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噪音环境作业的安全防护
1.噪音的主要种类
噪音是由很多不协调的基音及其谐音一起形成的无规律、杂乱的声音。生产性噪音是指长时间在作业场所或工作中接触到的机器等生产工具产生的不同频率与不同强度组成的声响。生产性噪音大体可分为三类:空气动力性噪音,如各种风机噪音、空气压缩机噪音、燃气轮机噪音、高压排气锅炉放空时产生的噪音;机械性噪音,如纺布机噪音、球磨机噪音、剪板机噪音、机床噪音等;电磁性噪音,如发电机噪音、变压器噪音等。
2.噪音的主要危害
噪音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
损害听觉
短时间暴露在噪音下,可引起以听力减弱、听觉敏感性下降为表征的听觉疲劳。长期在噪音的作用下,可引起永久性耳聋。噪音在80分贝以下,一般不致引起职业性耳聋;噪音在80分贝以上,对听力有不同程度影响;而噪音在95分贝以上,对听力的影响比较严重。
引起各种病症
长时间接触高声级噪音,除引起职业性耳聋外,还可引发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失眠等全身性病症。
影响睡眠
噪音在40分贝以下,对人的睡眠基本无影响;噪音在55分贝以上,严重影响人的休息和入睡。
引起事故
强烈的噪音可导致某些机器、设备、仪表的损坏或精度下降;在某些特殊场所,强烈的噪音会掩盖警报音响等,引起设备损坏或人员伤亡事故。
3.噪音的卫生标准
为防止噪音危害,保护听力,保障职工的安全健康,国家对工业企业的生产车间和作业场所,以及城市环境的噪音作出了必要的限制,颁布了《工业企业噪音卫生标准》和《城市区域环境噪音标准》。
《工业企业噪音卫生标准》规定,对于新建、扩建、改建企业,在生产时间和作业场所的噪音标准为85分贝。现有工业企业经过努力暂时达不到标准的,可适当放宽,但不得超过90分贝。对每天接触噪音不超过8小时的工种,噪音标准可放宽,但最高不得超过115分贝,见下表。
业企业噪音允许标准参照表
每个工作日接触噪音时间/时新建、改建、扩建企业允许噪音/分贝现有企业达不到标准时允许噪音/分贝88590488932919619499《城市区域环境噪音标准》是为了防止对城市居民交谈、思考、休息和睡眠的干扰而制定的。
4.噪音危害的预防措施
由于工业迅速发展和城市人口高速度增长,噪音污染越来越严重。消除噪音污染,解决噪音公害,已成为全社会共同的呼声。解决噪音公害,必须坚持“预防为主”和“防治结合”的方针。预防治理噪音危害的措施主要有:
消声
控制和消除噪音源是控制和消除噪音的根本措施,改革工艺过程和生产设备,以低声或无声工艺及设备代替产生强噪音的工艺和设备,将噪音源远离工作作业区和居民区均是噪音控制的有效手段。
控制噪音的传播
用吸声结构和吸声装置将噪音源封闭,吸收辐射和反射的声能,防止噪音传播。常用的隔声材料有隔声墙、隔声罩、隔声地板等。常用的吸声材料有玻璃棉、矿渣棉、毛毡、泡沫塑料、棉絮等。
用合理的防护措施
合理使用耳塞。防噪音耳塞、耳罩具有一定的防声效果。根据耳道大小选择合适的耳塞,隔声效果可达30~40分贝,对高频噪音阻隔效果更好。合理安排劳动制度。工作日中穿插休息时间,休息时间离开噪音环境,限制噪音作业的工作时间,可减轻噪音对人体的危害。
卫生保健措施
接触噪音的人员应进行定期体检。以听力检查为重点,对于已出现听力下降者,应加以治疗和观察,重者应调离噪音作业。就业前体检或定期体检中发现明显的听觉器官疾病、心血管病、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者不得参与强烈噪音的工作。
二、振动环境作业的安全防护
1.振动的主要种类
振动是指一种运动状态随时间在位移的极大值和极小值之间交替变化的过程。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设备运转、撞击或运输工具行驶等产生的振动称为生产性振动。近年来,随着加工工业使用。振动工具的类型和数量日趋增加,特别是矿山开采、机械制造、林业木业、造船、土木建筑、铁路铺修、交通运输以及农业生产部门中,从事振动作业的人员越来越多,尤其是风动工具的大量使用和转动工具的转速日益提高,生产性振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日趋突出。
