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短兵器

剑出现在殷商,按其用法而得名。《释名》载:“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

西周时的剑系青铜制,剑很短小,全长不过28~40厘米,形制有扁茎、带脊的柳叶形剑身修长的锐三角形以及剑身后部较窄的短茎剑。战国时代,随着车战衰落,步兵兴起,剑作为步兵中的武器受到重视。楚国是首先出现铁剑古国之一,最长的竟达14米。西汉时期,铁剑已取代青铜剑,并且更加成型。用剑的招法,随其型制的改变,也有明显提高。如汉代就有《剑道》38篇。到了东汉,由于骑兵需要,剑已逐渐被适于砍劈的环柄刀所代替,但在民间仍被人们喜爱,佩剑之风长久不衰,对剑术套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剑的构造大体上包括剑身和剑柄两大部分。剑身包括剑尖、剑刃、剑脊;剑柄包括剑格、剑首、剑穗。剑的击法有劈、刺、扎、撩、点、崩、击、截、抹等。表现形式有行剑,站剑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套路。舞剑有文、武之分。文剑配有“剑袍”(即剑穗),武剑没有“剑袍”。剑袍又有长短之别。除单剑外,还有两手各持一剑的“双剑。”双剑又分“长双剑”和“短双剑”。剑术套路有“虎头剑”、“八封剑”、“七星剑”、“三金剑”等。对练套路有“对剑”、“空手夺剑”等。

剑是我们十分熟悉的一种古代兵器,但今人与它相识,更多的是与武术有缘。在现代武术中,剑术是深受人们喜爱的项目之一。每当观看剑术表演者挥舞着带长穗,带红缨的双剑、花剑、短剑时,那柔中带刚,浑然一体的英姿,总会留下那妙不可言的美的感受。然而回味之余,谁人曾联想到它那遥远的由来和跌宕的经历呢?

剑是一种可刺可砍的两用短兵器。剑体修长,两面有刃,向前聚成锐处的锋,后端有短柄,用以把握。刃和锋是剑推刺挥劈的有效部位。剑使用方便灵活且构造简单。平时携带在身是自卫良器,战场上又是近身格斗搏杀的利器。所以剑自问世以后,很快成为古代军队近战的重要兵器。

刀是古代的单刃、砍杀兵器。早在殷商时,就出了专门作为兵器的青铜刀,而用刀盛世,则是在战国时期骑兵作为独立兵种出现以后。

刀的构造大体上包括刀尖、刀刃、刀背、护手盘、刀首、刀彩几个部分。刀的击法有劈、砍、撩、扎截、拦、搅、缠头、裹脑等;套路有单刀、双刀、八封刀、大刀、朴刀等,对练套路有“空手夺刀”、“单刀进枪”、“双刀进双枪”、“盾牌刀进枪”等。

若论年龄,刀可算是剑的老大哥。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用石头、蚌壳、兽骨打制成各种形状的刀。他们选用的石头多半是石英石、砂岩,也有燧石和水晶石。用这些石料打制成的石刀质坚锋利,是很好的砍劈工具。其次是用蚌壳和兽骨磨制的蚌刀、骨刀,这类刀轻便锋利,适于砍削器物。同样古人不仅有刀作为劳动工具,还随身携带作为防身自卫的武器。

早在黄帝时代就有一种用玉石磨制成的刀,刀身十分精致,并刻有花纹图案,专门用作仪仗饰物。最早的铜刀脱胎于石刀,形状很小。

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兵器便是铜刀,只有1~2寸左右长,它约有4000多年的历史,可谓青铜兵器的始祖。商代的青铜刀,刀形较宽,刃端多向上翘。当时的刀主要用来砍削器物,屠宰牛羊,或防身自卫,还未正式用于战争。

尚方宝剑

尚方宝剑是汉代的一种利剑。剑身长约14米,剑头尖短而斜阔,剑身由剑头向剑柄处内斜,柄的尾端有环,环上装有缨穗。这是一种经过精心锻造的铜剑,由于它极其锋利,所以也叫“斩马剑”。这种剑由专为皇帝制造刀剑及器物的少府属官尚方制造,所以就称为尚方宝剑。它之所以宝贵,不仅在于它有锋利的剑刃,还因为它是皇帝所专用,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自汉代以后,它成为权利的象征。

