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六、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1.抒情的含义:打动人心

抒情,即抒发感情。是作者或文稿中人物表达主观感受、倾吐心中情绪的语言文字的艺术表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抒情是反映客观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强化文稿感染力的重要手段。特别是身居高位的领导人,运用适当的抒情,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能深深的打动听众,引起强烈的共鸣。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情者文之经”,把“情”视为文章构成的根本因素之一。这种看法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写文章的目的在于让读者接受其中的思想内容,而思想内容的表达,又往往和感情的抒发分不开。只要从感情上打动读者,其思想内容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所理解与接受。

抒情能否作为一种独立的表达方式,目前尚有争议。有人说,抒情是内容因素,不是形式因素,不能作为一种独立的表达手法。我们认为,抒情虽有某些内容因素,但它和叙述、描写、议论、说明一样,主要是形式因素。如果说,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是直接反映客观事物的话,那么抒情则是通过抒发作者感情体验的方式,来反映客观事物。因此,抒情和叙述、描写、议论、说明一样,都是反映客观事物的一种方法和手段。

2.抒情的方法:自然深刻

抒情的方法大体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抒情,一种是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就是人们所说的“直抒胸臆”,即作者直接出来抒发思想感情。这种抒情,往往借助判断、呼告等手段,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情体验。其特点是直接坦露、气势奔放、感情炽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长时间热烈的鼓掌)这是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讲演》一文里的抒情片断,直接表露了闻一多先生蔑视国民党反动派制造暗杀恐怖事件的无比愤慨的心理,抒发了他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的民主斗士的思想感情。

读起来使人感到炽烈的感情扑面而来,从中受到强烈的感染。

直接抒情的运用一定要经过充分的准备,要在层层铺垫地基础上,作者的感情真正达到情不可遏时,再一泻而出。必须避免无所为而发的过多过滥的倾向。

(2)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就是通过叙述、议论或描写的方式进行的抒情。这种抒情比较委婉含蓄,往往从依附于事、依附于理、依附于景等三个方面,来抒发作者浓烈的感情。

(1)依附于事的抒情

依附于事的抒情,也就是通过叙述来抒情。这种叙述与一般的叙述不同。一般的叙述,作者往往站在比较客观的立场上,对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加以具体完整的叙述;而通过叙述来抒情,则叙述不过是用作抒情的手段,它不追求事件的完整过程,往往只是片断式的介绍,字里行间却蕴含着作者鲜明浓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比如巴金的《怀念萧珊》中有这样一段:我女婿马上打电话给我们仅有的几个亲戚,她的弟媳赶到医院,马上晕了过去。三天以后在龙华火葬场举行告别仪式。她的朋友一个也没有来,因为一则我们没有通知,二则我是一个审查了将近七年的对象。没有悼词、没有吊客,只有一片伤心的哭声。我衷心感谢前来参加仪式的少数亲友和特地来帮忙的我女儿的两三个同学,最后我跟她的遗体告别,女儿望着遗容哀哭,儿子在隔离病房,还不知道把他当作命根子的妈妈已经死亡,值得提说的,是她当作自己儿子照顾了好些年的一位亡友的男孩,从北京赶来,只为了看见她的最后一面。这个整天同钢铁打交道的技术员和干部,他的心倒不像钢铁那样。他得到电报以后,他爱人对他说:“你去吧,你不去一趟,你的心永远安定不了。”我在变了形的她的遗体旁边站了一会儿。别人给我和她照了像。我痛苦地想:这是最后一次了,即使给我们留下来很难看的形象,我也要珍视这个镜头。这段文字,是巴金对萧珊死后“没有悼词,没有吊客只有一片伤心的哭声”的告别仪式的冷峻叙述,字里行间浸透了作者痛悼的凄情和不平的愤懑,读后催人泪下。

(2)依附于理的抒情

依附于理的抒情,也就是通过议论来抒情。这种议论不像一般议论那样需要充足的论据和严密的论证;而只是作者用饱蘸感情的文字写出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和评价,以达到抒发主观感情的目的。比如魏巍的《火与火》中有这样一段:在朝鲜战场上,愚蠢的敌人,以为用他的铁和火可以征服这个穿白衣的民族。但他们不知道,他们扔下的每一颗炸弹,从他们的弹片上滴落的每一滴血,都变成了无边的仇恨。朝鲜人心里的仇恨的火焰,比侵略者的燃烧弹更要强烈得多。就是这种火,推动着每一个人民军和志愿军的战士,不顾生死地前进。就是这种火,使得无数的朝鲜妇女和老人,穿着单薄的衣服和草鞋在冰天雪地里修路、运输,来支援军队,歼灭美国侵略者。就是这种火,使得千千万万朝鲜的母亲们,献出她们的儿子。……就是这种火,这种火要一直把侵略的野兽们烧死为止。这不是星星之火,这是无边的火,排山倒海的火,任何力量都不可能扑灭的火。这一段是议论,是对朝鲜战场上人民必胜、侵略者必败这一真理的勿庸置疑的论断:但又是抒情,字里行间燃烧着作者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火一般的仇恨,对英雄的朝鲜人民的多么热烈的赞颂之情。

