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二、凝神苦想,反复思考

1.构思的含义和实质

构思是写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写作主体在写作活动中的定向思维过程,它是在观察、感受和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构思”这一概念是个内涵丰富、外延宽泛的术语。写文章、搞创作需要构思,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也需要构思。广义的构思,就是指正常人的头脑在进行研究、设计或写作过程中的一系列定向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它包括科学构思和文章构思两部分内容。文章构思也是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广义的文章包括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两者在构思上大相径庭。文学作品的构思倾向于想像和情感的体验,而非文学作品的构思则倾向于理性与逻辑的力量。另外,由于文体特征的不同,其体现在构思上的侧重点也明显不同。论文侧重于冷静的思考和客观的分析,文学作品侧重于形象描绘和感情的抒发。狭义的构思就是专指文章的构思而言。具体界定为:在写作行为中,作者在充分把握客观材料之后,从思维开始运行一直到文学符号外化之前,这一段从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来孕育文章或作品的过程中,写作主题要对文章的主题、材料、结构、表达等方面进行总体思考和构造,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有独创性的文章的形象。

构思是一项艰巨的精神劳动,也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是作者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在写作中的具体表现和综合反映,既要用形象思维,又要用抽象思维,表现出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生活素材到文章作品的转化,显示出作者对客观事物与社会生活的敏锐的发现力,关系到文章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影响到文章作品的优劣和成败。构思因作者写作个性、习惯、思想、认识水平和作品体裁、篇幅的不同,构思的方式也因人、因文而异,常见的方法有先打腹稿、概述要点、拟写大纲等。

构思是在写作主体的主导作用下进行的,它的实质是主观的,是写作主体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功能,但它又必须受到客观材料的制约。也就是说,没有客观存在的材料,没有客观事物的刺激,没有信息的输入,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构思也就无从谈起。文章或作品都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里反映、折射的产物,是客观材料加上主观创造性劳动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即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产物。

构思是许多主观因素构成的复杂的思维运动过程。整个构思过程中,主体和客体始终处于不断的相互交流之中,并随着作者灵感的不断闪现而使整个构思呈质变飞跃式而向纵深推进。写作主体要经过筛选、加工、再收集加工等几个环节来对客观材料进行处理,所以说构思是主客观统一的精神生产行为的一个物我化一的过程。

2.构思的作用:纲举目张

构思作为一种思维活动,在写作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

(1)构思是写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阶段

任何一篇文章或作品的完成,都要在广泛地了解情况、收集材料,并对材料进行潜心的研究以后,进入紧张的构思阶段:凝神苦想,反复思考,做到成竹在胸,方能提笔挥洒。没有成熟的反复思考,是不能顺利地完成文章或作品的写作的。

(2)构思是促成文章或作品完整性的主要步骤

在写作主体的整个写作行为中,任何文章都是一个高度有序的完整的系统。构思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促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构思是提高作品艺术性的主要途径

作品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作品的极强的感染力、高度的审美享受,以及作品完美的艺术表达。这些都必须经过精心的艺术构思。

3.构思的特点:成竹在胸

(1)构思的触发性

构思的特点之一,即作者在进行构思的过程中,由于外界存在的客观事物(如人、事、物、景、情等)的刺激和影响,而产生的主观内在的写作情绪、写作意念的触动和引发。没有这些触发,就不可能进入构思。触发构思的人、事、物、景、情等,一般称之为“触发点”,是作者展开全部构思活动的契机,即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相互契合而萌发的写作动机,构思的触发点来自作者对社会生活、客观事物长期观察和反复体验后所获得的深刻感受、独特发现。构思的触发性,揭示了构思的物质基础;离开了社会生活和客观事物,构思就不能触发,不能起步,更不能完成。在写作中,作者必须深入生活,敏锐观察,长期积累,才能厚积薄发,获得构思的触发点或契机,而后进入创造性的构思过程。

(2)构思的预见性

构思的特点之一,即构思的预见性,指作者在进行构思时,在一定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意图的指导下,对于文章或作品主题思想、基本题材、结构布局、基色格调等方面预先进行设计和构思。构思的预见性,是写作的目的性、自觉性在构思过程中的充分而具体的表现,它在作品中又通过其主题或思想倾向集中而强烈地体现出来,故提炼主题是构思的中心环节。具有预见性的构思活动对于每个写作者都是不可缺少的,决定着构思的成败、质量和速度。写作前,加强文章构思的预见性,做到胸有成竹,全局了然,或打腹稿,或编提纲,或记要点,或列人物表、结构表,都是实现构思预见性的重要方式和必要手段。