匕首

匕首是一种比剑更短小的刺砍两用兵器,其外形与剑相似。由于它短小易藏,多是作为近身格斗,贴身防卫或暗杀的适宜兵器。从形制来看,它是短兵器中身材最小的,可谓小兄弟,从它使用的寿命来看,它是最长的,直到今天20世纪仍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又可称为冷兵器中的“老寿星”。

据史料记载,早在原始社会就有石匕首。商周以后出现青铜匕首,后来又有钢铁匕首,有的匕首为了增加刺杀效能,还在匕首尖端刃部用毒药粹之,刺中人身即可致死。《史记》中记载的曹沫执匕首劫持齐桓公,《战国策》中记载的“图穷匕首见”的故事,都说明了匕首的独特优势。

荆轲刺秦王使用的就是匕首。“图穷匕首见”的成语,就是从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在秦国谋刺秦王而引申出来的。

斧是最早的生产工具之一,远在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就懂得用带刃的石块,缚以木柄作砍伐器使用。《释器用》载:“斧,甫也,凡将制器始用斧伐木。”

斧是劈砍兵器,斧与销的形制相同,区别在于斧头大小。《说文解字》载:“大者称钺,小者称斧”。斧背有钩、斧端有刺,使用时既能勾拉,又能直刺。从殷墟出土的兵器来看,斧在商代即成为重要兵器之一。周代的斧钺承袭商代遗制。斧在秦汉也是一件有代表性的武器。隋唐时的斧,刃部加厚,柄也减短,砍杀效能相当高。

斧在宋代战场上仍有使用,在顺昌拓臬之捷,破兀术拐子马时就有大斧。宋时的斧,形状不一,除一般用于作战的大斧外,还有专门攻城用的风头斧,头长8寸,柄长2尺5寸,峨眉攫,长9寸,刃阔5寸,柄长3尺。以上各种大斧,在《武经总要》一书中都有记载。元代蒙古兵把斧作为近战主要兵器之一,冲击时“斧剑齐下”。这时,斧有错斧与镰斧两种。明代的大斧有开山、静燕、日华、无敌、长柄等名目。清代的斧有圆形刃,斧的构造有斧头、斧刃、斧柄、斧墩等部分组成。主要招法有劈、砍、剁、抹、云、片、钩、挂等。

板斧

板斧是一种短柄的劈砍兵器。因为斧身又宽又扁,形如板块而得名。斧刃宽阔,略呈弧扇形。斧背厚实,宽度比斧刃略窄,呈长方形,斧脊穿洞,可装木柄。木柄长约60厘米。每把斧重数千克。板斧的斧身重,斧刃快,砍劈猛,具有重兵器的特点,近身砍杀下来很难抵挡;它使用灵活,是冷兵器时期步兵近战拼杀的一种重要武器。斧是古代权力的象征,又因板斧砍杀起来很利索,所以古时候还常常以板斧做刑具。

板斧也是一种成双使用的兵器。两手各执一把斧,使身体保持平衡,左右轮番砍劈,因此称为“双板斧”。《水浒传》中的黑旋风李逵使用的就是双板斧,在梁山好汉劫法场时,他抡挥双板斧,在敌群中左劈又砍,杀敌如剁泥!

开山斧

开山斧又称“无敌斧”。明、清时期的一种砍劈兵器。斧身方形,斧刃向两侧翘斜,呈扇形,刃宽约30厘米,斧背厚实,并有浮雕花纹,斧身有洞孔,可以装柄。斧柄为木质,长约16米,柄末安有铁鐏。开山斧斧身较重,斧柄较长,是一种大砍大劈的武器,适合于骑兵使用。明代的骑兵多使用这种斧,清朝的八旗兵和绿营兵也有装备。

锏,顾名思义在古代它是一种类似竹简的短兵器,古称“简”。它起源于先秦,沿用至20世纪清代。

锏一般以钢铁制成,锏形似硬鞭,但锏身无节、锏端无尖。锏体断面成菱形,即方形有糟,四边角突起,无刃、无尖,故有“凸锏”之称。锏柄尾有孔,穿一绳套,用于套腕、硬鞭与锏的形制区别在于:鞭体圆,钢体方;鞭有节,锏无节;鞭梢锐细,锏梢与锏身同粗。锏的长度大小,因使用者身高不同而异,一般长60~85厘米。

