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二节素质教育管理制度1

1.班主任工作目标管理制度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班主任按照普通学校的德育目标和学校计划的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地发展。其工作目标主要为:

提高管理班级能力

(1)熟悉学生,掌握班主任工作规律。

(2)专题教育有重点,实效性强。

(3)做好个别学生转化工作。

对班级学生质量全面负责

(1)定期分析评价学生成长情况。

(2)学生全面发展质量达到年级要求标准。

(3)总结推广优秀学生成长经验。

建设良好的班集体

(1)建立班级核心,学生具有自我教育能力。

(2)班级秩序、环境卫生达到学校要求。

(3)形成良好班风,争当文明班级。

协调班级各项工作

(1)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协调学科课外小组开展活动。

2.德育管理组织制度

建立德育领导小组

(1)在党支部领导下建立德育管理领导小组。

其组成成员有:党支部书记、副校长、教导主任、政教主任、思品教研组组长、团委书记、工会主席、班主任代表、教师代表等人。党支部对全校德育管理工作进行监督保证,不担负主要的具体工作。主要任务为:负责学生的德育管理和教职员工的思想教育。

(2)在校长领导下建立德育管理领导小组。

其组成成员有:校长、副校长、政教主任、教导主任、思品教研组组长、团委书记、工会主席、班主任代表、教师代表等人,主要任务是负责学生的德育管理和教职员工的思想教育。

(3)在党支部书记、校长共同领导下,建立德育领导小组。

其组成成员为校长、教导主任、党支部书记、副校长、政教主任、思品教研组组长、团委书记、工会主席、班主任代表、教师代表等人。主要任务是:以校长为首的领导行政组织,负责学生的德育管理;以书记为首的领导群众组织,负责教职员工的思想教育。

德育的系统管理

学校领导干部管理德育工作,要抓好以下三个系统:

(1)政治课和各科教学。

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和中学的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政治课”这一名称,严格说来并不科学,因为它没有充分反映实际。现在中学的政治课的内容,并不都是“政治”,用“政治”来概括它也不全面。国外大都叫“道德课”或“公民深”,目的在于使学生有良好的道德行为,将来成为合格的公民。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开设这门课程主要目的也是使学生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各种正确的行为习惯,树立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其实现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和中学的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几乎都是一个合格公民应该具备的知识。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走上社会之前,知道作为一个合格公民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改名为公民课更符合实际。

不仅要改名,还要改实,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制度。人们普遍承认,长期以来,政治课威信不高,原因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制度和师资队伍,都存在不少问题。要使政治课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必须在上述方面来一个大的改革。

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改变过去脱离学生实际的弊端,应根据学生在不同年龄和学习阶段的思想、知识、心理发展的特点来进行。小学阶段主要配合语文、历史、艺术课和课外活动的内容,以生动的形象,由近及远地进行以“五讲四美”和“五爱”为中心的社会常识和社会公德教育,指导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正确的行为习惯。

在初中阶段,要进行道德、民主和法制、纪律教育,进行社会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常识的教学,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了解和遵守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法制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树立遵守法律和纪律的观念,树立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在高中阶段,要进行初步的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意义以及个人和社会、权利和义务、主观和客观、自由和必然、幸福和牺牲、革新和传统、理想和现实等一系列相互关系,初步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观察社会现象。

在初中和高中的最后一年,要安排必要的时间对学生讲授职业生活知识、职业道德、劳动纪律、劳动安全的教育,并使学生有各种机会直接参加各类职业生活的访问和实习。

在教学方法方面,长期以来是注入式,让学生死记硬背。这种方法一定要改变,一定要提倡启发式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来提高认识,寻求问题的答案。要强调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勤于用脑,善于思考,自觉努力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

在考试制度方面,也要改革。考试的主要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接受程度和运用能力。学生的学习成绩应当结合他们的考试结果和平时的学习运用情况来制定。这门学科的最大特点是和品德表现密切相关,其他学科没有这个问题。

因此,只看卷面成绩不看平时品德表现,或只看平时品德表现不看卷面成绩的做法都与这门学科的特点不相符合。问题是两者如何结合,使学生心服口服。这同考试题目也很有关系,如果试题都是死记硬背的东西,判定成绩时便无法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因此,这门学科是考试好还是考查好,值得考虑。总之,考试制度必须改革,如何根据它的特点来进行改革,值得认真研究。

在师资队伍方面,要提高教师的质量。有的学校把什么课都不能胜任的教师安排教政治课,有的学校多由领导干部兼教政治课,专任教师很少,这就不能不降低这门学科的教学质量。政治课既是社会科学课,又是思想教育课,任课教师不仅要掌握一定的马列主义理论,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善于做人的工作,而且要言行一致,思想品德好,政治觉悟高。如果滥竿充数,这门课便不可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而且会降低这门课的威信。

要重视政治课教师的培养提高。对政治课教师阅读文件应予照顾。根据规定,凡是党员、校长可以阅读的文件和可以听的报告,原则上也应让政治课教师享受这种待遇,并向政治课教师中的非党员传达。要积极培养、及时吸收符合条件的政治课教师人党。在订购报纸、杂志、资料等方面,对政治课教师要优先照顾。

(2)班主任工作。

学生德育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必须紧密依靠班主任。因为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引路人。班主任的工作,对保证本班的教育质量、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无数事实说明,班主任工作做得好,“乱班”可以变成好班;班主任如不得力,先进班可能转化为落后班。因此,学校领导必须十分重视班主任工作的管理。

那么,怎样加强班主任的工作?

