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五章

法国“紫菀”舰空导弹

舰空导弹是舰艇上的主要防空武器之一。它从舰艇上发射,主要用来攻击空中目标,被称之为“防空利箭”。防空导弹由弹体、动力装置、制导系统、战斗部和电源等组成。

自80年代末期,美国就将代表舰空导弹发展方向的“标准II”舰空导弹垂发射系统和相控阵雷达陆继装备于其主力巡洋舰和驱逐舰。法国海军为了替换较为落后的现役“海响尾蛇”、“玛舒卡”等舰空导弹,于80年代末着手研制新一代舰空导弹武器系统,即“紫菀”导弹系统。

为了降低研制和装备的成本,法国决定与意大利等国联合研制模块化结构的“未来舰对空导弹”。1989年6月9日,由法国宇航公司、汤姆逊公司以及意大利阿莱尼亚公司联合组成的欧洲防空导弹公司,统筹导弹武器系统的发展。该公司先后开发了两型舰载防空导弹系统,即“欧洲反导武器系统”和“欧洲防空导弹武器系统”。

“欧洲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是一种兼具点防御、中程防空双重功能的导弹武器系统,采用“紫菀15”和“紫菀30”两型导弹,准备在2000年前后取代目前装备的美制“鞑靼人”及“标准”导弹武器系统。它除了用于舰艇自卫反导外,还可担负舰艇编队的区域防空作战任务。

目前,最先发展的“欧洲反导武器系统”已进入实弹试验阶段。1997年4月8日,一枚“紫菀15”导弹在位于法国博多克斯的艾斯德兰中心成功地拦截了一枚模拟掠海飞行反舰导弹的C—22靶标。该靶标飞行高度10米,速度每小时1000千米。

“紫菀15”点防御导弹的结构,类似于美国海军垂直发射的“标准”SM—2BLOCK IV增程型导弹,只是它的助推器具有附加弹翼。助推器尾部采用发动机推力矢量控制,以保证导弹垂直发射后的转向控制。“紫菀15”导弹主弹体长26米,弹径018米,弹重100千克;助推器长16米,直径036米,助推器重200千克。这样,导弹全长为42米,全弹重300千克。其战斗部采用破片式高爆弹头,重10~15千克。助推器在飞行途中抛弃,主弹体上装有4个长方形弹翼,其尾部装有4个可操纵的舵面,进行导弹的气动飞行控制。在导弹的重心附近还装有一个燃气阀,利用4个横向喷嘴直接生产的横向加速度,使导弹在接近目标时产生一个较大的过载,提高了导弹对付机动目标的能力,导弹最大机动过载可达50g。

“紫菀15”导弹采用主动雷达导引头。该导引头由马特拉公司研制的“米卡”空空导弹的AD4A导引头改进而成,为脉冲多普勒体制,采用Ku波段。导弹的高爆战斗部采用延迟引信触发,使导弹能在靠近目标约2米的近距离引爆,以确保完全摧毁目标。由于采用推力矢量控制技术,“紫菀15”可拦截过载15g以上的目标。

“紫菀30”区域防空导弹的结构与“紫菀15”导弹非常类似,也分为两级:一级为助推器,二级即主弹体与“紫菀15”导弹的主弹体完全相同。由于该导弹射程较远,助推器要比“紫菀15”重,其助推器长22米,直径054米,重345千克。整个导弹长48米,全重445千克。

1995年7月18日,当时的欧洲防空导弹公司在朗德试验中心成功完成了“紫菀30”导弹的发射试验。试验任务是拦截一架距发射点30千米、在15000米高度以每小时1000千米的速度进行机动飞行的模拟飞机。“紫菀30”导弹首次地面发射,在助推器脱落后速度达到585千米/小时。在以后的飞行时间内,目标的姿态和速度数据通过数据链不断传给导弹,由弹上计算机计算出最佳弹道。导弹的主动雷达导引头捕获目标后主发动机才点火。导弹飞行未段,控制系统靠位于导弹重心附近的PIF—PAF控制系统进行工作,并在不足几毫秒的反应时间内达到50g的机动过载。

