到盏茶工夫,有员工进来问他事情,他立刻摆上一张严肃的面孔,连声调都充满了权威。
离开他的办公室,想想看,他用笑脸接待客人,当客人离开后,他会换上哪一张脸?而他用来接待客人的笑脸是真的笑脸吗?还是根本是皮笑肉不笑的笑脸?
不管如何,变脸功夫有其必要性。试想,如果他用刚刚和人吵架的怒脸来接待客人,话说得下去吗?没弄好,客人也要和他吵架哩!而他若老是和颜悦色,恐怕员工也会失去对他的敬畏吧!
从世俗来看,这种“变脸如翻书”有点让人觉得不可捉摸,缺乏一种真诚;但从现实来看,随环境的变化而翻脸,不也是一种圆融的处世姿态?在复杂的社会里,若无变脸的功夫,怎能同时与许多不同的人相处呢?
总结来说,拥有变脸的功夫,在社会生活里有如下的好处:
——避免别人误会你的情绪,造成人际关系的反效果。例如,若把刚刚跟人吵架的怒容拿来面对客户,客户如果不了解,会误认为你对他的来访不耐烦,你若无合理的解释,恐怕对方拂袖告辞了!同样,在不该严肃的场合严肃,在不该轻松的地方轻松,也都不是正确的做法,因为这会让别人误解你。
——隐藏自己的私密。你的情绪如果老是写在脸上,喜怒毫无掩饰,别人一看就知道你心里想什么,有心人只要用话一套,你就有可能把事情来龙去脉说出来,这是比较犯忌的。这种人说好听是率直如赤子,说难听一点是对情绪秘密缺乏把关力,将给人留下“办事不牢靠”的印象。
具有变脸功夫固然重要,但要学到这功夫并不容易。因为喜怒哀乐这些情绪都是难以掩饰的,有些人可以做到该哭就哭,欲怒则怒的地步,这种变脸的功夫可说已出神入化。
能做到以下的程度也就可以了:随时能从哭脸、怒脸转变成笑脸,以笑脸来面对外面的世界。
要知道,无论你有多哀伤多愤怒,除非你的至亲好友,否则不会有人对你的喜怒哀乐有兴趣,并进一步表示关怀,更不可能倾听你的哀伤或是愤怒。你若不知此点,不但会造成自己极大的压力,也会留给对方极坏的印象,因而下意识地看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