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婚姻程序
说媒
在中国民间的婚姻中,媒人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中国礼俗一再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的所谓缘分。男女双方必须要经过媒人说合才能够结成连理。媒人可以主动揽活,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也可以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在搓合成功一对男女后,媒人可接到一些钱财,这笔钱财被称之为谢媒礼。这笔钱一般由男方支付。如果是男到女家,则由女方支付,在成亲的前一天,连同送媒人的鸡、鸭、肘子、鞋袜、布料一起送到媒人家。媒人第二天一定要去引导接亲,称之为圆媒或启媒、发媒。谢媒礼的钱数由主家的经济状况决定,而且必须用红纸封好,称为红包或包封。
相亲
在古代单身男女双方都很少有亲近的机会,尤其是女子,更是深居闺门之中。在经媒人说合之后,男方一般会提出看一看,这种在媒人的带领下到女方家里作初次访问的活动,就称之为相亲,俗称看亲。相亲的日子由男方提出,由媒人决定时间并通知男女双方,双方都应做好准备。男方要带一些礼物,礼不在多,表表心意而已,若能因此打动对方父母的心当然就更好了。作为主角的男女二人都应尽力收拾打扮得得体漂亮,以获取对方的青睐。
如果女方父母要款待男方,这说明男方已得到了女方家里的同意。若迟迟不备饭菜且任由男方告辞出门,则说明这门婚事即将告吹。中国大体上是一个含蓄的民族,这种事当然不会明明白白地说出来,全靠男方和媒婆察言观色。当然,女方也可能会去男方家“拜访”,这在有的地方叫做“看当”。若女方父母不愿意接受款待,执意告辞,表明这门婚事难以告成。此时,男方当然不可费力强留。女方父母通过察看男方家庭情况,欣然接受邀请,或者将奉上的香茶一饮而尽,则结局当然是皆大欢喜。
过礼
男女双方在相亲之后就可履行一定的结婚程序,这个过程称为“过礼”。过礼之际媒人要将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把女方的生辰八字送到男方。这时,迷信的父母大多会请算命先生推算男女双方的八字合与不合。合,则婚事继续;不合就此打住婚事免谈。在换帖,合八字之后媒人会选个好日子带男方去“过礼”订婚。“过礼”在婚礼中是一件大事,婚事的主动者,应向对方送一笔厚礼。各地风俗不同,所送之礼也有差异。有的地方要求礼物至少要包括猪肘子一个,酒两瓶,鸡鸭各一只,给对方父母的衣料各一套,鞋袜各一双,包封一个,给姑娘的东西若干。包封里封多少钱,给姑娘一些什么订婚之物,一般都在事先由媒人同双方分别协商好,不能由男方给多少算多少。在经过“过礼”后,男女双方可议定结婚的日子了。
择期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选择结婚的日子也是十分讲究的,人们认为结婚日子的选择关系到男女双方以后的幸福。这个选择良辰吉日的活动就叫“择期”,或叫“择吉”。择期的任务一般由星相学者或算命先生完成,文化水平高的家长当然也可以自己看“皇历”或自己推算决定。婚期决定后,双方父母就可以发出请柬,邀请亲朋好友来参加婚礼了。婚柬一般由婚姻当事人或其父母亲自送到亲友手中。亲友在接到婚柬后,一般来说,即使人去不了,也要送礼并在礼品上写上一句表示祝贺的话。在农村,送给女方的礼物多为实物,如箱、柜、床、被、衣、料等,并且,送礼者不必等到请柬送到后再送,因为女方父母要根据送礼人的多少去决定出嫁酒的规模。
铺房
在古时,男女双方迎亲的前一日,女方要派人到男方家与男方共同铺设房屋,这道程序,称之为“铺房”。铺设之物,男女两家有别。司马光《书仪·三·婚仪上》说:“床榻荐席椅桌之类,男家当具之,毡褥帐幔衾之类女家当具之。”女家铺房后还须亲压铺房,备礼前来暖房。又以亲信妇人,与从嫁女使,看守房中,不令外人入房以待新人。
开脸
女孩在出嫁前的一两天要做的一道过程,开脸又叫开面。届时请儿女双全的妇女,以两条线互相绞合,为待嫁女子拔除脸面之汗毛。有的地区,婚后再拔一次,俗称“挽面”。浙杭一带,嫁女开脸时,身旁置万年青两盆,皆以红纸缠绕以取吉利之意。
戴绒花
当女子出嫁时,头上多戴一朵绒花。绒花由编草制作成为人的形象,如麒麟送子之类。因绒花与荣华谐音有荣华富贵的意思。相传唐代杨贵妃鬓角有一小痣,常插鲜花以掩饰,因鲜花易枯,便以民间制作之绒花代之。从此以后,民间便仿效成为一种风俗。
穿凤衣戴凤冠
新娘出嫁时的穿着习俗。凤衣凤冠是绣有凤龙图案和彩饰的衣冠,象征吉祥富贵,为古代贵族所独有,后不分贵贱,行于一般女子,继而又传袭于婚礼,但因家庭贫富而有所增减。近代以来,城市男女结婚时,新娘易凤冠而披兜纱,裙长拖地尺余,行步时,两小儿在后持之,是欧美国家婚礼习俗影响的结果。
吃和合饭
在结婚当天,新娘上轿之前,男女双方家里分别备好酒席,由平辈或晚辈陪新郎新娘吃饭,这就称为吃和合饭。新娘吃过和合饭即上冠戴头巾,由搀扶领着遍辞父母及亲友,后由执筛者执烛者左右引照,出阁入轿。新郎饭毕,则对床而坐不得向外。有的地区则将此礼提前至女嫁前一晚,又叫“别亲酒”、“辞家宴”。
障面
新娘上花轿前要用红巾蒙盖,在花轿内也不能揭去,此即为障面,又称为盖头。到男家入洞房后,才能由新郎或男家福寿双全的女亲揭去,让贺喜的人瞻看新娘的风采,谓之挑盖头。
搬谷豆
当女子要出嫁时,通常要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妇,手拿装有谷子和豆子的簸箕到处撒,有的地方则是撒草。新娘上花轿之前,花轿的里外都要撒播。花轿到达男方门前,新娘下轿以前也要撒播,此谓撒谷豆。而新郎新娘入洞房,女左,男右坐在新床上时男家的人也要拿谷豆果子以及钱币再撒一次,此谓撒帐。一是认为谷豆可以避邪,二是借喻植物种子预祝新娘早生贵子。汉代已有这个民间风俗。还有的地方撒花生、红枣,意为早生子,而且男孩女孩要花搭着生。
迎亲
当快要结婚时男女双方要杀猪宰羊,准备请厨师伴娘,轿夫等其他的勤杂人员。这些人应聘后,应在迎娶的前一天即到主家开始工作,做好迎亲摆宴的准备工作。传统婚礼一般是女家早晨准备出嫁酒,男家中午摆喜筵;如果是纳赘则反之。一切准备就绪后,男家鸣炮奏乐,发轿迎亲。媒人先导,接着是新郎、伴娘、花轿、乐队、礼盒队。女家在花轿来之前,要准备好喜筵。姑娘要由母亲或姐姐梳好头,用丝线绞去脸上的茸毛,化好妆,谓之“开脸”,然后蒙上红布盖头,等待迎亲的花轿。
当花轿到达女方家时,就鸣炮奏乐来相迎。迎亲队伍进入女家堂屋后,花轿落地新郎叩拜岳父岳母,并呈上以其父名义写好的大红迎亲简帖。接着是女家动乐开筵。席间媒人和新郎要小心谨慎一些,因为中国民间有不成文的习俗,在新婚的三天里亲朋戚友中的平辈和晚辈青少年可以别出心裁地编演几出小小的喜剧,捉弄捉弄媒人或新郎,称之为“洗媒”和“挂红”,俗称“贺新客”。对这些能增加欢乐气氛的小闹剧,媒人和新郎应该容让,不妨小小报复一下,但却不要真的生气发火。
