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四、宋朝状元2

彭汝砺

彭汝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字器资。生于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卒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乙巳科状元。

彭汝砺中状元后,历保信军推官,武安军掌书记,潭州军事推官。被王安石举荐为国子直讲,改大理寺丞,擢太子中允。不久,神宗以汝砺为监察御史。彭汝砺首陈十事,言他人不敢言。当时宦官王中正受宠,神宗甚至让其统兵,彭汝砺知道后,直言极谏,朝野叹服。元二年(1087),任起居舍人。

三年,迁中书舍人,赐金紫。在蔡确案件中,正直无私,不计前嫌,以至被他人诬为蔡确同党而落职徐州。

彭汝砺回京后,加集贤殿修撰,入权兵、刑两部侍郎,徙礼部,拜吏部侍郎,进权吏部尚书。元八年(1094),彭汝砺再一次被诬告与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刘挚有牵连,被贬以宝文阁直学士知成都府,未及上任,又降为待制,知江州,到任仅数月,即病逝,享年54岁。

彭汝砺读书为文,志于大者;言行取舍,必合于义;与人交往,必尽诚敬;而为文命词典雅,有古人之风范。著有《易义》、《诗义》、《鄱阳集》。

许安世

许安世,开封襄邑(今河南睢县)人,字少张。生于宋仁宗宝元三年(1040),卒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丁未科状元。

许安世少年从学于丁宝臣,以诗文为欧阳修、王等文坛巨匠所称重。中状元时,年仅27岁。其《公生明赋》中名句:“依违牵制者,即已去矣!则明白洞达者,乃其自然。”被时人认为不刊之语。其咏史诗:“天下有诛赏,固非君所私。太宗泣君集,意恐劳臣疑。至公一以废,智术相维持。哀哉功名士,汲汲尚趋时。”被清朝学者厉鹗辑于《宋诗纪事》之中。

许安世入仕后,累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元丰六年(1083),其父病逝,许安世弃官奔丧。第二年,亦染病卒于黄州,享年44岁。苏轼曾解衣为之助葬。

叶祖洽

叶祖洽,福建邵武(今福建邵武)人,字敦礼。生年不详,卒于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庚午科状元。

叶祖洽中状元后,被任命为签书奉国军判官,判登闻检院,由国子丞知湖州,留为校书郎。元初(1086),历职方、兵部员外郎,加集贤校理,进礼部郎中。因言谈有诽谤朝廷之嫌,被弹劾出京,提点淮西刑狱。绍圣中(1094~1098),入为左司郎中,起居郎,中书舍人,给事中。

叶祖洽性情刚愎自用,喜谀附,曾密告王在册立哲宗时有异议,使王被贬。因建议抚恤蔡确及其家属,使哲宗认为其人不可重用。后叶祖洽因受他人牵连,出知济州,徙洪州,以牟利黩货闻名。叶祖洽与曾布私交甚深,曾布以吏部侍郎之职召其入京,曾布垮台,叶祖洽出知定州,临行上疏,被徽宗斥为狂妄浮躁,降集贤殿修撰,提举冲佑观,知洪州,改亳州,加徽猷阁学士。政和七年(1117)病逝。

余中

余中,宜兴(今江苏宜兴)人,字正道,一字行老。生卒年不详。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癸丑科状元。

熙宁五年(1072),余中与兄长余贯同赴礼试,余中高中,而余贯落选。余中请求黜退自己以录兄长,朝廷不许,但却欣赏嘉奖了余中的做法。第二年,余中廷对第一,上疏乞罢琼林宴,以厚风俗,得神宗嘉许。

余中入仕后,曾为大理评事,太常寺少卿等职。余中拥护变法,王安石被迫辞相,奏请余中随行,知江宁府。哲宗即位,起为秘书省正字,迁著作佐郎。绍圣初(1095),出使辽国,还朝后奏言河朔城池需修葺、加固,以备不虞,未受重视。宣靖间(1119~1127),金兵长驱直入,河朔城池难以固守,朝野人士始服其当初先见之明。余中曾官国子直讲,知湖州,移知杭州后致仕,病逝于家中。

徐铎

徐铎,兴化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字振文,一字振甫。生卒年不详。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丙辰科状元。

徐铎中状元后,被授镇东军判官。绍圣末(1098),以给事中值学士院。当时,蹇序辰上疏建议将反对变法的元党人言行汇编成册,做罪证收藏,被哲宗诏准。徐铎参与主持编辑,完成以后不久,迁礼部侍郎。徐铎为人不正,对宰相章,向来唯命是从,贡院抓住挟书考试做弊之人,开封府尹蒋之奇本欲从重处罚,徐铎力争不允,蒋之奇只得妥协,从轻发落。事后上报,章闻之大怒,处罚了有关官员,并把做弊之人判刑,而徐铎此时却不敢承担责任。后来廷议,欲委之为御史中丞,因有人指斥其不能主持正义,未被任用。

徽宗即位(1101),徐铎以龙图阁待制知青州,又因御史中丞弹劾其在主持编辑元党人言行时,以章好恶为轻重,极尽诽谤之能事,被贬知湖州。崇宁中(1102~1106),拜礼部尚书,朝廷议论庙制时,徐铎上疏建议增加为九庙,被采纳,进吏部尚书,死于任上。

时彦

时彦,河南开封(今河南开封)人,字邦美。生卒年不详。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己未科状元。

时彦少年好学,读书不辍。中状元后,被授签书颍州判官,入为秘书省正字,累官至集贤校理。绍圣中(1094~1098),迁左司员外郎。因出使辽国失职,被罢免。不久,官复集贤院校理,提点河东刑狱。蹇序辰出使辽国回来,弹劾时彦擅自接受辽国赏赐,匿而不报,使之又被罢官。徽宗即位(1101),召为吏部员外郎,擢起居舍人,改太常少卿,以直龙图阁为河东转运使,加集贤殿修撰,知广州,未及赴任,拜为吏部侍郎,徙户部,为开封府尹。当时,都城开封苦于盗贼横行,治安混乱,时彦强化治安,使开封城坊邑宁静,盗贼敛迹,监狱屡空。数月之后,迁工部尚书,进吏部。不久,病逝于任上。