第一,要认真选择和配备班主任。选择班主任时,应该重视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①思想品德好。班主任与学生接触的机会最多,学生也最容易听班主任的话。班主任的言行,时刻影响着学生。因此,配备班主任时,首先应考虑思想品德是否符合条件。

我们应该要求班主任在思想品德方面,做到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生,责任感强,对祖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充满信心。班主任所担负的任务比一般教师要艰巨复杂得多。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优秀的道德品质、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和广博的文化知识。

②业务水平较高,组织能力较强。一个好的班主任,首先应该是一个好的教师,教学工作认真负责,耐心细致,教学效果好,赢得学生的信任。如果业务能力差,教不好课,在教学上没有威信,是无法做好班主任工作的,也不应该安排这样的教师去当班主任,而应该调整或安排他去进修。

一个好的班主任,不仅要有较高的业务水平,而且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因为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一个班有几十个活泼好动的学生,他们性格不同,爱好各异,环境影响有很大差别。怎么把他们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坚强集体,其中大有学问,这就需要班主任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③身体健康、精力旺盛。班主任工作繁重,既要教好功课,又要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还要走访家长,甚至还要经常同社会教育机关联系,没有健康的身体是很难胜任的。体弱多病,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教师,不宜当班主任。作为班主任,应该重视体育锻炼。许多优秀班主任的经验表明,要形成一个好的班集体,要改变“乱班”的面貌,往往从组织体育活动人手。

第二,要向班主任明确职责,加强班主任的工作责任感。明确职责,是任何管理工作要抓的第一件事情。班主任应该干些什么?学校领导不仅要向班主任讲清楚,而且要反复提醒班主任。班主任的职责,根据中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和新形势的要求,可概括如下。

①做好本班学生的德育工作,教育学生遵守《学生守则》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努力使本班形成一个团结友爱、勤奋学习、关心集体、遵守纪律的坚强集体。

②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学好各门功课。

③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行为。

④组织领导班委会的工作,指导本班共青团、少先队开展活动。

⑤组织学生参加劳动,指导学生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

⑥与学生家庭和社会有关方面取得联系,共同做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工作。

班主任要全面关心本班学生的成长。既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又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身体;既要管课内,又要管课外,任务艰巨。学校领导者既要根据上述职责对班主任工作进行检查,更要关心他们的疾苦,支持他们的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困难。

第三,要提高班主任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在配备班主任时,不能只交任务,不教方法。尤其是对新班主任,要有具体指导,使他们在工作中少走弯路。

其次,怎样具体指导班主任的工作?

第一,要帮助班主任制订工作计划。对新班主任,在制订计划之前,应要求他们深人调查了解本班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尽可能走访每个学生的家庭,摸清本班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从本班的实际出发,提出一学期或一学年要做哪些工作,要达到哪些具体目标。对老班主任,则要在原有基础上提出新的要求,订出新的目标。

无论是新班主任还是老班主任制订计划,都要强调搞好调查研究,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工作。有一位优秀班主任,在学年结束时接受了一个差班的任务。他利用暑假期间,走访了每个学生的家庭,掌握了学生的大量情况,然后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学生家长被他这种工作精神所感动,主动同这位班主任配合,使一个后进班很快改变了面貌。这种从实际出发的工作作风,是每个班主任都应该养成的。

第二,要指导班主任在培养班集体方面狠下功夫。班主任是一个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一个班的学生的引路人。班主任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使全班有个好的班风。很多优秀班主任的经验表明,班主任必须从接受任务的第一天起,就围绕如何建立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而开展活动。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应该具备这样几个条件:要有共同的奋斗目标;要有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除《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外,还可以从本班的实际出发,自订几条;要有学生骨干形成的核心;要有民主作风。好的班集体建立起来了,就会有好的班风。好的班风,是一种能发挥巨大作用的无形力量。它不仅能促使全班学生奋发向上,而且在转变后进生方面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作用,往往超过教师对学生的个别教育的作用。

(3)要组织班主任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使班主任掌握思想教育工作的规律,懂得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班主任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要通过实践来提高,也要通过学习和研究来提高。有的班主任满腔热情,想把工作做好,由于不懂教育科学,往往事与愿违。

因此,要强调了解学生,研究学生,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基本功。此外,要总结、交流和推广班主任的工作经验。要注意结合本校的实际,组织教师学习全国优秀班主任的工作经验,不断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

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工作

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是学校党组织和行政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的得力助手。通过这些组织开展活动,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系统。这个系统的最大特点是学生参加自己组织的活动,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能更好地受到民主集中制教育和自觉纪律教育,从而增强自治、自理能力,培养独立生活能力。抓好这一系统的工作,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性质任务和相互关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共青团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团员和青年学习团的基本知识;组织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教育团员努力学习,在学校各方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动员和组织团员和青年参加必要的社会活动、公益劳动、文体活动和课外科技活动;领导学校少先队工作;加强团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

中国少年先锋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儿童年满七岁,提出申请即可人队。少先队组织的主要任务是以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少年儿童、组织开展适合少年儿童特点的教育活动,引导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学生会是全体学生自己的组织,主要任务是协助学校开展有益于学生学习的活动;协助学校组织学生值日(或值周),推动学生自觉遵守《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协助共青团、少先队办好墙报、黑板报,做好宣传工作;组织学生开展文娱、体育活动;协助学校打扫校园,搞好清洁卫生评比工作。

此外,还要明确这三个组织与学校的党组织和行政的关系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学校共青团是在学校党组织领导下开展工作的。由于共青团的许多活动,与学校的行政工作关系密切,因而共青团应该接受学校行政的指导,配合学校行政开展活动。各班的团支部,也应该接受班主任的指导,在工作上征求班主任的意见,即使班主仟不是党团员,也应该这样做。

(2)正确估计团、队和会的作用各校团、队、会的作用,有的发挥得好,有的发挥得不好。发挥得不好的学校,除了领导不够重视、于部不得力以外,还有以下一些原因:一是对团、队、会的性质、任务没有弄清,对它们之间的关系没有弄清,以致各行其是,互相干扰。二是没有按照团、队、会的特点来开展工作,有的统得过死,有的放任自流。

团、队、会是学生自己的组织,对团、队、会的工作,既要加强指导,又要敢于放手,决不能包办代替。学生自己的活动,就应该由学生自己来研究、讨论和决定,由他们自己来组织和主持,让他们的兴趣、爱好、愿望和要求通过活动得到满足。教师、团干部和辅导员的责任,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动手动脑,锻炼才于,培养集体主义的作风,培养为公众服务的好思想。