吃完早饭后新郎新娘将会在媒人的引导下向新娘的祖先神位和长辈行礼后,伴娘就可搀新娘上花轿了。上轿前新娘一般要哭嫁以示对父母家人的依恋。新娘上轿后,即奏乐鸣炮,起轿发亲。乐队在前,乐队后面是新郎,有条件的要骑马,接着是花轿和其他送亲的人员。
娶亲的归途必须走另一条路,因此有时候要绕着路走,俗称“不走回头路”。如果路上碰到庙、井、祠、坟、大石、大树等,都要把娶亲轿子遮起来,为的是避邪。如果遇到另一家娶亲的,轿夫们要比拭技艺,尽量使轿子抬得平稳一些,有的地区新郎和新娘双方要换胸花。如果遇见出殡的,娶送亲人员都要说:“今天吉祥,遇上宝财啦!”接亲的队伍将要到达新郎家门口时,男家要鸣炮动乐相迎。花轿停在新郎家的堂屋门前,男家请的伴娘一般是年轻貌美的女子,要上前掀起轿帘,将新娘搀下车来,傧相上前赞礼,宾客们向新郎、新娘身上散花,一般用红、黄各色纸屑替代,将婚礼推向高潮。
拜堂
在男方迎娶新娘之后,就开始在男方房里布置拜堂的场所。当花轿停在堂屋门前,男方请的伴娘站到花轿前时,仪式即已开始。香案上香烟缭绕、红烛高烧,亲朋戚友、职司人员各就各位。傧相二人分别以“引赞”和“通赞”的身份出现,开始赞礼。新郎新娘接引赞和通赞的赞礼开始拜堂。传统的拜堂仪式程序如下:
引赞:新郎莅位伫立于轿前。
通赞:启轿新人起。
引赞:新郎搭躬拱手延请新娘。
引赞:新郎新娘至花堂前。
引赞:新郎新娘就位至香案前。奏乐鸣炮。
通赞:新郎新娘向神位和祖宗牌位进香烛。
引赞:跪,献香烛。明烛,燃香,上香,储伏,兴,平身复位。
通赞: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
然后是传统的三拜——一拜天地,二拜双亲,三是夫妻相拜,最后才引进洞房。拜堂仪式至此结束。现在的拜堂仪式则有如下几个步骤:
(1)结婚典礼开始。
(2)新郎新娘和来宾入席就位。
(3)向新郎新娘献花。
(4)鸣炮奏乐。
(5)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
(6)主婚人致辞。
(7)介绍人致辞。
(8)来宾致辞。
(9)新郎新娘向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及来宾三鞠躬。
(10)新郎新娘互行鞠躬礼。
(11)新郎新娘交换礼物。
(12)新郎新娘谈恋爱经过。
(13)新郎新娘表演节目。
(14)新郎新娘入洞房。
(15)来宾开席。
婚宴
按中国的传统风俗,新房的布置是也很讲究的。
堂屋(1)门前对联一副加横批。
(2)堂屋中间高悬一方形彩灯,彩灯四面分别绘上“鸾凤和鸣”、“观音送子”、“状元及第”、“合家欢”图案。
(3)香案上一对硕大红烛。
(4)两边“对座”墙上贴陪对一幅。
(5)新房“金墙”上贴“天地君亲师位”六个大字,自上而下直写。这六个字的写法有讲究:天要平,即“平”字的两横要写平,不能变曲;地要宽,即“地”字写宽一些,不要过窄;君不开口,即“君”字的“口”字要全封闭,不能留空隙;亲不闭目,即写繁体“亲”字,右边的“见”字不能把上面的“目”字最后一横全部封住。
新房(1)门框两边贴对联一副加横批,横批一般写“鸾凤和鸣”四字。
(2)门上贴大红双喜字。
(3)新房正中悬彩灯。
(4)窗户贴剪纸的大红双喜字,四角贴剪纸蝴蝶图案。
(5)窗户两边贴对联。
(6)墙壁四周挂字画。
厨房正门对联一副加横批,门上贴红“喜”字。
其他细节比如所有房间门上均贴“喜”字一个。
男女双方在拜堂之后新娘就在新房不再出来。新郎要走出新房接待贺客。如在宾馆、酒家宴宾则夫妻双方都得出去会见宾客并向宾客敬酒。喜筵要按来客的尊卑长幼排定座位,称之为“请客”,或者“清客”。排座位的原则是上尊下卑,右尊左卑,客人按其长幼和身份、地位从高到低排列座次。
主席要摆在堂屋上方正中,请“大亲”(又称“上亲”、“高亲”,即新娘的伯父、父亲、叔父)坐上首右边席位,新郎的父亲或舅父坐上首左边席位作陪,其余按尊卑长幼对号入座。除堂屋的正席外,次尊贵的一席摆在新房中,请新娘的母亲坐首位,由新郎的母亲或舅母作陪。其他各席的座位一般也要按尊卑次序排定。
当座位排定后,新郎要先到首席去倒酒并敬酒,并致祝酒词,然后,开始上第一道菜。各席的酒菜应该一个样,惟“男大亲”和“女大亲”所在的席次,照例必须有清蒸的猪肘子一个。而且,新郎要时刻守候在桌边,为“上亲”斟酒、盛饭、送热毛巾等,以示尊敬。
婚宴结束后,“上亲”先退堂屋休息一会,吃些点心,由男方尊长陪着说些客套话,待勤杂人员把席面撤去,扫了地,大亲就该起身告辞了。临走时,男家要“打发”衣料、鞋袜之类,讲究的还有红包。“送大亲”又是一个热闹场面,男家所有体面的人都要送到门口,还要鸣炮动乐,以示敬重。新郎及其父母应送客至村口。
交杯喜酒
交杯酒的习俗开始于周代。《礼记·昏仪》记载:夫妇共牢而食,合卺而握。合卺其实就是以一瓠瓜剖成两个瓢叫“卺”。举行结婚仪式时,新郎新娘各执一方即用酒漱口,就叫“合卺”。所以人们以合卺为结婚的代称。此俗演变到后来为吃“交杯酒”。
花烛之夜
在古代,婚礼中使用的蜡烛上多半绘有龙凤彩饰。后世以花烛喻为结婚。何逊《看伏郎新婚》诗云:“何始花烛夜,轻扇掩红装。”新婚这夜,新娘新郎通宵不睡,谓之“守花烛”。不守花烛者,新人睡后,搀扶、伴娘须时时进房察看花烛有无损漏,恐有不祥之兆。迷信者有“左烛尽新郎先亡,右烛尽新娘先亡”之说,故如一烛灭时,即将另一烛熄灭。
闹洞房
这可以说是婚礼中的高潮环节。闹洞房除逗乐之外,还有其他意义。据说洞房中常有狐狸、鬼魅作祟,闹洞房能驱逐邪灵的阴气,增强人的阳气,据此有俗语:“人不闹鬼闹”。闹洞房从积极的意义上说还是能增添热闹气氛,驱除冷清之感觉的,因而有的地方又称之为“暖房”。旧时代男女结合多是经人介绍相互之间比较陌生,闹洞房能够让他们去除陌生感,为新婚生活开个好头。此外,闹洞房还能使亲友彼此熟识,显示家族的兴旺发达,增进亲友间的感情。闹洞房活动进行到一定时候,新郎要领着新娘“作揖认亲”。凡是男家的尊长,都要在傧相的赞礼声中一个个进来让新郎新娘拜见,而且要赏一个红包给新娘作见面礼,称之为“作揖包封”。同时,长者要拱手回个“半礼”。这种仪式,能够显示一下家族的团结。闹洞房是“三天不分大小”,新郎新娘乃至新郎的父母往往会被他人甚至晚辈们取笑捉弄,被捉弄取笑者不能生气,以免破坏新婚的喜庆气氛。当然,闹洞房的人也不能太出格,闹得太久也影响新婚夫妇的休息。特别要注意不可过分粗暴引发不文明的事。
开箱礼
婚后三日后新妇开箱,翁姑伯婶及亲友皆备物进献,兄弟、子侄晚辈也均分别送些礼品。进献之物多是绸缎衣料鞋袜之类。富贵豪门人口众多者,则进献极为丰盛。
回门
婚后三天七天或九天,新郎陪着新娘从婆家回到娘家。女家要隆重地做“回门酒”。席间,新娘要引新郎拜见本家亲友从最年长、最尊贵的认起。被拜见者或点头,或起座相搀,或还半礼,同时要赏新郎一个红包。至此,中华传统的婚礼民俗才算完整了。
民间婚姻风俗
潮州婚歌
在广东潮州一带,新娘要出嫁的时候要举行一个踏火烟的仪式,在此仪式举行的同时必须有人在一旁诵唱颂歌:
踏火烟
新娘举步踏火烟,早得麒麟是男孙,
夫唱妇随同心腹,孝顺爹妈欲殷勤。
金莲移步踏火烟,夫妻偕老百年春,
儿孙金马玉堂客,五代同堂孙抱孙。
进厅堂
火烟踏毕步再移,款款莲步进厅边,
金玉满堂福禄寿,来年定得状元儿。
入房间