时彦工于诗词,《全宋词》收有其所做的《青门饮》。词云:“胡马嘶风,汉旗翻雪,彤云又吐,一竿残照。古木连空,乱山无数,行尽暮沙衰草。星头横幽馆,夜无眠,灯花空老。雾浓香鸭,冰凝泪烛,霜天难晓。长记小妆才了,一杯未尽,离怀多少。醉里秋波,梦中朝雨,都是醒时烦恼。料有牵情处,忍思量,耳边曾道。甚是跃马归来,认得迎门轻笑。”

黄裳

黄裳,剑浦人,字冕仲、号演山。生卒年不详。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壬戌科状元。

黄裳为书生时,常有魁天下之志。自叙门状,予家剑潭之滨,斗牛之光,上下相照,风雷之信,时有变现。又题黄龙州云:“看取黄龙沙斗起,城风雨入丰年。”元丰四年(1081),郡之谯门,忽为风雷所击,黄裳闻之,赋诗道:“风雷昨夜破枯枝,借问天公有意无,莫是卧龙踪迹困,放教头角入亨衢。”次年,黄裳对策,果为天下第一。

宋神宗对黄裳之文章极为喜爱,礼部奏进士,有黄裳名,及进读试策,前几位皆不合神宗之意,神宗等黄裳名出现,但末甲才始听到,遂亲擢为第一。考官因高下失实被处罚金。

黄裳为官清正恬退。政和间(1111—1118),知福州,尝为礼部侍郎,迁尚书。当时三舍法实行,黄裳认为“宜近不宜远,宜少不宜老,宜富不宜贫,不如遵祖宗科举之制。”黄裳享年87岁,著有《演山集》六十卷行于世。

焦蹈

焦蹈,庐州无为(今安徽无为)人,字悦道。生年不详,卒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乙丑科状元。

焦蹈通经史百家,四次首列乡荐,均落第无为。元丰八年(1085),户部尚书权知贡举,众贤等寓贡院,焦蹈也在其中。四更夜时,火灾起,陈之方、马希孟皆焚死。其后择地另考,焦蹈为魁。曾有谚语:“不因南省火,安得状元焦。”

据传:姑苏有一盲者,能揣骨听声,为人算命。发榜之日,盲者嗟惋不已,有人询问焦蹈之命,并问仕途如何。盲者答:“不能食禄,安问官职也?”众人皆惊曰:“已为大魁,安得无官职,盲者之言必谬。”但不久,自京师来人道:“揭榜六日后,焦蹈死矣。”

李常宁

李常宁,开封廪延(今河南延津)人,字安邦。生于宋仁宗景四年(1037),卒于宋哲宗元三年(1088)。宋哲宗元三年(1088)戊辰科状元。

李常宁自嘉年中举进士,数为春官所却,屡试不第,并不气馁。戊辰科对策于廷,其词奥衍,有汉唐之遗风,遂被擢为魁首,时年已五十二岁,天下人都很惊异。中状元后,授宣义郎,签书镇海军节度判官,同年六月病故于任上。朝廷赐钱三十万,抚恤其家,天下人莫不悲之。人云:“李常宁结友学问,晚而弥笃,困于科举,达三十年,已历四朝。始得名宦,仅数月矣,何起之难,而偾之易耶。”

李常宁事亲孝,于二弟友爱,为人恭俭洁廉,耻于取非己之物。

马涓

马涓,四川保宁(今四川南部)人,字巨济。生卒年不详。宋哲宗元六年(1091)辛未科状元。

马涓父亲马从政,中年未有子嗣,后纳一妾,马从政得知小妾乃为葬父母而卖身时,便送其回家,且不要一文身价银两。事后,马从政梦小妾之父前来致谢:“愿汝富贵、涓涓不绝。”后来,其妻怀孕,生下一子,马从政遂为之取名马涓。

马涓中状元后,被授签书雄武军节度判官。通报时,自称状元马涓到。吕晋伯道:“状元者,及第未除也,即为判官,不可曰状元。”马涓拜谢,从其言语。从前,韩持国知颍州,时彦中状元后签判,每自称状元,持国怒道:“状元无官邪,自此呼时签判。”时彦终身记恨此事。此二事绝对相类似,但一记恨,一拜谢者,何也?盖持国厉声而斥,则其人恨,吕晋伯平心以导,则其人悦。

另,马涓廷对日,刘器之做详定官,马涓为其所取录。后刘器之居南京,马涓为少尹,每次见器之,未尝修门生之敬,器之不平,以此事告于宾客,宾客讥讽马涓,马涓解释道:“不然,凡省闱解送皆有主文,故所取士称门生,若殿试则天子自为座主,岂可称门生于他乎?”客以此告器之,器之叹服其言,两人遂为至交。

马涓后因忤怒蔡京而被贬,崇宁二年(1103),列为元党人而被免官禁锢,永不叙用。

毕渐

毕渐,荆州潜江(今湖北潜江)人。字号、生卒年不详。宋哲宗元九年(1094)甲戌科状元。

甲戌科殿试时,进士李清臣发策问黜元之政,苏辙言其力诋时政,忤怒哲宗,贬苏辙出知汝州。及进士对策,考官荐主元者居上,礼部侍郎杨畏复考,乃悉下之,而以主熙丰者置前列。毕渐遂被擢为第一。

毕渐少年聪慧,力学不辍。中状元后,授签书山南东道节度判官,历任太常寺少卿,后为膳部员外郎,出知荆南府事。

毕渐以文学致身,刚介自立,时人以之为榜样,乡郡以之为荣耀。《宋诗纪事》有其《赠林子山》诗。诗云:“儿童闻说子山名,将谓先生是古人。海上偶经仙洞府,岩前犹见玉精神。南华久彻逍遥梦,兜率重来自在身。携得新诗天上去,不教辜负到全闽。”

李釜

李釜,大名(今属河北)人,一说为淮水人,字元量。生卒年不详。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庚辰科状元。

李釜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学渊博,犹崇儒学。其母妊娠之时,一日晨起釜鸣,其声可畏,声绝而母亲分娩,其父亲遂以“釜”命名。李釜少年好学,即长,负才名,于省试中夺取第一。因徽宗服丧期未满,未亲试进士,诏令以省试第一名李釜为新科进士第一名。中状元后,李釜历官河中通判,出知真州,因忤怒蔡京外甥,被免官。后起为中书舍人,以待制知筠州。

李釜诗文极佳,《宋诗纪事》辑有其《留题王官谷》诗,诗云:“司空唐达士,寂寞卧云岑。扰扰任群态,休休信此心。泉声半山急,柳色旧庭深。仿佛登临处,遗踪一访寻。”