这里有个对学生潜力是否正确估计的问题。如果对团、队、会的活动统得过死,干预过多,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不能调动起来,即使开展这些活动,也是死气沉沉的,学生不可能受到应有的教育。当然,放任自流,缺乏指导,活动更开展不起来。

团、队、会的活动如果开展得好,对学生的德育作用是很大的。因为这些活动,是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教育形式,比之由学校或教师出面组织的活动,别有一番情趣。这些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民主作风、团结友爱的班风,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都有积极的意义。

(3)关心学生干部成长学校的团、队、会要成为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组织,关键在于有一批不为名、不为利、不计任何报酬、热心为同学服务的学生干部。学校领导要关心他们的成长,对他们的工作给予具体指导。

要教育他们善于处理学习与工作的矛盾,使他们懂得在学校学习期间,担任一定的社会工作,就是学习如何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对自己的成长大有好处。要教育他们认真履行职责,处处以身作则,做遵守《学生守则》的模范。要定期评选优秀学生于部,并给予表彰。学生干部以一人一职为宜,对于学习有困难或身体不好的学生干部要及时予以调整。

德育的常规管理

德育工作管理的常规,指的是在德育方面沿袭下来的经常实行的计划、规章制度和固定性的活动。这种常规,大多是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坚持这种常规管理,有助于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建立正常教学秩序。学生德育工作的常规管理,大致有以下几种。

(1)不同年级的常规管理。

年级不同,德育工作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这是学生的特点所决定的。因此,必然有一些常规性的工作。例如新生即起始年级,刚入校时对一切都感到新鲜,要集中一段时间对他们进行人学常规的训练。

要讲校史,让他们了解学校的优良传统,树立主人翁思想,进而热爱自己的学校;要结合新的环境、新的条件,重点讲解《学生守则》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他们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对他们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使他们很快地熟悉学校的生活常规。经验证明,集中一段时间对新生进行训练是必要的,是有成效的。但一定要有准备,要有周密的计划,要搞得生动活泼,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中间年级是承上启下的年级,是容易被忽视的年级,也是容易出问题的年级。例如初中二年级,既没有人学时那种新鲜感,又没有升学和就业的压力,易出现生活散漫、纪律松弛的现象。据有关部门统计,少年犯罪率最高的是初中二年级。其原因主要是对这个年级放松了管理。

因此,不可忽视对中间年级的教育工作。初二有一项常规性工作,即超龄队员的离队工作。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已不满足于少先队的活动,有离队要求。班主任和共青团组织不要简单地处理学生的离队问题,应举行隆重的集体离队仪式,使他们回顾少先队对自己的教育,激发起人团的要求。把离队和建团的工作不失时机地衔接起来,有助于稳定这个年级,使学生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毕业班面临升学与就业、就业与待业问题,思想容易波动。升学无望、就业无门的学生,更容易出问题。多年来对毕业班提出要“一颗红心,两种准备”,要“站好最后一班岗”,这些口号当然是对的。

但光有口号是不行的,还必须有积极的措施,尤其不能采取错误的做法,如分快慢班、好差班,这样做往往使学生之间的团结出现裂痕,班集体散了,纪律松弛了,有的学生产生了优越感,有的学生“破罐子破摔”。

因此,要稳定毕业班,最重要的是不要人为地制造各种问题,即不要采取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做法。在这个前提下,“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教育,才有可能产生效果。形成一个好的班集体是不容易的,班集体散了,一切问题也就产生了,连毕业鉴定一类的常规工作也无法进行,多年来培养起来的学生的爱校感情也大大冲淡了。

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毕业班的思想政治工作。升学指导当然需要,就业、待业指导更需要,因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升学的总是少数。理想前途教育、人生观教育,对毕业班特别重要。

但不能空洞说教,要面对现实,不能回避矛盾。青少年是珍惜同窗友谊的。如果班集体健全,可使这种友谊发挥有益的作用,可使同学之间通过谈理想、谈前途,相互之间受到教育。而编快慢班、好差班,则破坏了这种友谊,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2)不同阶段的常规管理。

学期的阶段不同,学生反映出来的特点也不同,因而有些常规。性工作需要抓好。例如学期初,学生度过了寒假或暑假,一方面丰富了生活,必有许多好的见闻或体验;另一方面,需要“收心”,需要安定学习情绪。

学校领导、班主任和团的组织,要针对学期初学生的特点,收集学生中的好人、好事,或学生耳闻目睹的好风尚,组织交流,用学生中的生动事例来教育学生;同时要及时调整组织,通过民主程序改选学生干部,提出新学期的要求。抓好学期初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为新学期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学期中,学生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特别是经过期中考试,在德、智、体诸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的提高得快些,有的提高得慢些,这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有关,有必要引导学生自我回顾,找出真正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迎接下半学期的学习任务。

学期末,学生面临总复习、期末考试、操行评定,多少感到有些压力。感到有压力是好事,说明学生有一定的自觉性。但需要正确引导,例如指导学生正确的复习方法,要学生注意劳逸结合,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考试和遵守考试规则,正确对待批评与自我批评,特别是要有自我批评精神。

寒暑假,学生放假了,但学校的德育工作不能放假,对学生在假期中要有明确的要求。例如教师布置的假期作业(作业量要严格控制)要认真完成;要读有益的书,不要看坏书;要慎重交友,自觉抵制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和坏习气;生活要有规律,不要暴饮暴食;既要善于约束自己,又要发展个人的爱好特长;要注意交通安全等等。

寒暑假比较长,学生脱离了学校教育,容易受到不好的影响,要和家庭教育互相配合。我国中小学暑假近两个月,这期间可以举行一次学生“返校日”,组织学生开展有益的活动。

(3)各种常规教育活动的管理。

所谓常规教育活动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中各种固定性的活动,例如班会、团队组织生活会、校会、各种节日纪念活动等。这些活动组织得好,能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

以班会为例,班会一般每周举行一次,由班主任负责组织。一个学期要组织十几次班会,每次开班会的主题是什么?用什么形式?其中大有学问。事先要有周密的计划,要跟班干部商量,甚至多数。