阿娘玉步进房中,琴瑟和鸣早得男,
夫荣妻贵同偕老,子子孙孙掌朝纲。
佳人进步洞房边,好像唐朝郭子仪,
七子八婿来庆寿,儿孙个个穿锦衣。
新娘移步进蟾宫,鸾凤成双得和鸣,
老君来送麒麟子,代代儿孙做公卿。
潮汕看新娘
在广东潮汕一带,民间有看新娘的风俗。新娘装扮一新,头戴龙围凤冠,梳板刀髻,现代改为戴文明冠,身着彩衫花裙,由家人或伴娘陪伴到厅堂让人观看。新娘先是捧扇遮面,看客作诗四句,新娘才放扇露脸。所谓四句都是吉祥祝福的内容,也有作诗者做些不三不四的粗陋歪诗。伴娘喜娘一般不让新娘露脸,只是敬烟敬茶,请作佳句婉转调和;如果调和不了,那么专吃这碗饭的喜娘(又称青娘)就要使出看家本领,作诗“回敬”,往往反令作诗者败北。
这些喜娘是民间诗界的老将,吃惯千家万户饭,是牛角不尖不敢过岭的人,往往有赢无输。也有作诗者是故意弄的,作“四句”时先念出二疑句:新娘面似桃花红,在家尚会交掺人。这交掺人三字,潮俗有二种含义:一是能联系人团结人属褒义。一是与人搞不正当关系属贬义,当喜娘听到这种疑句时,立即警惕准备回击,忽又听唱道:所掺同寅好姐姐,学文学武学针工。便装笑脸哈脸敬茶。还有先念二句好句稳住喜娘然后作诗的,如新娘娶进来,十年生九个。这十年生九个,对于喜欢千子万孙的人来说是不嫌多的,故也以为是妙辞。如果唱道:五个抽鸦片,四个赌纸牌,作试者唱后拔脚即溜,这时喜娘也有不客气地咒骂起来的。戏语伤人是不合世情的,往往受人谴责。如果作诗者乘机讽刺喜娘,那就可能形成斗歌。民间俗称斗邪歌。
过埠新娘
在广东侨乡一带流行一种婚姻形式为过埠新娘。过去,在海外谋生的华侨男多女少。已届婚龄的青年男子,若要娶个相同种族的配偶在国外作伴,只好回国或向港澳方面物色,加上当年的交通不便,旅途往返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多的费用,过埠新娘便应运而生。过埠新娘的相亲是通过书信进行。由某方的亲友作间接介绍,男女双方即互寄全身及半身的近照照片各一张,并附上各自详细的身世资料(包括家庭状况、简历等),待双方互感兴趣后,才作进一步的书面接洽,直到议论婚嫁的条件。至于双方是否情投意合,就要等到婚后才能下结论。
当双方的婚约协议达成后,男方要汇寄礼盒和旅费,并代办好女方侨居入境的手续,通知女方起程在国外成亲,这就是过埠新娘。到后来,交通状况有所改善,过埠新娘的议婚形式也有了变化,多由男方由国外返回香港小住一段时间,待物色到满意的对象后,经过短期交往,谈妥条件办好手续,便先行离开。然后女方才带着嫁妆出国去做过埠新娘。
过埠新娘也并非只向国外输出,在香港输入的过埠新娘也有不少。较早出现的是从泰国而来,她们多是在抵达香港后,才通过职业的婚姻经纪人找到那些急于结婚而手上又有一笔存款的单身汉。双方通过接触后,若然有意便可立即议价成交,结为夫妇。稍后部分未订约的菲律宾籍女佣人,也有嫁给香港人做妻子的。这种过埠新娘大多不懂中国话,到香港也只是为了谋求生计,所以在婚后也有突然失踪的。此外还有一种船上生活的船上新娘。那是香港渔民在我国沿海一带所娶的。婚后新娘下船助夫捕鱼,回到香港后因领不到香港的身份证而不能上岸,只好日夜留在渔船上,过着浮家泛宅的生活,这种现象一直传到今天。
潮阳婚趣
在广东潮阳,女子出嫁时仍保留着一些古老的风俗,如:
吊猪月劳夫家前来迎娶的花轿,轿前必须吊挂一块肥猪肉。当地叫猪月劳。传说此习俗始于明代。当时任江西提学的县城人李陵告假在家,一日见到邻居抬着花轿要去娶新娘,李陵说食日乃“罗猴”,民间传说中凶煞的一种动物,寻食日不吉利。但花轿已出门,邻居请教李陵有何解救办法。李陵便建议在轿前吊一块猪月劳。如遇“罗猴”,猪月劳可为食物,新娘便可保平安。邻人照办。此后其他人家要娶新娘,也依法在轿前吊猪月劳,以避煞驱邪,逐渐形成习俗沿传至今。现在虽然没有花轿,但还有人把一块猪月劳吊在载新娘的单车把上。
泼水上轿新娘艳妆浓抹款款移步,跨上迎娶花轿。这时,新娘母家的人,便要端一盆清水,向花轿泼洒,边泼边念着“钵水泼上轿,新娘变新样”的顺口溜。这是取潮州话轿与样合辙押韵,而又寄寓着母家亲人对过门出嫁的新娘的祝愿。现在有的坐单车出嫁的姑娘,她的家里人仍然要向单车泼水和念那句祝福语。
吃甜饭新娘过门后隔天一清早就要起床下厨,自己动手做一碗甜米饭。待家翁、家婆以及丈夫的兄弟姐妹起床后,逐一请他们各尝一点。新娘做的这碗甜饭,糖要从母家带来,据说还必须用一口自己的唾液渗进米汤中。当然,唾液掺米汤得悄悄进行,吃的人也不必多问。据说夫家的人吃了含有新娘唾液的甜米饭,新娘和全家大小就会融洽相处,生活和睦互敬互爱。
粤东婚俗
过去,聚居粤东的饶平人嫁娶,一般都是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在这种婚姻习俗的繁文缛节中,却包含着追求幸福、繁衍嗣续、悦亲睦邻等美好祝愿。待嫁的少女企望配得称心如意的丈夫。元宵节夜就是她们向父母表示争取自己选偶权益的时机。她们跑到菜园里,将嫩生生的芥菜,俗称“大菜”做坐垫,虔诚地祷告——坐大菜,将来嫁个好女婿。
如果做父母的焦急着子女的婚配,那就须向别人家讨求一条捆缚烟叶的草索,被求的农民自会慷慨相赠,带回家门口时须当念念有词:阿奴个姻星浮了。倘使女儿的婚事屡议不就,做母亲的就要将一根扫帚草编入女儿的辫子里,一边暗暗祝诵:辫扫帚草,出门人抢走。相亲不一定男女主角上场,多半倒是由父母或亲属代为目测。当相亲而又双方同意之后,男方就须择日送聘金聘礼。而女方回赠的礼物中有一样是必不可少的,就是一片割而未断的猪肉,美其名为“鸳鸯肉”,以示“血肉相连”之意。新娘子临近出嫁前须择日沐浴更衣。这时又有一番讲究。浴盆中须放入石榴等十二种植物的花或叶。洗浴完毕让新娘子坐在浴盆里吃下两颗熟鸡蛋,以祈婚后产育顺利。新娘穿的衣服里里外外都不能缝上袋子,意在不把父母家的幸运带走,今后全赖自己到夫家开创新局面。
新娘在临离开之前还必须大哭一场来表示对家里的眷恋和不舍。如果新娘子乐而忘哭,那么伴娘就会偷偷拧她一下。新娘得到暗示,当然就照哭如仪了。如果成婚日是所谓白虎日,只需在花轿前挂上一小块猪肉,白虎得到贿赂自然就不会来扰乱了。实际享用这一“贿物”的却是扛花轿的民力。
新娘上轿后须喷红花茉草水以驱除邪气,下轿后须跨过一束点燃冒烟的稻草,以祈取得新娘跨火烟,明年生男孙的效果。导引新娘完成婚礼的是亲属中一位有福气的长辈女性。所谓有福气指夫妻双全、子孙满堂、德高望重等。
这些礼节似乎是对这种非由父母做主的婚姻的新人,获得一点类乎强制的调情,那对于注重男女之大防的封建礼教,实在颇有讽刺意味。这类事情是拜堂之后,新郎、新娘首次同桌同膳,由有福气者喂之,并且各自只吃了半碗之后,交换剩余的饭吃下。合卺之际新婚夫妻坐于床的两端一块儿吃合房圆。
陕南婚俗
迎新郎与摆礼所谓迎新郎就是招女婿。迎新郎时必须由新娘领着七个未婚姑娘去迎,当地人称之为七巧搭桥渡双星,这个风俗在秦岭巴山地区颇为流行。迎新郎的礼仪十分简便。到男主家里之后一切由新娘出面操办。如劝慰男方的双亲,接收和清点陪嫁,邀请新郎一方的客人,催促新郎起程等。在新郎起程之前,还要将彩礼摆出来,让宾客们观赏和评论,此举称为摆礼。在摆礼的时候,双方还要说个四言八句。新娘这样唱说:
麻雀虽小,肝胆俱全;
穿戴衣帽样样件件;
虽不够如意却也不失体面;
请亲戚朋友都来观看评点!
