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古代战术

古代十大兵书

《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为春秋末孙武所著,共82篇,图9卷。今存本13篇。

《孙膑兵法》:为战国时齐国孙膑所作。共39篇,图4卷,隋以前失传;1972年在山东临沂县西汉墓中重新发现其残简。

《吴子》:由吴起、魏文侯、魏武侯辑录,共48篇,今存留国、料敌等6篇,都系后人所托。

《六韬》:传说为周代吕尚(姜太公)所作。后经研究,认定为战国的作品,现存6卷。

《尉缭子》:传说为战国尉缭所作,共31篇,今存有5卷,共24篇。

《司马法》:战国时齐威王命大夫整理古司马兵法,共150篇,今存本仅5篇。

《太白阴经》:由唐代李筌撰写。共10卷,《四库全书》收录的8卷本,是后人合并的。

《虎铃经》:由宋代许洞撰写,共20卷120篇。

《纪效新书》:由明代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寇时撰写,共18卷。

《练兵纪实》;由戚纪光在蓟镇练兵时撰写,正集9卷,附杂集6卷。

《孙子》

《孙子》精髓是什么?回答有四:

1“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精髓。日本学者与美国军事家对此认同,认为《孙子》这一观点触及了现代核战争的实质,是最理想的战略,很有现代色彩,它也是古今战术决策的最佳选择。

2争取战争的主动是军队的命脉所在,所以也是《孙子》精髓。

3《孙子》精髓是“避实击虚”或《孙子》书中提供的军事哲学即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4提出《谋攻》篇是13篇的核心,它应是《孙子》精髓。战争的目的就是进攻——取胜。“不战而胜”、“避实就虚”、争取主动全在于“谋”,辩证法只是“谋”的方法。故“谋攻”是事关全局的精髓。

《孙子》与《管子》

《孙子》与《管子》的军事经济思想有许多相同之处,就其全面性而言,《管子》较《孙子》有所发展和提高;就其形成而言,二者有着渊源的关系。在战争与经济关系的认识上,二者是一脉相承的。二者均通过对战争巨大消耗的实际视察,有了战争对国家经济力的依赖的共同认识。《孙子》的军事经济思想虽然很丰富,但关于国家经济是军事经济的基础这一点,却没认识到或没有涉及到,这是它的一个缺陷。而《管子》则认识到了这个基础。这无疑是《管子》对《孙子》军事经济思想的重大发展。

在对军事经济潜力的认识上,《孙子》的认识是比较有限的。《管子》虽然没有认识到利用敌国军事经济潜力的问题。但却从全局的角度出发认识到增加国家收入是增加军事经济潜力的重要手段。比《孙子》的认识更进了一步,更加全面。有关战争经济准备的思想在《孙子》军事经济思想中是很隐晦的。

《管子》则直接认识到了战争经济准备的重要性,提出了发展军工生产以备战需要的主张。

从总体上看,《管子》的军事经济思想较《孙子》的军事经济思想丰富,但《孙子》和《管子》均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对待战争的经济准备上,没有认识到交通运输的准备对战争的意义,没有认识到战争经济动员的重要性等。

《风后八阵兵法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诗圣杜甫把八阵兵法图的成就归之于诸葛亮。在河南省密县刘寨乡云崖宫发现的《风后八阵兵法图》,一下子把史载八阵兵法图的历史推前了2500年。该图共9幅:1幅为八阵正图,其余8幅各为一阵势:天复阵、地载阵、风扬阵、天垂阵、龙飞阵、虎翼阵、鸟翔阵、龙幡阵。每幅图旁均有文字说明,介绍攻防要诀。

《风后八阵兵法图》中的“风后”指的是轩辕黄帝的大将——炎帝的后裔风后。云崖宫即轩辕黄帝宫,是为纪念黄帝与蚩尤作战在此练兵而修建的自南而北分3层2院,现存有宫殿、轩辕门、讲武门及碑刻十余通。史载,轩辕黄帝9败于九黎族首领蚩尤后退守于此,修宫阙,练兵,并与风后演创八阵兵法,在河北琢鹿一战中击杀蚩尤。

