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四章

俄罗斯“灰熊”SA—N—12舰空导弹

SA—N—12导弹相比SA—N—7导弹作了一些改进:采用新型火箭发动机扩大射程;系统增加了指令修正制导技术和波谱识别技术,采用新型信号处理装置并改进射控软件;采用高灵敏度引信装置并增加了测高能力和距离截止措施,能拦截掠海飞行反舰导弹。SA—N—12导弹最大有效射程:38公里;最小有效射程:35公里;射高:5~24000米;推进系统:单室双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脉冲式近炸引信和触发引信。无发射筒双联发射架倾斜发射,再装填速度达到1秒钟,能反弹道导弹和掠海攻击反舰导弹。

俄罗斯“立夫”舰对空导弹

国别:俄罗斯。类型:舰对空导弹。型号:“立夫”此型导弹是一种全天候中远程、中高空舰载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用于舰艇编队防空。

1978年服役,装备“基洛夫”和“光荣”级导弹巡洋舰。采用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和垂直发射系统,制导方式为无线电指令制导和特殊的半主动雷达寻的。战斗部为破片杀伤型。最大射程为90千米,射高30千米,最大速度6倍音速。全弹长73米,弹径05米,全弹质量1660千克。

俄罗斯S—300F舰空导弹

S—300F,美国人叫它SA—N—6,也叫“里夫”—M,是一套海军使用的舰载垂直中远程防空导弹发射系统。

该系统是从1985年装备的S—300PMU地空导弹系统发展而来的。作为“一架多弹”的范例,S—30OPMU系统可使用的导弹代号分别为5V55K、5V55B、SV55BUD、48H6E、48H6E2、9M96E和9M96E2。“里夫”—M中远程舰空导弹系统可使用9M96E、48H6E和48H6E2等3种导弹。

48H6E和48H6E2这2种导弹具有对战术弹道导弹的拦截能力,与“里夫”—M舰空导弹系统标准型配套使用。

9M96E导弹的发射质量、弹径、战斗部质量等较48H6E和48H6E2都大大减小,与“里夫”—M舰空导弹系统简化型配套使用,以拦截掠海飞行的目标为主。

9M96E导弹拥有自身小型储运发射箱,也可利用装载48H6E和48H6E2两种导弹的大型储运发射箱。一个大型储运发射箱内可装4枚9M96E导弹,从而大大增强了系统的火力密度。48H6E弹长约76米,弹径为0508米,翼展1134米,弹重1800公斤,战斗部144公斤,最大射程150公里,射高约25~25000米,最大飞行速度约7930~8710千米/小时,单发杀伤概率为07,制导方式为无线电指令+末段TVM制导,导引方法为比例导引,发射方式为垂直发射,动力装置是单级单推力高能固体推进剂发动机。

48H6E和48H6E2在重量、尺寸和性能上比较接近。比48H6E小很多的9M96E导弹最大射程达到40公里,重量约400公斤,可用来拦截飞机、战术弹道导弹及飞行高度在5米至25公里范围内的其他类型导弹目标,该导弹采用了惯性导航系统,并在中段靠地面雷达站进行无线电指令修正。9M96E导弹最大可用过载在距离为15公里时为60g,而在40公里距离时为30g。由于采用末段燃气动力控制,提高了制导精度。

具有多点起爆能力的杀伤爆破式战斗部使9M96E导弹战斗部的重量大大减轻,仅为24公斤。尽管战斗部重量减轻很多,但由于战斗部是在导弹与目标最接近点时引爆,破片密度大,故其杀伤威力提高了25倍。与48H6E和48H6E2导弹最大的不同是,9M96E导弹不需要相控阵雷达,只需要一部三坐标雷达就能工作。

