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八、各类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1.政论的写作方法

(1)政论的含义

政论,顾名思义,就是政治性议论文。它是针对国内外的重大事件或当前的政治形势,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具有逻辑性的论证,阐明自己的政治观点,明确回答现实中的政治问题和其他社会问题。

政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政论泛指从政治角度评述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诸领域中的重大问题的议论文。所谓政治角度,就是要求把问题提到政治——即一定的政治立场和观点,一定的政治路线、方针、政策和任务的高度,进行观察、研究和评述。诸如革命领袖、各界人士有关政治的文章、报告、讲话,党政机关、政治团体的宣言、声明,报刊杂志上的社论、评论、短评、国际时事评论以及编辑部文章、评论员文章等等。狭义的政论,则专指以说理为主的政治性评论文章。这里,我们采用了广义的政论概念,也就是说,凡是对政治有关的问题进行议论说理的文章,都属于政论文的范围。

政论是一个政权巩固自己的统治、进行政治斗争的主要舆论工具之一。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政治统治者,都需要利用政论的舆论工具来处理国际和国内的各种关系,维护自己的利益。革命的政论文,其触角伸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可以用它来宣传进步的社会思想,阐述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揭露各种错误的思潮,宣传新思想、新风尚、新观念,宣传优良的工作和学习作风,揭示先进典型的教育意义,实施正确的舆论导向等。因而,写作议论文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政论的特点

政论文章一般有这样四个突出特点:

(1)现实性

政论往往以新近发生的国内外政治斗争中的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为评论对象,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的热点问题和急需回答的理论是非问题,明确表明自己的看法和态度,用以团结和教育人民,打击国内外敌人,划清各种理论是非概念,或澄清某些客观事实,让议论的锋芒始终关注现实、关注历史、关注人生、关注时代精神。因而,政论比其他议论文有更严格的时间限制,有着强烈的现实性。请看《人民日报》社论《精神文明建设要上新台阶》中的一段话:在全国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是我们一贯坚持的方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和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明确提出,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并把它正式列入已经组织实施的跨世纪发展《纲要》。今年将召开的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是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作为主要议题。这预示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这篇社论就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它是在我国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情况下,提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使精神文明建设上新台阶的问题。并且,该社论发表在即将召开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前夕,而十四届六中全会的中心议题就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以,这篇社论的现实性就更加鲜明了。

(2)针对性

任何文章的写作都应该具有针对性,政论文是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更应该具有针对性。所谓针对性,就是要求政论文章密切联系实际,针对社会生活中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有的放矢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下面这篇名为《谁来教育明星》的政论短文就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纵观演艺界,明星屡屡引发不愉快之事,如索要高价、偷税漏税、中途罢演、对观众态度恶劣等等,看来对明星的教育已势在必行。

那么,谁来教育明星呢?笔者认为谁用明星,谁就要承担主要的教育责任。在这点上,“重量型”的国家级演艺制作单位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教育明星,新闻媒体也是责无旁贷的。首先,在涉及基本的道德问题上,媒体自己先要头脑清醒,不要搞不清东南西北,津津乐道于一些明星的婚外情、第三者插足。其次,对明星的宣传要有个“度”,不要过分。再次,明星一有什么“丑闻”,媒体不要只热衷于不厌其详地披露过程和细节,或以“披露”为名,行哗众取宠之实。

无论谁实施教育,使明星在人格道德方面正直明亮是最为重要的。因为演艺表面上看只要求演员舞台上片刻的光彩动人,但归根到底,这样的动人必须是与演员的本色相吻合的。一个本色不佳的明星,最终将会遭受社会接受心理的拒绝。长期以来,演艺明星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这篇文章针对某些演艺明星缺少艺德的现象提出了“谁来教育明星”的问题,可谓切中时弊,回答了这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性很强。