奇门遁甲术

奇门遁甲术是中国古代传下的大秘术之一,即“奇门”、“六壬”、“太乙”,有“精通三式,乃为神”之说。实质上这是一种与易经八卦学相似的古典运筹预测方法。十个天干,把“甲”干隐(遁)去。用九干来演算,这是“遁甲”名称的由来。而九干中,分为“六仪”与“三奇”。八方位分为八门,如果“三奇”遇到八门中的吉门,就得了“奇门”。“奇门遁甲”之称便由此而来。古人利用奇门遁甲术进行运筹推算,掌握未来行事的方位时辰等有关因素组合,定局排盘,择吉避凶。它涉及到易经、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干支交互变化等古代术理,被古人当作一门夺天造化的学问。

关于奇门遁甲术产生的传说亦颇为神奇。古书记载:黄帝与蚩尤在涿鹿大战,相持不下,一日黄帝梦见九大天女下降,传授黄帝“奇门遁甲术”,黄帝依照此术打败了蚩尤,并传于后代。相传,周朝姜太公用奇门败纣王;楚汉相争时黄石公传授此术于张良,扶高祖得天下;三国时代,诸葛孔明更妙用奇门遁甲,布八阵图,助刘备三分天下。

在古代,因此术为军师辅佐君王行兵作战之术,关系社稷安危,兴邦治乱,故号称帝王之学,多秘而不宣。经过久远年代的传抄口授,以讹传讹。衍生出许多流派。至今虽已失传,仍散见于民间,却也是各行其道、难定一尊了。这门古术的科学成分尚待研究,而它与易经同为华夏文化遗产当是无疑的。

历史上的美人计

1“美人计”

“美人计”在古《三十六计》中列第31计,即“败战计”第1。《三十六计》解释其策曰:“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代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白话可解释为:“对兵力强大的敌人,要利用各种手段去制服他的将帅;对足智多谋的将帅,设法用美女淫声去迷惑他的战斗意志。将帅的斗志衰退,军卒的士气消沉,部队就失去了战斗力。利用敌人的弱点进行分化瓦解工作,我方便可以顺势保存实力。”

据此可知,这里的“美人”二字,“美”是动词,“人”指敌方;“美人计”的含义,系指利用物质诱惑去蒙蔽敌方,使敌方贪图安逸享受,斗志衰退,内部分崩离析,再从而谋攻的策略。可能因为美人计的实施常需借助美女的缘故,因而现在一般将此计理解为利用美色达到某种目的的谋略,这里的“美人”二字,已直接是指“美女”了。

2“美人计”实质

《36计》将美人计列入败战计,意味着实施这一计策需付出一定的代价。这一代价便是美人的代价,确切说,是女人的代价。运用美人计进行政治、军事、经济斗争的事件,古今中外皆有,并非某个国家或朝代的特产。美人计故事兼备传奇色彩和言情特点,在这类文艺作品中,那些被送去充当政治工具的美女,有的被塑造成忧国忧民的巾帼英雄,为了拯救国民和诛杀昏君奸贼,毅然以自己的肉体作为进攻的软武器,来达到复国或除暴的目的——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西施和貂蝉,可算是这类美人的典型;有的则被描写成误国乱朝的祸水——如夏之妹喜、商之妲己、周之褒姒,后世谏臣但论女人误国,必举为佐证。

历史上某一朝代、某一君王的覆亡,自有其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英雄尚不能主宰历史,美人如何有此能耐?如果一定在将亡国灭种的责任归咎于某位个人的话,那也首先应归于沉湎女色、骄侈暴淫的亡国之君。

