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著名建筑2

永乐宫坐北朝南,周围有红墙围绕,中轴线长500米。主体建筑共5座,从南到北依次是宫门、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与其他道观布局的不同之处在于,永乐宫的东西两侧没有厢房和回廊,这是它的最大特点。

永乐宫的主体建筑中,除了宫门是清代建筑外,其他四座大殿都是600多年前的元代建筑,十分可贵。而且这四座大殿中部有精美的壁画,总面积达到960平办米,题材丰富,笔法高超,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杰作。

龙虎殿又叫无极门,原是永乐宫的山门。殿内的壁画有神荼郁垒,以及神将、神吏、城隍土地等。这些神像画得威风凛凛,很有气魄。

三清殿是永乐宫的主殿,又名无极殿,原来供奉三清的神像。三清是道教名词。道教认为天上有最高的三种仙境,叫玉清、上清、太清。其中居住三位最高的天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三清殿人清太上老君。道教中又有“一气化三清”之说,这里的三清则是指元始天尊的化身。三清殿雄伟壮丽,台基高大,前檐装隔扇,四壁无窗。殿内只有一幅画,名为《朝元仙杖图》,即诸神朝拜道教始祖元始天尊的图像。但是这一幅画布满了殿内四壁和神龛内外,画面高4.26米,全长94.68米,全部面积达403.3平方米,像一条巨大的彩带,环绕整个大殿。在这些神仙、神将中,无论是中宫紫微星北极大帝、勾陈上官南极大帝、太上吴天玉皇大帝、南极清华太乙救苦天尊,还是天官、地官、水官、金童、玉女、雷神、电神,他们都朝向元始天尊。全殿的壁画或以山水相连,或以楼阁沟通,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画中线条严谨、简练、流畅,有的线长达数米。神像的面部表情能用各中不同的线来表现,眉眼特别有神,皱眉肌的变化,以及眼与其他各部的关系处理的准确巧妙,使同样严肃的面孔上显示出各自不同的个性。此外,画面色彩单纯明朗,设色多以石青石绿为主,道具背景富有装饰性。衣冠和宝盖部分,大量运用沥粉贴金,使色调既灿烂又沉厚,画面更显主次分明。这一壁画气魄宏伟,人物生动,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白描技法的高超水平。

纯阳殿又名混成殿、吕祖殿,因吕洞宾道号“纯阳子”而命名。这座殿与三清殿一样,天花藻井极其工巧,殿内十分宽敞。四壁和扇面墙上布满壁画,采用连环画的形式,画吕洞宾从降生到成仙度人的一生故事,共52幅,民间色彩浓厚。壁画总名为《纯阳帝君仙游显化图》。画面上有亭台楼阁、酒肆茶楼、园林别墅等各种建筑;大官商人、平民农夫、乞丐学士等各阶层人物;以及人物身穿得各种服饰,室内陈列的各样装饰和器皿。实际上反映了元代世俗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纯阳殿的壁画也是人们了解或研究元代生活的形象资料。

重阳殿又名七真殿,因为殿内供奉着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和他的七位弟子。这里的壁画也是连环画的形式,主要是描述王重阳的生平事迹,以及七位弟子修道成仙的故事。共有49幅,每幅都有榜题。在扇面墙背后有一幅诸神朝拜三清的图像,主像在上,诸神持笏恭贺,侍女分立两侧,面庞丰润,衣带飘扬,艺术价值很高。

永乐宫的壁画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但内容连贯,又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从画面来看,虽然每幅故事单独成篇,但各幅连环画之间又以云水、楼阁、树木等连接,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对中国唐宋以来绘画传统和特点的继承和创新。壁画使永乐宫在中国的建筑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成为中外驰名的游览胜地。

应县木塔

在山西应县,矗立着一座高耸入云的木塔。它以挺拔的身躯,端庄的造型和悠久的历史被国内外建筑学界称之为建筑瑰宝,又被人们称之为“天下第一塔”,这就是应县佛宫寺释伽塔,俗称应县木塔。古代流传于晋、冀两省的民谣说:“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府里的大菩萨”,应县木塔正是历史遗迹中的瑰宝。

应县佛宫寺位于大同城西南70千米,坐北朝南,沿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木塔、砖建门楼,山门之前东西两侧置有钟鼓二楼,次有东西配殿,东殿塑有伽蓝护法神,西殿塑有达摩祖师。寺中建有砖砌门楼一座,门额之上题有“第一景”三个字。进入门楼,可见单檐歇山顶大雄宝殿,殿堂面阔七间,进深两间,殿内供奉三世佛和两尊菩萨。全寺建筑布局适当,结构严谨,木塔居于中部,游人站在山门之内,即可见到木塔全景。

佛宫寺占地面积很大,可是,由于木塔顶天立地,佛宫寺反而显得狭小了。面对屹然壁立,傲视苍穹的木塔,你很难相信它建于辽代清宁二年(1056),距今已有900余年,历经了酷暑严寒、风雨雷电、地震袭击甚至军阀混战的炮火,依然无恙。

塔作为宗教建筑,随佛教传入中国,早期的塔大都为木塔,如中国第一座塔洛阳白马寺塔,这座九层的宏大木质建筑几十年后即被焚毁,有中国古代摩天楼之称的洛阳永宁寺塔,高达40丈,登上塔顶犹如置身云霄,大有飘飘欲仙之感。可是,此塔仅存15年,便被雷击中,毁于火灾。当时“悲哀之声,震动京邑。大火三日不灭。”

据史书和地方志记载,元顺帝时期大震7日,明代山西灵丘一带曾发生烈度为9级的强震,房屋倒坍,人死数千;1926年,山西军阀混战,对塔炮击200余发,塔身弹痕累累,有多次击中后燃烧起火;历史上的雷击更是数不胜数,应县木塔在将近千年的时间里却始终巍然屹立,堪称中国和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应县木塔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和最高大的木结构楼阁大佛塔,塔总高为67.31米,底层直径为30.27米,比北京北海公园的白塔高出31.41米,比西安大雁塔高出3.21米。木塔平面为八角形,五外观足五层,但是塔内夹有暗层四级,实为九层,称为“明五暗四”。各明层外柱均立在下层外柱的梁架上,并向塔心收进半柱径,使塔的外观轮廓构成一条优美的逐层收分的曲线。塔内各层,使用了中国传统的斜撑、梁枋和短柱等建筑方法,使整个塔连成一个整体。巍峨擎天的身躯、严谨精巧的结构、交错默契的斗拱,均令游人赞叹叫绝,被誉为“建筑结构与使用功能设计合理的典范”。

此外,高达10米的金属塔刹起到了避雷针的作用,塔刹全为铁件制成,有覆钵、相轮、露盘、月牙、宝珠等,略显亮光,中心有铁轴一根,插入梁架之内,周设八根铁链系紧,迄今完好无损。从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防雷装置——现代消雷器的原理看,应县木塔的塔刹是一个典型的“伞形离子发生器”,这更令国内外专业人士拍案叫绝。

这座木塔还是军事与宗教的完美结合,自古以来,应县地处内长城要冲,辖有北楼口、石口、马兰口、茹越口、胡峪口等重要卫口,乃兵家必争之地,后晋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以后,宋辽两军经常在此刀兵相见。为了窥测军情,弘扬佛事,便建造了这座高大木塔。据清朝《山西通志》和《应县续志》记载:“晋天福年间(936~943)建,辽清宁二年(1056)重修。”从现有资料分析,建造此塔从后晋天福年间开始动工,直至辽清宁二年才重修竣工,工程延续百年有余,堪称浩大工程。

过去,这里既是历代统治者拜佛的场所,又是战争时用于观战指挥的望台。如今,这里则成为游人极目远眺,把酒临风的胜地。

木塔之基分为上下两层,均为青石砌筑,台基各角均有角石,上雕石狮。一层供有释迦牟尼像,高达11米,体态丰盈,端庄慈祥,衣纹流畅,彩饰艳丽,保持着辽代的风格。莲座之下八大金刚,身披甲胄,英勇威武;内槽壁面之上,画有六幅如来佛像,比例适当,色泽鲜艳,神采奕奕,如来画像顶端两侧之飞天,神采奕奕,形象逼真。

二层方形坛座之上供有一尊佛像和四尊菩萨;三层供有四尊佛像,目光如炬;四层供有一尊佛像、二尊菩萨和二尊弟子像;五层供有释迦坐像,慈祥端庄,八大菩萨分坐四周,神态各异,造型优美,顶上木制八角藻井朴实大方,实为古今罕见。

木塔塔门坐北朝南,内有木制楼梯,可以逐级攀登至顶层,二层以上均设平座栏杆,可供游人凭栏远眺。

自古以来,这座木塔充分显示它巧夺天工的艺术魅力,致使许多帝王将相、名流学者慕名登临,为之倾倒。他们有的题咏挥毫,刻匾留芳,有的颁发圣旨重新修葺,为木塔增色不少。其中: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四年(1406),率军北伐,驻宿应州,登城玩赏时亲题“峻极神功”;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三年(1508)督大军在阳和(山西阳高县)、应州一带击败入塞的鞑靼小王子,登木塔宴请有功将官时,题“天下奇观”。