(3)指导性

政论对于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报刊及其他新闻媒体,通过这一文章体裁,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评论国内外的重大事件以及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可以及时向干部群众指明方向,统一人民的思想和行动,譬如,在中国共产党建党75周年前夕,江泽民总书记发表了《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的重要讲话,紧接着,《光明日报》发表了“本报评论员”文章:《党的干部都要具备基本的政治业务素质》。这是一篇具有指导性的典型的政论文。文章说:江泽民同志提出,“不论做什么工作,作为党的干部首先是领导干部,都要具备基本的政治业务素质。第一,要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第二,努力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特别是工农群众,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第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善于开拓前进,具有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第四,模范遵纪守法,保持清正廉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自觉拒腐防变,坚决反对消极腐败现象;第五,刻苦学习,勤奋敬业,不断加强知识积累,具备做好本职工作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这五个方面的基本素质,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的进一步丰富和深化,是对广大干部提出的更加明确的要求。党的干部首先是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刻领会和理解这些基本政治业务素质的内涵,以此来衡量、要求、检验和激励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坚决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担当起改革和建设的重任。这样的政论文,对于我们党和国家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认识到尽快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4)理论性

政论文属于理论性的文章,具有较强的理论色彩。它要回答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但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对问题作出理论的说明,给予它们以理论上的回答和透彻的理论分析,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是政论文又一重要特点。

(3)政论写作的基本要求

(1)善于发现和提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政论写作的第一步,就是要选择一个有现实意义的题目作为论述的中心。所论之题,应是关涉国内外的大事或是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它要求写作者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对整个形势有较为透彻的了解,对引人注目的问题有敏锐的洞察和全面的把握。为此,政论作者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满腔热忱地投身到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中去,了解和体察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发现和研究群众所关心的、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这样选定的论题才有针对性,对社会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如《撩望》杂志1997年第1期发表了一篇名为《谁来检查“检查组”》的短论,就提出了一个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由“检查组”现象滋生的腐败。文章说,“全国每年有数不清的检查组,在各条战线、各个行业发挥着督促检查的作用,但由于一些检查组权力处于失控状态,就不可避免地要发生这样那样的腐败。有些问题百出的单位正是看准了这一点,不惜代价应付检查组,花血本过关。于是,本来劣迹斑斑的单位却年年先进,质量明明低劣的产品却标明合格。”这篇文章提出的问题,正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2)用正确的观点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政论提出问题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怎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呢?这就要求作者站在时代的前列和一定的理论高度,深刻领会党和国家的方针、路线和政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上文提到的“谁来检查‘检查组’”的问题,作者就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文章说:“防止检查组在检查中产生腐败,一方面要挑选执法严明、廉洁奉公的人担任检查组成员;另一方面,对检查组也要进行监督,使检查组不至于将检查蜕变为‘刮地皮’的手段。”这样的文章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对问题作了较全面的分析,既提出了问题,又分析了问题的症结,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对端正党风和社会风气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3)使观点与材料融为一体

写作政论文,观点必须鲜明、正确。但是,一篇政论文只有观点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充分的材料来支撑、来证明。怎样做到观点和材料的高度统一呢?毛泽东同志说得好:在分析问题时,“不凭主观想像,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夸夸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科学的结论。”这就是说,观点必须是从实际材料中经过科学的分析而概括出来的,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这样,观点由材料来佐证,材料因观点而显豁,使二者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成为有机的整体。

(4)写作者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政论的写作,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写作,它要对问题进行深刻的理论阐述,要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理性精神,甚至有很多政论文章本身就是人类真理的发现和记录。因而政论作者必须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以获得文章的理论深度。

2.评论的写作方法

(1)评论的含义

评论就是以议论的方式对客观事物进行评述的文章。在议论文中,评论是侧重于分清敌我、明辨是非、评定优劣,借以表明作者的观点与态度的文章。

评论的根本任务是针对社会生活中一些现象或问题,及时地加以评析,深刻地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从而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正确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在现实生活中,评论被广泛地应用。它既可评述国际国内事物,又可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既可评说新鲜事物,赞美好人好事,又可以鞭挞落后事物,批判坏人坏事。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评论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评论的种类