(3)构思的独创性

构思的特点之一,即艺术构思贵在发现,指作者在构思文章作品的过程中,能凭借自己敏锐的感知能力、捕捉能力、深刻的分析能力、开掘能力,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千类万状的客观事物中,发掘出富有表现力的典型材料,选准新颖巧妙的构思角度,找到恰当合体的表现形式,在文章中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发现、创造。构思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劳动过程,作者必须通过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闪光的美点,在普通的生活中开掘出深刻的哲理,并以完美的艺术形式和新巧的艺术角度予以表现。构思新颖独创,就能向读者奉献新的思想、新的意境,就能匠心独运,不落窠臼,克服雷同化、模式化的倾向。

(4)构思的深刻性

构思的特点之一,即构思是一种内视,指作者在构思文章作品的过程中,既要做到对表现对象的反复细致的观察和揣摩,经由一个认真外视的过程,又要求作者透过表现对象的表层,深入其内核,揭示生活的奥秘,发掘事物的哲理,把握表现对象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把握题材所包蕴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经由一个由表人里,由浅至深的内视过程,以形成倾向鲜明的主观认识和主宰构思的总体意向,使构思具有深刻性。写作中的全部构思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深化的内视过程,内视的深度决定了构思的深度;内视的能力也表现出作者艺术构思的能力。作品在构思上发微显隐,以小见大,能表现出作者高度的内视能力和深厚的艺术功底,并表现出主题之深刻,材料之精粹,结构之巧妙,角度之新颖。

(5)构思的凝聚性

构思的特点之一,即构思是一种凝聚组合,指作者在构思过程中,必须遵循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规律,必须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综合、分解、想像、联想等思维方式,对素材进行加工制作,提炼文章作品的主题,并在主题的统帅下,将原来分散的,各不相关的材料通过一定的表现形式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表现出构思的凝聚性。这种凝聚不是机械地组合,而是运用典型化的方法进行提炼、熔化,以分清主次、辨明真伪、估量价值,使素材越出原有的范围,凝聚成一组足以表现主题的、以一当十的新材料。构思中的凝聚组合,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使主题与材料统一,内容与形式统一,孕育出文章的雏形。

4.构思的方法:详略得当

构思的常用方法是指构思过程中行之有效的办法,主要包括:

(1)寻找构成文章的线索

线索就是把文章的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抓住线索,是构思文章的关键。

(2)巧妙地穿插与交织

穿插和交织是叙事性文章的基本技巧,它们都是作者对文章进行整体构思的结果。穿插,主要是就文章的组织方法而言的;交织,主要是就不同的线索而言。

(3)悬念与伏应

悬念和伏应是文章中常用的方法,也是文章构思中常要考虑的问题。悬念,主要是用于叙事性文章,尤其是文学性的叙事文章更为常用。伏应,即伏笔和照应,各类文章(包括论说性的)里都可运用。

(4)铺垫与衬托

铺垫,就是为主要情节和故事高潮的到来,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所作的准备。铺垫从实质上来说也是一种衬托。不过铺垫多是就故事情节而言,具有时间上的推移性,是一种纵向的发展;而其他的衬托多是就中心人物和中心情景而言,具有空间上的延展性,是一种横向的比照。衬托,就是通过主要对象与次要对象、中心事物与周围事物之间的比照,来鲜明的突出主要对象、中心事物。

(5)恰当的语体和情调

语体,即语言的体式和色调。它是由于文章性质功用的不同,由于文章体裁的不同,所要求的具有某种特色的词语、句式、表达方式和语调。语体可大致分为四类,即:科学语体、艺术语体、报道语体和应用语体。情调主要是指语言风格。它是作者风格在文章(或作品)中的集中反映和具体体现。

5.构思的过程:厚积薄发

从写作的实践经验看,文章的构思不是一开始就十分清晰、确定的。尽管也有个别文章是通过快速构思写成的,但大多数文章的构思都要经过仔细琢磨反复思量,特别是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就更要做好耐心的准备工作,以防写出来离题太远。具体说来文章构思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萌发期、模糊期和明朗期。