接着新郎的父母说:
山高水不断开亲整一年;
花红绿叶垫儿媳操心又花钱;
礼物整洁美好儿子福分不浅;
有啥不周不到请大家多多包涵……
唱着唱着接亲的人便把新郎迎进女家。举行过结婚仪式之后,迎亲的七巧姑娘再把新娘新郎拥进洞房。
河南婚俗
在河南南阳,有一种独特的婚俗——“悄婚”。即所有的结婚过程都在夜间悄悄完成。原来自从明太祖朱元璋统治天下,建立大明帝国以后,就把他的许多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以加强其封建统治。当时南阳(那时叫南阳府)也封有一个藩王,掌握全府十三个县几百万人的生杀予夺大权,而且是世袭的。到了明朝末年最后的一个藩王越发得坏。这个藩王叫什么名字,由于年代久远早已失记绝传。只因他姓朱,所以人们都叫他猪王。这个猪王不仅是个横征暴敛嗜杀成性的残酷暴君,而且是个道德沦丧寡廉鲜耻的花花太岁。他一接位就在南阳府城的中心修了一座王府,又在王府内建起一座高达数丈的假山,登临其上可以俯瞰全城。他每天不理政事,在山上吃酒行乐,荒淫无耻无所不为。最可恨的是他在酒醉饭饱之后,东张西望,指指点点,只要他看到了有人家抬花轿娶媳妇,或听到喜乐他便指使爪牙马上把新娘子抢来享受初夜。就这样,被他糟蹋的青年女子不知有多少,人们对他恨之入骨,只是在他的淫威之下,敢怒而不敢言。于是便想出了这个办法:在夜间结婚而且悄悄地进行,时间久了便相沿成习成为一种传统习惯。
河北婚俗
在我国河北省的承德一带,有结婚挂门窗的习俗。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新娘的嫁妆要先送到男家,然后由新娘的弟弟陪着新娘和送亲的人们再到男家去。等新娘新郎进入新房之后,新娘的弟弟便拿出一条门帘挂在新房的门上。门帘多为红色或粉红色,上绣鸳鸯戏水或秀水奇峰绚丽多姿,丰富多彩甚是喜庆。新娘弟弟挂完了门帘,男家要送一个红色的小纸包做喜钱,包里装着四元、六元、八元不等,不过都是双数,意思是希望新婚夫妇成双成对白头偕老。
关于挂门帘这一习俗有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说西汉时期匈奴四起,汉王为了边境不受侵犯,并促使匈奴对汉王称臣纳贡,便采取通婚方式以达到两国和善的目的。后宫明妃王昭君自请北嫁匈奴,汉王十分高兴立刻认她做义女,并为她的出塞准备了极为丰富的嫁妆,从工业产品、五谷种子、纺织绘画到首饰衣物、金银财宝,应有尽有,样样俱全。昭君是个有胆略有心计的才女,她用了整整三天的时间把这些嫁妆一一查看完毕,便对汉王说道:“父王,还缺少一件东西。”汉王心想:你是我为了和亲才认下的义女,按说这嫁妆已经是很丰富的了,怎么还缺东西?于是便问还缺哪一样呀?昭君说听说草原上的房屋不比这里的皇宫,那屋子虽有门可是不挂门帘,人在外边一眼就能看到屋里多有不便。父王何不把宫中的门帘送给女儿,一来遮屋挡门为孩儿方便;二来女儿天天看着门帘,也就天天想念家乡了。汉王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便立刻差人去做门帘,并命专使护送门帘,在婚礼那天为昭君挂在门上。
据说后来唐朝文成公主嫁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时,唐王也曾令太子亲送文成公主,并在成婚的当天为文成公主挂上门帘。这样,新娘弟弟挂门帘这一习俗便一直流传了下来。解放后,人民生活富裕了,购买力也提高了,陪嫁中的门帘不仅是实用品,更多的已经成为装饰品了。近年来虽然婚礼从简,门帘却仍然还要挂而且一定还要新娘弟弟来挂。如果新娘没有弟弟也要从娘家请一个小男孩来挂。
江苏婚俗
江苏泰兴旧式的婚俗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留茶,第二步是过帖子,第三步是正式迎娶。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然是一定的公式,但媒有大媒小媒之分。婚姻的成功,多半是先由小媒从中撮合。小媒多半是与男家或女家,或与双方有密切关系的女眷。经小媒奔走得已有七八分成功的时节,才由双方同意,请两位与双方有点关系而又被认为比较体面的人物出来做大媒。等到大媒人一出场婚姻便算正式决定,不容改悔了。通常的留茶都不必有大媒,只由小媒将男家一件信物交给女家,也不必有什么仪式。“留茶”以后如任何一方要毁约,对方和小媒都不能有异言。大媒人出场多半是在“过帖子”的时节。过了帖如再有一方要毁约,不但使对方生气,大媒人生气,小媒人也生气,舆论也要加以责备,认为把儿女的婚姻视同儿戏。
第三步是正式迎娶。过帖子和迎娶的仪式是这样的:过帖子的这一天,媒人先在男家吃早点,然后双双向女家出发,由女家招待午宴。随着媒人一同携带到女方家的聘礼有衣裳几套,首饰几件,肉鸡几只几斤。也有聘礼到了女家,又被罚而送回来的。结果由男家加点什么再送了去的情形也时常发生。有时媒人也得跟着来往奔波,小媒人更是忙碌于聘礼的厚薄,这是以门户的高低而定的。但无论贫富照例都有一对鹅,象征着一对鸳鸯。女家受了聘礼,也得回一点礼物。
迎娶时仪式将会更加复杂,男方要花钱雇人把女方给姑娘预备的箱子、橱子、被子搬来。第二天一早男家便将轿子发到女家去,新娘却要到夜深才进轿。在洞房门口下轿,以后便是坐床,饮定贵酒闹房。第二天是拜天拜地、拜祖先、拜翁姑,名为分朝。第三天或第六天或第九天,新夫妇一齐回到女家,名为回门。这样新郎新娘和双方的家庭才算正式发生了亲戚关系。剩下最后的一幕便是会亲。由男方设席招待女家全体家庭和知己的亲戚,会亲的日期没有定准,门第小一点的,或省事一点的得到双方的同意往往不再会亲。
江南婚俗
结婚之前在江南地带有一种分红喜蛋的习俗。在浙江不但解放前是这样,就是现在也还很流行。尽管现在不少人在结婚时已用喜糖代替,可名堂还是叫讨红喜蛋。分红喜蛋在民间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刘备招亲是东吴都督周瑜用的计谋。周瑜想用假招亲真扣留的计策,拿刘备当人质,要他交还荆州。不料这一计策早就被刘备的军师诸葛亮识破。诸葛亮设下了“锦囊妙计”,其中有一条就是“红喜蛋计”。原来诸葛亮让刘备去东吴时带上大量染红的鸡蛋,一到东吴不论宫廷内外,大小官吏和将士逢人便分,无一遗漏。并说这是皇室礼仪十分隆重,于是被分到红喜蛋的人都因此感到光荣,没分到的还纷纷到刘备住的宾馆去讨。刘备更是来者不拒,一般来客让手下人分,头面人物还亲自动手分,大造招亲舆论。东吴本来没有这种风俗习惯,都觉得新鲜,便一传十十传百,弄得家家户户都知道东吴公主孙尚香与皇叔刘备即将成亲了。结果假戏真做,刘备得个好夫人欢天喜地,周瑜只落得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场。从此江南添了个婚俗习惯,每逢结婚便分红喜蛋,人人都可以讨红喜蛋,象征着新婚人家龙凤呈祥。
苏北婚俗
在苏北有一种习俗是三朝的新媳妇上锅台要朝水缸里抓糖。这是为什么呢?说起来这里头还有一段辛酸故事。过去苏北农村有个人家娶了媳妇,三朝这天,婆婆对媳妇说:要上锅煮饭烧菜,新媳妇知道这上锅煮饭烧菜还真是个大关呢。做媳妇的晓得一段歌谣:公说牙痛郎嫌烂,婆怪腌心姑喊淡,一锅能煮几样菜?做媳妇如滚刀山。于是新媳妇心神不定地上了锅台。恶婆婆心里想:这死东西,刚过门,要先给她个下马威,万不能让她爬上头,今天先过锅头灶脑关,还有圩头地脑、针头线脑几关。为了考验新娘,这恶婆婆事先在水缸里偷偷放了好多盐。结果可想而知,当新媳妇恭恭敬敬地把饭菜捧到公婆面前的时候。恶婆婆一尝,连连大骂:“家教的小贱人,烧个菜汤打死卖盐的。”然后连汤带碗朝新媳妇砸去。这还不算,她尝了一口饭,更是破口大骂起来:“扫帚星,哪家煮饭有放盐的?没吃过猪肉,还没看见猪跑的呐!”说着又将饭碗砸了过去。新媳妇满脸被烫起了流浆泡,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一直哭到半夜也没人来问,最后拿了一绳索悬梁自尽了。