评论有多种式样。从形式上分,一般可分为报刊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按语等。从内容上分,又可分为时事评论、政治评论、思想评论、经济评论、文学评论、艺术评论等。这里简要介绍思想评论、政治评论、文学评论三种。

(1)思想评论

思想评论是对于现实生活中所出现的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思想问题进行分析评论的文章。它既包括对人们的思想认识、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的评论,同时也包括对人们的政治态度、道德观念、人生准则等方面的评论;既可以对先进的思想进行热情赞扬,使之发扬光大,也可对错误的思想和倾向进行批评,以引起人们的警觉。由此看来,思想评论是我们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它帮助我们正思想、正灵魂、正行动。

思想评论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思想专论、思想短评、思想杂谈等。一些报刊上开辟的“长短录”、“大家谈”、“百家言”、“求实篇”等栏目,大多属于这一类。

(2)政治评论

政治评论专指那些直接评论政治问题的议论性文章。在新闻媒体中,政治评论经常以“社论”、“专论”、“声明”、“宣言”等形式出现。

通常,政治评论被用作开展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通过政治评论的写作,可以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阐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也可以用来揭露和批判错误的政治倾向。

政治评论的政治性和政策性都很强,因此,政治评论的写作者应当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

(3)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是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文章。它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也包括对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发展、文学理论观点等各种文学现象的研究。对作家和作品的评价是文学评论的核心。

从事文学评论写作,必须实事求是。要从具体作家、作品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具体分析,对评论对象作出恰如其分的评论。

在写法上,文学评论除一般的论文形式外,还可以采用通信、序言、札记、短论、随笔、读后感、题解、对话、诗歌等多种形式来写。

(3)评论的特点

(1)针对性

因为评论是针对客观事物所进行的评述和议论,所以它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写作评论文章,无论是侧重于“破”,还是侧重于“立”,都是针对人们最关心的事件或带有倾向性的问题来落笔的,因而在动笔前,必须明确评论对象,确立好自己的论点,做到有的放矢,不要空谈,更不要放空炮。

(2)说理性

写评论文章,应就事论理,而不要就事论事。应把对象摆到一定的理论层面上加以剖析,找到理论的依据,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并在逻辑上使自己的观点立于不败之地。无论是评价一件具体的事物,还是评论一种思想、一个观点、一种倾向,都要言之成理,以理服人,把道理讲清、讲透,把真理辨明。只有具备真理性和理论的严密性,才能使评论文章具备较强的说服力。

(3)概括性

评论属于理论文章,而理论总是抽象的、概括的。只有具备概括性的理论,才具有普遍性。评论的概括性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评论中所蕴含的思想和理论观点应具有普遍性和真理性,二是指评论的对象可能是具体的,但作者应通过具体和个别来体现一般,应由此及彼、由点到面,体现出同类事物或问题的共同点。

(4)评论写作的基本要求

(1)选择适当的评论对象

找好论题、选择适当的评论对象,是写好评论的第一步。一般来说,作者应选择那些在现实生活中为人们所关注、又急需得到解决的问题。它们可能是眼前的热点问题,可能是重大理论是非问题,可能是重要事件的评说,也可能是一时不为人们注意、但却是必须防微杜渐的问题等等。请看一则微型评论:

由书记无“书”想到的

不久前,某乡党委书记当选为副县长,搬家进城时,高档生活用品装了三卡车,名烟佳酒装了大大小小二十八箱。然而,这位书记所有家产中,竟然没有一本书。

书记搬家不见书,并不是个别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正反映了时下有些干部不看书、不学习的倾向。这些人,多是凭着自己的老资格、老经验、老办法做工作;没有新思路,讲话没有新观点,办事没有新水平;且整天上酒楼、下舞池,把宝贵的时光白白流失在觥筹交错的应酬中。其结果,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我们有些干部,在关键时刻把握不准方向,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分不清是非,在工作中发生这样那样的偏差,追根溯源,都与此有关。”笔者认为,这个“有关”,就是“不读书,不学习”。

