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二节教学设计管理工作

1.教学设计工作总体实施方法

教学设计主要特征

(1)教学的计划、开发、传播和评价是建立在系统理论上的。

(2)教学目的是建立在对系统环境的分析上的。

(3)教学目标是用可观察的行为术语来描述的。

(4)对学生的了解是系统成功的重要因素。

(5)研究重点放在教学策略的计划和媒体的选择上。

(6)评价是设计和修改过程的一部分。

(7)按照学生达到预期标准的能力来测定和分等,而不是一个学生和另一个学生的比较。

(8)教学设计还必须把“人类是如何学习”的知识作为基础,在实践中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解决“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问题。并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地进行监视、反馈、调节和修正,以尽快、有效地达到学习目标。

教学设计基本要素

针对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学设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可能有所不同,但实质内容是完全一致的。其基本要素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我们期望学生学会什么内容?

(2)为达到预期目标,我们打算如何进行这种学习?

(3)在进行这种学习时,我们如何及时获取反馈信息?

教学设计程序

由于设计任务、设计者的不同,教学设计的程序也是各式各样的。教学设计程序由8个部分组成:

(1)讨论目的。列出课题,陈述每一课题的教学目的。

(2)列出学生的特点。

(3)确定可以取得明显学习成果的学习目标。

(4)列出每一学习目标的学科内容。

(5)预估学生对有关课题的基础知识和表达水平。

(6)选择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

(7)协调所提供的服务(如预算、设备、仪器、人员和时间表等)。

(8)根据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情况,评价学生学习成绩,以便修改和再评价计划中需要改进的部分。

教学设计类型

由于在教学设计中所依据的原则和理论不同,教学设计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经验型教学设计。

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知识水平和教学条件等设计教学过程,是一种传统的教学设计方法。这种设计方法不但受到教师本身经验和知识水平的限制,而且要使之达到完善,需要有长期工作经验的积累。

(2)程序型教学设计。

自19世纪40年代以来,在斯金纳等人的推动下,根据刺激一反应学习理论把教学内容序列化,编制成一套教学程序,用程序教学书、程序教学机、电子计算机等来执行教师的功能,完成教学任务。

(3)系统型教学设计。

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资源,探索和规划教学过程中诸因素的相互关系和合理组合,通过评价不断改进,以求得教学效果最优化。

2.学习方法指导工作执行标准

让学生依据学科性质和内容选用学习方法

(1)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都有它具体的研究方法,学生学习这门学科也就要有除一般学习方法之外的、符合其性质特点的学习方法。

(2)同一学科不同部分有不同的内容,而方法是内容的运动形式,所以对不同内容的学习,也应让学生选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依据学习目的选用学习方法

方法是为目的服务的,学习任务不同,要求选用的学习方法就不同。若学习目的在于训练演算习题的技能或其他某种技能,就用练习的方法;若学习的目的在于记住某些元素的原子量和化合价或某些公式,就用识记的方法;若学习的目的在于探索历史上某次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就用分析的方法;若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审美情趣,就用欣赏的方法。总之,要选用实现学习目的的方法。这是选用学习方法至关重要的原则。

让学生依据自身特点选用学习方法

(1)在实践中,学生总是以自己独有的特性影响着学习方法的选用。教师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性格、气质等特点以及学习习惯选用学习方法。

(2)学生知识基础较差,做读书笔记就不适用批改式笔记的形式;若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强,自学时就可多采用抽象、概括、推理的方式;若学生记忆习惯于手脑并用,则识记时就可边读边写边尝试回忆。

(3)教师在使学生明白学习方法选用的依据的同时,还要使他们明白,任何学习方法都不是灵丹妙药,都只能在特定条件下发挥最佳效果;各种学习方法都不是孤立使用的,而是在不同阶段、学习不同内容的过程中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以完整的体系出现的。

(4)教师要让学生根据各学习方法的特点和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精心选用,巧妙组合,创造性地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体系。

3.哲理性教学法应用方法

逻辑结构揭示法

逻辑是客观物质世界所固有的。物质世界的客观逻辑,以自在的结构和自在的规律及其联系形态存在着,只有当人类形成以后,自然界的这些客观逻辑才逐步被人类的理智所揭示、所破译。

(1)逻辑结构揭示法的功能。

创造教育的逻辑结构法,其功能在于帮助学生建构科学的逻辑认知结构。科学的学科逻辑认知结构,是由一些学科的基本范畴——规律、原理、原则等组建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开放系统。这个结构系统随着学习的深入,层次与维度逐渐增多,结构的功能逐步复杂和完善,并在不同的层次与维度上同其他学科的逻辑结构相交相接,形成综合型的立体的逻辑认知结构体系。

(2)运用逻辑结构法的基本要求。

①讲授的内容要有严密的逻辑性,前后章节之间、概念之间、判断之间,要有清晰的逻辑联系或逻辑层次。

②讲授的重点要突出。所谓重点,即指那些稳定性、概括性、包摄性较强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建构学科逻辑结构体系所必需的基本因素。

③注意讲授过程的逻辑性。教师讲授某一学科,必须将原理、概念等放在学生已经形成的学科逻辑结构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自己进行分析和推理,并得出符合逻辑的科学结论。要达到上述的目的,教师必须清楚地把握学生的现有知识的逻辑结构水平,并善于用引导性的疑问去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使教学活动成为一种逻辑过程。

④配合实验,运用板书。

实验是一个科学事实的过程。作为一个过程,其本身就有一个逻辑程序,这个程序一般表现为发生的条件(或原因)、发展的层次变化(量变或质变)以及发展的自然结果。实验手段对于学生学习客观逻辑,认识和建立学科逻辑结构体系,是有显著作用的。