(1)萌发期

萌发期是构思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是产生写作动机的触发、“引爆”阶段。

文章构思的产生,并不是凭空发生的,它常常是写作主体得之于客观外物的触发、启迪,产生某些观念、看法,从而引起写作某种具体作品或文章的冲动或愿望。

作家冯骥才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一回,他在火车上看到一对夫妻,丈夫很矮,而妻子个子很高,由于这违反了常例,全车厢的人都觉得别扭。但这两个人相亲相爱,相敬如宾,虽是在旅途中,也显得那么情深意长。目睹了这幕不期而遇的场景,他的文章构思活动就触发、启动了,这就是小说《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的产生由来。陶铸同志的著名散文《松树的风格》也是由于从松树那种郁郁苍苍、生气勃勃、傲然屹立的高大形象受到启示,引发了文思,进而联想到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勇于牺牲、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风格,从而产生了写作这篇文章的动机。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尽管某些客观物象经常成为作者构思的酵母,但它们只是促使构思萌发的具有一定偶然性的特殊(个别)条件,即外在条件。促使构思产生的更重要的条件还是写作主体的内在条件,也称一般条件。所谓“一般条件”,即指受现实生活长期影响而形成的写作主体的各种内在因素,包括作者的生活积累、情绪记忆水平、对生活认识的深度、广度和思想倾向以及特定的审美经验、审美创造意识等等。这些主体因素不仅是触发构思的内在原因,而且也是使这种触发进而变成具体的写作欲望、产生写作冲动的基础。写作主体如果没有生活和思想等方面的丰厚积累,即使受到某种现象的触发或启示,也难以点燃写作欲望的烈火。所以,写作构思的萌发正是这种“外感”与“内蓄”的共鸣,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至于萌发构思的“个别条件”,则是因人因时而异的。归结起来,大约有以下几种情况:

(1)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启动文章构思

前面所举冯骥才的《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即属此类。这在文学创作中最常见。此外,报纸上的通讯、报告文学、随笔、调查报告、杂谈等文章构思的启动常属这种情况。

(2)阅读文章启动构思

许多人在阅读书报时,从正、反、侧面受到某些启发,从而触发了写文章的构思活动。如论文、杂文、读后感、评论、争鸣文章的构思活动的萌发,大多是由阅读引起的。

(3)听故事启动构思

这在小说、影视和戏剧等作品的创作中很常见。例如托尔斯泰听朋友讲了一个关于妓女的故事,引起较大的兴趣,萌生出长篇小说《复活》的构思。王蒙的小说《说客盈门》,乃是听浩然同志有一次闲谈时讲了一个类似的故事,引起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构思出来的。

(4)观赏艺术作品启动构思

如观赏列宾的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启动了我国青年作家刘建安的《洞庭纤夫》的创作构思;素描《阿芙乐尔》触发了苏联作家拉甫列涅夫《决裂》的构思等。

(5)记忆、回忆启动构思

自传、回忆录、回忆性的散文等常属这种情况。

总之,构思萌发的个别条件是多样而复杂的。我们应该开放五官,去广泛感知外界事物;张开双臂,热烈拥抱现实生活;此外,我们还应积极的从前人的作品中吸取养料,为我所用,不断的用新的信息来激活我们的大脑,使思维经常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这样,才能增加文章构思萌发的机会。

(2)模糊期

在构思萌发的中期,作者往往精神兴奋,对未来的作品充满朦胧的希望和信心。然后,作者便要对未来的作品进行具体的孕育和构思。这就进人了构思的孕育期或模糊期。这一阶段,是写作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段,也是构思活动中最苦的阶段。孕育一开始,在作者头脑中,各种问题、各种想法纷至沓来,从人物、景物形象到文体结构,从情感到语言,朦朦胧胧,若即若离,稍纵即逝,难以捕捉和定型。构思的艰辛,往往使作者有焦虑、烦闷、痛苦等一系列紧张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甚至会引起失眠、食欲不振、脾气反常、时喜时忧、时哭时笑的如痴如狂的生理、心理反映,极容易使作者身心疲惫而中途退却。人们平常所说的写作之“苦”主要指此而言。例如,托尔斯泰在给友人的信中谈到他创作《安娜·卡列尼娜》构思的情景时说:“我感到悲哀,什么也没有写,痛苦地工作着。您简直想像不到。我在这不得不播种的田野上进行深耕的准备工作,这对于我是多么困难。考虑,反复地考虑我目前这部篇幅巨大的作品的未来人物可能遭遇到的一切。为了选择其中的百分之一,要考虑几百万个可能的际遇,真是极端困难。我现在做的正是这个……”。这也是为什么在“写作”这座巍巍大山的山脚下徘徊、在半山腰滞留的人多,而真正登上峰巅的人都很少的原因之一。福楼拜曾告诫人们:著书要有坚强的意志。只要闯过这一关,便会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取得文章构思的成功。