霍端友

霍端友,常州武进(今江苏武进)人,字仁仲。生卒年不详。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癸未科状元。

霍端友中状元后,授宣义郎。不过一月,擢为秘书省校书郎,迁著作佐郎,起居郎,中书舍人。徽宗赐穿金紫服。此前,给事,舍人只能服黑角带,改服之制自霍端友开始。针对朝廷重内轻外,霍端友提出内外侍从更出迭入的建议,并身体力行,自请外任,以显漠阁待制知平江,改陈州。

霍端友为政不以严刑酷法立声威,以宽仁为尚,在百姓中颇具声望。陈州地势低洼,久雨则积水,霍端友令疏新河八百里,由于离淮河太远,积水仍不易流入淮河,霍端友又请示朝廷再开河二百里,彻底根除了陈州水患。霍端友为人正直,内侍石焘传诏,索要瑞香花,霍端友不从,被弹劾罢免。以后,霍端友被礼部召入京都;转吏部,官至通议大夫,因病去世后,赠宣奉大夫。

贾安宅

贾安宅,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字居仁。生于宋哲宗元三年(1088),卒年不详。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己丑科状元。

贾安宅少年聪颖,学习勤奋,18岁考入太学,22岁大魁天下后,任秘书省正字,累官至户部侍郎兼太皇赞读。建炎中(1127~1130),贾安宅为给事中,对驳无所回避,以正直闻名朝野。贾安宅历仕三朝,恪尽职守,多次担任考官,其所选荐士子,后来大多成名,宋徽宗曾手书诏令嘉奖。

贾安宅工于诗文,《宋诗纪事》辑有其《苕溪》诗:“广莒山下有深源,发此清流去不浑。直抵太湖三百里,滔滔分入海天门。”其子贾选,官至刑部侍郎。

莫俦

莫俦,湖州人,一说为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字寿朋。生于宋哲宗元四年(1089),卒于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壬辰科状元。

莫俦中状元时,年仅22岁。入仕后,任承事郎、校书郎,迁起居舍人,兼修国史,转为太常寺少卿后,因忤怒宠臣遭弹劾,提点鸿庆宫。不久,起为光禄寺少卿,进国子司业,迁中书舍人。靖康元年(1126),擢为吏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徽宗、钦宗成为金国阶下囚后,莫俦投靠金国,为之奔走效力。金国扶持张邦昌做“大楚”皇帝,莫俦颇卖力,被封为尚书右丞相。赵构称帝,张邦昌伏诛,莫俦亦因此获罪,押送全州安置,再转广南,后来,莫俦死于潮州,享年76岁。

莫俦著有《真一居士集》、《内外制》、《四六集》等传世。

王昂

王昂,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字叔兴。生于宋哲宗元五年(1090),卒年不详。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戊戌科状元。

王昂以文学称誉于时,但中状元时,年已39岁。入仕后,任秘书省校书郎。高宗时,为起居舍人,秘书少监。后来,以徽猷阁待制身份知台州,提举江州太平观后,病逝于家中。

王昂原被考官定为第二名,因主考官拟定的第一名为徽宗第三子嘉王赵楷,徽宗为避嫌及笼络士子,遂擢王昂为魁首。王昂中状元后,曾作有《催妆词》,词云:“喜气满门阑,光动绮罗香陌,行紫薇花下,悟身非凡客。不须脂粉污天真,嫌太怕红白。留取黛眉浅处,共画章台春色。”

沈晦

沈晦,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元用。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卒于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甲辰科状元。

沈晦中状元后,任校书郎,迁著作佐郎。金国攻汴京,沈晦与肃王赵枢为人质于金国。张邦昌伪立,沈晦还朝,任给事中。

高宗即位,沈晦为集英殿修撰,知信州。高宗至扬州,欲召其为中书舍人,侍御史张宋议论沈晦布衣时事,高宗道:“顷在金营见其慷慨,士人细行,岂足为终身累邪?”乃令沈晦知明州,移处州。高宗莅临会稽,沈晦移婺州。成皋攻城,沈晦用教授孙邦计策,率数百民兵出战,结果被金兵打败。当时,浙东防御史在城中,单骑劝降了成皋,沈晦由此升迁为徽猷阁待制,因言者弹劾其无诏令而用兵,降为集英殿修撰。不久,官复原职,知制诰,知宣州,移知建康府。仅任职一月,又因御史常同弹劾罢官。

绍兴四年(1134),沈晦起知镇江府,两浙西路安抚使,行前上言:“藩帅之兵可用,敌至,五郡以舟师守江,步兵守隘,彼难自渡,假如能渡,五郡合击,敌虽善战,不能一日破诸城也。若围五郡,则兵分势弱,五郡尾而邀之,敌安敢深入。”当时,韩世忠屯军镇江,未予理睬。赵鼎称沈晦议论激昂,高宗言:“沈晦诚可嘉,然朕知其人言甚壮,胆志颇怯,更观临事,能副所言与否?”然而韩世忠不喜沈晦,沈晦遂被贬为洞霄宫提举。不久,起为广西经略兼静江府,用老将罗统戍边,招降诸酋,解除朝廷边患之忧,进为徽猷阁直学士,知衢州,改潭州,提举太平兴国宫,病逝于任上,享年66岁。

《宋史》称沈晦胆气过人,不能尽循法度,贫时尤甚,故累致人言。然其当官才具,亦不可掩。

李易

李易,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字顺之。生年不详,卒于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戊申科状元。

李易中状元后,授左宣义郎,签书江阴军判官。金兵犯江阴,守臣胡纺对李易道:“吾曹义当死,城郭有君母,宜往避之。”李易归家告母,其母道:“吾去汝则无坚守之志,死生当与汝共之。”闻者感泣,后金兵怀疑城中有备,退兵而去。

李易好学多闻,以清素自立,历官太常博士、工部员外郎、太常寺少卿、中书舍人、值直秘阁,后出知扬州,官至敷文阁待制,与吕溱,王昂被时人并称为“扬州三魁”。

张九成

张九成,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子韶,号横浦居士,又号无垢居士。生于宋哲宗元七年(1092),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1159)。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壬子科状元。

张九成少游京城,拜理学家杨对为师,曾有权贵托人馈赠钱物,言:“肯从吾游,当荐之馆阁。”九成笑而却之。中状元后,任镇东军签判,因对张宗臣不体察民情,滥捕百姓不满,与之争执,弃官而走。赵鼎为相,力荐九成,遂以太常博士被召入京,任著作郎,上疏请施仁政,被嘉许,授浙东提刑,力辞不就,回归乡里。不久,朝廷召张九成任宗正少卿,权礼部侍郎,兼侍读,兼权刑部侍郎。期间,张九成恪尽职守,平反一诬告案件,朝廷欲以嘉奖,九成辞却道:“任职刑部,出现冤案,我本有责,怎可邀功?”