在1995年11月的一次试验中,“紫菀30”导弹在35千米的高度内成功地拦戴了一枚超音速巡航导弹的模拟弹。“紫菀30”导弹采用垂直发射后,机动能力大于30g,而模拟的巡航导弹末段机动能力为10g,飞行速度2600千米/小时。

在系统组成方面,两型“紫菀”导弹可以与多种雷达、火控系统、发射装置等组成多种武器系统。如“欧洲反导器系统”采用法国研制的“阿拉贝尔”相控阵雷达或意大利和英国联合研制的“希尔瓦”A43型垂直发射装置。如后一种发射装置的每个模块可装载8枚导弹,外形尺寸为长26米宽235米高600米,重量为9吨。

“紫菀”导弹系统由多国联合研制而成,集众家之长于一身,融多国之先进技术于一体,将成为世界海军武器库中的佼佼者。而且一次投资获得两种型号,既节约了研制费用、降低了开发风险,又便于部队装备和作用,可根据不同的需求选装一型或同时搭载两型导弹。

“紫菀”导弹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弹多用。它可在10~25千米范围内防御超音速反舰导弹,在15~45千米内防御高速飞行的攻击机,在30~80千米内拦截预警飞机。不但可以担负舰艇自身的防空反导任务,加装远程警戒雷达还可以执行战区导弹防御任务。

第二个特点是系统反应时间短。从首次发现目标到导弹发射不超过6秒,采用垂直发射,可全天候防御飞行速度3250千米/小时、15g机动的掠海飞行反舰导弹。具备抗饱和攻击能力,可对付来自任何方向的目标,并且具有较高的抗电子干扰能力。

由“紫菀”导弹及其制导控制装置组成的两型武器系统具有反导能力强、抗干扰能力强、作战使用灵活、易于装舰以及效费比高等优点。

意大利信天翁舰空导弹系统

这是意大利塞列尼亚公司研制的全天候舰用近程点防御系统。用来对付低空飞机和掠海反舰导弹。该系统1981年开始装备意大利海军,导弹为“蝮蛇”导弹。其射程最大15千米,最小05千米,反应时间<8秒。弹长370米,弹径203毫米,最大速度大于3250千米/小时。采用全程半主动雷达寻的,箱式发射,发射架为四联和八联装两种。该弹还出口到埃及、秘鲁等国。图为厄瓜多尔护卫舰上的“信天翁”系统。

意大利蝮蛇舰空导弹

“蝮蛇”导弹是意大利70年代研制并投入使用的一种舰空导弹,又名“阿斯派德”。它也是意大利“信天翁”舰空武器系统的一部分。“信天翁”是一种导弹和火炮相结合的防空武器系统。

“蝮蛇”导弹弹长370厘米,直径202厘米,翼展70厘米,重230公斤,杀伤远界为15公里,高度为6公里,宽度为8公里。战斗部装8公斤烈性炸药,爆炸后可形成一万块破片,有效杀伤半径为10米。

装有两种引信,一是触发引信,二是近炸引信。近炸引信是主动脉冲多普勒雷达引信。由于“蝮蛇”采用半主动雷达寻的导引头,所以发射后,舰上雷达仍需照射目标,以便导弹的导引头接收到目标回波,修正弹道。

该系统弹库结构很紧凑,一般存贮16枚“蝮蛇”导弹。装卸系统每次可自动装填4枚弹,仅需要1分钟。如用人工装填要5分钟。发射架有8联装和4联装两种。8联装通常装大舰,4联装装小舰。该导弹系统反应时间为8秒。

到目前为止,“蝮蛇2000”导弹已经生产了五千多枚,并销售给了世界上的二十多个国家。

日本“海麻雀”舰空导弹

“海麻雀”是目前西方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近程舰空导弹,日本“高波”级驱逐舰目前所使用的是RIM—7M型,是目前各国使用最多的一个型号。RIM—7M型导弹,弹长366米,弹径204毫米,弹重227千克,导弹最大射程18千米,最大作战高度5千米,动力装置为一台双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最大飞行速度3250千米/小时,采用WAU—17/B聚能爆破战斗部,重40千克,引信是双功能的主动雷达近炸及触发引信。