文章构思模糊期的长短,因人因文而异,差别很大。郭沫若写《地球,我的母亲》时,灵感和诗兴袭来,迫使他打着赤脚卧倒在路边,匆匆记下了那喷涌而出的诗句。创作中的这种挥笔而就的现象很多,模糊期短到几乎不易觉察。相反,有时却很长,例如左思的《三都赋》构思十年而成,冰心的散文《一只木屐》“卡壳”十五年后才发而为文。

在构思处于模糊期中,要求作者的思维既要能不枝不蔓地朝着既定的方向专心思考,同时又必须打破时空界限,围绕中心,把已经映现在头脑中的信息材料作进一步的扩充、延展,并进行再体验、再认识的思维活动。这一阶段的思维活动主要从两个方面同步展开:即横向的扩展和纵向的掘进。横向扩展,是把思考的问题扩展到更广阔的领域;纵向掘进,是把思考的问题进一步深化。在实际写作中,纵向掘进与横向扩展往往是同步进行的,从内在关系来说,处于一种互为因果的互动状态:联想的展开,现象的组合,是作者思想深化的结果,同时又为在新的缉合层上作再掘进提供了基础;而再掘进的结果又导致更广阔的联想,唤起记忆中更多的储存,从而构成新的联结和组合。

构思的模糊期中,作者头脑中往往会不断跳跃出一些闪光的思想、精彩的句子或片断的形象,但一般说来是不稳定、不系统的,依靠它还不足以使写作的外化阶段得以开始。但如果把它记下来,可以帮助作者深入地构思。很多作者都在此时记下情节草案、作品提纲、段落提要、人物简表等等,有时还画出了未来作品中的人物肖像。这些做法有助于思路的梳理,有助于使构思的模糊化向明朗化、定型化的方向发展。

(3)明朗期

如果把萌发期和模糊期看做是构思的不定型阶段,那么明朗期则是构思的后期阶段、定型阶段,所要解决的主要是如何艺术地定型化的问题。

构思活动的完成,以形式的确定为最后标志。只有对未来文章或作品的具体形式有了基本确定的构思以后,作者才能进入文字表达,着手由“意”到“文”的转化。

概括地说,明朗期的构思具体内容为以下三点:

(1)定型化

即作者首先要从宏观上整体把握作品。如选定恰当的体式、开拓明晰的思路等;或以提纲的形式将其中的人物、事件、思想、结构、环境(指记叙性文章)以及大小论点、总分论点和论据(指理论性文章)列出,形成一个完整的“预想”表现体系。

(2)有序化

即作者按照思路的发展,对未来作品进行总体构架与局部层次的有序设计。其中包括层次段落的安排、线索的设置、材料的调整与组合等,从而变萌发期、模糊期的“无序”为“有序”。

(3)优化

构思中的“优化”(或曰“美化”)活动,是着眼于未来作品的“物态化”程度及艺术表达效果来考虑的。它主要包括展现形象或展开问题时所运用的具有美学功能的手法、技巧,乃至叙述语言的风格等。如贾平凹在谈《满月儿》的构思时说:“一出场要自然,要有场景,以形象抓人;时时写进生活情趣……描绘要细腻,叙述要抒情,产生诗的意境;调子要柔和,语言不要出现成语和歇后语一类太‘土’的话,节奏和音响更有乡下少女言谈笔语式的韵味;结尾要电影式的‘淡出’,淡得耐嚼。”显然,作家上述的种种具体构思设想,都是以作品艺术表现的优化为宗旨的。

总之,未来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特点都达到了定型化的程度,标志着构思明朗期的结束。行文表达即可开始。

6.构思的技巧:简明扼要

构思是作者在动笔之前对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全面设想。刘勰指出:“是以草创鸿笔,先标三准: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余于终,则撮辞以举要。”这讲的就是构思的主要内容。即首先要酝酿和确立主题,其次要选取和提炼好材料,再后是考虑好结构和语言。

构思是写作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对写作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

构思大致包括提炼主题、选择材料和安排结构三个方面。

(一)关于主题方面的技巧

主题是指通过题材所表达的基本思想,它是作者对文章中的主要问题的态度和评价。它包括主题设计、主题提炼、主题表达三个方面。

(1)主题设计技巧

文章的主题具有多样性、复杂性。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作者出于不同的写作意图,从有利于表达特定的中心思想出发,进行主题设计的结果。有意识地进行主题设计,是写作立意的第一个环节。主题设计的参照模式有:

(1)单向性主题

清代文论家刘熙载在《艺概,经义概》中说过:“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要可以一言蔽之。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者是也……主脑即得,则制动以静,治烦以简,一线到底,百变而不离其宗,如兵非将不御,射非鸽不志也。”这里所说“一言蔽之”就是说主题应明确单一,能用一句话概括出来;“一线到底”,就是说“主意要纯,一而贯摄”,决不旁逸斜出。这是传统的单向性主题的要求。

在现代诗文作品中,占绝大多数的仍然是简单明了的单向性主题。这种主题简单明了,既不隐含什么,也不象征什么,主题在一个平面、一个方向上发展。例如,李存葆的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通过梁三喜、雷军长、靳开采三家人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前后的命运,歌颂了当代军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人民的牺牲精神,抨击了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尽管小说的时间、空间跨度较大,出场的人物也多,但由于作者确立的主题思想很明确,又一贯到底,呈单向性发展,所以是单向性主题。

单向性主题的好处是:思想明确,思路清晰;写作过程中对人物、事件易于把握;遣词用句容易得当;行文如一江春水,滔滔汩汩,行进自如;写作的难度和障碍较小。

(2)平行性主题

简单地说,就是一篇诗文作品中有并列的两个主题。它们像两条铁轨从诗文中穿过,并行不悖:各自统率着自己的材料,但又互相穿插,糅合在一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例如,1983年《上海文学》上曾发表过一篇名为《巨兽》的小说,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平行的两个事件:一是年轻的猎人不畏关于巨兽的传说,走进深山打死了那头被人们视为神兽的野猪;一是年轻猎人的父亲因忍受不了众人对他的蔑视(他曾和一群猎人与巨兽搏斗后脱生),最后拿起猎枪走向山林,再也没有回来。这两个事件分别揭示了习惯势力比野兽更能吃人以及不畏传统势力同自然作斗争这两个主题。两个主题随着故事的叙述同时展开,平行演进,形成既相互呼应又不混为一体的复合关系。平行主题所包含的是两个“中心思想”,两个“基本观点”,思想信息的容量可以比单向性主题更大。

设计平行性主题,要注意两个主题既要有相对的独立性,又要有内在的某种联系,这样两者才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作品的内容相互协调,具有整体性、统一性。

(3)多元性主题

这是指一篇诗文作品中有三个或更多主题的设计方案。这种多元性主题设计,主要适用于长篇作品。例如,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复活》中,作者既设计了揭露俄国社会的黑暗、官僚机构的腐朽这一批判性中心主题,又设计了围绕中心主题的这样三个主题:一个是贵族陪审员聂赫留道夫在法庭上看到玛丝洛娃因他的罪过而堕落后,受到良心上的谴责,最后通过忏悔走向了精神上的“复活”;二是玛丝洛娃在聂赫留道夫等人的感召下,走向了新的生活,道德上得到了“新生”;三是作者通过这两个主人公道德上的自我完成,象征着“人道主人”在那个罪恶的社会长出了嫩叶。这三个主题在书中一起发展,相互渗透;而又自成单元,相对独立。这种多元性主题设计,并没有造成小说的散乱;相反,由于书名包含多层次多元性的寓意,使主题的内涵更丰富更深刻。

多元性主题,是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事物:不仅写出事物的亮面,也和盘托出事物的暗面和灰面,且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概括事物的思想意义。这种主题设计,便于写重大复杂的题材内容;便于反映纷繁多彩的社会生活;便于描写形形色色的各类人物。它的最高最终目的是还给人们一个真正的现实世界。