据传说那新媳妇死后托梦给所有即将出嫁的姑娘,让她们到婆家煮饭烧菜时,一定要朝水缸里多抓几把糖来冲冲咸邪之气。从此往后,新嫁娘们三朝上锅台总是朝水缸里抓几把糖。如今意义当然变了——表示从今以后一家人的生活甜甜美美。
浙江婚俗
在浙江有早婚的风俗,即婴儿一出生就有媒人来说亲。提亲说得两家合意便订了婚。订婚的手续必须先询问明白,男女两个孩儿的生年属相,再各请算命先生合合属相,俗谓“合八字”,这全凭算命的一句话。倘若犯了大相这段婚姻就算前功尽弃,一笔勾销了。所谓犯大相,就是“只为白马怕走牛,羊鼠相交一断休,蛇虎配婚如刀割,兔儿见龙泪交流,金鸡玉犬鸡则避,猪共锆猴不到头。”如若这大相不犯,然后才可订婚。订婚由两家议定吉日,各将自己孩儿的生日时辰年岁三代全都写在一张红帖上,装在红封套里,并预备些订婚的礼物由媒人投送。礼物之中,在男家最要紧的是镯子、戒指等首饰,其次便是各色的头绳衣料等东西,如果女孩识字也有送几本书的。至于女家的礼物,最要紧的便是笔墨纸砚各样文具,其次是手巾、扇子、钱袋、裤袋等物件。物件的多少,因贫富不同也未有一定。不过是越多越光彩。
当男女双方到了该结婚的岁数时,男方会于阴历正月十六先派人去女方家。去时仅携带着点心数样——也是越多越光彩。回来再按着男女两人的八字定结婚的日期。日期定妥了,男家于二月初二日再去告诉女家,谓之送好。婚期都无问题了,男女两家就该预备结婚的事情了。男家盖房、做床、套被褥、定轿、定鼓手、请客……忙得不亦乐乎。女家当然也闲不着,打嫁妆、做衣服……甚至于全家人都为她一人忙,忙到婚期不完也得赶完。
新郎到那天早晨,穿戴得整整齐齐,备两个盒子——四个人替他抬着。一个装的是糖供,一个装的皆是酒肉等,盒子顶上还缚了一个大公鸡——公鸡拐母鸡——他坐在轿内,鼓手奏着鼓乐,喝道的喝道很是威风。女家出嫁也有两个盒子——一个是给新娘预备的吃食:挂面、饺子、藕、山药和各样的素菜,一个是为闹房的人预备的东西——落花生、烧饼、点心之类,盒子顶上缚了一个大母鸡。这些东西都要抬往男家去。新娘的哥哥同弟弟做陪客,出来迎新郎迎到客房里,先打盆水请新郎洗洗手脸,休息休息然后陪客就陪他到上房去,向岳父和岳母并长辈的人见礼,给每个人磕三个头。礼毕再陪到客房里,这时客房的桌上已经预备好茶点,陪客陪着用毕,新郎就告辞回去。
陪客陪着新郎出了大门,上了轿子或车子,连忙回来用椅子抬着穿红衫红裙蒙红巾的新娘到大门口,由伯母或婶母打发她上轿。这个轿也是同新郎一齐来的。有的来时里面坐个压轿的靓女孩。新郎的轿在前面慢慢地走,新郎的兄弟在轿杆两边护着轿,还有一个拿红毡的。逢轿走到井或庙旁边,他就以红毡当之,逢关遇卡及纠葛等事,自有护轿的前去接洽。可是护轿的护到半路就回来了。护送新娘的轿车后头紧紧地跟着。吹鼓手等人这时吹得格外起劲,吹吹打打回到新郎的家,到了家门前先放三声铁炮,以报新娘来了。放完炮新郎先下轿回家。新娘的轿还放在门前停停,这时有人拿烧红的犁放在轿前,用醋泼完,再把轿抬到大门口打开轿门。这时院里会走出两个女孩。一个端着胭脂,另一个端着香粉。她们分别向新娘面上擦抹,然后,她俩回去后又出来两个迎客,他们把新娘迎回来。
湖南婚俗
花楼上练“哭娘”桂阳县西北乡的姑娘出嫁时要“哭娘”。哭娘是姑娘在“花楼”上作出嫁准备时练习好了的。花楼每个村庄都有,大村数个小村一个。十多个未出嫁的姑娘们,平常集体住宿在上面做针线活,唱歌跳舞。姑娘主要准备两件事:给自己、郎、家爷、家娘、媒人等做鞋和练习哭娘。哭娘是一种诉说性的歌唱性的啼哭,每哭一句长“喔——”一声。它既可用来倾泄感情,也可作为艺术表演,听起来凄切悦耳。其他姐妹帮她做鞋,指点她哭娘并与她一道排练歌舞,以便出嫁时坐歌堂用。到出嫁前一个月,姑娘不再下花楼,专门由一两个陪伴陪着她,专门协助她做鞋,给她送饭食,陪她参加别的活动,至出嫁时为止。陪伴是从姑娘的亲姐妹、堂姐妹或知心好友中挑选的,必须命好、美丽、能干、擅长歌舞。花楼从来不准男人上去,男人只能在外面欣赏那美妙的歌声。但其主人们可请有福气、有经验的已婚妇女上楼做“哭导”……
到亲人家门去“哭娘”姑娘出嫁前三天或七天,连续几个晚上姑娘先在自己家门口哭娘埋怨父母生了个“死女”,表示自己宁愿“填茅坑”——像夭折的小孩一样,随便挖一丛冬茅草,丢入坑内,再盖上冬茅草,也不甘心嫁到“死戚”——男方家去。哭完后到所有“三服”(祖父母的子孙)或“五服”(高祖的子孙)的亲人家门口去哭娘,感谢他们的教养,诉说自己的命苦,请他们今后保重身体,时时关心“死去的女崽”(姑娘自称)。每位亲人都送个红包给她以示安慰。姑娘哭娘时常有一些妇女围观,评论她哭得好不好,这种哭娘,是过去受压迫妇女的抗争手段。她们的终身大事,自己丝毫不能做主。她们被卖到陌生的男家去,等待着她们的多是苦难。她们在没有其他解脱方法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哭娘来表达自己的所谓“悲愤和不满”。
阻拦男家关彩礼当媒人还没有到达女方家时,姑娘在厅屋里向家头爷(祖宗神位)哭娘,既埋怨祖宗不该送个死孙女来,使死孙女受苦,又怨恨自己再不能给祖宗烧香敬水。在媒人走后姑娘即请父母前往男方,阻拦他们送彩礼来。她母亲到男方家对亲家说,自己生的女不好,配不上郎,请不要送彩礼了。男方父母则赞扬亲家生了个好女,只怕自己的崽配不上,彩礼又少,请不要嫌弃。这类活动现在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它是由妇女反对不合理婚姻制度所流传下来的一种习俗。
“哭娘”骂媒等出嫁姑娘的母亲一回去,男方随即派人抬着花轿彩礼,由迎亲乐队伴着到女方去。同去的还有媒人和两个二十三岁的童男。姑娘听到乐声便向母亲哭娘,诉说自己并没有花费父母的多少东西,质怪父母不该“拔断道芝根,送女下火坑”。花轿彩礼到了,姑娘又哭娘痛骂男方与抬轿的人是猪牛乱闯入她家,要求自己的兄弟姐妹把他们赶走,好让她心宽。任凭她怎样骂他们,都只能听着,不能有任何不高兴的表示。
尽管挨骂,但他们还是贵宾,女方中午要请他们吃酒。姑娘则坐在大门外哭娘,对抬嫁妆的表示感谢,并请他们照看。吃到中间时,上鸡肉黄花菜,鸣鞭炮,女方家长来向媒人敬酒。姑娘又哭娘骂媒,口口声声喊你媒人我恨死你呵,花言巧语呵害死人呵,今日做媒呵明日不得好死呵之类乱语。媒人笑面相对只顾接受敬酒,对姑娘的咒骂充耳不闻。在旧式婚姻中媒人是重要人物,所以双方家长都要尊敬他;但可能对有的妇女来说媒人角色则是苦难的制造者之一,为嫁者所痛恨。于是谢媒与骂媒交织在一起。这两次哭娘,如果姑娘由于太累不能表演,可让其陪伴代劳。酒席结束后,姑娘往厨房外哭娘算是谢厨的。
山东婚俗
过去在鲁西一带,孩子们长到七八岁时,父母早就给他们订下婚了。假使父母疏忽,以至于使孩子到十几岁还没订婚,就会引起民间大众的非议。特别是女孩子一过十五六岁就更是不好过日子了。
在山东鱼台地区民间订婚的手续并不复杂。媒人征得两家的同意,都认为“门当户对”、“才貌相当”之后,只需两张“媒人柬”即婚妁,请媒人吃一顿酒席,这婚事便算定了。不过在年龄方面,女的总是比男的大一二岁乃至于四五岁,据说这样是预备着早娶亲早中用。而特别注重的是年命的合不合。所谓年命即是十二属相。假使一个是寅年生人属虎,一个是未年生人属羊,即使门当户对,才貌相当,而因为年命的相克,也决不能订婚的。
婚姻订就之后等到男的长到十六七岁,至多到二十岁左右,就要迎娶了。结婚的日期一般由男家决定,男家多半在结婚的前三四个月里看定日期,告诉女家以便大家在此期间预备嫁妆。“闺女出门,粪堆也撅三天嘴”,所谓撅嘴是生气的样子。陪送嫁妆在女家认为是极大的事情。中产之家,在木器方面至少要陪送一只大橱,一只条几,一张方桌,一张抽屉,两条睡凳,两把椅子,一只衣柜,一只皮箱。在衣服方面衣箱衣柜中总须要填得满满的。