末端采用的是主动雷达制导,可对1~18千米的中、低空目标实施拦截,有较强的抗电子干扰及低空反导能力。“海麻雀”舰对空导弹此导弹是一种全天候近程、低空舰载防空导弹武器系统,主要用于对付低空飞机、直升机及反舰导弹,1969年开始装备。海麻雀经过改进后具备命中精度高、反应时间短、抗干扰能力强、适用范围广、全天候、全方位、多目标攻击能力等优点。

日本海军的“高波级”在舰首主炮后装有一具32单元的MK41型垂直发射系统,可用来发射“海麻雀”近程舰空导弹,这也是除“金刚”级外第三种采用这种发射装置的导弹驱逐舰。由于其所具备的多用途性,使其在使用上比“村雨”级装备的MK48型垂直发射装置在作战使用上要灵活得多。MK41型发射装置最多可装29枚“海麻雀”舰空导弹(有3个发射单元被起重机所占用)。

南非“矛枪”舰空导弹

南非“矛枪”导弹武器系统是以法国“海响尾蛇”导弹为蓝本进行研发,外形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制导方式、作战能力等武器系统核心性能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本上是一型全新的武器系统。

“矛枪”导弹长33米,弹径180毫米,翼展500毫米,发射质量130千克。导弹最大射程12千米,最大射高10千米,最小射高10米,可以拦截各种类型目标。导弹战斗部为破片杀伤战斗部,重量约23千克,可有效杀伤反舰导弹等目标。

导弹采用的是双色中波红外导引头。在正常作战中,一旦红外导引头截获目标,舰面火控雷达即可不管该导弹,由导弹自主完成攻击。而舰面火控雷达可以马上跟踪下一个目标,辅助下一枚导弹攻击目标。在配置一定数量的火控雷达基础上可形成比火控雷达数量多的火力通道,提高了抗击饱和攻击的能力。

导弹的动力系统也进行了重新设计。发动机工作时间约为35秒,爬升至9000米只需16秒时间,速度可达到2860千米/小时,给导弹提供足够的机动能力来攻击机动目标。

“矛枪”武器系统的战术技术性能非常出色。当武器系统接到雷达提供的目标信息,10秒内就可将导弹发射出去。如果采用类似MEKOA—200型导弹护卫舰的配置,武器系统可同时拦截8个目标。武器系统发射方式为垂直热发射,最短发射间隔为1秒。

印以“巴拉克”舰空导弹

以色列和印度合作开发新的“巴拉克”舰空导弹,特拉维夫和新德里人士证实,以色列和印度将合作开发下一代“巴拉克”舰载区域防空导弹系统。

经过近两年的谈判,以色列飞机工业有限公司和印度国防研究和发展司于1月27日在新德里达成协议。该共同开发项目将耗资33亿美元左右,经费由以印两国平均分摊。

这将是以印两国在武器开发方面的首度合作。目前,以色列已成为印度的第二大防务装备供应国,仅次于俄罗斯。

以色列开发的“巴拉克”1型舰载防空导弹系统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开始投入使用,目前,智利、印度、以色列和新加坡的海军都在使用这种系统。“巴拉克”1型舰空导弹通过8个单元的垂直发射系统发射,射程为10公里。

以色列海军计划研制新的“巴拉克”系统“巴拉克”8型舰空导弹,与“标准”SM2BlockIII导弹一起使用,从而获得远程防空的能力。2月初,海军一名高级官员告诉记者说:“我们现在做出了发展‘巴拉克’8型舰空导弹的选择。”尽管采用了与早期的“巴拉克”1型舰空导弹类似的空气动力学结构,但“巴拉克”8型主动雷达制导导弹的长度为45米左右(相当于“巴拉克”1型舰空导弹的两倍),最大射程达7080公里。这位消息人士说:“‘巴拉克’1型舰空导弹能够近距离拦截来袭的导弹,有了‘巴拉克’8型舰空导弹之后,我们希望能够在敌方侦察机或发射平台的武器尚未发射之前就将其摧毁。”

