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二章2

信息的及时性。信息的及时性是保证适时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基础,过时或迟到信息,对实际控制意义不大或毫无意义,会使可能弥补的损失由于得不到及时的纠正而变为既成事实。因此,学校管理者要利用各种情报资料、抽样调查、会议询问、访问观察等形式,发现早期苗头,并在此基础上做认真的思考,以便防患于未然。

信息的可靠性。信息的可靠性与其准确度有关。信息不可靠,带有较大的误差就会导致纠正措施的失准。信息的可靠性与信息的全面性成正比,收集的信息越全面、越完整,信息的可靠性就较高。因此,学校管理者要善于从各种各样的信息中,选出与问题有关的可靠信息。

信息的有效性。信息的有效性是指测量反映被测事物的程度,是判断信息价值的一个更深刻的指标。一般来说,对事物效应的测量和对事物本身的测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有时一致,有时并不一致。在大多数情况下,从某一事物效应的变化来推测事物本身的变化并不完全准确。教育测量大多数是间接测量,同测量的多种主客观因素有关。因此,学校管理者在处理所获取的有关学校管理信息时,要特别重视并善于进行有效性分析。

(3)纠正偏差。在衡量成效之后,如果没有偏差发生或者偏差在规定的“容限”之内,则该控制过程只需前两个步骤就算基本完成。但是,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要想取得理想的管理效果,就不可能忽视采取相应的纠偏措施,否则将前功尽弃,致使目标的制定、方案的实施、各种努力都因偏差和失误得不到纠正而成为泡影,给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

在采取纠正偏差前,学校管理者必须记住偏差可能是由复杂的原因引起的,通常有4种情况:

因标准本身是基于错误的假设和预测上,从而使该标准无法达成。

从事该项工作的教职工不能胜任此项工作,或是没有给予适当的指令。

和该项工作相关的其他工作发生了问题。

从事该项工作的教职工责任感差、玩忽职守。

因此,必须花大力气分析事实,找出造成偏差的真正原因,而不能仅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查明原因后,通常采用的措施有两种:

临时措施。这是一种应急措施,主要是对于那些直接影响学校正常秩序和学校形象的突发性问题,要迅速采取措施,以防后患。包括可能利用的组织手段对机构进行调整、撤换责任人等。

根治措施。这是一种永久性措施,即分析问题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应采取什么预防措施?通过改善管理方式来纠正偏差。我们不少学校管理者在控制工作中常常充当“救火员”的角色,而不认真探究“失火”的原因。比如,有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常常为教师的流失和“跳槽”而操心,他们到处物色合适的人选,但很少考虑教师不安于位的真正原因,人才要引进,但引进的人才留不住却是徒劳的。综合控制工作的基本流程是:确定标准、衡量成效和纠正偏差三大步骤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一个既定目标实现后,其相应的控制进程也就随之终结。但学校管理系统是复杂的,它会不断地朝新的目标运动,控制过程也会随之开始新的循环。

一般来说,必须经过多次反复的控制过程才能逐步实现目标。所以,学校整个控制过程总是以学校的总目标为中心,由许多不同的控制阶段相互连接、相互递进、相互转化而成的。要使学校管理工作得到有效的控制,发挥控制的功能,作为学校管理者的校长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一是控制工作要突出控制关键点为了进行有效的控制,要特别注意在根据学校计划来衡量成效时有关键意义的那些因素。事实上,控制住了关键点,也就控制了全局。这既符合辩证法的要求,也符合学校管理工作的实际。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有主次之分,控制工作也一样,要善于抓主要矛盾,两点论中还有重点论,抓住了关键点也就抓住了主要矛盾;从学校具体的管理实践看,受学校管理人员的能力、精力限制,随时注视计划执行情况的每一个细节是不可能的,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反而控制不住学校全局。一般地,控制关键点并非一成不变的。不同的单位,关键点可能不同;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条件,关键点也是不一样的。但是,有些关键点是比较固定的,如办好学校,人的控制就是一个关键点;钱是否用在刀刃上,也是一个控制关键点。在学校管理中,管理者对关键点的有效控制反映了学校管理者的水平、能力和经验。如何选择关键点,并没有一个简易的标准,需在实践中摸索。但有一般的指导原则:

①关键点的建立是为了突出学校主要工作和中心工作;

②关键点的选择能及时反映并发现偏差;

③关键点应能全面反映并说明绩效的水平;

④关键点的选择应考虑经济实用,避免追多求全;

⑤关键点的选择应注意学校各方平衡,防止产生负面影响。

二是控制工作要诱发人们的积极态度我们常常会听人们说:“这儿工作倒是不错,就是讨厌那些鬼控制。”其主要原因是什么?首先是他们对完成控制目标没有真正的兴趣;其次是认为控制的标准不合理;其三是评价不恰当;其四是与学校相抵触的社会压力。针对这些问题,在诱发对控制的积极反应中,学校管理者可尝试以下有益措施。

①保持一种不带偏见的控制观学校管理者必须采取一种客观的方法寻找控制所发生的问题的产生原因和解决方案,不应仅凭主观意愿来决定。

②鼓励教职工参与制定目标当一个人真正参与了筹划计划和制定标准时,他会在心理上有种认同感而变得愿意承担责任、主动实现学校目标。

③自觉运用实情控制与参与有关联的一个概念是实情控制。它强调任何纠偏行动应是根据某一环境中的事实提出的,而不应是根据来自某位领导人的压力而提出的。例如,一位双手抱满图书的同学在走廊里掉下一本书,你会毫不犹豫地捡起书交给他,但是一位领导人在走廊里要求你从地上捡起一张纸递给他,你可能会觉得他在强迫你做事情。

④使控制工作具有灵活性学校管理者在控制过程中,要随时把握环境变化,正确地处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有原则性而无灵活性,会使学校系统控制得过死,缺乏适应性;有灵活性而无原则性,会使控制偏离学校目标轨道,成为任意行为。

⑤实施控制中对个人需求和社会压力具有敏感性在实施控制中,如果觉得控制是不公正或不适宜的,人们将产生抵制和怨恨情绪,特别是当这种抵制得到社会压力的支持时,它能在很大程度上使控制所取得的成果成为泡影。因而,不能忽视人们对控制的反应。

三是控制工作要建立健全控制机构根据学校管理系统的特点和复杂性,为了实施有效的控制,其相应机构的设置和联系要满足学校管理系统的基本封闭回路,即学校决策机构(控制主体)依据方针政策、上级指令、学校实际加工而成的控制信息的指令,通过执行机构(控制手段)作用于接受单位(控制对象),并以管理结果和绩效的形式向社会输出。在这个运行过程中,监督机构和反馈机构分别履行执行情况的监督职能和其作用结果的回授职能。

四是控制工作要发挥信息作用从控制的主要工作看,其实就是了解情况,研究问题,纠正偏差,这三项内容都是通过信息进行的。了解情况,就是分析情报信息;研究问题,实际上就是研究信息纠正偏差,也是通过信息制订方案和改进措施。所有这些,离开信息是不能存在的。控制工作主要是通过及时的、可靠的、有效的信息反馈而实现的。因此,学校管理者要重视获取信息,发挥信息作用,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6.理智看待封闭式管理

我们先来来看下面的案例:

P学校是处于市中心的一所职业学校,前几年经过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学校的教学秩序、学生的行为规范良好,学校被评为市行为规范达标学校。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学生从外界接受的新鲜事物也越来越多,同时职业学校学生的课业负担较轻,课余时间充足,而P学校周边环境很不理想,各种“室”、“厅”、“店”、“吧”等这些娱乐场所出现,加上学校旁边有学生管理较薄弱的技校,使得午间和放学时在学校周围各种“室”、“厅”、“店”、“吧”等营业性场所经常可以看到P学校的学生,还出现了有部分学生与旁边技校的学生结成学生小团伙,参与打架、敲诈等违纪、违法的行为,在附近的社区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对此学校也采取了许多措施,比如平时加强学生的行为规范、法制教育;在午间学校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讲座;延长图书室、阅览室的开放时间;中午组织护校队在学校周围进行管理等。但是收效甚微。该校校长针对这个情况,召集了学校中层干部共同就学生的午间管理问题进行了讨论。有人说应该加大护校队在学校周围进行管理的力度,也有人说与附近的“室”、“厅”、“店”、“吧”等协商,禁止我校的学生进入,还有人说中午一律要求学生在校用餐,采取“封闭式管理”,不允许学生出校门……后来经过讨论达成一致意见:要求学生中午一律在学校用餐,中午校门关闭,不允许学生外出,对特殊的学生则采取办通校卡的形式允许中午进出校门。学校为此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在后勤服务方面,改善午餐的质量,开放学校的各种活动场所;在学生的教育方面,召开各年级大会进行教育,发给学生家长信……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尽管在学生、家长、教师等各个方面都有持不同意见,但是最后这项措施还是得以了实施。经过了一年的管理实践之后,效果明显:中午P学校周围的“室”、“厅”、“店”、“吧”等地方很少见到P校的学生;校门口也清静多了,学校的周围很少见到一些不良的社会青年游荡;社区对学校的评价高了。可是,到了下午放学的时间,在学校周围却经常有不良的社会青年出现;也不时地可以见到有学生一放学后照样到“室”、“厅”、“店”、“吧”等处活动。

Z学校也是一所职业学校,校风一向较好,但是最近也为中午学生的管理问题伤脑筋。于是校长召开行政会议商议。校长说:“目前,我校2000多名在校的学生中大约有40%的同学不在学校食堂用餐,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中午下课后直奔网吧,迷恋游戏机;有的学生在校外聚集吸烟、打牌甚至赌博;有的学生在男女交往方面,举止失态;有的学生在校外无卫生许可证的食品摊点饮食,影响身体健康等。大家各抒己见,看看该采取什么办法对学生进行管理。”政教主任说:“我们应该学习P学校午间封闭式管理的方法,要求学生一律在学校用餐,不允许学生在中午的时间外出。”教务主任说:“不行,职业学校的学生有其独特性,三年后他们将直接走上社会。若现在我们把他们关在学校,今后他们将很难适应社会。所以现在应该让他们多接触社会,尽管在这过程中有一些不好的现象发生,但这是正常的。”C说:“学生的管理不应该靠堵,而应该靠疏。”D说:“现在学生在校还有校纪校规的约束,但是走上社会,就毫无纪律规范可言了,我赞同封闭式管理的管理方法,这样学校的秩序会有所改善的。”E说:“P学校的封闭式管理的方法也有其弊端,比如:中午有个别学生爬墙出校门,下午放学时学生照样是开放的。”F说:“这些现象是个别现象,封闭式管理的方法至少保证了对学生白天在校时间的约束,对学生的教育、教学都是有帮助的。”负责后勤的副校长说:“这么多的学生全部在校用餐,那学生食堂工作的负荷是很大的。”校长最后总结:“对于中午学生封闭式管理的方法今天没有得出结论,我们请政教处与后勤部门共同再讨论一下。”会议结束后,政教处发了《告家长书》征求家长、学生的意见,最后的结果是家长赞同封闭式管理的多,学生赞同的少。就这个问题,Z学校在第二次的行政会议上,又进行了讨论……办学体制的多元化是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标志性特征之一。

随着各类民办学校、私立学校和实验学校的蓬勃发展,教育市场上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在这样的情况下,各校纷纷推出一些新的举措以适应教育市场的需求,以赢得生源。封闭式管理就是这些新举措中的重要成分。随便翻翻周围众多民办学校或实验学校的招生简章,“本校实行寄宿制,实行封闭式管理和开放式教学,班主任和生活教师跟班负责,24小时全方位管理,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温馨幸福的家”这样的承诺比比皆是。这种较为严格的封闭式管理方式因为与城市学生家长紧张的工作节奏相适应,因而受到相当多家长的欢迎。

据上海《文汇报》报道,上海目前全市约有近50所初中和小学招收寄宿生实施全封闭管理方式,总人数只有五六千,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为了缓解供不应求的局面,静安区、闸北区和浦东新区等正在加紧将一些学校改建成全封闭、寄宿制学校。据了解,大多数家长将孩子“扔”给学校,多属无奈之举。有的家长工作单位离家太远,孩子照顾不上;有的“白领”阶层人士工作忙,常出差;有的则由于家庭教育不得法而一筹莫展,将孩子“承包”给学校……寄宿制学校普遍实施全封闭、半军事化的严格管理体制。住校学生要按学校规定,早晨按时起床,中午吃饭订餐,晚上准时睡觉。据许多家长反映,学生住宿后大都能较快地适应寄宿生活。原来在家里不会料理自己的,在环境“逼迫”下,生活自理能力也提高得非常快。小学三年级女孩会自己扎小辫,初中男生衣服洗得干干净净已不是新鲜事。许多孩子通过学校组织的公益劳动,学会了劳动的本领,养成了劳动的习惯。和民办学校实施封闭式管理的目的不同,有相当多的学校只对毕业班的学生实施这一较为严格的管理举措,目的是为了杜绝一切外界的干扰,全力以赴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据人民网报道,某大都市著名重点中学将高三近1000名学生搬到离市区3公里远的郊区,实施封闭式集中管理。学校的两个校门有严格的保安措施,学生要离开学校,必须经班主任老师签发“通行证”。而且学生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有相当多的家长认同和赞许各校的上述做法。他们认为,在复习迎考的毕业班这一特殊阶段实施“封闭”管理有利于营造一方净土,让学生专心读书。这一措施特别适用于一些自制力不强、行动自由散漫的学生,他们在这种“圈养”的环境中能有效地防止外界的干扰,被动地学会“循规蹈矩”。人的一生总要经历一个或几个特殊时期,高三正处于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阶段要特殊对待。封闭管理有利于孩子们意志品质的培养,让他们学会在关键时刻全力以赴。而且,老师在如何帮助学生分配学习时间等方面比家长更有经验。所以尽管这一做法也受到了相当多的质疑和批评,但仍有许多学校一直坚持采用,在局部地方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其实,对“封闭式”管理的争议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主要有两种观点:

对“封闭式管理”的诘难

近10年来,伴随着基础教育的发展,“封闭式管理”逐渐成为我国中小学学校管理的一种时尚。最初是一批办学理念“先进”的私立学校,在追求办学条件现代化的同时,声称实行封闭式管理;随后,许多一般公立学校也纷纷模仿封闭式管理。简而言之,“封闭式管理”实行“关起门来办学”以及严格的制度管理。学生被限制在学校的深院高墙内,除周末或学校规定的少数几个“放风”时段外,不能踏出校园半步,社会各类人员也休想轻易进入学校。学生在校还必须严守一大堆学习与生活制度,而这些制度又往往与严厉的惩治直接挂钩。追求关起门来办学的结果是学校被人为地阻隔于社会之外。与“封闭式管理”倡导者的初衷相违背,正当“封闭式管理”越来越成为时尚的时候,恶性事件为其敲响了警钟:2000年上半年,在湖南某个实行“封闭式管理”的学校,一初中部男生因无法忍受学校严厉的生活处罚制度而受到同宿舍同学的歧视和排斥,竟以自杀来解脱;几乎与此同时,另一所实行“准封闭式管理”的学校的学生因太想感受一下校外的生活气息,不顾禁令翻墙而出,结果一学生摔成重伤,躺在医院久治不愈;更多的学生在封闭式管理下出现了紧张、不满、颓丧和反抗的情绪。有很多专家和学者认为,“封闭式管理”给学生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封闭式管理”割断了教育与社会和家庭的必要联系,疏远了学生与社会和家庭的关系,不能造就具有健全人格的青少年。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学生的教育并不是学校所能单独完成的。对于学生来说,学校与社会、家庭一样,只是其生活的场所之一,而且这一场所只有与其他场所保持密切联系,实现沟通与互补,才能保证学生生活的完整和人格的健全。但是,“封闭式管理”却将学校与社会及家庭完全隔绝开来,剥夺了人的发展所必需的、根源于人的完整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经验的丰富性。一项统计表明,生活在“封闭式管理”学校的学生普遍认为,学校生活是不快乐的。由于长期生活在四周高墙耸立、门口警卫把守的空间里,出一次校门都成了孩子们的一种渴望。同时过于整齐划一的学习生活使他们的个性得不到张扬,眼界狭窄。长此以往,个个变得精神萎靡,像一只只顺从的小绵羊。据调查,在这样的学校学习的孩子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学习效率低,习作素材匮乏。有人曾打了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在寄宿学校学习的孩子由于吃、穿、住、行和学习都是统一的模式,就像养鸡场的饲料鸡一样,很难有家养鸡那样富于灵性。如何克服寄宿学校给孩子培养带来的弊端,让学生“活”起来,富于个性,富于灵性,富于生气呢?

(2)“封闭式管理”强调高度的纪律和规范,将学校变成了“军营”,扭曲了青少年的本性。青少年是活泼和好动的,他首先是个“自然人”,天真而活泼。让他们完整地体验真实的美好生活,与周围世界建立起全面的联系,应是青少年的基本权利。然而,“封闭式管理”强调高度的纪律和规范,把学校等同于“军营”。在实施“封闭式管理”的学校里,一切都在学校和老师监控之中,青少年的生活被安置在固定的轨道中,时间被排好,空间被划定,并被要求绝对遵从于学校及其纪律。英国教育家威尔逊指出:“如果你追求主人——奴隶制度,你只需要一些规则和鞭子;如果你追求自由,你就需要各种复杂的机制和交往的环境——信息、选举、争论、程序和规则等的有效性。”“封闭式管理”下的学校显然只拥有“规则”和“鞭子”。

(3)“封闭式管理”着力营造过度纯净的学校环境,剥夺了青少年对社会复杂性的认识,降低了他们对社会消极因素的“免疫力”。学校实施“封闭式管理”的初衷之一是将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和社会不良影响阻隔在学校环境之外,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构筑一堵高墙,试图给学生构建一座“温室”,找到一块“净土”。事实证明,在社会高度发达、人的交往极其频繁、信息传媒无孔不入的今天,这种以对学校实施“封闭式管理”来营造“温室”和“净土”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封闭式管理”只是一个给人以短暂安慰的“塑料大棚”而已,它并不能阻挡社会不良因素对学校的影响。这一做法暴露了学校管理者对学校教育,特别是德育观念上的偏差。首先,现在社会上消极因素、腐败因素的确很多,但并不能就此武断地认为社会上只存在着对学校教育起负面影响的消极因素。其次,在“封闭式管理”倡导者眼里所谓的外部恶劣因素比如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在我们看来,它们虽有可能给学生以负面影响,但同时它们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学校教育存在着一个对社会大环境积极认识和对待的问题。温室里的花草肯定不能抵御外面恶劣的环境,过分的顺利使人丧失抵抗力。小孩子注射疫苗的原理就是将病菌经过处理植入人体,使人获得抗体。同样,价值冲突和社会问题有助于学生认识社会文化的多元,确立主体性的价值评判标准,实现对社会、他人以及自我的理解与认同,从而选择实现和提高自我价值的现实途径。倡导“封闭式管理”的一个重要理由,是认为学生缺乏免疫力。从这一角度看,“封闭式管理”恰恰是对社会现实和社会变革的逃避和退缩,是在用一种高度“净化”了的温室环境来彻底“摧毁”学生对现实病菌的抗体和免疫力。

“封闭式管理”利大于弊

(1)选择“封闭式管理”的理由。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入到实施“封闭式管理”的队伍中。在实施“封闭式管理”的学校中,从学校类型来看,不仅包括各类民办、私立学校和职业学校,还包括了相当多的中小学甚至幼儿园;从地域范围上讲,过去主要是城市学校,现在农村中小学的比重也在迅速增加。一个事物的存在总是有其一定的合理性的。有人总结了学校实施“封闭式管理”的好处:①“封闭式管理”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时间,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②“封闭式管理”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使学生能够安定地学习;③“封闭式管理”有利于发挥校方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安排学校的课外活动内容,提高课外活动质量;④“封闭式管理”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为今后学生走上社会、独立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校管理中的相对封闭原则。现代管理理论认为,若要使组织管理的效率得以提高,就必须使一个管理系统从最高的决策层到最低的执行层形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使这个系统具有自主决策、执行、反馈和监督等功能,保证组织能够正常地运转,形成有效的管理运动。这就是现代管理所强调的相对封闭原则。就学校管理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也必需和社会各界进行人员、资源、信息和服务的交换或沟通,这就意味着在今天,学校必须是开放的,不开放就不能获得学校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各种资源。可以这么说,没有开放就没有发展。但是,在现实的学校管理实践中,我们也看到,由于学校受到了外界方方面面的过度干扰,不仅学校既定的教育教学计划无法顺利实行,严重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使得学校改革瞻前顾后、谨小慎微、步履艰难。因此,对于学校来讲,还可以这么认为,没有封闭就没有质量。

(3)走向“封而不闭”。从实践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封闭式管理”的确存在着一些不足:由于吃住在校,所以无形中增加了学校管理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学校工作更加繁杂;由于吃住在校,所以学生的家务劳动减少了,学生与家长的联系似乎也减少了;由于学校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和集体统一,过于强调系统的学习。所以容易忽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全面发展。