妇女在美人计中所扮演的角色,实质不过是政治斗争的工具。在绝大多数美人计中,女人都不过充当了男子泄欲工具的角色,处于被侮辱的低贱地位。去褒扬这些美女的“义举”或谴责其为误国的“祸水”,不如为她们的悲剧命运而嗟叹。将美人计中的“美人”描写成忧国忧民的巾帼英雄,实际是肯定妇女以肉体充当政治斗争工具行为的合理性,从而是对妇女形象的一种精神污辱和人格贬低。

3历代美人计的流传

我国历代美人计的流传,大抵是借助于3种途径,一是正史,二是野史,三是各类文学作品和民间轶闻传说。

正史可能因为有许多避讳的缘故,所载美人计故事真似凤毛麟角。只有《史记》是个例外。历史上较著名的美人计故事,如骊戎以女乱晋;荀息定计灭虢、虞二国;秦穆公用女乐计赚由余;黎鉏向鲁国献美女宝马,从而驱逐孔子;张仪巧用美人计,几番愚弄楚怀王;吕不韦移花接木,使异人还归咸阳,拜他为相;匈奴冒顿单于以良马爱妻迷惑麻痹胡王,最后一举破灭东胡;等等,《史记》都作了颇为生动详细的记载。

野史系私家所撰,对史料的取舍较为自由,由此便可以记录和保存许多正史不载的内容。像《左传》、《国语》、《吴越春秋》等史书,历来治史者多当正史来读。一些正史不载的美人计故事,幸赖得以保存。如郑武公嫁女屠臣蒙蔽胡国,后轻易图之;蔡侯献舞痛恨息侯出卖自己,于楚宴上诱引楚文王,使其劫持妫灭亡息国;越王勾践采文种灭吴九术,几番运用美人计,从而起死回生,最终灭掉吴国;等等,今人多不怀疑这些情节的真实性。

文学作品(主要是历史小说)综采正史、稗史轶闻和民间传说,也记录和保存了不少美人计故事。罗贯中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重笔描写了两段美人计故事,即王允献婢除董卓和孙权进妹赚刘备。貂蝉这个人物各类史书均不见载。她的命运是与王允、董卓、吕布联系在一起的、王允使布杀卓。见于史籍记载。问题的焦点是王允使布杀卓、是否借助了貂蝉为诱饵。

研究《三国演义》的学者肯定说,罗贯中在撰著《三国演义》时所阅读参考的资料,有些已经失传,因此很难断定《三国演义》中某个未见史载的人物或情节属于虚构。譬如该书第96回写了个大将张普,《三国志》裴松之注及其他史书均不见载。后清末光绪年间发掘出张普先君及先兄墓,才知张普并非虚构人物。

目前尚未发掘出可以证明确有貂蝉其人的出土文物,但仔细研读《后汉书》和《三国志》中有关王允、吕布、董卓的传记,仍能发现不少蛛丝马迹。据《后汉书·吕布传》载云“卓以布为骑都尉,誓为父子,甚爱信之。稍迁至中郎将,封都亭侯。卓自知凶恣、每怀猜畏,行上常以有自卫。尝小失卓意,卓拔手戟掷之,布拳捷得免。而改容顾谢,卓意亦解,布由是阴怨于卓。卓又使布守中阁,而私于侍婢情通,益不自安。同往见司徒王允,自陈卓几见杀之状。时允与尚书仆射士孙瑞密谋诛卓,因以告布,使为内应。”分析这段文字:卓与布誓为父子,又对布“甚爱情之”。如何因小小失意至暴怒到拔吕布手戟掷之?布与卓侍婢私通,这一“侍婢”若非王允所献,如何吕布转而便将此羞于启齿之事禀告王允,作为正史,《后汉书》、《三国志》割舍貂蝉这一角色和删略王允行用美人计的细节似可理解。后世人们将貂蝉列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可见貂蝉的形象已为一般群众所接受。