板书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辅助工具,板书的主要目的是提示内容的逻辑要点,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逻辑联系整体。这样的板书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结构性,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这些内容的逻辑要点联系本身,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⑤在讲解学科的具体概念时,也讲授该学科的逻辑,不是把二者孤立的分开,而是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影响学生的哲理性思维。

逻辑结构摸进法

学生掌握了某一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就如同掌握了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它可以凭借逻辑结构这一认识工具,自由地探索未知领域。

(1)逻辑结构摸进法的功能

①知识的逻辑结构的方法论指导作用。研究表明,知识的逻辑结构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创造教育的逻辑结构摸进法,就是利用这种方法论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遵循已经掌握的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进行定向的、尝试性的探索。也即学生运用已经形成的逻辑认知结构,对新的或未知的材料进行探索性地理解和概括,从而获得新的认知。

②知识的逻辑结构本身已经潜存着同化新知、解决未知的可能性。现代学习理论认为,一切新的知识,都是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不受学习者原有逻辑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

(2)运用逻辑结构摸进法的基本要求。

①学生现有的逻辑认知结构水平,是实施逻辑结构摸进法的前提。为了促进理解和认知的迁移,学生必须把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内化为个体逻辑认知结构。教师在引导学生实施结构摸进法之前,必须清楚地了解和把握学生现有的逻辑认知结构水平,做到有的放矢,相机引导。

②当教学中需要的某种逻辑结构模式学生还不清晰和不稳定时,教师应先用学生易于理解的材料作引导,使学生逻辑认知结构中的相应观念清晰起来,活跃起来,然后才可以实施结构摸进法。

③及时提供反馈信息,以纠正同化或迁移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错误理解和模糊概念,防止错误的东西在逻辑认知结构中被巩固下来,从而保证逻辑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正确性和清晰性。

4.批判性教学法应用方法

发射法

发射法又叫求异法,即指对同一问题探求不同的、特异的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思考方法。

(1)发射法功能。

发射思维的实质是知识信息的快速迁移。在这个迁移过程中,信息发生重组,因而可能产生出新的信息,所以创造学上把发射法作为创造的方法之一。创造教育的发射法,一般来说不是用于传授知识,而是用于训练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方法,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打破某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2)运用发射法的基本要求。

①由于思维的发射需要强有力的动因,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练习发射思维时,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强化创造动因。避免或消除一切压抑创新思维的因素,如不许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反驳,也不要急于对所发射的意见作结论等。

②发射思维要求有尽可能多的能够启发思想、引起联想的事物和机会。因此,教师还必须设法为学生创造产生联想的条件。

③当发射进行到一定阶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这些众多的设想中几个既新颖又有价值的设想,进行概括性指导,肯定这些设想的积极意义,以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性与自信心。

④发射法比较适宜于初中以上学生,对于小学生,运用时必须加强教师的具体指导。

激疑法

激疑法是一种刺激学生自动生疑、析疑的教学方法。

(1)激疑法的功能。

创造教学的激疑法,是一种促进认识活动的积极方法。激疑法一般具有如下基本功能:

①激发兴趣。兴趣是学习的积极心理状态,没有兴趣,或兴趣索然,学生的思维则处于消极的,或半休眠状态,结果自然是虽学无成。激疑法犹如魔术师蓄意制作的魔棒,集问题奥秘于一发,吸引注意,引起兴趣,激发思维。

②激起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发于问题,没有思维不是因问题而发的。因此,教师能否有效地激起问题,是触发学生思维的关键。

③激发思考。古人说:“学以解蔽。”解蔽就是解疑,解疑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过程,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质量的优劣。怎样解蔽,由谁解蔽,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在这里存在着明显的分歧。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把解惑释疑视为教师的当然职责。创造教育则把解惑释疑当作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因此,创造教师教学的最高艺术就是激发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欲望,引导学生自己解蔽、释疑。疑是深入探索知识的起点,有疑才能有“问”,才能有“思”。学生心中有了疑,才意味着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运用激疑法的基本要求

①激疑的目的要明确。或为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或为引导理解教材重点,或为启发突破教学难点等,教师必须心中有数,做到有的放矢,不可随心所欲。

②疑难要力求设得科学、严密,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活动,注意避免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易于导致学生发生误解的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严密的逻辑性。

③掌握提问时机。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时提问,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④要研究设疑置难方法,力求把问题提得巧妙、有趣味,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索的自觉性。要尽量避免枯燥、呆板的,或“审讯式”的提问。

⑤激疑的目的在于激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因此,教师应尽量把疑难设置在学生知识和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内,深浅适宜,可望可及,既引起学生的追求,且经过他们的努力又可自己获取。

5.结构性教学法应用方法

纵向层次结构法

所谓纵向层次结构法,是从某一学科体系的纵向发展的逻辑关系上考察,可以把一个学科的纵向体系分析为若干有机的、有某种从属关系的大小层次。

(1)纵向层次结构法的功能。

①纵向层次结构法把某一知识系统分析为若干有机联系的层次,简约地勾勒出了复杂知识体系的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使整个知识体系脉络清楚,层次分明,既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各有关层次,也便于从各有关层次上认知整体。

②知识的层次结构以其内部的逻辑联系为基础,纵向层次结构法把系统的知识结构表现为一定的逻辑结构形式,既是科学的,符合事物客观发展过程的,同时又与人的认知过程的“完形”相一致。

③纵向层次结构法建立的两条认知途径:即学科知识体系的层次结构和学科知识体系内部的逻辑层次结构,相互支持,互为表里,共建于个体对学科知识体系的认知结构之中。这不仅使个体对知识的理解、认知具有严密和科学性,并且还使得这个认知结构本身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事实表明,只有用学科知识体系的层次结构和学科知识内部的逻辑结构为材料建构起来的个体认识结构,才会具有最理想的认知功能。