塔内现存明、清及民国匾、联54块。对联也有上乘之作,如“拔地擎天四面云山拱一柱,乘风步月万家烟火接云霄”,“点检透云霞西望雁门丹岫小,玲珑侵碧汉南瞻龙首翠峰低”。此外,塔内发现了一批极为珍贵的辽代文物,尤其是辽刻彩印,填补了我国印刷史上的空白。文物中以经卷为数较多,有手抄本,有辽代木版印刷本,有的经卷长达30多米,实属国内罕见,为研究我国辽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可以说,这是一座既有民族风格和特点,又符合宗教要求的建筑,是当今世界上保护最完整、结构最奇巧,外形最壮观的古代高层木塔建筑,如今它依然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建筑技术,吸引着海内外的八方游客。

解州关帝庙

关公的名字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它死后不断受封,“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曾封“忠武侯”之职,以“忠义”著称并留传后世。历代帝王崇信追封,宋封“忠惠公”、“义勇武安王”、“崇宁真君”等,元明清时期分别迫封为“伏魔大帝”、“协天大帝”、“忠义神武大帝”、“关圣帝君”等职衔,民间呼之为“武圣”。随着关羽的追封进爵,声传海内外,全国兴建关帝庙的风气盛极一时。故有“天下祠宇,关庙为多”之说。

关公姓关,名羽,字云长,生于160年,卒于219年,为今山西省运城市常平乡常平村人。相传,关公从幼年开始,便喜读《左氏春秋》等儒家经典,深明大义。年轻时,因打抱不平,杀死乡里恶霸而远走他乡。遇刘备、张飞后,与之结义,发誓辅佐刘备,匡扶汉室。此后多年,便跟随刘备灭董卓、破袁绍、战吕布、退曹操,屡建战功,实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政权割据,后因大意失荆州而败走麦城,悲壮去世。蜀汉丞相诸葛亮评关公曰“绝伦逸群”。

关羽祠庙香火旺盛的原因在于:他集各种品格于一身,堪称世人的典范。他是忠义的化身,是同甘共苦的真正朋友,是危难之时忠贞不渝,困难面前挺身而出的英雄。关帝庙遍布神州大地,而在这诸多星辰中,最负盛名的是山西运城的解州关帝庙,正如俗语所说:“解州关庙甲天下”。

解州关帝庙的盛名,首先由于其兴建的历史颇早。据有关碑刻记载,隋文帝开皇九年即589年,解州关帝庙已经修建。宋元到明清,随着社会各界对关公美化、圣化和神化的浪潮不断高涨,又对解州关帝庙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修复、重建和扩建。清朝末叶,该庙曾数次失火,损失惨重,但在民国年间又予以修复和重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人民政府对解州关帝庙这座古老的建筑群落极为重视,不仅将它列入了国家重点文物单位予以保护,而解州关帝庙且一再拨款,对这座庙宇进行维护修复,使之基本上恢复了历史的原貌。可以说,在众多的关帝庙中,距今1300多年的解州关帝庙傲居长者之列。

另外,关羽的故乡虽然在解州城东南约20里的常平村,但人们通常不考虑过细,而是径直把关羽叫作解州人,因此解州关帝庙往往被视为正祠,占尽了地利。

然而,解州关帝庙经久不衰的盛名,归根到底是依靠其建筑的气势宏大和美轮美奂来支撑的。首先从选址上看,关帝庙背临盐池,面对中条山,庙区古柏参天,林荫蔽日,殿阁争辉,花香扑鼻,景色奇丽幽雅,同时又隐含着勇武的阳刚之气,气势宏大。

从建筑的风格上看,由于关羽被后代君王不断封君封帝,他的祠庙可以仿照帝王宫殿建造,于是设计者大胆地采用了黄、绿、蓝三色琉璃瓦覆盖屋顶,在突出中轴线建筑的同时,按照“前朝后寝”的帝王宫殿样式安排布局,使关帝庙颇有王宫气派。

目前的解州关帝庙,总占地面积有7.3万平方米,为海内外众多关帝庙占地面积之最。该庙宇众多建筑坐北向南,沿南北向中轴线,分四大部分有序展开:中轴线的南端为“结义园”,为纪念刘、关、张桃园结义而建,由结义坊、君子亭、三义阁、莲花池、假山等建筑组成。园内古木参天,山水相依,桃林繁茂,千枝万朵,往往使人在触景生情中,沉浸于“桃园结义”的美好传说之中。残存高2米的结义碑1通,白描阴刻人物,桃花吐艳,竹枝扶疏,构思奇巧,刻技颇高,系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言如主持刻建的中轴线北端的主庙,坐北朝南,仿宫殿式布局,占地面积18570平方米,横线上分中、东、西三院,中院是主体,主轴线上又分前院和后宫两部分。前院依次是照壁、端门、雉门、午门、山海钟灵坊、御书楼和崇宁殿。两侧是钟鼓楼、“大义参天”坊、“精忠贯日”坊、迫风伯祠。后宫以“气肃千秋”坊、春秋楼为中心,左右有刀楼、印楼对称而立。东院有崇圣祠、三清殿、祝公祠、葆元宫、飨圣宫和东花园。西院有长寿宫、永寿宫、余庆宫、歆圣宫、道正司、汇善司和西花园以及前庭的“万代瞻仰”坊、“威震华夏”坊。

全庙共有殿宇100余间,规模宏大,气势非凡,主次分明,布局严谨。殿阁嵯峨,气势雄伟;屋宇高低参差,前后有帛牌楼高高耸立,斗拱密密排列,这些建筑既自成体系,又和崇宁殿谐统一,雕梁画栋而又庄严肃穆,不能不使人对关公肃然起敬。庭院间古柏参天,藤萝满树,草坪如毡,花香迷人,使磅礴的关帝庙弥漫着浓烈的生活气息。

午门是一座面阔五间,单檐庑殿顶、石雕回廊的厅式建筑。周围有石栏杆,栏板正反两面浮雕各类图案、人物144幅,洋洋大观,颇有童趣。厅内南有周仓、廖化画像,轩昂威武。北面左右两侧,彩绘着关羽戎马一生的主要经历,起于桃园三结义,止于水淹七军,只是没有走麦城这个情节,在全国关庙壁画中都按此进行,据说这是因忌讳关羽自高自大而被杀,终于造成蜀国的覆灭而隐去的。

关帝庙主体建筑是崇宁殿,北宋崇宁三年(1104),徽宗赵佶封关羽为“崇宁真君”,故得名。殿前苍松翠柏,郁郁葱葱,配以石华表一对,焚表塔两座,铁旗杆一双,月台宽敞,勾栏曲折,使人顿生敬佩之感。殿面阔7间,进深6间,重檐歇山式琉璃殿顶,榍下施双昂五踩斗拱,额枋雕刻富丽。殿周回廊置雕龙石柱26根,皤龙姿态各异,个个须眉毕张,活灵活现。下施栏杆石柱52根。砌栏板50块,刻浮雕200方,蔚为壮观。大殿明间悬横匾“神勇”二字,清乾隆帝手书。檐下有“万世人极”匾,是咸丰皇帝所写。下列青龙偃月刀三把,重300斤,门口还有铜香案一座,铁鹤一双,以示威严。殿内木雕神龛玲珑精巧,内塑帝王装关羽坐像,勇猛刚毅,神态端庄肃穆。龛外雕梁画栋,仪仗倚列,木雕云龙金柱,自下盘绕至顶,狰狞怒目,两首相交,以示关羽的英雄气概。龛上有康熙手书“义炳乾坤”横匾一方,更增崇宁殿庄严肃穆的气氛。

穿崇宁殿而出,入后宫南门,就进入寝宫,过花圃,有“气肃千秋”坊,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木牌坊。东侧有印楼,里边放着“汉寿亭侯”玉印模型,西侧是刀楼,里面列青龙偃月刀模型。双楼对峙,系方形三层的十字歇山顶建筑。院里植有翠竹一片,风动影摇,珊珊可爱。又有《汉夫子风雨竹》碑刻,以竹隐诗,诗曰“莫嫌孤叶淡,经久不凋零。多谢东君意,丹青独留名”,传说出自关羽的手笔。

