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一章

中国QW(前卫)—2舰空导弹

“前卫”—2是新一代的便携式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是中国精密机械出口总公司在“前卫”—1号的基础上做了大量改进后的一种先进舰载便携式防空导弹。

主要任务是打击低空和超低空战术目标,例如战斗机、攻击机及武装直升机,它可以为军事基地、政治和工业中心及其他重要设施提供有效的防空保障。

该武器系统不仅具有便于携带、机动灵活、易于操作、发射后不管等传统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的特征,还应用高级探测技术,最重要的是采用了独有的红外滤光和成像技术,可以对目标释放的各种频谱的红外诱饵有极强的抗干扰能力,并且可以在复杂的天气条件下,准确的捕捉到目标。使“前卫”—2能够有效地从较强的人为干扰和复杂的环境干扰中辨别目标信号,并有效地去除干扰信号,它具备全向攻击空中目标的能力,采用了最新的抗干扰技术,可以在复杂环境和强烈干扰中跟踪摧毁真正的目标。

“前卫2”并可以发展为车载多联装防空导弹系统和直升机自卫用空空导弹。“前卫”—2是中国迄今研制的最先进便携式防空导弹,其部份指标领先于国外同类型武器。目前已少量装备部队并用于出口。

和“前卫”—1号相比,“前卫”—2号在弹重和弹长都有所增加,最大射程从5000米提高到6000米,增大了攻击范围。最小射高从15米下降到10米,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提高了有效的对付巡航导弹,武装直升机,低空飞行的无人驾驶飞行器等目标低空目标的能力。虽然全系统重从169千克上升到18千克,弹长从1526米增至159米,但这并没有给导弹的使用造成多少不便。厂家称“前卫”—2是当时世界上最有效的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性能超过了“毒刺”和“西北风”。

“前卫”—2型便携式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总重:18千克;导弹长:1590米;导弹重:1132千克;弹径:72毫米;弹头重142千克,拦截高度10—3500米,最大作战斜距500—6000米,导模式为被动红外寻的,控制模式为比例导引,系统反应时间小于5秒,导弹速度600米/秒,动力系统为两级固体发动机,最小射程500米;最大射高3500米;最小射高10米。

中国猎鹰60N舰空导弹

中国最初引进了少量“腹蛇”MK1A型空空导弹以及部分相关技术,用于改进自行研制的“霹雳”—10和“霹雳”—11空空导弹。意大利阿莱尼亚公司最早研制的是“腹蛇”MK1面对空型及相关系统,后来的MK1A在MK1型基础上改进了导引头低空性能,具备一定的俯射能力。因此将MK—1A技术用于面空导弹,能够获得更好的低空杀伤包线。80年代末期,中国开始研制基于“腹蛇”导弹技术的新型中低空面空导弹系统,命名为“红旗—64”,而“红旗”—64的出口型命名为“猎鹰”—60。

1988年巴基斯坦政府与英国政府成立了一个共同委员会,探讨未来巴基斯坦在防务方面的需求,双方于1992年达成了购买6艘21型“女将”级护卫舰的协议。

从1993年7月至1994年9月,巴基斯坦接收了所有6艘护卫舰,并被命名为“启明星”级。这些护卫舰经过巴基斯坦改装,部分安装了美制“鱼叉”反舰导弹和中国提供的LY—60N(N代表海军型)型面空导弹。巴基斯坦是中国LY—60导弹的第一个国外用户。

导弹为圆柱体弹身,双X气动布局,全长389米,弹径208毫米,重220千克,最大机动过载35G,单级固体火箭动机,最大飞行速度3马赫,作战高度30米~12000米。采用内装钢珠的预制破片战斗部,可杀伤较大范围内的目标。

拦截目标的最大飞行速度可达600米/秒,最大机动过载7G,基本涵盖了各种战机和空地导弹的性能范围,因而“猎鹰”的作战对象范围较广。

中国PL—9舰载低空防空导弹

PL—9导弹安装在双37毫米炮炮塔旁边,因为炮塔为开放式的,为了不在发射导弹的时候尾焰伤及炮手,所以只有在炮处于遥控操作模式下才能发射导弹。导弹依赖AAA火控雷达跟踪目标一旦发射就不用再管,并可立即进行下枚导弹的发射。

该导弹为双用途防空导弹系统。弹径160毫米,弹重1230克,最大射程8000米,最大射高4000米。该导弹用于舰艇发射防空时,全武器系统由导弹和能搜索、跟踪与发射集一体的导弹发射架组成。每架装4枚导弹,在雷达搜索到目标后转光学捕获和跟踪空中目标并可靠地发射导弹。导弹采用红外自寻跟踪、比例指导和鸭式结构,具有全方位攻击能力。