迎娶有大小之别,贫寒之家都用小娶,抬一顶轿子,由压轿的乘到女家,这轿由新妇乘回来而压轿的则换乘车子。中产以上的人家都用大娶。大娶是抬两顶轿,有鼓乐有旗锣伞,声势非常显赫。路途稍远些的都要头一天过轿。这两只轿一只由新郎乘着,一只由压轿的乘着,须在夜色朦胧时走到女家,女家设宴款待。
广东婚俗
中国广东饶平民间一带,男女双方议婚之际,为了避免直截了当协议时,带来双方尴尬局面,往往用汤圆来做答复。如果女方的碗里面放了五个汤圆,并且全是豆沙或者麻糖的馅儿,那么说明女的方面同意了这桩婚事。假如5个汤圆里只有3个馅儿有糖点,则表示女的犹疑不决。如果5个全没馅是实心丸子,那么这件婚事就算黄了。所以每当求婚男子在吃这些汤圆的时候,心中总是显得忐忑不安的……
宝岛台湾的婚嫁风俗
婚嫁仪礼
中国在古代婚礼中有六礼之分,“六礼”即问名、订盟、纳彩,纳币、请期、亲迎。台湾自古把六礼合并为四礼即:问名、订盟、完聘、亲迎,也就是俗称送日头之礼。至于婚嫁就有大娶小娶之别。大娶就是一般婚嫁依古制行礼;小娶就是招婿或半招半嫁之式。
问名又称议婚。以往问名的条件是:第一门风水好、第二有财富、第三才干、第四美丑、第五健康。
议婚媒人将双生辰八字送到男方家内,男方于是将生辰八字放在神桌祖宗案上,占卜吉凶。三日内家中一切平安,就将男方庚帖送给女家;女家可问卜于星相者,或即表同意合婚。如果男家于受女子庚帖三日内,双方家中如有一方不慎毁坏器物或家人生疾,则被认为是不吉之征兆,那么,就是门当户对也婉辞退还庚帖。
议婚也可以由女家经媒妁请男家提出字仔(庚帖),女方如果认为合适又吉祥,那么就将男女生辰合写一谱,送到男家,否则仅将原件送还作罢。
婚仔即字仔的另一种说法,小年庚为字仔,八字为大年庚。二者均称年庚但略有不同。八字之用庚必须用干支写,为的是便于占卜;字仔则写籍贯排行贯、行等。字仔是男书乾造女书坤造,写在红色长方纸上,其生年月日时辰之合计字数必须双数。如遇单数男子下端添健字,女子下端添瑞字。
比手指办又称量定戒指尺寸。这是男女双方议婚认为合适后,由媒人通知女方将带戒的手指尺寸量好,以便男方定制订盟戒指。
送定就是订盟合婚,又称小聘、文定、过定、定聘、携定,都是属订婚礼俗。有送定后再经完聘(又称大聘),聘礼才告完成。也有为了节省将小聘大聘合并举行的。
聘礼送定是选择吉日,由男方备聘礼送到女方家里。聘礼大都为金戒指、金耳环、羊猪、礼烛、礼香、礼饼、礼炮、红绸、金花、连招花盆(求取连生贵子吉兆之意)、石榴花等。这些聘礼是由媒妁、男家双亲或其亲戚随同致送到女家。女方只受一部分,并备六或十二件物品回赠。女家即将聘礼奉于神位祖先案桌前供拜。
挂手指男方到女方家里送定时,由待嫁女子端甜茶请男家来人喝茶,之后,由男方来客各包送压茶瓯之后包礼,并对待嫁女子将戒指套在手指上。女面向外(如果是招夫,则坐向内侧)坐在厅堂中央的椅子上,通常由男家尊长挂带戒指。戒指需金铜两个,铜同音同,取意夫妻同心同体。戴完戒指订婚礼始告完成。并要上香奉告神明祖宗。
完聘又称大聘,也就是合并纳彩、纳币二礼为一。男方备具婚书、聘金、币帛等物,署纳币之敬字样,送达女家,女家亦随轻重回报。
办盘将完聘礼物盛于二人扛的抬盘上。由媒人押礼人作陪游行送到女家。
办盘次序是:吹班(乐队)、礼帖(书明礼物目录、仪式次序)、婚书、聘金、礼饼、冰糖冬瓜、桔饼、柿烛、面线、羊猪、福圆(干龙眼)、糖仔路(糖果塑作成塔形、鸳鸯形)、阉鸡二只、母鸭二只、大烛一对或数对、礼香几束、盘头裘裙(新娘结婚用礼服)、手镯、戒指等。
回礼聘礼送达后,女家则宴请男家,烧香鸣炮,奉告神明祖先,并将坤书(女方婚书)交付媒妁而约定婚礼。男家送来的礼品,或领受一部分或原物送还都有习俗与惯例。例如福圆、阉鸡、母鸭等属于男家福分就原物退回,但猪肉可收,猪脚要退还;女家也应退回数盒礼饼并以新郎礼服、衣裳、衣帽、鞋袜、皮带、领带、手帕、针绣之类作为回礼。
打盘为了节省办盘的繁琐和费用,有时将礼物全部改为礼款这叫做打盘。这对于男女双方居处远隔或经济状况较差的来说未尝不是一种好办法。
聘礼所有聘礼物品都须列于红纸礼帖,数目取偶数忌奇数,并用喜、全、老、双、满等吉祥文字,如:凤凰来仪就是指凤梨、嘉种降临就是指五谷、长发其祥指红柚红圆、槟榔偕老指槟榔、连招贵子指连招花、石榴桂花盆。选送的礼物,也是取其吉祥的意思,如:香蕉的蕉与招谐音,取意连招贵子;狗蹄芋与九代有谐音,取意子孙世代富有;柑橘与甘吉揩音,取意吉祥;凤梨与旺来谐音,取意盛旺到来……
礼饼在完聘后由男方送礼饼到女方家。女方再将大饼分别赠送给亲朋左邻右舍。
谢神完聘前日这天男家悬灯结彩,拜天公三界公及众神,并演傀儡戏。这天女家备送十二样礼品比如喜帏、喜灯、礼香、礼烛、礼炮、戏彩、发盒、礼酒、桃盏、熏腿、鹿角、燕窝等致贺,这叫做贺谢神。男家不能全部收受,仅能收下前六种礼品。如果收戏彩就需加演大戏,作为答谢。
亲迎古时候中上人家都是新郎亲自前往女家迎娶新妇;中下人家则略之,仅由媒妁代往迎娶。
以下是迎亲以前的婚前礼仪。
请期为婚姻六礼之一,俗称送日头、提日。这是男方择日,用红笺书写男女生庚、迎娶时日时辰,这叫做请期礼书,由媒妁携同礼书礼炮礼烛送往女家,经女家复书表示同意,然后女家再以礼饼分赠亲朋。
轿前盘又称屎尿盘,意为酬谢新妇双亲养育之恩(换洗尿裤的劳役),由男家赠送猪脚和面线(祝寿礼品)、饼食等物为礼。
裁衣婚前数日双方选定同一吉时良辰,举行裁衣礼,由福寿双全的妇女于神前裁剪白布匹。男女双方各裁制头上戴髻、日穿用之白布言裤一件,俗称上头衫仔裤。女方另外再裁制结婚当天穿带的肚裙。
安床婚用寝室柜台多用新的,并于婚前择吉日安床。安放位置视男女双方十二干支及家相、窗向、神位等而定,切忌与桌柜衣橱相对。当天晚上,还要拜床母。
贺礼亲戚朋友于婚前赠送女家的贺礼,俗称添妆,帖单上面书写:灿妆之敬或奁帖;致送男家的贺礼就写:燕尔之敬或花灼之敬。
食姊妹桌在结婚当天,女方的九姊妹进行会餐,这就是食姊妹桌。
迎娶之际新郎偕同媒人到女家迎娶,陪同的亲朋大都是六人或八人。如果是七人则车未到女家门前时,先请一人下车步行,喜车再开到女家大门前。到达女家新娘先拜祖宗,再叩别双亲,于择定的时辰随新郎从西阶步出,由年高多福的好命人扶持上花轿(或喜车)。迎娶到男家厅堂,新郎新娘一齐拜天地祖先,而后行交拜礼。交拜后送入洞房并坐于案前,点燃花烛饮合卺酒至此才礼成。
迎娶方式有单顶娶、双顶娶两种。单顶娶即新郎在家不亲迎,而由媒人领新娘轿单顶至女家迎娶。双顶娶即男家备子婿轿、新娘轿双顶,新郎同至女家亲迎。
新妇婚衣出婚当天新妇内穿白布短衫白布裙(此套衫裙须保存一生,“张穿”时再穿之),腹挂肚裙,裙内装放铅钱(铅缘音同,娶意姻缘)、乌糖、五谷、猪心(取意夫妇同心)等十二种物件。肚裙布料日后用以裁制产儿衣服,因此亦示产儿之兆,其外则穿男家送来之盘头裘裙。往昔新妇婚衣系穿明朝宫装珠冠云佩,风笄蟒祆,此与当时民族观念有关。新妇头插铁彩金箭(均系木匠用具)以为驱邪。
与新郎同往女家的傧相,就俗称“娶嫁”。俗谓不打不成亲家,即表示抢夺新妇上轿之古风。古时娶嫁轿内系铜锣一面,以便催促速为上轿(俗以新妇延宕时刻上轿,可使福气多留在女家),亦作为沿途敲鸣凑热闹。
食旬汤新郎轿停驻女家未起轿前,女家即遣一童子敬献四种汤——蜜茶、四果汤、鸡蛋汤、腰子汤,食此汤称食旬汤。
食鸡蛋茶男家迎娶至女家,则请食鸡蛋茶(甜茶内置脱壳煮熟鸡卵一个),仅喝其甜汤并将鸡蛋用箸截开,或因蛋光滑不易截开,仅以箸在碗中搅拌了事。