(2)运用纵向层次结构法的基本要求。

①要正确地认识知识的层次结构及结构的科学意义。

②科学地揭示知识层次结构内部的逻辑关系。

③知识的层次结构分析必须适应于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

横向多维结构法

所谓横向多维结构,也即因素结构分析法。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任何一种事物及其发生、发展的联系和影响都不是单元的,而是多元的。

(1)横向多维结构法的功能。

①横向多维结构法,把事物及其发展的各个层次(或阶段)分析为若干平行的因素,引导学生从多元的角度认识事物或过程的复杂关系,有利于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事物,辨析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诸种原因。

②横向多维结构法所分析的各种因素及联系,是事物内部逻辑关系的客观反映。因此,横向多维结构法不仅形象地反映了某一知识层次的诸横向序列因素,而且还清楚地揭示了这些横向序列因素之间的固有逻辑联系,有利于学生在逻辑关系理解的基础上全面地把握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多维思维能力。

(2)实施横向多维结构法的基本要求。

①实施横向多维结构法,必须引导学生对事物或事物发展的某一具体阶段作多角度地观察和多维度的思考,详尽地挖掘影响事物过程的各种内外因素,然后对这些因素的主次关系作全面地考察,并排成有必然联系的因素序列。

②横向分析的因素序列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它必须科学地概括和说明某一事物或事物在某阶段的本质原因及特征。

③横向分析的因素序列内部,必须存在一种必然的逻辑联系,这种逻辑联系应该是事物诸因素之间本质联系的反映。

6.情境教学法应用方法

问题情境教学法

问题情境教学法就是利用和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具体问题,以刺激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探索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

(1)问题情境法的功能。

①在学生意识中造成的问题情境,是一种积极的有效的刺激,它能够引导学生认识的兴趣,激起探究的愿望,引起与解决任务进程有关的理性情感和体验。

②问题情境教学法可以促进儿童思维由感性向理性、由具体向抽象过渡。

(2)运用问题情境法的基本要求。

①形式上的新异性。情境是学生感知事物关系和过程的刺激物,一旦情境在学生眼前呈现,就成为学生的感知对象。但是,如果情境是常见的、多次重复的东西,则往往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创设某种问题情境时,必须首先考虑情境的新异性,尽量使学生获得新的感受,借以激发学生观察和研究情境的热情。

②内容上的生动性。情境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开拓思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提出一些典型而深刻的问题,并为之创设一个新鲜的情境,造成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心理情态,这对于激发学生思维是有积极意义的。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不仅有赖于形式上的新异性,更重要的是内容上的生动性。要使学生在对问题情境进行观察和思考时,不仅从中受到教育与启发,而且还得到认识事物的乐趣。

③方法上的启发性。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神情动作、语言文字、音乐、图画、电影、直观教具、模拟实验、参观、实习等。情境本身不是教学目的,而只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手段。因此,在具体实施情境教学法时,必须从教材特点和教学目的出发,注意方法上的启发性,使学生在感知和理解情境时,从中受到启发、发展智力。

实验教学法

实验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通过观察和分析事物的变化以直接获取知识,培养实验与操作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1)实验教学法的功能。

①实验教学法对于理解和建立现代科学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②实验活动本身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养成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而且对于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实验技能,开发智力,提高科研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2)实施实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①编制实验计划。教师在实施实验教学法之前,必须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编制出实验计划,其中包括:实验的题目、顺序、所需要的仪器、材料和用具等,说明实验的目的、要求,指明实验所依据的原理,确定实验进行步骤。必要时,教师应先做示范性实验,以求得操作程序和控制条件的准确性,确保实验的科学性。

②做好实验指导工作。实验开始以后,教师应巡回指导,纠正实验活动中的错误,并对实验有困难的学生给以启发和帮助,但切不可代替。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观察、测试和记录结果,学会对过程现象与结果的分析,掌握必需的数据处理方法,以便顺利地推导出科学结论。

③搞好实验总结。实验结束后,教师要指定学生报告他们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指出优缺点,明确改进方向。最后,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交教师审查。

7.综合教学法应用方法

发现法

发现法又称解决问题法。它是以青少年儿童的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征为依据,引导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根据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他们自己成为知识的积极发现者,而不是知识的消极接受者。

(1)发现法的基本功能。

①激发智慧潜能。发现的实质就是把现象“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人们得以超越现象,再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

②培养内在动机。人具有借助发现本身所提供的奖赏,即自我奖赏推动学习活动的倾向。因此,发现学习可使学生摆脱外来的动机作用,如父母、教师或权威人物的期望、赞许等的推动,而在自我发现中获得巨大的兴趣、力量和内在动机。

③学会发现的技术。在这方面越是有实践经验的人,越能把学习归纳成一种探究的方式,他们也就越相信自己的发现能力。

④发现法有利于记忆的保持。

(2)运用发现法的基本要求。

①在发现法教学中,教师是指导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导师,因此,必须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为此,教师要努力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的气氛,尽可能安排一些富于发现的场景和机会,揭示一些具有诱发性的问题,指导如何观察、对比事物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发现,并帮助学生寻找和审查资料,引导学生做出符合逻辑的结论。

②对于小学生和初中生,要充分发挥直观教具的作用,通过教具或图形的实际观察和分析,促进他们的思考发现,促进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

③发现法要求教师通晓有关学科的基本结构,理解和掌握科学家进行发明创造的一般过程,以便相机诱导,适时启发,促进发现过程的迁移。

④发现法对于学生来说是发现学习,教师不要把学生当作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因而在引导、启发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经常鼓励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相信自己不仅可以发现问题,并且依靠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也可以解决问题。同时,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养成动脑筋、讲科学的习惯。

⑤发现法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案,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特点、学科性质及具体的教学内容,科学设计、严密组织、灵活实施,不要固定于一个程序,一个模式,要因势利导,以善变应千变,以至于成。