赵鼎被罢相,九成因反对宋金议和及拒绝秦桧拉拢,被诬为赵鼎一党,屡遭陷害,虽高宗信任,亦不得救,被贬谪南安军长达十四年之久。秦桧死,方起知温州,不久,病逝于任上,享年68岁。宝庆初(1226),朝廷特赠张九成为太师,封崇国公,谥文忠。

张九成研究经学,多有训解,由于喜与佛者交游,被时论所不容,著有《孟子传》,《横浦集》等传世。

汪应辰

汪应辰:信州玉山(今江西玉山)人,本名洋,字圣锡。生于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卒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乙卯科状元。

汪应辰幼年聪慧,五岁能读书应对,语惊众人。因家境贫寒,常从他人处借书,过目不忘。中状元时,年仅18岁,高宗赐名应辰,授镇东军签判。召为秘书省正字后,因上疏忤怒秦桧,被贬谪长达十七年之久。秦桧死,召为吏部郎官,迁右司,任秘书少监,迁权吏部尚书,权户部侍郎兼侍讲,任内裁减冗员,推崇节俭,并多次上疏言事,连乞补外。不久,以敷文阁直学士为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政绩卓著。几年后,入为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因勇于任事,敢于兴利除弊而得罪权贵,以端明殿学士知平江府,仍屡遭弹劾,遂以病为由,力请致仕。淳熙三年(1176),病逝于寓所,享年59岁,谥文定。

汪应辰待人温和,遇事有主见,为官刚毅,正直敢言,不避亲疏远近,好贤乐善。在翰苑二年,所撰制诰,温雅典实,人称其为“玉山先生”,著有《文定集》。

黄公度

黄公度,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字师宪,号知稼翁。生于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戊午科状元。

黄公度中状元后,任承事郎,签书平海军节度判官,迁秘书省正字。因与赵鼎往来及评议时政,为秦桧所不容,被贬为肇庆府通判十年之久。

黄公度治事之余,以读书著文为乐。秦桧死后,黄公度被朝廷召回,高宗询问岭南有何弊政,公度言:“广东小郡,有十年不除,守臣者权官苟且,郡政废驰,民受其害。”高宗当即下诏任命黄公度为考功员外郎。入对时,黄公度乞请高宗总乾纲,厚风俗,被嘉奖采纳。不久,黄公度因病逝于任上,年仅48岁。

黄公度工诗善文,著有《知稼翁集》。

陈诚之

陈诚之,闽县(今福建闽侯)人,字自明,一说景明。生卒年不详。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壬戌科状元。

壬戌科第一本为秦桧子秦,秦桧为避嫌,遂置陈诚之为首。陈诚之策对专主议和,亦颇适秦桧之意。中状元后,授左承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历官秘书省正字、校书郎、秘书郎。绍兴十五年(1145),为祠部员外郎后,以礼部侍郎出知泉州。不久,召为翰林学士,累官至同知枢密院事,端明殿学士。卒后谥文恭。

刘章

刘章,衢州龙游(今浙江龙游)人,字文孺。生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卒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宋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乙丑科状元。

刘章少年时,聪颖异于常人,每日诵读数千文字。中状元后,任镇东军签判。不久,入为秘书省正字。绍兴十六年(1146),迁秘书省兼普安、恩平两王府教授。执教四年中,专以经义文学启迪教导,自此受知于孝宗。

秦桧专权,恨刘章不依附自己,将其赶出朝廷,任职筠州。秦桧死,召为司封员外郎,擢秘书省少监,起居郎。使金回来后,代理工部侍郎、兼吏部。刚到任,即遭御史弹劾,贬为崇道观提举,举朝为之惋惜。起居郎王佐为其言冤,亦遭贬谪。重新起用后,刘章任信州知州。

孝宗即位(1163),刘章知漳州,任秘阁修撰,敷文阁待制,提举佑神观兼侍读后,被拜为礼部侍郎。朝廷商讨经略中原,孝宗夜问刘章:“闻卿监中有笑朕者?”刘章从容回答:“圣主所为,人焉取笑,若议论不同或有之。”使孝宗疑虑顿释。淳熙四年(1176),刘章上表告老,以资政殿学士身份致仕,不久病逝于家中,享年80岁。朝廷追赠光禄大夫,谥靖文。

刘章容貌魁硕,出入两朝,以周密自守,从未泄露过宫禁机密,且生活俭朴,曾对孝宗言:“晏婴一狐裘三十年不易,人以为难,臣以为易。”为时人称颂。

王佐

王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宣子,号敬斋。生于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卒于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戊辰科状元。

王佐中状元后,授承事郎,签书平江军节度判官,未及赴任,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当时秦桧专权,其子秦为提举秘书,众人纷纷趋附,惟独王佐未尝妄交一语,以至忤怒秦,被外放。秦桧死,王佐为秘书郎,领右司郎。不久,被台臣评罢。后经张浚荐举,王佐任职中书门下省。金兵南侵,丞相汤恩退统领江淮,请王佐参预军谋,后汤恩退离职,王佐亦被罢免。

淳熙中(1174~1190),王佐为建康知府,妖人朱端明挟军士以图谋不轨,王佐查知其阴谋,坐于帐中,捕为首者斩杀。不久,王佐又被削官。重新起用为发运使后,又因受他人牵连被贬。一年后,经王十朋,张浚再次荐举,王佐起知潭州,任上,讨平叛乱,得高宗诏令嘉奖,拜为显谟阁待制,历工部、户部尚书。因儿子与母亲病逝,王佐回乡举丧,服丧期满后,任万寿、上清两宫提举。绍熙二年(1191),王佐病卒于任上,享年66岁。朝廷追赠银青光禄大夫。