现代武术运动中,练锏者甚少,并多改用坚木制“锏”。锏有单双之分,以练双锏居多。击法有上磨、下扫、中截、直劈、侧撩、绞压等十四法。招数有“横三竖四”、崩、箍、滚、挑、截、架、挂等。用锏要求猛、快,因此有“雨打白沙地,锏打乱劈柴”之说。对练套路有“双锏进枪”等。

秦琼是隋末唐初人,字叔宝,将门虎子,祖父是南陈大宰,父亲是马鸣关总兵。他自幼喜武,精练十八般武艺,特别热衷于杂兵器——锏。他使用金双锏,打遍天下无敌手,智勇双全,为了杀富济贫,参加起义军,被封为兵马大元帅。秦琼带兵剿灭刘武周,收降尉迟恭,后来又平定洛阳,立下赫赫战功。人们异口同声称赞他:“秦叔宝金锏仗义定三军”。

鞭这种兵器,有单双之分,又有软硬之别。如“刀节鞭”,是一种“软硬兼施”、“可长可短”的兵器,平时携带方便,或收握手中,或围于腰际,用时用力一抖,便可舞动起来。

这种兵器形制有些像剑,但是没有刃,通长2尺左右。铁鞭为六角形,有的鞭首上联缀一条短铁链,上面系两节短铁棒,称为“联珠双铁鞭”,还有一种叫“铁链夹棒”。

鞭也是常用兵器,据《资治通鉴》193卷载:“丙子(即唐贞观3年,公元629年),薛延陀毗伽可汗,遣其弟入贡,上踢以宝鞭。谓曰:卿所部有大罪者斩之,小罪者鞭之”。这种宝鞭就指硬鞭。关于硬鞭也多有记载,如《太平广记》194卷载,“唐建中初……飞飞当堂执一短鞭,韦引弹,意必中,妨中敲落”。北宋呼延赞就善舞铁鞭。

硬鞭有两种:一种是“竹节锏鞭”,形如竹节;另一种是13节“水磨钢鞭”,这种鞭不算柄有13节,长约3尺,柄粗约13寸,鞭身有十三四个方形疙瘩,鞭头稍细,有钝尖,鞭尾用坚木或铁制柄,鞭头鞭尾皆可握,能两头使用。击法有捋、箍、挂、挑、截、封、闭、架、挡、摔、掉、点、盘、扫等。

北宋末年,开国元勋呼延赞的嫡派子孙呼延灼就是手持双鞭的武将。这是他祖辈家传的武功,善使两条钢鞭,有万夫不当之勇。

九节鞭

九节鞭也称“九环鞭”。一种打击兵器。由九节细、圆的金属棒连接而成,每节长约10~13厘米,每节棒中间粗,两端细,节与节之间用几个小铁环相扣,第一节为鞭头,外形像镖,最后一节为鞭把,稍细,便于握拿。平时将鞭折叠起来握于手中,也可缠在腰上或放在口袋内。

九节鞭是一种“软硬兼施”、“可长可短”的兵器。使用时,可单手用也可双手用,抡起来似车轮飞转,挥舞起来如一条钢棒。将鞭打出去,可击、可笞、可钩、可缚,有多种杀伤性能。像“金丝缠葫芦”一招,鞭一摔出,可缠住敌人的脖颈,把他拖拉至倒下。善于用鞭法的人常可以战胜用刀枪的人。

九节鞭盛行于宋、明,它由中国古代西北少数民族戎族骑兵使用的“梢子棍”演化而来。梢子棍原为长短两节棍,后来逐渐增加节数,成七节鞭、九节鞭,直到13节鞭。它的特点是可以“延长”人的手臂。但火器出现以后,它的优点随之消失,退出战场,成为锻炼身体的一种武术器械。

铁鞭

铁鞭是一种打击兵器。由金属锻造而成的长杖,长约1米。分为鞭尖、鞭身、鞭把和鞭首几部分。鞭的一端稍细,有钝尖,称为鞭尖;另一端有坚木或铁制的柄,称为鞭把;柄端有各种饰物,称为鞭首。