那位书记“搬家没有一本书”,表面上看是缺“书”,实质上缺少了党员干部“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必备素质。这篇评论在体裁对象的选择上就具有特色。它没有选择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件,也没有选择引人注目的理论问题,而是选择生活中并不特别令人关注的小事——书记搬家无书来展开评论,以小见大,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现象到实质,引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道理,对人们、特别是党员干部具有极强的警示作用。

(2)观点要鲜明正确

评论文章不仅要有观点、有见地,而且观点必须正确、鲜明。正确是指观点具有真理性和科学性,不是片面的、肤浅的,更不是虚假的、错误的。鲜明则是指所持观点应旗帜鲜明、直截了当,毫不吞吞吐吐、模棱两可。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都要明朗地表达出来。观点是否鲜明、正确,应是检验一篇评论文章价值的首要标准。

(3)议论有理有据

写评论与写政论的一个不同点在于,它并不是纯粹的抽象说理,而往往是结合具体的事物、具体的作品、具体的观点来说理。这就意味着评论文章不仅要有“理”,而且还要有“据”。作者应从评论对象的实际出发,找到科学的理论根据或真实准确的事实依据,把观点和材料、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评说。只有这样,评论时才不致于流于空泛,才会具有说服力。

(4)讲究语言表达

评论文章在语言上也有自己的特色。这主要表现为:首先,评论的语言要求文字浅显,通俗易懂,适合广大群众的口味。其次,评论的语言要确切简明,既练达准确,又简洁明了。再者,评论的语言要生动活泼,避免干巴枯燥。

3.杂文的写作方法

(1)杂文的含义

杂文是文艺性的社会论文,它是兼有文学和政论双重因素的一种独立文体。大凡短小犀利,直接而迅速地反映和评论社会事变、社会倾向、社会弊病、社会前景,艺术上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的文章,都可以称作杂文。杂文以议论为主,并将议论、叙述、描写、抒情融为一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像议论文;同时,杂文又要求以典型化的人物、事件,来生动形象地说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属于文学作品,是一种议论性的散文。

杂文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不拘一格。杂感、随笔、短评、编后、序跋、札记、日记、书信、演讲、小品文等,都可以成为一篇好的杂文。

鲁迅先生说过:“‘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在我国古代散文中,有许多是议论时事的文艺性篇目,它们就类似今天的杂文。但我国新的革命的杂文,却是从“五四”时期开始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鲁迅为代表的进步作家,把杂文当作匕首和投枪同中外反动派进行了殊死的战斗,在思想文化战线上为无产阶级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在形式上打破了传统的写法,使杂文初步发展成为一种文艺和政论相接合的、具有犀利的思想刃锋的、独树一帜的文体。新中国成立后,杂文又有了新的发展,它一方面继承了鲁迅杂文的批判精神,另一方面又担负起歌颂和赞扬新人、新事、新思想、新道德、新风尚的任务。在今天,杂文仍然是人们十分喜爱的一种文体,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2)杂文的特点

(1)敏锐迅速,泼辣犀利

杂文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是一种战斗性很强的武器。正如鲁迅所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来的东西”。杂文确实是阶级感应的神经,是时代的晴雨表。当社会发生急遽的变化,人们要大声疾呼表达自己的意见和主张,而形势又不允许用鸿篇巨制从容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时,于是就运用杂文这一轻便的武器,直接而迅速地投入战斗。所以,每当国内外发生重大事变,杂文便显得特别活跃。由于杂文敏锐迅速,能在有害事物刚一露头的时候予以痛击,在新生事物处于萌芽状态时给予支持,从而在革命斗争中起到了别的文体难以起到的作用。