中国FL—3000N舰载近程防空导弹

“FL3000”是采用双模导引体制的舰载近程防空导弹,具有强大的反导作战能力。导引头采用被动雷达和被动红外双模导引头,其中被动雷达导引头能跟踪现在世界上所有主动雷达制导的反舰导弹的射频信号,作用距离远,导引头视场宽,武器系统对目标指示的精度要求不高。红外导引头采用了红外成像,抗干扰能力强。制导精度比较高。

从2006年起。在一系列对超低空掠海飞行的亚音速目标和以超音速飞行并具有大俯冲角的反舰导弹的测试评估试验中。毁伤概率都达到95%以上。不俗的成绩成为中国海军末端防御的希望。与730速射舰炮相比,“FL3000”导弹有效弥补了在反舰导弹面前的尴尬。

火力覆盖范围大。“FL3000”导弹射程500米~8千米,相比小口径速射舰炮平均460米~3千米的射程,火力覆盖范围的远界增大了2~3倍。近界相差无几,能够在导弹的来袭航路上获得多次拦截机会,多联装的发射系统拦截概率会明显跃升。

毁伤能力强。“FL3000”导弹采用的10千克的连杆式破片战斗部,除了有碰撞引信,还采用了激光近炸引信,能够在导引头精确锁定目标的条件下。精确摧毁来袭目标,杀伤威力与拦截效果明显高于小口径速射舰炮。2007年4月,进行的作战和评估试验中,24枚“FL3000”中有23枚成功拦截了目标;在对超音速目标的拦截试验中。2枚“FL3000”导弹拦截以超音速掠海飞行并做“s”型机动的超音速靶机,1枚直接命中目标。这表明“FL3000”具备较强的拦截超音速导弹的能力。

具备同时拦截多目标能力。“FL3000”导弹采用全程被动制导,发射后不管。单个多联装发射装置即具有同时拦截多目标的能力。此外,武器系统不需要专门配置搜索、侦察、跟踪设备,只需由水面舰艇上已有的传感器提供目标指示即可。而且对数据的精度和数据率要求不高。

计算表明,对于配备2座24联装“FL3000”的驱逐舰,要连续发射15—20枚反舰导弹才有可能将其重创,而对于只配备“730”系统的舰艇。达到同样毁伤效果只需要5枚。

中国台湾RIM—66A标准舰空导弹

性能特点

通用性好。导弹具有相当大的系统共通性,每一枚导弹均配备有与任何发射系统介面连结所需的软件。

用途广。主要用来对付中、低空飞机和飞航式导弹,亦可用作地对地战术导弹,紧急状况时带可当作反舰导弹使用,是一种有效的舰队区域防空武器。

可连续、快速发射。

基本数据

弹长:457米。弹径:0305米。翼展:107米。弹重:590千克。动力装置:双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射程:18~24千米(最大)。射高:18~20千米。速度:2600千米/小时。制导方式:半主动雷达寻的。战斗部:战斗部重61千克,烈性炸药50千克,触发引信或近炸引信。弹头种类:破片。发射方式:MK13、10、26、41等多种发射架。

识别特征

尖卵形弹头,圆柱形弹体。控制翼面形状特征十分明显,两组,各4片,第一组位于弹体底端,翼面前缘后掠,翼尖有切角,翼尖外沿前高后低。第二组位于弹体后部,采用大弦长弹翼,翼展由前至后尺寸不一,初始段最小,中段最长,后段逐渐收缩。采取悬臂式发射架发射。

中国台湾“雄风”反舰导弹

“雄风”系列反舰导弹是台湾海军目前的主要制海武器之一,普遍装备于大中小型作战舰艇上。该导弹的研制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由中山科学研究院研制,共分I/II/III型。目前,I/II型已经服役,III型正在研制当中。

“雄风—1”反舰导弹是1979年在以色列的“迦伯列”2型舰舰导弹的基础上研制生产的,为台湾海军第一代反舰导弹。该弹是一种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最大飞行速度为07马赫,最大射程约38千米,采用无线电指令半主动制导,共生产了约438枚左右,主要装备在台军部分老式的“阳”字号导弹驱逐舰和“龙江”、“瑞江”、“海鸥”级快艇上。

该导弹性能不稳定,和以色列研制的“迦伯列”系列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具有命中精度低、飞行速度慢、抗干扰能力差、容易被拦截等缺陷。目前该导弹的制造工作已经停止,台湾海军正准备以雄风II/III导弹取代它。

