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学校财务计划的落实
编制计划的目的是为了指导、监督和控制财务工作,因此,学校的综合财务计划应当是也必须是可以执行的计划。学校的资金来源是可以预测的,依此量入为出,就可以确定资金运用的数额。学校的收入既然大都可以预测,根据收入来源安排相应的支出,只要周密计划,留有余地,综合财务计划应当是切实可行的。
综合财务计划就是要对各项资金统筹安排,适当调剂,以保持总体的平衡。如果把综合财务计划只是当做学校总体财力的反映,而失去了计划的严肃性,就不能起到计划的调控作用。所以,综合财务计划应当是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否则就会变成一纸空文。为了保证计划的执行和执行过程中酌情地有领导地调整,关键是加强计划执行过程的监控。
(1)综合财务计划必须正式颁发下达后,开始实行指标包干。按照国家教委和财政部颁发的《学校财务管理改革实施办法》的规定,学校内部经费管理,原则上实行“统一管理,一级核算,定额包干,结余留用”的办法。规模较大,财务管理基础较好的学校,可以实行“统一管理,二级核算,定额包干,结余留用”的办法。
(2)建立有效的反馈和控制系统,随时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综合财务计划能否实现,关键是在执行过程中加以控制。否则,既成事实,则计划的实现就难以保证。实现“定额包干、结余留用”以后,各单位的执行情况如何,必须随时有效地加以反映。
为了达到有效的控制,仅仅依靠传统的会计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必须建立一套具有及时反馈功能的信息控制系统。现在各院校建立的信息反馈控制,大体说来有下面三种:一是改进经费支出明细帐的结构和内容。二是设置独立的经费指标控制帐。三是建立微机控制系统。
(3)完善计划执行过程中的调整机制。计划执行过程中,由于主、客观情况的变化,必要的调整是难免的。调整主要是追加和追减。但在追加或追减计划时要切忌避免主观随意性,必须经过充分的论证,建立调整计划的审批制度,要在新的基础上,实行新的综合平衡。学校必须拥有调整计划的权威性与机动力,否则就容易造成计划的失衡。
(4)计划年度终结时,必须对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总结。校内各包干单位都应当进行有层次、有分析、有比较的总结,并对有关问题提出建议。学校在各单位总结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总结,反映各类资金的收支计划执行情况,分析各类资金的支出效果、寻求增加资金来源的途径,挖掘节约支出的潜力,提出全面提高经济效益的办法。为下一年度综合财务计划的制订提供可靠的数据。
(5)实施综合财务计划的必要条件。建立坚实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是实施综合财务计划的前提。革新观念,冲破以往那种预算内外资金必须严格分流的界限,实施综合财务计划要有相应的组织保证。
17.学校财务分析和预算
学校财务分析与财务管理的关系
财务分析是财务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学校财务分析就是运用会计核算资料和财务计划(预算)及事业计划预算资料,对本校的财务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进而总结经验,揭露存在的问题,不断促进资金使用效率和财务管理水平,更好地掌握财务活动的规律。
学校开展财务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1)财务分析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学校财务管理工作包括财务计划(预算)的编制、财务分析、财务计划执行情况和考核等内容。这些内容构成了财务管理的严密体系,它们互为补充,缺一而不完整。没有事前财务计划(预算),就对财务工作心中无数,不知道全年有多少资金可供使用,也不知道已取得的资金应花在哪些方面,各方面大致是多少;若没有明确的财务制度,则失去开支的标准和依据,就会造成财务工作的混乱;若没有资金的筹集、使用和分配,财务工作也就失去躯体,财务计划和财务制度也就成为空洞无物的东西;若没有财务监督,经济活动和资金运转就会放任自流,财务法规和制度也不能得到保证;若没有财务分析,则会看不到工作中的成绩和缺点,不能吸取经验和教训,从而不能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可见,财务分析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是财务各环节中的重要一环。
(2)财务分析是检查计划(预算)执行情况的重要手段。
现阶段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制度,计划经济仍是重要的,每个学校的经济活动应有科学严密的计划,而且应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财务计划相衔接。各学校的财务计划(预算)制定得如何,执行中有何问题,原因是什么,都应在期末通过财务分析进行评价,以便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克服缺点,找出问题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提出改进和加强财务管理的建议和措施。
(3)财务分析是监督国家政策、法令和规章制度执行的工具。
学校在整个财务管理工作中,都必须充分发挥财务监督的职能,监督学校的一切经济活动、遵守国家的政策、法令和各项财务制度,保证学校的财务活动正常地有秩序地进行。在开展财务分析过程中,就不免要对学校的经济活动是否遵守法纪进行检查。例如,在开支方面,对是否有不遵守法规进行检查,擅自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的行为;在组织创收方面,是否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工作,是否存在滥收费,任意提高收费标准的行为;在校办企业、校办公司的财务活动中,是否有偷税漏税、行贿受贿、倒买倒卖商品物资的行为;在基建工作中,是否遵守国家关于坚决压缩基建规模的规定,该停建缓建的项目是否真正停建缓建;是否有违反国家关于严格控制集团购买力的规定,争购、抢购严控商品或者逃控;等等。对于一切违反政策制度规定的现象,在财务分析中都要予以彻底揭露,严肃处理,以维护社会主义法纪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4)财务分析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有力武器。
财务分析的目的不仅在于对过去的经济活动及其成果进行评价,更重要的在于通过分析,挖掘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对预算资金来说,其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资金的使用效益上,对生产经营资金来说,其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奖金耗费和占用)争取尽可能多的产出(产品数量、质量。通过财务分析,揭露生产经营资金的使用是否合理,各项消耗是否超过定额(计划)、成本是否升高,设备是否得到充分利用,有无闲置,人力安排是否合理,技术改造是否有效,等等。把所有影响提高经济效益的因素都揭露出来,就可制订改进的措施,大大提高经济效益,以较少的投入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人才。
总之,财务分析对整个财务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而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具有“亡羊补牢”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性质。