(3)依附于景的抒情

文章中的自然景物描写,正如马克思所说,是“人化的自然”,是大自然“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无不涂上作者或人物浓烈的感情色彩。古今中外许多优秀作家都是绘景抒情的能手,他们借景抒情,使情和景互相感应,互相交融,达到物境与我情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比如冰心在《寄小读者》中,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以委婉细腻的艺术笔触,描绘了一幅清新瑰丽的海上生活图,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育“我”的祖国母亲的思念之情。开篇写离情,“约克逊号邮船无数的窗眼里,飞出五色飘扬的纸带,远远地抛到岸上”,将远行的游子与送别的亲人紧紧维系在一起,但带短情长,游子终于在船开带断的情境中飘然离去。这别致凄恻的告别之景,流露出作者对故国亲人何等深厚的情意!接下去作者以多姿多彩的笔,描绘了在秋阳的斜照下,颜色“自浅红至于深翠,幻成几十色,一层层,一片片地漾开了来”的雄浑瑰丽的大海,和“双星渡河”、“繁星闪烁”的灿烂奇妙的夜空。然而旅途的景色再美,终究减轻不了游子的离愁,面对海天的壮美景色,作者“凝立悄然,只有惆怅。”末尾描绘作者隔岸遥望异国璀璨的灯光,更加勾起对祖国母亲的无限思念。这样,几幅风景画面,倾泻出作者几多离愁!

一言以蔽之,间接抒情是借助于某一事、理、景作为“凭借物”来抒发感情的,因此,写好间接抒情,必须注意对中介“凭借物”的选择与提炼。依附于事的抒情,要选择生动感人的事件:依附于理的抒情,要选择生发自然、意深情切的事理;依附于景的抒情,要选择善于引发情感的景物。在文章中,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又往往不是彼此孤立,而是融汇在一起,交织起来使用的。

3.抒情的要求:寓理于情

(1)要真挚

写作贵有真情,所谓“真情”,指的是作者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是作者在生活中对所借以抒情的事物确实产生了深刻的认识和强烈的感受,以至情动于中,不吐不快,这时他所抒发出来的真挚感情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达到感染和教育读者的目的。

古今感人至深的抒情传世之作,都是凝聚着作者深挚强烈的真情。比如唐代诗人孟郊写的《游子吟》,抒发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慈母对赤子的至深之情,就是因为诗人自幼家贫,在几十年艰难困苦的生活中,备受慈母无微不至的关怀爱怜,当他四十六岁离家考取进土时,半生凝聚在胸臆之中的拳拳慈母情,促使他写下这首千载感人的名诗。

(2)要健康

在阶级社会里,人的爱与憎总是表现为一定的阶级意识,为一定阶级的立场、观点所制约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所抒发的感情不仅仅要注意抒发个人真挚自然的感情,还要自觉地把这种真情实感和无产阶级的政治倾向性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抒发革命的、积极的、健康的人民大众之情、中华民族之情和社会主义之情,用健康向上的革命激情去感染读者,从而对民族、国家和社会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比如冰心的《我们把春天吵醒了》开头的几段文字:

季候上的春天,像一个困倦的孩子,在冬天温暖轻软的绒被下,安稳地合目睡眠。

但是,向大自然索取财富、分秒必争的中国人民,是不肯让它多睡懒觉的!六亿五千万人商量好了,用各种洪大的声音和震天撼地的动作来把它吵醒。

大雪纷飞。砭骨的朔风,扬起大地上尖刀般的沙土……我们心里带着永在的春天,成群结队地在祖国的各个角落里,去吵醍季候上的春天。

我们在矿山里开出了春天,在高炉里炼出了春天,在盐场上晒出了春天,在纺机上织出了春天,在沙漠的铁路上筑起了春天,在汹涌的海洋里捞出了春天,在鲜红的唇上唱出了春天,在挥舞的笔下写出了春天……

这里作者通过人们心里的春天,唤醒季候上的春天的生机的描绘,抒发的就是这种健康向上的催人奋进的革命激情。

(3)服从表现主旨

感情的抒发常常能烘托和渲染主旨,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但感情的滥用又常使人生厌。因此我们必须深深懂得,抒情要与全文的主旨一致,或者对主旨的表达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