后宫后部,是关帝庙扛鼎之作春秋楼,掩映在参天古树和名花异卉之间,巍然屹立,大气磅礴。楼内有关羽读《春秋》像,故名《春秋》又名《麟经》,故又名麟经阁。创建于明万历年间,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九年(1870)重修的,面宽七间,进深六间,二层三檐歇山式建筑,高33米。上下两层皆施回廊,四周勾栏相依,可供凭栏远眺。檐下木雕龙凤、流云、花卉、人物、走兽等图案,雕工精湛,剔透有致。楼顶彩色琉璃覆盖,光泽夺目。楼内东西两侧,各有楼梯36级,可供上下。第一层上,有木制隔扇108面,图案古朴,工艺奇特,传说提象征历史上山西的108个县。世传春秋楼有三绝:建筑结构奇巧别致,上层回廊的廊柱,矗立在下层垂莲柱上,垂柱悬空,内设搭牵挑承,给人以悬空之感谓之一绝;进入二层楼,有神龛暖阁,正中有关羽侧身夜观《春秋》像,阁子板壁上,正楷刻写着全部《春秋》,谓之二绝,据说楼当顶,正好对着北斗七星的位置,谓之三绝。

关帝庙除古建筑外,还有琉璃影壁、石头牌坊、万斤铜钟、铁铸香炉、石雕饰品、木刻器具以及各代石刻23块,各朝题诗题匾60余幅,还有其他的零散文物,都是值得一观的艺术精品。

关帝庙自古就是游览胜地,又是全国最大的祭祀关帝的场所,游人信士络绎不绝,香火旺盛。如今经过多次修葺、彩绘,关帝庙更加壮丽辉煌。

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地处美丽而富饶的山西晋中盆地,位于祁县城东北12千米处的乔家堡村,距省会太原50千米。著名的建筑专家郑孝燮说过:“北京有故宫、西安有兵马俑、祁县有民宅千处。”祁县的民居集宋、元、明、清之法式,汇江南河北之大成,乔家大院是其中最为出名的。

乔家大院是清代赫赫有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院,原名“在中堂”,“在中堂”是闻名海内外的商业资本家乔家第三代乔致庸的堂名。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后又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及民国初年多次增修,时间虽跨越了两个世纪,却保持了建筑风格的浑然天成。

乔家大院依照传统的叫法,北面三个大院,从东往西依次叫老院、西北院、书房院。南面三个大院依次为东南院、西南院、新院。南北六个大院的称谓,表现了乔家大院中各个院落的建筑顺序。

清乾隆年间,现乔家大院坐落的地方,一部分正好是乔家堡村的大街与小巷交叉的十字口。乔全美和他的两个兄长分家后,买下了十字口东北角的几处宅地,起建楼房。这是乔家大院最早的院落,也就是老院。乔致庸当家后,为光大门庭,继续大兴土木。他在老院西侧隔小巷置买了一大片宅基地,又盖了一座楼房院,形成两楼对峙。光绪中晚期,地方治安不稳,乔家的景仪、景俨为了保护自身的安危,费了不少周折,花了很多银两,买下了当时街巷的占用权。把巷口堵了,经过一系列改建,形成城堡式的建筑群。民国初年,乔家人口增多,住房显得不足,因而又购买地皮,向西扩张延伸。乔映霞、乔映奎又在紧靠西南院建起新院,并改建了西北院,采用了大格的玻璃窗和西洋的装饰,还建了浴室和“洋茅房”,增添了异国风情。日军侵占时期,全家外逃,剩下空院一处,只留部分家人看护。延续至今,乔家大院成了北方民居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从高处俯瞰乔家大院,整体为双喜字型布局,城堡式建筑。进入乔家院大门是一条长80乔家大院垂花门米笔直的石铺甬道,把六个大院分为南北两排,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坡。西尽头处是乔家祠堂,与大门遥相对应。大院有主楼四座,门楼、更楼、眺阁六座。各院房顶上有走道相通,用于巡更护院。纵观全院,从外面看,威严高大,蹩齐端庄;进院里看,富丽堂皇,井然有序,显示了我国北方封建大家庭的居住格调。整个大院,布局严谨,建筑考究,规范而有变化,不但有整体美感,而且在局部建筑上各有特色,即使是房顶上的140余个烟囱也都各有特异。全院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堆金立粉,完全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确实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乔家大院大门坐西向东,为拱形门洞,上有高大的顶楼,顶楼正中,悬挂着匾额,上书“福种琅环”四个大字。黑漆大门扇上装有一对椒图兽街大铜环,并镶嵌着铜底板对联一副:“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字里行间透露着乔在中堂主人的希望和追求,也许正是遵循这样的治家之道,乔在中堂经过连续几代人的努力,达到了后来人丁兴旺、家资万贯的辉煌。

乔家大院闻名于世,不仅因为它有作为建筑群的宏伟壮观的房屋,更主要的是因它在一砖一瓦、一木一石上都体现了精湛的建筑技艺。南北六个大院院内,处处可见砖雕、木刻、彩绘。门窗多样,有硬山单檐砖砌门楼,半出檐门,石雕侧跨门,一斗三升十一踩双翘仪门;仿明酸枝棂丹窗,通天夹扇菱花窗,栅条窗、雕花窗、双启型和悬启型及大格窗等,变化无穷。再从房顶上看,有歇山顶、硬山顶、悬山顶、卷棚顶、平房顶等,这样形成平的、低的、高的、凸的,无脊的、有脊的、上翘的,垂弧的……处处是一片新天地,确实让人赏心悦目,品味无穷。

大院还有更迷人处,那就是随处可见的精致的板绘工艺和巧夺天工的木雕艺术,雕刻品个个都有其民俗寓意。每个院的正门上都雕有各种不同的人物。柱头上的木雕也是多种多样。如八骏、松竹、葡萄,表示蔓长多子、挺拔、健壮;芙蓉、桂花、万年青,表示万年富贵。过厅的木夹扇上刻有大型浮雕“四季花卉”、“八仙献寿”,即传统装饰纹之一。全院现存有木雕艺术品300余件。

砖雕工艺更是到处可见,题材非常广泛。有壁雕、脊雕、屏雕、扶栏雕。如一院大门上雕有四个狮子,即四狮(时)吐云。一院大门对面有一大型砖雕土地祠,雕有松树、桐树和蹬于太湖石山上的九鹿,喻示九路通顺。掩壁上为“龟背翰锦”,为六边形骨架组成的连续几何图形,是传统的装饰纹样,因它像龟的背纹而得名。以龟为长寿的一种灵物,用作图案,以示吉祥延年。每个院落都有众多的砖雕,题材寓意也各不相同。除了寓意长寿、吉祥的,还有象征品格高洁的梅兰竹菊等。

整个大院所有房间的屋檐下部都有真金彩绘,内容以人物故事为主,也有花草虫鸟,以及铁道、火车、车站、钟表等多种多样图案。这些图案,所用金箔,纯度很高,虽经长期风乔家大院中的一个小庭院吹日晒,至今仍是光彩熠熠。

1986午,祁县将有大院辟为祁县民俗博物馆,设立了以岁时节令、衣食住行、婚丧礼仪、农商活动为主题的42个展室,2000余件展品,比较系统地反映了明清时期山西晋中一带的民间风俗。从人的出生到婚、丧、嫁、娶,生、老、病、死,都在博物馆内得到表现。有人参观后感慨地说:“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

有许多电影电视制作人员都喜爱乔家大院里保存完好的清代民居和精美的建筑。已经有50多部电影、电视剧来大院拍摄、选景。由张艺谋执导、巩俐主演、红极一时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就是乔家大院拍摄的。国内外许多人即使还没有能够到乔家大院里一游,也从电影电视上见到了它的一些姿容面貌。

乔家大院既是建筑艺术的宝库,也是民俗学的殿堂。步入其间,既会得到美的享受,又会使人增长许多知识。还可以看到这里收藏的1110件文物。仅古字画一项,就达500件,而且为唐、五代、宋元、明、清不同风格不同时代的名作,多属珍品。因此,来祁县民俗博物馆一游,从艺术、科学、文化、趣味每个方面,都会使人感到获益匪浅,不虚此行。

岱庙和泰山建筑群

人类文明史上对于自然神的崇拜与信仰,在进入文明社会后大多保留了下来,尤其是对于中国这个早熟的社会而言,这种崇拜与祭祀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礼仪制度,“泰山封禅”就是祭祀天地的典型例子。

泰山封禅与一般的天地祭祀不同,通常皇帝是在露天高台上主持这种官方祭祀的,如天坛、地坛等,然而,泰山封禅却是在礼制性建筑物——岱庙的内部进行的,在这里天子向天地日月祷告,祈求朝纲延续、万物有序、天厂太平。

泰山又称为岱宗、岱岳,有“五岳之长”与“五岳独尊”的称誉,然而泰山却并非海拔最高的山,根据测量,泰山海拔1545米,在五岳中次于华山和恒山,列第三位。但是,古代帝王偏偏选中了泰山来进行封禅大典,每逢帝王登基和太平之岁,他们都要来这里祷告天地,在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称为封;在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称为禅。据说夏商周三代就有72个君主来这里祈祷,从秦始皇开始,祭泰山之事始见于史书,汉唐多太平盛世,而汉武帝和唐玄宗则是历史上泰山封禅最隆重的帝王。