学校财务分析的原则
进行财务分析,必须符合以下原则。
(1)及时性。财务分析必须及时,才能达到分析的目的,实现分析的作用,因为:财务分析本来是一种事后分析,其主要目的是检查和总结过去的工作,以指导未来,如果分析不及时,经验就不能及时总结出来,缺点就不能及时得到纠正,漏洞不能及时被堵塞,浪费不能及时被制止,显然,也就失去了对未来的指导意义。
分析不及时,就不能为各级领导提供出改进工作、提高管理水平的建议和措施,从而也就不能为其提供决策依据。
分析不及时,还会影响到下期计划的编制。一个科学的计划应该是先进合理、实事求是的,由于分析不及时,问题的症结未找到,影响经济效益提高的原因不清楚,在编制下期计划时就下不了决心和没有明确的方向。
(2)客观性。
财务分析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因此,在分析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客观性原则。不能凭空分析,以主观意志代替客观实际,而只能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依据,对已发生的财务活动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和总结,做出正确的判断。例如一个学校的修缮费支出本年较上年增加较多,原因是什么?首先要分析一下这是一所老校还是一所新校。如果是老校,房屋、建筑物等按计划进行了普遍的维修,开支多一些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如果是新校,则可能有问题;其次要从修缮费的“零星基建费”、“房屋维修费”、“室外工程维修费”等六个“节”级科目与上年分析比较,找出开支多的原因。
(3)效益性。
任何经济工作都不能不讲效益,讲求经济效益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这也是财务工作的根本目的。学校的财务工作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讲经济效益,更没有去“求”经济效益,在“统收统支”的财务管理体制下,财务部门基本上把工作重心放在“要钱花”和“等钱花”上,满足于要一个花一个、有多少花多少的报帐型会计核算,缺乏科学认真的财务分析。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后,研究和分析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课题不仅提到了广大学校财会工作者的议事日程上,而且引起了他们的广泛注意和高度重视。实践中,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存在于学校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在设备的购置和利用、材料的采购和使用、对教职工的合理安排、学生实验和实习、基本建设、修缮工作、教材印刷、差旅费开支等等方面,都有节约的潜力可挖,都有经济效益可“讲”可“求”。财务分析必须贯彻效益性原则,尽一切努力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学校财务分析的依据
(1)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基本依据。
国家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是学校财务工作的准则,也是财务分析的最基本的依据,这些方针、政策、规章制度,指明了学校财务工作的方向,规定了收入的渠道和开支的范围及标准,各校必须贯彻执行,违反这些政策制度,财务工作就失去控制,就不可能把财务工作做好。
(2)会计核算资料是督促检查依据。
进行财务分析,首先需要有完整的、能客观反映财务分析的具体对象,又是其具体依据。因此必须健全和加强学校的会计核算工作,以便为财务分析提供完整的资料。此外,统计资料和原始记录也是进行财务分析的依据。例如,要分析教师的利用情况,就必须有教学部门提供的课时数、课头数,而这些资料是会计部门不能提供的。
以核算资料为依据,并不排斥财务人员去调查了解活的情况,为了更好地做好财务分析工作,分析人员应尽可能地深入实际,调查了解那些核算资料中不能反映的实际情况和问题,死的资料与活的情况相结合,才能使分析更全面、更客观、更具体、更深刻、更具有说服力。
(3)计划(预算)资料是分析的标准。
学校的财务计划是对学校某一时期财务工作的安排和打算,它不仅表明了学校资金的来源渠道,也显示了资金的使用方向,反映出事业发展的规模,科学的计划是保证教育投资效益实现的基础。在财务分析中,要以计划为标准,把实际资料与计划资料进行对比,以分析和考核计划执行情况,找出未完成计划的原因,为下期计划的编制提供更科学的依据,奠定更扎实的基础。
学校财务分析方法
学校财务分析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对比和因素分析法,分别说明如下:
(1)对比法。
对比法也称比较法,其基本做法是将实际资料与计划(预算)资料、与定额、与上期实际、与国内外先进水平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距,分析差距的原因。例如,学校的每生分摊数指标,可将本期实际每生分摊数与计划每生分摊数比较,可与上年实际每生分摊数比较,分析其升降的原因;又如,将公务费支出和计划与上期进行对比,还可与规模相同、性质相同的兄弟学校相比,计算其差异,研究公务费上升和下降的原因,以便进一步采取措施,控制公务费的支出,把更多的资金花在业务费上,保证教育质量的提高。
(2)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有许多种,在数量分析中,一种较常用的方法是连环替代法。这种方法的实质是:运用唯物辩证法中关于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抓主要矛盾的观点,从影响某一事物(经济指标)的几个因素中,找出各个因素对该事物的影响程度,并确定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作为改进工作的重点。其具体运用方法是:
分析影响某一事物的内在因素及其数字的相互关系(乘法关系或除法关系)。
列出各因素的计划(预算)数和实际数,并按一定顺序排列各因素的次序。
依次以每个因素的实际数替代其计划数,有几个因素就替代几次。每替代一个因素就要计算出“替代结果”(即本次替代后的积与前次替代的积之差),这个“替代结果”就是本次所替代的因素对该事物(经济指标)的影响程度。
将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相加应与实际数和计划数的总差额相等。
现以学校的教育事业费和修缮费为例,说明连环替代法的运用。
连环替代法是运用得比较广泛的一种方法,不过在具体运用时,要科学地合乎逻辑地排列各因素的顺序,不能任意颠倒,否则计算的替代结果就不一样。一般而言,数量指标要排在前,质量指标要排在后(质量指标一般都是复合指标,如元/公斤,元/小时等等)。
学校预算执行情况分析
学校财务分析,首先要分析预算执行情况,分析的资料主要是《资金平衡表》、《拨入经费增减表》、《经费支出表》,将表中的决算数与预算数对比,即可看出学校的预算执行情况,督促检查分析时应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
(1)教育事业费收支分析。
收支总额分析。本年教育事业费收支总额(实际数)可从“拨入经费增减表”格式或“经费支出表”格式查得。
收支分项分析。通过收支总额分析,从总体上了解了学校的预算执行情况和收支情况,但总体分析是一种综合分析,它可能掩盖一些问题,这就必须在总体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分项目的局部分析,以深入考核各个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在收入方面,将“本年拨款”、“上年包干结余”和“本年抵支收入”三项的实际数分别与其预算数进行对比,检查是否有未完成预算的项目,若有,要进一步查明原因。在支出方面,实际支出数分别与其预算支出数进行比较,检查和分析其是否超支以及超支的程度(计算百分数),同时对超支项目要进一步结合其所属“节”级科目来分析,找出具体原因。