针对这样一些问题,有许多实施“封闭式管理”的学校已着手构建“封闭式管理、开放式教育”的教育管理模式,强调真正的“封闭式管理”应该是“封而不闭”的。一方面,它能有效地过滤掉那些对学生成长不利的因素,为学生提供健康的、具有引导价值的教育因素;同时,它又能提供给学生参与、了解和批评社会多元的实践机会。它应该是“封闭式管理”和“开放式教育”的有机结合。孰是孰非?我们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案例中两个学校的“封闭式管理”是在中午时间要求学生在校用餐、活动,一般情况下不得外出,是学校管理中一种硬性的管理办法。该办法出台的背景是:社会的不断开放,各种思想、行为都在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处事观,影响着学校的管理,学生的越轨行为日益增多,而目前学校的德育教育是孤立的、游离于社会这个“大教育”的环境之外的。针对学生处于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又不能正确对待的情况,为了消除社会种种丑恶现象或消极因素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学校出于无奈采取了这一消极的、逃避的管理办法。从学生的成长角度来看,学生的成长环境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学生的教育并非由学校单独承担,它还需要家庭、社会共同来承担。对学生来说,学校和社会、家庭一样,只是生活的场所之一。而这一场所只有与其他场所保持密切联系,实现互补,才能保证学生生活的完整和人格的健全。马克思早就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建立丰富的社会关系为前提。要造就健全的人,必须要有家庭、社会和学校的互通而开放的教育环境。

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看,管理的本质是服务,学校管理是为学生提供优良的教育和教学服务,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封闭式管理”中的管理体现的是管制,对学生的自由发展十分不利。但是,面对学校教育外部环境的恶化,为了积极阻断社会不良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封闭式管理”又可视为一种积极应对社会变化的教育措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又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现状是:学生在学校有校纪校规的约束,但是离开学校,学生就毫无规范的约束。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需要有家庭、社会的配合。可是现在社会对学校的职能认识不清,对学校职能定位不明,认为学生的教育任务是由学校来承担的,导致学校在教育中的所作所为非常的谨小慎微。但是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是“免疫”的功能,而不是“隔离”的功能。只有在法律上对学校的责任给予明确的界定,对学校的职能进行恰如其分的定位,不要让学校的责任无限化、无边际化,则学校的管理才能从封闭走向开放,才能真正让学生体验真实的生活。在校园里给孩子们留出一块“自留地”某小学围墙边有一块“卫生死角”,那里,凹凸不平,杂草丛生,每次上级来人或卫生检查,都责令将这块“死角”平整掉,可年轻的校长比较“顽固”,他说:“我们校里到处是水泥地、花坛,我就是想给孩子留一块属于他们的‘自留地’。”那次,我到那所小学听课。课间,看到一群孩子不是在平坦的水泥地上追逐嬉戏,而是聚在那块“卫生死角”里玩,便跑过去问孩子们在玩什么。有的说在看蚂蚁搭桥,有的说在掐蒲公英,有的说在找知了的蜕皮,更有一个孩子说在听虫子唱歌……听了孩子七嘴八舌的回答,我不禁有所触动,想起了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儿时生活的回忆。那时候,一个小小的百草园,一个更小的书屋后的园子,给了孩子们多少乐趣,又让他们长了多少见识,“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诸如此类美妙的想象,不正是源于这些纯自然的领地吗?而没有这些想象,又哪能产生出这样伟大的鲁迅呢?

清代作家沈复在他的《幼时记趣》里这样描绘他儿时的乐趣:“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这就是孩子的世界,这样的世界给他们多少的欢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意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多么形象具体的描写,多么神奇美妙的想象,只有投入自然的怀抱才能有如此的领悟。我们说,自然界的无穷资源,孕育了一代代富有灵气的天之骄子,神奇美妙的自然给人们输入了无尽的精华。是啊,许多成就大事业的人,都没有少从“自然”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法国科学家法布尔家门口的大树,成了他儿时的乐园,也是他研究昆虫的领地;我国生物学家童第周,儿时特喜欢下河,喜欢蹲在墙角边,正是这些自然乐土,养就了他关注生物、研究生命的热情。眼下,现代化的设施多了,孩子们玩的场所也大多是人工建造的游乐场。没有了草丛中寻觅生灵的场所,没有了河中摸鱼捉蟹的机会,没有了倾听大自然天籁的时间,没有了夏夜纳凉透过树叶细数天上星星的意境,是喜,是忧?

当然,述说给孩子“自然领地”的好处,并不是反对学校的现代化建设,因为推动教育发展是我们时代的潮流。可能由于心理因素的作祟,看惯了“千篇一律”的校园,人们倒特别垂青于学校的“特色”——一棵百年的古树,一段陈年的断墙,一口颓唐的枯井,一片荒芜的草地,这些,倒反而令人耳目一新,更能给孩子几多意趣。因为正是这一道独特的风景,它可能有一个故事,有一个背景,蕴涵一点神奇,留有一点乐趣。孩子是大自然的精英,他应该从自然母亲的怀抱中汲取乳汁,自然界的天成美妙会给他无穷的新颖的创造力。一个人,一旦脱离了自然的怀抱,他不可能得到健康的发展,他的潜能和创造力,也就会悄然泯灭。现在,从事教育的人也已经发现教育场所的人工痕迹太浓,他们也在想方设法,给孩子提供大自然的清新,种一些树,搞一些建筑,许多幼儿园、小学都在教室里辟一个“自然角”,但这哪是什么自然角呀,分明还是人为的雕琢。与其这样,何不把这个“自然角”真正回归到自然中去呢?

让孩子有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活动天地吧!在那里,游戏工具不需要老师提供,游戏场地不需要老师划定,游戏形式不需要老师设计,没有什么先进的理念,不求什么优雅的教益,只要有趣,只要玩得开心,因为在那里,有着意想不到的教育内涵!

7.别忘了教育思想的管理

校长对学校的管理,首先是教育思想的管理。这种管理不能仅停留在书面文章上,也不能停留在会议口头上,而要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结合实际及时引领,使全体干部教师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在各自的工作中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有位叫刘永胜的校长曾说过:2000年秋,当时我还兼任区教委副主任的工作,不能天天在学校。一天回校,体育教研组长向我汇报下一周全校课间操比赛的组织工作。他谈到比赛规则,其中有一项是:每班排成7行,每行7人组成方阵,加1名领操员,共50人参加比赛。我听到此事,问他:“中高年级每个班56人,50人参加比赛,剩下的6人干什么,他们的体验你考虑了吗?”体育组长听后,坦率地承认自己忘记了这一点,但规则已向全校公布,不宜再改。这天正好是星期二,下午两节课后是全体教师的学习时间,我讲了这件事,并再次重申:我们无论组织什么活动,一定要想到每个学生的体验。并且针对这次“失误”,请班主任想出良策进行补救。由于我要到重庆开会,没能观看正式比赛,从重庆返回后,了解各班补救办法后,我觉得有两位班主任做得非常好。一位班主任在比赛前与全班同学共议这次比赛,提出要推选6名班级评委,评一评上场比赛的同学谁做得最好。同学们纷纷争当,最后确定6名同学。比赛时,这6名同学个个佩戴班里自制的“评委”胸卡,手持计分表,威风地站在本班方阵一侧,那神态充满了自信,那感受是一种自豪。另一位班主任在开赛前和全班对话,问同学们:“我国参加奥运会的目标是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多得金牌!”老师进而又问:“我们班这次参加课间操比赛的目标是什么?”大家又齐声回答:“争取优胜!”老师此时话锋一转又问:“奥运会为夺金牌,选派什么样的选手参赛?”同学们纷纷说:“是技术水平最好的运动员。”“好,那么这次为了优胜,我们班应该怎么办,”老师又问。同学们表示:“应该选做操动作标准的同学。”说到这里,老师提出:“为了我们集体的荣誉,哪些同学觉得自己做操动作还不够标准,自愿暂不参赛?”有些同学思考了片刻,举起了手,表示为了保证班级争得优胜,自己这次不参赛,场下做好服务工作。这样有6名同学为了班级的利益,光荣而高兴地没有上场参赛,而是积极地为同学们服务。他们虽然没有参赛,但情绪体验和参赛同学一样是愉悦的。