以色列海军说,“巴拉克”8型舰空导弹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Mk41垂直发射系统相兼容。导弹发射后可以主动接受E/F波段多功能雷达发送的关于飞行过程中制导的更新数据。在弹道末端,导弹将点燃第二个发动机,并激活其主动雷达寻的头,以锁定目标。

弹长21米,弹径018米,翼展066米,弹重98千克,战斗部重22千克,采用垂直发射装置发射,射程12千米,射速2600千米/小时,雷达或光学制导。

北约轻型RIM—7M“海麻雀”舰空导弹

“海麻雀”舰对空导弹此导弹是一种全天候近程、低空舰载防空导弹武器系统,主要用于对付低空飞机、直升机及反舰导弹,1969年开始装备。海麻雀经过改进后具备命中精度高、反应时间短、抗干扰能力强、适用范围广、全天候、全方位、多目标攻击能力等优点。

从诞生到壮大

鉴于AIM—7E的良好性能,美海军决定在AIM—7E空空导弹的基础上发展RIM—7E海麻雀系统,又称基本型海麻雀或者基本型点防御导弹系统。其导弹就是原封不动地采用AIM—7E空空弹,真可谓是麻雀“下海”。

海麻雀的制导站和发射装置也因陋就简采用现有设备改装。其发射装置是经过改进的八联装阿斯洛克反潜火箭发射箱,火控系统主要是MK115型手控式火控系统和MK51手控式跟踪照射雷达,系统总重约177吨。此型海麻雀由于需要手工操纵火控系统,因此反应时间较长,低空性能差,不能对付反舰导弹。1967年,RIM—7E进入美军服役。从此,美国海军就开始对海麻雀进行了无休止的改进。

海麻雀的导弹的改进几乎是同同型空空弹同步的。AIM—7E空空弹研制成功后,雷锡恩公司发展了AIM—7F型空空弹,其技术当然也运用在海麻雀上,这就是RIM—7F。其改进主要集中在导弹上,采用了新型的双推力发动机(大力神MK58或者Aerojet MK 65),这进一步增大了射程。

此外它还采用了固态化的电子导引和控制系统,即AN/DSQ—35,这也需要改进的脉冲多普勒雷达配合。后来导引头又改进为AN/DSQ—35(AIM—7F—11),小型化的导引系统为装备重型的MK71战斗部腾出了空间,这种型号从1975年开始生产,一直持续到1981年。从AIM—7F开始,这种导弹的官方编号也由麻雀III改为简单的麻雀。

1968年,雷锡恩公司着手对RIM—7E导弹进行上舰的适应性改进,期间比利时、丹麦、意大利、西德、挪威和荷兰六个北约国家也参与进来,研制了新型的舰上制导设备和发射装置,这就是RIM—7H北约海麻雀。该系统采用的RIM—7H导弹与RIM—7E相比外形改变不大,只是弹翼改成半折叠式,而尾翼则完全可折叠(这种折叠翼也用于后来的RIM—F/M/P/R),从而能在较为紧凑的发射箱上发射。

导弹内部也有一些改进,包括增加一个飞行高度探测装置,改善了低空性能,加装了红外引信,提高了精度,装上了敌我识别器,防止误射。所以就弹体而言要比编号更早的RIM—7F还要落后一些。但是其他系统就更先进一些了。它采用了更为轻便的MK29八联装发射装置和新型MK—91数字化火控系统和新型照射制导天线,系统总重只有12吨。可以装在快艇等小型舰艇上。此型导弹性能有较大提高,但是尚不具备对付掠海飞行的超音速巡航导弹的能力,其在强电子干扰的情况下命中率也很低。RIM—7H于1973年开始生产,1979年陆续装备到美国海军的32艘军舰和北约国家的19艘军舰上。