按照中国古代的观念,南方为阳向,北方为阴向,太阳升东方,月亮升西方,东方为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因此泰山被称为五岳之长,成为天之象征,神之所在,吉祥之地,群灵之府,泰山上留下的名胜古迹也居于全国名山之首。

岱庙位于泰山南麓,因祭祀“东岳泰山神”而得名,是一组宫殿式的古建筑,秦汉开始建造,“秦既作畴”,“汉亦起宫”,唐宋金元明清各代不断增修,为历代帝王封禅大典之地。岱庙平面布局可分中、东、西三路,主体建筑均在中路轴线上。中路南北轴线上依次有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天贶殿与仁安门之间以廊庑连接。东路有汉柏院、东御座,西路有唐槐院、雨花道院。整组建筑高大雄伟,俨然帝都。

遥参亭位于岱庙前,为岱庙的前庭。古代帝王登封泰山,均先在遥参亭瞻拜后入岱庙祭碧霞祠祀,再行登封。遥参亭又名草参亭,唐宋时期名遥参门,明代扩建。南北长66.2米,东西宽52米,面积为3442.4平方米,围以红墙。为二进式院落,由南山门、正殿、东西配殿、后山门等组成,南门正对通天街及古泰城南门。

天贶殿为岱庙主殿,与北京太和殿、曲阜大成殿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宫殿式建筑。元称仁安殿,明清称峻极殿,民国后复名天贶殿。

天贶殿建在高出地面2.65米的石台基上,周围雕栏玉砌,亭阁环抱。其台基分上下两层:下层台基东西长49.82米,南北宽35.2米,其上石砌殿基,殿基长45.67米、宽19.75米、高0.6米。正殿9间,面阔43.67米,进深4间17.18米,通高22.3米。六柱五架梁,重梁起架,黄琉璃瓦重檐四柱顶,柱下施覆盆式柱础,檐下施斗拱,柱头科单翘重昂,七踩承菊花头式梁头,平身科除两稍间各1个外,其余每间各3个,也是单翘重昂七踩斗拱。檐檩、阑额、由额、垫板、普柏枋及连接枋、抱头梁、雀替、丁字拱等上施金琢墨石碾玉彩绘。

殿内北、东、西三面墙壁上绘巨幅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图高3.3米,总长62米,画宫廷送行、出巡、前导后随、地方迎接及送行、回銮队伍、宫廷迎接等场面。全图布局严谨,疏密相宜,共绘675个人物,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是帝王出巡的缩影。

正殿供奉东岳泰山神,殿前两侧有乾隆御碑亭,原有环廊与仁安门两侧的东西神门相接,共108间,绘72殿阎罗像,建国前塌毁。1982年始,陆续重建环廊,为三柱五架梁六檩前廊式建筑,均为石柱,水泥预制件构筑。

岱庙还有后寝宫5间,东西寝宫各3间,分居两侧,东西寝宫两侧的垂花门为1972年建,面阔2.98米,进深1.95米,通高4.5米,四角施方形垂珠,其间有檐枋阑额,倒挂楣子和花牙子雀替,上绘苏式彩绘,颇有江南韵味。

岱庙内有许多名家碑刻,现存151块,最著名的是秦二世泰山石刻和东汉的张骞碑。秦二世泰山石刻颁布于秦二世元年(前209),是我国保存下来的最古的文字石刻之一,字体秀奇瘦劲:张骞碑全称为《汉故古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表彰汉吏张骞的政绩,立于汉灵帝中平三年(186),字体方整朴厚。其他如东汉衡方碑、西晋的孙夫人碑、唐代的神宝寺碑,历代诗文碑刻,包含了各种书体和名家风格,雕刻细致,笔锋清晰。除了岱庙以外,泰山上还有许多有名建筑,如岱宗坊、王母池、红门宫、壶天阁、中天门、升仙坊等,也都延续了布局严谨,庄严肃穆的特点,而与岱庙相比又多了“海外仙山”的缥缈气息。例如,万仙楼是三间过楼,黄琉璃瓦覆盖,上祭祀王母,配以仙人,中间为元君楼,下为隐真洞,登山路穿行其间。万仙楼伴着潺潺流水,荡绿摇翠,月夜水月交相辉映,“仙楼月夜”为著名景观。

万仙楼以北的斗母宫,分为前中后三重院落,各有大殿三间。前院翠竹丛生,天然池水清澈,溪畔建有寄云楼。中院是正殿,原来供奉斗母和十二星君像。后院正殿,供奉元君像。东边的听泉山房,凭轩望去,三潭叠瀑层层而下,声如雷鸣。

经过如天梯高悬般的十八盘,终于登上了南天门,飞龙岩和翔凤铃左右对峙,人处身于松涛云海之间。山顶有一组庞大的建筑群,就是修建于宋代大中祥符年间的碧霞元君祠。为了防止高山雷击,它采用了金属铸件和土木砖石相结合的设计。祠用山门为界,分内外两院。钟鼓楼对峙于山门左右,山门内正殿五间,其殿瓦、鸱吻、檐铃均为铜铸,殿内正中供奉泰山女神碧霞元君像。东西配殿各三间,铁瓦覆顶,内供送生、眼光二神铜像。

泰山极顶玉皇顶周围有石栏,内有刻着“极顶”二字的石头,用朱红颜料标识海拔高度:1545米,建有玉皇殿,正殿三间,祭祀玉皇大帝。在这里可以观赏旭日东升,晚霹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泰山之巅象征着天人合一,从山门到山顶这条祭祀的朝天轴,气势奇伟,使游人如置身霄汉。

少林寺和嵩山寺塔

少林寺和嵩山寺塔分别位于嵩山的少室山和太室山。嵩山位于登封市境内,属伏牛山脉,东西绵延近100千米,是我国一大名山,为五岳中的“中岳”。嵩山有36峰,风景优美。主峰为峻极峰,海拔1492米。宋代诗人范仲淹有诗说:“不来峻极游,何能小天下。”

嵩山还被誉为中国历史发展的博物馆,历代曾多次兴建庙宇、书院。帝王禅祭、文人骚客讲学、高僧名道传教,在嵩山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最著名的景点就是少林寺和嵩山寺塔。

少林寺的历史久远,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因坐落在少室山林中而得名。少林寺建成32午后,天竺高僧菩提达摩传法东来,在少林寺面壁9年,因受到弟子慧可的真诚感动,在这里传授禅宗。以后寺院逐渐扩大,僧徒日益增多,少林寺声名大振。达摩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少林寺称为禅宗的祖庭。禅宗修行的禅法称为“壁观”,就是面对墙壁静坐。由于长时间盘膝而坐,极易疲劳,僧人们就习武锻炼,以解除身体的困倦。因此传说少林拳是达摩创造的。

少林寺在唐朝初年就扬名海内。少林寺和尚惠场、昙宗、志坚等13人在李世民讨伐王世充的征战中,助战解围,立下了汗马功劳。唐太宗李世民后来封昙宗和尚为大将军,并特别允许少林寺和尚练僧兵、开杀戒、吃酒肉。寺内有一块《唐太宗赐少林寺主教碑》,记述了这一段历史。16世纪,少林寺僧徒又为剿灭东南沿海倭寇立了大功,所以少林寺得到了几个朝代帝王的大力支持,发展成驰名中外的大佛寺,博得“天下第一名刹”的称号。少林寺在明朝到达鼎盛时期,从清朝开始衰落。

少林寺在它的全盛时代,特别是在唐朝(618~907)时期,盖起了宏伟壮丽的宫殿般的屋顶。当时有2500名和尚。其中有些和尚是护寺武僧,他们是精通各种武器和善于赤手空拳搏斗的武术家。

少林寺在历史上也是灾难重重,几经兴废。据史书记载,寺院曾经遭受三次大火,第一次是在隋朝(581~618),第二次是在清朝康熙年间(1622~1722),第三次是在1928年军阀混战时期,最后一次灾情最重,烧毁16座殿宇,许多珍贵的藏经、寺志、拳谱等化为灰烬。现在还存在的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千佛殿法堂、地藏殿、白衣殿、达摩亭及方丈室、僧寮等建筑。寺西北有“初祖庵”,后殿称“面壁庵”,原有达摩面壁影石,现已毁。

千佛殿内供毗卢佛铜像,因此亦叫毗卢殿。殿内砖地上还保存着20多个直径约4.5厘米的洼坑,是往昔寺僧练拳习武时的脚坑遗迹。脚坑分布方圆不大,呈一条线状,这是僧人刻苦练功的见证,也说明少林拳的所谓“曲而不曲,直而不直”的特点。千佛殿东侧的白衣殿,三面墙绘有少林拳谱壁画,壁画长约20米,很生动地表现了少林寺和尚练拳习武的情景。