孙权进妹赚刘备,“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基本情节倒是本于《三国志》。不过罗贯中在讲授这一历史故事时,也虚构了不少情节。如小说中促成刘备招亲的关键人物吴国太和乔国老,在建安十四年早已不在人世;再如“佛寺看新郎”的佛寺即甘露寺,当时也并不存在;小说对孙权之妹在这桩政治婚姻中的态度描写也不真实,嫁与年近半百的刘备而且是嫁到名为盟友实则勾心斗角的去处,这种政治婚姻,对她来说是悲剧而绝非喜剧。

中国的特洛伊木马计

古希腊传说中,希腊将领奥德修斯以木马计攻陷特洛伊城,是战争史上里应外合,袭破强敌的典范。有趣的是,在我国唐代,也有人用相似的计谋,出奇制胜,大败敌兵。

两唐书的《裴行俭传》记载: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突厥阿史德温博部叛乱,单于府所辖24州皆起而响应。有众数十万。唐政府所设置的单于都护萧嗣业率兵讨剿,阿史德屡次劫掠唐军运粮车,唐兵多饿死,因而连连败北。

于是,朝廷派遣礼部尚书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领兵30万进讨。裴行俭到朔州后,得知唐军屡败的原因,便准备粮车300辆,每车藏猛士5人,持陌刀劲弩,另派羸弱之兵数百运送,并在各险要处伏下精兵。叛军看见运粮车队,果然又来抢夺,运粮的兵上稍作抵抗便弃车而逃。叛军抢得粮车。押运到有水草之处,解鞍放马,刚要取车中之粮,伏在车中的猛士突然跃起,叛军大惊奔逃,各险厄处的伏兵四起,叛军被擒杀殆尽。

此后,叛军再见了唐军的运粮车,只是遥遥观望,无敢逼近者。唐军有了粮饷,屡战屡胜,终于擒获了阿史德温博,平息了叛乱。

烟幕战

烟幕在战争中起着重大作用,它能迷惑敌方,保护自己免受攻击。

我国古代很早就懂得烟幕的作用,远古传说“蚩尤能作大雾,军士昏迷”,这里的大雾即是人工烟幕,史籍中最早记载烟幕用于战斗,则是在公元589年。

当时,隋朝大将贺若粥奉命伐陈,当挺进到陈都城建康城郊时,和陈将鲁广达所率陈军发生遭遇战。

隋军败退数次,死者无数,形势十分危急,这时贺若弼灵机一动“纵烟以自隐”,迷惑陈军。陈军以为隋军已败,即持隋军士兵人头向陈后主请赏,因而阵势大乱,隋军趁势反攻,转败为胜,最终生擒陈后主。这次战斗,隋军取胜的主要原因是使用了烟幕,较好地隐蔽了自己,给陈军造成了失败的假象,然后出奇制胜。

地道战

我国古代的地道战起源于战国时期,此后经长期停滞,到三国时期又有了引人注目的发展,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1、使用次数频繁。从公元198年到公元258年的60年间,使用地道战达9次之多:公元198年曹操与张绣的安众之战;199年袁绍与公孙瓒的易京之战;200年袁绍与曹操的官渡之战;204年曹操与袁尚的邺城之战;219年徐晃与关羽的樊城之战;223年曹真与朱然的江渡之战;228年诸葛亮与郝昭的陈仓之战;238年司马懿与公孙渊的襄平之战;258年邓艾与姜维的祁山谷口之战。

2、技术水平提高。原始的地道战术,只是从城外挖条地洞通向城里,作为进军的通道,技术要求比较简单。到三国时期,情况己有很大发展。特别是在测量技术与工程力学等方面,已经达到很高的程度。

3、应用范围扩大。地道战是随着要塞期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攻城航术,到三国时期,地道战虽然仍主要用于攻城作战,但已开始向其他方向扩展。198年,曹操被张绣和刘表联军围在安众(今河南省邓县东北),曹军“乃夜凿险为地道,悉过辎重”(《三国志》),这是将地道用于撤退方面。219年,关羽将曹仁围在樊城,援救曹仁的徐晃则挖地道穿过关羽的营寨同曹仁取得了联系、这是将地道战术用于通讯方面。256年,邓艾在祁山谷口挖好地道等,蜀将姜维的部队在这里宿营之后,突然向其发起攻击,结果蜀军大败,这是将地道战用于设伏方面。

