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四章 新中国相声艺术的发展

相声改进小组成立

北平解放以后,相声艺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提高,原来的“耍贫嘴”“骂大会”的生意人变成了“文艺工作者”,但很多演员还在说着未经整理的传统相声,里面掺杂着不少侮辱劳动人民、羡慕富贵权势的内容。这样在演出中就必然存在陈旧低俗的气味,江湖气也没有改变。相声面临能否生存下去的危机。

面对这种情况,演员的情绪也低落下来,对自己的艺术失去了信心,有人甚至要改行。当然也有一部分演员开始觉悟。1949年12月底,著名作家老舍由美国回到北京。相声演员侯一尘、侯宝林等得知以后,马上找他。他们知道老舍熟悉民间说唱艺术,在抗日战争时期还自己创作和表演过“抗战相声”,并深信老舍一定能出主意帮助他们改变相声的现状。老舍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答应为他们改编传统相声。在历数了这些传统节目之后,老舍说:“依我看,这些东西把骂大街、贫嘴废话去掉,加上些新内容、新知识,既有教育意义,还有笑料,照样受欢迎。”“大家回去,把这些本子找来,我给改改,先找找道儿,改出几段大家先演着。不过大家都得动手才行啊!”老舍在两个月内改出了《贾博士》《维生素》《两条路线》三段相声。从此,老舍就成了这些相声演员焕发艺术青春的引路人。

与此同时,罗常培、吴晓铃、吕叔湘等爱好相声的语言、文艺工作者也加入了改进相声工作的行列。

在相声演员和文艺工作者的积极配合下,改进相声、赋予其新生机的高潮出现了。孙玉奎、刘德智、侯宝林、侯一尘、高德亮、罗荣寿、高凤山、佟大方、全常保、常宝霆、于世德等11名相声演员作为发起人,成立相声改进小组,把全体相声艺人团结在一起,从事相声的推陈出新。

他们的计划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全体相声演员的拥护。经过签名以后,又经北京市曲艺公会协助,1950年1月19日,相声改进小组在前门箭楼宣布正式成立。

相声改进小组的活动主要在于组织演员学习、改进旧相声和创作新相声以及演出、出版等方面。一方面改编旧的,一方面创作新的。大家集思广益,认真讨论。他们停演了《反正话》《六口人》等拿父母、夫妻开玩笑的低级、庸俗的段子和《怯拉车》《怯洗澡》等挖苦劳动人民的段子,又停演了《学聋哑》等拿残疾人开玩笑的段子。有些段子则由演员自己进行修改。

老舍等文艺工作者也经常提供他们改编和新创作的段子,在作家与演员的结合上,起了模范作用。另外还有许多文艺工作者经常予以协助。小组开始活动仅10个月,改编与创作的新旧相声就有32段,改进相声已初步奠定基础。

有了一定的学习成果和适合表演的段子,经过小组研究,以北京相声改进小组的名义组织起一个团体。经北京市文艺处批准,小组从1950年3月2日起,在前门外大礼纱帽胡同路北新华游艺社演出。演员都是小组成员,有侯宝林、郭启儒、孙玉奎、全常保、刘德智、于俊波、谭伯如、佟大方、于连仲、于春藻、常宝霆、常宝华、白全福、罗荣寿、高德亮、赵连升、于世德、赵春田,还有汤金澄的口技、高凤山的快板、孙宝才和王文禄的双簧。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运动广泛开展宣传,小组也及时编节目参加宣传演出。一些积极的演员自告奋勇地参加了1951年3月出发的中国人民抗美援朝后方宣传队,赴西北、西南、中南、华北、东北等地宣传演出,小组大部分成员都参加了,他们演出的《如此美国》《圣诞节攻势》等节目受到欢迎。

参加抗美援朝后方宣传队的小组成员回来以后,于1952年1月成立了民营公助的北京市曲艺工作团,负责人为曹宝禄、侯宝林、孙玉奎。当年11月,北京市成立了京、评、曲等8个团,都是民营公助的体别。其中曲艺成立了3个团:以王世臣为首的(以鼓曲为主)为曲艺一团;以曹宝禄为首的(以曲剧为主)为曲艺二团;以孙宝才、高凤山为首的(以相声为主)为曲艺三团,俗称“相声大会”。相声改进小组成员参加到曲艺三团后,小组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自行取消。