(2)形象议论,说古论今

杂文评人议事要有形象性,这是杂文和其他议论文的显著区别之一。与其他议论文的语言生动形象不同的是,杂文的形象性除了要求语言的生动形象外,主要是对讽刺、批评的对象或歌颂、赞扬的对象的神情形态进行勾勒,寓真理于形象描绘之中。杂文的形象性与戏剧、小说等的形象性也不同。戏剧、小说的形象性要求通过一系列完整的矛盾冲突、故事情节,多方面对人物性格进行刻画,以塑造丰满、完整的艺术形象。而杂文只是对形象作简单地勾勒,显出生动的神态来就行了。这是杂文的说理性决定的。

杂文的“杂”,还体现在引用形象材料和运用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上。一篇短小的杂文,为了主题的需要,可以随时运用比喻方法和新闻消息、故事、典故等多种形象材料,看似谈天说地、道古论今,实则触类旁通,开拓思路,杂而不乱,殊途同归。

(3)幽默讽刺,议论风生

用幽默的语言,讽刺的锋芒,在议论风生中阐明道理,在冷嘲热讽中抨击论敌,是杂文的又一显著特点。在这方面,杂文就像美术中的漫画、曲艺中的相声一样,往往用曲折、夸张或机智、风趣的语言,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突出论敌的可笑可鄙之处,并表露自己的信心和优势,将杂文写得亦庄亦谐,发人深思。如鲁迅先生一生所写的六百余篇杂文,几乎每一篇都具有幽默的情趣、讽刺的锋芒,在冷嘲热讽中置敌人于死地,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请看下面这篇话,然而社会讽刺家究竟是危险的,尤其是在有些“文学家”明明暗暗的成了“王之爪牙”的时代。人们谁高兴做“文字狱”中的主角呢?但倘不死绝,肚子里总还有半口闷气,要借着笑的幌子,哈哈地吐他出来。笑笑既不至于得罪别人,现在的法律上也尚无国民必须哭着脸的规定,并非“非法”,盖可断言的。这段文字既含幽默,又带讽刺,旁敲侧击,议论风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杂文的讽刺有三种:对敌人的;对付同盟者的;对付自己队伍中有缺点的人的。写作者在运用讽刺时,一定要注意分清对象。杂文的笑也有三种:讥嗤型的笑;讽喻型的笑;醒悟型的笑。与作者要根据内容和对象来使作品达到不同的效果。写杂文要避免平铺直叙,应机智有力而又灵活变化地运用幽默讽刺笔法,做到“嘻笑怒骂,皆成文章”。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杂文都要运用幽默讽刺的手法。那些以歌颂为主的杂文,或从正面阐述某一道理的杂文,就不一定要用幽默和讽刺。

(4)短小精悍,富含哲理

杂文篇幅短小,文字精炼,通常只有三五百字到一千字左右。作者以精粹的语言,将深邃的哲理、独到的思想、丰富的知识熔为一炉,使读者以较少的时间得到较多的收益。杂文内容的触角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政治、经济、思想、教育、人生、历史等,天上地下,无所不谈。形式不拘一格,灵活自如,可以是短评式的、杂感式的、随笔式的,或是生活的速写,乃至几则问答、几段报刊摘录等等。作者一挥而就,读者一览即了。

杂文的语言高度凝练而富含哲理,具有生动的表情性和周密的论证性。其中有一些警句、格言,闪耀着思想的火花和智慧的光芒,使人们从中认识到人生的真谛,得到求知的满足。

(3)杂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1)选材“大中取小”,立意“小中见大”

杂文的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内容则集中精粹,因而杂文的写作常常是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它往往是针对一件小事、一个故事,或是一个有代表性的论点,加以具体分析,从中引出一个深刻的道理。杂文写作的这一特点,要求作者在选材时要“大中取小”,立意时要“小中见大”。所谓“大中取小”并不是把大问题生硬地压缩,也不是从大问题中追求细微末节,而是要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即从重大的社会事件和问题中,选取那些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一点,或者是它的一个侧面,作为揭示事物深刻意义的根据和出发点。所谓“小中见大”,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核心,通过剖析这些表面看来细小,实则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倾向性的具体事物,兴发于此,而意归于彼,以一点、一个侧面来体现全局,从中发现它蕴含的重大意义,开掘出深刻的主题来。