4、反地道战术开始产生。随着地道战术蓬勃发展,反地道战术也开始出现。在官渡之战中,袁绍“为地道攻(曹)操,操辄于内为长堑以拒之”。在陈仓之战中,诸葛亮先使用云梯冲车攻城无效,遂“又为地突(地道),欲踊出于城里”,守将郝昭则“于城内穿地横截之。昼夜相攻拒20余日,亮无计,救至,引退”。原始的反地道战术虽然比较简单,但它对尔后地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动物助战

以牛助战

战国中期,燕国在秦、赵、魏、韩等国的帮助下大举进攻东方的齐国。田单征集了1000多头牛,给每头牛的牛角上绑上尖刀,给牛身上披上彩衣,再用麻布浸上油膏,绑在牛尾巴上。齐兵也画脸涂眉,装扮成巫师的模样。齐兵乘着天黑,悄悄打开城门,点燃牛尾的布条,牛受灼热,疼痛难忍,向前狂奔,齐兵紧随其后,城中妇女老幼都上城击鼓鸣金,呐喊助威。燕兵原以为齐军就要投降,放松警惕,突然遭到进攻,惊慌失措。火牛带着尖刀直冲燕兵大营、触及者非死即伤、燕兵见齐兵阵势以为鬼神降临,吓得四处乱逃。田单带兵猛攻,燕兵大败,连主将也被杀。

以马助战

东汉灵帝时期,杨璇为零陵太守。当地盗贼势力很大,四处攻掠。当时杨璇的军队很少,士兵不敢与盗贼开战。杨璇却命人特制马车数十乘,用布沾油系于马尾;另外又用鼓风皮囊装上石灰。然后,杨璇与盗贼开战。杨璇首先占据顺风的一面,命人鼓动皮囊,吹扬石灰,一时间敌阵白灰弥漫;随后,士兵点燃油布,马受火烧,惊疼狂奔,直冲向前。马车把盗贼军队冲得大乱。杨璇带军队紧随其后,大破盗贼。从此境内安宁。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为争夺中原展开大战。袁绍命大将文丑进攻曹操,曹操见文丑军队兵甲整齐,就不与硬拼,而带军队后撤。撤至一高坡处,曹操命人将战马马鞍、辔头都卸下,置之坡下;另外埋伏一队精兵。文丑的军队追及坡下,见马甚多,都四处追捕,队伍大乱。曹操此时立刻挥军掩杀,斩杀文丑,大败袁军。

以象助战

春秋末年,吴楚两国经常交战。有一次,楚昭王带兵与吴兵作战。由于吴兵势大,楚兵渐渐不支,正在关键时刻,楚令尹固带大象加入战斗。固命人用布浸油系于象尾。点燃油布,大象受疼向前奔驰,踏践吴军、吴军大乱。固带军队反攻,救出了楚昭王,反攻为胜。

明朝末年,由于清兵入关,起义军多与南明军队联合,共同抗击清兵。原张献忠的部将李定国转战南方各省,屡败清兵。李定国军中有一半人是彝、瑶、傣等少数民族,他们善于调驯大象,使之进可践踏敌阵,退可为垒防守,刀箭皆不得伤其要害。李定国与清定南王孔有德在榕江开战。李定国列象阵冲击清军,清军战马听见象鸣惊恐乱奔,冲乱了自己的阵营,李定国率兵攻击,清军大败,孔有德仅以身免,逃入桂林,李定国进围桂林,孔有德势穷自杀。其后,李定国又用同样的办法大败清谨亲王尼堪于衡阳,阵中斩杀尼堪。李定国“两蹶名王,天下震动”。