(2)其他资金收支计划的分析。
这里所指“其他资金”包括教育事业费以外的其他各项资金。如科学事业费、代管科研经费、科技三项费用、科研借入款、待转抵支收、委托代培收入、学校基金等。其他资金的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也是将其实际收支数与预算收支数进行对比,找出差距,并查明未完成收支计划和超支的原因。分析时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分析其他资金收支的基本情况。分析其他资金收支的基本情况时,可利用“资金平衡表”格式中的“其他经费”有关各项的“年初数”和“年末数”两栏数字来确定,将这两栏数字加以对比,即可看出上述其他资金各项目的本年收入是否大于支出:年末数大于年初数,表示本年该项目收入大于支出;年末数等于年初数,表示本年收入等于支出(或本年无收入也无支出);年末数小于年初数,表示该项目本年收入小于支出(或无收入有一部分支出)。经过这一基本情况的分析,就对其他资金各项目的收支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分析其他资金各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在分析其他资金各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时,要将其实际收支数与预算收支数进行对比,这可通过各项目的总分类帐户的本期发生额合计数来分析,若发现实际收入小于预算数,或实际支出大于预算数,应深入分析原因:有无未贯彻“先收后支、先提后用”的原则?有无年终突击花钱、将大量贤金占用在各项暂付款上?有无不遵守专款专用的规定互相拉用资金的现象?科技三项费用和代管科研经费两项是否如实计算了成本?有无应转入预算内的抵支收入未如数转入预算内而转入了学校基金?对外服务收入中有无任意提高收费标准的现象?学校基金支出中有无滥发奖金、实物的违纪现象?等等。
(3)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初步评价。
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既可以看出一个学校的计划管理水平,也可看出学校是否严格执行预算,还可检查预算执行过程中是否遵守各项法规和财经纪律,同时也可了解学校全年经济活动的概况:资金收支总额是多少,包干经费结余了多少等等,从而可以对预算执行情况和财务状况做出初步的评价。
学校事业发展计划分析
学校的事业发展计划分析主要是分析在校各类学生数的增减变化情况、教职工的增减变化情况以及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情况。一般而言,各类学生人数年末数大于年初数、固定资产年末数大于年初数时,表明学校的事业在发展。事业发展计划分析所依据的资料主要是“基本数字表”格式和“资金平衡表”中的固定资产项目以及有关预算资料。具体分析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各类学生增减情况分析。
学校的招生计划是由国家制定的,不能任意增减。将各类学生的本年实际增加数与计划招生数进行对比,即可了解学校是否完成了国家规定的招生计划,并进行未完成计划的原因分析;将本年实际减少数与计划减少数进行对比,可了解学生的毕业情况,如果实际减少数比计划减少数少,说明可能有本年应毕业的学生未能毕业,需进一步查明原因:成绩不合格而留级、退学、因病休学、死亡等。尤其对退学的学生要作进一步分析:是受错误思潮影响自动辍学,还是因学生不遵守校纪校规犯有严重错误被校方勒令退学或劝退。
对各类学生增减情况进行分析时,一般要计算以下指标:
计划完成情况指标。
招生计划完成率(按学生类别计算)
=实际招生人数国家下达的计划数100%
事业发展指标。
事业发展率=招生计划完成率100%
学生毕业率指标。
学生毕业率(按类别计算)=应毕业学生数实际毕业学生数100%
(2)教职工增减情况分析。
对教职工增长情况要结合学校主管部门规定的定员定编情况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对缺编学校,教职工的增加(尤其是教师)是事业发展的表现,反之,对超编学校,教职工增加则说明人力利用有问题。目前许多学校教职工超编现象严重,未达到国家规定的编制比例,各校应根据国家关于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积极组织和安排知识分子的流动,尽量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在教职工增减情况的分析中,既要注意教职工与学生的比例,又要注意教职工内部各类人员的比例。
(3)固定资产增减情况分析。
在正常情况下,学校的固定资产(尤其是房屋、建筑物)的增加,说明学校的事业在发展,投资规模在扩大;如果学校求大求洋,不顾财力可能盲目上基建项目和购建固定资产,则另当别论。
进行固定资产增减情况分析时,可先将“资金平衡表”中的固定资产或固定资产基金的年末数和年初数进行比较,从总额上分析其增减情况。其次,结合固定资产分类情况表来考察主要是哪些类别的固定资产增加和减少。一般说来,教学科研设备的增加有利于改善教学条件和提高教育质量,宿舍的增加有利于改善教职工和学生的工作(学习)环境,行政办公设备的增加要作适当控制。分析时要注意现有设备是否得到充分利用。
学校经济效益分析
学校的经济效益是客观存在的,为了不断提高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必须开展经济效益分析,建立一套符合学校特点的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以便校际之间相互比较,互相促进。
学校的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前者是微观经济效益,后者是宏观经济效益。从宏观上说就是要培养出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各种不同层次的高质量的专门人才。这里主要是人才质量和人才结构两个问题。人才的质量包括人才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以及他们的业务能力,要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有为现代化建设献身精神。人才的结构包括不同层次学生的比例、同一层次中各专业学生的比例。要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就要求学校配合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地做好人才的预测工作,加强招生的计划性和科学性。微观经济效益主要从以下各方面来考核。
(1)事先计划完成情况的效益分析。
各类学生增减情况分析的三个指标,不仅是事业发展计划分析的指标,也可作为考核学校经济效益的指标,尤其是招生计划完成率指标更能说明学校事业计划的完成情况,对短线专业来说,招生完成100%以上对国民经济发展是有利的,对长线专业来说,则不能超过100%。
(2)资金耗费的效益分析。
资金耗费的分析主要从每生分摊数和有关“目”的经费支出占全年经费总支出的比重两方面来进行。
每生分摊数指标。每生分摊数是指全年经费实际支出数与全年全校学生平均人数(折合数)的比,这一指标综合反映学校培养一个学生的当年的培养成本,全年经费实际支出数中应剔除当年固定资产购置费,加上固定资产的应折旧数额,计算公式是:
每生分摊数=全年经费实际支出数—设置购置费+折旧费全年学生平均人数
每生分摊数指标还可用每生分摊工资数、每生分摊设备费来分别考核培养一个学生需要的人力费和设备费用,计算公式如下:
每生分摊工资数=本年实际支出工资总额全年学生平均人数
每生分摊设备费=本年末固定资产原值总额全年学生平均人数
一般说,两个规模、性质相同的学校,每生分摊工资数少而分摊设备费多的学校经济效益好。