亲迎行列当亲迎到男方家时,行列次序为蓑者,则由女方家派人抬它。因竹大,一人不易抬,改用拖之,俗谓拖竹蓑。青竹连根带叶,俗谓透脚青,以为嫁后翁姑、夫妇、子孙皆有福健在之吉兆。青竹又取意新妇贞节或初嫁之表示。媒人轿、娶嫁(傧相)、舅爷(新妇之弟,其乘轿系红布宫灯谓之新娘灯或舅仔灯,以此吊于正厅或洞房)、叔爷(新郎之弟)、嫁妆(随嫁物件,多系家具木器、布正、金饰、现款等)。木料中必须有桌柜,此因柜怀音谐,取意怀胎吉兆。嫁妆多寡视贫富而定。其谓“全厅面”即指厅堂需用之椅桌、垫案、神灯、花瓶等具一式全套齐备。又如妆奁一块田地,以表示分配一份田租。亦有供于死后用之寿板棺(用金制一小型,其金价足供买之)、新娘轿(轿身涂红,轿边环以红彩,因四周画有花鸟人物装饰,又称在仔轿。有四人抬之红顶轿。二人抬的黑顶红轿。有钱人家者四人抬,一般则用二人抬)、随嫁娴、随嫁姆(均限于富家)、子孙桶(或称腰桶,即产儿盆,备于产儿时使用,含有子孙繁衍之喜兆,装人红布袋担之)、鼓吹(奏乐)。上述亲迎今天多为媒人一名、娶嫁四至八名、叔爷一名、新郎等分乘汽车二至四辆,娶回则增舅爷新妇二名,一切仪式从简而朴素,与古昔之繁缛大异其趣。
罩乌巾新娘在上轿之前,通常由紫姑引导上厅。然后站在竹凳上,穿以新郎带来的围轿裙,然后盖上乌巾。过米筛是新娘轿后悬挂彩色米筛一面,有攘邪之意。筛面画八卦及太极图,象征繁荣,或写百子千孙吉句。新妇出轿门,即由福命妇一手擎竹筛覆盖其上,称遮米筛或称过米筛,俗称为新郎压服新妇之示意。现在则以雨伞代之。女方嫁女,惟恐福气被女儿带往男家,则于新娘出门后,用米筛封住门口以防之,或用帚作扫人家中状,亦为同意。
破瓦当花轿停于屋前在扁平的竹器内放一块瓦,使轿子停在上面压破它,取避邪之意。炉上用生炭生火由新妇跨过其上,因“生炭”音谐“生殖”亦称为吉祥。
轿斗圆一齐去迎娶的媒人须带轿斗圆及“轿斗猪脚”前往。轿斗圆系用一斗二升米制之圆仔粹(汤圆材料),今概改用米袋之,称“斗二米”。
放扇新娘上轿后,在起行不远之时,放下扇或手帕,叫“放扇”、“送扇”。俗谓送扇不相见以示嫁出之意、或以此为临别纪念一说,以此表示抛弃不好性癖以求和顺,此称放性地(放扇地的谐音)。
哭好命新娘上轿时啼哭几声,谓“哭好命”,以示好命。其实,此为出嫁时,一因要离别娘家,一因要嫁入门当户对之男家,在此一忧一喜场面,其心情难免露之于脸。
换花在双方迎亲的途中,如果两个花轿相适,为避免“喜冲喜”的不祥之兆,双方媒人各自预备人造花以便交换避邪。
下轿花轿停于男家门前,由男家童子趋前端茶迎轿,旋由新郎出迎,而于择定吉时,将花轿舁入门内。继由童子奉柑橘二颗(象征夫妇圆满吉意),请其下轿。于是新妇示意下轿。
跶轿门新娘在下轿之前,新郎用扇将轿顶打三次,又用脚跶轿门三次,以示新郎之威严,使新妇顺从易于驾御。此外,新妇须将嫁妆桌拒之锁匙,托媒妁交付新郎开之,以示见于天。
抬子孙桶挑夫将子孙桶挑至新娘房,念四句可享红包。其句为:子孙桶,过门槛,夫妻家和,万事成和,子孙桶,扌官入房,百年偕老心和同。开轿门时亦由轿夫念四句:如今要轿门两旁开,金银财宝做一堆,新娘新婿入房内,生子生孙进秀才。往时事事皆重用喜句以求吉利。
食酒婚桌当新婚夫妇进入洞房后,双方对座吃新娘圆(汤圆),取一家团圆之意。之后有食酒婚桌之仪,此即古合卺之礼。其礼即双双对座,由父母双全年长儿女多之“好命人”念喜句而动用筷子,将十二碗菜(其中六碗为素食)之食料,—一挟至新郎新妇口边,使作食之状。其念喜句为:“食鸡才会起家;食鱿鱼生子好育饲;食鹿全寿福禄;食猪肚子孙大地步;食肉圆万事圆;食鱼颔腮下,快做爸爸(鱼颔下生有鳍,状如须,新郎食颔下肉,取意年老蓄须做父做公。);食鱼尾叉,快做乾家(鱼尾双叉,状如扇,新妇食之,取意将来子女多);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食红枣年年好(干枣每年生果而呈红,为喜果);食冬瓜,大发花(冬瓜状长而大,喻长寿);食芋,新郎好头路、新妇快大肚(快怀孕)”。在这十二碗菜中,螺蛤蜊均可采用,鸭音谐押最好不用。
上床洞房花烛夜,床巾概用白布,新妇底穿白布衫白布裙,以利验视女身清白。新郎衣类须置新妇衣类上,又新郎脱鞋须置于免被新妇践踏之处,类此以防雌威。在新娘房新郎新妇一齐坐于高凳而脚放于低椅,俗称高椅仰坐,低椅挂脚以示荣达安乐之兆。
新婚夜俗云:“顶半瞑食你的粟,下半瞑食咱的粟”,意为是夜偶闻老鼠偷食粟仓之声音,上半夜新妇虽说为你家之粟,但到下半夜则说为我家之粟,口气之转变,至此显见新夫妇间已无彼此之分,而熔合为一体矣。
报包结婚第二天,紫姑将新妇之上头衫仔裤包回娘家,以报婚夜讯息俗谓报包。
食新娘茶在婚宴后闹新娘以凑热闹。亦有不于宴会,而特为“食新娘茶”往贺。盖此俗以喜句贺其新婚,使新妇开口欢笑为娱,并以各种滑稽形态,试探新妇耐性或其性情举动等。主要目的仍为借此机会观看新妇。
食新娘茶,系由媒人或家人作伴,新郎新妇手端茶盘,以甜茶、蜜饯、冬瓜敬宾客,宾客则接受其茶而念喜句。饮毕,新郎新妇又出来收回茶杯,其时贺客乃包红包置于茶杯为贺礼,亦念喜句祝之。所念喜句为四句对押韵,俗谓“念四句”。句意除表贺意,多为吉祥或含幽默滑稽之意。有现成之句,亦有即兴吟作,常多妙句连珠。至于闹新娘,其花样层出不穷,每使新娘新郎及其家人尴尬,但闹客反而称快。
做客婚后第三日或十二日、一个月,夫妻偕至女家,称“做客”、“双人返”、“近外家”,亦即谓“归宁”。做客时随带饼果类为“携尹”礼品。女家设宴待之,而请亲朋作陪。新郎以红包赠女家父母老幼,女家又以增倍额数回赠新郎。其回男家,俗以暗暗摸生查埔(生男)屈此须至日暮时始回,而携回“毯路鸡”(头路鸡,公母雏鸡一对)、连根带叶之甘蔗两株及其他礼物。鸡和甘蔗均为子孙昌盛之征。做客须由新郎弟妹前往接归。
捧鞋筐归宁时顺便将剪刀、针线、鞋筐、竹凳之类,带回男家,俗称捧鞋筐,因结婚当时不便携带,须在后来始可带回,因此类物件与喜事相克之故。
在结婚后第三天,新妇始出洞房,而至厅堂拜神,此称“出厅”。出厅时夫妇先祭拜神明祖宗,而后跪拜父母或致茶敬亲族尊长,及与幼少弟妹见面。礼成新妇旋至厨房,烹饪鸡作为从事家事之开始,其时随每项工作,念吉句摸着笼,才会知头重(善于侍奉长辈),搅奔浮(搅食剩废料),饲猪较大牛(善于喂饲),拜灶君,起火不会熏,煮粥快滚(善于炊煮)。
舅仔探房结婚后第三天早晨:由妇方兄弟前来男家,探访新妇嫁后起居情况,称舅仔探房,须由男家以礼款待。
扌官点心婚后一个月间,女家常将食品点心补品等提送男家,供新夫妻食用。
婚嫁风俗
送定后分送人家的礼饼,饼面如有火焦,会被人笑为新妇饶舌(解为饶舌才会不慎将饼烧焦),饼烧得不美会被人笑话新妇不美。
如果结婚当天下雨意味着丈夫为酒徒。
婚夜新妇入房后,新郎应即上锁,此为防止新妇以后频繁外出。
谈婚时为占女方性情或命运之好坏,男方即在神前放一碗清水,经过三天后水污则解不祥,水清解为吉兆。
娶入后夫妻齐拜祖宗,此时一对喜烛拟比新郎新妇,一方的火光熄灭则占为该方早死。
订婚带戒指时,以其顺滑挂下去为佳,否则占将来婚变。
婚后归宁,由男家赠送的鸡放在睡床下,试看公母哪一只先走出来,以卜初产会生男或生女。
嫁出的女儿归宁回家时,遇家人在生火或煮饭占一生将与翁姑不和。
新婚之夜,夫妇吃新妇带于肚裙的鸡卵蜜柑各一,此时新妇暗中将鸡卵打在床边,口念“鸡卵杠遮风,惊我和惊恁祖公”,俗信如此能使丈夫畏内。
新妇又将其鞋暗中叠于新郎鞋上,念道“我鞋叠汝鞋,使着头壳犁犁(很听话)”,也是同样的意思。
新婚之夜房门应由新妇开闭为宜,倘若由新郎关之则解为惧内之兆。
婚嫁忌讳
在五六七九这几个月不宜结婚,在民间有五月差误之说,解以此月结婚,将致两家不和睦或婚事失约;“六月匆(不会)山尾”。解以此月谈婚,不会有圆满结果,因而或称“六月娶半年某(妻)”;七月为鬼月,俗说七月娶鬼某;九月狗头重,死某(妻)亦死万(夫),九、狗音同,俗说此月婚娶非吉祥。
在婚嫁时忌讳属虎的人看,因为虎会伤人,免得由此夫妇不睦或不生孩子;忌小孩在旁,因小孩易哭;忌哭;忌寡妇与服丧的人在场,解为不祥。
生花易于萎凋,婚事亦列于忌讳。惟连招花,其花色花瓣开自叶心,解其状如深闺女出嫁诚待丈夫可用。石榴亦解为多子多孙可以多用。
安床后至新婚前夜,使未成年之男童伴新郎同睡于新床,如是始能生男,否则俗谓目困空铺,不死万(夫),亦死某(妻),以为凶兆忌之。由生肖属龙的孩童在其床上翻转称“翻床”,作为早生贵子之征。
新婚当日新妇忌尿,因而预先蹴尿桶,以免频催尿意。当日为防经期俗以符咒解之。
新娘入男家忌踏门槛以免触犯门神,或说踏门槛等于糟蹋夫族,切忌之。