范例教学法

范例教学法是一种谋求典型教材与学习者独立的、能动的学习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解决百科全书式的教材所带来的教学内容过多,教学质量下降的严重危机。

(1)范例教学的基本功能。

①把问题学习与系统学习统一起来。范例教学一方面以典型的范例问题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又把问题同有关系统联系起来,即由范例提供的窗口窥测全室,探索全局。

②把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统一起来。

(2)实施范例教学的基本要求。

①教学内容必须具有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

基本性是就学科内容而言,即要求选择一些基本知识,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便于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

基础性是就受教育者接受教学内容而言,即教学内容应该是一些基础的东西,这些基础的教学内容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适合学生的智力水平、知识水平,切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范例性是就教育者传授知识而言,即要求教给学生经过精选的具有基本性和基础性的知识。这些知识的典型性、代表性、开导性,使教学务必起到示范作用,有助于学生学习迁移,使之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②注重基本原理的分析。

基本原理是建构学科知识结构的基础,对学生往后的学习具有重大作用,而且原理的意义易于迁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范例教学强调选择课本中那些带有普遍意义的内容,通过讨论范例,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原理、规律及方法,并形成一定的态度,以便逐级建构学科知识的认知体系。

③重视课题的智力作用及其未来意义的分析。课题内容对学生智力活动有什么作用,以及对学生为什么通过这些分析,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智力活动,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④重视内容结构的分析。每一课题内容都有一定结构,组成整个内容的有哪些要素,各要素之间关系怎样?有哪几个层次?通过这些分析,不仅有利于学生清晰地理解教材内容,而且有助于学生获得系统知识,把握知识结构。

⑤)重视教材特点的分析。教材的每一具体内容都有各自特点,某一特点只有采用某一适当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因此,具体内容特点的分析,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学导式教学法

学导式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学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把学生视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活动视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及自己的智慧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发展他们的智能。

(1)学导式教学法的功能。

①培养自学兴趣,养成自学习惯。

②培养探索兴趣,养成钻研精神。

(2)实施学导式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是实施学导式教学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在组织实施学导式教学法的时候,必须充分依靠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创造精神。

②了解和把握学生认知课题的现状。教师应该全面了解和把握学生自学的各种具体情况。教师经过对学生各种学习情况的分析、研究,抓住大多数学生存在的带普遍性的问题,在节骨眼上适时进行启发和指导,使学生困惑、纳闷的思维豁然开朗,另见天地。

③)相机诱导,适时点拨。教师应该针对学生提出的关键问题迫切要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欲望,相机指点,讲清思路,启迪思维,让学生自致其知。

8.启发式教学法应用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在现代教学论中已经不再是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运用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教学原则。

启发式教学的途径

(1)奋其志。

志,是智力发展的精神动力。目标远大,才能精力充沛,这是搞好学习的精神支柱。在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介绍该学科当前发展的现状,向学生指明哪个山头是值得攻打的,突破口在哪里,从而诱发学生为美好前途而奋发的雄心壮志——学习动机。

(2)激其情。

教师一踏进课堂就应是情绪饱满的、热情、镇定的,要满怀激情去讲课,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就要求教师在跨进课堂之前抛弃一切杂念,切不可把冷漠、厌恶、怒气等消极情感带进课堂。

(3)发其智。

教师应加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此,教师要积极采用各种有效措施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引其疑。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于无疑处觅有疑,善于激疑,有意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备课时就要精心设计一组递进型的疑题,使学生沿着教师指引的逻辑思路,步步深入,达到恍然大悟、触类旁通的目的。

(5)启其思。

教师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引路、搭桥、开窍、点拨、评讲,不断激发直觉思维和灵感,努力做到旧中见新,易中有难,平中出奇,难而可及。

(6)广其知。

教师要采取措施扩大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特别要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知识、新成就武装学生。

(7)添其翼。

想像是智力的翅膀,教学中要唤起学生的想像、再造想像和创造想像,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8)炼其毅。

学生要取得优异成绩,没有刻苦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单有兴趣和热情是不够的。

(9)倡其辩。

教师要引导学生横向交流,开展无拘束的自由讨论,活跃思维。

(10)授其法。

现代教学论倡导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让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学会“独立走路”,早日进入科研前哨阵地。

(11)增其识。

一个有作为的人应具有相当的胆识,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豁达大度的气质,使他们具有远见卓识和高尚的品德。

启发式教学的心理结构

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主动地把整个心理活动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学习心理结构5个因素与教学环节相融洽,教师要在各个环节抓住核心,以提高教学质量。

(1)动机的激发。

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兴趣,引起求知欲、好奇心。

(2)知识的摄取。

最核心的心理因素是感知、观察力。

(3)知识的领会。

即从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即对知识的理解。这要有直觉思维、发散思维,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和毅力,以及纵横驰骋想像力的参与,其中最核心的是思维力。

(4)知识的巩固。

记忆是该环节的核心因素。

(5)知识的运用。

最核心的是操作技能、操作能力。

9.自学辅导教学法应用方法

所谓自学辅导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辅导下进行自学,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自学习惯的一种学习方式。

自学辅导课堂教学的程序

(1)课堂教学的分类。

根据教学内容可分为概念课、例题课和小结课等,按组织形式可分阅读课、练习课、讨论课、复习课、讲评(讲授)课、测验课和综合课等,一般是采用两三种课结合的综合课。

(2)每节课的主要环节。

①组织教学:这个环节贯穿始终,以保证自学教学任务的完成。

②布置学习内容:明确本次学习的任务,确定全班步子。

③指导学生阅读练习:学生的阅读、练习是自学辅导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要认真指导,并给予时间保证,一般应占30~35分钟。