有关经费比重指标。学校的全年经费支出是否合理有效是考核微观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它主要是从有关“目”级科目的支出数占全年经费支出的比重来考核的,其计算公式是:
人员经费比重=人员经费总支出全年经费实际支出100%
公用经费比重=公用经费总支出全年经费实际支出100%
业务费占公用经费比重=业务费总支出公用经费总支出100%
教学科研设备比重=教学科研设备支出设备购置费总支出100%
上述四个指标中,人员经费比重小、公用经费比重大为好。说明“吃饭钱”比“建设钱”少;业务费占公用经费比重大、教学科研设备比重大为好,说明在公用经费中较大部分用在业务支出上,或者说明在设备购置方面主要是购置教学科研设备,从而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有益的。
(3)人力利用效益分析。
人力利用效益分析主要用编制比和教师工作量情况两类指标来考核。编制比是指学校有关人员之间的比,这些指标国家有具体规定,若学校的实际编制比超过了国家的规定,则效益较差。
(1)编制比指标:
教职工与学生比=全年教职工平均人数全年学生平均人数
教师与学生比=全年教师平均人数全年学生平均人数
(2)教师工作量指标
教师人均课时数=全年全校授课时数全年教师平均人数
任课教师比重=任课教师实际人数全年教师平均人数100%
以上二指标,教师人均课时数越多、任课教师比重越大,说明学校的师资力量利用效果好。
(4)仪器设备利用效益分析。
近几年来,学校的仪器设备增长较快,但利用情况并不太好,值得引起注意和重视,为了考核仪器设备的利用情况,可用以下指标来分析。
仪器设备利用率指标:
仪器设备利用率=在用仪器设备台数帐面仪器设备台数100%
这一指标反映全部仪器设备中有多少被利用,有无闲置情况,至于已用的仪器设备的具体利用情况还要利用单台仪器设备利用率指标来分析。单台仪器设备利用率指标:
单台仪器设备利用率=全年实际使用时数全年应使用时数100%
仪器设备完好率指标。仪器设备完好率是反映仪器设备使用过程中技术状况和维护情况的重要指标,保证仪器设备的完好性是充分地利用固定资产的前提条件,其计算公式为:
仪器设备完好率=仪器设备完好台数帐面全部仪器设备台数100%
(5)预算外资金的效益分析。
预算外资金的效益分析,可用下列指标考核:
委托办学净收入率指标
委托办学净收入率=本年委托办学净收入本年学校基金收入总额100%
该指标反映学校当年接受有关方面委托培养学生的收入扣除成本后进入学校基金的部分(即净收入)占全年学校基金收入的比率,其动态数列可反映学校接受委托培养的趋势。
事业发展基金率=本年实际开支的事业发展基金本年学校基金收入总额100%
该指标考核当年学校基金收入中有多少用于发展事业,同时可检查学校是否执行了国家的财经纪律。
抵支收入率指标
抵支收入率=全年抵支收入总额全年拨入经费总额100%
该指标反映学校从预算外收入中,按规定转入预算内抵充教育事业费的收入总额占全年国家拨入经费的比重,反映出预算外资金来源的发展趋势。
(6)总务承包的效益分析。
根据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总务有关单位实行改革,承包在目前是改革的基本形式,为了考核其经济效益,为总务改革提供决策依据,应建立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主要有:
校办工厂(车队、招待所)人均创利额
=校办工厂(车队、招待所)上交利润校办工厂(车队、招待所)年平均人数100%
炊管人员人均营业额=全年食堂营业额全年医务人员平均数100%
医务人员工作量=全年门诊人数医务人员平均数
人平修缮收入=全年修缮总收入年维修人员平均人数100%
建立上述六大类经济效益考核指标,能比较全面地考核学校有关经济活动,为学校主管部门和校领导提供经济效益的基本情况,为主管部门比较所属学校的财务工作、推动后进提供基本依据。
18.学校财务监督的内容
对学校预算的编制与执行的监督
(1)学校预算的编制是否根据国家与地方政府的方针政策与学校事业计划,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定编定员定额进行编制,有无宽打窄用或宽打乱用,扩大范围,提高标准等现象。
(2)学校财务计划的执行情况,预算内收支计划,预算外收支计划是否与学校工作目标,任务,事业计划相一致,如有很大差距,要查清原因和财务责任,是否有浪费现象。
(3)学校人力,物力,财力消耗是否贯彻执行了以教学为中心,为教学服务的原则以及勤俭办学的方针。
对学校收入方面的监督
主要察看学校各项收入是否按规定的范围与标准合理地组织,有无擅自扩大或缩小收费范围,提高或降低收费标准的情况。对应上交的收入是否按规定上交了,是否有拖欠,挪用以及截留,坐支等情况。
对学校支出方面的监督
学校各项支出是否按预算规定的范围,内容与要求进行支付,有无乱支乱用,损公肥私,假公济私与贪污盗窃等情况,有无应在预算外开支的而在预算内列支的情况;各项支出是否精打细算,是否真正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为教学服务,讲求办学效益;是否严格执行了费用开支标准,有无擅自扩大范围与提高标准的情况;财产物资的购置是否执行了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的规定。
对学校资金的监督
学校预算内、外资金是否按规定使用,有无将预算内经费转为预算外经费的情况;学校各种周转金有无超过定额,收支的现金是否按规定及时送存银行,留存的现金有无超过库存限额的情况;使用现金是否符合现金管理规定的使用范围,有无随意借支,挪用,白条抵库以及套取现金的现象;是否按规定取消学校及其各职能部门的小金库等。
对学校财产物资的监督
学校财产物资的购进,验收,领发,登记手续是否齐全,制度是否健全,有无管理不善,使用不当,损失浪费与被盗窃的情况;教育,教学与科研设备的保管是否妥善,有无专人负责和有无乱堆乱放等情况;学校各种设备利用率是高还是低,维修,保养,检查和使用是否有制度与科学的操作程序和科学规范等。
19.学校财务监督的作用
学校财务监督的作用是指在对学校组织的财务活动进行监督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学校财务监督具有制约性和促进性两大作用。
制约性作用
通过对学校组织财务活动的监督审查,对该校的财务收支及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和鉴证,揭发贪污舞弊、弄虚作假等违法乱纪、严重损失浪费及无效率、不经济的行为,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提请给予行政处分或刑事处罚,从而纠错揭弊。财务监督的制约性作用可概括为:
(1)揭示差错和弊端
通过财务监督揭示差错和弊端,不仅可以纠正核算差错,提高财务工作质量,还可以保护财产安全和完整,有效防止资金使用中的铺张浪费,堵塞漏洞,促进勤俭节约,充分发挥资金的效益,维护合法利益。
(2)维护财务制度及财经法纪的严肃性
通过财务监督了解学校执行国家方针、政策、财务制度及财经纪律的情况,及时揭示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各种违法乱纪行为,对过失人或犯罪者提交司法、纪检监察部门进行审查,有助于防止和纠正贪污浪费、行贿受贿等违法乱纪行为,维护财经法规。
促进性作用
财务监督通过对学校的财务活动及财务管理制度进行评价,指出其合理的、有效率的方面,以便继续推广;同时指出其不合理、无效率的方面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办法,促使学校加强和改进财务管理工作,挖掘内部潜力,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具体而言,财务监督的促进性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保证学校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学校资产是国家资产,是学校开展教学工作,完成任务的物质基础。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是财务监督的首要任务。通过财务监督,可以促进公共组织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保证公共组织合理配置并有效使用国家资产,防止资产流失及非正常损失,维护国家利益。