王佐在任典八州,知四府,所仕之处皆以德政著名。病故三年后,陆游为其撰写了墓志铭,对其一生给予了很高评价。

赵逵

赵逵,资州(今四川资阳)人,字庄叔。生于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辛未科状元。

赵逵少年时,读书数行俱下,尤好聚古书,考察历代兴衰治乱事迹及当代名人言行,进行研究。中状元后,授左承郎,签书剑南东川,任校书郎。在朝因不附秦桧,倍受排挤。秦桧死,迁著作佐郎兼权礼部员外郎。宋高宗曾对其言:“卿知之乎?始终皆朕自擢,自卿登第后,为大臣沮格,久不见卿,秦桧日荐士,未尝一语及卿,以此知卿不附权贵,真天子门生也。”任命赵逵为普安郡王府教授。不久,又升为中书舍人。赵逵曾上疏求开言路,以养成敢言之气,并与给事中辛次膺直言蒋王粲投机,不当重用,使高宗收回成命。

绍兴二十七年(1157),赵逵病重,高宗派御医诊治,但为时已晚。离世时,年仅41岁。赵逵曾自言:“司马温公不近非色,不取非财,吾虽不肖,庶几慕之。”

赵逵擅诗文,风格与苏轼相近,被高宗誉为“小东坡”。著有《栖云集》三十卷传世。

张孝祥

张孝祥,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字安国,号于湖居士。生于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卒于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甲戌科状元。

张孝样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数千言,顷刻而就。绍兴二十四年(1154),廷对时,一甲第一名本为秦桧之孙秦埙,张孝祥列第二。高宗见秦塌文章尽是秦桧说过的套话,便点张孝祥为状元。张孝祥因力主抗金,反对议和,上疏为岳飞平反,忤怒了秦桧。父亲张祁也被诬告谋反入狱,秦桧死后才获释。

张孝祥对汤思退有师生之谊,知遇之恩,从不得罪汤思退,亦不依附。御史中丞汪彻弹劾汤思退妥协投降,张孝祥亦被免官。

张孝祥曾历任礼部员外郎,起居舍人,中书舍入,直学士等。任建康留守时,遇金兵来犯,张孝祥因极力赞同张浚北伐而被弹劾落职。起用后任荆南荆湖北路安抚使。任上,筑寸金堤,绝荆州水患;建万盈仓,用于储备漕粮,政绩播于朝野。乾道六年(1170),张孝祥与好友泛舟芜湖时,突然中暑身亡,年仅三十八岁。孝宗闻之,深为惋惜,有用才不尽之叹。

张孝祥是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词人。其词学苏轼,为宋朝豪放派重要作家。所作《六州歌头》,词云: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纟玄歌地,亦腥。隔水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词中充满强烈的爱国激情,对苟且偷安之辈倍加谴责,抗金名将张浚曾为之感动得罢席而走。张孝祥著有《于湖集》四十卷,《于湖词》一卷,《张紫微帖》一卷传世。

张孝祥文章过人,书法诗词均好,遗憾之处,是其出入汤思退和张浚两人门下,游离于和战之间,时人对此感到惋惜。

王十朋

王十朋,浙江温州乐清(今浙江温州乐清)人,字龟龄,号梅溪。生于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卒于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丁丑科状元。

王十朋少年时,天资颖悟,每日诵读数千言。成年后,在梅溪传播知识,有百余名学生。廷对中,王十朋以“权”为对,洋洋数万言,经学淹通,议论醇正,深得高宗赞赏。其中,“愿陛下正身以为本,任贤以为助,博采兼听以收其效。”在士大夫中广为传播,被高宗亲擢为第一。

王十朋中状元后,历任校书郎,王府教授。秦桧死后,杨存中独断专行。王十朋大胆上疏,高宗采纳,朝中空气为之一新,王十朋亦升为著作郎。孝宗即位,王十朋上言:“一国之主,最重要的是任用贤才,虚心纳谏,赏罚分明。”孝宗赞同,任十朋为起居舍人。越王史浩权大心毒,王十朋两次上疏,列史浩八大罪状,孝宗罢史浩一切官职,将其赶出朝廷。后主和派掌权,孝宗命其为吏部侍郎,王十朋坚辞不受,改知饶州。期间,体恤民情,礼贤下士,救灾除弊,颇得人心,后任满调任夔州时,百姓乞留不得,以至断桥,王十朋只得从小道离去。百姓修好桥,命名为“王公桥”。

王十朋累官太子詹事,以龙图阁学士身份致仕后,病逝于家,享年70岁,谥忠文。

王十朋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自书室匾,名为“不欺”,常常以诸葛亮、寇准、范仲淹等名臣贤相自比。朱熹、张也很尊敬王十朋。王十朋著有《梅溪集》、《春秋尚书论语解》等传世。

梁克家

梁克家,福建泉州晋江(今福建晋江)人,字叔子。生于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卒于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庚辰科状元。

梁克家幼年聪敏,读书过目成诵。中状元后,授平江签判,召为秘书省正字,迁著作佐郎,再迁为中书舍人,给事中。

任职三年中,认为不可之事,必直言无隐。曾上疏朝廷,认为当用实才,不喜空言。乾道六年(1170),任参知政事。七年,兼知枢密院事,因与主战派意见不协,遂上疏辞官,未被允许。

论用兵当以财用为先,用度不足,不可轻起战事。八年,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为官即不畏权贵,又不失和气,朝廷内外称其为“贤相”。

金使来朝,梁克家力主按高宗朝礼仪行事,未被采纳,上疏辞职,被诏准。以观文殿学士身份任建宁知府。离京时,孝宗以国事相询,梁克家劝孝宗不要追求奇功。淳熙八年(1181),起知福州,颇有治绩。九年,拜右丞相,封仪国公,不久染病。十三年,以内祠兼侍读,被赐与宅第,孝宗多次遣使慰问。十四年,病逝于家中,享年60岁。赠少师,谥文靖。

梁克家为文浑厚明白,自成一家,辞命尤其温雅,著有《淳熙三山志》传世。

木待问

木待问,浙江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字蕴之。生卒年不详。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癸未科状元。

木待问少年时,曾从学于大儒郑伯熊。中状元后,累官太子詹事,焕章阁待制,礼部尚书,官至侍从。

木待问为官素无望闻,为人却自私刻薄,且忘恩负义。恩师郑伯熊去世后,木待问扩建自家府宅,擅侵郑家之地,师叔郑伯英与之辩理,争执中打了起来。木待问告官,并随差人抓捕郑伯英。伯英闻讯,扶老母迎出家门,木待问羞愧而退。

宋孝宗鄙视木待问的为人,曾问木姓起于何时?木待问答不上来。孝宗对其岳父大学者洪迈道:“被朕擢为状元,而不知祖姓来源,卿宜劝之多读书。”