大家认识到在这个事例中,“课间操比赛”体育组最初规定50人上场,就忽略了“每一个孩子参与的权利”,没有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没有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表现自我的机会,没有关注各班不能上场比赛的6名同学的感受。而两位班主任的“补救做法”正是关注到每个孩子的心理体验,通过各种方式让每个孩子都为比赛尽力,都在这次活动中不成为冷落者、失败者,而是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这次活动,进而在集体活动中体验自己参与、尽力的快乐,从而更爱自己的班集体,更积极参与体育活动。通过这个事例进一步更新了大家的教育思想,使学校的办学理念得到了教师进一步的认同。校长抓教育思想的管理要注意三点:

要有计划地对全体教师进行定期的统一培训

某小学在实施“我能行教育”的过程中,几次集中进行相关的理论培训。为了便于学习及教育教学中的操作,学校编辑了《我能行教育实施手册100问》,从理念到方法较为详尽地介绍了这一教育模式的实施。2004年校长还出版了专著《我能行教育思想的思考与实践》,教师们人手一册,进一步加强了这种教育思想的培训。

布置工作前先谈教育思想

在学校的各种会议上,校长及其他干部经常布置工作。这里切不可就事谈事,而要坚持先谈思想,先讲理念,使教师们明确为什么这样做。例如,教学干部布置期末考试工作,就先带大家重温“小学阶段的考试要帮助每个孩子体验成功”及“期末复习是一次再学习的过程”等理念,然后讲具体做法。德育干部布置每年的“评十佳”活动,则先讲“要坚信,每个孩子都有优于他人的第一”、“自己和自己比,有进步就是成功”和“让每个孩子都捧着奖状回家过年”等理念,从而使这项工作按照学校的办学理念得以落实。

校长要及时引领

对于学校教育教学中出现的现象,校长就应该像前面所举“课间操比赛”那样给予及时的引领,从而使正确的教育思想在学校得以体现。比如某校有个别班主任老师为了确保学生的安全,要求学生课间只能去卫生间或者喝水,而不能到楼外活动。于是校长在全校宣传了新修改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引导大家理解其中新增加的儿童的“娱乐权”,从而认识到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简单地禁止学生课间到楼外活动是侵犯了学生的权利,进而引导大家应该给孩子们讲清楚课间活动的要求,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学生到户外活动。

总之,作为一名优秀的校长要注意对全校干部教师的教育思想的管理,只有这样才抓住了管理的主线,使学生得以按党的教育方针发展,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8.隐性管理的效能

什么是隐性管理

隐性管理是相对于显性管理而言的。显性管理是以明显的形式作出决策以及与决策相应的行为,这种决策一般以一定的文字、符号表现出来,负载于一定文字、符号的显性管理信号能明确地传递到所有有关的管理人员以及与此有关的人员(管理对象中的人)。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狭隘的管理概念。显性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财、物、时间与信息等。隐性管理则并非以显性的文字、符号为负载,而是通过隐性形式作用了观念体系、间接地发生对管理对象的影响,间接地影响显性管理。隐性管理并无一定程序,并无以文件形式出现的明确计划与安排,并无硬性的规定与约束。隐性管理的间接对象是人、财、物、时间与信息等,它的直接对象是观念、情感、信仰、价值体系等。

隐性管理的作用

如果我们只注意到显性管理,那就很难有高水平的管理,就可能就事论事(这个“事”即人、财、物等)。事实上,在对人、财、物、时间、信息的管理过程中,观念体系、信仰体系、价值体系等是有很大作用的,如果忽略了这些方面就很难实现有效的管理。例如,对时间价值的看法就决定了对时间的管理,正确的价值观念对时间管理起着极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人、财、物的价值都与时间有关。在学校里,应是更加珍惜时间,仅仅从人文价值观念出发去认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还显不够,还应从科学的角度去看,时间单位大到光年、小到微微秒。有了科学的时间观,也才会科学地理解时间的价值。对时间价值的看法与对人的价值的看法密切相关。对人的价值的看法与人的心理需要发展水平有关,处在最高级心理需要下的人能更充分地发现人的价值,因而也能更充分地发现时间的价值。在学校里,能及时地发现人的价值,并提前开发和挖掘人的潜能,对学校的发展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反,则不仅影响到学校的发展,也将影响人的价值体现。对于资金的看法,也与时间密切相关。近年来,学校管理者越来越多地懂得了流动资金的重要性,也懂得了资金流动的意义。从许多方面来看,时间本身就是资金。最高级心理需要与观念有关,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应较多地思考人的观念问题。学校管理者的观念对学校管理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学校管理者在管理中对观念这一类“对象”怎样看待、怎样去关注、对于更广大的管理人员的观念能有怎样的影响,这些,就都属于隐性管理了。如果忽视了隐性管理,就将忽视学校更高层次的发展。

隐性管理的特点

(1)是它的潜意识性。如果说显性管理主要指向人们行为的话,隐性管理主要指向人们的意识,而且靠人们的潜意识的作用。可以说,它对人们行为的影响是间接的。

(2)是它的非认知性。隐性管理主要通过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来对管理起作用,通过人的意识起作用,尤其是通过非认知心理起作用。隐性管理特别关注人们的情感、意志、兴趣、需要、信念等非认知部分。如果说显性管理关注的是人的智力因素。那么,隐性管理就既关注智力又关注非智力——心力。

(3)是它的主动性。这是由意识性派生出来的特性。由于隐性管理重视人们的观念,因而在这种管理比较有效的情况下,被管理者与管理者、被领导者与领导者处在比较主动的地位。由于观念上的畅通而使行为自觉,被管理人员往往能自己回答“我该做些什么?”“我该怎样做”,而不一定总是需要他人指点:“你该做些什么?”“你该怎样做。”最后是它的和谐性。隐性管理与显性管理相配合是使人口服心服的管理,心理过程比较顺畅,心理倾向比较一致,心理气氛比较和谐。这种管理是较少心理冲撞的管理,全体人员的整体性、和谐性以及“家庭”氛围比较浓。隐性管理大多数通过暗示进行。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一般都可以接受暗示,有接受暗示的能力,而且与明示相比具有一些特殊效果。当人们的心理发展水平越高时,接受暗示的能力和效果都更好。一般来说,学校人员的认知心理水平都是较高的,非认知心理发展水平则要看学校教育的具体情况。因此,学校隐性管理的客观条件较好,也就是说,有更好的条件把显性管理与隐性管理结合起来。

隐性管理中的暗示

学校隐性管理中的暗示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1)形象暗示。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富于想象力的校徽、校歌;校园里的雕刻、壁画、挂图、园林艺术、建筑艺术等都将对学校师生的观念、情感、信念、价值观等起做暗示的作用。

(2)语言暗示。班级黑板上方的班训、两侧墙壁上的名人名言,教学楼走廊的文明用语等都起着语言暗示的作用。

(3)情景暗示。这是可以在许多场合利用的暗示方式。例如,每次重大活动都请名教师与学校领导一起参加,主席台上相间而坐;学校对学生的各项授奖均由名教师授予,这种情景自然地暗示:学校管理工作最优先的对象是教师。在陈列室里或重要的场合还挂有学校历史上最知名教师的画像,类似这一类的情景设置都是极重要的。