(2)论理要从实入手,以实论虚

从内容上看,一篇杂文大致可分为事实和道理两部分。事实,就是我们所说的“实”;事实所阐述的道理,就是我们所说的“虚”。在一篇杂文中,事实和论理的(实与虚)的关系,应该是从“实”入手,就“实”论“虚”。如果从理论到理论(从虚到虚),反反复复地在概念里兜圈子;就会使文章空洞、枯燥、隔靴搔痒;如果从事实到事实(从实到实),道理讲得不深不透,文章的思想性和战斗力就不强。只有以实论虚,虚实结合,从事实中揭示出深刻的道理,才能使杂文既贴近实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又炼意深邃,达到一定的思想深度。

(3)讲究形象的思想性、现实性和新颖性

杂文是讲究文学的形象表现手法的,但形象一定要蕴含思想、贴近现实、新颖生动。作者的取譬引证要恰当,想像和联想要贴切,其丰姿博喻要隐含精到的思想和哲理。杂文所取形象,可以旁涉中外、笔连古今,但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应当关注现实,关注社稷民生。如鲁迅的杂文可谓上下古今,无所不谈,有时令人眼花缭乱,但细细品味,却一一都是着眼于现在、手指着今天的人和事来说的。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潜心于他的鸿篇巨制,为未来的文化设想,固然是很好的,但为现在抗争,却也正是为现在和未来的战斗的作者,因为失掉了现在,也就没有了未来。”

(4)语言幽默、风趣、泼辣,恰当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杂文的语言要幽默、风趣、泼辣,这一点我们在杂文的特点中已有论及。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杂文要借用各种修辞手法,如夸张、反语、借代、比拟等,都可以根据表意的需要灵活地加以运用。此外,作者还可以自由地使用俗语、谚语、成语、典故、名言警句等,使文章显得丰富多彩。

4.读后感的写作方法

(1)读后感的含义

读后感是阅读一部作品、一篇文章或文章的某一部分后,有所感触、有所启发、有所体会而写成的文章,也称读书心得或心得体会、心得笔记。读后感是以议论事理为主的,议论是它的主要表达方式,因而它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另外,观后感、听后感与读后感意思很接近,也可属于这一范围。例如人们看了一场电影、一部电视剧、一出戏、一场舞蹈,或听了一场音乐会后,因有所感触而写成的体会文章,都可算作读后感。

读后感通常包括“读”和“感”两部分。“读”是指读原作,它是读后感写作的出发点。一般来说,读后感对原作要有所介绍,要说清楚自己的感受怎样从原作而来的。但读后感的主要内容不是“读”,而是“感”,是由原文引出的感想和看法。感想的深度如何、有无意义以及表述得好坏,是写好读后感的决定性因素。

(2)读后感的特点

(1)自悟性

所谓自悟性是说所要讲道理和看法是靠自己“悟”出来的,是阅读了有关著作、文章,观看了某一作品,经过消化理解,又通过严肃认真地思考,从中获得了某些体会、见解或看法,有所感悟,产生了心灵的共鸣,激起了不吐不快的愿望,于是便有感而发,将其用文字表达出来,这就产生了读后感。这样写出的文章往往显得真实、亲切、感人,令人信服。我们从此类文章中,常常能看到作者的身影,看到作者活生生的思想。