木待问长于写诗,其《千里思》云:“君行千里轻所历,妾驰千里心匪石。春房酌酒意息息,愁不在离愁在忆。鸳鸯瓦上昏无色,鹦鹉杯中尘更积。灯前独坐制君衣,泪湿剪刀裁不得。”

萧国梁

萧国梁,闽(今福建闽侯)人,一说为永福(今福建永泰)人,字挺之。生卒年不详。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丙戌科状元。

萧国梁中状元后,授左宣义郎,迁著作郎,太子侍讲兼礼部郎中。后为朝奉郎广东运判。

萧国梁廷对本为第二,第一名赵汝愚因是皇室宗亲,并已有官职,故不能为状元。萧国梁由此升为第一。在永福,有句谶语:“龙爪药红,状元西东。”而乾道二年(1166),永福附近石崖之上果真生长出了茂盛的龙爪花,绵延几十里长,于是萧国梁大魁天下。不久(乾道五年),郑侨也状元及第。接着,乾道八年(1172),黄定又为第一,均为谶语所证实。永福县令曾赋诗云:“峰龟岭与龙屿,三处家山亦壮哉!相去未逾一百里,七年三度状元来。”

郑侨

郑侨,福建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字惠叔,号回溪。生卒年不详。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己丑科状元。

郑侨中状元后,授签书镇南军节度判官,淳熙十四年(1187),高宗驾崩,孝宗欲在德寿宫行终丧之礼。群臣表请还内,郑侨上疏陈述道:“丧不离位,礼也。”使孝宗感泣。后来,郑侨奉命出使金国,金人以其国主有病为由,令其到门投递国书,郑侨据理力争,终使金人以礼相待,完成了使命。

绍熙中(1191~1194),郑侨知福州,罢义仓和耀之需,使赋税偏重之弊得以减免。绍熙五年(1194),赵汝愚、韩胄等发动政变,拥赵扩为帝,是为宁宗。郑侨以参知政事进知枢密院事。时韩胄弄权,朱熹进谏,宁宗不理。韩胄大怒,指斥朱熹理学为“伪学”,朱熹被罢黜。郑侨四次上疏,忤怒了韩胄,亦被贬知福州,辞行时,再次向宁宗进言:“平国论而无偏听,严边防而无轻信。”郑侨以观文殿学士身份致仕,病逝于家。朝廷追赠为太师,谥忠惠。

郑侨在朝,以不欺事君,以无我议政而闻名,大节为世人所推崇。且擅长行、草书,著有《书衡》三编行于世。

黄定

黄定,福州永福(今福建永泰)人,字泰之,号龙屿。生于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卒年不详。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壬辰科状元。

黄定幼年好学,擅长诗词。中状元后,于淳熙三年(1176),擢为秘书省校书郎。八年,为工部员外郎。九年,任最高学府国子监司业。淳熙十年,擢为显谟阁学士,国子监祭酒。后来,黄定出知温州,为政清廉,兴利除弊,被当地士民所赞颂,官终于广东提举。

黄定擅长诗文,有文集行世。《全宋词》亦有其《鹧鸪天》词:“间世文章万选钱,清时平步八花砖。大开紫府瑶池宴,正是橙黄橘绿天。金烛里,玉堂前,翰林元是武夷仙。雍容草罢明堂诏,留取天香馥寿筵。”

姚颖

姚颖,庆元府鄞县(今浙江宁波鄞县)人,字洪卿。生于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卒于宋孝宗淳熙十年(1183)。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戊戌科状元。

姚颖中状元后,授签书宁国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召为秘书省校书郎,通判平江府,到任不久便患病身亡,享年34岁。

姚颖博闻多识,性情淡泊、谨重,极有雅量,力学勤苦,文章俊秀。居官常不敢有所作为,恐同僚认为才华出众,论天下事无不尽被证实。世人惜其英年早逝,不能有所大成。后来,理学巨擘叶适为其撰写了墓志铭。

黄由

黄由,平江长州(今江苏苏州)人,字子由,自号盘野居士。生卒年不详。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丑科状元。

黄由自幼好学,年方十二三岁便教授群童读书,20岁时考入太学。中状元后,通判绍兴府,当时大旱,黄由赈灾有绩,升秘书省正字,迁著作佐郎。后奉命出使金国,回国后升任将作监、嘉王府赞读。绍兴中(1190~1194),因帮助宁宗即位,深得宁宗赏识,权礼部尚书兼吏部尚书。行将委以重任之时,上疏忤怒帝旨,被弹劾,知成都,以学士奉祠。嘉定初(1207),知绍兴府,进浙东安抚使,官至正奉大夫,刑部尚书兼值学士院。死后,追赠太子少师。

黄由擅长诗文,其(归来)诗描绘了恬淡的田园生活。诗云:“归来三阅月,无事一关心。刈草寻花径,开池漾竹阴。江边问明月,天际数归禽。幸有高宾至,相逢似竹林。”

卫泾

卫泾,平江昆山(今江苏昆山)人,字清叔,号后乐居士,又号西园居士。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于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甲辰科状元。

卫泾少有大志,力学不辍。中状元后,授承事郎,添差镇东军签判。按惯例,状元初任官职,必去拜谢当朝宰相。卫泾却没有去拜见王准,遂不得升迁。淳熙十四年(1187),方被授为秘书省正字。

光宗即位(1190),卫泾借自然灾异之事上疏朝廷,极言奸佞误国,被贬为淮东、浙东二路提举。庆元初(1195),召为尚书右选郎官,以起居舍人官职代理工部尚书。不久,出使金国,回来后,奏言金国虽有危亡之兆,而我无自治之策,当发愤自强。授直焕章阁,沿海置制使,因被人弹劾罢官。回乡后,辟修西花园,取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句意,命其堂为“后乐”,自号“后乐居士”,集所做诗文为《后乐集》。

开禧元年(1205),得旨入朝,授中书舍人兼值学士院。三年,自吏部尚书拜御史中丞,封昆山开国伯,进参知政事。请诛韩胄后,被奸臣史弥远贬出朝廷。九年,起知扬州,拜资政殿学士后致仕。皇上因卫泾三世同居,书“友顺”二字赐之。宝庆二年(1226),病逝于家,赠太师,封秦国公,谥文节。