“雄风—2”是在“雄风—1”基础上加配以美国“鱼叉”导弹核心元件生产的,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研制。正式型号为MGB—2B,分为陆射型,舰射型和稍后出现的空射型(正式型号为MGB—2C)。和原I型相比,该导弹射程有所提升、飞行速度加快、抗干扰能力加强,具备超视距作战能力,达到了西方国家同时期反舰导弹的水平。

雄风II导弹长4845米,弹径034米,主翼展115米,控制翼展1米,重量695公斤。最大速度为085马赫,射程12~80公里(发射后不管)—12~110公里(中继制导)。

早期雄风二型的红外线引导头为外购,后来台湾岛内的坤仪公司的产品达标后,后续的雄风二型均改用台湾自制的引导头,采用了独特的附加热成像寻的主动雷达制导+惯性中制导和主动雷达末制导系统,精导精度及抗干扰能力较“雄风”I均有较大提高,战斗部为半穿甲爆破型,同时具备穿甲、爆炸及燃烧等三大功能,威力比雄风一型大得多。

动力系统采用了依据由法国授权生产的ArbizonIV型涡轮喷气发动机,重新设计了进气口,据称推力比美制鱼叉导弹使用的发动机推力大10%。采用主动雷达+红外导引的双重制导模式,具备发射后不管能力(FireandForget)。红外线引导头设于弹体前上方,直径约70毫米,与弹体中下方的外凸式进气口形成不对称设计外型。

该导弹分舰舰型和岸舰型。舰舰型的“雄风”导弹装备于台海军“武进3”驱逐舰、“光华6”号导弹艇、“成功”级和“康定”级护卫舰上。

自1991年开始量产,是目前台湾海军反舰导弹中的主力弹种,采用了类似美制鱼叉导弹的折迭式弹翼,导弹发射出后弹翼自动展开;弹体末端的辅助发动机在将导弹发射出弹筒约3~5秒后自动脱离,之后导弹打开续航发动机进入巡航状态。雄风二型导弹与美制鱼叉Block1C导弹一样,也能预设3个转折点,作出之字型飞行路径,增加了发射舰的隐蔽性。

攻击时导弹采用掠海飞行,在初期采用惯性导航,中途可利用数据链进行中继引导(目前并没有可以执行此功能的空中平台),在接近目标时,高度可降为5~7米,并打开主动雷达引导头,之后弹体前端上方的红外线影像感测器也会打开,以双引导头的方式操作。

这种双制导方式据说可以大大增强导弹的抗干扰能力,提升命中率。台湾方面声称雄风二型在攻击目标的最后阶段,还可作出S型的机动规避动作,但不知是否属实。岸舰型的“雄风”导弹主要部署在包括东引、澎湖、小琉球及本岛西岸在内的5处导弹阵地内,这些导弹阵地未来均将纳入海军大成指管通情系统中,并与强网系统连接,可构建完整的台海水面防护作战能力。

空射型“雄风”2于1994年首次对外公布,但长期以来只有两架第35夜攻中队的AT—3雷鸣号攻击机(机号为0902的AT—3A和机号为0825的AT—3B)能挂载为其配备的少数几枚空射型雄风二型Mark1导弹执行任务。

该机曾经进行过6次试射,但由于AT—3的机身并不完全足以承受大型反舰导弹发射时的作用力,加上该型机并无精确的火控系统,所以一直没有广泛部署。但台湾目前已准备为IDF配备该导弹,和美制RGM—84D捕鲸叉反舰导弹一起执行空中反舰任务。

针对大陆购自俄罗斯的SS—N—22超音速导弹威胁,台湾也自行研制了一型超音速雄风III反舰导弹,为台军机密军事科研计划“雄评计划”的核心部分。研制工作从1996年开始,在1998年进行了试验弹的首次试飞,1999年,“雄风”III完成了“超音速自由飞行、巡航后俯冲、模拟攻舰低—高—低弹道飞行、超低空掠海飞行”等多项试验飞行。

2000年生产出6枚原型弹供测试。在2001年4月举行的汉光17号军事演习中,于屏东县满州乡的九鹏导弹试射场对该弹进行了首次实战试射。如果一切进展顺利,“雄风3型”导弹将于2004年至2005年正式编入台军实战部队,预计将装配在台军成功级驱逐舰、拉菲特护卫舰或者即将购入的基德级驱逐舰之上。