(2)改善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工作
通过财务监督,可以揭示学校在财务活动、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足,以及财务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和补救措施,从而改善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工作质量。
(3)有助于加强预算管理,保证收支预算的实现
公共组织预算是国家预算的基础,是各公共组织开展财务活动的重要依据。通过财务监督,促使各公共组织加强预算的管理,制定出符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切实可行的预算方案,促使公共组织各项收支按预算的进度执行,保证业务工作的资金供应,并对预算执行过程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保证预算收支平衡,促进公共组织行政事业计划及工作任务的完成。
(4)促进增收节支,提高社会效益
公共组织作为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公共部门,其活动具有外部效应,其目的是追求公共利益。因此,在他们的日常工作中往往侧重于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通过对其财务活动进行全面分析,能够及时掌握各公共组织人力、财力、物力等各种资源的使用情况,督促各公共组织加强和改进对人、财、物的管理,深入挖掘内部潜力,增收节支,用有限的资金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促进公共组织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及财经纪律
公共组织的财务活动必须严格遵守财务制度及财经纪律,通过财务监督,可以了解公共组织的各项财务活动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及制度的规定,有无违法乱纪现象,以促使各公共组织自觉依法理财,保证公共组织财务活动的合法化及合理化,保证财政资金安全、合理、有效地使用。
20.学校财务监督的原则
进行财务监督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才能准确地实现监督的目标,完成监督的任务。要搞好财务监督,首先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以下四项原则,这是进行财务监督的根本前提。
实事求是的原则
任何工作都要实事求是,财务监督工作更应遵守这个原则。在监督过程中,要弄清事实的本来面目,不能歪曲,不能含糊,不能夸大或缩小,要始终保持科学态度,如实反映情况,对可疑之处,要追查到底。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如生产经营条件和事业计划的改变,出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应在坚持监督标准的同时,灵活地处理问题,具体地分析问题。
从整体利益出发的原则
正确处理好国家、单位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三者利益基本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发生矛盾。因此,财务监督工作必须从整体利益原则出发,做到局部服从全局、个人服从整体。这就要求要以国家的财经政策和法规为依据进行判断,审查其经济行为是否符合财经政策和法规的要求,是否符合整体利益的原则。
群众路线的原则
财务监督工作的政策性很强,范围很广,如不依靠群众,很难把工作搞好。广大教职工群众是学校的主人,他们直接从事教学、科研、生产和服务工作,最了解具体情况,依靠他们,能了解很多活的情况,能找到很多线索。因此,在财务监督工作中必须贯彻群众路线的原则,依靠群众,相信群众,有事和群众商量,这样才能使财务监督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
经济效益的原则
财务监督作为财务管理的组成部分,其最终目的是要提高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因此,讲求经济效益和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也是财务监督的重要原则,学校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有效地使用资金上,无论设备的购置、原料物资的采购、修缮费的支出、业务费和公务费的使用等等方面,都存在一个经济效益问题;在制作预算、编制计划、审核各项开支时,都要力求以较少的支出办更多的事,加强经济核算,促进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从而使学校的事业计划和预算能圆满完成。
21.学校财务监督的方式
企事业单位的资金总是处在运动过程中。财务监督贯穿于整个财务活动的全过程,监督工作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因而必须采用一定的监督方式。监督的方式可按以下标志分类:
按监督的时间划分
按监督的时间划分,有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
(1)事前监督。事前监督就是在经济活动发生之前,在最后决策和确定计划时,对决策方案和计划草案进行事先审查,以评价其可行性。通过事前监督,就能“防患于未然”,从而保证决策和计划的正确、合理和有效,如有错误或不符合制度规定,做到事前纠正、制止,以避免和减少损失浪费。
(2)事中监督。又名日常监督,是在财务计划的执行过程中进行的连续监督。这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它便于及时发现问题,防微杜渐,保证财政、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能按计划正常进行。制止一切不合理的、错误的或非法行为的发生,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确保财政、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
(3)事后监督。事后监督是在计划和预算执行以后,对实际的经济活动及其结果进行的检查和监督,以考核、评价经济活动的实际效果,分析、检查其预定目标(或标准)的差异程度和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结论和建议,以便改进,为今后工作起到借鉴作用。
上述三种监督方式中,事后监督是传统的监督方式。它的不足之处,就是监督时错误已经发生,要挽回损失和纠正错误为时已晚,只能起到查清责任,总结经验教训防止以后出现类似错误的作用;而事前监督则可及时制止错误的发生,使国家资金免受损失,这种监督方式,日益受到重视;学校的资金活动能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关键在于执行过程中的监督是否有效和得力。因此,日常监督应是监督的主要方式。为了更好地开展财务监督工作,应当把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结合起来,做到事前预防,日常控制,事后检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财务监督的作用。
按监督的组织划分
按监督的组织划分,有专业监督和群众监督两种方式。
(1)是专业监督。是由财务部门的专业财会人员进行的监督。学校日常的财务监督工作,主要靠财务部门在财会业务的过程中来做。这对于贯彻执行国家财政政策和财经纪律,保证学校预算的正确执行,提高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意义。