现在,少林寺的名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少林功夫。尤其是关于少林和尚、少林武功为题材的影视剧播出后,少林寺在国际上的名气大增。专程到少林寺来参观的中外游人络绎不绝。少林寺对发展和传播中国武术也起了重要作用。武以寺名,寺因武显。少林寺不但是佛教圣地,也是国内外武林友人敬慕之地。

少林寺塔林在少林寺西约300米处的山脚下,它背依五乳峰,面对玉案山,存有隋、唐、宋、元、明、清历代高僧石砖塔246座,塔中埋藏着高僧的佛骨,这是我国最大的塔林。塔的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大都有雕刻和题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建筑风格,是研究我国古代砖古建筑和雕刻艺术的宝库。塔林的名字使人感到既有清凉的惬意,也有令人肃然起敬的庄重。斜阳西下时游此地,余辉映在塔身上,塔顶蒿草在风中摇曳,使人生出出世之美。塔林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一部宗教史,还是一处集雕刻艺术、建筑科学、人文传记的世间宝藏。

少林寺内还保存了不少珍贵的文物。山门门额上悬挂的“少林寺”匾额,是清康熙皇帝亲笔书写的。山门后大甬道和东西小马道旁立有碑碣数十通,称为少林寺碑林。其中有两通碑刻是留学我国的日本禅僧撰写的。

少林寺是禅和武的世界,有“禅武同源、禅拳归一”之说。认为禅与人的生命、于世间万物的生命两通。因而感受少林寺的建筑、书画、雕刻等文化艺术,也是在感受它们共同构成的一个博大精深的禅的世界。

嵩岳寺塔位于太室山南麓的嵩岳寺中,嵩岳寺塔建于北魏年间(520),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塔。这是一座12角15层密檐式砖塔,高40多米。塔上下浑砖砌就,层叠布以密檐,内为楼阁式,外为密檐式,这种密檐形12边形塔在中国现存的数百座砖塔中,是绝无仅有的,在当时也是少见的。而且自嵩岳寺塔之后,砖塔逐渐增加,木塔逐渐减少,到10世纪以后,砖塔就取代了木塔在佛塔中原有的地位。

嵩岳寺塔不仅以其独特的平面形状而闻名,而且还以其优美的体形轮廓而著称于世。塔身呈抛物线形,有用莲瓣作柱头和柱基的八角柱,有用狮子为主题的佛龛,有火焰形的券间,形式优美。塔外涂白灰,腰檐以上的砖柱均涂红色。塔刹为石雕圆柱,高约2米、呈螺旋形,保留了印度佛塔的风格。

塔中央为正八角形的塔室,宽7.6米,底层砖砌塔壁厚245米,整个塔室上下贯通,呈圆筒状。塔室之内,原置佛台佛像,供和尚和香客绕塔做佛事之用。据说,原来塔内每层都有木质楼梯,游人可以登高远眺,可惜被火烧毁。

全塔刚劲雄伟,轻快秀丽,建筑工艺极为精巧。该塔虽高大挺拔,但却是用砖和黄泥粘砌而成,塔砖小而且簿,历经千年而依旧屹立,充分证明我国古代建筑工艺之高。

无论在建筑艺术上,还是在建筑技术方面,嵩岳寺塔都是中国和世界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件珍品。在少林寺和嵩岳寺塔所处的嵩山少林景区,已经进行了大规模的绿化改造,恢复了“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自然风貌。在优美的山林环境中,品味中原文化,感受禅境与佛法。也是现代生活中的人们放归心灵的好地方。

白马寺

白马寺位于洛阳市城东12千米处,它北依邙山,南望洛水,这里绿树红墙,梵殿宝塔,松柏凝翠,肃穆幽静。

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营造的第一座寺院。它的营建与我国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紧密相连。相传汉明帝刘庄梦见金神头放白光,飞绕殿庭。第二天得知所梦为佛,就派遣使臣蔡音、秦景等前往西域拜求佛法。蔡、秦等人在月氏(今阿富汗一带)遇上了在该地游化宣教的天竺(古印度)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蔡、秦等于是邀请佛僧到中国宣讲佛法,并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跋山涉水,于永平十年(67)来到京城洛阳。汉明帝敕令仿天竺式样修建寺院。为了铭记白马驮经之功,遂将寺院取名“白马寺”。

自白马寺之后,中国的寺院便泛称为寺。白马寺也因此被认为是我国佛教的发源地。历代高僧甚至外国名僧亦来此览经求法,所以白马寺又被尊为佛教的“祖庭”和“释源”。白马寺在东汉打下基础,初具规模,又随我国佛教的鼎盛,在北魏、隋、唐经历了自己的黄金时代,以武则天时代兴建规模最大。在这期间也曾遭多次破坏,如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的“三武灭佛”的三次打击。到“安史之乱”和唐武宗灭佛后,已十分冷落。直到宋初,才一度重盛。在金、元、明、清代,虽有修缮,却已几易其貌了。民国时期,战火不断,寺院破坏严重。解放后,进行多次大规模整修,才使千年古刹面貌焕然一新。

白马寺布局特点明显,寺院坐北朝南,呈纵向长方形院落,六进主要建筑,自南而北,殿堂台基逐步升高;主要建筑均坐落在中轴线上,两侧的廊房及钟鼓楼等均以中轴线互相对称分布,寺内主要殿堂之间,又组成各白马寺山门个小四合院形式,既互相分隔,又彼此贯通,符合我国传统古建筑的特征。

白马寺山门为一牌坊式建筑,门楣上嵌“白马寺”青石题额,门洞券石刻有石工姓名,为东汉遗存,是白马寺最早文件。门前有左右相对而立的两匹宋代石雕马。其形态似刚翻山越岭、长途跋涉驮经而来的浑重姿态。门内东侧耸立着元代书法家赵孟书写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石碑,记载着白马寺的由来,西侧为宋代苏易简《重修西京白马寺记》碑,是高1.7米的半截残碑,因该碑刻不是自上而下写到底,而是将碑文用短行分五段写刻,故又称为“断文碑”,别具风格。

进入山门,由南向北,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凉台、毗卢寺。

天王殿,歇山式屋顶,主脊上雕透花龙,两端为鸱尾吞脊兽,中作火焰形象佛光。屋檐四角翘起的戗脊上饰有走兽和庞涓、韩俯、罗成、周瑜四神将,整个大殿显示出明代建筑风格。天王殿正中,置大雕佛龛,龛顶和四周有50多条姿态各异的贴金雕龙,龛内供奉贴金的弥勒佛笑像。

大佛殿与天王殿,建筑式样相同。大佛殿是白马寺僧众做早课、晚课和举行法会的地方,正中供养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塑像。因佛徒尊释迦牟尼佛为“大佛”而得名大佛殿。

大雄殿为白马寺内最大的殿宇,内供横三世佛,正中坐莲花座的是释迦牟尼像,左侧为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佛前十八罗汉均为元代造像,这是我国优秀的传统工艺“夹贮干漆”造像法,它具有造形美,重量轻,结实牢固,经久不坏的优点,为我国所独创,可惜明代之后失传。

接引殿规模较小,内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按佛教说法,佛教徒修行到最后阶段并有一定功果后,便由阿弥陀佛接引他到西方极乐世界。殿内主尊为阿弥陀佛立像,因为是站在那里,援手接引人入渡西方极乐世界,故又名接引佛。他和两旁拿净瓶的观世音菩萨和拿牟尼宝珠的大势至菩萨一起,被称为“西方三圣”。

清凉台位于接引殿之后,古柏掩映,雄伟壮观。清凉台又被称为“空中庭院”,是白马寺的胜景。清康熙年间,寺内住持和尚如诱曾作诗赞美道:“香台宝阁碧玲珑,花雨长年绕梵宫,石磴高悬人罕到,时闻清磬落空蒙。”这个长43米,宽33米,高6米,由青砖镶砌的高台,具有古代东方建筑的鲜明特色。这里还建有白马寺的最后一座大殿——毗卢阁,内供毗卢遮那佛及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称为“华严三圣”。

清凉台前有一座风格古朴的券洞,游人至此,可以看到部分券石上刻有工匠的姓氏名字。据考证,这些券石连同天王殿、大佛殿殿壁上的梯形大砖、青石,都是东汉时候的遗物。

白马寺山门东侧,有一座玲珑古雅、挺拔俊秀的佛塔,这就是有名的齐云塔。它是一座四方形密檐式砖塔,13层,高35米。它造型别致,在古塔中独具特色。齐云塔前身为白马寺的释迦如来舍利塔,现在的齐云塔为金大定十五年(1175)重建,为洛阳现存最早的古建筑。

山门内大院东西两侧茂密的柏树丛中,各有一座坟冢,这就是有名的“二僧墓”。这两座墓冢的主人便是拜请来汉传经授法的高僧——迦什摩腾和竺法兰。石碑上的封号是宋徽宗赵佶追封的。在清凉台上还有二位高僧的塑像。它们寄托着中国佛门弟子对二位高僧的敬慕之情。