(2)独特性

因为读后感中的思想和感受是由作者自己“悟”出来的,因而它同时也就应该是独特的,个性化的。面对同一篇文章、同一部著作,或者同一部影视作品,不同的读者和观赏者可能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产生不同的认识、体会和感悟。例如,我国1980年的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是《读<画蛋>有感》。提供的材料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达·芬奇少年时跟佛罗基奥学习绘画,老师先让他画蛋的故事。材料虽是这一个,但因理解上的不同,不同的考生提炼的观点却有所不同。例如:只有练好基本功,才能成就大事情;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成就大业;理想远大,从零做起;要想树得高,就要基础牢;万丈高楼平地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践出真知;动手动脑,无坚不摧;严师出高徒;等等。这些意思相近、但角度不同的论点说明,读后感是一种表达自己独特感受和理解的文体。一篇读后感如果人云亦云,缺少属于自己的独特认识和体会,那将是不成功的文章。

(3)读后感写作的基本要求

(1)从原作出发,见从己出

读后感的写作通常会遇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读过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后,自己有所收获、有所发现,凭着一吐为快的冲动写出读后感。这种读后感写起来比较顺畅,因为它得于心间、流于笔端。另一种情况就不同了。如考试写读后感,或写指令性的读后感,作者要被动地写作。这时,作者就需要认真地阅读原作,吃透它的精神,从原作出发,再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和思想认识,发掘出自己的体会和特有的见解来。不能架空分析,随意曲解原作的本意;也不能我行我素,抛开原作搞天马行空式的发挥,写得离题万里。

(2)选好角度,具有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必须选择好合适的角度,找到适合表达自己体会的独特视角。在表达方式上可以不拘一格,为了传情达意而顺其自然,不要总是老套式、八股调。另外,读后感要倾注自己的真情实感,让“自我”融汇到自己的文章中,写出属于自己的真切感受和体会。

下面,让我们选录几段写议论文的实例,供广大读者参考。

例文一:政论

论同心同德

人民日报评论员新的一年任务繁重,难点很多,要使各项事业乘胜前进,就需要全党全民同心同德,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以形成强势,攻克难点,奋发向前。再重的任务,再大的困难和艰险,都抵挡不住同心同德。战争年代是这样,和平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也是这样。

同心同德,首先必须自觉地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中央的权威,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做到言行一致,令行禁止;同心同德,就要与广大的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为其根本利益而斗争;要做到上述两点,这就要求各地方各部门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上来,统一到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和六中全会的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对当前形势的估计和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对新的一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部署上来,使中央的各项决策真正转变为亿万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这样的同心同德,才有根基,才可能上下一气,万众一心。同心同德,对于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来说尤为重要。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领导班子团结,干部群众才容易团结。领导班子不团结,势必内耗不断,人心涣散。各级领导班子,特别是一、二把手,要率先垂范,做兢兢业业干事业的模范,以增强领导班子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

同心同德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个利益问题,为了我们国家的兴旺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利益主体多元化,同心同德问题必须注意协调利益关系,协调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当这些利益发生矛盾时,要自觉主动地服从全局、长远和集体利益。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维护中央政令的统一性、严肃性,真正做到同心同德。这里有一个如何看待政绩的问题,亦即衡量一个班子或干部的政绩大小,不仅要看工作实绩和本领,还要看能否顾全大局,协同工作,全面正确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蚊龙生焉。”我们的国家虽然底子薄,起点低,但是,只要我们万众一心,就能战无不胜,创造奇迹。让我们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进一步增进团结,以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

例文二:评论

诺贝尔文学奖之偏颇

李新烽在科学发明日新月异的今天,瑞典人诺贝尔发明无烟火药的事已很少被人提起。但是,按其遗嘱设立的诺贝尔奖金,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盛事。世人对诺贝尔奖的褒扬溢美之词已不胜枚举,我这里只是想谈谈它的局限性和不公正性,以期全面认识这项举世瞩目的文学奖项。