导弹采用垂直发射技术以及固体燃料火箭助推器的冲压式喷气发动机,最大飞行速度可达25马赫,最大射程更是达到了台湾导弹历史之最的“300公里”之遥。

“雄风”III导弹制导方式目前仍未公开,但依据工程技术上的继承性,可初步判断它将沿用“雄风”II导弹引进核心部件进行技术开发的研制方式,并可能将“雄风”II原有的主动雷达寻的/热成像寻的复合制导系统进行适当优化后运用于新导弹系统。

“雄3”导弹的研制成功,被台军看作是继“天弓2型”导弹、“雄风2型”导弹之后,在自制武器发展上的又一项“重大突破”。台湾目前正准备在该导弹的基础上发展一型远程地对地导弹,以增强其“决战境外”和“先发制人”的作战能力。

中国台湾雄风2型导弹

总述

台湾中科院于1983年开始研制计划,设计方案是模仿美国“捕鲸叉”导弹系统方案,用目标指示雷达测量目标运动要素,火控系统据此计算诸元、装定并发射导弹,飞行中段采用惯性制导,末段为红外和雷达主动复合制导模式。台湾中科院将该导弹命名为“雄风”2导弹系统,岸防型号为MGB—2A,舰射型号为MGB—2B,后出现的空射型号为MGB—2C。当时,台湾工业体系尚不能全部提供“雄风”2所需的配套装置,关键部件需要外购。

“雄风”2型导弹采用一台法国许可生产的ArbizonIV型涡轮喷气发动机,据称推力比“捕鲸叉”导弹使用的发动机大百分之十左右,台湾中科院在“捕鲸叉”导弹进气道结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发动机进气口。

“雄风”2导弹是第一种真正采用主动雷达与红外复合制导的导弹系统,红外导引头设于弹体前上方,直径约70毫米,与弹体中下方的外凸式进气口形成不对称设计外型。

早期“雄风”2型的红外导引头为外购,后来由岛内坤仪公司生产,后续的“雄风”2型均改用台湾自制的导引头。导弹装有助推固体火箭发动机,工作3至5秒后自动脱离。

舰射型

1988年,“雄风”2导弹在“阳”字号驱逐舰上试射成功,1990年1月正式结束研制。舰射型MGB—2B已自1991年开始量产,是台湾海军反舰导弹中的主力弹种,也是台湾数量最多的一型反舰导弹,目前台湾中科院的生产线上仍在持续制造此型导弹。除了部署在台湾海军“成功”级、“康定”级护卫舰二代舰外,台湾海军现有的7艘“武进”3型驱逐舰(除“辽阳”号外)后来也都在舰的左舷加装1具四联装“雄风”2型导弹发射器。近年来台湾中科院对“雄风”2导弹系统进行了多项改进,其中一项是采用了新型燃料,将150千米的最大射程提高到170千米。此外,“雄风”2的对陆攻击型号也在研制中。

陆射型

MGB—2A陆射型从9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替代各岸防反舰导弹发射阵地中原有的“雄风”1型导弹,采用较少见的三联装发射器发射。目前尚未见有车载机动型出现,各处岸基阵地部署的均为固定阵地型式,但是台湾拥有发达的公路网和很多适合改造的车型,如果要发展车载型“雄风”2导弹也并非难事。

空射型

“雄风”2空射型号MGB—2C最早装备AT—3攻击机,但是这种飞机的电子设备相对简陋。在引进了法国“幻影2000”和美国F—16战斗机后,台湾自行研制的IDF战斗机因机动性能不足退居二线,但是其机载系统性能不错,是携带“雄风”2导弹的理想平台。台湾已经完成了“金龙”53火控雷达系统与“雄风”2导弹的整合,IDF比AT—3攻击机能更好地执行反舰任务。

中国台湾“雄风”—3型导弹

台湾当局不仅希望能够有效地对付对方来袭的各种超音速导弹,而且时刻梦想着“境外决战”,为此它感到原有的武器装备实在是难以满足要求,已装备部队的两型“雄风”舰舰导弹的射程都太短,而且都是亚音速,其作战能力极其有限。所以,从1996年起,台湾“中山科学院”又开始研发“雄风”—3型舰舰导弹。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力图依靠自身的技术来研制“雄风”—3型舰舰导弹的进展始终不大。直到美国政府宣布单方面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之后,台“中山科学院”才有机会从美国和以色列获得了一些关键技术,从而推进了“雄风”—3型舰舰导弹的研制进程。

1998年,“雄风”—3型导弹试验弹首次试飞成功。1年后,“雄风”—3型导弹又相继完成了“超音速自由飞行、巡航后俯冲、模拟攻舰低—高—低弹道飞行、超低空掠海飞行”等多项试验飞行。在2001年4月举行的“汉光17号”军事演习中,台军在屏东县的九鹏导弹试射场对“雄风”—3型导弹进行了首次实战试射。