④观察检查学习效果:教师要认真观察,确实了解学生对知识的“反馈”,以便确定下一步的任务,是否讨论、小结或布置新任务。

⑤及时强化认识:教师发现学生的自学、作业正确与否,及时强化,对多数人的共同错误可在下一节课开始时加以概括小结,予以强化。

⑥布置课后学习任务:可包括预习内容、要求,课外阅读资料等。课内未完成的练习,课后完成,因人而异。

自学辅导教学实验的具体做法

自学辅导教学大概分为4个阶段:

(1)主要是传授学生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基本会阅读教材,能正确理解词义,并学习概括段意。这个阶段需1~2周时间。

(2)主要让学生适应自学辅导教学的学习方式,逐渐形成自学习惯。这个阶段大约2个月。

(3)在学生比较适应自学辅导教学形式,初步形成自学习惯的基础上,加强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这一阶段需半年至一年时间。

(4)学生完全适应自学辅导形式,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在自学过程中,充分发挥独立性。

自学辅导教学的质量指标

自学辅导教学的成败,其考核指标为4个方面:

(1)学业成绩。

(2)自学能力的成长。

培养自学能力是自学辅导教学的核心和目标。关于自学能力涉及的因素,专家作了如下描述:“观察力是基础,记忆力是桥梁,思维力是核心,操作能力是检验知识技能掌握的客观标准。”

(3)自学能力的迁移。

自学能力的迁移,这是自学辅导教学的又一个核心。

(4)各学科的全面发展。

各学科全面发展,是自学辅导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这些指标通过客观测试验证是成功的。

自学辅导教学的原则

(1)寓有效学习心理学原则于教材之中的原则。

(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为主的原则。

(3)强动机原则。这条原则要求教师利用各种方法,加强思想教育,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把学生潜在的求知欲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4)班集体与个别化相结合的原则。

(5)启、读、练、知相结合的原则。启,就是启发引导;读,就是阅读课文;练,就是做练习;知,就是当时知道结果,即及时反馈,及时强化。

(6)自检与他检相结合的原则。

(7)变式复习原则。

10.结构定向教学法应用方法

结构定向教学思想

结构定向教学思想,是根据教育、学生学习,以及能力、品德的本性提出的。这一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教育的系统论观点及经验传递说,学生学习的接受构造说,学生能力、品德的类化经验说。结构一定向教学思想,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发展一定的能力与品德的心理结构,要加速能力与品德的心理结构的形成,必须依据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实施定向培养。

实施结构定向教学的前提

(1)端正教学的指导思想,明确教改的正确方向。

要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为指导,深入分析教学、学生的学习与能力的实质。结构定向教学的根本点在于要求依据教学实质及学生的学习规律,依据“三个面向”的指示,提高教学成效,加速人才培养。

(2)广泛深入开展学生学习规律的研究。

结构定向教学的成效最终是以学生规律掌握的程度为转移的,故必须掌握以下几方面的规律:

①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故必须研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机及积极性的形成发展规律。

②知识是能力的组成要素,必须研究掌握各学科中各知识的掌握规律。

③技能是能力结构的组成要素,必须研究掌握各门学科中的各技能及其掌握规律。

④研究掌握各种思想及行为规范的接受规律。

⑤必须研究掌握学习迁移规律,包括知识技能与思想品德的迁移。

(3)依据学习规律合理解决宏观、微观教学方法问题。

结构定向培养最终必须通过一定的教学步骤、一定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

①宏观教学法。指各科教学的总体设计,其核心是教材组成要素及层次、序列的处理。这是关于教学全局性的决策(或称战略决策)。

②微观教学法。指各种教材的具体传递过程的处理,教学过程即教学过程具体安排,其核心是教学程序的设计与执行,是关于教学的局部性决策或叫(战术决策)。

关于结构定向教学的方法设计

(1)宏观方法的设计原则。

宏观方法所涉及的学生心理结构形成、发展整体设计,是教学的全程规定,是对教材的整体处理,包括教材的结构及其关系。就其形式,可将教材的结构分为归属联系和平列联系,即教材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

教材结构处理的原则。

①完备性原则。完备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本学科的知识结构的构成要素及相关的态度与方法;二是必须反映该学科发展的最新水平。

②简化性原则。指教材编写要精当,主次要分明,重点要突出,难点要适度,叙述要简明,要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中应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派生性强、对以后的学习能产生增值作用的基本要素放在首位。

③具体安排教材的层次与序列。凡概括水平高,应用范围广的教材称上位结论;凡概括水平低,应用范围窄的称下位结论。层次关系所体现的是教材的纵向联系。

教材层次与序列处理原则。

①逻辑性原则。要求充分掌握各学科的科学知识结构和教材组成要求的各种逻辑联系。

②省时性原则。对教材的层次与序列处理要考虑能节省学习时间,加速学习进程。为此,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可接受性。

③巩固性原则。没有巩固,就没有经验的积累,记忆(巩固)以建立的心理结构的反复应用为前提的。

(2)微观方法的设计原则。

微观方法指微观教学方法。所谓微观教学方法,是指各种教学内容的具体传递过程。其重要的核心是教学的程序设计,即按时间的先后依次安排的一套教学步骤,或叫做教学的时态系列。

微观方法的设计,除了解教学的一般模式外,主要体现在教学程序原则的设计上。主要是以下原则:

①统一性原则。教与学、师与生、主导与主体协调统一,配合和谐,教学过程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心理条件;教与学的辩证统一原则要求都要依据学,又对学起促进、主导作用;教师要应用学习规律来指导学习。

②多样性原则。教学方式、方法灵活多样,合理而有效。

③连贯性原则。要求程序的每一步骤都要列出教学任务,同时要列出各步骤的操作要求,老师怎么做,学生怎么做,这才能落实,不致架空。

11.八字教学法应用方法

八字教学法的核心是把教学的重点由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宗旨。

八字教学法的程序

八字教学法的程序为“读读——议议——练练——讲讲”。

(1)读读是基础。上课时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目的在培养自学能力。阅读时,教师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