班会应由学生主持。如果临时凑些内容,这样的班会难以取得实效。有的班主任组织的班会,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开得很活跃,学生乐于参加;有的则枯燥乏味,学生感到厌烦。关键在于事先是否有充分的准备。

我国有教育意义的节日很多,开展节日纪念活动,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一种常规的教育活动。如清明节、劳动节、青年节、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元旦,通过这些不同的节日,组织不同的纪念活动,可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只要准备充分,形式多样,能吸引学生参加,就可取得效果。有的活动开展得好,能给学生一辈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常规管理是按事物发展规律而进行的一种管理,是一个学校正常运转不可缺少的管理。有的同志把常规管理叫做“静态管理”,这是不确切的。无论是不同年级的常规管理,还是不同阶段的常规管理,或者一些固定性活动的管理,都不是“静态”的。

例如每周举行一次班会,每两周举行一次周会,从表面上看,似乎是“静态”的,但每次班会、周会的内容都是全新的,都需要很好地去组织与管理。对起始年级、中间年级和毕业班,每年都要开展一些形式相似的教勇活动,但内容也是全新的,需要很好地去组织与管理,可见静中有“动”,同样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

结合教学工作进行德育教育

学校领导干部管理德育工作,应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学校德育工作的途径很多,有政治课和各科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的活动;班主任工作;社会活动和各种类型的劳动等。

什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呢?教学是主要途径,德育工作必须结合教学工作来进行。这是因为:

(1)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和生活的。如果离开教学,离开广大教师来谈“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必然重复过去“左”的一套的错误做法。

(2)各科教学本身都有丰富的教育因素,不论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是如此。至于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更负有系统地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任务。各科教学的目的,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3)结合教学进行德育,是学生易于接受的一种教育形式,更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特别是有威信的教师,这种作用更为突出。但是长期以来,“德育要结合教学工作来进行”这条基本原则,并没有认真贯彻。似乎德育只是两级主任(教导主任、班主任)的事,科任教师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

有些科任教师,备课不注意发掘教材中的思想性,上课不抓德育,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或赶出教室,或把学生交给班主任了事。另外一些科任教师,则把在教学中进行德育看成是外加的事情,采取“戴帽穿靴”的办法,或把一些政治术语硬塞到教学中去。“文革”中那种念“语录”的现象虽然没有了,但脱离教学内容空洞说教的现象仍然存在。

怎样贯彻这一原则?过去一说“思想政治工作削弱了,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学校领导和党支部往往从增加政治活动考虑,活动次数增加了,就以为是加强了德育工作;活动次数减少了,就认为是削弱了德育工作、这种观念必须改变。

加强德育工作,主要途径是结合教学工作来进行。要发挥教师管教管导、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所谓“全员管理”,主要指的是所有教师都来抓学生的德育工作,切实改变只有“两级主任”抓德育工作的局面,尤其要注意发挥威信高的教师的作用。校长,教导主任听课,要注意观察教师是否贯彻“管教管导”的原则。

根据青少年的特点进行德育教育

正确认识青少年学生的特点,是有效地进行德育工作的前提。我国今天的青少年,有些什么特点呢?我们不仅要运用生理学、心理学的理论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还要分析时代特征,即分析时代和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一般说来,青少年好动好奇、思想单纯、自尊心强、可塑性大、保守思想少、接受新事物快;另一方面,思想不成熟,分析判断能力较差,对一些腐朽思想,缺乏识别和抵制能力。这些特点,有积极方面的,也有消极方面的。从积极方面来说,青少年是容易接受教育的;从消极方面来说,青少年容易受到腐蚀,要包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听之任之。

还要看到,时代和环境不同。对青少年身心发展有很大影响。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世界上的种种变革信息,源源不断传来,不能不给青少年以很大影响。从国内来说,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科技到教育,都在改革,甚至政治体制改革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对外开放,对内搞活,一国两制,改革规模之大、程度之深,都是建国以后前所未有的,这些更给青少年以极其深刻的影响。

怎样看待开放、改革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怎样看待今天青少年学生的特点?有的同志似乎对消极面看得过于严重,以至于把学生的许多不良倾向归咎于开放、改革,而对开放、改革带来的有利因素则估计不足,也不善于利用。

对于学生生理上、心理上早熟这一特点,如果我们认识得早,利用得好,从低年级起就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尊自爱的心理,培养自治自理的能力,就能提早学生在思想上、政治上的成熟期。

如果我们对学生早熟这个特点不敏感,教育工作跟不上,就会出现令人头痛的问题。据有的学校调查,初一、初二女生差不多有80%提前进人青春期。不了解这种变化,不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那么在外界刺激下就易出现早恋现象。

新时期青少年学生的特点,以上只作了一般分析,远远谈不上全面和深刻。而且城市与农村、工业城市与旅游城市、小学与中学,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低年级与高年级,学生的特点又不尽相同。学校领导者在采取任何一项教育措施之前,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都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切忌过去那种“一锅煮”“一刀切”的简单做法。

遵循德育规律进行德育教育

一些教育学教材都谈到,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的,德育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有的学者根据我国模范班主任的教育实践总结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教育经验。

这是学校德育的客观规律,但是在具体解释上,在上述内容的排列顺序上,则颇有分歧。是知、情、意、行?还是知、情、行、意?从认识发展的过程看,知、情、行、意比较符合客观实际。

知,就是道德认识和道德观念。它主要指的是对人的认识,对生活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认识。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认识逐步深了,才能形成道德观点,才能转化为道德信念。道德认识离开了知识,要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认识,就要系统传授思想品德方面的知识,就要使学生懂得道理。

情,就是道德情感,是人们对事物的态度。喜欢还是憎恨,爱好还是厌恶,拥护还是反对,这些情感是随着认识而来的。当学生对某个道德问题产生了强烈的情感时,就会在他们身上形成一种力量,推动他们去追求或舍弃,赞成或反对。如果学生对此表现冷漠,没有引起情感变化,他们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因此,在提高学生的认识时,要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呜。