1978年,美国海军为进一步改进和提高麻雀空对空导弹的性能而独立研制了AIM—7M,自然也有了其地面的对应型号RIM—7M高级型海麻雀。有人认为M代表单脉冲,因此并没有JKL型号。该型导弹的外形和尺寸都和RIM—7H相似,其重要特正是采用带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倒置单脉冲接收机,其位于新的WGU—6/B设备舱内,这使该型弹的抗地物杂波能力大增,首次具备了下视下射能力,能够有效对付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

此外,它使用了新型的数字计算机,自动驾驶仪和引信。自动驾驶仪使RIM—7M导弹能够按最优弹道飞行,只有目标机动到一定范围外时,导弹才会实施机动,以节省能量。RIM—7M的发射装置改为8联装MK29箱式发射系统,它也能够使用宙斯盾系统的MK41或者MK48垂直发射系统发射,其每个发射单元可以装4枚海麻雀。

此后,对应改进的麻雀空空弹,海麻雀还发展了RIM—7P和RIM—7R两种型号。RIM—7P实际上是RIM—7M的改进型。它大幅提高了电子系统和弹载计算机的性能,装备了新的导引头,并且增加了中段的数据链系统。其对付小型低空目标的能力增强。而RIM—7P也有两种不同的改进型,即Block I和Block II。Block I有一个WGD—6D/B制导舱段,而BLOCK II则采用了一个WGU—23D/B制导舱,并且增加了后置接收机。RIM—7P有一种训练弹为RTM—7P。到2001年为止,各种型号的海麻雀总共生产了9000多枚。

改进型海麻雀

如果说改进型海麻雀导弹本身同北约海麻雀有什么相似的话,那就是它们的名字了。

改进型海麻雀(ESSM)针对RIM—7北约海麻雀进行改进的国际合作项目,概念设计于1988年由胡福斯和雷锡恩公司提出,称之为与海麻雀发射系统兼容的新型导弹系统。它将可以对付高速高机动的反舰导弹。

最初,曾经对这种导弹有一种非官方的编号RIM—7PTC(尾翼控制型RIM—7P)或者RIM—7T,但是它真正的官方编号是RIM—162,从这个编号也能看出,这是一种全新的导弹系统。1995年,美国海军宣布胡福斯为ESSM项目竞争的胜利者,随后,它就联合雷锡恩公司一同进行设计。后来胡福斯公司导弹分部被雷锡恩公司收购,所以目前雷锡恩公司是ESSM项目的唯一承包商。

RIM—162是以RIM—7P为基础设计的,但是两者几乎没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前者应该算是一种全新的导弹。它是一种尾控(即正常式布局,控制舵面在尾部)的导弹,采用了类似标准舰空导弹的小展弦比弹翼加控制尾翼的布局方式,代替了原来了旋转弹翼方式。采用推力矢量系统,可以使导弹的最大机动过载达到50G,而且不会随射程的增加而大幅减小。目前的战斗机即便作出9G的持续规避机动动作也丝毫无法躲闪它的攻击。

ESSM还采用了全新的单级大直径(254厘米)高能固体火箭发动机,新型的自动驾驶仪和顿感高爆炸药预制破片战斗部有效射程与RIM—7P相比显著增强,这使ESSM的射程到达了中程舰对空导弹的标准。ESSM采用了大量现代导弹控制技术,惯性制导和中段制导,X波段和S波段数据链,末端采用主动雷达制导。这种特殊的复合制导方式可以使舰艇面对最为严重的威胁。

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就有许多公司竞相开展空空导弹的研发,经过反复研究论证美航空局导弹部确认雷达制导是一种方向,于是就提出在现有基础上采用“云雀”地空导弹的某些技术,研制一种空空导弹。鉴于斯伯利公司在炕空电自及精密机械方面有很好的经验,美海军航空局与该公司签订了合同。