“里夫”—M导弹武器系统由制导雷达、中央控制舱、自动发射装置、导弹及发射系统等部分组成。

“里夫”—M导弹武器系统所配置的制导雷达是一个单面旋转相控阵雷达,西方称之为“顶罩”雷达。该雷达由五部天线和高频舱组成一个雷达天线座,该雷达主要依靠舰上的三坐标搜索雷达提供目标指示。制导雷达最上方大圆罩内装有一个单面旋转相控阵天线,是主雷达,天线直径为35米;在其下方是3个并排安装的柱形天线;在大天线罩和柱形天线之间有一个小的圆形天线罩,内装有一个05米直径的小型相控阵天线阵面。

该雷达的天线群和高频舱室都在一个大天线座上,三者共重265吨,尺寸约为长62米宽56米高765米。其中主天线阵面(主雷达)用来跟踪、照射目标并跟踪导弹,接收导弹返回的目标坐标信息并发送导弹控制指令;小天线阵面(小雷达)用来在导弹发射初段时截获发射后的导弹,将导弹的坐标信息送到主雷达,引导主雷达截获导弹;3个柱形天线用于电子对抗作战时旁瓣对消。

主雷达的发射机由三级速调管组成,只能工作在一个频率点上,更换频率必须更换速调管。制导雷达天线所在部位由于船体变形而会出现较大的随机测量误差。为此,在天线座上配有一个双轴稳定的陀螺平台来校正此误差,以对波束进行稳定控制。

中央控制舱包括雷达发射机的激励器、接收机的中频和视频部分、火控计算机、导弹控制台、目标指示设备、数据交换设备、机内检测设备以及A/D变换等22个机柜。中央控制舱负责与外部信息交换、信息处理和显示、系统的工作方式和功能控制以及导弹发射控制并完成系统的检查及操作训练等。

导弹控制台是中央控制舱的核心设备,它的任务是完成“里夫”—M系统所要攻击目标的录取、射击诸元的计算、导弹射前参数装定、导弹的发射控制以及导弹飞行制导指令形成。导弹控制台上有P型显示器和A型显示器。P型显示器显示威胁目标的方位、距离,A型显示器显示目标、导弹的信息以及遭遇点。火控计算机由两台计算机组成,每台计算机有3个CPU构成多处理机,其中有1个CPU作为备份。每台计算机完成3个目标和6枚导弹的跟踪照射处理。此外,还可以完成目标参数的模拟,机内检测以及故障定位等。机内检测设备完成系统的功能检查和故障检测、隔离以及目标模拟等。

“里夫”—M系统的自动发射装置主要控制弹库中的转柱转动、导弹发射准备、射前检查、参数装定,并将导弹射前的状态信息反馈到中央控制舱。1台自动发射装置可控制4个发射井。“里夫”—M系统导弹的贮存、运输和发射都由贮运发射筒完成,导弹贮运发射筒头部有较厚的易碎盖,背面刻有预制沟槽,在3个大气压下即可破碎。底部有固定导弹机构、导弹弹射器、2个燃气发生器,沿发射筒水平方向的两侧有活塞筒及推杆,下部有电缆及导轨。贮运发射筒在导弹发射后,经过一定修复如更换顶盖等,可重复使用3~4次。在每个发射井内都设有大型转柱,上面挂有带贮运发射筒的导弹8枚,弹筒围绕着转柱分布,挂弹后转柱直径为38米,转柱下面还有转动机构。待发射导弹转至发射井口后,这枚待发导弹被加电并装定参数,其他导弹可进行射前检测。弹库是一个大通舱,由4个、6个或8个发射井组成,高约9米,四周有装甲保护。

“里夫”系统有两种工作方式:一种是接收舰上指控的目标指示工作方式,另一种是在某一位置制导雷达自主搜索、跟踪目标工作方式。通常“里夫”—M系统工作在前一种方式下,舰上三坐标雷达给出目标信息,经舰上作战情报指挥系统进行目标识别、威胁判断,再分配到“里夫”系统,由中央控制舱内的目标指示设备接收,并送到导弹控制台;控制制导雷达天线调转到目标指示方向,雷达截获目标后转入自动跟踪状态,计算机根据导弹控制台送来的目标参数计算目标射击诸元。