“雄风”—3型舰舰导弹上使用了台湾“中山科学院”研制多年的冲压式发动机,它的飞行速度是使用涡喷发动机的“雄风”—2型导弹最大飞行速度的2倍以上,导弹射程超过500千米。

“雄风”—3型导弹的速度能达到25马赫,射程达到数百千米,其中选用冲压式发动机起到了关键作用。为了选择一型合适的冲压式发动机,台湾军方可谓煞费苦心,逐一对比了多种冲压发动机:

第一种是液体燃料冲压火箭发动机。这种发动机历史悠久,技术成熟,但存在液体燃料流量调节系统结构复杂,大攻角飞行时容易熄火等不足。

第二种是固体火箭冲压火箭发动机,这种发动机的贫氧固体燃料经预燃气化生成富燃燃烧产物,排入冲压燃烧室,与从进气道引入的空气混合补燃,二次燃烧产物从喷管排出,产生较强的推力。

第三种是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外部空气通过进气道经激波压缩后,直接引入冲压燃烧室贫氧固体燃料药柱的内孔通道,经补燃室充分燃烧后从喷管排出,产生推力。这种发动机具有燃气流量调节能力,结构简单,优点和功能均有所提高。

显然,“雄风”—3型导弹的试射成功,使得台海军急于尽早将其装配到“成功”级护卫舰、“康定”级护卫舰,以及即将购入的“基德”级驱逐舰之上。但也有消息说,由于“雄风—3”型超音速导弹体积较大更适合设置于岸上,而无法像现役的“雄风—2”型导弹那样部署在前两级护卫舰上,所以只能将其部署在“基德”级驱逐舰上。

但不管怎么说,“雄风”—3型导弹的服役,将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优点,且其作战功能有相应的提高。

优点之一:抗干扰能力增强。“雄风”—3与“雄风”—2外形上的最大不同之处是,导引头鼻锥罩部分为尖锥形,能有效地降低阻力。“雄风”—3型导弹的末制导采用与“雄风”—2型基本相似的制导方式,即主动雷达寻的加红外寻的的末制导方式;此外弹上又增加了GPS导航系统接收机,能够自动及时地修正导航数据,具有较强的抗电子干扰能力和地貌识别能力,命中率相对较高。

优点之二:射程明显增大。“雄风”—3配备了“擎天计划”所研制的冲压发动机,采用楔形冲压进气口,无弹翼,装有4片X形尾翼,因此阻力十分小;其弹体比“雄风—2”长,增加了燃油量,因而最大射程增加到500千米以上。

“雄风”—3型导弹的服役,将具有以下作战功能:首先,可以实施较远距离的对陆打击。目前,有些人将该导弹称为反舰巡航导弹,它的射程达500千米或更远,台湾海峡最宽的地方为220千米,最窄的地方为130千米。

从理论上讲,“雄风”—3型导弹从台海军战舰上发射后,足以威胁沿海大中城市、港口基地或重要设施,而且能形成对一定战略纵深目标的打击能力。但鉴于台军的探测手段不多,其现有驱护舰的舰载雷达作用距离又十分有限,探测目标和获取信息,必须依靠台湾的E—2T预警机或舰载直升机为导弹提供信息或中继制导,但如此一来这些平台极易被对方搜寻发现。

其次,可以攻击对方的水面舰艇。“雄风”—3型导弹具有掠海超音速攻舰能力,最大飞行马赫数为25,每秒种可以飞行约083千米。从海上发现目标到击中目标,只需要几十秒的时间;即使对方水面舰艇装有“宙斯盾”防空系统,也只有20—30秒的反应时间。该导弹对于对方防空能力不足的舰艇,还可以进行大批量发射,实施多方位的饱和攻击,从而使其具有“反制”大型水面舰艇的能力。

第三,能产生不小的威慑能力。“雄风”—3型导弹的射程在500千米以上,且机动性较好,隐蔽性较佳,性能颇为出色,因此载有这种导弹的作战平台,无论是海上,还是空中的,均易给对方造成相当大的心理压力,形成一定的震慑作用。台军声称,其威慑范围可“到大陆浙江、福建以及广东一带。”

台军的目的就是想证明,其有先进武器可以打到大陆,一方面为“台独”分子壮胆,另一方面也想“吓阻大陆”。下一步,台军将加紧发展该型导弹,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一型射程更远的地对地导弹,以增强其“决战境外”和“先发制人”的反击作战能力。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