2.生产性振动的危害
在生产过程中,按振动作用于人体的方式,可将其分为局部振动和全身振动。一些工种所受的振动以局部振动为主,也有一些工种所受的振动以全身振动为主,而还有些工种作业同时受两种振动的作用。局部振动是生产中最常见和危害性较大的振动。
局部振动对人体的危害有:
(1)神经系统:表现为大脑皮层功能下降,条件反射潜伏期延长或缩短,出现膝反射抑制甚至消失;植物神经系统营养障碍;皮肤感觉迟钝,触觉、温热觉、痛觉、振动觉功能下降。
(2)心血管系统:出现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传导阻滞等病症。
(3)肌肉系统:出现握力下降、肌肉萎缩、肌纤维颤动和疼痛等症状。
(4)骨组织:可引起骨和关节改变,出现骨质增生、骨质疏松、关节变形、骨硬化等病症。
(5)听觉器官:表现为听力损失和语言能力下降。
全身振动常引起足部周围神经和血管变化,出现足痛、易疲劳、腿部肌肉触痛。表现为脸色苍白、出冷汗、恶心、呕吐、头痛、头晕、食欲不振、胃机能障碍、肠蠕动不正常等。
3.振动危害的防护措施
为减轻振动对人的危害,要采取各种减少振动的措施。
对于局部振动的减振措施
改革工艺和设备。用液压机、焊接和高分子粘连工艺代替铆接工艺、用液压机代替锻压机、用电弧气刨代替风铲等可以大大减少振动的发生源;改革工作制度,专人专机;保持作业场所温度在16℃以上,合理使用个人减振用品;建立合理的劳动制度,限制作业人员日接触振动时间。
对全身振动的减振措施
在有可能产生较大振动的设备周围设置隔离地沟,衬以橡胶、软木等减振材料,以确保振动不能外传;对振动源采取减振,如用弹簧等减振阻尼器,减少振动的传递距离;汽车等运输工具的座椅加泡沫垫等,减弱运行中由于各种原因传来的振动。
此外,应加强个人防护,对振动工具的使用进行必要的培训。对工人进行定期健康检查和就业前体检,症状严重或有禁忌证者不得从事振动作业。
三、高、低温环境作业的安全防护
1.高温作业的主要行业
温度超过人体舒适程度的环境称为高温环境。工业企业和服务行业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室内温度经常在35℃及以上;当室外实际达到本地区夏季室外通风设计计算温度的气温时,其工作地点气温高于室外气温20℃及以上的作业称为高温作业。
高温作业几乎遍布于工业生产的所有行业,主要的高温作业有:冶金工业的炼焦、炼铁、炼钢;轻工业中的造纸、玻璃、橡胶、塑料生产;建材工业的耐火材料、水泥生产;化学工业的氧化、合成、燃烧等过程;纺织工业的印染、缫丝生产;夏季露天作业,如行军、建筑、采矿、田间劳动、运输驾驶等。
2.高温作业对人体的危害
高温作业时,人体可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改变,这些变化在一定限度范围内是适应性反应,但超过此范围,则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起病变。这些不良影响有:
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高温作业时,皮肤血管扩张,大量出汗使血液浓缩,造成心脏活动增加、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心血管负担增加。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高温对唾液分泌有抑制作用,使胃液分泌减少,胃蠕动减慢,造成食欲不振;大量出汗和氯化物丧失,使胃液酸度降低,易造成消化不良。此外,高温可使小肠的运动减慢,形成其他胃肠道疾病。
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高温下,人体的大部分体液由汗腺排出,经肾脏排出的水盐量大大减少,使尿液浓缩,肾脏负担加重。
神经系统
在高温及热辐射作用下,肌肉的工作能力、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反应速度及注意力降低。
3.防暑降温的主要措施