有一种鞭身像竹节一样的铁鞭,称为“竹节铁鞭”,长短、轻重以个人使用方便为准。还有一种鞭,鞭身有13个方形疙瘩,称为“十三水磨钢鞭”,能两头使用。

鞭是近战拼搏和防身用的短兵器。可打击进攻,也可格挡防卫。有单鞭、双鞭两种,使用时仅执一鞭的称“单鞭”,两手各执一鞭的为“双鞭”。《水浒传》中的呼延灼就使用双鞭,他两手挥舞铁鞭,敌人的兵器难以近身。

锤是古代冷兵器的一种,源自原始人群的生产工具石锤头,以后逐渐出现了青铜锤、木锤、铁锤。

锤有长柄单锤、短柄双锤及链子锤等。形制不一,有方头长柄的,有长圆形的,也有的像蒜头的,其质量大小一般因人而定。《汉书·张良传》中曾记述,汉代张良为报秦国灭韩之仇,派大力士在博浪沙(今河南武阳县南)狙击秦始皇,所使用的铁锤重达120斤。我们从反映古代战争场面的画册中,常能看到手舞双锤、身披铁甲、骑马征战的勇士形象。能挥舞大铁锤的人,想必都是勇猛过人的大力士。铜锤、铁锤尽管形笨体重,在汉唐以后直到宋代却十分盛行。宋代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岳飞之子岳云就是著名的“双锤名将”。他被秦桧陷害后,人民为纪念他,将他使用的锤,命名为“岳云锤”。

带柄锤,始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在《史记·信陵君传》和《史记·留侯世家》中均有记载,可见,当时锤是常用的武器。在五代至宋代,锤类兵器大量使用,成为当时军中的重要兵器。

锤的形制很多,有的形似瓜,故有立瓜、臣瓜等名称;也有四方形、八楞形、方头形、长圆形、蒜头形;还有锤头带刺的“蒺藜”。古时持锤者称为“金瓜武士”。成都观凰山明太祖朱元璋孙子朱悦墓的出土物中,就有持锤的陶佣。《武经总要》中的“锤枪”也属长柄单锤之类。

短矛

短矛是一种形似镖枪的细短投矛。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7世纪,欧洲、中近东各国和阿拉伯的骑步在征战中经常使用这种锋利的刺杀兵器。他们将短矛装于不大的特制矛袋中,佩于军人腰带左侧。俄军从15世纪开始也使用这种短矛作战。15世纪虽然出现了火器,但这种矛并没有立刻废止,一直沿用到18世纪。

据世界战争史记载,公元前264~146年,迦太基与古罗马争夺面口里的战争,装备有斧城和长矛的迦太基军队全歼了装备短矛和长矛的古罗马军队。

狼牙棒

狼牙棒是一种极简单的打击或投掷冷兵器,远古时代起即为步兵和骑兵使用。

据“苏联军事历史”记载,古代俄罗斯军人使用的狼牙棒叫“长木棒”。狼牙棒用坚木制成,形似粗木棒,长12米,一端比另一端粗2~4倍。狼牙棒的粗端有时外包金属(铁、青铜)或钉有粗大的钉子(尖刃石),细端为柄。狼牙棒质量达12公斤,后来,俄国的狼牙棒又有狼牙锤、短锤矛、六翅杖等,这些也用作指挥官权力的象征。

属于狼牙棒一类的,还有南美洲、澳洲、非洲及大洋洲诸部落的几种骨制和石制冷兵器(包括刺杀冷兵器)及礼仪性兵器,这些兵器一直沿用到20世纪中叶。投掷狼牙棒发展成为加旋飞镖,古埃及、澳洲诸部落、南印度、东南亚及墨西哥多用于作战和狩猎。

中国古代狼牙棒也是一种打击冷兵器,南宋名将吉青就是一位操持狼牙棒冲锋陷阵的斗士。

南宋朝代,爱国名将岳飞有位结义兄弟,名叫吉青,此人青脸盘,常穿青色战袍,骑一匹青马,武艺高强,善使一对狼牙棒。

开始,朝廷上并不重用能征善战的岳飞和武艺高强的吉青。在家乡岳飞常干一些杀富济贫,为民除害的好事。后来,金国的统帅金兀术率军南侵,宋军节节败退。在这种情况下,朝廷才不得已起用爱国战将岳飞。吉青怀着报国之志,去投奔岳飞。皇上封吉青为副统帅,协助岳飞作战。