清康熙年间,吴三桂据云南叛乱。不久,吴三桂死,孙子吴世瑶继位。吴世瑶命人于云南森林训练大象,让其参加战斗,屡败清兵。后清将蔡毓荣施计,用火攻象阵,大象遭到火攻皆惊恐慌乱,掉头反奔,冲入自己营阵。清兵乘势进攻,大败吴世璠。

以骆驼助战

清康熙年间,准噶尔部可汗噶尔丹发动叛乱,发兵进攻北蒙古3部。兵锋直逼京畿,京城震动,康熙亲自统兵西征,两军遇于距北京700里的乌兰布通。噶尔丹用万匹骆驼组成方阵,形似方城,给骆驼背上放上木箱,外蒙以湿毡,抗拒清兵进攻、清兵连攻驼阵。皆不得手,损失不小。清兵遂改变战术,用火炮轰击驼阵中部,将其截为两段,然后分头攻击。结果敌阵大乱,清兵乘机猛攻,叛军大败。噶尔丹只带得少数人逃走。

以猴助战

北宋政和年间,赵遹为梓州路(今四川中南部)转运司判宫。思州(今贵州务川)夷人酋长卜漏叛乱,四出攻掠,危害很大。赵遹率军平叛。卜漏率众退入轮缚山据守。轮缚山山高林密,地形险要。卜漏在山上垒石为城,在城外挖陷阱、设木栅,防守森严。宋兵数次进攻,都遭失败。部将种友植、田祐恭建议率一军从山后悬崖爬上,从背后攻击,使其腹背受敌。赵遹很赞同。命人上山抓来猴数十只,用麻布作成火炬。浸沾油膏,缚系于猴背上。种、田二将率勇士及猴利用夜晚从片山依靠绳索爬上山顶。鸡鸣时分,种、田二将命发火燃炬,猴热狂跳,四处乱窜,叛军的住舍都是用茅竹所筑,遇火即燃;叛军大乱,号呼奔逃,种、田二将李勇士呐喊攻击,猴受呐喊益惊窜,火势愈烈。赵逋见山上火起,率军大举进攻,叛军前后受敌,四处溃逃,坠崖者不计其数。卜漏只身逃走,后被擒,叛乱遂平。

以鹅鸭助战

唐朝宪宗时期,藩镇将领吴元济据蔡州为乱,攻城掠地,扰乱淮西。唐朝多次派兵镇压均告失败、后唐将领李愬再次带军平乱。李愬鉴于先前失败的教训,采取出其不意之计,利用一风雪之夜,避开其他据点不攻。率军直取吴元济的老巢蔡州城。李愬大军悄然进至蔡州城下。由于人马沓杂,难免发出声响。李愬见城边有鹅鸭池,命人击赶,鹅鸭受惊高鸣。守城兵丁听见鹅鸭之声,不加戒备。李塑遂破城池———举擒获吴元济,平定淮西。

以虎豹助战

春秋时期,晋文公与楚国战于城濮。晋将胥臣统率一军,他在开战之前,将战马的身上披上虎皮。一交战,楚军战马见到此景,以为是真的老虎,吓得嘶鸣后奔,冲乱了大阵,胥臣乘机掩杀。最后,晋军获得大胜。新莽时期,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关东(函谷关以东)地区到处爆发农民起义。王莽命王邑、王寻带40万大军东出镇压。

王邑、王寻为了助威,还征集了许多老虎、豹子。王邑大军进围昆阳,起义军在昆阳坚决抗击,并且各地的起义军都赶来援助。这时,大风突起,飞沙走石;电闪雷鸣,大雨交加,那些老虎、豹子都惊恐万状,四处乱窜,把王邑的军队冲的乱七八糟、起义军乘势进攻,大败王邑军队,并杀死王寻,加速了王莽政权的垮台。