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必须采用综合性措施。主要措施包括:
加强领导
这是做好防暑降温的保障。企业领导要对防暑降温工作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指导,并协调好各职能部门工作。
加强宣传教育
教育职工遵守高温作业安全规程和卫生保健制度。
制定合理的劳动休息制度
高温下作业应尽量缩短工作时间,可采取实行小换班、增加休息次数、延长午休时间等方法。休息地点应远离热源,应备有清凉饮料、风扇、洗澡设备等。有条件的可在休息室安装空调器或采取其他的防暑降温措施。
改革工艺过程,尽量实现机械化
自动化、仪表控制,消除高温和热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加强个人防护
高温作业的工作服应结实、耐热、宽大、便于操作,应按不同作业需要,及时供给工作帽、防护眼镜、隔热面罩、隔热靴等。
医疗预防
对高温作业人员应进行就业前和入暑前体检,凡有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溃疡、肺气肿、肝病、肾病等疾病人员不宜从事高温作业。
急救
如发生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应首先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休息,擦去汗液,给予适量的清凉含盐饮料,并选服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丸,一般患者可逐渐恢复。如有循环衰竭倾向,需立即给予对症治疗。对于重症中暑,必须采取紧急措施,予以抢救。对高温昏迷者,治疗以迅速降温为主,对循环衰竭或患热痉挛者,以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和防治休克为主。
4.低温作业对人体的危害
低温对机体的有害作用,统称为冷伤。冷伤可分为全身性冷伤和局部性冷伤两类。全身性冷伤即体温过低。局部性冷伤又分为冻结性冷伤和非冻结性冷伤。冻结性冷伤是指短时间暴露于极低温度下或长时间暴露于极低温度下或长时间暴露于冰点以下的低温而引起的局部性冷伤。非冻结性冷伤分为战壕足、浸足和冻疮三种。战壕足是因在低温、潮湿的战壕中长期站立、肢体下垂、鞋靴紧窄引起的;浸足是因为足部长时间浸渍于冰水中引起的冷伤;冻疮是受低温和潮湿作用而引起的冻伤。
5.冷伤的预防措施
冷伤预防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耐寒锻炼式:耐寒锻炼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建立冷习惯,即对寒冷或低温的适应能力。耐寒锻炼的方法有:冷水浴、冷水洗脸、洗手、洗足,也可采取冷空气刺激的方法进行锻炼。
(2)御寒设备:在冬季,寒冷作业场所要有防寒采暖设备,露天作业要设防风栅、取暖棚。
(3)加强个体防护:应选用导热系数小、吸湿性小,透气性好的材料作防寒服装,如羽绒服等。
(4)增加体内代谢放热:食用高热量的食物以增加耐寒能力。
(5)服用血管扩张药:短期从事低温作业可服用适量血管扩张药物,使血流增加,但切忌滥用。
四、电磁辐射环境作业的安全防护
1.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电磁辐射能造成对人体的伤害,还能造成高频感应放电和电磁干扰。
电磁波对人体的伤害包含致热因素和非致热因素。
极性分子和离子振动以及由于涡流都会在人体内产生热量,破坏热平衡导致伤害。高频辐射还能破坏脑细胞的正常工作,使条件反射受到抑制,导致神经系统的紊乱。其表现有神经衰弱症候群,还表现为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等。
2.电磁辐射的预防措施
(1)屏蔽辐射源:用铅、铜等金属材料包围辐射源,吸收和反射电磁场能量。
(2)远距离操作:辐射源要远离操作岗位和休息场所。要根据电磁辐射发射方向的特点合理配置操作岗位,尽可能避免在辐射源正前方操作。