行,就是道德行为习惯。这是衡量一个人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最重要的标志。学生的认识是深是浅,情感是真是假、言行不一还是言行一致,只有从行为上来考察。因此,必须教育学生用思想品德方面的知识来指导自己的行动,约束自己的言行。要对学生的行为提出严格要求,有的还要进行严格训练,要注意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意,即道德意志。人的意志,有的坚强,有的脆弱。要把良好的道德行为坚持下来,需要有坚强的意志。意志脆弱的学生因缺乏毅力,一遇困难就动摇不前,或在行为上出现反复;而意志坚强的学生则能经受考验,迎难而上,使良好的行为得到巩固。

坚强的意志不是天生的,是可以培养的。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认识,鼓励学生树立坚强的信心与决心,培养学生的义务感与责任感;另一方面,要重视实践锻炼,让学生在与各种困难斗争的过程中磨练自己的意志。

当然,在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过程中,知、情、行、意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但总的发展趋势是按知、情、行、意的顺序进行的。我国的模范班主任创造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人们熟知的四句话,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这正好和知、情、行、意相对应。

知、情、无意的过程,不是自发地形成的,这就需要晓、动、导、持。所以提出这四句话,是个伟大的创造,它揭示了德育的客观规律。

晓之以理,就是使学生“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使学生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这就需要讲清道理,晓以利害,使学生心服口服。

动之以情,就是使学生的情感发生变化。由知到行,要有欲望、有需要,因此要利用学生已有的感受来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仰慕好的思想品德、厌弃不良的行为习惯的感情。这里的关键是教师要对学生有深厚的感情。如果学生不信任教师,不亲近教师,就不可能“动情”。

导之以行,即引导学生把思想品德方面的知识转化为行为,这是德育的目的。这里的关键是“导”,要善于开导、引导,使学生愿意行、乐于行。

持之以恒,即培养学生有排除困难的坚强意志,经过自己的顽强努力,坚持正确的道德行为。青少年可塑性大,一切尚未定型,容易出现反复。教育者的责任,就在于使学生有了正确行为之后,加深认识,巩固这种行为,这就叫“持之以恒”。要做到“持之以恒”是不容易的,教育者要付出艰苦不懈的努力。

各种力量互相配合进行德育教育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从校内影响学生思想的因素来说,有学校领导、教师、班主任,有班集体、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从校外影响学生思想的因素来说,有家庭和社会。

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德育,方向应该一致,目标应一该相同,要求应该统一,做到密切配合,协调进行。否则就会互相矛盾,彼此抵消。学校、家庭和社会,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关,学校教育应起主导作用,学校应担负起协调的责任。

怎样协调?一是互通声气,交流有关学生的思想及行为表现。二是研究教育方法,在一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方面,我们已经有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家庭访问、同家长建立通信联系、召开家长会、建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

学校通过这些方式,取得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学校与社会之间要建立密切联系较为困难。因为“社会”这个概念太大了,学生的接触面太广了,学校人员有限,无法建立密切联系。

但也不是完全不能建立联系,如有的机关、团体、村镇、居民委员会,学生比较集中,仍然可以同它们建立联系,同它们互通声气。总之,要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一个系统的教育网络,让更多的人都来承担教育青少年的责任。

教育内容既要全面考虑,又要突出重点

德育的内容异常丰富,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需要进行各方面的教育,这是无疑的。但是应该突出重点内容。对于重点内容,要贯彻始终,反复进行,即小学、初中、高中都不能忽视。

德育的重点内容包括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近代史、现代史和国情教育等。其中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和纪律教育又是重点的重点。现分述如下。

(1)爱国主义教育许多事实说明,爱国主义是青少年觉悟的起点,也是青少年奋发上进的强大动力。在近现代史上,我国各个时期的先进青年,几乎都是从爱国主义思想和立场出发,寻求救国救民和富国强民的真理。老一辈革命家,首先是爱国主义者,然后才成为共产主义者。不是爱国主义者,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

我国历来有爱国主义的传统,我国青少年是热爱自己的祖国的。但爱国主义不是自然而然地产生的,要反复进行教育。应该看到,近年来有些青年爱国主义思想淡薄了。他们只看到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先进的一面,而没有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和弊端的一面,因而盲目崇拜资本主义国家,甚至做出有损民族尊严、丧失人格国格的事。

在这部分青年中对祖国的责任感、义务感有所削弱。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我国过去推行“左”的政策和闭关自守,国民经济和科技落后,使部分青年失去了信心;另一方面是这些青年对我们伟大祖国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的知识贫乏,缺乏认识。著名的革命家、爱国主义者秋道说过:“不知本国文化、历史,即不能生爱国心也。”

因此,我们应该从小就让学生了解祖国辽阔的土地、壮丽的河山以及丰富的资源;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了解中华民族勤劳勇敢、酷爱自由、不畏强暴的爱国传统,以我们民族历史上许许多多民族英雄、爱国志士为榜样,献身祖国,振兴中华。

要教育青年把祖国的利益放在首位,为祖国分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力,决不能因为祖国当前还比较落后,就瞧不起自己的祖国,嫌弃自己的祖国。我们应该让所有的青少年都对祖国具有真挚的感情。如果削弱甚至放弃爱国主义教育,就将使青少年失去奋发上进的动力。

(2)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是共产主义教育的核心,也是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学生如果不爱自己的班级,不爱自己的学校,不爱自己的家乡,心目中只有他自己,很难想象会产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使学生知道他是生活在人群之中。他的每一个愿望,每一种行为,都会影响到周围的人,影响到集体。他应该经常问问自己:是做了损害别人或集体的事?还是做了有益于别人或集体的事?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就是培养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义务感。尽义务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要使每个青少年逐步懂得自己对别人、对集体、对社会、对祖国承担的义务,而不是只想到享受。义务感并不是束缚人的枷锁,它能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忠实地履行义务,可以使人变得更高尚。

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就是使儿童、少年和青年,能用集体主义思想来支配自己的言行。青少年是容易接受这方面的教育的,他们会因为给别人做了好事而从内心感到喜悦,我们应该对此给予启发、诱导和鼓励,使他们从小就树立集体主义的观念。