相声的普及

新中国成立后,相声艺术普及很快,成为全国性、全民性的曲艺形式。

相声原来是城市曲种,只在城市流传。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相声演员到军队、矿山、工厂、农村深入生活和慰问演出,相声从城市到了农村,从内地到了边疆,从工厂车间到了解放军部队,逐渐发展为全国性曲种。1956年4月在上海举行南北曲艺交流演出时,相声与滑稽首次在能容纳1.4万名观众的“文化广场”公演,那种壮观的景象是以往任何时候都难以比拟的。朝鲜战争期间,抗美援朝宣传队对相声向全国的普及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到后来,几乎每个省都有了相声。在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则根据自己语言特点,还创造了方言相声和少数民族相声。

过去,相声是市民艺术,它的内容、表演风格都是适合市民的,所以旧相声中往往有站在城市市民的角度嘲笑农民和外地人的内容。经过改进的相声清除了这些庸俗小市民趣味,加强了健康的因素,博得了广大人民的喜爱,成为全国老少男女都欢迎的全民性曲种。

随着相声向全国发展,演员的队伍也有了发展。不只是专业演员和文艺团体提高了质量,而且有了雄厚的业余演员队伍。在部队、工厂、群众文化馆的曲艺队中都有业余相声演员,为相声的普及起了良好的作用。在旧社会也有所谓“清门票友”的相声爱好者,新中国成立后的队伍在其效能上进一步提高,不只是活跃了群众生活,还为专业队伍输送了优秀的演员和作品。过去是北京海淀区新华书店发行员的马季,当选过全国劳动模范的五七一工厂人李文华,都是业余演员转入专业演员的典型事例。

相声普及面的扩大和演员队伍的发展带动了相声艺术本身的变化,特别是相声反映的生活面的日益广阔。全国各地的工人、农民、士兵中的新人新事都在相声中得到了生动的反映,相声表演生活的能力也得到了增强。

新型讽刺相声的诞生

相声以讽刺为特长,这也是它的一个功能之所在。那么,新时代的相声还需要不需要讽刺?应该如何对待讽刺?这是当时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许多有识的作家所共同思考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前期和中期,何迟、冯不异、孙秀文、郎德沣等文艺工作者大胆地步入新领域,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讽刺人民内部矛盾的相声,如《买猴》《开会迷》《飞油壶》《夜行记》《住医院》《妙手成患》《打百分》《服务态度》等,受到了群众的欢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双百”方针促进了文艺思想的活跃和解放,讽刺相声得到了人们的肯定。有人把《买猴》看做是“打破了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的禁区”,“以社会主义主人翁的姿态,大胆干预生活,尖锐提出现实中的问题,指出生活激流中的暗礁,呼唤和鼓舞人民同种种阻碍我们事业前进的丑恶现象作斗争,以推动历史的前进”。实践证明,反映现实生活的相声艺术,是文学艺术军团中的先锋。

相声《买猴》(作者何迟)于1954年11月在《沈阳日报》上发表以后,曾先后在《旅大文艺》《北京日报》《剧本》月刊、《中国建设》和前苏联《鳄鱼》画报等刊物上刊载(这中间曾有过若干修改),各通俗读物出版社曾印单行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天津等地电台也都多次广播过这个相声节目。在群众中间,《买猴》影响很大,各地报刊、广播电台经常收到群众对这个相声的意见,各地群众文娱活动中也经常演出这个节目。作品中的主角马大哈几乎成为人所共知的名字,在群众中还流行了这一类的话:“你真是个马大哈!”,“我又办了一件马大哈的事儿!”。有些企业单位在听了《买猴》以后,还结合工作检查了马虎作风。