(2)议议是关键。通过各种形式的议,培养思维能力,激发自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3)练练是手段。达到巩固知识和应用知识、培养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讲讲贯穿于始终。读、议、练中都有讲,有的放矢地讲,画龙点睛地讲,精讲。

配套改革

(1)为了贯彻教育方针,进行系统的配套改革,从学制、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方法,以及课时安排都迈出了新的步伐。

(2)在课程课时上分大课和小课,时间上也不尽相同。逻辑思维比较强的学科加数、理、化、语等学科称为大课,每节课为55分钟;形象思维比较强的学科,或一般陶冶性情的学科如史、地、音、体等学科称为小课,每节课上30分钟。

12.尝试教学法应用方法

尝试教学法又称五步教学法。所谓尝试教学法,是给学生创造一定条件或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法。

五步

(1)出示尝试题。

(2)自学课文。

(3)尝试练习。

(4)学习讨论。

(5)教师讲解。

十个程序

(1)基础训练。

基础训练是打基础的一环。它以旧引新,为新知识做好铺垫,促进知识迁移,起到承前启后、搭桥引路的作用。这一环节以5分钟左右为宜。

(2)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宜三言两语,从基础训练的小结引入新课,揭示新课题。

(3)出示尝试题。

出示尝试题的关键是精心设计好尝试题,其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为自学形成气氛。

(4)自学教材。

自学教材是关键一环,教师要启发引导,让学生掌握概念,弄清定理、规律,发现疑难。这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环节。

(5)尝试练习。

在不超过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加大数量,增加难度,增多类型,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

(6)学生讨论。

在教师领导下,通过讨论活跃思维,培养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的能力。

(7)教师讲解。

讲的起点应高些,选择性应大些,针对性要强些,重点、难点要突出些,还应灵活些。即根据不同的水平,因材施教。

(8)巩固练习。

(9)课堂作业。

(10)课堂小结。

13.三环教学法应用方法

三环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基础,把自学引进课堂为特征的三环六步教学方法。三环教学法的程序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自学发现

这一节在教师辅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和潜力,通过独立的智力活动,自学新教材,对力所能及的问题能自行解决,以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与能力。

(1)提供条件。由教师出示自学要点;要有一定难度,重点突出,可设置难点,创造“悬念”,引起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形成最佳学习心理状态。

(2)自觉探究。学生自学教材,独立思考、理解,初读、细读、边读边画线,做记号,教师巡回辅导,捕捉信息,重点指导。

教师选讲

(1)进行选讲。要起到正误、释疑、排难、补充、深化、扩展的作用。讲授方式要灵活,态度要稳定,语言要精当,要善于造成学生“愤”和“悱”的心理状态。

(2)整理检查。概括、整理学习要点,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练习转化

在这一环中,通过练习理论化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的能力,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开拓精神,通过独立思考、练习、操作,培养动脑动手习惯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1)布置习题。类型多样(书面、口头、操作等),习题须精制精选。

(2)练习检查。要求独立完成,提倡创造性思维,一题多解,教师检查或评讲。

三环教学法主要适用于中等学校多种学科的教学,小学高年级和其他类型学校也可参照使用。

14.引导发现法应用方法

何谓引导发现法,简单说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即教师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学生的思想、知识、能力水平,将教材划分为一个一个的发现过程,然后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文化科学知识的固有特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各种途径主动地研究问题,总结规律,以达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促进全面发展的目的。

引导发现法的一般程序

(1)划分发现过程,明确教学要求。

在研究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一学期的教材进行总体规划,把教材划分为一个一个发现过程,并制定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在内的教学目的的要求。

(2)严密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发现活动。

一般而言,发现过程大体可分为准备、初探、交流、总结、运用五个步骤。

①准备:在正式投入发现过程前,让学生明确探求的目标、意义、途径、方法,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并做好物质与精神上的准备。

②初探:就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目标和途径,通过阅读、实验、观察和思考等学习实践活动,主动概括出原理、法则、寻求问题的答案。

③交流:在教师组织领导下,学生进行讨论,或课堂发言,交流初探心得体会。

④总结:把学习中获得的知识进行整理,使之系统化,进一步掌握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联系,老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评价和修正。

⑤通过完成各种形式的练习、作业,完成一定难度的练习任务,验证、巩固知识,以便知识的迁移,并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造发现的情境。

发现学习是一种艰苦、紧张的思维活动。教师要从各方面创造一个良好的情境,始终保持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极其活跃,探索精神十分旺盛的最佳心理状态。教师要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互尊互爱,形成好学深思、奋发向上的好学风。

引导发现法的优点

(1)它实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把两个积极性在高层次上协调、统一起来。

(2)贯彻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实现了教学与发展的统一,即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

15.作业选择与设计工作制度

作业是课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扩展,是巩固和提高学习效果的手段。通过作业,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和培养能力。学生通过自己对作业的练习,独立再现了课堂上所学的材料,因而更加明白哪些已经学懂了,并能讲出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哪些还没有理解,需要进一步学习,哪些还不熟练,需要进一步加强练习,并由此养成独立工作的习惯,培养学习的责任感和认真态度,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活动,发展智能。

作业的种类

作业的种类因教学方法的不同,各有各的分类。

(1)从作业的性质分。

有阅读作业;抄写作业;练习作业;制作作业,以手的运用为主,如地图、模型等;设计作业,如图表、图案和问卷等设计;活动作业,指讨论、报告、调查、实验等;研究作业,指实验、计划、比较、专题研究等。