(3)理想和纪律教育有理想就是有正确的奋斗目标,有纪律就是该怎样做就怎样做,不该做的就坚决不做。这对于一个人能否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在中小学并不是没有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而是效果不甚显著。

原因之一是没有把它作为重点教育内容来抓,原因之二是习惯于讲大话、套话,对教育内容未作仔细分析。例如理想教育,常听到的是“要树立共产主义理想”,“要有远大理想”,仅仅到此为止,过于简单化,当然不会有多大效果。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理想是多种多样的,有生活方面的,有事业方面的。

生活方面的有衣、食、住、行、婚姻、家庭等;事业方面的有职业选择、个人成就等。作为学生,还有学习方面的理想。理想是分层次的,有高层次的,有低层次的。一个人理想的形成,一般说来是由低层次到高层次逐步树立的。理想还有近期、中期、远期之分,在实践过程中,总是由近及远,先实现近期理想,再实现中期理想,最后实现远期理想。青少年的理想,往往不切实际,近乎幻想。

根据这些分析,我们在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时,就要善于启发学生谈出各人的理想,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同自己的学习结合起来,同自己的品德修养和个人爱好、志愿结合起来,把学生的理想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还要看到,青少年的理想是多变的,而且因人而异,这是一种正常现象。

总之,我们不能对学生空谈远大理想,也不能放任学生只顾眼前利益,讲求实惠,而要作具体分析,善于引导。这样的理想教育,就会是生动活泼的,就能使学生受到教益。

教育方法要灵活多样,讲求实效

有的思想教育活动收效甚微,重要原因之一是方法呆板,即所谓“一锅煮”“一刀切”“成人化”,不讲实效。改变之道就是要讲究方法,针对学生特点,分层次地进行。

在如何对待犯了错误的学生,如何对待后进生这两个问题上,有些教师很容易犯简单化、一般化的毛病,因而效果不佳。在这方面,我国著名的优秀班主任魏书生的做法是值得提倡的。

他把“我们的同学犯了错误以后怎么办”这个问题提出来交全班讨论,然后宣布他的主张:“我提议,犯了小错误,罚他给全班同学唱支歌;犯了比较重一点的错误,要做一件好事来补偿;犯了严重错误,要写一份500字的说明书。说明书不是检讨书,可以为自己辩护。如果确实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要把犯错误之前、犯错误当中、犯错误之后的具体想法写明白。”他把这三种处罚方式提出来要同学表决,全班同学一致举手通过。

所谓“小错误”,指的是迟到、早退一类;所谓“严重错误”,指的是同学之间发生打架或品德上出了一点毛病。有两个学生因玩球打起来了,每人写了一份500字的说明书。魏老师从说明书中看到:青少年的一时冲动,经过理智的整顿和疏导,变得平静而缓和了。他们把这件事中自己的错误念头和错误行动,不加掩饰地亮出来,找到了自己应负的责任。魏老师要学生拿回去互相交换看一遍,要他们“先握握手,每人为班级洗两个窗帘,将功补过。”

学生犯了错误之后去做好事,会重新得到心理平衡,这是一种精神上、心理上的变化和升华。至于犯了错误而写说明书,既不能给自己扣大帽子,也不能空泛地表示悔过的决心,必须切实想清楚、写明白。

难怪有的学生颇有感触地说:“以前写检讨书,越写越恨老师;现在写说明书,越写越恨自己的错误。”魏老师对犯错误学生的三种处理方式,不给学生留下心理创伤,给学生以进步的阶梯,所以学生乐于接受,这是一种创新的教育艺术。

怎样对待后进生?一般地说,教师喜欢品学兼优的学生,对中等、后进生不那么喜欢,对后进生、差生就更不喜欢。魏书生认为应该对全体学生负责。他教的实验班都是重点学校选剩下来的中差生,他首先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人手。

他对学生说:“哀莫大于心死,人最可怕的就是没有理想,没有信心。杰出人物之所以杰出,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不管面临多么复杂的情况和意想不到的困难,始终有为实现理想而战胜困难的信心。”他坚持不懈地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信心,使所有后进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任何学校都会有“犯错误”的学生,都会有“后进生”,如果教育不当,不仅没有效果,而且可能使矛盾激化,可见注意教育方法,讲求实效多么重要。

要持久地培养优良校风

培养优良校风,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管理人员,要用极大的努力,培养好校风,摒弃坏校风。

(1)校风的意义及其作用校风,指的是学校的风气。学校风气的好坏,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风气好,教育任务便能顺利完成,青少年的聪明才智和兴趣爱好能得以充分施展。风气不好,歪风邪气上升,好学生也可能变坏。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家长送子弟上学,首先打听这所学校风气好不好,最怕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风气不好的学校去。

校风似乎是抽象的,其实也是很具体的。一个学校风气好不好,一进校门就可以感触得到。校园之内,是整齐洁净还是凌乱污秽;门窗玻璃,是完好无损还是残缺不全,都可以窥见校风的一斑。教师的举止言谈、学生的衣着仪表,以及花木长势、课外活动、寝室内务、食堂秩序,也无不同校风有关。

好的校风,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勤奋学习,遵守纪律,尊敬老师,助人为乐,热爱劳动,爱护公物,关心集体。谦虚诚实等。表现在学校领导和教职工身上,就是忠于职守,事业心强,团结合作,为人师表,对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己任。

一个学校,有了这样的好校风,就会产生催人奋进的巨大作用。首先,好的校风,有强烈的同化作用。学校的特点之一,是学生不断地流动,每年都要送旧迎新。一个有几年历史的学校,总是老生多,新生少。如果一所学校,形成了好的校风,有自己的优良传统和特点,那么,新生进来,就会很快受到同化。这种同化作用,如能因势利导,加以发展,还可以促进原有的好校风不断巩固、充实和提高。

其次,好的校风,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校风好的学校,必然受到社会舆论的赞扬。而得到社会好评的学校,师生必有一种自豪感、光荣感。有了这种心理特征,师生间就能互相关心,互相勉励,发扬好的传统,维护集体荣誉,从而促进每个人进步,促使学校团结向上。