1946年5月斯伯利公司设立特种武器部开始研制工作,代号为AAM—N—2,1947年3月斯伯利公司提出三点式导引法单波束系统,5月签订合同,7月正式命名为“麻雀I”。1948年8月进行第一次无动力飞行,1951年开始投产,AIM—7A于1955年进入美海军服役,1956年退役,共生产200枚。

1962年统一命名AIM—7A。斯伯利公司负责制导和控制部分,弹体结构由道格拉斯公司负责。用于第一批麻雀I导弹的研发费用约3000万美元,设计历时六年。

AIM—7A“麻雀”导弹采用旋翼式气动布局,弹身细长,头部呈尖锥形,弹体为圆柱形,四片固定式三角型弹翼安定面嵌入尾部槽内,四片全动式三角型旋翼装在弹体中部,与安定面呈十字形配置。两对旋翼中有一对可差动偏转用以控制导弹在飞行中的横向滚动。导弹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弹头、制导和控制舱和发动机。弹头部分安装保险、解除保险装置、引信、战斗部;制导和控制舱装有自动驾驶仪、加速度计、天线、计算机和伺服系统。电源装在旋转弹翼伺服机构后面。弹体采用铝合金和镁合金制造。

最大射程8千米,速度M28,攻击方式尾追,使用条件全天候,弹长380米,弹径2032毫米,翼展700毫米,弹重148千克,制导方式为惯性+雷达驾束制导,动力装置为固体火箭发动机。

由于AIM—7A导引精度机动性差,且只能尾追。而且当时轰炸机的升限已突破18千米,故美海军航空局在AIM—7A生产高潮时就提出两种新自寻的方案,其中一种就是主动雷达导引,当时代号为AAM—N—3,1962年被命名AIM—7B。1951年由道格拉斯飞机公司负责研发,但是在1953年放弃了改方案,该弹共生产100枚。

导弹的布局结构与AIM—7A相似,旋转弹翼呈梯形。制导采用自动寻的系统,系统主要由发射机、接受机、天线、计算机和控制器构成,可以对目标进行自动跟踪。该弹优点是发射后便可以机动飞行,但是由于当时技术限制射程受到限制。

最大射程12千米,速度M28,使用条件全天候,弹长366米,弹径2032毫米,翼展1000毫米,弹重160千克,制导方式主动雷达制导,动力装置固体火箭发动机。

由于50年代轰炸机速度大大提高,并装备有大量电子干扰设备,自卫能力增强,同时还要面临新出现的战斗机,美军迫切需要远距攻击空空导弹,雷锡恩公司于1951年提出“麻雀III”方案。经过和斯伯力和道格拉斯的竞争,最终与海军签订合同成为主承包商。当时代号AAM—N—6,1958年8月装备部队,该弹共生产2000枚,1959年停产,1962年被命名为AIM—7C。

导弹的外形与AIM—7A相似,头部呈尖卵形,旋转弹翼呈直角梯形。制导采用比例引导法。该弹低空性能较好,但是由于当时技术限制电子部件多选用电子管显得比较笨重。其改型为“麻雀IIIA”。

最大射程13千米,速度M25~3,攻击方式为拦射、尾追,使用条件全天候,弹长366米,弹径2032毫米,翼展1020毫米,弹重173千克,制导方式为半主动连续波雷达制导,动力装置为固体火箭发动机。

“麻雀IIIA”AIM—7D

“麻雀IIIA”AIM—7D为AIM—7C的改进型,可以超音速发射的半主动连续波制导空空导弹,早期代号为AAM—N—6A,1961年装备部队,1964年停产退役只做训练弹使用。改弹1962年被命名AIM—7D,共生产7500枚导弹的外形与AIM—7C相似,头部呈双曲线外形,尾段呈接锥形。弹翼的平面形状为后掠梯形,安定面为后掠三角形,翼型均为菱形。