大佛殿内东南隅悬一口高1.65米、重1500公斤的大钟,上饰盘龙花纹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字。钟上铸诗一首:“钟声响彻梵王宫,下通地府震幽冥,西送金鸟天边去,急催东方玉兔升。”每当夜深人静之时,僧人撞击大钟,钟声响彻10里之外,更奇妙的是由于音律相同,只要白马寺的钟声一响,远在25里之外的洛阳老城钟楼上的钟也应声而和,人们神奇地说:“东边撞钟西边响,西边撞钟东边鸣。”这便是洛阳八景之一的“马寺钟声”。

白马寺作为我国第一古刹,在中国佛教史和对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白马寺游览。不仅可以瞻仰这些雄伟的宫殿、高峭的古塔,还可以在各处景点了解到诸多的历史和佛教故事,开阔眼界,又增长知识。

武当山建筑群

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境内的武当山,方圆312平方千米,主峰天柱峰又名金顶,海拔1612米。它原是大巴山的一条支脉,背靠神农架,面对丹江口水库,全山奇峰叠翠,景色秀丽,有七十二峰、二十四洞、十一涧、三潭、九泉、十池、九井、九台等风景名胜。

武当山又是道教第一名山,从周代开始,就有道士在此居住修炼,如周代的尹喜,汉代的阴长生,唐代的吕洞宾,五代的陈抟等,唐代贞观年间,均州太守姚简在灵应峰修建了武当山上的第一座道观,名叫五龙祠,之后随着道教的兴盛,武当山的神仙宫殿日益增多,尤其是在明朝永乐年间。永乐皇帝为了夺取政权,声称真武大帝曾显圣帮助自己,并动用军夫30万在武当山建造了一个庞大的道教建筑群,基本上确立了武当山的建筑体系,朱棣还封武当山为“太岳太和山”,使其地位在五岳之上。经过嘉靖年间的再度扩建,武当山最终形成了八宫、二观、三十六庙堂、七十二岩庙、十二亭和三十九桥的庞大建筑院落。

今天,武当山上多处建筑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道教建筑群更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山上保存较好的道教官观有六宫(遇真宫、五龙宫、南岩宫、太和宫、玉虚宫、紫霄宫)、二观(元和观、复真观)、一殿(金殿),其中建筑价值最高的是复真观、紫霄宫、南岩宫和金殿。

天柱峰东北的太子坡上,建有一座复真观,提起这座道观的来历,就要从武当山供奉的主神真武帝君说起。据道教经籍上说,他本是古代净乐国王的太子,在武当山上修炼成仙,是威震北方的大神。宋真宗时期尊称他为“镇天真武灵应圣单帝君”,简称真武帝君。武当山的许多建筑和神像都和真武帝君的成仙经历有关,传说兵武帝君作为太子15岁上山修行,所住之地今天叫作太子坡。太子学道之初,心志不坚,产生了还俗回家的念头,下山路上看到一位老母在井边磨铁杵,太子便问磨何用,老妇回答说:“铁磨成针,功到自然成。”太子感悟,回心转意,又上山修行,42年终成正果。传说,点化太子的老妇就是道教神仙紫原真君所化。

今天的复真观背靠狮头山,面临深涧,右有天池,左有下十八盘,环境清幽,景色秀丽。全观的各类建筑随山势布局,起伏错落有致,很有韵律感。主体建筑包括祖师殿、皇经阁、五云楼、太子殿等,观中的九曲黄河墙,一柱十二梁等,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精巧之作,令人称奇。

复真观头门之后,有像河水般蜿蜒起伏的云墙,人称九曲黄河墙,从头门到四门的布局非常独特,有一里四门之称。

祖师殿是复真观的主殿,为单檐硬山式建筑,面宽、进深都是三间,建筑在一座高台上,气宇不凡。殿前崖壁上就是著名的五云楼,又称五层楼,这座建筑是一件珍贵的历史遗产,十二根梁枋交叉叠搁在一根柱子上,是建筑学上的所谓“一柱十二梁”,至今仍为古代中外建筑专家啧啧称奇。

太子殿则是复真观中地势最高的一处建筑,殿内供奉太子童年塑像,穿行在殿前的游廊,可以凭栏眺望全观的面貌。关于太子修行故事的建筑还有许多,例如祖师殿前的滴泪池,当年真武帝君上山修行,母亲善胜皇后难舍难分,从山下追到山上,到了此处滴泪成池,后人建滴泪池,纪念真武帝君修行的决心和皇后的舐犊情深。又如三清殿前的两根铁杵,象征当年老妇所磨的针,殿旁一座方亭中有枯井一座,据说是当年汲水磨针所用。

武当山紫霄宫位于主峰天书峰东北,是武当山道观群中保存最好的一座,它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背倚展旗峰,面对照壁峰、五老峰、蜡烛峰,左有蓬莱峰,右有雷神洞,松林环抱,云雾缭绕,明成祖朱棣曾赐名“紫霄福地”,可见其地理位置优越,周围风光秀丽。紫霄宫内还保存着许多明代文物,堪称集自然风光和珍贵文物于一体。

紫霄殿是紫霄宫的正殿,这是一座重檐歇山式建筑物,面宽、进深均为五间,碧瓦丹墙、雕梁画栋,分为雄伟壮观。大殿由36根木柱支撑,屋脊上装饰有铜铸或铁铸的龙凤、雄狮和麒麟等。殴内神龛供奉手持宝剑的真武帝君,两边配侍周公和桃花娘娘,神龛本身也很精美,雕刻着双凤朝阳、二龙戏珠等图案,神龛左右两侧还分别有金童、岳天君、温天君和玉女、太乙真君、赵天君、关天君的铜铸立像。

殿内的真武帝君像有30多座,各个形态不同,表情各异,非常生动,尤其是一组四尊的铜铸鎏金的帝君像,其中一尊身着金甲战袍,威风凛凛,另外三尊则分别表现了真武帝君青年、中年和老年时期的风采。

除了这些塑像以外,紫霄殿中保存了众多的文物珍品,不少价值连城。例如明成祖朱棣当年赐给的宝瓶、蜡扦儿、鼎和珍珠彩灯;明孝宗朱樘在弘治十四年(1501)赐给的铁树开花灯。殿内的铜铸武当山模型,制作于明代万历四十四年(1616),再现了武当山优美的自然景色,如黑虎巡山、五龙捧圣、梅花鹿衔花、猕猴献桃等,非常生动可爱。

紫霄殿内还有一根杉木,长约10米,直径30厘米。据说,这是一根飞来的神木,叫“飞来杉”,有一种特殊的传声功效:在木头的一端可以清晰地听到敲击另一端的声音,“紫霄听杉”的典故也由此而来。

紫霄宫的其他建筑也很有名,龙虎殿的青龙神和白虎神塑像,出自元代;御碑亭中两座高约10米的石碑,分别叫做圣旨碑和永乐敕修太和山道宫碑,后者还是朱棣亲自撰写,表达了保护道教,振兴武当的愿望。紫霄宫前后的风景也很迷人,禹迹桥、禹迹池、龟脖吐水、日池观鱼、双瀑悬空、银线穿珠、梭萝藏月、紫霄霁雪等等,令游人流连忘返。

武当山上古建筑的杰作很多,除了前面提到的复真观的九曲黄河墙和一柱十二梁外,还有玄岳门的石牌坊,四柱三间,用浮雕和透雕手法刻满了人物、花草、虫鱼、鸟兽,线条流畅生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另外,南岩宫现存的主要建筑天乙真庆宫(又称石殿),是一座仿木结构的石雕大殿,且镶嵌在悬崖峭壁上,在全国道观殿堂中堪称一绝。

南岩宫位于天柱峰东北、紫霄宫西面约2.5千米处,天乙真庆宫为元代延元年(1314)雕造,面宽、进深均为三间,屋顶铺着石板瓦,整个建筑全部用石料做成,结构精巧。此殿依山而建,头顶是绝壁摩天,身下是万丈深渊,恰似空中楼阁,海外仙宫。石殿内供奉三清和真武帝君等神像,多是铜铸鎏金的,大殿四壁镶嵌五百尊铁铸灵官像,虽然仅有30厘米高,却神态各异,生动有趣。左侧殿内有一组太子卧龙床的石雕,非常珍贵,一条金龙盘卧于神龛,一位唇红齿白,面如冠玉的少年枕龙而卧,神色安详。

石殿之外,有一条浮雕云龙石梁,悬空伸出栏外2.9米,宽仅40厘米,称为龙首石。龙头上,即石梁前端雕着一座香炉,人称龙头香。虽然龙头伸出绝壁之外,凌空翘首,惊险无比,可是历来有许多道教信徒、朝山香客为了表示虔诚,跪着登上龙首,烧香求神,不时出现失足坠谷的悲剧。于是,康熙年间这里出现了两座石碑,劝诫人们不要去烧龙头香,碑上字迹至今仍在。