与此同时,自动发射装置进行导弹选取、加电,并对待发导弹进行射前参数装定。导弹发射后离舰面25~30米高度,主发动机点火。当导弹穿过制导雷达的小雷达(截获雷达)的截获屏(320320)时,小雷达将导弹的坐标参数送到主雷达;当主雷达截获导弹后,制导雷达对导弹、目标进行跟踪,并对目标照射。舰上计算机根据目标、导弹的信息计算导弹偏离弹道数据,以此形成指令,并发送给空中的导弹,指令周期为01秒。制导雷达对目标的照射是脉冲式的,当导弹的导引头搜索、捕获到地面照射经目标反射回来的信号后,就由中段指令制导转换到TVM末段制导。

与其他系统相比“里夫”—M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射程远、作战空域大。“里夫”有效射程为90公里,低界为25米,可拦截各种携带近程空舰导弹的载机和如“冥河”类大中型反舰导弹,具有远程区域防空作战能力。

对付多目标的能力较强。由于采用了垂直发射技术、相控阵制导技术,“里夫”—M系统在900方位角范围内能同时发射12枚导弹拦截6个目标,因此该系统具有一定的抗饱和攻击能力。

抗干扰能力较强。这主要是因为该系统采用TVM制导体制以及相控阵制导雷达技术,抗干扰措施多。

可靠性好。导弹的贮存、运输、发射都用同一个筒,使用维护方便,筒内导弹可10年不用检测,导弹第10年时的发射飞行可靠度还大于075。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对付中程和远程目标时,“里夫”—M系统均可从容应对。

英国“海狼”舰对空导弹

这是一种近程、低空快速反应的舰载防空导弹武器系统,主要用来防御各种反舰导弹、飞机等袭目标。

1988年装备部队。制导方式为雷达或电视跟踪和无线电指令制导。破片杀伤型战斗部,杀伤半径8米。最大射程75千米,最大速度为25倍音速。全弹长3米,弹径018米,全弹质量140千克。采用垂直发射,可以进行全方位拦截。

英国“海标枪”舰对空导弹

这是一种中远程、中高舰载防空导弹武器系统,主要用于拦截高性能飞机和反舰导弹,也能攻击水面目标。

1937年装备部队。1982年英阿马岛冲突中,英海军用该导弹先后击落阿根廷5架飞机和1架直升机。海湾战争中,英舰用该导弹成功地拦截了伊拉克反舰导弹,创造了首次反导战例。

该导弹采用半主动雷达寻的制导和破片杀伤型战斗部。最大射程为70千米,作战高度10至22000千米,最大速度为35音速,全弹长436米,弹径042米,全弹质量550千克。

英国海猫舰空导弹

简介

海猫舰空导弹这是英国肖特兄弟公司研制的一种近程低空舰空导弹。主要用于点防御,对付接近舰艇的低空飞机。该弹分为基本型与改进型。先后出口到十多个国家。

功能

该系统由导弹、一个四联装发射架和一个GWS20火控系统组成。射程55千米,作战高度最大35千米,最小2米,反应时间6秒,速度1170千米/小时。弹长148米,弹径190毫米。采用光学跟踪和无线电令制导。目前英国的利安得级和女将级护卫舰仍装有该系统。

法国“海响尾蛇”舰空导弹

“海响尾蛇”系统,是法国汤姆逊—CSF和马特拉公司联合研制的全天候近程舰对空导弹武器系统,用于舰艇自身防御,堪称法国海军舰艇防空力量的中坚。

1973年,法国海军决定把“响尾蛇”2000型地空导弹移植上舰,其基本方案是不改变原制导单元,利用舰上的目标探测指示系统,增加弹库装填装置,以适应装舰要求。于是,旱地上的“响尾蛇”尾巴一摇,变成了“海响尾蛇”。到1980年,“海响尾蛇”正式服役,开始装备法国海军F67级驱逐舰和F70级驱逐舰。