(2)从作业时间标准分。

有课前作业,课中作业,课后作业。

作业的步骤

(1)作业的拟订。

拟订的作业必须符合作业特性,是有价值和符合差异的作业。既能顾及学生的时间、需要和兴趣,又能掌握作业的价值、分量和内容,这些都必须事先及早拟好。

(2)引起对作业的兴趣和动机。

布置作业时要积极地唤起学生对作业的兴趣和动机,如说明作业的价值、目的,提出有启发式的或是能激起学生好奇心的疑难问题,就可能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

(3)提示作业和进行示范。

在布置作业时必须对学生进行提示,让学生明白作业的性质、范围、要求和完成方法,并提供参考资料。同时,教师要进行示范,给予学生一个正确的榜样,如实物示范、动作示范、实验操作演示、范唱、范读等。

(4)检查和订正作业。

要了解学习的进步程度,必须对学生的作业详加订正,促使学生更加用功学习。订正的方法有直接订正、符号订正、巡视订正、相互订正、共同订正等。

选择与设计作业的要求

(1)作业分量适当。

若作业留得过多,学生负担加重,他们就会产生惧怕、反感、被动应付的心理,甚至抄袭作业。这样,既失去了巩固所学新知识的目的,也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若作业留得太少,学生又会放松对学习的要求,达不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标准,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选择与设计作业时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课外负担如何,能否完成你所布置的作业,然后再留下数量适当的作业。

(2)作业难度要适度。

若作业太简单、太容易,学生会感到没意思、乏味,不但提不起兴趣,而且会影响知识的掌握和智能的发展;若作业太深、太难,学生又感到无法下手,会丧失信心。

作业的选择与设计要考虑学生的独立思考性及家庭辅导能力的强弱性等,其难易程度应根据大多数中等水平学生的能力而定,选择那些有一定难度,需要努力思考而又是学生能够完成的题目。

(3)作业要求要适宜。

若作业要求太严,学生无法实现,势必造成紧张心理,反而影响作业的质量;若要求太松,放任自流,即使作业完成了,也达不到布置作业的预期目的。

作业要求应做到严而有度,逐步提高。

对学生作业的要求第一是认真,即书写认真,不潦草,不涂改,不出格;第二,在认真书写的基础上,提出正确作业的具体要求;第三,还应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引起学生对完成作业的紧迫感,克服拖延作业的不良习惯;第四也是最高层次的作业要求是巧妙,即要求学生完成作业要简捷、独特,富有超前意识和创造性。

(4)作业范围要适中。

设计与选择作业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强调针对性,而不能面面俱到,杂乱无章,使学生抓不到重点,起不到强化新知识的作用。

(5)作业布置要灵活。

设计与选择作业应充分发挥课本上习题的作用。课本上的习题对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不可缺少的。

教师要认真钻研课本上的习题,注意探索其潜在的内容和背景,引导学生重视谋本上习题的完成,这对减轻学生负担十分有益。

16.教学备课工作制度

备课的基本要求

(1)备课在整个教学工作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在既定的教师水平、学生基础和教材范围的条件下,教师是否备好课,是能否教好课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认真备课和善于备课,是迅速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条件。

(2)要求教师备好课,必须通过备课实现3个方面的转化:

通过熟悉教材,把教材中的知识转化为教师自己的知识。

通过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掌握教学目的要求和重点,转化为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

通过研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内在联系,找到使教学内容适应学生接受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途径,从而转化为教师所掌握的教学方法。

备课应掌握的基本观点

(1)教学目的的决定性。

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实现确定的教学目的。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所确定的教学目的,决定教什么,不教什么,以及怎样教法。

凡是与教学目的无关的或不利于实现教学目的的讲授内容和教学方法,要敢于舍弃。那种讲课千言,离题万里,看起来很热闹,而目的却达不到的情况,往往和教师备课的指导思想不当有一定的关联。

(2)教材内容的规定性。

教学要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使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来实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所教的内容,要以教材的内容为中心,围绕如何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来准备教学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是允许对教材所规定的内容做适当的调整和充实。教师在备课中,应参阅一些有关的参考书刊,吸收一些现代科学知识。但一切补充和充实,都要以教材所规定的内容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其他各种材料都应作为辅助材料,不能喧宾夺主,舍本逐末。

(3)教学对象的可接受性。

教师备课中明确教学目的,掌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备课必须充分考虑自己的教学对象,考虑学生特点可接受能力,研究如何创造条件,使一些难点、重点的内容变不易接受为容易接受,使学生听懂、学会。

(4)教学方法的适应性。

教学必须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备课中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必须充分考虑能否适应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需要,能否适于学生的水平,能否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一切不适应当前教学条件和教学需要的教学方法,都会是形式主义的,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备课时不能离开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盲目地照搬他人的教学方法。

(5)教学活动的教育性。

任何教学活动,都永远只有教育性。教学不是单纯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而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备课不仅要考虑如何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还要考虑如何使学生在掌握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发展学生智力,养成学生良好的品德习惯和性格作风。教师在备课中,只有明确树立全面发展的观点,才能在教学中,自觉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做好备课工作

(1)熟悉大纲和教材,掌握教学内容

①教师要把教材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精神财富就必须在教学大纲精神的指导下,感知教材,理解教材,进而牢固地掌握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

②教学大纲规定了本学科总的目的要求和总的原则,并规定了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和范围。因此,教师必须熟知教学大纲,并在教学大纲精神的指导下熟悉教材。

③熟悉意味着对大纲和教材要多次地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多次地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前后联系起来思考研究。对教材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要弄清它的内涵、外延,对一些规律性的基本知识(定理、定律、法则、公式、原理等),要弄清是如何论证或推导出来的,以及其运用范围等。熟悉教材的过程,是一个反复研究,逐步深入地掌握教材内容的过程。