(2)是群众监督。是学校广大教职员工参加的财务监督,是专业监督的必要补充。发动和依靠广大群众参加财务监督,是提高监督质量的重要条件,要做到经常化、制度化。
22.学校财务监督的方法
财务监督方法,是进行财务监督所采用的基本手段。
财务控制方法
控制论认为,控制是指系统主体采取某种强制性的措施,促使系统内某些要素自身或要素之间的联系方式按照一定的目标运行。这就是说,单位的资金运动,存在着不依人们意志为移的客观规律,人们依据马列主义的原理是可以认识的,如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是可以控制的。可见财务控制有助于强化财务管理,挖掘单位内人、财、物的潜力,提高经济效益。财务控制的基本方法有:
(1)政策控制。政策控制方法就是按党和国家制定的方针和政策来控制单位的经济活动和资金运动。其最主要的内容是单位的经济活动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做到统一,才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完成计划或预算。
进行政策控制时,要根据中央和地方制定的总的和具体业务的政策,对经济活动或资金运动进行检查,符合政策的要执行,不符合政策的要立即纠正或停止。
(2)制度控制。制度控制方法,就是按国家有关部门和单位主管部门制定的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办法所进行的控制。有关财务会计方面的制度按制订权限,一般是由财政部制定统一的基本制度,中央各业务主管部门和地方制定补充或具体规定并报财政部备案,基层单位制定实施的具体办法等。
(3)预测控制。预测控制方法就是对将要发生的经济活动或资金运动所进行的控制。对重大措施、主要计划(或预算)指标、大型设备的购置、专项工程和基建项目等,在决定之前,根据有关方针政策和资料,对其达到的目标和经济效果进行可行性研究,从中选择最优化方案;从其实质而言,属于事前控制的范围。财会人员要运用各种预测方法,在经济活动开始前进行预测控制,提高预测的准确性,以便采取措施,避免损失,提高经济效益。
(4)定额控制。定额控制方法,就是以定额为标准,对经济活动或资金运动所进行的控制。在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凡制定有定额的,都要以定额为标准储存、领发和耗用,一般不得超过。符合定额的经济业务,要给予支持,保证资金需要;超过定额的经济业务,要分析超过的原因,再分别处理。
要发挥定额控制的作用,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使定额水平先进合理,务必使群众经过努力能完成和超额完成,如果定额水平落后不合理,则不能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会影响经济效益,对这种定额要发动群众及时进行修改。相反,定额订得过高,群众努力后仍不能实现,就会使群众望而生畏,这种定额同样要修改。
(5)计划(或预算)控制。计划(或预算)控制方法,就是制定计划(或预算)对经济活动或资金运动所进行的控制。计划(或预算)控制是财务控制中的主要方式,这属于事前控制的内容。在学校所制订的综合财务计划、教育事业费预算、基建财务计划、其他资金收支计划、学校基金收支计划、委托培养收支计划等,就是对学校经济活动的计划控制。在执行计划时按计划控制实际支出和消耗,则属于事中控制的内容。
计划控制要求按计划(或预算)执行过程的进度检查,及时揭示计划(或预算)执行中可能发生的差异,采取有力措施,促进计划(或预算)完成。六是审核控制。即通过对已取得的原始凭证是否真实,凭证的各要素是否齐全,数字计算是否正确进行审核控制。对于不合法的凭证和手续不齐全的凭证,财会人员应根据《会计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复核控制是事中财务监督和控制的主要形式之一,这是保证党和国家的财经政策、方针、制度得以贯彻执行的重要措施,也是会计法赋予会计人员的一项重要职责。
财务检查方法
财会检查是对单位经济活动和资金运动进行事后监督的一种重要的、行之有效的手段。
财务检查是以会计核算资料为主要依据,透过会计资料检查所反映的经济活动,来监督并评价数据与情况是否真实可靠,经济活动是否合理合法,是否贯彻节约原则和注意经济效益。可以说,没有检查就没有监督,不检查就难以发现问题,群众揭发反映的问题,也只有通过检查、核对,才能弄清事实真象。
财务检查工作政策性强、要求高、责任大,其基本的技术方法主要有以下各点:
(1)查帐方法。查帐,是财务检查的主要形式。查帐要能取得成效既要注意查帐技术,也要注意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把帐查活,避免查死帐、死查帐的呆板方法,以收事半功倍的效果。
具体的查帐方法主要有:
核对法。核对法就是用核对、复核的方法,对有关帐目记录进行检查,看其数据是否正确,计算有无错误,有无漏帐等情况,核对的具体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核对原始凭证上的数量、单价、金额和合计数是否相符;
核对记帐凭证和原始凭证的金额是否相符;
核对记帐凭证是否全部过帐;
核对明细分类帐各帐户余额与总分类帐是否相符;
核对总分类帐各帐户的记录是否与会计报表上的数字一致,计算是否正确;
核对帐面数与库存实物数是否相符,往来帐面数与有关单位以及银行存款数是否相符;
核对实际数与计划数的差异。
审阅法。审阅法就是仔细地审查和阅读凭证、帐目、报表、计划、预算、合同是否按国家的方针、政策规定执行。审阅的具体内容有:
审阅记帐凭证。主要审阅以原始凭证为依据而编制的记帐凭证是否符合手续,记帐凭证上所列示的会议科目和会计分录有无错误,各项手续是否齐全等;
审阅帐簿。主要审阅帐簿的内容是否完整,帐页是否连号,记帐是否符合会计制度和记帐规则,对明细分类帐的内容要详细审阅,费用列支有无突破国家规定的范围和开支标准;
审阅会计报表。主要审阅会计报表中的对应关系和数字衔接的情况以及报表与帐簿资料是否一致,各类资金是否有混用,使用是否得当,各项财务成本指标完成情况,报表项目是否填列齐全,必报的报表是否报齐等;
审阅计划、指标等执行情况;
审阅合同,包括签定的合同有无违反规定,有无不合理情况,有无无效合同,合同是否执行,违约所造成的损失是如何处理的,合同的变更和解除是否符合规定。
审阅法应根据财务检查具体任务,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审阅法和核对法常同时运用。
(2)查询法。查询法就是调查研究在财务检查工作上的具体应用,它包括面询和函询两种。面询是直接找有关人员谈话,从谈话中弄清情况。函询是通过发信发电给有关单位,核实经济业务情况。查询法的应用要有的放矢,事先应有明确的要求。查询结果应做好详细记录,以备考查。
(3)分析法。财检工作中采用的分析法,通常是比较法。即以数字进行比较,可以是绝对数比较,增减速度比较,指数比较和百分数比较。通过比较,分析其增减变化是否合理等。分析法可分为绝对数分析法和百分比分析法两种:
绝对数分析法:是直接将数量、单价、金额进行比较,比较增减的差额,从差额的大小中,分析是否合情合理;观察发展趋势,是否符合经济规律;
百分比分析法:是根据需要而算出各种比率进行比较,视其是否合理。也可以用本年的比率与上年同期比较,或与先进单位比较,视其增减变化和发展趋势,从中发现问题,以便研究解决。
顺查与逆查。顺查就是按照记帐程序,依次进行审查的方法。即先从原始凭证开始再到记帐凭证、会计帐册,最后到会计报表的检查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审查的内容比较全面,结果比较准确;缺点是比较机械,重点不突出,工作量大。如果被检查单位的帐目问题较多,又比较凌乱的,一般采用顺查法较为合适。采用顺查法时,一定要仔细地审查原始凭证的真实性、正确性、合法性;要审查帐务记录是否正确,经济业务是否符合规律,从凭证到报表的一系列处理过程的数据产生是否真实。逆查就是用与记帐程序相反的顺序进行查帐方法。根据事先掌握的线索,从分析会计报表入手,再进一步查核会计帐册、记帐凭证,最后到原始凭证。这种审查方法的优点是能抓住问题的实质,有重点地深入查核,既能节省时间,又能节省人力。采用这查法时,一定要仔细地分析会计报表,对其中异常的增减变化要详细地查核,否则将起不到应有效果。