为了对付超低空目标的攻击,从1980年开始,法国海军研制反导型“海响尾蛇”,采用R460型导弹,主要改进内容是利用红外跟踪器解决低空跟踪制导问题。随后,法国海军的两艘航空母舰也装备了这种新式导弹,并已向国外销售。

“海响尾蛇”导弹(V5S型)弹长294米,弹径156毫米,翼展540毫米,弹重87千克,导弹最大速度750米/秒,战斗部重14千克,杀伤半径6~8米,动力装置为单级固体火箭发动机。V5S导弹气动外形为鸭式布局,弹身由卵形头部和细长圆柱体组成,舵面与弹翼呈X型配置。“海响尾蛇”系统有3种作战模式,即雷达制导模式、红外制导模式和手控方式。“海响尾蛇”导弹具有继承性和设备的通用性,特别是通用性好。

随着新世纪的来临,反舰导弹也有了新的发展。老一代“海响尾蛇”系统存在的弱点便显现出来,主要表现是:作战空域小;对付多目标的能力弱,只有一个发射通道;红外制导下的反导能力受气象影响很大。面对日新月异的反舰导弹威胁,法国海军于1991年9月作出决定,由法国宇航公司和MBB公司合作研制新一代“海响尾蛇”系统,采用由LVT导弹公司生产的VT1型导弹。目前,新一代“海响尾蛇”导弹已交付海军使用,命名为CN2型。阿曼海军随后成为第一个订购“海响尾蛇”CN2系统的外国用户。1994年12月,该系统又装备到法国海军“拉斐特”级导弹护卫舰上。

新一代“海响尾蛇”CN2系统采用的VT1导弹主要拦截低空、超低高速飞行的飞机、直升机,特别是机动性很高的掠海或大俯冲角飞行的反舰导弹。CN2系统采用频段为12~18吉赫的J波段火控雷达,并采用TV电视头和SAT红外跟踪器。CN2系统的制导站转塔全重26吨。发射架为8联装或12联装,一边各装4~6枚导弹。VT1导弹,弹长235米,弹径170毫米,弹重76千克,导弹的推力为27千牛,飞行速度3250千米/小时,在拦截距离为8千米时,机动过载达35g。1996年底,法国汤姆逊—CS F公司与俄罗斯“火炬”导弹设计局合作,准备将新一代“海响尾蛇”改为垂直发射。

法国“西北风”舰对空导弹

这是一种轻型近程、低空舰载防空导弹武器系统,主要装备小型舰艇和后勤支援舰,用于对付低空飞机、直升机和掠海反舰导弹的攻击。1987年装备部队。采用红外寻的制导,爆破杀伤型战斗部,最大射程6000米,作战高度几米至4500米,最大飞行速度为25倍音速,全弹长18米,弹径009米,全弹质量195千克。

法国萨德拉尔舰空导弹

这是法国1981年开始研制的可装在小型护卫舰上的超近程舰空导弹,是原“西北风”导弹地空型的舰载型。用于对付低空飞机、直升机和掠海反舰导弹。它包括一个六联装发射架(带有稳定平台)和一个用于捕获目标的闭路电视摄像机。该导弹射程300~6000米,系统重约1000千克,导弹为西北风导弹,长18米,直径90毫米,弹重17千克。采用红外制导,最大速度3250千米/小时。该系统可多枚攻击一个目标也可攻击多个目标。

法国马絮卡中运程舰对空导弹

马絮卡是1950年法国研制的第一代无线电指令制导的中远程舰对空导弹,用以对付高空超音速目标,分为MK1和MK2—2和MK2—3共三种型号。导弹为两级串联,第一级为固体助推器,长33米,第二级为导弹本体,长529米,头部为尖卵型,弹体中部有4个小展弦比的长条弹翼,尾部有四个舵面,和助推器末端的梯形稳定翼在同一个平面上。战斗部为连续杆杀伤式,无线电近炸引信。战斗部和引信组件总重120千克,半主动雷达寻的,飞行速度3900千米/小时,射程55千米,战斗部重98千克。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