(3)减少照射时间:照射的总剂量与总照时间成正比,因此必须尽量减少受照射时间。可采取减少不必要停留时间、轮换作业、提高操作技术等措施,减少个体受照射时间。
(4)加强个人防护:要合理使用配备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工作鞋帽、服装等;遵守个人防护规则,在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场所中,禁止一切可能使放射性元素侵入人体的行为,如禁止饮水、吸烟、化妆、进食等。
(5)定期对微波作业人员体检:患心血管病、血液病及孕期、哺乳期人员不宜从事有电磁辐射的作业。
3.电离辐射及其引起的职业病
凡能直接或间接引起物质电离的辐射,称为电离辐射。其中α、β等带电粒子能直接引起物质电离,称为直接电离辐射;γ光子、中子等非带电粒子,不能直接使物质电离,称为非直接电离辐射。随着核工业的发展,核原料的勘探、开采、冶炼,核燃料及反应堆的生产、使用,放射性核元素在工业、农业、医学诊断中的应用,接触电离辐射的人员也日益增多。
电离辐射引起的职业病称为放射病,有急性放射病和慢性放射病两种。急性放射病是短期内一次或多次受到大剂量照射而引起的全身病变,多见于核能和放射装置应用中的意外事故或由于防护条件差所致职业性损伤。主要引起骨髓等造血系统损伤,也有发生肠麻痹、肠梗阻的情况;慢性放射病是长时期内受到超限值剂量照射所引起的全身性损伤,多发生于防护条件不佳的外照射工作场所。一般出现头痛、疲乏无力、记忆力下降,伴有消化系统障碍。
除全身性放射病外,电离辐射还可造成局部的放射性皮炎和放射性白内障。
4.非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非电离辐射是指紫外线、红外线、激光和射频辐射。
射频辐射对健康的影响
接触射频辐射的作业有:金属的热处理、表面淬火、金属熔炼等,无屏蔽的高频输出变压器是一个主要辐射源;食品、皮革、茶叶等用微波加热炉进行热处理,操作人员有可能接触微波辐射。
生产过程中,通常为低强度慢性辐射,对神经系统、眼及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影响,可引起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长期接触高强度微波的工人,可加速眼晶状体老化过程,引起视网膜病变;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主要是造成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等。
红外线辐射对健康的影响
自然界的红外线辐射源以太阳为最强,基建工地、搬运等露天作业,夏季红外线辐射强度很大;生产中接触红外线辐射源的作业有金属加热、熔融玻璃等,炼钢工、轧钢工、铸造工、玻璃熔吹工、烧瓷工等可受到红外线辐射。
红外线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是眼睛和皮肤。长期受炉火或加热红外线辐射,可引起白内障。白内障造成视力下降,一般两眼同时发生。
激光对健康的影响
激光也是电磁波,目前使用的各种激光属于非电离辐射。激光被广泛应用主要是它具有辐射能量集中的特点,生产中主要用于金属和塑料部件的切割、打孔、微焊等。
激光对健康的影响主要是它的热效应和光化学效应造成的机械性损伤。眼部受激光照射后,可突然出现眩光感,视力模糊,或眼前出现固定黑影,甚至视觉丧失。激光还可对皮肤造成损伤,轻度损伤表现为红斑反应和色素沉着,照射剂量大时,可出现水疱,皮肤溃疡。
5.非电离辐射的防护
由于电磁场辐射源所产生的场能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弱,所以在不影响操作的前提下尽量远离辐射源;避免在辐射流的正前方作业,可有效防止微波辐射。为防止辐射线直接作用于人体,合理地使用防护用品是十分重要的。穿戴金属防护服可防止射频辐射,穿戴微波屏蔽服、红外线防护服、防护帽、防护眼镜等可防止微波、红外线辐射。激光和红外线防护的重点是对眼睛的保护,除佩戴防护眼镜外,还要定期检查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