全弹分为五部分:引导头舱、控制舱、舵机舱、战斗部、引信和保险装置、发动机舱,各舱独立。战斗部采用预制破片式,重约30kg,呈圆柱形。AIM—7D的优点是可以拦射,并具备抗干扰能力,根据做战环境可自动或半自动切换工作方式。缺点是体积大、笨重、所需设备复杂。

最大射程15千米,使用高度15千米,速度M25~3,攻击方式为拦射、尾追,使用条件全天候,弹长37米,弹径2032毫米,翼展101846毫米,弹重178千克,制导方式为半主动连续波雷达制导,引信为多普勒雷达近炸+触发引信,战斗部为预制破片杀伤式,杀伤半径12~15米,动力装置为固体火箭发动机。

“麻雀IIIB”AIM—7E

“麻雀IIIB”AIM—7E为AIM—7D的改进型,加大了射程具备迎头攻击能力,早期代号为AAM—N—6B,改弹由雷锡恩公司根据美海军要求重新设计,1961年1月投产,1962年被命名AIM—7E,1964年装备部队,在越战中代替了麻雀IIIA,该弹1972年停产,共生产2000枚。导弹的布局和结构与麻雀I相似。战斗部采用高能炸药连续杆式,内置216根钢条,重约295kg,呈圆柱形。

AIM—7E的优点射程大,可进行远距攻击。缺点是低空性能差,最小发射距离太大,不适应格斗做战,故障率间隔时间短等,其改进型为AIM—7E2,1965年将该弹改为RIM—7H舰载“海麻雀”。

目标:机动力小于3克的轰炸机、战斗机,最大射程26千米,使用高度18千米,速度M3,攻击方式为拦射、尾追,使用条件为全天候,弹长365米,弹径2032毫米,翼展1010毫米,弹重204千克,制导方式为半主动连续波雷达制导,引信为MK535半主动无线电近炸引信+触发引信,战斗部为连续杆式,重约295千克,杀伤半径9米,动力装置为固体火箭发动机。

“麻雀IIIB”AIM—7E2

“麻雀IIIB”AIM—7E2是美海军的半主动雷达制导的过渡型格斗导弹,最小发射距离较E型缩短一半,改进了战斗部和发动机,于1969年用于越战战场。导弹基本与AIM—7E相似,只是动力装置和战斗部有所区别。战斗部重约32kg,呈圆柱形。

AIM—7E2的优点射程、速度和机动性好,但是低空性能不理想,为提高低空性能、攻击下视目标,提高全向攻击和格斗能力,雷锡恩公司进一步研制了改进型的AIM—7F。

RIM—7SEA SPARROW 海麻雀

海麻雀为美海军的全天候、近程、低空点防御舰空导弹,用于对付低空飞机、反舰导弹及巡航导弹等。系统由美海军海上系统司令部主管,海军武器系统中心负责技术和试验,雷锡恩公司为主承包商。

海麻雀系统发展了三种型号:基本型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的黄铜骑士、小猎犬和鞑弹人低空面防御系统。为加强低空防御能力,海军自1964年将AIM—7E移植为RIM—7E,基本型1969年服役,1972年后被后继型号取代。60年代末为了对付掠海导弹美国和北约国家于1968年开始联合研制改进型,代号为RIM—7H。

1977年美国、加拿大和丹麦三国海军又联合研制了轻型先进点防御海麻雀系统,导弹以AIM—7M为基础结合垂直发射技术。到1984年海麻雀个型号各生产6345枚,装备北约各国舰只。

中国HHQ—16与“海麻雀”的对比

首先,日本海军的“高波级”在舰首主炮后装有一具32单元的MK41型垂直发射系统,可用来发射“海麻雀”近程舰空导弹,这也是除“金刚”级外第三种采用这种发射装置的导弹驱逐舰。由于其所具备的多用途性,使其在使用上比“村雨”级装备的MK48型垂直发射装置在作战使用上要灵活得多。MK41型发射装置最多可装29枚“海麻雀”舰空导弹(有3个发射单元被起重机所占用)。