但是随着社会反响的扩大,也出现了对这段相声的反感和批评,在各地文艺界开展了激烈的争论。《剧本》月刊编辑部曾收到许多读者来信,其中否定《买猴》的意见占半数以上。1955年初,该编辑部为此召开了一次讽刺剧座谈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虽然接到很多听众点播《买猴》的要求,但担心讽刺过头,夸张过火,会在政治上造成不良影响,曾播播停停,犹豫不决。1956年1月,中国曲艺研究会对优秀曲艺作品进行评奖,以及同年3月青年文学创作者会议曲艺组、理论组等讨论《买猴》,都引起了争论,意见分歧很大。1956年5月,《文艺报》围绕《买猴》组织了四次专题讨论会,分四期共刊载了作家、评论家、干部以及读者的14篇不同意见的文章。讨论伊始,否定意见占多数,他们的主要论点是:作品中没有正面人物、正面力量,内容不真实,夸张没有根据等。有些极端的意见还认为作品污蔑了新社会的商业工作和百货公司,给社会主义抹黑。到后来,肯定意见越来越多。赵树理、老舍、侯宝林等都从维护讽刺文学的角度,给了《买猴》以高度评价。

五六十年代的相声

随着新中国建设的迅猛发展,适应客观情势和艺术发展的需要,以歌颂为主的相声不断涌现,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掀起了第一个高潮,1958年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曲艺汇演集中展示了这方面的成就。汇演以后,编选了75个新的曲艺节目结集出版。从此,歌颂成为相声的三大功能之一,歌颂型相声确立了与讽刺、娱乐型相声并列的地位。

在编演歌颂型相声方面,论贡献和影响之大,当推马季和夏雨田。

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十周年,文艺界掀起空前的创作与演出高潮。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电影、曲艺等领域都喜获丰收,相声当然也不例外,创作出大量反映新时代和新生活的作品,其中《昨天》《一条街》堪称具有代表性的杰作。

从1960年10月到1961年4月的半年间,挖掘并记录了传统相声100多段,包括“垫话”、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活”、开场小唱等,基本上反映了传统相声的概貌。1961年,有关人员连续讨论了批判地继承相声遗产的问题。关于这次挖掘传统相声的情况,当时曾撰写报告,全面地加以总结。就内容分,这些节目大约有这样几种类型:

(1)关于剥削者、统治者的笑话;

(2)关于旧社会世态人情和种种畸形形象的讽刺;

(3)关于传统笑话的主人公(傻子、乡下人、庸医、卜者和塾师)的话柄;

(4)关于旧社会习俗和其他知识;

(5)讥讽辩难、谈笑风生的节目;

(6)模拟方言、外语、市声和学唱戏曲、曲艺;

(7)“起角色”的表演性较强的节目和滑稽演出戏曲片段的“开场小唱”;

(8)文字游戏。

1961年初,中国广播说唱团将挖掘、记录的传统相声编印成内部出版物,共四册。它是最早的一部传统相声脚本的总集。为了进一步整理传统相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1961年12月到1962年6月半年间,派人分赴沈阳、吉林、哈尔滨、天津、济南、汉口、南京等地寻访老艺人,继续挖掘传统曲目,前后共录了近300段,迄今保存完好。

相声再奏“明春曲”

新中国成立初期培养的相声演员,从传统的师承关系看,绝大多数属于第七代。而他们之后的第八代,也已蜚声曲坛,成为相声界的中流砥柱。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培养相声演员大致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以团带班,即专业曲艺团体举办演员培训班。如20世纪60年代北京曲艺团曾举办过学员训练班,师资力量雄厚,又注意选材,加以学员悉心学艺,成果颇丰;

二是拜师学艺,摒弃了传统师徒关系中的某些封建糟粕,建立起团结和睦、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是业余演员自学成材,然后加入专业相声队伍。

1986年文化部在天津建立北方曲艺学校,设有相声专业,使相声人才的培养进入了新的阶段。

作为继往开来的新一代,新中国成立以来培养的相声演员具有如下特点:

(1)坚实的艺术功力;

(2)独特的艺术风格;

(3)兼通创作和表演;

(4)具有较高的文化理论水平。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