充分发挥优良校风的同化作用和促进作用,是学校管理人员应该经常考虑的问题。这两个作用发挥得好,就可以减少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阻力,就有助于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学校的常规管理就“自动化”了。有经验的校长,很重视对新生进行学校优良传统的教育,很珍惜学校的荣誉,道理就在这里。

(2)培养好校风的方法培养好的校风,首先要培养好的学风。这里说的学风,是指学生中的风气,指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的养成。好学风的主要标志是学生勤奋学习。如果每个学生都知道要为祖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勤奋学习,学校的风气就会为之大变。但好的学风,是长年累月辛勤培育的结果,要从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做起。

例如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就要培养学生具有认真阅读的习惯,勤于动笔(如写日记、写墙报)的习惯,把字写正确、写端正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就要培养学生具有勤于思考的习惯,演算严谨的习惯,仔细验算的习惯,先复习后做作业的习惯,“今日作业今日毕”的习惯,保持作业整洁的习惯,善于自学的习惯等。

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好的学习习惯,还要培养学生具有好的生活习惯,例如按时作息,按时锻炼身体,劳逸结合,不暴饮暴食;还要培养学生具有好的卫生习惯,例如不随地吐痰,不到处乱画,饭前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此外,还要培养学生具有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尊师爱友,尊老爱幼,讲文明,懂礼貌。俗话说:“习惯成自然”。所谓“自然”,就是一种风气,一种传统,一种势力。

因此,要使各班有一个好的班风。好的班风是好的学风、好的校风的基础。好的学风从哪里来?来自好的教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主要靠教师来培养。

在这方面,教师除了要懂得教育科学以外,还要具备两条。一是要有高尚的品德,二是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没有这两条,就很难为人师表。因此,在教师中要树立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风气。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行为规范,教师首先都要努力做到;凡是要求学生掌握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教师不仅要能牢固掌握,而且要能触类旁通,运用自如。

此外,教师还要树立爱护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管教管导、教书育人的教育思想。这些教风,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犹如春雨,随风潜人,润物无声。

好的教风从哪里来?来自好的领导作风。学校领导干部,首先要有实事求是的作风。是则是,非则非,不夸大、不缩小,如实反映情况,这是一个领导者必须具备的思想品质。其次,要有平易近人的作风。能同群众打成一片,这样才能听到不同意见,防止脱离群众和思想僵化。第三,要有办事公道的作风。不记旧怨,不拘私情,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第四,要有身体力行的作风。要求教师做到的事情,自己应带头做到,要求教师遵守的规章制度,自己模范执行。

要建设校外德育基地

学校德育,不能只限于校内。“文革”期间那种“开门办学”,以劳动为主,当然是错误的。但把学生封闭在校园这个小天地里来进行德育,学生往往缺乏感性认识。应该让学生经风雨、见世面、长见识。

当然,这个风雨,不是过去宣传的那种“阶级斗争的风雨”,而是复杂的社会现象。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学生接触工厂、接触农村、接触部队、接触市场、接触社会,这就需要有校外德育基地。城市学校的校外德育基地,要以街道社区为单位,利用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注重实效,形成系列。

有的地区提出建设德育基地的明确目标,即基地建设要达到七个标准才算合格。七个标准是:有与《德育大纲》相配合的教育内容;有基本稳定的教材;有可供参观或考察的项目;有专人负责接待;有一定语言表达能力的讲解员;有活动的延伸教育;有教育活动的反馈材料。符合这些标准的德育基地,才是比较巩固的。这样的德育基地将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活力,使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学到知识,认识生活,接受教育。

一些发达国家也认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接触工农、接触社会很有必要。近年来,日本为数不少的中小学推行了一种“上山下乡”、“土留学”活动,即让学生到生活条件差的岛屿、农村、山寨去,经受艰苦劳动的磨炼。许多城市里的中小学生兴致勃勃地来到边远山寨,与农村孩子共同生活、共同劳动。天刚亮就赶紧起床,舍己动手做早饭,饭后马上同农民一起下地干力所能及的农活。

另有一周时间在教师和农民合办的“留学中心”参加学习和其他活动。通过“士留学”,许多学生反映“精神特别愉快”,“比在城里身体健康”,“更爱劳动了”。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一环。而建设校外德育基地,将使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更加有保证。但是应该明确,中小学德育的主阵地在课堂,学校应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德育的作用,而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各种活动方面。

建立合理的德育工作体制

德育工作体制,是指德育工作的体系和制度,包括德育的领导体制,德育的管理机构和制度等。中小学的德育工作,过去在领导体制上大约有这样几种模式:一是党支部领导德育工作,校长只管业务,校长在党支部领导下开展工作。这种体制,把政治和业务人为地割裂开来,往往不考虑教学规律,造成德育与智育的矛盾。

二是多头领导,党组织也管,行政也管,都可发号施令。这种体制,往往造成认识不统一,步调不一致,工作不协调。三是“两不管”。有的学校在实行校长负责制以后,名义上校长全面负责,实际上校长并未领导德育工作,原因是历来强调党组织领导思想政治工作,校长思想上没有转过弯来;党支部则怕“越权”,事事推给校长,也放松了这项工作。以上三种情况,是德育工作体制不完善造成的,应当进行改革。

怎样改革?针对原有体制的弊端,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实行统一领导、分层管理的原则。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应由校长统一领导德育工作,然后按职责范围,分层管理。

(2)把思想政治工作列人校长的任期目标内,作为考核校长政绩的重要内容。

(3)思想政治工作一向被认为是“软任务”,要对这个“软任务”提出“硬指标”,按职责范围分层落实,对有关人员进行严格考核。

中小学的德育工作,要不要设立专门机构统管?有的学校认为,要加强德育工作,必须设立专门机构。教导处既管教学,又管德育,任务太重,往往侧重智育而放松德育,于是主张将教导处一分为二,设立教务处和政治教育处。这要看学校规模和任务的大小。