“海麻雀”是目前西方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近程舰空导弹,“高波”级目前所使用的是RIM—7M型,是目前各国使用最多的一个型号。RIM—7M型导弹弹长366米,弹径204毫米,弹重227千克,导弹最大射程18千米,最大作战高度5千米,动力装置为一台双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最大飞行速度25马赫,采用WAU—17/B聚能爆破战斗部,重40千克,引信是双功能的主动雷达近炸及触发引信。末端采用的是主动雷达制导,可对1~18千米的中、低空目标实施拦截,有较强的抗电子干扰及低空反导能力。

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因素可以说和安装在“高波级”驱逐舰上OPS—24型雷达是日本在90年代初期研制成功的一种舰载多功能有源相控阵雷达,90年代初开始装备使用。

OPS—24型雷达可以完成远程对空警戒及探测,对作战飞机进行引导;进行中距离目标的搜索及指示,对导弹实施控制和中段制导,对超低空目标进行扫描及跟踪等。其对空探测距离可达到210千米,对低空目标探测距离在40千米以上,可同时跟踪150个海空目标,并可对舰载的“海麻雀”舰空导弹进行中段制导。其开线采用水平360度旋转,仰角采用程控电扫,可提供半球式覆盖,数据处理时间短,反映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

其次,054级护卫舰上舰空导弹大概采用的是冷发射方式,采用这种方式的发射装置的燃气发生器位于导弹发射筒底部,它的上面是一个类似气动缸的装置,当燃气压力达到一定强度时可以推动原来被固定的活塞(导弹托架)摆脱束缚,高速向上运动,同时带动活塞上的导弹向上同步运动,冲破易碎发射筒盖,弹离导弹筒,当导弹的弹射高度达到20米左右时发动机点火,开始朝预定目标飞行。为了避免哑弹所以它可能还是采用有一定倾斜角度的发射装置。这样它和采用完全垂直热发射的日本海军“海麻雀”近程舰空导弹在发射后有效作战反应时间上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第三,中国在反舰导弹、空空导弹研制上看来采取的是和法国和俄罗斯相类似的研制过程,既首先从舰射型反舰导弹作起;在条件成熟后再发展成为空射型导弹;最后才研制潜射形反舰导弹。而中国的巡航导弹干脆从陆基型起步、再依次发展和空射型和舰射型。这可能一是在武器研制过程中加强保密性;二是中国西部有广阔的土地可以供新导弹试制发射使用。不过现代海战的首要任务就是谁取得战场的制空权谁就占的战争取胜的先机。对一个国家来说,研制先进武器系统是需要有雄厚的财力作后盾的。中国作为一个重新崛起的大国在目前在这方面还是不可能和世界第一大国国相比。

中国海军在制造护卫舰方面的制造水平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054A护卫舰开始批量建造,那么这种安装有中国自己研制的近程垂发舰空导弹的军舰,不仅是中国海军现役舰艇中性价比较好的一款军舰;同时随着它的加入中国海军水面舰队将形成多层次、多目标、比较完善的舰队防空体系。这才是为中国海军真正走上蓝水海军之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虽然中国海军在区域防空导弹和中程舰空导弹的垂直发射系统的普及方面我们和日本海自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中国海军在拥有国产的宙斯盾系统以后,已经真正拥有一套由远程舰空导弹、中近程舰空导弹、近防速射炮组成的比较完整的舰队远、中、近区域防空体系。尽管054A级护卫舰上的海红旗—16舰空导弹在中国海军的特混舰队中只能承担点防空的任务。可是在它之前112舰上的海红旗—7导弹是从法兰西引进的、168舰上的S—N—12无风导弹是从俄罗斯购买的。

海红旗—16作为中国海军第一款采用垂直发射装置发射的近程舰空导弹,它的顺利装备不仅缩小了中国海军在近程舰队防空领域内与世界先进国家海军舰队的差距,同时国产的武器系统也为战时维修保障、配件更换、导弹补给等方面,都起着进口国外武器系统无法替代的作用。从这一点看我们确实有理由为中国军工所取得的进步感到骄傲和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全书完)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