精查与抽查。精查就是对被检查单位在检查期内所有的凭证帐目报表,进行周密详细的审查。但是,由于被检查单位的凭证、帐、报表非常多,要进行全面细致的审查,不但要花较长的时间,而且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此法一般适用于会计业务比较简单的单位。抽查就是对被检查单位在一段时期内,对一部分会计记录和经济业务进行抽查。它的优点是节省时间和人力,缺点是对审查的结果不能做出绝对的肯定,只能做相对的推断。采用这种方法,须事先做周密的考虑,有的放矢地选择抽查时间和内容。
财务检查的程序。
财务检查的程序,是指财务检查工作从开始到最后结束的整个过程。其程序一般有准备阶段、检查阶段、总结报告阶段、处理阶段和续查阶段。
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需要确定检查对象,明确检查目的、要求和任务,组织检查力量,熟悉被检查单位情况,制订财检方案。
检查阶段。这个阶段又称实施阶段,根据检查计划,通过审查凭证、帐册、报表、现金、实物和有关资料的调查了解,收集整理,发现问题,提出意见。这个阶段是保证检查质量,获得检查效果、完成检查任务的关键阶段,必须认真、深入、细致地进行检查。
总结阶段。在总结阶段要做好以下工作:
编写检查报告。检查终了,对检查的事项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编写出检查报告。
处理阶段。被检查单位在接到经一定程序批准的检查报告后,应积极按照要求贯彻执行。如有异议应在接到结论和决定的一定时期内,向一上级机关申请复议。
后续检查。为了了解被检查单位接到检查报告后的执行情况和效果,在相隔一定时间后,应对被检查单位进行后续检查。这是确保财检成果的必要步骤,必须认真进行。后续检查结束后须写出后续检查报告。其内容主要是被查单位对检查结论的执行情况。
23.财务监督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学校规模都在不断扩大,财务工作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财务监督管理工作的难度也随之增加。加强和完善中小学校财务管理体制,对于提高学校总体管理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小学校在财务监管上采取了财务工作责任化、财务管理制度化、内部监管自觉化等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小学校财务监督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落实不全面。个别单位或人员没有真正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对学校财政财务管理行为的重要保障作用,平时审计中遇到一些人存在这样的想法:“财务管理太枯燥、太笼统,我就管着这么几个人、经费也不多,我就是闭着眼也糊弄不了我”,“这样管理、那样管理,管理制度多了,缚手缚脚,不利于工作开展”,我认为这些认识是错误的、片面的,他只是看到了财务管理对经济行为的制约,没有认识到只有加强财务管理才能保障经济行为的顺利进行。财务管理就是将一些财务制度落实到某项经济行为中的一种活动。管理无处不在,范围很广,单独对某项管理来说,制定制度是前提,规范落实行为是手段,取得合法、效益的结果是目的。
学校财务管理就是用一些财务制度来规范学校及其人员日常的经济管理行为,去取得合法、效益结果的一项活动。即使一部分人甚至多数人对财务制度的某个或某些规定都认为不合理,但也必须要执行,因为制度具有强制性。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导致一些问题的产生,如:在工作管理上,重业务管理轻监督管理,某件事情,安排人去做就行了,做得怎么样?是否存在瑕庇或漏洞?无人问津、没人负责;在资金使用上,重花钱轻效益、重运作轻规范、重合理轻合法,上个项目、搞项投资,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社会影响出来了,但是没有实际利用效果、管理极其混乱、资金来源又存在问题,谁负责?怎么负责?
这样的事情在社会上、各部门也不是个别现象,从国家审计监督的角度讲,过去由于缺乏统一的定性、量化指标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等原因,对这种事情也重视不够,但是,近几年国家审计署在发展规划中和有关文件上多次、重点强调,要求各级审计机关逐步、有效地开展效益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就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采用专门的程序和方法,取得审计证据,对照选定标准,以评价、衡量和证实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经济活动所体现经济效益的优劣,以促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宏观调控的一种独立经济监督活动。通过定义不难看出,就是要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监督,评价效益,目的是规范投资行为,推广好的经验做法、查处严重损失浪费国家资财的问题。今后,效益审计将成为地区内社会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理应引起大家和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在资金使用上,更有甚者,个别领导任职到期,即将离任时对经费没有规划,花费较大,有突击花钱现象,给下任领导工作带来不便,这既是一个严重的违纪违规问题,也从侧面反映出一名领导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修养存在问题;在财务人员的任用上,重业务能力轻职业道德培养,往往会出现问题,影响了单位资金的安全。
(2)内控制度不健全,执行制度效果差。财务管理的内容和实质就是内控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只有通过制定内控制度、并在工作中严格执行,才能达到和完成财务管理的目标。一提到内控制度,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两个词:“健全”、“有效”,通俗的说,健全就是工作前应该想到的问题都想到了,有效就是不论做什么工作都是按照应该想到的去做。人既是内控制度的制定者、也是执行者,内控制度的设计理念就在于,任何人在内控环节上作任何事都要受到一方或多方的监督、并且这些事情都会保留下运行轨迹或证据。内部控制是健全性和有效性的有机结合,那一方面存在问题都会影响财务管理工作。
在内部控制健全性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组织机构的职责权限界定不清,比如:有些单位也设置审计科或专职审计人员,但实际上审计科与财务科是两个科室一班人马或者专职审计人员是由财务人员兼任,这种情况下怎么审计?自己监督自己会起到什么效果?结果可想而知,这样的内部控制制度仅仅就是个摆设;再比如:有些单位也制定了财产物资管理办法,并规定财务科管账(或者总账)、总务后勤管卡(或者明细账)、使用部门(或人员)管实物,各负其责、要求有效的保证单位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制度制定了、上墙了,但是制定制度的人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是一项动态的、复杂的流程,财产物资定期盘点谁有权利提出、谁必须配合、怎样配合,财产物资发生了报废、毁损、遗失、处理由谁负责、并及时通知到其他控制环节等的问题却没有明确规定,在办法中往往缺少的就是部门间沟通、控制环节上的权利和责任问题,这样的制度缺乏可操作性,让人怎么执行呢?