(2)钻研大纲和教材,掌握教学目的要求和重点

①教师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不是为了自己个人增长知识。教师在备课中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是为了教;掌握知识,是为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育人才,这就需要通过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掌握大纲和教材所要求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②明确在教学中使学生学习什么和解决什么。这里包括:弄懂什么——理论、原理、定理、法则、公式、规律等;学会什么——技能、技巧;发展什么——智力、能力,培养什么——道德品质、习惯;形成什么——思想观和世界观。

③在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过程中,掌握各部分知识与完成上述教育目的的内在联系,尤其应注意切实掌握对完成教学任务具有重要意义的教学重点。通过这一系列的备课活动,为驾驭教材而创造条件。

(3)研究和掌握教学方法

①备课中,教师在掌握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要求之后,还必须进而解决如何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学生的智力才能,以及思想观点等问题,即解决教学方法的问题。

②备课中,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准备,必须首先在掌握本单元教学目的的基础上,研究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找到学生的知与不知的矛盾焦点,知学生之所不知、及向知的方面转化的条件。要着重抓学生认识上的难点、重点和疑点,以及“难”和“疑”之所在——为什么难,为什么会有疑难问题。特别要着重于重点问题上的难点与疑点的研究和解决。

③在抓住矛盾问题之所在后,就要研究如何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造条件,促使学生的知与不知的矛盾获得转化。

④为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应从多方面考虑。

⑤备课中,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遵循教学规律,贯彻教学原则,充分考虑此时此刻这一单元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可接受情况。每次教学,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是发展变化的,相应的教学方法也应是发展变化的,切勿墨守成规,千篇一律。

(4)编写教案,熟悉教案和教具

①教案又称课时计划,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案。编写教案,可以使教师在备课中所考虑的多种教学活动设想,经过进一步的推敲,使之条理化、科学化,明确地体现于教案文字之中。这是使教师的备课更加系统、准确和深刻的重要一步。写成教案,又为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备忘材料。

②教案一般要反映出教学的目的要求,教学的重点及实施的步骤与方法。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和工作特点,教案应有详有略,不宜过于繁琐,应系统、鲜明、实用。

③写出教案后,还要熟悉教案,使教案中的内容,融化在自己的脑子里,做到讲课不离教案,但基本上不看教案。否则课堂教学活动,手不离课本,目不离教案,总是照本宣科,学生听起来一定会枯燥无味。熟悉教案,除要熟悉教案所写的内容以外,还应使教案所反映的内容在自己的脑子里过过“电影”。

④对课内所需要的各种教具,要做好准备。要熟悉教具的性能、特点及演示方法,做好功能检查和试验性演示。遇有故障和难题,要在课前及时解决,保证课堂演示能够顺利进行。教师经过编写教案,熟悉教案和教具,使自己形成现实的教学能力,最后完成本单元的教学准备工作。

17.听课评课工作制度

课堂教学反映的情况极其复杂,由于听课的指导思想不同,其听课的方法着重点就不同,收获也会大不一样。只有树立科学的指导思想,才能在听课过程中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

目的在于提高质量

听课的根本目的,在于了解教学情况,研究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提高质量。

(1)在听课中无论是发现了优点还是缺点,好的经验还是存在的问题,都必须问个为什么,弄清它和什么事物有内在联系,从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

(2)要避免听课不少,脑子里积累了一大堆材料,却拿不出任何提高教学质量的办法。

坚持全面的质量观

(1)全面发展的观点,即看质量就要看学生德智体几方面是否都得到发展,不能只重视智育,忽视学生的品德和健康的发展。

(2)智育也要全面发展的观点,即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还要训练技能技巧,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3)面向全体学生观点,即教师在上课时要对全体学生负责,使上、中、下三类学生都能有所提高。

教学的工程质量观

(1)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通过一定的工作过程来实现的。有什么样的工程质量,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质量。

(2)教师的教学工作过程,一般都要经过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考查成绩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工程质量,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了解到,并通过多方面现象,探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规律和办法。

教学的目的和效果相统一的观点

(1)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学质量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来检验。

(2)衡量教学效果的好坏,必须从学生的学习效果中来检查,看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否实现了,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了。

教与学相统一的观点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过程,既要看教师怎样教,又要看学生怎样学。有些在听课时重教不重学,看到有些教师不按大纲要求,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启发学生动脑动手,甚至为了表现自己的“才华”,旁征博引,不但不加以说明,反而认为讲得生动,这就助长了一些人“只教书不教人”、“只管教不管会”的思想。

18.教师评课工作制度

在听课以后,应对听课中观察到的课堂教学的目的、内容、方法、组织计划情况、教学效果等,综合起来进行全面分析,并要和教师一起评议,交换意见,共同研究改进教学的措施。

评课要实事求是

(1)以商量的态度和教师共同分析和评议,不要以检查者的身份自居,更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教师。以朋友式的态度关心教师的工作,和教师共同商量和讨论问题。

(2)根据课堂教学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评价一节课。

在听课之后,无需对每节课都做一次评定,更不宜轻易地下一个“成功课”或“失败课”的断语。但是,听了一些课之后,总得对某教师的讲课要有一个适当的评价,没有评价就无法确定哪些是成功的经验,哪些是存在的问题。

一般说来,评价一节课主要是从教学目的出发,看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在评议时应该根据课堂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做出评议。如果脱离实际情况,做出不切实际的评价,教师就会感到不公平,不服气,甚至影响工作情绪。

(3)用典型事例做具体分析,听课后的评议,不能太笼统,要抓住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进行具体分析。说某一堂课重点不突出,就应帮助教师认真了解教材中哪一部分是重点,为什么是重点,讲课时应该如何突出重点,突出重点对整个教学起什么作用。这样对教师才能真正有帮助。

着重于教师教学思想的提高

(1)教学工作中的任何成败,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水平和对教学规律掌握的情况。

(2)通过听课,评课,只有帮助教师提高了教学思想,进一步掌握了规律,才能从根本上改进教学,提高质量。

(全书完)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