隐性管理可以达到极好的心理效果,从而也达到极好的管理效果。然而,隐性管理也要求校长等管理者有更好的心理科学修养,对人(师生员工)的心理状况、特点、变化有更好的理解与把握,并明白这种状况与自己管理工作的关系,明白隐性管理将如何发挥作用等。隐性管理可以使人们达到更高的文化境界,从而也更有利于学校文化建设。

然而,隐性管理也要求学校有一定的文化条件,很容易理解隐性管理的内涵,而一所文化十分贫弱的学校在隐性管理方面可做的文章不多,只能在更艰难的条件下起步。尽管学校人员的平均文化水平较高,但由于学校自身文化含量的微弱,可以让大家感受到的东西本来就不多,隐性管理的作用也难以充分发挥。这些方面往往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隐性管理可以使管理在一个更好的心理环境下更顺畅地进行,同时,相对良好的心理环境又是隐性管理顺利展开的条件。心理融洽从任何角度来讲都应被管理者、领导者们所关心,更应被注重隐性管理的领导者们所关心,它既是管理者追求的目标之一,又是进行有效管理的条件之一。

9.校本管理须以教师为本

教师是学校之本,实施校本管理,必须以教师为本,校长应当树立民主管理的思想,创设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条件和氛围,充分开发教师的潜能和智慧,这是成功实施校本管理的必由之路。某校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例1:一天,王老师与往常一样,打开自己手提电脑后,首先登上了学校的政务平台。校园网上的政务平台现在已经像桥梁一样连接着学校各部门和每一位教师,它既方便,又快捷。王老师已经习惯于在政务平台上浏览学校的各项通知,了解学校工作情况。“互联网真是一项伟大的发明!”王老师心里暗暗地想。这时,一条通知吸引了王老师的视线,校长发了一条向全体教师征求意见的通知,内容是关于学校文化建设方面的:“校长治校箴言、学校精神、办学理念、办学宗旨、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学生培养目标、教师发展目标……”一条又一条,颇具新意,又意蕴深远,王老师不由而然地被吸引住了。在通知的最后,校长恳切地向广大教师征求修改意见,希望所有教师都加入到为学校未来出谋划策的行列中来。一个学期过去了,校长为此专设的电子邮箱里塞满了邮件,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可真不少啊!学校办公室组织了一次评比,优秀的建议被采纳了,提建议的王老师还获了奖呢!

例2:暑假期间,学校全体中层干部来到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学校放假了,他们来干什么?他们是来研讨学校管理的。开暑假研讨会,研讨改进学校管理问题是近几年学校形成的惯例,这次在基地开研讨会是第一次。研讨会上,每一位干部都发了言,大家讨论很热烈。校长要求大家少谈成绩多挑刺,多研究些问题,多提改进意见。大家看着校长认真的模样,人人解放思想谈问题,显性的问题、隐性的问题、潜在的问题都被提出来了,越讨论越深入,管理上的症结找到了,如何解决要找出对策。有些疑难杂症怎么办?一时想不出好办法。校长让大家休息一段时间,在基地休闲娱乐一番,身心放松一下。然后,再坐在一起,于是有些新的想法、新的点子又产生了。参加学校管理研讨会的冯老师是一位新上任的副主任,他深有感触地说:“真没想到,自己的管理还有那么大的提升空间,自己提出的意见会受到校长和大家的重视,收获真不小!”一位老资格的学校管理人员马老师高兴地说:“看到学校管理不断走上新台阶,看到年轻人成长得这么快,真为学校的未来高兴!”

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学校建立和完善了教代会以及民主评议校长等制度,把民主管理和学校日常工作结合起来,不断改进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能,推动校本管理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中有所启示:

(1)民主管理是校本管理的推进器,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是集体智慧。校本管理成功开展的:—个重要方面在于是否能够有效地主动调配、利用现有资源,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开展民主管理则是充分利用集体智慧的良好方式。以上两个案例分别通过网络、通过集体研讨有效地将教师的集体智慧利用了起来,使其为学校管理的改革与发展服务。互联网这个现代化技术手段的有效运用拓宽了校长和全体教师的沟通途径,而类似于“头脑风暴”的集体研讨,无疑可以让参与人员畅所欲言,激发智慧的火花。

(2)校长要善于创建一种支持性的环境,推动教师积极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成功的校长善于创建一种支持性的环境,推动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推进学校发展。国外研究也表明:学校管理的高效可以归因于一种支持性环境。作为支持性环境的主要创造者,校长必须及时地向教师表达自己的信任,采取各种措施,激励教职工讨论,大胆地对各种改革方案作出评估和选择。与此同时,校长还要切实为教师提供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资源,以便提高整个学校适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民主管理促进学校管理持续改进。校本管理的生命力在于:它是紧密结合现代教育教学发展实际情况,不断发展、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管理形态。而民主管理正是凝聚民心、集中民智,促进学校管理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的最重要的手段。在教育教学和管理第一线的教师和干部,最了解实际情况,最能先发现管理中的问题,及时与他们沟通,让他们主动反映问题、献计献策,易于学校发现并及早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学校管理的高效化。

10.激励教职工参与管理

民主激励是一种激励的方式。民主参与管理需要学校建立一定的制度,吸引教师参加学校管理,其实质是让教师将其精神和情感灌注于学校工作中,通过主人翁责任感的获得,充分挖掘教师的智慧和经验,开辟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工作的渠道,为教师发表意见和建议提供机会,让教师为办好学校贡献他们的聪明才智。

教师参与学校工作目标和计划的制定,就会激发他们的内在驱动力,以积极的态度保证目标和计划的实现。让教职工参与管理,也是一种荣誉。同时,民主宽松的工作环境也会使教职工感到心情舒畅、工作愉快,从而自我激发其工作积极性。

魏书生是一位善于运用民主激励方式调动师生、职工积极性的典范。魏书生先后任中学教师、教务主任、校长,现任辽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党委书记。因他在教育改革中的突出成绩,先后荣获省“功勋教师”、“特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等殊荣。他身兼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等38项社会职务,讲学足迹遍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他在学习和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民主、科学、服务的教育和管理思想,是他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魏书生说:我没有受过师范教育,19岁教书前是个种地的。于是我只好跟学生商量着教。在商量中,我感受到的是与学生之间的和谐、默契、轻松感和愉快感。我始终相信,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我心里想的是学生的需要、学生的感悟、学生的喜怒哀乐。这使我和学生之间的矛盾降到最低点,关系非常融洽。当了教务主任后,又教课,又当班主任,我管理班级的时间少了,我就研究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发挥他们的作用。大家分头承包一些事情,我更多的是观察与指导。很多人觉得我这种管理方式比较新鲜,似乎没费多少劲儿,就使班级井井有条。这在于我和学生是一家人,他们都帮着我出主意,我也帮着学生出主意,合力大于分力之和。我没有管学生这个心态,而是为了学生好。后来当了校长,包括现在,都坚持一条:不是管人家,而是为大家好。大家共同把事情做得更好,让每个人活得更好。人皆可以为尧舜,向真向善向美之心人皆有之。咱们就是去发现这些,然后帮着人家壮大和发展人性中最美好的那部分。怎么帮助人家发展呢?一靠民主,二靠科学。“民主”就是让自己获得这样的观念:所有的人都是一个世界,所以应该最大限度地去理解和包容,然后才能发现自己内心世界的广阔,增强自己的主人翁意识。这种主人翁意识就能激发自己生存、工作和学习的热情;“科学”则是将这种热情用制度、程序落实到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上。有了民主和科学,很多事就好办了,做起来就比较省劲儿。对学生我要求每天写日记、抄格言、读课外书、唱歌、跑步,对老师我要求都在教室里办公。我提倡苦中求乐、忙中求闲、失中求得、闹中求静。也不能说我生存的环境不喧嚣,但我的内心是比较宁静的。我这些工作加在一块就别人来看,应该说比较忙。但是不管怎样忙,我都感觉很轻闲。因为即使有一万件事,也只能选择干一件,我只能是不慌不忙。关键是自己要想清楚,哪个是不做不行的,哪个是副手、助手能做的,哪个是再拖两天没有问题的,还有的事你再拖两个月,没准儿就自动解决了。我不是分身有术,而是强调民主和科学。民主,是为大家办事,靠大家的力量;科学,实际就是重视建立计划、制度、规则和程序。