天柱峰上的金殿是武当山上最著名的古迹,元代所造的金殿规模不大,在永乐年间被移到天柱峰侧的小莲峰上,永乐十四年,这里建造了一座更加精美壮丽的金殿,一直保存至今。

金殿坐西朝东,周围有紫金城、灵官长廊、灵官殿、金钟亭、玉磬亭、签房、印房和父母殿,高5.54米,宽5.8米,进深4.2米,共三间,全为铜铸鎏金,坐落在花岗岩砌筑的高大台基上,四周环绕着雕刻精美的石栏杆,屋脊上安装着龙、凤、鱼、马、仙人等物件,屋檐下安置圆柱十二根,斗拱制作精巧,梁枋安置合度,屋瓦、斗拱、檐柱、门窗都用铜铸构件卯榫拼焊而成,连接精密,看不出分件铸造的痕迹。金殿西南角柱上方外侧还嵌有一块黄澄澄的金块,传说是当年建造此殿时剩下的一块黄金,如今已被游人抚摸得闪闪发亮。

殿内正中,真武帝君面貌丰润,散发赤足,正襟危坐,飘逸潇洒,据说这座铜像重达10吨,两侧分别为金童玉女,金童捧册,玉女持宝。再两侧是水火二将,擎旗仗剑,魁伟勇猛。神像上方有一块大匾,上书“金光妙相”,是康熙皇帝手笔。殿顶的藻井内,悬挂着一颗宝珠,人称“避风珠”或“镇风珠”,为金殿一宝,据传可以阻止风雨进入殿内,当然经过仔细研究,金殿之所以不进风雨,并非由于避风珠的神力,而是因为大殿构件都为铜造,加上设计精确、构筑精密,构件之间严丝合缝,不留空隙的缘故。难怪多少年来,任凭殿外山风呼啸,殿内烛光却纹丝不动,殿外大雨滂沱、大雪纷飞,殿内却不沾半点湿气。

武当山金殿是观光赏景的好地方,它屹立云表,每年春天,遮天蔽日的飞虫飘到金顶,落地而死,叫做“飞蚁宋朝”;雷雨大作,金殿周围着火,金殿却安然无恙,叫“雷火炼殿”。当然,游人更乐意欣赏的是雨后天幕折射的“金殿倒影”,天晴的正午时分,金殿光柱冲天而起的“祖师映光”,还有“雀不漫殿”、“平地惊雷”、“天柱晓晴”等等,这些奇异景象都是金殿特殊的质地构造加上天柱峰顶的特殊自然条件造成的,历来为世人称道。

江南三大名楼

黄鹤楼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223),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以武治国而昌”,故此地得名武昌,并于此筑城为守,建楼望。至唐朝,其军事性质逐渐淡化,反而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至唐永泰元年(765)黄鹤楼已具规模,使不少江夏名士“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最后一座“清楼”建于同治七年(1868),毁于光绪十年(1884),此后近100年未曾重修。

1981年10月,黄鹤楼重修工程破土开工,1985午6月落成,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更高大雄伟。运用现代建筑技术施工,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飞檐5层,72根大柱拔地而起,60个翘角层层凌空,攒尖楼顶,金色琉璃瓦屋面,通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整座楼的雄浑之中又不失精巧,富于变化的韵味和美感。

黄鹤楼是古典与现代熔铸、诗化与美意构筑的精品。她处在山川灵气动荡吐纳的交点,正好映和中华民族喜好登高的民风民俗、亲近自然的空间意识、崇尚宇宙的哲学观念。登黄鹤楼,不仅仅获得愉快,更能使心灵与宇宙意象互渗互融,从而使心灵净化。这大约就是黄鹤楼的魅力经风雨而不衰,与日月共长存原因之所在。

岳阳楼矗立于岳阳市西门城墙上,西临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北望滚滚东去的万里长江,水光楼影,相映成趣,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盛誉,与武昌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合称“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始建于220年前后,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初唐时,称为“南楼”,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

岳阳楼的出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989~1052)写了一篇不朽的散文《岳阳楼记》。据说当时巴陵郡守(岳阳在宋时属巴陵郡)滕子京是很有才学的人,主持了重修岳阳楼的工程,在落成之时,凭栏远眺,不禁诗兴大发,写了一首词:“湖水边天,天边水,秋来分澄清。君是小蓬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帝子有灵能鼓瑟,凄然依旧伤情。微闻兰芷动芳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59个字写景抒情,气势磅礴,堪称佳作。但是范仲淹应滕子京之邀,为岳阳楼作记,更造就了一篇千古文章。《岳阳楼记》共360字,文情并茂,读之感人肺腑。尤其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名句,更为后人所传诵。

岳阳楼可用八个字来概括:四柱、三层、飞檐、纯木。岳阳楼高21.5米,三层、飞檐、纯木结构。岳阳楼主楼高3层,高达15米,中间以4根大楠木撑起,再以12根柱作内围,周围绕以30根木柱,结为整体、整个建筑没有用一颗铁钉,没有用一道巨梁全楼梁、柱、檩、椽全靠榫头衔接,相互咬合,稳如磐石。12个飞檐,檐牙高啄(似鸟嘴在高空啄食)。屋顶为黄色琉璃瓦,金碧辉煌。曲线流畅,陡而复翘,宛如古代武士的头盔,名叫盔顶。盔顶下的如意斗拱,状如蜂窝玲珑剔透。岳阳楼“纯木结构,盔式楼顶”,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辉煌成就。

滕王阁因为始建者滕王李元婴而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最小的儿子(22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滕王在政治上名声不佳,却颇有才情,他善画蝴蝶,被誉为“滕派蝶画”之鼻祖。他在任洪州(现在的南昌)都督时,一次来到赣江东岸,只见西山横翠,南浦云飞,碧水如练,江上帆影绰绰,鸥婺翔集,洲渚花发蝶舞,一派江南美景,不禁流连忘返,每每日暮才归。后来又觉得美景应有歌舞映衬,就带了一班歌舞伎,在章江门外的岗峦之上,摆开筵席,歌舞相陪。可是地上乱石杂草遍布,歌舞伎难以施展技艺,若是遇上风雨骤至就更为狼狈。为了不负美景,就有了滕王阁的建造。滕王阁就是滕王歌舞宴乐的场所。阁中饮酒赋诗,轻歌曼舞,阁外山水如画、花香蝶舞。

滕王走后,滕王阁由于其景观之美,依然受到人们赞誉,名声颇大。但是直到诗人王勃到此,写下千古传颂的《滕王阁序》,才使其享有了千载盛名。王勃写序的故事流传甚广。主要情节就是,当时的都督阎公,在重阳节,遍请当地名流,征集大作,为滕王阁作记。但其实是为了炫耀他女婿的文才,他的女婿吴子章前一天晚上就构思好了序文,因此在座的诸人都推辞,好把机会留给吴子章,可是到了王勃面前,他毫不推辞的就接受了,惹怒了阎都督,阎公退到内室,只让仆童招待王勃。王勃落笔,写一句,小童就奔跑到内室通报阎公,当报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公大为赞叹,又整理衣服,出来盛情款待王勃。

今天的滕王阁,坐落在南昌城区之西的沿江大道中段,赣江与抚河故道汇合之处,距东侧的唐代阁遗址100余米,离南端清代阁址约300米。高阁面城临江,濒临南浦,面对西山,西南水天相接处,南昌大桥依稀可见,其西北与八一大桥遥遥相望,与南昌港近相毗连。现在所在的位置极佳,颇能体现王勃《滕王阁序》中的意境。而步入滕王阁名胜区,就会被浓郁的文化氛围所感。从东面榕门进入园区,首先就可以看到一座高大的仿古牌坊,牌坊东面的匾是集苏东坡墨迹的“滕阁秋风”,西面是文徵明手书的“胜友如云”。在阁中各层分别陈设了名人墨迹,图画,以及各种精美的工艺品。登临滕王阁,在高阁之上,品味千年的中国文化,欣赏远近的自然美景,真乃赏心悦目之所在。

在滕王阁周边还形成了东仿古街、南仿古街和北园的建筑群。东街与南街是文化与商业的结合,这里有经营工艺品的小店,有风味小吃、茶楼酒肆,也有盆景长廊、观景长廊。北园则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较为幽静的休憩区,被称为“园中园”。可以在东边的百柱碑廊欣赏碑文书法艺术;在南部沿着曲折间断的石墩,穿越水面,欣赏水光天影;还可以在西边的仿古戏台欣赏歌舞,在古宴厅品味饮食文化。这里实在是人们静观山水、休憩心灵的优雅园林。