二是不相容职务未能完全分离,不相容职务是个专业名词,不好理解,前面我们提到内控制度的设计理念就在于,任何人在内控环节上作任何事都要受到一方或多方的监督、并且这些事情都会保留下运行轨迹或证据。内部控制最大的理想就是工作岗位细化,每人负责一项工作、并要受到尽可能多方面的监督,但是鉴于成本效益原则,现实工作中往往是人员少、工作环节多,这种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同时内部控制并不排斥兼职情况的存在,工作中一人兼任两项乃至更多的工作是可以的、也是必需的,但是无论怎样,必须达到内部控制设计的要求,反而言之,如果两项或更多项工作岗位由一个人兼任,当出现问题时有不能被其他控制点或人员发现的可能,那么这两项或更多项工作岗位就是不相容职务,就应该由不同的人来分别负责。最典型的不相容职务就是现金出纳和银行出纳,两个岗位不能由一人承担。
三是财务工作中还存在管理“死角”,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往来款管理不规范,未按规定进行清理,有个学校的应付款中挂了一笔应付教职工福利费某某元,会计解释后才知道,老校长离任时觉得他当领导时没给教职工搞多少福利,不能亏欠大家,我退了给你们挂上帐,让新领导有钱时给你们发,多少年了也没人发、就这么挂着帐,既没实际意义,又虚增了单位负债(也不符合收付实现制的核算原则);再就是不少学校现金出纳手里顶着现金的白条很多,借款时间很早的也不少,有一些借款人都找不到了,这也是制度健全性的问题,领导批准借款、出纳保管借条,这两个环节是不是也应该建立日常的必要的沟通机制,防止时间久了形成呆账,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另一种情况是票据管理、使用不规范,缴销手续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不按照票据法规的规定使用票据(财政票据:基金票据、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往来款收据,其他票据:捐赠收据、房屋租赁发票等。各有各的适用范围,要按规定用途使用)。
四是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会计科目设置随意性较大,会计凭证记录不完整,无经办、经手人,不合规发票入账等问题。比较常见的问题是“未按规定取得发票”,也就是常说的用“白条单据”、“三联单发票”、“收款收据”报销等。这种行为的界定就是你参与和帮助了应纳税单位的偷税行为,国家为了从税收的源头上控制税款的流失,对“未按规定取得发票”的处罚是相当严格的。但是,由于体制或机制等深层次原因的影响,这种情况就现在来说很难避免。
审计实践中是怎样认定的:一要看开票单位的性质,如:国家税收控制比较严格和规范的饭店、旅行社、商场等单位必须取得发票,应该能取得发票的必须取得;二要看金额,如:金额较小的购买水果、扫帚等物品的非正式发票,在反映真实的情况下,也是可以理解的;三要看数量,如果原始凭证存在大量的非法发票,即使金额小也是绝对不允许的。现在还有一种“未按规定取得发票”的情形,就是要求售货或提供劳务单位改变品名、数量开具正式发票入帐,要求关联单位虚开发票入账,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购买的服装变成了办公用品、招待费变成了微机耗材支出等等,这种情形违背了会计法真实性的原则、具有欺骗性,一经查出,不但要按发票管理办法处罚、还要按照会计法和处分处罚条例给予严处,所以,领导签字报销、会计人员审核时,应该多考虑考虑。
往往一名领导到了新的单位、新的岗位,首先想到的就是内控制度,想法很简单,就是要用制度去管人、管事,不徇私情、不搞一言堂,这很好;但是制定制度能否得以坚持,有利于管理者的制度能执行、不利于管理者的制度是否也能执行,制度对任何人是否都能起到同样的效果,这就是有效性的问题了。有的学校虽然有规章制度,但不落实或不能全面落实,不考核或只对部分人考核。规章制度形同虚设,致使单位经济活动及财务工作本身均处于监督不力的状态。内控制度是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办法等制定的,如果某个单位制定了相对健全的内控制度、并严格执行了,那么接受外部检查时,就不会存在太多、太严重的问题,反之,就是内控制度执行的有效性差了。
(3)内部审计监督不够,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我国的审计监督体系分为国家审计监督、社会审计监督、内部审计监督,我认为三种审计监督中能动性最大的应该是内审监督,原因有三:
其一它是为单位领导者服务的、不会给单位本身带来损失和负面的影响;
其二它能及时发现单位内部控制方面的漏洞,它就是单位内部控制的一个环节、而且是处的位置较高的一个环节、仅对一把手负责,并且有一定的内部独立性、它与其他部门存在较少的利益关系、它与其他部门和人员不是相互监督、而是单方面实施的监督,他的职责就是监督内部控制执行的,这些特性就决定了它能及时发现单位内部控制方面的漏洞,而且可以对单位领导者毫无保留;
其三它可以有效的促进财务管理,前面提到:财务管理的内容和实质就是内控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反而言之:内部控制的最终目标就是加强财务管理、规范财政财务行为,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存在的本身就是加强财务管理的一种必要手段,所以只要它正常有效的运转、就有利于达到和完成财务管理的目标。但是,由于单位领导者“自己给自己找麻烦”、管理者“你们只会给领导打小报告、既然不是分管我、领导我、我们的工作还需要你们来指手画脚”认识上的不足,以及内部审计人员思想、业务、职业道德素质良莠不齐,内部审计独立性差等原因,内部审计监督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各学校内部对财务工作审计的力度不大,内部审计工作在经常化上做得不够,往往事后审计多,事前、事中审计少;对领导干部离任时审计多,对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少。同时,即使在审计中发现了问题,也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4)资金管理不严格,专项经费欠安全。国家对于教育财政财务资金的管理和监督从来都是比较严格的,从各项资金的收取、上缴、管理、拨付、使用、责任、监督都有专门、详细的法律、法规、办法来规定和约束,环节虽多、但相关规定非常明确。但是在资金的管理使用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有体制的也有机制的、有地区经济的也有财政财力的、有职业道德的也有业务能力的、有决策失误的也有工作创新的、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原因的方方面面的,在此仅说明一下资金管理使用过程中常发现的一些问题:
在收费上:自定收费项目有自行收取或变相收取月考费、试卷费、阅卷费、培训费、学区内跨片生借读费或捐资助学赞助费等,无文件规定,无证收费有部分特长收费等、无收费许可、自制票据收费,即未使用财政票据;
在资金管理上:账外账、小金库及公款私存存在的形式、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收支不入账、收支相抵余额入帐、基建帐直接收取财政教育费附加;变换收费名称入账,违规收费变换成正式收费的名称;
在资金的使用上:违规财务开支、损失浪费国家资财,如:招待费超支、列支奖金福利等,违规使用专门用途资金,如:挤占、出借、挪用专款等。
加强中小学财务监督管理的措施
各中小学校领导要加强财务管理知识的学习,提高财务管理的意识,积极支持本单位财务部门开展工作,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大家关心财务管理的氛围,为财务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1)规范资金审批制度。建立健全重大投资项目的论证制度,规范学校大额度资金使用的审批制度和程序,重大经费使用必须经校长办公会或党支部集体讨论决定,抓紧建立健全包括决策论证、招投标、工程审计、大额度经费及支付等在内的项目公示制度,确保监管到位。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设立领导干部责任问责制,对决策失误、违法乱纪行为要追究责任,维护国家财经法纪的刚性约束。
(2)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坚持“不相容职务必须分离”的原则,严格落实业务操作和授权制度对财务工作各岗位的明确分工,形成岗位之间的轮换制度和岗位考核制度,增强岗位间的约束力。加强会计信息的监督,建立各种查询、监控、督导系统,发挥现代信息工具方便、快捷的特点,提高监督效率,避免因会计信息失真而导致决策失误等现象的发生。建立内部控制评价制度,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把内部控制的工作落到实处。
(3)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内部审计是对内部经济活动的再监督,应设立独立的审计机构,财务和审计两个部门要实施财务联网,审计人员可以随时监督财务处的每一笔会计业务,实现在线适时审计监督,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4)加快财会队伍建设。通过对在岗财务人员不脱产和半脱产的各种培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财务人员进行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升学校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不称职的财会人员要及时调整,引进政策水平高、敢于坚持原则的专业会计人才、以弥补学校财会队伍技术力量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