新妇衣服忌有口袋,以免带走娘家的财产,亦忌用两块布缝接,以防再婚。
结婚四个月内忌用新妇的镜子照别人,亦忌看戏,不然夫妇会不和睦。
吵新娘
“吵新娘”又叫做闹洞房,就是在结婚的当夜,众客人戏弄新娘的风俗。据说苏东坡的胞妹苏小妹嫁给秦少游时,因为少游的很多朋友在洞房一直闹到夜半还不肯回去,所以少游托诗骂他们的无礼。这故事以后就慢慢地成为闹洞房的风俗了。
当吃了喜酒以后众客人便向新郎要求“看新娘”。于是新郎就开放洞房请大家进去,这时众人就要在门口说好话,普通都是念四句。假如洞房容纳不下,就在正厅吵新娘。众人坐齐了以后,新娘撑(是帮新娘应付众人的老太婆,普通都是媒婆。)就扶着新娘走出来向众人请甜茶,同时介绍新娘。当新娘把甜茶的茶瓯交给主客的时候,这位主客故意不收,而让给隔坐的人,隔坐的人同样的再让给他的隔坐。这样新娘尽管在房内踱来踱去,大家还是不理她,于是吵新娘也就开始了。有的说笑,有的扮小丑,有的化装跳舞,有的戏弄新婚的两个,为的是要新娘笑。这时候新娘绝对不肯笑,同时接受“新娘撑”的帮助应付八面的攻击。以后又来一次绞冬瓜,客人故意好几次要冬瓜,使新娘拿着茶盘来回好几次。
到了最后即出现“压茶瓯”。这是将偶数的钱包在红纸里,放在茶瓯里给新娘,这时还要说四句。“娶嫁”是随着新郎去接新娘的人,他们可以在这时候向新娘索取身边的东西,比如手帕织花等物。吵新娘是为祝福新娘而做的,所以到时候,无论男女老幼都可以大闹一顿。对于新人当然是很大的麻烦,不过也不得不接受这种庆贺。
闹洞房时人们念的四句有:
新娘暗暗畅,新郎是将相,若是考文武定规一笔中。
茶盘金金,茶鸥深深,请你俩抱起来亲,若不亲我不饮。
谚语姻观
台湾婚俗谚语作为流传各地的俗语,也是前人经验与智慧的结晶,其中有劝善补过警世与功俗的功能。因而在民间社会作为人群的行为准则,谚语的内容包罗万象。举凡人类文化的内容都是谚语的范围,例如人对宇宙的看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对超自然的关系等都包括在内。
婚姻是人与人之间最重的关系,一方面是人生历程中最重要的转变阶段;另一方面也是人群与人群联合的桥梁。因此,不管是以个人的立场或是社会的观点,婚姻现象都是很重要的社会事实;所以只要有谚语的社会,都有婚姻谚语,从这些谚语中,我们能看出婚姻礼俗的规范。本篇所录的谚语,以台湾民间所集的谚语为对象。台湾民间的谚语甚为丰富,并且在民间多奉为行为的准则,长辈常以谚语来教训年轻的一代。
在台湾所流传的民间谚语,多以闽南与客家沿袭而来,有些是从古籍上的格言或劝世文转变而来,有些是传借而来,有些是从大陆移植来的,而有些是新产生的。
婚姻对女人的重要性
(1)男人最怕入错行,女人最怕嫁错郎。女人嫁人如同男人选择职业,最怕选择错误。
(2)嫁着歹丈夫,相似葬落墓。如果嫁了不好的丈夫,如同进了坟墓一生没有希望。
(3)割着歹稻望后冬,嫁着歹尴一世人。稻谷的收获如果这一期坏,尚可期望下一期,嫁了坏的丈夫就悔恨一生。
婚姻对男人的重要性
(1)宁可无官不可无婚。结婚比做官还重要。
(2)娶着好妻子较好做祖。娶了好妻子比做祖父还要好。这两条谚语从好的方面来说明结婚对男人的重要性。
(3)一代无好妻,三代无好囝。一代没有贤妻,三代都不会有好的子孙。
(4)娶着歹妻一世穷。
(5)娶着歹妻,较修三代无灶炉,四代无茶桶。三代无灶炉,四代无茶炉,不可娶着歹妻。炉灶和茶壶都是家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工具,娶了恶妻,其害处比三四代没有这些东西还要惨重。
(7)娶着歹妻一世人,做着歹田望后冬。
婚姻天注定的观念
(1)姻缘天注定。
(2)五百年前姻缘天注定。
(3)花无错开缘无错对。
(4)一日夫妻百世缘。能做一日夫妻是百世缘分所结。
(5)一夜夫妻百世恩。
(6)姻缘到不是媒人贤。
婚姻的条件
(1)门当户对,两下成婚配。
(2)第一门风,第二祖公。选偶要看对方的家世门风。
(3)第一门风,第二财富,第三才干,第四美丑,第五健康。这五个条件是近世台湾择偶的五个条件。
(4)一钱,二姻缘,三美,四少年,五好嘴,六敢跪,七皮,八棉烂,九强,十胚也。皮为厚脸皮,八为有耐性,九为积极出手,十为硬要。这十个条件是现代男女交际开放后,自由恋爱中男子追求女子应具的条件。
从这些不同时代所着重的条件中,可看出在古时重视家世门风,以家族为主。然而现代则以个人的能力来博得女子的青睐。
男女适婚年龄
(1)男大当说亲,女大当受聘。
(2)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谓男女成年即应成婚。
(3)男大不婚,女大不嫁,终会弄出大笑话。
(4)男三十女二十。男的不要超过三十,女的不要超过二十是结婚最好的年龄。
(5)男人三十一枝花,女人三十老人家。
(6)姑娘十八一枝花。十八岁嫁人最好。
(7)女大不可留强,留必为仇。
(8)女人要嫁乘年轻,虾要跳着趁生。女人不要等到年老色衰才嫁。
容貌与体态的选择爱美是人类的天性,因此容貌的美丑是选偶的条件。由于容貌与民间信仰中的相学有关,因此选择配偶时往往深受相学上的意见所左右。由于父系社会行嫁娶婚,男方主动女方被动,在容貌与体态方面多着重在对女方的要求。
在民间,男方都愿娶一美女为妻。如何才是美?请看如下:
(1)樱桃嘴柳叶眉。
(2)鲤鱼嘴葱发鼻。
(3)鹦哥鼻黛叶眉。
(4)柳叶眉杏核眼,樱桃嘴瓜子脸杨柳腰。
美女的命运
(1)人美命不美。
(2)红颜薄命。
(3)美人无美命。劝人不要娶太漂亮的女人,甚至认为不是福气。
(4)烧粥损菜,美查某损子婿。美丽的太太会损害丈夫的身体。
中国内地少数民族的婚嫁风俗
蒙古族婚俗
有时候,蒙古人婚姻中女子比男子稍长,常常是男青年十二三岁,便与十六七岁的女子结婚,男子年满十六岁而未婚的极少。过去的婚姻一般要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能结合。现在也多有自由恋爱的,但结婚亦须双方家长同意才好履行婚姻礼节。
订婚礼当男女双方同意后,即请媒人携带哈达、奶酒等至女家为双方介绍。女家认为合意,方收媒人携来之物,即由女方父母兄弟去拜访男家。女方亦同样往访女家,彼此过往时,都携带哈达、砖茶、酒及牛羊等礼物。双方经多次会谈,定了娶婚期等诸事后,便可下聘礼。男方交出聘礼都是牲畜,马两匹,牛二头,羊二十只为常见,有钱者的人家还要送上金银之类礼品。过一二年迎娶。
讨小名一般男方先请喇嘛来定良辰吉日,届时新郎全身换装,穿上长袍马褂长靴,戴红缨帽束白腰带,骑一大马背着弓箭,非常英武,好像要出征的样子。新郎直接驰马到女家,各亲友随行的有数十人之多。到了女家帐篷处,女家闩门作出不让进门的样子。经过亲友们再三请求然后开门,迎接大家进帐内。新郎一进去就拿出准备好的哈达拜见岳父母,岳父母即设全羊席(俗名“午茶”或“羊背子”)招待众人。宴毕,新娘背向大家坐着,周围坐着姑姨表姐妹一大群姑娘,作护卫的样子。新郎走到新娘背后跪在地上,询问新娘的名字,新娘故意不回答,众男女亲友与新郎新娘谐谑调笑,最后新娘才讲出名字,新郎小心记着,这叫讨小名。
新婚夜当天晚上,新郎住在女方家中,与所有的亲友喝酒。第二天新娘先走出门,驰马绕帐篷三匝然后飞快驰去,新郎尾随紧追,众亲友跟随于后,大家驰马返回男家。到了家门男家也闭门不纳,直到再三劝说才开门迎亲。先于帐外设一小桌旁生一火盆,桌上放弧矢羊骨等,桌旁放一只羊。新郎新娘向小桌跪拜叫拜天地大神,然后新娘拜见公公婆婆,拜佛堂灶主及家庭长辈,并答亲友礼。喇嘛在旁念经以除不祥。男家设盛宴招待客人。亲友住一日或几日就回去,只留新娘的母亲住几十日后才回去。男女洞房之夜迷信屋内有鬼怪,夫妻不能立即合睡,第一夜先请一口齿伶俐、善于诙谐的老女人在新房中讲话,第二夜新婚夫妇才同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