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位于今天沈阳市沈河区沈阳路二段,历史上称作“盛京宫殿”、“陪都宫殿”,记录了清王朝的崛起。它始建于后金努尔哈赤天命元年(1625),建成于清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这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营建和使用过的宫殿,清世祖顺治帝福临也曾在这里即位称帝。入关以后,沈阳成为陪都,也成为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东巡时的“驻跸”之地和理政之所。

经过乾隆嘉庆时期的增建和扩建,沈阳故宫形成了今天的规模,整个宫殿共占地6万余平方米,各式建筑90余座,组成了十几个院落,300多间房屋,它是我国现存仅次于北京故宫的最完整的皇宫建筑,具有高度的建筑艺术和历史价值。它继承了汉族传统的建筑形式,却也保留了浓厚的地方和民族风格,成为满汉文化交融的实证。

从规模上看,沈阳故宫要比北京故宫小得多,但由于建造时有意模仿了明制,所以在布局上很接近于北京故宫。它分为三大部分:东路为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和十王殿,中路为皇太极时期续建的大内宫阙;西路从南向北包括戏台、嘉荫堂、仰熙斋和文溯阁等,为乾隆年间所造。

中路的大内宫阙是按照中原王朝“前朝后寝”的宫殿制度布局的,坐落在南北中轴线上,附属建筑对称鲜明。经过南端的大影壁,从道北正中的大清门进入,穿过左右各有飞龙阁和翔凤阁对峙的广场,便是崇政殿,也就是俗称的金銮殿了。金銮殿只有五个开间,是皇太极处理日常政务、接见外国使臣和少数民族代表的地方。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清,就是在崇政殿举行的大典。移都北京后,皇帝东巡也经常在此临朝听政。大殿前有宽阔的月台,东置日晷、西置嘉量亭,是乾隆时期仿照北京故宫增建的,皇帝宝座后面是贴金雕龙的扇面大屏风。

中路宫殿分为两部分,如果说崇政殿代表着“外朝”,那么“内廷”则是以清宁宫为中心的。崇政殿北是一片高台城堡式建筑,这就是后宫所在。内廷最南端为凤凰楼,为三层歇山顶楼阁,是当时沈阳城的最高建筑,沈阳八景之一“风楼晓日”就是在此。穿过楼下的门洞,便到达了清宁宫,是皇太极和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寝宫,外间有举行家祭的神堂,也是亲眷聚会的厅堂,东侧关雎、衍庆,西侧麟趾、永福四宫则是后妃的寝所。院内有祭天用的索伦杆,杆顶锡斗内盛着米谷、碎肉,据说这是用来饲养鸟雀的,可见还保存着满族的习俗。

在后宫的建筑布局上也保留了浓厚的地方特色,沿用了满族传统住宅的建筑风格和使用功能,后宫建在近4米的高台之上,和北京故宫等汉族宫殿不同,与外朝相比“宫高殿低”。这可能是因为满族的先人长期居住在山区,喜欢高屋的缘故。

西路建筑的中心是文溯阁,它和仰熙斋构成一个院落,而前面嘉荫堂和戏台则构成另一个院落。文溯阁建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专收四库全书,它和收藏其他六部《四库全书》手抄本的阁楼——北京故宫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热河行宫文津阁、扬州文汇阁、镇江文淙阁、杭州文澜阁一样,都是仿照明代宁波藏书家范钦的“天一阁”建造起来的。现在,其他六阁或毁于战火,或散失书籍,只有沈阳故宫文溯阁贮存的书籍最完整。文溯阁为硬山式二楼三层建筑,屋顶铺着黑色琉璃瓦,镶绿剪边。东侧碑亭内的《御制文溯阁记》为乾隆亲自撰写,记述了文溯阁的建造经过和《四库全书》的收藏情况,阁后的仰熙斋和九间房是乾隆皇帝东巡时读书场所,阁前的嘉荫堂两侧有游廊,还有为皇帝欣赏戏曲而搭起的戏台。

东路布局和北京故宫差别显著,这也是清初宫阙的特殊所在。在南北长140米,东西宽40米的长方形宽敞庭院中,大政殿居于北部中心,南面东西两侧各列了五座方亭,构成了完整的建筑群。

大政殿俗称大衙门,始建于努尔哈赤时期,是皇帝举行大典之地,为八角重檐亭,下面是须弥座台基,用青石雕栏环绕,八面出廊,殿前两根明柱上各有金龙蟠绕,殿内为梵文天花和降龙藻井,殿顶是黄琉璃瓦镶绿剪边。

大政殿和十王亭是八旗制度在建筑上的反映。距离大政殿有195米距离,是10座建筑式样相同的亭子,排列次序是:东边自北向南为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镶蓝旗亭。西边自北向南是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这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议政和处理财务的地方。君臣合署办事的建筑布局历代罕见,这也是满族固有的习俗在宫廷建筑中的体现。

沈阳故宫的巨大魅力在于它将各民族的文化和建筑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体现了一段民族团结和没民族融合的历史。

北山玉皇阁

吉林北山位于吉林城区西北,占地128万平方米,主峰西峰海拔270米,东峰海拔256米,两峰间有拱形石桥相通,名鸾佩桥,亦称“揽辔桥”。“揽辔桥”二字为清末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所题。清康熙帝北巡时,曾在此停骑四顾,赞叹吉林是“四山屏立、江城如画”,“江城”遂成为吉林市的别名。

北山虽在世界名山中不见经传,但是其特殊的庙群却闻名于世,山上林木众多,道观散布,儒、释、道三教合一,人神共聚一堂,是这里的一大特色。每年的北山庙会,规模大,场面壮观,有“千山寺庙甲东北,吉林庙会盛千山”之说,规模盛大的庙会成为民间文化传统融汇的重要场所,也是游客观光的一大景致。

北山原名九龙山,顾名思义,此山原有九个山头,好似九条盘龙汇聚。清朝统治者把长白山看作自己的发祥地,为祈求江山永固,清代皇帝常常到吉林朝见和祭拜长白山神。一次康熙帝前去祭祀之时,恰恰路过九龙山。巫师告诉他,这里龙气很盛,将来必出帝王。康熙听了感到不安,随即下令削平山头、斩断龙气;并在九龙山口监斩犯人,以断绝龙脉。从此,九龙山变成平头山,山名也被改成了北山。

北山之上,庙宇从山腰一直延续到山顶,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关帝庙、药王庙、坎离宫、玉皇阁等庙宇,其中以玉皇阁最具有代表性。

玉皇阁又名大雄阁,位于坎离宫后,是北山寺庙群中地势最高、建筑最宏伟的庙宇。据“吉林外记”记载,玉皇阁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其创建者为宽真和尚。宽真原为皇宫戏班中的一名演员,后来出家当了和尚,法名宽真,这位佛家弟子却创建了道观玉皇阁。院落平面略呈长方形,布局严谨,有明显的中轴对称线。建筑物依地势构筑,分为前低后高两组,错落有致。

前院由山门、钟楼、鼓楼、祖师庙、观音殿、老郎殿及胡仙堂组成。山门内两侧有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塑像。过了山门是一座木牌坊,上悬“天下第一江山”横额。牌坊东侧第一座是祖师庙,供奉释、道、儒三教始祖,即如来佛、太上老君和孔子,这是一处典型的三教合一殿堂;第二座是观音殿。牌坊西侧第一座是老郎殿,殿内供奉着我国梨园祖师唐玄宗李隆基的神像,玉皇阁中之所以会有这样一座建筑物,并供奉着这样的神像,显然是宽真曾经当过清宫唱戏人的缘故;第二座是胡仙堂,堂中供奉着胡三太爷和胡三太奶奶的神像。

后院由朵云殿及两厢客房组成。朵云殿是正殿,高两层。上层供奉玉皇大帝铜坐像,玉皇是总掌天道之神,道教奉为神界最高主宰。两侧伴侍的神像为千里眼及顺风耳,墙壁上绘二十八星宿彩像。下层供奉的是琼宵、碧宵及云宵三宵娘娘神像。

玉皇阁雕梁画栋,美轮美奂,楼宇磨砖对缝,精巧处令人击节。它也是北山道观中拥有画壁和匾联最多的一处,朵云殿墙壁上绘有二十八星宿的壁画,保存完好。各殿堂的屋内和廊下,匾额、对联琳琅满目。例如,吉林军务督办兼吉林省省长张作相题写的:“仙吏本蓬莱,夜里名山寻梦,偶来香案地;江城似画图,春风绮陌踏青,遇见玉珂人”,曾任国民政府大总统的徐世昌题写的“泰华西来云似盖,大江东去浪淘沙”,这些联语很有情趣,耐人寻味。

清代中叶起,这里的庙会规模日盛,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竞相进香、叩头,游人如织,观者如潮,非常热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们逐渐将庙会办成了兼有集市贸易和旅游特点的盛会。如今,玉皇阁内的古柏也重新焕发了生机,这株宽真大师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亲手栽植的古树,在红、粉、白四季海棠的映衬下,显得春意盎然。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