音乐战

公元前202年,刘邦率兵把楚霸王项羽和他的3000名士兵围困于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南)。刘邦吩咐汉军士兵,每到夜深人静之时,就高唱楚国民歌。项羽的子弟兵听到自己十分熟悉的乡音,触发起思念家乡的感情,于是军心懈散,不战而溃。这就是“四面楚歌”这一典故的由来。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巧摆空城计的故事,音乐也起了重要作用。当时司马懿率领15万大军分两路前来攻城。诸葛亮身边无大将,只有几员文官和2500名军士,他为了稳定军心,从容登城,操弦弹奏,表现出潇洒闲逸、镇定自若的伸态,周围的士兵听着那铿锵有力的音乐旋律,看看主帅那悠闲自得的操琴风度,紧张的心情立即松弛下来。司马懿细辨乐声,声声慢,慢如飞鸿,步步轻,轻似落叶,一点没有紧张慌乱的迹象,于是疑其有诈,迅速撤退。

东晋末年大将军刘垠,在并州当刺史之时,有一次匈奴乘虚而入,将晋阳城包围得如同紧箍。刘琨组成一个专门吹奏胡笳的乐队,上城吹奏。在寥廓的原野上,飘拂着浑厚圆润的胡笳乐,这音乐撕扯着匈奴将士的心,激发起强烈的思乡情绪,因而匈奴内部纠纷迭起,不愿恋战,要求北归。最后不战而退。

南北朝时,北魏大将崔延伯,聘用艺人田增超在部队专门吹奏音乐。作战时,崔延伯让田僧超吹起慷慨激昂的《斗士歌》,激发将士英勇杀敌,经常打胜仗。后来,敌方知道这一内情,便重金招募箭手将田僧超射死。东魏权臣高欢,在一次对北魏军作战中,因伤亡大,军中士气低落。高欢便让一位敕勒族部将斛律金唱《敕勒歌》,唤起了敕勒族士兵对家乡的热爱,激发了团结一心的战斗意志。

巧用草席

宋建炎3年(1129年),浙东制置史张俊与金兵大战于明州(今浙江宁波市)西门,屡战不胜。张俊为此忧虑,日夜寻思取胜之法,一天,他忽然想到当地老百姓几乎家家户户都善于编织草席,于是心生一计。他即刻传令部下,将草席重叠起来铺在路上,然后与金兵交战,并佯装败退。金兵见状,驱骑追击,但马蹄踏上草席后,都纷纷滑倒。张俊在城楼上看得十分清楚,便命令士兵擂鼓进击。金军兵马在草席上跌跌滑滑无法抵抗,被宋军杀得喊爹叫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高桥大战”。

“秘密武器”

公元279年,凉州发生叛乱,晋武帝命马隆带兵前去讨伐,在一次伏击战中,马隆命士兵事先把大量的磁石放置在一条狭窄夹道的两侧,并命令自己的部下脱下铁甲,改着犀甲,然后引诱敌人进入夹道。由于敌军身上都穿着铁甲,被磁石所吸引,叫苦不迭,以为对方有神兵相助。而马隆的部将却生龙活虎,任意冲杀,因而大获全胜。

这是我国古代把磁石当作秘密武器运用于军事上的一个出色战例。

公元919年3月,南方的吴越王钱鏐命其子钱传瓘率战舰500艘进攻吴国。吴派彭彦章、陈汾率水军迎战。4月,两军舰队相遇,激战于狼山江(今江苏南通附近狼山的江面)。这一战,吴越舰队使用的秘密武器是灰、豆和沙子。

水战开始时,吴舰队求战心切,乘风首先展开攻击,吴越舰队则避开其正面冲击,绕出其侧后,待吴舰队疾驶过后,则自后紧跟。彭彦章见攻击未果,遂掉转舰首,逆风继续进击。而钱传瓘这时巧妙地占据了有利的攻击阵位,于是顺风扬灰,趁“吴人不能开目”之机,迅速迫近敌舰,展开接舷战。吴越舰队乘势又将沙撒于己船,而将豆子撒在敌舰上,吴水兵踏着浸染了鲜血的豆子,站立不稳,纷纷摔倒,舰队阵容大乱。吴越舰队抓住战机,乘胜纵火焚烧吴舰,吴军全军覆没。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