例如小学和规模小的中学,就没有必要把教导处分为教务和政教两处。规模大的中学,则应考虑设立专门机构,统管德育工作。不论设立或不设立专门机构。

有几个原则是应该明确的:一是德育工作由校长统管,由校长决策,由校长协调,可避免在时间上、安排上出现“打架”现象。二是教导合一。管教者要管导,管导者要管教,二者互相促进。过去之所以出现“打架”现象,往往是各执一端造成的。三是加强德育不应只从增设机构、增加人员考虑。在学校,德育工作人人有责,要从调动广大教职工做好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去考虑,要提出强有力的措施,订出切实可行的制度。

要把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第28条指出:“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创造改革开放条件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新经验,把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靠提口号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有段时间提出“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

人们自然要问:有首位必有第二位、第三位,是否意味着把智育、体育放在第二位、第三位?这个口号显然不准确,而且容易产生形式主义。靠几十年一贯制的内容,更不会有什么成效。例如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守则》,至今还把阶级观点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这就很难和新时期的任务协调起来。德育内容完全跟着形势转也不行,几十年来我们有过教训。这就是说,德育既要与整个形势相适应,又要有稳定的内容。

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国外叫道德教育。道德有阶级性,但并非所有道德都有阶级性。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人类社会”,当然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一切文明成果”,当然也包括道德教育方面的成果。他又指出,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新加坡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道德教育抓得很有效,特别注意公共道德,人们的素质高。新加坡道德教育方面的书,是以中国儒家伦理道德的基本观点,用故事的形式来写的,讲应该怎样做人,什么样的人才是好人。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说,他们用西方的科学技术发展经济,用东方儒家的伦理道德治理社会。我们当然不必照搬照抄新加坡的德育工作经验,但是否可以借鉴呢?我们的特区都提出赶超四小龙,当然包括文化教育方面的赶超。说来奇怪,四小龙和一大龙(日本)都是尊孔的。

“文革”期间我国把孔子打入十八层地狱,实际上是在很大程度上批判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至今流毒很深。“全盘西化”之所以有一定市场,实与此有关。德育内容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就必须继承中华民族从古到今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

但是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德育又必须改革。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德育要注人新内容,创造新经验。比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都应该是长期稳定的德育内容。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学校德育的根本任务。但“四有”只是基本要求,不能算是高要求。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还应该有更高、更具体的要求。

学校德育工作,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和道德素质。有些思想和道德素质不仅有长期的稳定性,而且同学生将要从事的职业大有关系。任何一个人都要选择一个职业,都希望在本职工作上做出优异成绩。

因此,中小学要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而不是在学生毕业后或就业后才去培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如此。教育要与市场经济相适应,要从人才的培养规格上去考虑。

要具备的几种职业意识

(1)质量意识任何职业,都要讲质量。无论从事物质生产或精神生产,都要把产品的质量放在第一位。假冒伪劣产品可能得逞于一时,但终究会被揭穿,以至身败名裂。不讲质量,欺诈哄骗,既害别人,也害自己。

(2)效益意识任何职业,都要讲效益。效益有正负高低之分。我们追求的是正效益、高效益。不讲效益的人,没有资格成为一个管理者和经营者。效益有两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种效益都要讲。二者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

(3)效率意识任何职业,在讲效益的同时,要讲效率。今天能做的事,不推到明天,一人能完成的工作,不交给两人去做。要使学生充分认识时间的重要性,有强烈的时间观念。

(4)信誉意识任何职业,都要讲信誉。人们对你信得过,就会生意兴隆,事业发达;人们对你信不过,就是砸了牌子,毁了事业,要像爱护眼睛那样爱护信誉。

中国是个讲信誉的文明古国,说话算数,一诺千金,炎黄子孙要继承和发扬这个好传统。有些驰名全国的名牌产品,经久不衰,无非是十分珍重“信誉”二字。要使学生懂得,只有以质量取胜,靠信誉扬名(不是靠虚假的广告宣传),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

(5)文明意识任何职业都要讲文明。文明的对立面是野蛮。现代人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文明。文明意味着有高尚的情操,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待人接物,从事任何工作,要有强烈的文明意识。

(6)竞争意识竞争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品。竞争就是力争上游,不甘落后。竞技、竞赛、竞选,实质上都是竞争。都是争高低、比雌雄。竞争是强烈的上进心的体现。争强好胜,并不是坏事。

没有竞争,就没有优胜劣汰。没有竞争,社会就会停滞不前。但是,应该特别向学生指出,我们是在公开、平等的原则下竞争,是靠自己的本事取胜。投机取巧,压制和打击对方,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达到超过别人的目的,是对竞争的歪曲,是品质低劣的表现,是道德所不容的。

3.学校体育管理实施制度

体育课教学

体育教学要求教师按照体育教学大纲有计划地进行。通过体育课指导学生锻炼身体,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调动学生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并使之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体育课要求学生各种身体练习机能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但不要负荷过重。教师安排体育课结构,应遵循教学过程和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

“两操”、“两活动”制度

“两操”指眼保健操和广播操。眼保健操是保护学生视力的积极方法,应合理安排,提高质量。早操、课间操都是广播操,小学低年级可试行课中操,任课教师可自编试行。

做操前的整队集合,要求快、静、齐。

(1)早操:在清晨或课前进行。时间为10~15分钟。一般以广播操为主,还有慢跑等项。早操可使学生由抑制状态转入积极活动状态。

(2)课间操:在上午第二节课和第三节课之间进行,时间为20分钟。课间操有助于消除学习疲劳,使大脑积极休息,提高学习效率。各校应有体现自己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

“两活动”指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

(3)课外体育活动:根据各校器材、场地条件积极组织课外体育活动。学生参加率高低班级不等,各班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课应错开安排,一般每周2次。班主任等任课教师应积极配合,并可参加。因人数较多,要保证安全。

(4)体育竞赛活动:应适合青少年的特点和兴趣。通过竞赛可以培养集体荣誉观念。竞赛项目可根据各校具体条件,按计划进行。竞赛要立足于校内和基层,提倡群众性,以小型、多样、单项、分散为主,可组织不同规模的比赛。学校每年可举行2次运动会,开展全校的体育竞赛活动。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