(4)逆向性主题

一对相互矛盾的事物才具有逆向关系。逆向性主题就是将两个相互矛盾的主题结合在一篇诗文作品之中的独特设计。这种主题设计是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观点在写作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逆向性主题产生的根源是事物本身存在的矛盾性例如,现代作家贾平凹名为《丑石》的散文中,前面写一块面貌丑陋的石头。这块石头既不能垒墙,又无法凿石磨,又不像大青石那样可供捶布,甚至连铺台阶都用不上,它实在是丑得不能再丑了。可是,随着作者的笔锋一转,那块丑石却“訇然中开”,将你引入别一世界。原来它是块陨石,曾在天上发过光,燃烧过,落在地球上也具有一种“不属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这里先是展示一块丑石头,表现的是诅咒“丑”的主题;后来则是描写这块石头有了光芒,成了一块非凡的石头,表达的是颂扬“美”的主题。对于这块石头,人们不认识它时,认为它“丑”,当人们认识了它时,则认为它“美”了。在认识这块石头人们前后矛盾的,产生了截然相反的审美感受,在人们认识这块石头的前后矛盾中产生了截然相反的审美感受,逆向性主题也就由此而产生了。设计逆向性主题要以对立统一观点作指导,着眼于抓事物的矛盾。对立的双方形成的对比、悬殊、反差,格外引人注目,对事物的揭示往往特别深刻。揭示出矛盾对立不是目的,最终要使矛盾双方达到统一,表明一定的思想、观点,使主题树立起来。

(5)象征性主题

在有的诗文作品中,作者往往凭借一种主观对应物——一个既能实指又有象征意味的客观对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这个客观对象被作为整篇诗文作品的中心内容或描写的焦点。读者可以从这个客观对象那儿感受作者的暗示,悟出作品的主题。这种主题设计所着眼的是客观对象的象征意义。

象征性主题设计一般是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用于抒发情怀,暗线则与之呼应。由于被象征的东西是虚指的,落笔的范围不受限制,拓宽了抒情空间,所容纳的思想内涵就更丰富。例如,茅盾的著名散文《白杨礼赞》,表面上写的是华北平原那挺拔向上的白杨树,字里行间却埋下了象征伏笔:通过赞美白杨树来歌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抗日军民那种坚强不屈、英勇抗战的精神:这样一实一虚,明呼暗应,抒内心之情于文中,寄不尽之意于言外。文中的白杨树就已不是单纯的自然之物,而具有暗示主题的象征意义了。

7.构思应注意的问题

构思是进行文章的整体设计,它和内容、形式、认识、表达等诸方面都有关系,是文章成败好坏的关键一环。构思时有五点需要注意:

(1)通观全局

构思时一时一刻不应忘记文章的总目的和整体,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要注意整篇文章、整篇说话的结构。”

写文章的构思要有“成竹”在胸,而不能“一枝一节”地堆累起来,成为一堆枝叶。“堆累枝叶”,是写不好文章的。

(2)多方发想

抓住总目标、围绕主题考虑文章整体,但却又并非不敢越雷池半步。要开阔思路,多方发想,就要凭借现实,充分发挥想像力。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已有的、以前创造的,想像力能在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未来,又会变成知识。发挥想像力要注意“联想”——由此及彼、由彼及此,注意“幻想”——从已有的想到未有的。这样有助于解放思想,发挥创造性,出新见,立新意,开拓出新的境界、新的思路,理出新的思绪,构想新的框架,最后写出好文章。构思过程中如果思绪不来,或者思想卡住了,就应该放宽思路,从其他方面考虑;到了一定程度,思绪就会产生,然后再作文,不可没想好就写作。

(3)观念新颖

一个文章系统,是由形象、观念以及形式技巧所组成的三维结构。观念的力度和价值如何,关系到整个系统的优劣。文章观念的新颖,是指文章要有新认识、新见解。如果一篇文章所表现的观念是读者早已了解到的,就没有什么存在的价值了。人云亦云,就必使人感到索然无味。只有在观念上写出新的东西、提出新的思想、有清新的风味,才能对读者起到感染启发作用。

(4)形象独特

写作构思的形象,应该是独特的、新颖的。新颖的形象,是以个别的、特殊的形态为其特征而出现的。作为一个作品中的新颖形象,除要求具有独特的个性外,还应具备现代意识,即是最能反映当前现实的一种思想或者意念、情绪。

(5)手法奇妙

手法奇妙,是指写作所采取的新颖的表现方法。构思时有了新颖的观念、独特的形象仍然是不够的,还必须用一定的形式去表现它。在形式中,表现手法是占着重要位置的。一篇文章能否产生好效果,往往与它采用的表现手法有关。当然,奇妙的表现手法要与文章的其它元素协调起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当然,我们强调构思的重要,绝不是说形式决定内容,相反,作者在构思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体裁形成的因素。当作者在选材、立意、提炼情节的时候,一般总是同时酝酿着采取什么样的体裁,形式还是为内容服务的。同时,一旦决定了某种体裁形式,就决不轻视这种体裁所固有的特点、要求,以便在形象构思中扬长避短,使内容和形式臻于完善和统一。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