卫泾历事三朝,出入内外四十余年,忧国忘家,始终一节。曾说:“官职自有定份,名谊千古不磨。”在朝孤立自守,不畏权贵,与朱熹友善,曾取其遗著刊刻传世。

王容

王容,湖南湘阴(今湖南长沙)人,字南强。生卒年不详。

宋光宗淳熙十四年(1187)丁未科状元。

王容自幼好学,博闻强记。中状元后,为感激孝宗知遇之恩,赋诗进献孝宗,诗云:“天上催班晓色睛,五星伏尽极星明。奎章读罢三千字,胪唱传来第一声。名实两言虽朴语,始终一节悉真诚。圣恩深厚难图报,愿罄愚衷毕此生。”

王容历任校书郎、秘书郎、著作郎,以中书舍人兼同修国史,实录院修撰,实录院检讨官。庆元元年(1195),为江西提举。开禧年间(1205~1207),直焕章阁,出帅静江,官至礼部侍郎而逝。孝宗诏赠银青光禄大夫。

余复

余复,福建宁德(今福建福州)人,字子叔。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1152),卒年不详。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庚戌科状元。

余复为光宗朝第一位状元。光宗特别欣赏其试卷,亲擢为第一,并赐诗一首,诗云:“临轩策土岂徒然?嗣守丕基务得贤。尔吐忠言摅素蕴,吾縻好寿副详延。爱君爱国毋终怠,厚泽深仁赖广宣。锡宴琼林修故事,朕心期待见诗篇。”余复读罢,深感皇恩浩荡,受宠若惊,随即和诗一首,进献圣上。诗云:“风虎云龙岂偶然?信知盛世士多贤。虞庠教育蒙深泽,汉殿咨询愧首延。褫褐遽沾琼宴宠,锡诗齐听玉音宣。爱君忧国平生志,敢负周王燕乐篇。”

绍熙二年(1191),余复任著作佐郎。三年,退隐田园。庆元元年(1195),入朝任校书郎。二年,为著作佐郎,兼实录院检讨。终因厌倦官场,再次退隐还乡,修亭辟园,悠游其间。

余复在儒家经典的研究上,造诣颇深。著有《礼经类说》、《左氏纂类》等。

陈亮

陈亮,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人,字同甫,人称龙川先生。生于宋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卒于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癸丑科状元。

陈亮少年聪颖,能文章、负气节。为人才气豪迈,喜谈兵家之事,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一挥而就。十八岁时,即有抗金救国,奔走四方之志,其所著《酌古论》名闻朝野。

淳熙五年(1178),陈亮连续三次上疏,孝宗赫然震动,因朝中大臣阻梗,未被采用。淳熙十五年,陈亮第四次上疏,根据“一日之苟安,数百年之大患”的历史教训,指出南宋绝不可能“安坐而久之”,建议统治者应“痛自克责,誓必复仇,以励群臣,以振天下之气,以动中原之心……”。提出运用“奇变”,建立攻守据点,“开今日大有为之略,决今日大有为之机。”以图报仇雪耻,恢复中原。由于力主北伐,反对议和,在政治上屡屡遭人嫉恨、陷害,曾先后三次被捕入狱,备受打击,几至死去。幸得孝宗及辛弃疾等营救得免。中状元时,年已51岁,被授签书建康府判官,未到任而逝,享年52岁。一生未曾做官。端平元年(1234),朝廷追谥文毅。

陈亮是著名的思想家、政论家、爱国诗人。对理学宗师朱熹的学说,陈亮大胆地提出反对意见,并曾系统地予以批判。陈亮与爱国词人辛弃疾志同道合,经常在一起共抒壮志难酬的感慨。著有《龙川词》、《陈亮集》存世。

邹应龙

邹应龙,泰宁(今福建泰宁)人,字景初。生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卒于宋理宗淳四年(1244)。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丙辰科状元。

邹应龙少力学,性刚直,中状元时,年仅24岁。历官起居舍人,以直龙图阁权知赣州,迁为江西提点刑狱。不久,迁中书舍人,兼太子右谕德。试用于户部尚书时,曾奉诏出使金国,回国后,为太子詹事兼中书舍人。寻迁给事中兼太子詹事,权礼部侍郎兼侍讲,又代理工部尚书并兼修国史。擢为刑部尚书后,以敷文阁学士身份提举安庆府真原万寿宫。因臣僚议论,邹应龙被罢官。

嘉熙元年(1237),邹应龙进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进宫资政殿学士,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因年老,邹应龙引退辞职,理宗手书“南谷”二字赐他。邹应龙为官刚正,为朝野称颂。淳四年(1244),因病去世,享年72岁,赠太子少保,谥文靖。

曾从龙

曾从龙,泉州晋江(今福建晋江)人,字君锡。生卒年不详。宋宁宗庆元元年(1199)己未科状元。

曾从龙初名一龙,由于廷对时其辞采飞扬,旁征博引,宁宗甚喜,亲擢为第一,并赐名从龙。中状元后,为签书奉国军节度判官厅公事。迁兵部员外郎、左司郎中、起居舍人兼太子右谕德。出使金国后,就州郡长官缺守,副职以事付胥吏管理之弊,提出多设二、三大臣以备补缺建议,被朝廷采纳。

开禧年间(1205—1207),曾从龙自请外任,先任信州(今属江西)知州,刚一到任,就依法捕杀扰民戍卒,平息了民愤。回京后,擢为礼部侍郎兼中书舍人。因驳回张复官之议,官职累迁至刑部尚书。

嘉定六年(1213),阴雨连绵不绝,曾从龙上疏言:“修德政,蓄人材,饰边备。”并乞放囚徒,又被采纳。七年,知贡举,对考生文风不正,根底不实,竞相抄袭、仿模之风,提出考试目的是为国求才,以治国安邦。不久,曾从龙进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改任参知政事。因弹劾胡榘,贬建宁府。母亲去世,曾从龙解官还乡,服丧期满,起为湖南安抚使,在任整顿吏治,严明法纪,兴学养士,政绩被当地百姓刻于石碑之上。

端平元年(1234),拜资政殿大学士兼知枢密院事。在三京之役中,曾从龙极论元兵轻进易退,未几应验,进为参知政事,以枢密使身份督视江淮、荆襄军马。上疏言:“边面辽远,声援不接,请并建二。”理宗诏许,曾从龙于是专务江淮,魏了翁经营荆襄,两人并领督府。

曾从龙病逝后,朝廷追赠其为少师。

傅行简

傅行简,庆元府鄞县(今浙江鄞县)人,一说为浙江明州人,字敬父,一字居敬。生卒年不详。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壬戌科状元。