诺贝尔文学奖是历史的产物,亦是诺贝尔人生理想的集中体现。诺贝尔为了科学,终生浪迹天涯,“流放”他乡,冒着生命危险研制炸药,为的是造福人类。可是,目睹炸药被用于战争而造成的灾难他痛苦万分,便以文学创作排遣愤懑。他立下遗嘱,将其3100多万瑞典克朗,即相当于920万美元的财产建立一项基金,“奖励造福人类、贡献最大的人”。而其中的文学奖奖掖“在文学上创作出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出色作品的人”。时至今日,已有93人获此殊荣。

按照遗嘱,文学奖的评选工作由瑞典文学院承担。据说,评委们严肃认真,严格按规章办事。评选全过程对外界秘而不宣,以使其不受外来因素干扰,保持客观、公平、纯洁、公正。但是,在这貌似公正的背后却有许多不公正之处。

首先是表现在地区差别上的偏见。文学奖评选一开始就在法、德、瑞典等几个欧洲国家实行一年一度的“配给制”。就连其委员会也承认,“北欧五国过去获奖太多”,竟有14人“折桂”。头29年中,美国从未获奖,原因是欧洲人囿于偏见,认为美国不过是探险家的乐园,毫无文学传统可言。至于亚洲,开奖67年内仅有一名获奖者。这种地区偏见无疑有悖于诺贝尔“颁奖不问国籍,只以对人类贡献大小为原则”之拥抱世界的博大胸怀。

其次是存在明显的政治偏见,主要表现在对待社会主义的前苏联作家方面。在高尔基和布宁的角逐中,文学院认为,高尔基“从事政治活动,作为作家的人格值得怀疑”。这样,1933年,“彩球”抛给了反苏的流亡作家布宁。无独有偶,1958年的激烈竞争同样在两位前苏联作家之间进行,一位是《静静的顿河》的作者肖洛霍夫,一位是《日瓦戈医生》的作者帕斯捷尔纳克。结果是受到苏联国内批判的帕氏摘取了“桂冠”。由于同样的原因,1970年获此殊荣的前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又是个“持不同政见者”。瑞典文学院这一年甚至还破天荒地打破惯例,认为不需要提供索氏的专家研究报告。

政治偏见还使得美国进步作家德莱塞等与诺贝尔文学奖无缘,而使另一些作家列入获奖名单:芬兰作家西伦佩1939年获奖,时值芬兰抵抗前苏联进袭之时;1980年波兰作家米沃什享此殊荣,正是波兰团结工会成立之年;1995年希尼“摘冠”,有人认为乃是北爱尔兰和平之象征。

因为语言障碍使东方国家获奖人数很少是评奖不公正的又一事实。时至今日,亚洲仅有三位作家享此殊荣,其中两次“开恩”都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获奖是因为1913年他亲自把其抒情诗集《吉檀迦利》译成了英文,并送给著名英国诗人叶芝过目。叶氏为其作序,大加颂扬,又将书稿转交给英国诗人摩尔,摩尔就成了泰戈尔的推荐人。1968年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是因为瑞典文学院的年轻评论家瓦伦德访日时“独具慧眼”发现的。似乎没有西方文人的“慧眼”,这两位亚洲作家很有可能无缘问鼎诺贝尔奖。

另外,1914年,获奖人即将产生,烽火在欧洲燃起。一位教授提出,颁奖“对瑞典的中立态度有百弊而无一利”,导致瑞士诗人施皮特勒的“桂冠”得而复失。而将1958年的文学奖授予邱吉尔,明眼人都能看出是邱吉尔未能获得和平奖而把文学奖当成了折中产物。

“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诺贝尔文学奖确有不尽如人意的遗憾和偏颇之处,然而,诺贝尔奖对世界科学进步和人类文化发展的贡献也不应否定。但是,怎样使其奖励、特别是文学奖真正做到“不问国籍”,不管政治态度,“只论贡献大小”,不能不是人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果对一个人口众多、历史文化悠久、正在崛起和强大的亚洲,“公正”的评委们仍然视而不见,那么,地下有灵的诺贝尔老人一定也会深感不安。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