魏书生的教育实践中处处闪现着“民主、科学、服务”的教育和管理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把各种关系——和学生的、和老师的、和校长的,乃至和社会的,处理得有序、和谐。这样的激励方式确实值得校长们学习和借鉴。

建立新型的教师教学绩效评估制度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浙江温州中学教职工200多人。学校对校长聘任的行政人员、教师和职员(不含临时工作人员)实行了结构工资分配方案。结构工资由工资额中“30%活的部分”和学校自筹适量经费组成,自筹款项视本校财力情况浮动。结构工资由效益工资和奖励工资组成。其中,教学人员以教师的课时工作量(根据市教育局满时工作量)为每月发放效益工资的依据,课时外工作量的效益工资未列其中。

课时效益工资的计算办法为:教学人员效益工资=每节课分值×每月上课节数×单位分值酬金;奖励工资根据教师每学期工作表现及教学评估,由处室段提供参考数据,校行政评定。奖励工资的等级和比例为:

A等:每学期300分(占总人数的15%)。

B等:每学期200分(占总人数的80%)。

C等:每学期50分(占总人数的5%)。

教学成果奖励办法:高一、二教学成果奖励评估以高三教学成果为奖励基数。每位教师获取奖励的份额的决定因素是教师的教研参与度、学生的课堂教学评价。高三教学成果奖励评估,获取奖励基数的主要因素一是毕业班学生考取重点大学的比率,二是列全省前100名、20名、10名的学生数量。学校管理科层的奖励分配,推行段长负责制。段是学校各中层组织的执行组织,学校各中层组织对段履行设计、督导职能,体现学校管理职能。奖励只到段,不到教师个人。段长根据教师的科研参与度、学生的课堂教学评价、考试成绩把奖励分解到各个教师。教学管理坚持以教师为本的思想,体现了管理的现代性。

这个制度的创新点在于:教师个体在团队发展中求得发展,“高三教学成果决定高一、二的奖励基数”,表明学校成功指数决定个人成功价值的数量级。日常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不再完全与学生的考试成绩联系,而是与教师自身的发展度相联系,体现了管理以教师为本的思想。“每一个教师获取奖励的份额的决定因素是:教师的教研参与度和学生的课堂教学评价”,教师的教研参与度,包括教师主动参加学校常规教研的次数、积极的态度;教师学术水平的专家认定度、同行认可度;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的质量;课堂教学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专家评价等要素。这些综合评价决定着学校对教师个人的评价,并与教师的精神和物质的奖励相联系。“人作为人的存在还是一种语言和话语的存在”,在这个学校的制度执行过程中,它可以“让人说话,建立一个人人可发言的氛围”它关注了教师作为“人”的存在,体现了教育主的思想。

从案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学校科层管理扁平化,保证了教师评价的可行性。传统的管理是以一种经验管理模式显现的行政化管理,其管理往往缺乏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学校的质量管理,从本质上说,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展教师的积极性。“段长负责制”应该是提高管理效能的一种好的尝试,它减少了学校各中层组织对教师工作的干预,克服了中层组织因为种种客观因素不能深入教师群体、掌握教师真实的教学情况的弊端;段长承接了学校各中层组织的任务,自己又生活在教师群体之中,是教师组织中的一员,“他人与自身之间有着内在统一,形成共同创造社会,有着共同利益的联合体。”

学校科层扁平化管理,使教师更容易形成段长作为服务者的角色认同。在现代学校制度的前提下,学校教学质量应当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决定了教师教学质量考评制度必须具有以下特点:

(1)是每位教师所授课程在整个学生学习课程中的学生团队整体学习质量的一部分,(2)是教师在学生整体学习成就中是有贡献的、一个学校、一个年级、一个班的教师之间共同创造价值并共享价值还来的利益,(3)是合作团队成员之在合作的前提下,需要体现贡献的个体差异,否则教师的个性得不到张扬。因此,考评制度必须体现合作前提下的个人成就感,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成绩、教师与同事,教师与学校的协调发展问题使师生共同发展,教师群体和谐发展,教师素质与学校品质共同提升。

11.教育科研呼唤科学管理

教育是育人的事业,而人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为宝贵、最为复杂的生命体,从这一意义上说,教育科研是最为重要、最为复杂的科学研究活动,因此教师也是责任最重大、最富于创造性的研究工作者。教育科研的管理对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下级单位,而是一所所文化背景、办学历史和条件各不相同的学校;不是一般的人,而是一个个经历、学识、个性迥异,充满生命灵性的教育工作者。因此,在管理上更要讲究科学方法,更要体现人文关怀,更要尊重差异,细致入微。从本质上讲,教育科研管理,不是行政管理,而是一种学术管理。学术问题不能以权势压人,而要以理服人;要弱化“领导”意识,强化协商行为;要减少指令,增加指导,真正体现管理者与管理对象的人格平等,体现学术自由。教育科研管理主要包括规划、组织、监控、指导、评价五个方面,与之相对应,它对教育科研工作也具有导向、建构、控制、服务、激励等五项基本功能。这些功能引导和激励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地投入教育科研,科学地开展研究活动,提高研究水平。

规划

规划是指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本地、本校的发展需要,比较全面和长远地制定教育科研工作计划。党的十六大将我国的教育方针正式确定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教育科研要研究如何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和科学发展现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当前教育的热点问题主要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以实现教育公平;推进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以实现教育的和谐等,教育科研要重点关注这些问题。各级教育科学规划办、教育科研机构和学校。在制定本地、本校的教育科研规划时,都要具体策划有关的研究内容。这是现阶段我国教育改革的总方向和攻坚战。请看案例:××市教育科学规划办根据“十一五”该市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提出,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科研工作,围绕该市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优质教育的奋斗目标,坚持教育科研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的宗旨,积极推进多层面、多类型、多形式的教育科研工作,努力提高研究质量和效益,为实现该市“十一五”教育新跨越的奋斗目标作贡献,并确定了以下工作重点:

(1)进一步探索和健全符合该市实际的高效的教育科研管理运行机制,激励广大教育工作者求真务实地开展教育科研,切实提高研究质量和效益。

(2)加强对全市教育全局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宏观研究,密切教育科研与教育科学决策的关系。