壬戌科殿试,宁宗因父皇三年之丧未满,宣布不亲试,命省试第一傅行简为进士第一名。这样,傅行简就成为省元、状元两元状元,深为乡里、市人所钦佩。

傅行筒中状元后,官授承事郎,历官秘书郎、校书郎、著作佐郎。嘉定四年(1211),辞官赋闲于家至终。其仕宦生涯仅为九年。

毛自知

毛自知,衢州西安(今属浙江衢县)人。字号及生卒年均不详。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乙丑科状元。

毛自知在其父毛宪的授意下,殿试以“出兵抗金,定中原”作答,正迎合了宰相韩胄北伐用兵之意,深得韩胄赏识,为其极力推荐,宁宗亲擢为第一。

毛自知中状元后,授为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后韩胄北伐出师不利,宋军大败。奸臣史弥远乘机倒韩,并敦请宁宗清洗“韩党”,有人上疏弹劾,毛家父子亦受牵连,其父毛宪被罢官,毛自知亦被降名第五甲。

郑性之

郑性之,福州(今福建福州)人,初名自成,字信之,一字行之,号毅斋。生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卒于宋理宗宝二年(1254)。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戊辰科状元。

郑性之少年时,曾从师于朱熹门下。中状元后,授平江军节度判官。历官知赣州,知建宁府。端平元年(1234),召为吏部侍郎,奋然进言,劝理宗大开言路,以通雍蔽。上疏言权之所在,势所必趋。希望整肃朝政,去弊就利,防止出现趋炎附势之风而影响政治的清明,被擢为左谏议大夫。当时,朝内大臣互相诋毁,郑性之建议借鉴古今天下安危之变,分辨是非公正处理。对言辞过激者,只要是事实,即使是沽名钓誉,也要虚心纳善。这样,天下必能大治,过激之言辞也会自平。

郑性之以敢谏直言名重朝野,官至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后,以观文殿学士身份致仕。后来,病逝于家,享年82岁。

郑性之治郡去害就利,推崇教化。处理父子骨肉之间争讼时,每每循循善诱。为政不事刑威,而立朝又能无所附骥。著有《端平奏议》及与陈均同修的《编年备要》行世。

赵建夫

赵建夫,两浙东路温州(今浙江温州)人,字嗣勋,生卒年不详。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辛未科状元。

赵建夫中状元后,历官秘书省正字,校书郎,著作佐郎,嘉兴府知府。以都官郎官兼国史院编修官,官至工部尚书。余事不详。

袁甫

袁甫,庆元府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字广微,号蒙斋,生卒年不详。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甲戌科状元。

袁甫中状元后,授为签书建康军节度判官,迁秘书省正字。曾上疏宁宗:“君为天下,不可一日无恐惧之心,应有五惧……”建议任选将帅要严,军权要集中及屯田好处。迁为校书郎后,又言边事之患,在内而不在外,偷安之根不除,终难有成。不久,任湖州通判,任上,革除弊端,核查隐瞒资产,增加积储,增设婴儿局抚孤,治绩颇佳,升迁为秘书郎,著作佐郎。任徽州知州时,以教化为先,并上疏请求减免租税,兴修水利。调任江东常平提举后,遇大旱,袁甫令属下赈恤灾民,饥者予粮,病者给药,使境内社会安定,百姓得以渡过难关。移司香阳后,问民疾苦,弹劾奸邪,推举贤良,创办书院及修建陆九渊祠堂。面对瘟疫流行,又创建医院以治病救人。在职五年间,政绩卓著。

理宗亲政后,袁甫多次上疏,指陈时政,在边事上极力主战。不久,权吏部侍郎,因病八次上硫请退,但仅被准假一月。归朝后,多次辞官不就,后迁为兵部侍郎,言:“危亡之祸,近在旦夕,君臣同心,共赴国难。”忠赤之心,肺腑之言,可见一斑。理宗擢其为兵部尚书,并兼吏部尚书。正权高位重,励精图治之时,病发而逝。朝廷赠袁甫为通奉大夫,谥正肃。

袁甫学问广博,且勤于笔耕,故著述颇丰,有《孝说》、《孟子解》、《后省封驳》、《信安志》、《江东荒政录》、《防拓录》、《乐事录》及文集行世。

吴潜

吴潜,宜州宁国(今安徽宁国)人,字毅夫,号履斋。生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卒于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丁丑科状元。

吴潜中状元后,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绍定四年(1231),吴潜上疏,纵论治国方略,被授任浙东常平提举,辞而不就。朝廷改任其为吏部员外郎。迁为太府少卿,总领淮西肘,吴潜又建议朝廷在边事上应“以和为形,以守为实,以战为应。”不轻起战事,后被事实证明正确。任建康知府时,吴潜又上疏论保蜀之方,护襄之策,防江之算,备海之宜。

端平元年(1234),因上陈九事,忤怒宰相,被罢贬为秘阁修撰。不久朝廷欲任命吴潜为太平知州,吴潜连续五次辞却,朝廷不许。当时内忧外患,国家日危,面对襄、汉溃决,兴、沔破亡,两淮扰,三川陷没,吴潜上疏朝廷,认为朝中大臣要“勿以术数相高,应以事功而勉;勿以阴谋相讦,应以识见相先。协谋并智,戮力一心,则危者尚可安,而衰证尚可起矣。”又请分路取士,以收淮襄之人物。

吴潜任吏部尚书、临安知府时,上疏论艰困之时,非反身修德,无以求亨通之理,理宗深以为然。淳十一年(1251),吴潜为参知政事,右丞相兼枢密使。宝四年(1256),为沿海制置使。任庆元(今属浙江)知府时,采取措施,使地方财政大幅增加,对贫苦百姓,吴潜为之输纳赋税,减轻了人民的疾苦。不久,吴潜进封祟国公,被召入京,再次陈述“畏天命,结民心,进贤才,通下情”之必要,被理宗采纳。拜特进、左丞相,进封庆国公。

元兵攻鄂州,吴潜忧心如焚,言:“臣年将七十,捐躯致命,所不敢辞……”极论丁大全误国,被弹劾贬谪建昌军,徙潮州,责授化州团练使,循州安置。景定三年(1262),吴潜病逝。德元年(1275),追复原官,特赠少师。

吴潜一生两次为相,任职繁多,忠正睿智,政绩卓然。吴潜长于诗文,著有《履斋遗集》传世。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