有一次,出战的是金兀术手下大将银牙忽。吉青死死地缠住他,那一对神出鬼没的狼牙棒在银牙忽身边上下翻飞,一使劲,便将牙忽的长枪打飞,转过头来,狼牙棒朝银牙忽头上砍去,银牙忽躲闪不及,便绝望地闭上眼睛……金军失去主将,群龙无首,溃不成军,四处逃散。

吉青虽然战功显赫,后受岳飞株连,也被奸臣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短柄钩

短柄钩是一种用于近战的勾杀兵器。其构造简单,使用方便,样子很像草原牧民砍草用的弯镰刀,刃部向内稍稍弯曲。

短柄钩是由刀剑演化而来,顶部向内弯曲,便于勾杀敌人。多用于城防战和坑道战,适于从城墙上勾杀攀城的敌人,或从地道口勾敌。

三尖两刃刀

三尖两刃刀又称“二郎刀”,是一种砍劈兵器。

刀身扁而阔,长约60~70厘米,两面直刃,中间有隆起的脊,它的顶端分成三叉,每一个叉都很尖锐,并且两面有刃。刀杆用硬木制成,长约23米,顶端与刀身连接处有一刀盘,柄的末端安有铁鐏。

三尖两刃刀是一种特形的稀有兵器,它的特点是刀中有刀,一把兵器共有4把刀,而且每把刀都是两面有刃。它最早由西北少数民族使用,后来传人中原。宋、明时期军队中曾配备这种兵器。《水浒传》中九纹龙史进曾执三尖两刃刀与跳涧虎陈达丈八长矛相斗。

铲是明代的一种刺击兵器。外形呈“T”字形。前端有一个横卧的弯月形刃,刀刃为凹弧形,月牙尖朝上,铲柄长约33米,柄末有枪形刃。

铲是一种重型兵器,它有各种作战性能。前端的月牙形刃,可以铲人,还可架格敌人的刀枪,尾端的枪形刃可以后刺,兼有进攻和防御的功能,步兵、骑兵都适用。

铲本是一种铲土的工具。远在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石铲,到商代出现了青铜铲,战国晚期开始用铁铲。早期铲的刃部多成凸弧形。大约到唐代,民间就有人把铲作为武器使用,曾流行于今福建、广东、四川及云南、贵州一带。到明代,铲的形状发生变化,铲刃由凸形演变成凹形,并且正式成为军队的一种装备。它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的战争中有效地压制了倭寇的刀枪,发挥了威力。

弓是古代用来射箭的一种兵器。它利用人的体力和物体的弹力来发射箭矢。

弓由弓干和弓弦构成。弓干用韧性的木片粘胶而成,内层衬上角质、外层附上筋,使它更加坚固而且富有弹力。整把弓干一共有3个弯,这就是“弓”字的来源了。弓弦一般用丝绳或牛筋、鹿皮等做成。

弓的大小按人的身长和体力而定。由于弓的大小、选材和工艺的不同,弓力也不大相同。

弓是一种很古老的兵器,“后羿射日”的神话传说,歌颂了远古的英雄神射手——羿。有人把弓箭的发明权也归于羿,但事实上弓箭的发明时代比传说中羿的时代早多了。据考古研究,早在28000多年前,生活在今山西朔县峙峪村附近的原始人就使用弓箭了。那时,原始人为了猎获食物,将树枝或竹枝弯起来用绳索绷紧而成弓。

弓能远距离杀伤敌人,是古代军队必备的兵器。历史上曾出现过很多优秀射手,如2000多年前有个养由基能“百步穿杨”,百发百中;北周时有个叫长孙晟的人能“一箭双雕”。鸦片战争后,由于火器的大量应用,弓箭才退出战场。

弋是一种尾部带绳的箭,射出去之后可以用绳子拽回来,继续使用,不至于像普通箭那样有去无回。

弋一般是弓弩上用的长箭,用于攻坚守城摧毁敌兵车、城楼等,又叫“弋射”。

这种兵器在古代车战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它的优点是节省箭矢,多次使用,缺点是尾部有绳拖拉,射程不如一般箭远,虽然安装在弩机上发射,仍然受到限制,后来在步战和骑战逐渐取代车战以后,便被淘汰。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