(3)加强对素质教育的研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4)加大对农村教育问题的研究,积极推进农村教育科研工作,凸显教育科研在提高农村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方面的作用,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组织

它包括以下含义:

(1)构建各级教育科研机构,形成具有层次性的管理网络。

(2)为学校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积极宣传教育科研的意义和研究兴校的典型事迹,使教师克服对教育科研的神秘感和畏难情绪,激发其研究热情,发动、组织广大教师积极投入教育科研活动,形成一直教育科研骨干队伍,发挥其“排头兵”的引领示范作用。

(3)建立各级各类课题、研究专题,体现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多形式、多层次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需要,推动群众性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

(4)对课题研究(特别是跨地区、跨领域的大型课题研究)进行组织、协调,以明确职责,分工合作,整合研究资源,促进课题组正常、有效地开展研究活动。请看案例:“中小学整合式美育研究”是由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主持的一项四川省、成都市“十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参加的地区和单位较多,为了规范和协调各成员单位的研究工作,既尊重和发挥各校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又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团式”研究的整合优势,总课题组制定了《课题组工作章程》),对该课题的组织、管理、工作方式,以及总课题组与于课题组的责、权、利等问题,都作了非常明确、具体的规定。该《章程》得到了各子课题单位的认同,成了总课题组的管理依据,使该研究得以顺利、愉快地进行,并取得了好的研究成果。

监控

监控是指教育科研管理机构按照有关的管理办法,对课题研究单位和个人的研究工作进行过程性的监测,掌握有关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引领研究方向,表扬先进,督促落后,激励广大教师认真、扎实地开展教育科研。监控的主要措施包括把好立项论证和开题会、年度(中期)考核和结题评审关。特别要注意的是,平时要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加强与课题研究单位和研究者的联系,以便及时了解真实情况,避免信息不灵和主观武断地得出结论。

指导

其基本含义是“指点引导”,是指对研究给以及时和有效的引导、建议和帮助,使之克服困难,提高研究水平,完成研究任务,形成好的研究成果。具体来说,指导包括:

(1)目标导向:目标具有导向、调控、激励等多种功能。实施目标管理是现代管理的一项重要原则,要按照不同学校、教师的发展目标和实际条件,引导其选择适当的研究内容,制定恰当的研究目标,并以此为导向,实施目标管理,促进目标的达成。

(2)信息服务:在现代信息社会,信息是一种重要的资源,管理者应该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包括介绍有关理论、国内外有关研究的现状和成果、本地同类研究的情况等。为此,管理单位要在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专家、学校与学校之间起好“牵线搭桥”的作用。

(3)方法指导:指导主要包括诊断问题和给以建议,它应该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对此我们将在后面进行详细阐述。

评价

评价就其本义而言,是指评定价值高低(《现代汉语小词典》)。本章所说的评价主要指由教师研究的管理单位组织专家组,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和程序,对学校或教师研究成果的水平作出评价,它通常是以结题鉴定的形式进行的。评价对于引导、规范教育科研活动,促进其健康发展,提高其水平,都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规划、组织、监控、指导、评价是教育科研管理的要义,通常,它们构成了教育科研管理的一般流程。需要说明的是,这五个方面有时是难以截然分开的。例如通常规划中有组织,监控中有指导,指导中有评价,反之亦然。还有,教育科研管理是一项富于创造性的工作,这一方面是因为不同地区、学校和教师具有不同的情况,不能用统一刻板的标准和模式去管理,而需要发挥地区和学校研究管理部门的主动性、创造性;另一方面,管理不能墨守成规,而要与时俱进。例如不少地区根据教育科研发展的实际情况,多次修改本地的《教育研究课题管理办法》,使之适应新的情况,以更好地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为教师和学校的发展服务。

12.细节可以决定成败

非常畅销书《细节决定成败》,讲的就是在竞争社会决定成败的往往是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的细节,而正是一些细节,分出了人与人素质的高低,企业与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学校与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实际上,细节决定成败并不难理解,因为任何先进的理念和任何优秀的文化,最终总是通过细节反映出来的。人与人的区别、企业与企业的区别、学校与学校的区别不是通过共性反映出来,而是通过个性反映出来,而个性正是通过细节表现出来的。同样,学校后勤管理水平的高低最终不是听你讲得多么动听,喊的口号多么响亮,而是要通过细节来加以判断。因此,学校主要通过细节的变化来转变教师的观念,通过细节的变化来体现校长为师生和家长服务的思想、教师为学生和家长服务的思想,通过一些细节来体现管理水平,追求办学的品位。请看案例:

(1)传达室里有了新雨伞。有一天早晨,阳光灿烂,学生按时来到了学校上课。但天有不测风云,中午放学时突然倾盆大雨,校门口挤满了人,许多家长急急忙忙来到学校给孩子送伞,还有不少学生焦急地盼望着家长能来学校送伞。这样的情景在学校经常发生,我们似乎已习以为常。但当时看到校门口的一幕时,引发了我的许多思考。我想,家长们不是都有空能来学校为学生送伞。即使有空也增添了他们许多麻烦,学校为什么不在传达室准备一些雨伞,以解除家长和学生的后顾之忧呢?于是,我请总务处同志买了几百把雨伞放在学校的传达室,供学生需要时借用。

(2)走廊宽了,洗手间多了,水池矮了。2003年,学校新建了一幢教学楼,这幢楼房和传统的教学大楼最大的区别是:走廊宽了,洗手间多了,水池矮了。走廊之所以做得比原来宽,洗手间之所以做得比原来多,一是受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的启发,二是受日本学校建筑结构的影响。记得在一次升旗仪式上,学生对学校工作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设,其中有一位学生就提出走廊要宽一些,便于他们下课后开展体育活动。当时我感到学生提的意见很有道理,当即表态说,老房子的走廊变宽一点暂时不大可能,以后建新房子,一定把走廊做宽一点。因此,新教学楼设计时,我们专门向设计师提出,走廊尽量宽敞一点。因而现在的新教学大楼的走廊有3米多宽,小轿车也可通行,学生下课后开展活动非常方便。2002年,我曾经到日本去考察,他们的校园给我印象很深的不是面积比我们大,也不是房子比我们好,而恰恰相反,他们的建筑非常普通,不够气派,没有装饰,很简单的水泥粉刷,视觉效果和我们所谓的“现代化学校”无法相比。但我们的学校也有几样设施无法和他们相比,一是走廊没有他们宽,二是洗手间的数量没有他们多,设备没有他们好。日本人的解释很简单:走廊宽是为了方便学生活动,洗手间数量多、设备好,也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一下课就能解“燃眉之急”,并且有一个舒适的环境。日本人的确很精明,既能做到以人为本,又能把钱花在刀口上。受日本校园建筑的影响,我们的新教学楼虽然每层只有六个教室,但在每一层的中间位置都有两个面相对大的洗手间。过去,我们是按成年人的身高设计水池的高度,因而水池做得一般都比较高,学生洗手和用水时很不方便。因此新教学楼的洗手池做得比传统的洗手池矮了许多。如果你仔细观察,还会发现,新教学楼四楼的水池比一楼的要高一些,你猜猜看是什么原因?道理很能简单,四楼是高年级学生的教室,而一楼是低年级学生的教室。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